“民航建工 永不停航” 风鹏正举再扬帆

2021年12月29日,在鄂州花湖机场刚刚完工的跑道上,一架C-560型校验飞机腾空而起,标志着这座万众瞩目的亚洲首个专业性货运机场通航在即。而这只是民航机场建设工程有限公司的建设者们精心施工完成的又一项重大机场工程。

民航机场建设工程有限公司(简称“民航建工”)是首批获得民航总局颁发机场施工许可证和新中国较早从事房建、机场建设的建筑企业,在70年的发展历程中,先后参建干支线机场50余座,承建机场工程120多项,成为享誉民航业界的优秀施工企业。

“作为一家历史悠久的国有建筑企业,我们始终扎根基建行业,与共和国同风雨、共奋进。”民航建工党委书记、董事长王金超介绍说,“特别是近年的又一轮改制以来,公司作为中国民航机场建设集团有限公司旗下基建板块的核心骨干企业,依托民航和中交两大平台,紧跟国家战略步伐,改革创新,开拓奋进,2021年经营额突破200亿元,市场开拓、管理效能、履约能力、科技实力、品牌影响大幅提升,企业集团化高质量发展正在迈入全新格局。”

传承:
改革奋进的旋律始终如一

上海,近现代中国的时代地标,新中国经济建设的叙事起点。1952年,民航建工的前身华东军政委员会建筑工业部工房工程处在上海市曹杨新村宣告成立。这支诞生于黄浦江头的精干建筑力量,上世纪50年代伊始,先后西迁南下、北上东进,在国家“一五”计划、茂名石油城、三线建设、“三年改变港口面貌”等重大建设任务中都留下了浓墨重彩的印迹,也由此千锤百炼、展露峥嵘,成长为“海陆空”全方位的建筑劲旅。2019年,历史再一次选择民航建工,企业整建制重组并入中国民航机场建设集团有限公司,成为新时代民航强国的又一支精锐力量。尽管岁月更迭,几经变迁,但白手起家、艰苦奋斗的创业激情从未远去,披荆斩棘、革故鼎新的创新锐气历久弥新。

1963年,西北远望,一大批奠定当代航空航天、电力、化工等工业基础的重大项目正在火热建设中,在汉中平原上民航建工参与机场建设的帷幕悄然拉开,一支民航机场建设的王牌力量自此奠基。

1985年,建设西安阎良机场,被国家航空航天部评为“样板工程”。1994年,建设我国第一座海上人工岛机场——澳门国际机场场道,荣获第二届土木工程詹天佑大奖。1997年,参建浦东机场一期工程,从淤泥滩里建起了一座现代化的国际化大机场。民航建工的每一仗都做足“功课”,打得漂亮。

2002年,一项艰巨挑战摆到了民航建工的面前。出于信任,上海虹桥机场业主要求承建一项维修机坪工程,工程不大,却是号称“在机翼和螺旋桨下的会战”的不停航施工。同行们望而却步,民航建工却接过了挑战。从此,开辟出一片全新天地。2009年,承建上海虹桥机场西跑道七标,赢得业内“国内不停航施工典范”的高度赞誉,民航建工一举打响了在不停航领域的霍霍声名。

2017年,民航建工总承包施工江西瑶湖机场,7个月完成机场建设,创造出50天填砂300余万立方米的施工纪录,江西省政府公开致信赞誉创造了工程建设的“江西速度”。

2019年9月,北京大兴国际机场正式投运。这项超级工程的4条跑道中,民航建工参建2条。一条长约700米的通道因为处于故河道又同时从跑道、滑行道下方穿过,成为施工的“七寸之地”。项目团队为确保跑道质量,通过近半年的无数次试验和技术攻关提出了最优方案,这一典型事迹被央视《中国建设者》栏目专题报道,而在此过程中,民航建工的机场数字化施工技术在摸索中逐步形成。

民航建工同样是助力决战决胜全国脱贫攻坚的央企力量。60多年前,库尔班大叔骑着毛驴去北京见毛主席的故事传遍神州大地。2020年底,库尔班大叔的重孙女如克亚木·麦提赛地作为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在民航建工参建的于田机场乘坐航班踏上进京之路,让这个传奇故事有了新的演绎。

举目群山尽,回首白云低。从汉中平原的第一锤夯击,到澳门人工岛上的嘹亮号子;从打赢立足上海滩的第一战,到深耕华东机场市场近30年;从海南重点机场“创造了人间奇迹”的高层点赞,到江西瑶湖机场广受赞誉的“江西速度”;从央视11次报道的北京大兴国际机场,到助力脱贫攻坚的新疆于田机场;从工程体量规模居前的郑州新郑机场,到全球海拔最高的西藏日喀则机场……民航建工筚路蓝缕,旌旗猎猎,机场建设足迹早已遍及全国各地。据统计,民航建工迄今建设了我国十大机场中的6个,三大门户复合枢纽机场的全部,八大区域枢纽机场中的4个,十二大干线机场中的6个。

今天的民航建工,已然是民航机场建设领域的领军力量,“民航建工 永不停航”享誉业界。

开拓:
昂扬进取的姿态愈加奋勇

建设者的脚下,永远是一片充满创造、充满希望的沃土。

民航建工以房立企,以建兴业,自成立之初作为主要施工力量参建高达110.4米的新中国第一座最高楼——上海中苏友好大厦伊始,始终冲刺在工业与民用建筑施工的最前线,不断创造着骄人的业绩。

2016年4月,承建珠海中交汇通横琴大厦。项目主塔楼高达309.4米,结构形式为“钢管混凝土框架+钢筋砼核心筒+伸臂桁架”,工艺十分复杂,民航建工建设者综合运用BIM技术圆满完成施工任务,成功摘得有钢结构领域“奥斯卡”美誉的“中国钢结构金奖”,获评全国建筑业绿色建造暨绿色施工示范工程等奖项,多项关键技术成果达到国内领先、国际先进水平。2018年6月,总承包施工广州南沙国际邮轮母港综合体,以高水平建设确保了这一亚洲最大邮轮母港顺利开港通航,赢得各方喝彩。

民航建工在市政路桥、轨道交通、港航水利、地基处理、结构安装等领域,同样有着显著资质优势和非凡实力建树,先后参建山西太原跻汾河学府景观桥、贵瓮高速、玉湛高速、京沪高铁、兰渝铁路、天津港C段智能化码头等众多重大工程,全类型软基处理、钢结构、机电安装实力领先行业。民航建工早在1979年就走出国门,承建了肯尼亚蒙内铁路等数十项工程,成为践行国家“一带一路”倡议的一面旗帜。

斗转星移,岁月沉金。70年来,民航建工薪火相承,改革奋进,收获鲁班奖、詹天佑奖、国家优质工程金奖等国家级大奖59项,获评ENR全球最佳及优秀工程2项,成为行业品质品牌的实力代言。

2019年改制以来,在新冠疫情的严峻冲击下,民航建工主动打破藩篱,激发活力,全面实现发展逆势上扬,生产经营主要指标连年刷新历史最好成绩,“民航建工”获批国家注册商标,进入到历史最快最好的黄金发展期。今天,一个矢志改革、锐意进取、活力迸发、永争一流的全新民航建工正在惊艳跃升。

超越:
智慧建造的脚步从未停歇

2021年11月,全国民用机场建设管理工作会议在湖北鄂州召开,与会代表现场观摩了民航建工鄂州机场项目数字化创新成果。从大兴到鄂州,民航建工智慧建造的脚步走的无比坚实,也稳稳地走在了行业前列。

作为首批“四型机场”示范项目,鄂州花湖机场是机场领域国内首次全生命周期运用数字施工与智慧建造技术的工程项目。民航建工项目团队攻克场道工程建模及按模施工难题,搭建数字化施工管理平台,完美实现BIM模型从设计到施工、计量、运维交付的全过程应用,为鄂州机场全面推行数字建造模式提供了样板指引。项目数字化建设成果荣获“building SMART国际open BIM大奖赛荣誉提名奖”和“2021基础设施数字化光辉大赛奖”两项国际性行业大奖。

“石以砥焉,化钝为利。”从汉中平原的声声锤击,到如今施工现场的全面自动化,不断确立更高参照系的民航建工,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智慧建造之路。民航建工注重科技创新的支撑引领作用,现拥有2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一个民航机场智能建造与工业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近年来,自主研发的装配式场道技术、机场道面薄层精铣刨技术、机制砂道面混凝土研究等成果填补业内空白、居于领先地位,专利授权数量稳居国内同类型企业前列。

“民航建工坚持创新驱动转型升级战略,坚定走科技型、创新型企业发展道路,经过近些年的努力,已经形成较为完备的科技创新体系与平台,科技人才的活力不断激发,科技创新必将为企业的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民航建工总经理、党委副书记张光蒲说。

千川江海阔,风好正扬帆。展望“十四五”,在这大好的时代舞台上,民航建工将更加脚踏实地,更加敢于担当,以打造最具综合竞争力的机场建设总承包领域龙头企业为使命追求,勇当民航强国、基建强国的排头兵,在推动集团化高质量发展的新征程中乘风破浪、永不停航。(中国民航报 通讯员栗洪勇、赵诗宜)

【开局十四五 | 黑龙江:北国仓廪端稳“中国饭碗” 共和国工业摇篮拥抱数字浪潮】编者按:开局关系全局,起步决定后势。回望2021年,走进2022年,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中国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踏上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的赶考之路,“十四五”开局的首考,中国各地交出怎样的答卷?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保障有何亮点?在新时代新征程上有哪些结构性、局部性的问题需要关注?各地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有哪些新招硬招实招?央广网特推出“开局十四五”系列报道,观路径,看成效,多角度聚焦开局之年新气象、新思考。

央广网哈尔滨1月9日消息 这里,是北国仓廪,关乎天下乐安;这里,是共和国工业的摇篮,书写着新一轮振兴的光荣与梦想。

“十四五”开局之年,黑龙江贯彻新发展理念,抢抓机遇开好局起好步,走创新路,闯改革关,在疫情“大考”下书写东北振兴新答卷。

环境就是民生 蓝天也是幸福

2021年,全省优良天数比率达到94.7%,同比提高1.8个百分点;PM2.5浓度为26微克/立方米,同比降低2微克/立方米;重污染天数比率0.6%,重污染天数同比降幅为58.3%。

这是自黑龙江省开展空气质量自动监测以来空气质量最好的一年,也是老百姓看得到的民生答卷。

提到黑龙江,很多本地人会骄傲地向外地游客介绍“大”——大森林、大湿地、大界江、大湖泊。而生活在这里的人们更关心天蓝、水碧、土净。

眼下,北国风光白雪皑皑,冰天雪地美如国画。一进入春天,黑土地的画风变了——水墨黑白的色彩渐渐消失,山林江河涂抹出浓淡相宜的花样色彩。

“这里四季分明,每个季节都有惊喜!”在齐齐哈尔生活了大半辈子的吴先生总喜欢向他的朋友这样介绍自己的家乡,“四季景色不同,你们一定要常来。”

吴先生的邀约底气来自生态环境的持续改善。

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这是黑龙江省委、省政府的共识。

来自黑龙江省生态环境厅的消息,“十三五”以来,该省统筹推动蓝天、碧水、净土、美丽乡村、原生态五大保卫战,全省62个国考断面劣V类水体全部消除,125个县(市、区)全部完成耕地土壤环境质量类别划分,自然保护区“四类重点”问题整改完成率98.5%,退耕还湿面积2.3万公顷。

一项项久久为功的举措,让更多人关注生态黑龙江,也让更多的本地人幸福感满满。

“以前一到供暖季就能闻到呛鼻子的味道,家里老人孩子都要戴口罩出门。这几年不一样了,明显能感受到雾霾天每年都在减少,生活环境也越来越好了。”越来越多的市民发现,小锅炉“下岗”了,蓝天变多了,雾霾减少了,游客增多了。

美丽生态释放出巨大吸引力,以森林公园、湿地公园、地质公园、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示范区等生态旅游为载体,黑龙江旅游正在向生态体验和生态度假旅游转型,吸引越来越多游客到黑龙江探寻“夏季凉爽”“冬季冰爽”“四季清爽”的秘密。

好生态来自天赐,好环境来自守护。日前印发的《黑龙江省“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在肯定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同时,也清晰地指出当前面临的问题——作为老工业基地,生态环境问题的结构性、根源性、趋势性压力总体没有得到缓解,污染排放和生态环境保护的严峻形势没有根本改变,生态环境质量从量变到质变的拐点尚未到来。

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十四五”开局亮出暖心成绩单后,2022年,黑龙江将聚焦群众所急、所盼,打响重污染天气消除、臭氧污染防治、治理群众反映突出问题三场战役,全力减少污染天气,改善大气环境质量,增强人民群众的蓝天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为黑土加“油” 端牢“中国饭碗”

在黑龙江佳木斯市郊区长发镇正合村,村民崔巍在院子里的一张大案板上整整齐齐摆着切好的猪肉。“丰收了,大伙都高兴,杀头猪挨家送肉吃个喜儿。”岁末年初,谈起收成,崔巍合不拢嘴。

正合村是佳木斯市郊区第一个实现整村流转的村,有一定规模化经营基础。村里推荐崔巍作为带头人,成立了佳木斯兴家粮食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将村里的规模经营引上更科学、更高效的道路。

“说白了,土地托管就是村民拿钱,我们伺候地。”崔巍说,2021年合作社托管了村里25户农民的4500亩土地,今年还会扩大,预计托管面积将达到全村的90%。

土地“入托”,“明白人”种地,直接效益是增产。

“我们合作社通过土地托管规模经营土地1.04万亩。玉米亩产达到1500斤左右,实现了大丰收!”齐齐哈尔市拜泉县福顺现代农机合作社理事长、新生村党支部书记赵福德介绍,“这比农户自己种每亩增产200斤左右。我们粗略算了一下,光玉米就增收500吨。”

在桦川县玉成现代农机专业合作社,负责人赵德山也正盘算着今年的收益。2021年,合作社种植绿色水稻16000亩、有机水稻2000亩,让合作社进账了400余万元。

“现在种地可比过去轻松多了,我们合作社68台高速插秧机全部安装了北斗导航无人驾驶系统,比起传统插秧机,不仅节省了人工费还抢了农时,稻苗株距、行距更均匀,苗量更精准,让稻苗更粗壮、根系更发达。”赵德山用3年的时间把合作社的插秧机全部安装了北斗导航系统。尝到甜头的他说,下一步我们会将大马力拖拉机、收割机全部安装北斗导航系统。

如今,农民对现代化农业生产的接受程度越来越高,农业生产也变得越来越高产高效。田间地头“新玩意儿”“黑科技”大展身手。

“我种的这500亩地,只要不是十分严重的自然灾害,都能做到高产、稳产、丰收!”大兴农场科技示范户胡春光侃侃而谈。春天插秧,他用的卫星辅助直行的变量侧深施肥插秧机;夏天水肥管理,他应用的是“浅、湿、干”循环交替灌溉法,施肥应用的是前氮后移技术和无人植保飞机喷施生物肥。

目前,黑龙江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已达98%,建成40余个省级和国家级现代农业科技园区。“十四五”期间,黑龙江将打造千公里高标准科技示范带,推行全程“机械化”。

农业提质增效,少不了科技赋能。目前,农民种植优质水稻和大豆的积极性不断提高。

在农民增产增收的同时,黑龙江还不忘为黑土加“油”。

“捏把黑土冒油花,插双筷子也发芽”是黑龙江得天独厚的黑土资源的写照,但由于高强度利用、重用轻养、土壤侵蚀等原因,黑土地变得又“瘦”又“薄”,如何为黑土加“油”成为了黑龙江近年来亟待解决的问题。

佳木斯市桦川县玉成现代农机专业合作社自2015年起承担了黑土地保护利用试点项目。合作社负责人赵德山介绍,自黑土地保护利用试点项目开始,农民通过秸秆翻埋,秸秆堆沤腐熟、测深施肥,有机肥施用,测土配方,黄腐酸等多种方法不断增加土壤有机质,修复黑土地。

“黑土层变厚了,地就有劲了,粮食质量上去了,收入就高了。”赵德山看着脚下的黑土地感叹说,我做过对比,参与黑土保护的地块和没参与的,产量和品质都明显不一样。

近年来,黑龙江省出台了保护黑土地的一系列政策,通过各项补贴,将“真金白银”发到了农户手里。

2021年富裕县作为黑龙江省黑土地保护利用项目试点县,春季落实玉米免耕播种40余万亩,按照每亩补贴30元计算,就发放补贴资金1200余万元。

补贴到位了,老百姓保护黑土地的积极性更高了。但是在农业专家看来,土壤“病了”,就得治疗。“不能耽误也不能误诊,关键是要对症下药,还不能产生副作用。”黑龙江省农科院黑土保护团队负责人说。

来自黑龙江省农业农村厅的数据,目前,全省平均耕地质量等级3.46等;土壤有机质平均含量36.2克/千克。旱田耕层厚度均24厘米,其中,秸秆翻埋和深松整地均达到30厘米以上。

为确保“中国饭碗”装上更多绿色粮、优质粮,黑龙江深入实施“藏粮于地”战略,加强保护黑土地这个“耕地中的大熊猫”,全省累计落实黑土地保护示范区面积1000多万亩。

2021年,黑龙江粮食生产喜获“十八连丰”。数据显示,2021年黑龙江省粮食播种面积21826.95万亩,比2020年增加169.35万亩;粮食产量1573.54亿斤,比2020年增加65.34亿斤,占全国总产量的11.5%,连续十一年位居全国第一,国人每9碗饭就有1碗来自黑龙江。“中华大粮仓”黑龙江再次交上一份丰收的答卷,稳稳地扛起了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任。

经过多年的努力,黑龙江农业发展已经从“量的积累”迈向“质的飞跃”。

下一步,黑龙江省将向农业绿色高质量发展要效益,坚持良种良法配套、农机农艺结合,推广大马力高端智能农业机械,集成组装技术模式,不断提高单产,增加总产。同时,为优化种植结构,增强重要农产品供应保障能力,2022年将增加大豆种植面积1000万亩。

拥抱数字浪潮 激发振兴新动能

2021年12月6日,我国最东端高铁牡佳高铁正式“开跑”。线路全长372公里,设计时速250公里,网友直呼这才是“嗖嗖嗖”的高铁速度。

“能看得到我吧?看看这速度有多快!”牡佳高铁首批旅客黄雪松一边与女朋友视频,一边感慨着高铁速度。结束视频后,他又对车厢和窗外拍个不停,给家人发送了几条微信视频,分享此刻的心情。

牡佳高铁网络连接顺畅,让旅客彻底摆脱靠甩手机“摇信号”。与“不卡顿”的上网速度相匹配的是黑龙江5G建设的速度。截至2021年10月末,新建5G基站1.22万个,累计建成3.1万个。

2021年,“十四五”开新局,数字经济火了:出台《推动“数字龙江”建设加快经济高质量发展若干政策措施》(以下简称“数字经济20条”),切实拿出真金白银推动产业数字化和数字产业化;智慧矿山、数据金融、远程医疗、政务“一朵云”蓬勃兴起。

“发展数字经济,我省大有可为、必有可为、必须为之。”黑龙江省工信厅厅长张显丰说,黑龙江作为东北老工业基地,拥有大量的数据资源、丰富的应用场景和广阔的市场空间需求。

发展数字经济是黑龙江产业结构转型和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一招。张显丰介绍,黑龙江先后成立以省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的数字龙江建设领导小组和大数据产业领导小组。相继出台“数字龙江”建设指导意见、发展规划以及“数字经济20条”政策措施。这20条体现了省委、省政府推动发展数字经济的决心和力度,旨在推动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和中小企业数字化赋能,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

“真金白银、条条干货!”业内人士用这两个词来点评20条政策。“数字经济20条”提出的目标更让人对黑龙江未来充满希冀:力争到2025年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10%,关键业务环节全面数字化的大型制造企业比例达到60%左右、规模以上企业比例达到40%左右,数字经济发展达到全国平均水平。

最新数据显示,2020年,黑龙江数字经济规模约3831亿元,全国排名24位,占GDP比重28%。

如何实现新目标?张显丰在黑龙江省委十二届十一次全会暨省委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新闻发布会如此表述:要以打造“质量龙江”为引领,以打造“数字龙江”为先导,聚焦做好“三篇大文章”、抓好“五头五尾”,大力推进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培育打造新的经济增长点和发展新引擎。

面对这数字经济新蓝海,下一步黑龙江将在思想思路破题上发力、在科学规划引领上发力、在配套政策跟进上发力、在聚焦优势扬长上发力、在激发活力补短上发力,全面推动“数字龙江”建设,让龙江的产业拥抱数字浪潮,全面智能升级。

昔日北大荒,今日中华大粮仓。走进新时代的黑龙江,不仅牢牢端稳“中国饭碗”,让中国人的饭碗更多装上“中国粮”,更用心、用情、用力保护脚下的黑土地、头顶的那片蓝天,以数字经济赋能高质量发展。

稳步开局“十四五”,龙江未来可期!

总策划:张军 于锋

总监制:伍刚 夏凌云

统筹:陶玉德

记者:杨海全 马俊玮 庞淼

编审:张伟 王文伟

视频:马俊玮

【开局十四五】黑龙江:北国仓廪端稳“中国饭碗” 共和国工业摇篮拥抱数字浪潮

编者按:开局关系全局,起步决定后势。回望2021年,走进2022年,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中国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踏上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的赶考之路,“十四五”开局的首考,中国各地交出怎样的答卷?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保障有何亮点?在新时代新征程上有哪些结构性、局部性的问题需要关注?各地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有哪些新招硬招实招?央广网特推出“开局十四五”系列报道,观路径,看成效,多角度聚焦开局之年新气象、新思考。

央广网哈尔滨1月9日消息 这里,是北国仓廪,关乎天下乐安;这里,是共和国工业的摇篮,书写着新一轮振兴的光荣与梦想。

“十四五”开局之年,黑龙江贯彻新发展理念,抢抓机遇开好局起好步,走创新路,闯改革关,在疫情“大考”下书写东北振兴新答卷。

环境就是民生 蓝天也是幸福

2021年,全省优良天数比率达到94.7%,同比提高1.8个百分点;PM2.5浓度为26微克/立方米,同比降低2微克/立方米;重污染天数比率0.6%,重污染天数同比降幅为58.3%。

黑龙江以大森林、大湿地、大界江、大湖泊著称(央广网发 于国军 摄)

这是自黑龙江省开展空气质量自动监测以来空气质量最好的一年,也是老百姓看得到的民生答卷。

提到黑龙江,很多本地人会骄傲地向外地游客介绍“大”——大森林、大湿地、大界江、大湖泊。而生活在这里的人们更关心天蓝、水碧、土净。

眼下,北国风光白雪皑皑,冰天雪地美如国画。一进入春天,黑土地的画风变了——水墨黑白的色彩渐渐消失,山林江河涂抹出浓淡相宜的花样色彩。

“这里四季分明,每个季节都有惊喜!”在齐齐哈尔生活了大半辈子的吴先生总喜欢向他的朋友这样介绍自己的家乡,“四季景色不同,你们一定要常来。”

吴先生的邀约底气来自生态环境的持续改善。

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这是黑龙江省委、省政府的共识。

来自黑龙江省生态环境厅的消息,“十三五”以来,该省统筹推动蓝天、碧水、净土、美丽乡村、原生态五大保卫战,全省62个国考断面劣V类水体全部消除,125个县(市、区)全部完成耕地土壤环境质量类别划分,自然保护区“四类重点”问题整改完成率98.5%,退耕还湿面积2.3万公顷。

一项项久久为功的举措,让更多人关注生态黑龙江,也让更多的本地人幸福感满满。

“以前一到供暖季就能闻到呛鼻子的味道,家里老人孩子都要戴口罩出门。这几年不一样了,明显能感受到雾霾天每年都在减少,生活环境也越来越好了。”越来越多的市民发现,小锅炉“下岗”了,蓝天变多了,雾霾减少了,游客增多了。

丹顶鹤恣意翱翔,引得游客纷纷拍照留念(央广网发 杨海全 摄)

美丽生态释放出巨大吸引力,以森林公园、湿地公园、地质公园、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示范区等生态旅游为载体,黑龙江旅游正在向生态体验和生态度假旅游转型,吸引越来越多游客到黑龙江探寻“夏季凉爽”“冬季冰爽”“四季清爽”的秘密。

好生态来自天赐,好环境来自守护。日前印发的《黑龙江省“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在肯定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同时,也清晰地指出当前面临的问题——作为老工业基地,生态环境问题的结构性、根源性、趋势性压力总体没有得到缓解,污染排放和生态环境保护的严峻形势没有根本改变,生态环境质量从量变到质变的拐点尚未到来。

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十四五”开局亮出暖心成绩单后,2022年,黑龙江将聚焦群众所急、所盼,打响重污染天气消除、臭氧污染防治、治理群众反映突出问题三场战役,全力减少污染天气,改善大气环境质量,增强人民群众的蓝天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为黑土加“油” 端牢“中国饭碗”

在黑龙江佳木斯市郊区长发镇正合村,村民崔巍在院子里的一张大案板上整整齐齐摆着切好的猪肉。“丰收了,大伙都高兴,杀头猪挨家送肉吃个喜儿。”岁末年初,谈起收成,崔巍合不拢嘴。

正合村是佳木斯市郊区第一个实现整村流转的村,有一定规模化经营基础。村里推荐崔巍作为带头人,成立了佳木斯兴家粮食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将村里的规模经营引上更科学、更高效的道路。

“说白了,土地托管就是村民拿钱,我们伺候地。”崔巍说,2021年合作社托管了村里25户农民的4500亩土地,今年还会扩大,预计托管面积将达到全村的90%。

近年来,黑龙江现代农业发展步伐不断加快,整体水平显著提高(央广网发 邵国良 摄)

土地“入托”,“明白人”种地,直接效益是增产。

“我们合作社通过土地托管规模经营土地1.04万亩。玉米亩产达到1500斤左右,实现了大丰收!”齐齐哈尔市拜泉县福顺现代农机合作社理事长、新生村党支部书记赵福德介绍,“这比农户自己种每亩增产200斤左右。我们粗略算了一下,光玉米就增收500吨。”

在桦川县玉成现代农机专业合作社,负责人赵德山也正盘算着今年的收益。2021年,合作社种植绿色水稻16000亩、有机水稻2000亩,让合作社进账了400余万元。

“现在种地可比过去轻松多了,我们合作社68台高速插秧机全部安装了北斗导航无人驾驶系统,比起传统插秧机,不仅节省了人工费还抢了农时,稻苗株距、行距更均匀,苗量更精准,让稻苗更粗壮、根系更发达。”赵德山用3年的时间把合作社的插秧机全部安装了北斗导航系统。尝到甜头的他说,下一步我们会将大马力拖拉机、收割机全部安装北斗导航系统。

如今,农民对现代化农业生产的接受程度越来越高,农业生产也变得越来越高产高效。田间地头“新玩意儿”“黑科技”大展身手。

田间“黑科技”越来越多,农民种地越来越省力(央广网发 邵国良 摄)

“我种的这500亩地,只要不是十分严重的自然灾害,都能做到高产、稳产、丰收!”大兴农场科技示范户胡春光侃侃而谈。春天插秧,他用的卫星辅助直行的变量侧深施肥插秧机;夏天水肥管理,他应用的是“浅、湿、干”循环交替灌溉法,施肥应用的是前氮后移技术和无人植保飞机喷施生物肥。

目前,黑龙江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已达98%,建成40余个省级和国家级现代农业科技园区。“十四五”期间,黑龙江将打造千公里高标准科技示范带,推行全程“机械化”。

农业提质增效,少不了科技赋能。目前,农民种植优质水稻和大豆的积极性不断提高。

在农民增产增收的同时,黑龙江还不忘为黑土加“油”。

“捏把黑土冒油花,插双筷子也发芽”是黑龙江得天独厚的黑土资源的写照,但由于高强度利用、重用轻养、土壤侵蚀等原因,黑土地变得又“瘦”又“薄”,如何为黑土加“油”成为了黑龙江近年来亟待解决的问题。

喜迎丰收(央广网发 崔伦震 摄)

佳木斯市桦川县玉成现代农机专业合作社自2015年起承担了黑土地保护利用试点项目。合作社负责人赵德山介绍,自黑土地保护利用试点项目开始,农民通过秸秆翻埋,秸秆堆沤腐熟、测深施肥,有机肥施用,测土配方,黄腐酸等多种方法不断增加土壤有机质,修复黑土地。

“黑土层变厚了,地就有劲了,粮食质量上去了,收入就高了。”赵德山看着脚下的黑土地感叹说,我做过对比,参与黑土保护的地块和没参与的,产量和品质都明显不一样。

近年来,黑龙江省出台了保护黑土地的一系列政策,通过各项补贴,将“真金白银”发到了农户手里。

2021年富裕县作为黑龙江省黑土地保护利用项目试点县,春季落实玉米免耕播种40余万亩,按照每亩补贴30元计算,就发放补贴资金1200余万元。

补贴到位了,老百姓保护黑土地的积极性更高了。但是在农业专家看来,土壤“病了”,就得治疗。“不能耽误也不能误诊,关键是要对症下药,还不能产生副作用。”黑龙江省农科院黑土保护团队负责人说。

来自黑龙江省农业农村厅的数据,目前,全省平均耕地质量等级3.46等;土壤有机质平均含量36.2克/千克。旱田耕层厚度均24厘米,其中,秸秆翻埋和深松整地均达到30厘米以上。

为确保“中国饭碗”装上更多绿色粮、优质粮,黑龙江深入实施“藏粮于地”战略,加强保护黑土地这个“耕地中的大熊猫”,全省累计落实黑土地保护示范区面积1000多万亩。

2021年,黑龙江粮食生产喜获“十八连丰”。数据显示,2021年黑龙江省粮食播种面积21826.95万亩,比2020年增加169.35万亩;粮食产量1573.54亿斤,比2020年增加65.34亿斤,占全国总产量的11.5%,连续十一年位居全国第一,国人每9碗饭就有1碗来自黑龙江。“中华大粮仓”黑龙江再次交上一份丰收的答卷,稳稳地扛起了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任。

经过多年的努力,黑龙江农业发展已经从“量的积累”迈向“质的飞跃”。

下一步,黑龙江省将向农业绿色高质量发展要效益,坚持良种良法配套、农机农艺结合,推广大马力高端智能农业机械,集成组装技术模式,不断提高单产,增加总产。同时,为优化种植结构,增强重要农产品供应保障能力,2022年将增加大豆种植面积1000万亩。

拥抱数字浪潮 激发振兴新动能

2021年12月6日,我国最东端高铁牡佳高铁正式“开跑”。线路全长372公里,设计时速250公里,网友直呼这才是“嗖嗖嗖”的高铁速度。

牡佳高铁开通运营,首批乘客用手机记录下难忘瞬间(央广网发 原勇 摄)

“能看得到我吧?看看这速度有多快!”牡佳高铁首批旅客黄雪松一边与女朋友视频,一边感慨着高铁速度。结束视频后,他又对车厢和窗外拍个不停,给家人发送了几条微信视频,分享此刻的心情。

牡佳高铁网络连接顺畅,让旅客彻底摆脱靠甩手机“摇信号”。与“不卡顿”的上网速度相匹配的是黑龙江5G建设的速度。截至2021年10月末,新建5G基站1.22万个,累计建成3.1万个。

2021年,“十四五”开新局,数字经济火了:出台《推动“数字龙江”建设加快经济高质量发展若干政策措施》(以下简称“数字经济20条”),切实拿出真金白银推动产业数字化和数字产业化;智慧矿山、数据金融、远程医疗、政务“一朵云”蓬勃兴起。

“发展数字经济,我省大有可为、必有可为、必须为之。”黑龙江省工信厅厅长张显丰说,黑龙江作为东北老工业基地,拥有大量的数据资源、丰富的应用场景和广阔的市场空间需求。

发展数字经济是黑龙江产业结构转型和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一招。张显丰介绍,黑龙江先后成立以省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的数字龙江建设领导小组和大数据产业领导小组。相继出台“数字龙江”建设指导意见、发展规划以及“数字经济20条”政策措施。这20条体现了省委、省政府推动发展数字经济的决心和力度,旨在推动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和中小企业数字化赋能,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

哈尔滨新区智慧城市大数据中心(央广网发 资料图)

“真金白银、条条干货!”业内人士用这两个词来点评20条政策。“数字经济20条”提出的目标更让人对黑龙江未来充满希冀:力争到2025年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10%,关键业务环节全面数字化的大型制造企业比例达到60%左右、规模以上企业比例达到40%左右,数字经济发展达到全国平均水平。

最新数据显示,2020年,黑龙江数字经济规模约3831亿元,全国排名24位,占GDP比重28%。

如何实现新目标?张显丰在黑龙江省委十二届十一次全会暨省委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新闻发布会如此表述:要以打造“质量龙江”为引领,以打造“数字龙江”为先导,聚焦做好“三篇大文章”、抓好“五头五尾”,大力推进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培育打造新的经济增长点和发展新引擎。

面对这数字经济新蓝海,下一步黑龙江将在思想思路破题上发力、在科学规划引领上发力、在配套政策跟进上发力、在聚焦优势扬长上发力、在激发活力补短上发力,全面推动“数字龙江”建设,让龙江的产业拥抱数字浪潮,全面智能升级。

昔日北大荒,今日中华大粮仓。走进新时代的黑龙江,不仅牢牢端稳“中国饭碗”,让中国人的饭碗更多装上“中国粮”,更用心、用情、用力保护脚下的黑土地、头顶的那片蓝天,以数字经济赋能高质量发展。

稳步开局“十四五”,龙江未来可期!
https://t.cn/A6JUDTUQ


发布     👍 0 举报 写留言 🖊   
✋热门推荐
  • 芯片制造商在今年提交的意见中表达了它们的担忧,称过度限制措施可能扰乱供应链,并损害其全球竞争力。【#美国发布对华芯片设限最终规则#】据美国《纽约时报》网站9月2
  • 太原区域所辖10座万达广场将联动开启一场大力度折扣、众商家参与、特色美食优选、线上线下全渠道融合的狂欢庆活动,吃喝玩乐购,一站式配齐,让消费者尽情嗨吃,精彩应有
  • 拆解后发现,美版的iPhone15 Pro系列主板设计跟国行版本差异有点大,这次美版内部空间基本上没有可以改卡槽的位置了。有媒体在拆解国行和美版iPhone15
  • ⁡photo by Ieyasu & @yoshiharuota⁡#どうする家康#石田三成中村七之助同級生ショット彼の立役が好きな僕としては嬉しい限りで
  • 直到后来看到你的采访,听到你说世界以痛吻我,我却报之以歌,说涂山璟有着坚韧又强大的温柔,说半夜时常常为涂山璟感到心疼,我才惊觉原来这个演员在将自己代入角色时也成
  • 我懂你是想让自己的爱情稍微长久一点,想着要有正确的爱情观,那么就能获得好的爱情。原因很简单,1、过去你无法改变,现在和未来在你手上。
  • 但是今天——离欧洲杯还有不到一年的时间——我们无法预测哪位球员将在这个夏天鼓舞人心,谁将取得突破,首先得是球队运作良好,才会有球员能够出挑。在我看来,他似乎很独
  • 当你们忍不住开始相互猜忌和怀疑,你们不再轻易相信伴侣说的话或做的事,那么意味着你们的感情失去了必要的信任。如果你们总是因为一些很小的事情或问题而相互试探与猜忌,
  • 我曾经说过,爱情,就是个需求问题。 很多情侣你看上去很恩爱,很和谐,你不知道他们背后的需求是什么。 各取所需,关系就可以形成。 所以,爱情观作为一种观念,
  • 那么,相反,倘若一个人的灵魂总是缺席,不管他多么有学问或多么有身份,我们仍可把他看作一个没有受过教育的蒙昧人~~#看书##霍建华[超话]##霍建华语录# 华哥说
  • 此时,超过1亿的数字火炬手,汇聚在钱塘江上,成为具象化的数字火炬人,从钱塘江踏浪而来,奔向“大莲花”。此后,汪顺便脱颖而出,进省队、入国家队,开始征战泳坛的奇妙
  • [心][心][心]​​只是,规格如此之高,“礼尚往来”恐有不易[允悲][允悲][允悲],朋友豪爽地说:认识你们是我的福分,我买单,你们来就好!P1他打了个响指,
  • 然而,游泳人生,这个名字带“顺”的人,一帆并不风顺。此时,超过1亿的数字火炬手,汇聚在钱塘江上,成为具象化的数字火炬人,从钱塘江踏浪而来,奔向“大莲花”。
  • 好像很多心愿都完成了,真的没啥遗憾了,五月天陪我很多岁月,有时候一时之间难以说清到底“最”喜欢什么歌,因为不同的日子里好像都是有不同的歌陪伴着我度过的。还有迷茫
  • 在高台县辣椒种植基地,到处是椒农采摘忙碌的身影;晾晒场上,一片片“红色地毯”格外显眼;辣椒加工生产车间内,自动化生产线开足马力,高速运转……从“高台朝天椒”换出
  • 今天看了封神榜 伯邑考真的是翩翩公子 温润如玉老戏骨真的绝 捧着肉的时候我真爆哭 纣王真的太残暴了 还有比干掏心的时候 为什么神仙不来救他小时候看的封神榜 一点
  • 恐惧从9月5日地震开始电站受损人员伤亡那一刻就已经开始了,但是最初的时间还有罗永在身边,两个还可以说两句话,但是从7号分手以后,就是无尽的孤独。应该是甘宇在等候
  • 但是小伙子心如刀蝎的嫂子,却认为美丽的弟妹是个妖怪,就故意打碎了那个盛“心”的碗,还觉得不过瘾,就把心剁碎埋在了房子的后面。从上面的故事,我们看出洋姜,其生命力
  • 在那个密闭的空间内分享了同一段美好的回忆都是我很感恩的一件事,感谢朋友送的周边[鲜花]两个小时唱了22首歌其实挺满的了,但还是觉得过得太快了,可能是因为talk
  • 江西路地铁站a口的新隆嘉服务员态度真的恶劣死了 卖榴莲那里三个服务员全是东北口音 态度恶劣到不行挑榴莲的时候就一直在逼逼叨叨 不会好好说话 故意说话膈应人 翻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