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有一件宝贝,梁思成连照片都来不及看到,仅从一句民谣,就急急把它奉为神了。

历史上木塔不易保存,要么毁于火灾,要么塌于地震,要么为人摧毁。应县木塔却在经历40多次地震,200多次炮弹袭击,和常年大风后,还稳稳走到965年。
梁思成深情地说:“好到令人叫绝,好到半天喘不上气。”全塔用了3000吨木制,每一根柱子承重110吨,且没有用一根钉子建到65多米高,相当于现在二十三层高楼。
也许对于大众而言,听到这样年代久远的古老建筑,不过心多跳一下,眼睛睁大一分。在梁思成看来,它如同长明之神。
“后来我发现,那是“长明灯”,自九百年前日日夜夜地亮到如今。”

应县木塔建于辽代,公元1056年。时名应州,被辽国控制,彼时宋辽两境战事不断,烽火四起,而木塔就在辽境的边边上。
环境不但称不上好,还很恶劣。应州是一个产盐小城,往地里挖不深就有咸水,所以是个很难长树的地方,彼时全城只有十四棵小矮树。
木塔就是在这样较为疲软的土地上建起,并挺立千年。在它的顶层还有一个小窗,能看到应州全境,是极好的军事瞭望口。

从此木塔便像一个孤寂的巨人,以挺立的姿势一直在那里,见证着两国士兵的快步扬尘,喧声滔天。
唯一能欣慰的或许就是落日余晖,木塔发出了金色的光芒。有的美,注定带着一些艰难,而越艰难就越难忘。

初见时梁思成就对它做了一个“拜见礼”。因为当你站在塔底向上看,一丛一丛的斗拱,宛如佛陀的坐莲在天际绽放,很难不令人激动。古人说,那叫百尺莲开。
明代曾有一人登上木塔,一激动写下了“玩海、望崇、挂月、拱辰”八字。就算尚未亲眼所见,也能想象得到斗拱样式之多,有的形如浪花被水漂到空中,有的把屋檐衬托如弯月挂在疏桐......最后如众星拱辰般一层一层,一叠一叠把木塔垒到65米之高。
这70种斗拱,480朵,被日本伊东忠太说“这与日本千篇一律、每一层都使用相同斗拱的手法相比,孰优孰劣自不待论。”当我们遗憾唐代木建筑都在日本的时候,中国只需一个应县木塔。

事实上,这种美实在又普通得很。不过是各种普通木构件互相咬合而成的斗拱,既没有繁复的雕花,也没有色彩的勾画,朴素无名。
然而就是最普通的构建,却有如夏莲之美,层层瓣瓣,朵朵不一。或许在建筑之初,没有人会想到,作为技术搭建的斗拱,有一天会如同艺术般的存在。

真正要把应县木塔奉为神,需把木塔内部“拆开”。
从外边看,木塔仅有五层,六个屋檐,和最高处的塔刹。然而当一层层地剖析,你会发现这其实是一座九层木塔。
古代工匠在每两层楼之间还筑了一个环状结构,形成另一个空间,因被屋檐遮挡了看不见,于是就变成了暗层

“五明四暗”的结构使应县木塔变成了九层,但不禁要问,为什么要把四层藏起来呢?
应县在塞外,即使平常岁月,也是大风常年刮着。应县又处在山西地震带之上,历史上仅强度在五度以上的地震就有十几次之多。
《应县志》记载:“元顺帝时,地大震七日,塔旁舍宇,尽皆倾颓,惟塔屹然不动。”以及后来唐山、大同大地震,波及应县使木塔风铃全部震响,塔身摇摇,持续一分多钟。但是震动之后,木塔安然无恙。
暗层就像一个隐藏的武器,用来抵挡风力,特殊的榫卯结构又具备张力,抵抗震动。木塔就像一个刚性很强,张力丰富的八边形塔。

但缔造神的,却是一双双无名之手。
“这塔真是个独一无二的伟大作品,我佩服极了!佩服建造这塔的时代,和那时代里不知名的大建筑师,不知名的匠人。” 梁思成深情地感叹。
几千年来,古代的诗词歌赋、音乐舞蹈,乃至金石碑刻都有许多文章、书籍记载记述,唯独建筑极其缺乏,只有宋代《营造法式》和清代《工部工程做法则例》。

缔造了奇迹一般的建筑,除了出资方能留下只言片语外,建筑师、匠人,往往无名。他们如同沉默的英雄,仿佛只是把一代又一代的工艺累积下来,把理性、智慧与美默默留在漫漫长河里。
所以历史上数不清的木建筑,诸如火烧阿房宫之类,寂寂死去没有余烬,悄无声息不被唤醒。
应县木塔的珍贵,是它的活着,为那些无名氏。

应县木塔走到了它965岁,距离千年轮回只剩35年,但能否等来尚未可知。因为木塔经历了太多。
不唯地震、大风、雷击的自然灾害,应县木塔也在炮火中挣扎。1926年内战,木塔被200多发炮弹袭击。1948年解放应县战争,被12颗炮弹击中,至今在木柱上还能看到弹孔。

1933年梁思成收到高培华拍的应县木

木塔病了,木件不断出现扭曲、歪闪、劈裂、折断、缺损。如今人们发现木塔早已发生了倾斜,其中一根柱子倾斜12度,现在它还继续以平均每年2毫米的速度倾斜。
目前木塔二层以上已禁止游人进入,近30年也有不少专家学者提出过修复方案,钢架支撑、上部抬升、现状加固、落架大修,但最后还是没敢动工。

因为不是“万全之策”,落架大修会影响内部古画,历史信息能保存多少没有把握。上部抬升最后能否又稳稳接上也是未解之谜......
要知道一座应县木塔,其珍贵不仅在于它建筑之美,还在于它的经历,它身上“时光的印迹”。

一座建筑在自然浸染的历程中,“它的皮壳会氧化,它的色彩会剥落,它的棱角会变得圆熟,它的触感会变得温润……它会有另外一种‘面貌’呈现出来。”
这种面貌是经历了风霜雨露,经历了沧海桑田,经历比一个人长很多倍的时光,才缓慢形成美好的品格。这是古塔最令人动容之处。

图那么修缮就变得十分不容易,而目前无解。但正是无解,就令人十分地难过,我们不愿它继续病害下去,却又无奈地没有人知道它最后会在什么时候,会因为什么坍塌于世。
最后只能发出犹如梁思成般的深痛:“临走真是不放心,生怕一别即永诀。”
有时便是如此,越喜欢,就越怕它敌不过时间。

而今日去看这一个斜塔,是看见什么呢?这让我想起与梁思成一起去测绘应县木塔的另一个人莫宗江,讲过的一句话。彼时南禅寺“修缮如旧”,他很满意地说,反复地说:
“你看,这么小的殿多大气,古人的大气你感受到了吗?”
古塔的存在,不只是让这座古建存在于世,还是如穿越时空般欣赏传统的美,看见古人的气象。因为我们现在生活的这个新时代不过百十年,很多古建曾经被破坏拆除,很多美也需要被重塑。
感知这些延绵千年的古建,感知自信与大气,这些星星点点的美,将会组成我们这个时代的格局。

参考资料:
《大拙至美》作者:梁思成
《闲谈关于古代建筑的一点消息》 作者:林徽因
《旧建筑改造的「长明灯」——梁思成》来源:一脉stream

太湖水利史

太湖流域北到长江,南到钱塘江,东至海,西至石臼、固城等湖。隋唐以前多开发湖西塘堰灌溉及湖北边的水运。唐中期以后湖东多水地区的塘浦及围田迅速发展,形成河网化地区;但向江海排水的问题更为突出,成为宋元以后近千年的治水重点。同时海塘、江塘工程也迅速开展(见中国海塘史)。太湖流域的水利发展可分四个时期。
  早期开发。先秦及秦汉时期(221年以前)。这一时期各类水利事业文字记载虽少,但水利事业已开始发展,并显示出多雨多水地区的特点。
  航运。相传商末吴泰伯曾开泰伯渎。春秋后期修胥溪、胥浦、蠡渎等。吴王夫差时水运已可自钱塘江通长江,太湖向西通长江可能有中江水道等。秦汉时江南运河已初步形成。
  塘堰。最早的塘堰是东汉熹平二年(173)余杭县(旧治在今杭州西)县令陈浑于县南修上下二湖,名南湖,蓄苕溪水灌田千顷。唐代重修,后代经常维修,近代逐渐淤废。
  第一次大发展。魏晋南北朝时期(220~589)。这时太湖水利发展迅速,重点仍是航运及灌溉。
  水道渠化。三国吴开破冈渎,始有堰埭记载。东晋南北朝时,大量修建,渠化河道,堰埭过船常用畜力拖拉。当时河道上公私堰埭都大量修筑,过船收费,形成一种苛捐杂税,梁代曾明令毁废不少。
  塘堰灌溉。本时期的塘堰灌溉大量发展。三国吴曾在海昌(今海宁)开发水利屯田。相传赤乌二年(239)还修过句容西南的赤山湖。永安三年(260)曾开丹阳湖田,筑浦里塘,因工程量大未成功。西晋开练湖灌溉。东晋中原人口大量南迁,江南农业和水利加速开发。大兴四年(321)筑新丰塘(在今镇江东南35里)灌田800顷。相传东晋时还修过湖州荻塘,灌田1000顷。刘宋时建湖州吴兴塘,溉田2000顷。长兴西南15里的西湖亦开于南朝时,灌田3000顷。南齐建元三年(481)萧子良曾提出南京以南各县旧塘堰很多,整修后可垦荒熟田8554顷。
  排水。刘宋时出现太湖排涝工程。元嘉二十二年(445)吴兴人姚峤因吴兴常闹水灾,经过20年的调查研究,提出由苎溪向东南开渠排水入杭州湾的方案,工程未成功。到梁中大通二年(530)又大致根据原建议施工,收到一定效果。
  河网化及围田发展期隋唐至南宋时期(589~1279)。河网围田是太湖最见特色的水利。塘浦河网包围的田块,即形成围田,后又称圩田(见圩垸)。塘浦入江或入海口门常建闸控制。太湖东部多水区及西部丹阳、石臼等湖区河网围田规模最大。
  河网的构筑。太湖区的河网由纵浦横塘水道构成。先秦的固城圩,孙吴的浦里塘是否河网形成的圩田或最早的塘浦,只能从名字上猜测,唐中叶才有河网修建及围田的确切记载。广德元年(763)开浙西(太湖流域)屯田水利三处。其中嘉兴一处最大,当时开挖沟渠,修筑塘岸。自太湖至海边曲折一千多里构成能灌、能排、能通船的河网系统,形成纵有浦,横有塘,岸上有路,水内有船,故交通十分便利。
  骨干塘浦的开浚。太湖流域排水入海,古有三江之说,但解释不一。有一种说法认为是中有松江(吴淞江),东南有东江,东北有娄江,最重要的是吴淞江。这些天然水道是塘浦的骨干。人工所开大渠如隋代之江南运河也是骨干,而且纵贯南北,对治理太湖有重要影响。唐中叶以后陆续开了几条塘浦。如元和中(806~820)开:元和塘自苏州至常熟长90里;常州西北的孟渎长41里,引江水南通运河,可以通航并溉田4000顷,后为通江运道之一;无锡的泰伯渎长80里。还有长庆中(821~824)开海盐县古泾约三百条。太和七年(833)开汉塘等。
  北宋治水规划。五代吴越政权在苏州设捞浅军七八千人,导河筑堤,经常维修。北宋初曾一度放松,后亦常有兴修,熙宁时(1068~1077)大兴水利。昆山人郏亶提出苏州的水土治理规划,指出太湖下游旧有塘浦遗迹,每五、七里有一纵浦,七里、十里有一横塘,中间形成圩田。他列出塘浦旧迹260多条,其中水田区共四项130多条,旱田区三项130多条。主张先治田:旱田高,要开深浦引江海水入浦,提水溉田,并设斗门控制;水田低,要筑高大圩岸。后治塘浦:水田要高堤岸,宽塘浦,拥高水位,逼水流归江海;旱田因入江海的水位高也有利于提水。他曾主持实施,由于反对的人颇多,中途停工。
  元祐四年(1089)宜兴人单锷提出治理水灾的意见,主张上游阻截西面永阳江(青弋江支流)流域东流入太湖的水,即在胥溪恢复旧有五堰;中游开宜兴、常州等地的沟渎,分水北流入江;下游开吴江堤岸(唐元和时所修吴江塘路),改为千座桥梁,疏引塘浦泄水入海。徽宗时郏侨、赵霖等主张开浚塘浦,筑圩裹田,河口建闸控制等三项,是北宋多数人的意见。赵霖等实际兴工的为开塘浦及大修苏州、湖州、秀州(今嘉兴地区)水田圩岸,围湖为田等。
  宋以后大量围田。南宋至元继续围湖造田,南宋淳熙十年(1183)已有围田1489处,元延祐四年(1317)苏州路就有9929处。围田一般无全面规划,盲目围垦太多,形成旱时缺蓄水引灌,涝时无排水出路。政府屡次下令禁止新围,但围田仍不断增加,于是有废田还湖及垦湖为田的争议。
  以排水为主的治理期元代至民国时期(1279~1949),太湖地区多雨,农业发达,涝灾较多。自元代至明清疏浚排水工程最为重要,总计大小工程不下三四千次。
  疏浚排水。疏浚吴淞江干支次数最多,元代疏浚不下百次,以任仁发在大德、泰定时两次浚吴淞江干支水道规模最大。
 明代疏浚工程规模最大的为永乐元年(1403)夏原吉治水,始开黄浦江为主要排水道,代替了吴淞江,并引吴淞江水通浏河。其次有:正统(1436~1449)中、天顺四年(1460)、弘治七年(1494)、正德十六年(1521)、嘉靖二十三年(1544)、隆庆三年(1569)、万历五至八年(1577~1580)等各次修浚。此外小规模的疏导不下千余次。泄水主要走黄浦、白茆、浏河等干支水道,但疏浚吴淞江水道次数仍最多。
  清代大小疏浚不下两千多次,吴淞江已不如前代重要。黄浦江比较通畅,吴淞江和白茆、浏河、七鸦浦等水道虽经常修浚,但日益浅狭。较大工程有:康熙中有4次;雍正五至九年(1727~1731)普遍修太湖水利;乾隆中次数最多,以二十八年(1763)工程最大;嘉庆中两次;道光中陶澍、林则徐、陈銮等大修江浙水利。自道光四年(1824)起,连年施工;同治以后至民国也屡次修浚。
  治水总结。清人总结宋元以来治理太湖流域办法不外五项:①控制上源及中游,如高淳修五堰、东坝等防堵西水;杭州修长河堰等防南水;苏州修望亭堰等防北水并分引入江。②下游分疏入江通海,如东开吴淞江、黄浦、浏河;北开白茆、七鸦浦等。③修纵浦横塘构成河网,调蓄水流。④修围岸,筑成圩田并设置斗门控制排灌。⑤塘浦通江、通海口门建闸,引拦潮水并防止泥沙,便于排泄。
  在太湖流域于清末以后出现较早的新技术有机械疏浚,民国时的机电排灌在全国是最早的。

太湖水利史

太湖流域北到长江,南到钱塘江,东至海,西至石臼、固城等湖。隋唐以前多开发湖西塘堰灌溉及湖北边的水运。唐中期以后湖东多水地区的塘浦及围田迅速发展,形成河网化地区;但向江海排水的问题更为突出,成为宋元以后近千年的治水重点。同时海塘、江塘工程也迅速开展(见中国海塘史)。太湖流域的水利发展可分四个时期。
  早期开发。先秦及秦汉时期(221年以前)。这一时期各类水利事业文字记载虽少,但水利事业已开始发展,并显示出多雨多水地区的特点。
  航运。相传商末吴泰伯曾开泰伯渎。春秋后期修胥溪、胥浦、蠡渎等。吴王夫差时水运已可自钱塘江通长江,太湖向西通长江可能有中江水道等。秦汉时江南运河已初步形成。
  塘堰。最早的塘堰是东汉熹平二年(173)余杭县(旧治在今杭州西)县令陈浑于县南修上下二湖,名南湖,蓄苕溪水灌田千顷。唐代重修,后代经常维修,近代逐渐淤废。
  第一次大发展。魏晋南北朝时期(220~589)。这时太湖水利发展迅速,重点仍是航运及灌溉。
  水道渠化。三国吴开破冈渎,始有堰埭记载。东晋南北朝时,大量修建,渠化河道,堰埭过船常用畜力拖拉。当时河道上公私堰埭都大量修筑,过船收费,形成一种苛捐杂税,梁代曾明令毁废不少。
  塘堰灌溉。本时期的塘堰灌溉大量发展。三国吴曾在海昌(今海宁)开发水利屯田。相传赤乌二年(239)还修过句容西南的赤山湖。永安三年(260)曾开丹阳湖田,筑浦里塘,因工程量大未成功。西晋开练湖灌溉。东晋中原人口大量南迁,江南农业和水利加速开发。大兴四年(321)筑新丰塘(在今镇江东南35里)灌田800顷。相传东晋时还修过湖州荻塘,灌田1000顷。刘宋时建湖州吴兴塘,溉田2000顷。长兴西南15里的西湖亦开于南朝时,灌田3000顷。南齐建元三年(481)萧子良曾提出南京以南各县旧塘堰很多,整修后可垦荒熟田8554顷。
  排水。刘宋时出现太湖排涝工程。元嘉二十二年(445)吴兴人姚峤因吴兴常闹水灾,经过20年的调查研究,提出由苎溪向东南开渠排水入杭州湾的方案,工程未成功。到梁中大通二年(530)又大致根据原建议施工,收到一定效果。
  河网化及围田发展期隋唐至南宋时期(589~1279)。河网围田是太湖最见特色的水利。塘浦河网包围的田块,即形成围田,后又称圩田(见圩垸)。塘浦入江或入海口门常建闸控制。太湖东部多水区及西部丹阳、石臼等湖区河网围田规模最大。
  河网的构筑。太湖区的河网由纵浦横塘水道构成。先秦的固城圩,孙吴的浦里塘是否河网形成的圩田或最早的塘浦,只能从名字上猜测,唐中叶才有河网修建及围田的确切记载。广德元年(763)开浙西(太湖流域)屯田水利三处。其中嘉兴一处最大,当时开挖沟渠,修筑塘岸。自太湖至海边曲折一千多里构成能灌、能排、能通船的河网系统,形成纵有浦,横有塘,岸上有路,水内有船,故交通十分便利。
  骨干塘浦的开浚。太湖流域排水入海,古有三江之说,但解释不一。有一种说法认为是中有松江(吴淞江),东南有东江,东北有娄江,最重要的是吴淞江。这些天然水道是塘浦的骨干。人工所开大渠如隋代之江南运河也是骨干,而且纵贯南北,对治理太湖有重要影响。唐中叶以后陆续开了几条塘浦。如元和中(806~820)开:元和塘自苏州至常熟长90里;常州西北的孟渎长41里,引江水南通运河,可以通航并溉田4000顷,后为通江运道之一;无锡的泰伯渎长80里。还有长庆中(821~824)开海盐县古泾约三百条。太和七年(833)开汉塘等。
  北宋治水规划。五代吴越政权在苏州设捞浅军七八千人,导河筑堤,经常维修。北宋初曾一度放松,后亦常有兴修,熙宁时(1068~1077)大兴水利。昆山人郏亶提出苏州的水土治理规划,指出太湖下游旧有塘浦遗迹,每五、七里有一纵浦,七里、十里有一横塘,中间形成圩田。他列出塘浦旧迹260多条,其中水田区共四项130多条,旱田区三项130多条。主张先治田:旱田高,要开深浦引江海水入浦,提水溉田,并设斗门控制;水田低,要筑高大圩岸。后治塘浦:水田要高堤岸,宽塘浦,拥高水位,逼水流归江海;旱田因入江海的水位高也有利于提水。他曾主持实施,由于反对的人颇多,中途停工。
  元祐四年(1089)宜兴人单锷提出治理水灾的意见,主张上游阻截西面永阳江(青弋江支流)流域东流入太湖的水,即在胥溪恢复旧有五堰;中游开宜兴、常州等地的沟渎,分水北流入江;下游开吴江堤岸(唐元和时所修吴江塘路),改为千座桥梁,疏引塘浦泄水入海。徽宗时郏侨、赵霖等主张开浚塘浦,筑圩裹田,河口建闸控制等三项,是北宋多数人的意见。赵霖等实际兴工的为开塘浦及大修苏州、湖州、秀州(今嘉兴地区)水田圩岸,围湖为田等。
  宋以后大量围田。南宋至元继续围湖造田,南宋淳熙十年(1183)已有围田1489处,元延祐四年(1317)苏州路就有9929处。围田一般无全面规划,盲目围垦太多,形成旱时缺蓄水引灌,涝时无排水出路。政府屡次下令禁止新围,但围田仍不断增加,于是有废田还湖及垦湖为田的争议。
  以排水为主的治理期元代至民国时期(1279~1949),太湖地区多雨,农业发达,涝灾较多。自元代至明清疏浚排水工程最为重要,总计大小工程不下三四千次。
  疏浚排水。疏浚吴淞江干支次数最多,元代疏浚不下百次,以任仁发在大德、泰定时两次浚吴淞江干支水道规模最大。
  明代疏浚工程规模最大的为永乐元年(1403)夏原吉治水,始开黄浦江为主要排水道,代替了吴淞江,并引吴淞江水通浏河。其次有:正统(1436~1449)中、天顺四年(1460)、弘治七年(1494)、正德十六年(1521)、嘉靖二十三年(1544)、隆庆三年(1569)、万历五至八年(1577~1580)等各次修浚。此外小规模的疏导不下千余次。泄水主要走黄浦、白茆、浏河等干支水道,但疏浚吴淞江水道次数仍最多。
  清代大小疏浚不下两千多次,吴淞江已不如前代重要。黄浦江比较通畅,吴淞江和白茆、浏河、七鸦浦等水道虽经常修浚,但日益浅狭。较大工程有:康熙中有4次;雍正五至九年(1727~1731)普遍修太湖水利;乾隆中次数最多,以二十八年(1763)工程最大;嘉庆中两次;道光中陶澍、林则徐、陈銮等大修江浙水利。自道光四年(1824)起,连年施工;同治以后至民国也屡次修浚。
  治水总结。清人总结宋元以来治理太湖流域办法不外五项:①控制上源及中游,如高淳修五堰、东坝等防堵西水;杭州修长河堰等防南水;苏州修望亭堰等防北水并分引入江。②下游分疏入江通海,如东开吴淞江、黄浦、浏河;北开白茆、七鸦浦等。③修纵浦横塘构成河网,调蓄水流。④修围岸,筑成圩田并设置斗门控制排灌。⑤塘浦通江、通海口门建闸,引拦潮水并防止泥沙,便于排泄。
  在太湖流域于清末以后出现较早的新技术有机械疏浚,民国时的机电排灌在全国是最早的。


发布     👍 0 举报 写留言 🖊   
✋热门推荐
  • #星座# #情感# #天蝎座# 天蝎座是一个缺乏安全感的星座如果你是一个开朗活泼的女孩一颦一笑都像是融化了的阳光那么你会引起天蝎座的注意他会很好奇你为什么如此快
  • 我看着只咬了两口的牛肉堡,两个汉堡一共花了31.2元,对于封闭在学校里的一碗肉酱面或事两荤一素,确实贵,而且也吃不饱,但我之前没有觉得不划算过,因为值得。p1理
  • 神森万里江 (『相棒』)負責腳本,以現代遊戲業界為舞臺,講述開發獨立遊戲的主角 聯手瀕臨倒閉的老字號玩具廠「ATOM」一起對抗大企業的故事,10月播出。【人設】
  • 因为有这样一个吉利的守护星座,所以射手座的运气一向都很好。然后释放魅力,吸引射手女主动,拉近两个人的距离,接着就看你的人品和情调了,要让射手女感觉到你的真心实意
  • 当你发现你以自己的能力能给自己的爱的人能一个依靠的时候,心中不免有许多安慰。我混到现在这样可能很多人都不太相信吧,本科三本,研究生二本,凭什么能进大厂,我只说可
  • 其中,缺乏爆款或是今年“春节档”表现不如预期的一个原因。(广州日报)2022年,大年初四立春那天,广州的天气算是近一个月以来最好的。
  • 做一些自己喜欢的事,哪怕只是个一闪而过的但快乐的念头,去行动实现它,在过程里去感受生活的喜悦。也可以一起远行,给他们安排一次全面点的体检,或者围坐一起听他们回忆
  • 紫薇花也是十堰的市花,走在街头巷尾,抬头俯首间,遇见那一抹姹紫嫣红,令人心动不已。何如薄幸锦衣郎,比翼连枝当日愿,人生至少要有两次冲动,一为奋不顾身的爱情,一为
  • 傻白羊的吻就像气泡水,清爽、刺激、让人欲罢不能,正像他们的性格一样,总是给人很解腻的感觉,让你神清气爽,他们的苏打吻是加了冰的沁人心脾,你是戒不掉的!菠萝是水果
  • 他就问我为啥呢,我说迪丽热巴,长得太立体了。小老弟看着我很正经的说:“你要在这么说我爱豆,我就要生气啦!
  • 虽然没有一开始就遇见gene,但是也能看着大家一步步成长,从末子团到现在有了一堆后辈,看着他们开蛋巡,上红白,有各自的节目和工作,甚至per也一个个开始拿起话筒
  • 规则很简单:在这个帖子下 @ 一个好友,就有机会赢得以下奖品之一:⭐ 50 颗红宝石、探寻者之星、巫师的宝箱(3 位获奖者)。【K綫的回憶】(本微博純屬虛構,僅
  • 我从第一次看他吉他弹唱的时候就这么觉得,陈楚生和吉他的关系就好像骑士和他的宝剑,他把吉他拿在手里轻轻一拨,就是利刃出鞘的锋芒毕现,坚定又淡然,蛊死谁了……特别是
  • 因此,宝马集团是德国首个加入“1.5度控温目标”的汽车制造商,并率先在业内提出“360度循环减碳”理念,计划到2030年将单车全生命周期平均碳排放量较2019年
  • 6.小的时候总想逃离,跑出去,可兜兜转转好久以后,才发现,相比之下,亲人间的那份真情才是这一生最值得珍惜的东西。在来得及的时候,尽可能多的向你爱的人表达爱吧,爱
  • 富力地产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富力”)(香港联合交易所上市编号:2777)成立于1994年,注册资金8.06亿人民币,集房地产设计、开发、工程监理、销售、物业
  • ”尽管周围有异样的眼光看着我,有唏嘘的语气轻视我,但此时,我活了,我爱了,我都不管了……我终于来到了李峋面前。经过我一番深思熟虑之后,得到了两条可信原因:1.白
  • 时光不会迁就姗姗来迟的旅客,生命中必然会有一些不尽人意的错落,一切繁华似锦都将会挥洒在历史的车辙下,最终都不属于我们。#每日一善[超话]# #阳光信用# 善良
  • 现在快节奏下,做出来的书的品质,哪能与这传承了近40年的首印书比?已印出近40年的书,页面已泛黄,拿到手上与现在的新书比,完全不一样的感觉。
  • 其实很多道理都明白 只是想通了的道理是真的能让心里觉得不别扭 我当然知道别人无意的一句话一个行为没有恶意 但是我就是会难受 我以前总会后悔 但是当我想通了的时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