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电视剧心居的真实感#
《心居》:冯晓琴的悲剧,自卑才是根源
《心居》中的冯晓琴,让很多人看不懂。

你说她作吧,她在老公去世后,还尽心尽力照顾老公的奶奶和爸爸。

尽管奶奶对她百般刁难,她也依然逆来顺受。

你说她傻吧,她能在只有3万块存款的情况下,到处跟人借钱买房。

你说她精明吧,她总是当着老公家人的面贬低老公。

即使知道这样会让公公和奶奶不满,也没有丝毫收敛。

嫁给顾磊之后,冯晓琴就被迫放弃了工作,成为顾家的免费保姆。

一个人照顾两位老人,一个孩子,一个成年男人。

上到全家人的饮食起居,下到奶奶的药该怎么吃,老公的衬衣放在哪里,都给安排得明明白白。

可惜做了8年的保姆,不但一分钱收入没有,还被老公及老公的家人集体排除在外。 在他们眼里,冯晓琴永远是外人,不管她事情做得多好,也不配得到他们的任何好处。

虽然他们嘴上说着把她当成一家人,但是那也仅限于需要她干活的时候。

当她有需求的时候,他们只会把她当成贼来防。

很多人认为冯晓琴自己没钱还要找公公和大姑姐借钱买房,是根本没想还。

冯晓琴这种行为,确实有这个嫌疑。

但就算是这样,其实冯晓琴也没有多过分。

现在哪个年轻人结婚前,男方家里不给准备房子的?

顾磊和冯晓琴结婚的时候就没有自己的房子,顾家人也从来没想过要给顾磊买房子。

而且他们不是买不起,是根本不想买。

不买房的根本原因,是怕冯晓琴和顾磊出去单过了,没人照顾顾爸爸和顾奶奶。

尽管顾爸爸和顾奶奶手脚健全、身体健康,完全可以生活自理,他们还是要让冯晓琴事无巨细地照顾他们。

尽管以他们的收入,雇一个全职保姆也绰绰有余,但他们也坚决不肯花钱。

最可笑的是大姑姐顾清俞,自己一个人住着大豪宅,用着高价保姆,却从来没想过请个专业的保姆来照顾爸爸和奶奶。

8年来一直在付出,却得不到回报,还动不动就被甩脸色。

试问在这种情况下,冯晓琴想要一个属于自己的房子,又有什么错呢?

顾爸爸表面上看着好像挺明理,实际上不是一直在装糊涂么?

唯一的儿子结婚了,连婚房都不给准备。

儿媳妇想借钱买房,他还不乐意。

然后女儿一挑拨,他就立刻心安理得不借了。

既然他们把儿媳当保姆用,那么冯晓琴想用他们的钱买房,不是一报还一报吗?

虽然有占便宜之嫌,但谁让顾家人理亏在先?

别说什么冯晓琴是看中了顾磊的上海户口才嫁给他,顾磊不是一样看中了冯晓琴可以当免费保姆才娶她的吗?

也别说什么爱不爱,冯晓琴就算不爱顾磊,也没有做过任何对不起顾家的事情。

老公生日的时候,冯晓琴即使生着气,也没忘记给顾磊送一朵玫瑰花,再祝他生日快乐。

反观顾磊,却从未为冯晓琴做过任何事情。

就连冯晓琴罢工,他照顾了一天孩子,还觉得委屈得不行。

有人说顾磊的死是冯晓琴作的,其实我倒觉得顾磊是被自己蠢死的。

一个三十多岁的男人,走个路都能把大拇指摔骨折,你还能指望他干什么?

顾磊就算不死,冯晓琴也没法跟他过下去了。

有一个整天挑事的大姑子,一个处处看自己不顺眼的奶奶,还有一个一直装糊涂的公公,冯晓琴何必还留在这里?

反正都要照顾人,她就算出去找个住家保姆的工作,一年也能赚十几万了。

顾磊活着,冯晓琴也没怎么尝到幸福的滋味,顾磊一死,冯晓琴的人生彻底悲剧。

永远背着“害死丈夫”的名声,永远要被人指指点点。

更悲剧的是,她仍然要在顾家做免费保姆。

一边打工送外卖,一边要接送儿子上下学,回家晚了还要被奶奶骂。

可都被婆家人这样对待了,冯晓琴竟然还任劳任怨留在顾家。

很多人看不明白,为什么冯晓琴要留下来受气?

有人觉得是她没钱,出去连住的地方都没有。

其实根本原因,就是冯晓琴太自卑。

冯晓琴的悲剧人生,就是源于她的自卑。

她觉得自己是外地人,没文化,根本不可能有出头之日。

所以她才会寄希望于靠婚姻改变命运,尽管顾磊这个人一无是处,她也仍然不愿意撒手。

她从来就没有想过,如果她肯努力一点,她根本不会比顾磊差。

以她做事情的麻利程度,还有人际关系方面的能力,她想找一份待遇不错的工作,根本不会太难。

哪怕是出去做保姆,8年时间,她也能挣够一百万了,哪里还用得着低声下气去求顾清俞?

可惜,内心的自卑让冯晓琴根本看不清自己。

她总说顾清俞看不起她,其实她自己又何尝不是呢?

但凡她能有点自信,又怎么会总把希望寄托在别人身上?

遇到事情就想找顾清俞帮忙,不就是觉得顾清俞有能力,而自己什么都不行吗?

实际上,冯晓琴又哪里比别人差了呢?

她去跟朋友借电动车的时候说过,自己以前连卡车都开过。

送起外卖来,也是很快就适应。

小区里遇到不认识的老太太,都能让人家对她另眼相待。

这样的社交能力,去找个销售的工作,说不定还能混个业绩第一呢。

要不是顾磊突然离世,要不是爱跳舞的老奶奶的开导,冯晓琴可能还会沉浸在自己的自卑中呢。

从冯晓琴身上就能看出,自信对一个人来说有多重要。

不管结没结婚,女人一定要有经济独立的能力。

否则你的下场,很可能就是冯晓琴。

如果冯晓琴能早一点明白求人不如求己的道理,也不至于做牛做马这么多年还落不着好了。

冯晓琴是有小算计,但是顾家也都是白眼狼,吃亏的可是冯晓琴。

毕竟冯晓琴当牛做马那么多年,什么都没落着。

而顾家人却是实实在在享受到了全方位的服务,然后还可以站在道德制高点去否认冯晓琴

#为何普遍认为鹿鼎记是金庸巅峰之作#
鹿鼎记这个金庸的封笔之作,其强烈的反武侠气质表现了金庸对以往传统武侠的疑惑。主人公韦小宝不再是一个世俗观念上的英雄,他的做事动机一点也没有侠义气质,甚至只是为了某个漂亮女人,为了敛财,或是为了保命。虽然形象不高大,但是却和我们普通人更相通,有点贪财,有点好色,有点虚伪,但也拥有某些赤诚的情怀。
目录
1.特点-非主流武侠
2.大侠义-历史民族观
3.小侠义-真实的人性
以上任一栏要讲通透都得洋洋洒洒写下几大万字了,更有高人查阅历史典籍来揣测金庸先生的意图,小弟不才,只从最通俗的角度和语言入手,有不同理解的还请赐教。
一.非主流武侠
鹿鼎记火热其中一个起很大作用的噱头是其为金庸的封笔之作。封笔的意思就是武侠的一去不返,所以还陶醉于快意恩仇,光怪陆离世界里的读者们惋惜之余,对这本压轴之作有了特殊的期待。
其一,非主流的主角设定。金庸貌似给大家狠狠地开了个玩笑,光是这个主人公形象就和历代大侠们相去甚远。令狐冲的俊朗潇洒,郭靖的耿直真诚,段誉的彬彬有礼...这些和韦小宝一点都沾不上边。好色,贪财,见风使舵,没羞没臊,脱险几乎全靠诡计。甚至为了自保还杀死了见到自己搭救方怡的无辜侍卫,后来更是拿刀捅了看守自己的兄弟多隆(向心脏捅去的,但是多隆心脏长歪了没死)。这设定怎么看都是某剧本中boss手下的奸诈小头领,算计主角后被一掌拍死大快人心那种。
最关键的,他还怕死。不怕死不是已经成为武侠标配了吗?究竟是什么用意让他有幸成为封笔之作的主角?
还有意思的是,里面行为光明磊落的人,陈近南,扬溢之,吴六七,下场都非常惨。
其二,武侠世界一般少有官场和政治方面的描写。更多的情况下,政府甚至是武侠世界的边缘人群,在这个世界里法制给个人情仇让路,或是门派(黑社会)直接管理所辖地方。就比如笑傲江湖,青城派把林家镖局杀的杀,拐的拐;日月神教和五岳剑派黑社会群体械斗这些事情发生,你都找不到政府的人在哪儿。
武侠里的恩怨情仇如果有法律这个第三方制约,那么肯定快意恩仇的畅快感就下降了大半。报仇还要向官府打报告?所以直接将政府抹去直接将感情聚焦于有恩怨的任务之间更加畅快。
然而,鹿鼎记的主要舞台就在宫廷官场,韦小宝精于政治,更是在皇帝,天地会,神龙教,吴三桂等势力下游刃有余地游走,更是恬不知耻地到处结义,趁机敛财。
其三,武打已不是小说的关键。(在这里推荐去看金庸的那些原作,比起电视剧中的武打,文字更加传神还留有部分想象空间)
葵花宝典,独孤九剑,降龙十八掌,一阳指……
就算没有看过原著也会知道这些知名绝技,以往小说中各派人士夺取武功秘籍,相互争斗,比武更是不计其数。说起鹿鼎记,到没有什么非常知名的武功。可能有人叫的出化骨绵掌,但是此处的化骨绵掌功能更多地是作为一个毒药的作用,而且武打比重和对剧情的影响已经降低很多。当然主角也并不能打。
二.大侠义
鹿鼎记大格局上有几个最大的矛盾点,满汉民族的政权争议,主要表现为康熙和天地会,因为韦小宝直接处于这两个阵营之中;汉族人和原皇族朱家对吴三桂的仇恨,即自身对于国家的态度;中国政权与危害中国政权的因素如吴三桂,天地会,西藏喇嘛、蒙古王子、神龙教、罗刹国。
我写的大侠义指代家国情和民族情。这两种特殊的感情就像休眠的火山一样,平时少有体会到他的存在,但是到了某些时刻又会猛烈地迸发出来。
如果要探讨对于这两种情感的态度,我想得代入到韦小宝和各方势力的立场中去。对于吴三桂这位位极人臣的大人(同时也是汉奸代名词),韦小宝没有趋炎附势去结交,反而趁机敲“云南竹杠”,戏弄吴三桂,间接阉了吴应雄,近乎是单方面折磨吴三桂。这种不公平竞争看似吴三桂羸弱却没有在感情上倾向于他。除了小流氓欺辱贵族王爷的喜感部分消解了这种可怜外,吴三桂这种反复和惯于背叛的性格可见真是不讨喜,信任可真是一切感情的前提了。从各方势力中,除了与吴三桂有利益联系的,其余势力对其还真是只有反感,没有中立的态度。背叛实在是所有情感里最不能容忍的,而叛国则是最为卑劣的了。
民族情的体现则是体现在人心中对满汉政权的争议,最尖锐地体现在康熙和天地会,这种情绪触发了韦小宝的终极难题,直接导致同康熙和天地会的同事决裂。
关于民族政权交替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解,我也没能给出自己信服的解释,而且金庸先生可能是有自己所经历或者有感触的事情得出的。只靠韦小宝的“其实鞑子皇帝做得也蛮好的”,“鞑子至少也是黑头发黑眼睛,洋鬼子可是黄头发蓝眼睛”也难以揣测他的意图,大家自己都有自己的答案。毕竟这么难的问题,聪明的韦小宝自己也选择了逃避。
三.小侠义
韦小宝是不是“侠”呢?不好说,但是至少他不太像个“侠”。我们实在是很难用“侠”去形容一个贪财好色,强人所难,没有功夫,狡猾,胆小,为保命见风使舵的一个人。
韦小宝自己认不认为自己是个侠呢?我想出于虚荣心,他会说自己是个侠,如果真诚地探究,他可能说,当不当个侠他娘的无所谓。身边一群漂亮媳妇儿伴着,银子大把大把赚着,兄弟情义也不辜负,照应着,这不就够了吗。
“侠”这个字渐渐的被规范化,成为某种准则和名誉。就好比,王公贵族一定是优雅的,大侠们一定也是坦荡勇敢的。这些不成文的规定渐渐成为一种道德武器,甚至变成侠客们自己的枷锁(说的好听点是对自己的要求)。大侠们因侠义而成事,也因侠义而毁灭。要为社会所认可,你必须得遵守那些规范,但是那些规范,有时候实在不一定顺从人的本性。一个非常典型的参照就是韦小宝亦师亦父的陈近南,恪守着自己的侠义直到死亡。
韦小宝显然就没有把这个准则作为自己的标杆,他虚伪狡黠的功利主义虽然不够诚实,却恰到好处地保护了人情,又顺从了人的本性-趋利避害。我不能用不真诚来形容韦小宝,他是忠于人性的,或者说对于真诚这个词我得重新理解。
韦小宝成长过程中有两样东西的陪伴,妓院和评书。这两样都是通俗直白地满足人性的需求。妓院在中国是抛弃普世道德规范的服务者工作的地方,在这样一个地方,人性的直白被更多地表露。顾客来这个地方买性,买服从,买征服欲;服务者们相比其他行业也更加势利。在这个地方呆长了对人的本性肯定有深刻的理解。评书,也就是充斥着情怀的故事。我认为支持人的一生的是某些情怀,而非特定的某段情感。有建一番功业的向往,有抱得美人归的幻想,有义气相投,英雄识英雄的豪情。这些情怀塑造了你自己,以后遇到的爱人,朋友都是来填补你那份情怀的。
妓院代表现实,评书代表情怀,这两点成了他的重要组成部分。韦小宝这个人物比起令狐冲,郭靖,是更像普通人的。我们有嫉恶如仇,仗义互助的侠义情怀,也有着剥离不掉的人性。而且我们是没有独孤九剑和降龙十八掌这种惩奸除恶的本领的,也少有脸谱化的恶人,更多的是天地会和康熙这种立场不同而敌对的人,更没有无政府状态下的快意恩仇的自由。更多的是在社会这口大锅里被翻炒,和那些人周旋,甚至和自己做斗争的过程中对待自己的侠义。
我揣测金庸先生最后对武侠的态度感情是复杂的,对于情怀来说,现实也是那么的强烈,推动故事发展的人物动机很多时候是因为有利可图,为了某个美女,为了保命,而且正义不一定只站在一方的矛盾,人物人生是为命运驱动而非自己意愿。虽然有阻挠,他应当是对侠义情怀抱有希望和歌颂的,韦小宝一共在三个正式身份间游走周旋,康熙宠臣是因为忠,天地会香主是为义,神龙教白龙使则是为了情。

独坐敬亭山

唐 李白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作者生平
李白(701年-762年) ,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据《新唐书》记载,李白为兴圣皇帝(凉武昭王李暠)九世孙,与李唐诸王同宗。其人爽朗大方,爱饮酒作诗,喜交友。李白深受黄老列庄思想影响,有《李太白集》传世,诗作中多以醉时写的,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明堂赋》《早发白帝城》等多首。

创作背景
  詹锳《李白诗文系年》系此诗于天宝十二载(公元753年),并认为与《登敬亭山南望怀古赠窦主簿》为前后之作。也有人提出不同看法,认为这首诗写于何年,在李白留存的诗稿中并没有注明,而认为这首诗写于天宝十二载只是后人推测所得出的结论。这首诗作于唐肃宗上元二年(761年)的可能性更大。

译文
山中群鸟一只只高飞远去,天空中的最后一片白云也悠然飘走。
敬亭山和我对视着,谁都看不够,看不厌,看来理解我的只有这敬亭山了。

注释
敬亭山:在今安徽宣城市北。
尽:没有了。
孤云:陶渊明《咏贫士诗》中有“孤云独无依”的句子。
独去闲:独去,独自去。
闲:形容云彩飘来飘去,悠闲自在的样子。孤单的云彩飘来飘去。
两不厌:指诗人和敬亭山而言。
厌:满足。

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表现自己精神世界的佳作。此诗表面是写独游敬亭山的情趣,而其深含之意则是诗人生命历程中旷世的孤独感。诗人以奇特的想象力和巧妙的构思,赋予山水景物以生命,将敬亭山拟人化,写得十分生动。作者写的是自己的孤独和自己的怀才不遇,但更是自己的坚定,在大自然中寻求安慰和寄托。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这首五绝的前两句是说,群鸟高飞无影无踪,孤云独去自在悠闲。

  前两句看似写眼前之景,其实,把孤独之感写尽了:天上几只鸟儿高飞远去,直至无影无踪;寥廓的长空还有一片白云,却也不愿停留,慢慢的越飘越远,似乎世间万物都在厌弃诗人。“尽”、“闲”两个字,把读者引入一个静的境界:仿佛是在一群山鸟的喧闹声消除之后格外感到清静;在翻滚的厚云消失之后感到特别的清幽平静。因此这两句是写“动”见“静”,以“动”衬“静”,正烘托出诗人心灵的孤独寂寞。这种生动形象的写法,能给读者以联想,并且暗示了诗人在敬亭山游览观望之久,勾画出他独坐出神的形象,为下联作了铺垫。

  这两句的意象以“众星拱月”式并置,前句中心词“鸟”是中心意象,加上“飞”字形成一个复合意象,强化动态表现意义。“众鸟”原可以让读者联想到山中闲静宁谧的场景,群鸟儿在空山中婉转鸣啼,有一种格外的逸趣,而眼前,众鸟高飞,离人越来越远,“高”字起到一个拓展空间的作用,抬头仰望,空阔的蓝天上,鸟儿在远走高飞,直至看不见。一个“尽”字,增强了此句的表现力度,表现出李白此时的万般惆怅。后句“云”为中心词,与“去”复合,默默的云也在渐渐飘走。而云并非满天白云,原本就只是“孤云”无伴,偏偏还悠闲地慢慢地飘离。诗人以“闲”写出了孤云的状态,突出了离去的过程,让读者在品味孤云离去的状态时,感知诗人内心的不忍和无奈。

  三、四两句“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用浪漫主义手法,将敬亭山人格化、个性化。尽管鸟飞云去,诗人仍没有回去,也不想回去,他久久地凝望着幽静秀丽的敬亭山,觉得敬亭山似乎也正含情脉脉地看着他自己。他们之间不必说什么话,已达到了感情上的交流。“相看两不厌”表达了诗人与敬亭山之间的深厚感情。“相”、“两”二字同义重复,把诗人与敬亭山紧紧地联系在一起,表现出强烈的感情。同时,“相看”也点出此时此刻唯有“山”和“我”的孤寂情景与“两”字相重,山与人的相依之情油然而生。结句中“只有”两字也是经过锤炼的,更突出诗人对敬亭山的喜爱。“人生得一知己足矣”,鸟飞云去对诗人来说不足挂齿。这两句诗所创造的意境仍然是“静”的,表面看来,是写了诗人与敬亭山相对而视,脉脉含情。实际上,诗人愈是写山的“有情”,愈是表现出人的“无情”;而他那横遭冷遇,寂寞凄凉的处境,也就在这静谧的场面中透露出来了。

  “众鸟”、“孤云”这种动的意象与“敬亭山”这种静的意象相反并置,时间和空间的维度里仅仅出现了量的变化,而心理的维度却产生着质的变化:有理想、有才能而在政治上遭受压抑的士大夫往往对“逝去”,对“消散”有着特殊的敏感,人事短暂,宇宙永恒,常常是他们不遇时发出的慨叹。诗人引恒久的山为知己,可能是“长安不得见”后,不得已而为之的一种方式了。就算长安招引他,他也不知道自己会不会随“众鸟高飞”而去。

  诗人笔下,不见敬亭山秀丽的山色、溪水、小桥,并非敬亭山无物可写,因为敬亭山“东临宛溪,南俯城闉,烟市风帆,极目如画”。从诗中来看,无从知晓诗人相对于山的位置,或许是在山顶,或许在空阔地带,然而这些都不重要了。这首诗的写作目的不是赞美景物,而是借景抒情,借此地无言之景,抒内心无奈之情。诗人在被拟人化了的敬亭山中寻到慰藉,似乎少了一点孤独感。然而,恰恰在这里,诗人内心深处的孤独之情被表现得更加突出。人世间的深重的孤独之情,诗人人生悲剧的气氛充溢在整首诗中。全诗似乎全是景语,无一情语,然而,由于景是情所造,因而,虽句句是景,却句句是情,就像王夫之所说,是“情中景,景中情”。


发布     👍 0 举报 写留言 🖊   
✋热门推荐
  • 高速吹牛拥堵被罚 扣6分并罚款200元
  • NBA中国赛76人反超独行侠,雷迪克嘘声中爆发,东契奇闪耀全场
  • 高铁车厢少8节 乘客买坐票只能站着
  • 乐天会长案二审:检方建议判他14年 罚款100000000000!
  • 江油一老人街头跌倒,求助对面的中坝卫生院,遭遇推诿不接?!
  • 中土双方采取措施全力救治车祸中受伤中国游客
  • 济南外逃人员王伟新回国投案
  • 诺贝尔和平奖揭晓:非洲医生和伊拉克少女获奖
  • 国庆长假返程高峰开始,你关心的交通和天气这里都有……
  • 丰田汽车全球召回243万辆汽车,其中103万辆汽车出现安全隐患!
  • 以色列战机轰炸加沙地带数十个哈马斯军事目标
  • 千岛湖游船加收“上舱座位费”,停航问责
  • 关于发起《学生会干部自律公约》的倡议
  • 情侣为拍短视频 拿3个八万麻将牌买车!遭销售人员围殴
  • 设了密码就安全?脸书5000万用户数据遭泄露!只因使用了这一功能!
  • 今日NBA季前赛五佳球 杜兰特战斧重现西雅图 特雷杨献胯下神传
  • 定了!特朗普提名卡瓦诺为最高法院大法官候选人
  • 美国的黑人比华人地位高,那也是斗争的结果啊
  • 小贝儿子ins粉丝100万刚想嘚瑟一下, 就被老爸腹黑调戏了…
  • 日本第11艘苍龙级潜艇下水,首次配备锂电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