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闻法】
《妙法莲华经》经中云:“…佛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譬如长者、 有一大宅, 其宅久故, 而复顿敝,
  堂舍高危, 柱根摧朽, 梁栋倾斜, 基陛隤毁,
  墙壁圯坼, 泥涂褫落, 覆苫乱坠, 椽梠差脱,
  周障屈曲, 杂秽充遍。 有五百人, 止住其中。
  鸱枭雕鹫、 乌鹊鸠鸽、 蚖蛇蝮蝎, 蜈蚣蚰蜒,
  守宫百足, 狖狸鼷鼠, 诸恶虫辈, 交横驰走。
  屎尿臭处, 不净流溢, 蜣螂诸虫、 而集其上。
  狐狼野干, 咀嚼践蹋, □啮死尸、 骨肉狼藉。
  由是群狗、 竞来搏撮, 饥羸慞惶, 处处求食。
  斗诤□掣, 啀喍嗥吠, 其舍恐怖, 变状如是。
  处处皆有,  魑魅魍魉, 夜叉恶鬼, 食啖人肉,
  毒虫之属, 诸恶禽兽, 孚乳产生, 各自藏护。
  夜叉竞来, 争取食之, 食之既饱, 恶心转炽,
  斗诤之声, 甚可怖畏。 鸠槃荼鬼、 蹲踞土埵,
  或时离地, 一尺二尺, 往返游行, 纵逸嬉戏,
  捉狗两足, 扑令失声, 以脚加颈, 怖狗自乐。
  复有诸鬼, 其身长大, 裸形黑瘦, 常住其中,
  发大恶声, 叫呼求食。 复有诸鬼, 其咽如针。
  复有诸鬼, 首如牛头, 或食人肉, 或复啖狗,
  头发蓬乱, 残害凶险, 饥渴所逼, 叫唤驰走。
  夜叉饿鬼, 诸恶鸟兽, 饥急四向, 窥看窗牖,
  如是诸难, 恐畏无量。 是朽故宅, 属于一人。
  其人近出, 未久之间, 于后舍宅, 忽然火起,
  四面一时, 其炎俱炽。 栋梁椽柱、 爆声震裂,
  摧折堕落, 墙壁崩倒。 诸鬼神等、 扬声大叫。
  雕鹫诸鸟, 鸠槃荼等, 周章惶怖, 不能自出。
  恶兽毒虫, 藏窜孔穴, 毗舍阇鬼、 亦住其中,
  薄福德故, 为火所逼, 共相残害, 饮血啖肉。
  野干之属, 并已前死, 诸大恶兽、 竞来食啖,
  臭烟烽烰, 四面充塞。 蜈蚣蚰蜒, 毒蛇之类,
  为火所烧, 争走出穴, 鸠槃荼鬼、 随取而食。
  又诸饿鬼, 头上火燃, 饥渴热恼, 周章闷走。
  其宅如是、 甚可怖畏, 毒害火灾, 众难非一。
  是时宅主 在门外立, 闻有人言, 汝诸子等,
  先因游戏、 来入此宅, 稚小无知, 欢娱乐著。
  长者闻已, 惊入火宅, 方宜救济, 令无烧害。
  告喻诸子, 说众患难, 恶鬼毒虫, 灾火蔓延,
  众苦次第、 相续不绝。 毒蛇蚖蝮, 及诸夜叉、
  鸠槃荼鬼, 野干狐狗, 雕鹫鸱枭, 百足之属,
  饥渴恼急, 甚可怖畏, 此苦难处, 况复大火。
  诸子无知, 虽闻父诲, 犹故乐著, 嬉戏不已。
  是时长者, 而作是念, 诸子如此, 益我愁恼。
  今此舍宅, 无一可乐, 而诸子等、 耽湎嬉戏,
  不受我教, 将为火害。 即便思惟, 设诸方便、
  告诸子等, 我有种种,  珍玩之具, 妙宝好车,
  羊车鹿车、 大牛之车, 今在门外。 汝等出来,
  吾为汝等  造作此车, 随意所乐, 可以游戏。
  诸子闻说, 如此诸车, 即时奔竞、 驰走而出,
  到于空地, 离诸苦难。 长者见子, 得出火宅,
  住于四衢, 坐师子座、 而自庆言, 我今快乐。
  此诸子等, 生育甚难, 愚小无知, 而入险宅。
  多诸毒虫, 魑魅可畏, 大火猛炎、 四面俱起,
  而此诸子、 贪著嬉戏, 我已救之, 令得脱难。
  是故诸人, 我今快乐。 尔时诸子、 知父安坐,
  皆诣父所、 而白父言, 愿赐我等, 三种宝车。
  如前所许, 诸子出来, 当以三车、 随汝所欲,
  今正是时, 惟垂给与。 长者大富, 库藏众多,
  金银琉璃、 砗磲玛瑙, 以众宝物、 造诸大车。
  庄校严饰, 周匝栏楯, 四面悬铃, 金绳交络。
  真珠罗网, 张施其上, 金华诸璎, 处处垂下,
  众彩杂饰, 周匝围绕, 柔软缯纩, 以为茵蓐。
  上妙细叠, 价值千亿, 鲜白净洁, 以覆其上。
  有大白牛, 肥壮多力, 形体姝好, 以驾宝车。
  多诸傧从, 而侍卫之。 以是妙车, 等赐诸子。
  诸子是时, 欢喜踊跃, 乘是宝车, 游于四方,
  嬉戏快乐, 自在无碍。 告舍利弗, 我亦如是,
  众圣中尊, 世间之父。 一切众生, 皆是吾子,
  深著世乐, 无有慧心。 三界无安, 犹如火宅,
  众苦充满, 甚可怖畏, 常有生老  病死忧患,
  如是等火, 炽燃不息。 如来已离, 三界火宅,
  寂然闲居, 安处林野。 今此三界, 皆是我有,
  其中众生, 悉是吾子。 而今此处, 多诸患难,
  唯我一人, 能为救护。 虽复教诏, 而不信受,
  于诸欲染, 贪著深故。 以是方便, 为说三乘,
  令诸众生, 知三界苦, 开示演说、 出世间道。
  是诸子等, 若心决定, 具足三明、 及六神通,
  有得缘觉、 不退菩萨。 汝舍利弗, 我为众生,
  以此譬喻、 说一佛乘, 汝等若能、  信受是语,
  一切皆当, 成得佛道。 是乘微妙、 清净第一,
  于诸世间、 为无有上, 佛所悦可, 一切众生、
  所应称赞、 供养礼拜。 无量亿千、  诸力解脱,
  禅定智慧, 及佛余法, 得如是乘。 令诸子等,
  日夜劫数、 常得游戏, 与诸菩萨、 及声闻众,
  乘此宝乘, 直至道场。 以是因缘, 十方谛求,
  更无余乘, 除佛方便。 告舍利弗, 汝诸人等,
  皆是吾子, 我则是父。 汝等累劫、 众苦所烧,
  我皆济拔, 令出三界。 我虽先说、 汝等灭度,
  但尽生死, 而实不灭, 今所应作, 唯佛智慧。
  若有菩萨, 于是众中, 能一心听、 诸佛实法,
  诸佛世尊、 虽以方便, 所化众生, 皆是菩萨。
  若人小智, 深著爱欲, 为此等故、 说于苦谛。
  众生心喜, 得未曾有, 佛说苦谛, 真实无异。
  若有众生, 不知苦本, 深著苦因, 不能暂舍,
  为是等故、 方便说道。 诸苦所因, 贪欲为本,
  若灭贪欲, 无所依止, 灭尽诸苦, 名第三谛。
  为灭谛故, 修行于道, 离诸苦缚, 名得解脱。
  是人于何  而得解脱, 但离虚妄, 名为解脱,
  其实未得、  一切解脱。 佛说是人、 未实灭度,
  斯人未得, 无上道故, 我意不欲、 令至灭度。
  我为法王, 于法自在, 安隐众生, 故现于世。
  汝舍利弗, 我此法印, 为欲利益,  世间故说,
  在所游方, 勿妄宣传。 若有闻者, 随喜顶受,
  当知是人、 阿鞞跋致。 若有信受, 此经法者,
  是人已曾,  见过去佛, 恭敬供养, 亦闻是法。
  若人有能, 信汝所说, 则为见我, 亦见于汝、
  及比丘僧、 并诸菩萨。 斯法华经, 为深智说,
  浅识闻之,  迷惑不解, 一切声闻、  及辟支佛,
  于此经中, 力所不及。  汝舍利弗,  尚于此经、
  以信得入,  况余声闻。 其余声闻, 信佛语故,
  随顺此经, 非己智分。 又舍利弗, 憍慢懈怠、
  计我见者, 莫说此经。 凡夫浅识, 深著五欲,
  闻不能解, 亦勿为说。 若人不信, 毁谤此经,
  则断一切,  世间佛种。 或复颦蹙, 而怀疑惑,
  汝当听说, 此人罪报。 若佛在世, 若灭度后,
  其有诽谤,  如斯经典, 见有读诵、 书持经者,
  轻贱憎嫉、 而怀结恨, 此人罪报, 汝今复听,
  其人命终, 入阿鼻狱, 具足一劫, 劫尽更生,
  如是展转, 至无数劫, 从地狱出, 当堕畜生,
  若狗野干, 其影□瘦, 黧黮疥癞, 人所触娆,
  又复为人, 之所恶贱, 常困饥渴, 骨肉枯竭,
  生受楚毒, 死被瓦石, 断佛种故, 受斯罪报。
  若作骆驼, 或生驴中, 身常负重, 加诸杖捶,
  但念水草, 余无所知, 谤斯经故, 获罪如是。
  有作野干, 来入聚落, 身体疥癞, 又无一目,
  为诸童子  之所打掷, 受诸苦痛, 或时致死。
  于此死已, 更受蟒身, 其形长大,  五百由旬,
  聋騃无足, 宛转腹行, 为诸小虫, 之所咂食,
  昼夜受苦, 无有休息, 谤斯经故, 获罪如是。
  若得为人, 诸根闇钝, 矬陋挛躄,  盲聋背伛,
  有所言说, 人不信受, 口气常臭, 鬼魅所著,
  贫穷下贱, 为人所使, 多病痟瘦, 无所依怙,
  虽亲附人, 人不在意, 若有所得, 寻复忘失。
  若修医道, 顺方治病, 更增他疾, 或复致死。
  若自有病, 无人救疗, 设服良药, 而复增剧。
  若他反逆、 抄劫窃盗, 如是等罪, 横罗其殃。
  如斯罪人, 永不见佛, 众圣之王, 说法教化,
  如斯罪人, 常生难处, 狂聋心乱, 永不闻法。
  于无数劫、 如恒河沙, 生辄聋哑, 诸根不具、
  常处地狱, 如游园观, 在余恶道, 如己舍宅,
  驼驴猪狗、 是其行处, 谤斯经故, 获罪如是。
  若得为人, 聋盲喑哑、 贫穷诸衰、 以自庄严,
  水肿干痟、 疥癞痈疽、 如是等病, 以为衣服,
  身常臭处, 垢秽不净, 深著我见, 增益嗔恚,
  淫欲炽盛, 不择禽兽, 谤斯经故, 获罪如是。
  告舍利弗, 谤斯经者, 若说其罪, 穷劫不尽。
  以是因缘, 我故语汝, 无智人中, 莫说此经。
  若有利根, 智慧明了, 多闻强识, 求佛道者,
  如是之人, 乃可为说。 若人曾见, 亿百千佛,
  植诸善本, 深心坚固, 如是之人, 乃可为说。
  若人精进, 常修慈心, 不惜身命, 乃可为说。
  若人恭敬, 无有异心, 离诸凡愚, 独处山泽,
  如是之人, 乃可为说。 又舍利弗, 若见有人,
  舍恶知识, 亲近善友, 如是之人, 乃可为说。
  若见佛子, 持戒清洁, 如净明珠, 求大乘经,
  如是之人, 乃可为说。 若人无嗔, 质直柔软,
  常愍一切, 恭敬诸佛, 如是之人, 乃可为说。
  复有佛子, 于大众中, 以清净心, 种种因缘、
  譬喻言辞、 说法无碍, 如是之人, 乃可为说。
  若有比丘, 为一切智, 四方求法, 合掌顶受,
  但乐受持,  大乘经典, 乃至不受, 余经一偈,
  如是之人, 乃可为说。 如人至心,  求佛舍利,
  如是求经, 得已顶受, 其人不复, 志求余经,
  亦未曾念,  外道典籍, 如是之人, 乃可为说。
  告舍利弗, 我说是相, 求佛道者、 穷劫不尽,
  如是等人, 则能信解, 汝当为说,  妙法华经⋯⋯”南无阿弥陀佛;人身难得,佛法难闻,我今闻法我等忏悔往昔所造诸恶业,皆由无始贪嗔痴;从身语意之所生,一切我今皆忏悔阿弥陀佛祈愿三世诸佛菩萨摩诃萨 宽恕原谅消我业障我等发愿积善修福弘佛传法阿弥陀佛伏祈三世诸佛菩萨保佑世间万物生灵离苦得乐回向世间法界有情众生吉祥安康阿弥陀佛我佛慈悲随喜赞叹!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蜡烛][鲜花][鲜花][蜡烛] 


師既不住山。故無上堂入室等語。然或因僧請益。或同參激揚。或時節應酬。或與客道話引證機緣。或因事舉古警發初學。隨所聞而錄之。不擇次第。總目之曰示眾。
  舉世尊云。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付囑摩訶迦葉。廣令傳授。師云。今日不肖兒孫要問黃面老子。者兩件物你從那裏得來。
  諸方有海蠡禪。海蚌禪。銕剗禪。老僧底却是水上葫蘆禪。觸著便動。捺著便轉。活鱍鱍地無你奈何處。昨日一陽來復。見說生根了也。諸人為我提起看。
  執法脩行如牛拽磨。關西沒頭腦漢。盡力道得一半。不執法脩。如磨拽牛。山僧忍俊不禁。也只道得一半。休休。以何法證。以何法脩。隨流認得性。無喜亦無憂。不風流處也風流。驀拈主丈云。叵耐雲門大師。又道。觀世音將錢買胡餅。放下手却是饅頭。卓主丈。不因夜來鴈。爭見海門秋。
  有時伸出佛手。有時放出驢脚。錯。有時拍禪床。有時擊香卓。錯。有時舌生毛。唇生醭。主丈長年靠壁角。臨濟德山鼻孔一時穿却。錯。諸禪德。向者三箇錯處認得。老僧請你喫無麵餺飥。
  佛祖行不到處行取一步。佛祖說不到處說取一句。召眾云。一舖是九里。三舖廿七里。者箇是佛祖行不到處。老僧行到。今日初三。明日初四。後日初五。者箇是佛祖說不到處。老僧說到。喝一喝。寧與有智人[病-丙+斯]罵。莫與無智人說話。
  馬祖喝百丈。黃檗驚吐舌。不共戴天讐。怨氣深入骨。雖然三度打臨濟。明知彼此無干涉。後來臨濟道箇無多子。始覺棒頭如銕橛。從此逢人喝人。政是忍疼不徹。向人却道蒿枝拂。又道再思一頓無人下手。此意誰曾識。如今滿眼是兒孫。箇箇會喝馬喝牛。門庭施設叵耐無人肯耳聾。無人肯吐舌。只有箇沒髭鬚底胡子。路見不平。火蛇燒面通身熱。諸禪德。屈屈。
  趙州道箇無字。開口見心肝。因甚諸人自生障礙。時有僧請益云。蠢動含靈皆有佛性。為甚麼狗子獨無。師云。莫說狗子。直饒你問他釋迦彌勒還有佛性也無。他也道無。僧云。趙州禪在口唇邊。因甚只會道箇無字。師云。趙州見處只到者裏。僧云。和尚不肯趙州那。師云是。僧云。趙州是古佛。和尚因甚不肯他。師云。趙州在那裏。隨後便喝。
  南泉云。我十八上便解作活計。趙州云。我十八上便解破家散宅。師云。誰知南泉活計政是破家散宅底。山僧敢保老趙州不識南泉窮徹骨。錯疑活計是家私。却道解破家散宅。或者道。趙州不錯疑。却是和尚錯疑。山僧遂撫掌呵呵向他道。好好。山僧錯疑也好。趙州不錯疑更好。
  臨濟云。我者裏是活祖師西來意。一切臨時。要用便用。師拈拂子搖曳示眾云。我者裏也是活底。要用便用。一切臨時。且道與臨濟底是同是別。擊一擊。擲下云。臨濟猶欠者一著在。
  問話且止。直饒問似雲興。答如瓶瀉。只是閙熱門庭。在你諸人分上。料掉沒交涉。豈不見道。言無展事。句不投機。承言者喪。滯句者迷。擬心即差。動念即乖。不擬不動。立地死漢。故我祖師門下。驀劄相逢。無你轉身處。據令而行。無你開口處。跨一步去銕壁銀山。眨得眼來電光石火。三世諸佛現前也只得望崖而退。若是箇生銕鑄就底漢。等閑一擲抹過太虗。直得南山鱉鼻吞却東海鯉魚。陝府銕牛撞倒嘉州大象。三界拘繫不得。千聖羅籠不住。從前萬別千差。當下七通八達。一一現成一一圓妙。方信道達磨元是老臊胡。臨濟喚作白拈賊。雖然恁麼。到獅林門下更須朝打三千暮打八百。何故如此。卓主丈云。華岳連天秀。黃河徹底清。
  直指人心。見性成佛。縱橫不是塵。撲落非他物。等是空拳誑小兒。究竟誰曾辦端的。徒成一犬吠虗千猱嘷實。嘷到如今轉見狼籍。只落得錦鯉尾巴焦。烏龜眼睛赤。則上座眼底無筋。腕頭無力。朽索御六馬。明知六馬御不得。捧土塞孟津。明知孟津塞不得。也要敲東籬打西壁。風角鳥占說黃道黑。惹得諸人氣不平。罵我假佛衣竊佛食。是一枚無狀村夫。裨販如來之賊。如今事不得已。只得合掌低頭遙謝諸人曰。我不敢輕於汝等。汝等皆當作佛。萬一不然。老僧有箇師子林分付與當來彌勒。任諸人狹路相逢一棒打與狗子喫。遂拍掌呵呵大咲下座。
  雪峰輥毬。禾山打皷。趙州道無。雲門道普。貼秤麻三斤。庭前栢樹子。古人垂示雖不同。各各控你箇入處。者裏還有證據也無有。趙王因好劒。合國人帶刀。楚王好細腰。宮人多餓死。
  一葉落天下秋。一塵起太地收。源頭截斷無涓滴。萬派百川俱倒流。時有僧問。既是源頭截斷無涓滴。那討萬派百川俱倒流來。乃拍手咲而答之。我是親見底。你是卜度底。
  以拂子打圓相云。十方三世一切佛。墮在裏許跳不出。汝等既是勇猛漢。盡力打箇[跳-兆+孛]跳看。若跳得出。堪與佛祖為師。亦與老僧爭氣。不然老僧也只得墯在裏許。
  酸醯甕裏多蚊蚋。破驢脊上足蒼蠅。我者裏沒咂噉沒栖泊。有扇打有烟熏。貪生怕死漢不用上吾門。
  琉璃光法王子云。觀三千大千一世界內所有眾生。如一器中貯百蚊蚋啾啾亂鳴。於分寸中皷發狂閙。逢佛未幾得無生忍。老漢竊疑道。大千世界眾生聖凡同處。其聖位中有佛有菩薩有善知識。或說教或說律或說禪。各有師承。各分主伴。各各提唱各各發明。乃至向上向下全提半提。照用交參機境縱奪。總是破執蕩迷革凡成聖之法。因甚緇素不分。一例比作蚊蚋。一例喚作啾啾亂鳴鼓發狂閙。琉璃光得與麼生大我慢。慢佛慢法慢諸賢聖。慢業未除。如何亦得無生法忍。疑而未決。偶爾瞌睡。夢見琉璃光變作忿怒夜叉形。打我一棒云。你不見教中道。諸佛出世悉皆如影。有所說法悉皆如響。你將說底作實法會邪。若作實法會即是謗法。若謗法即謗佛。若謗佛即謗自己。若謗自己即謗大地眾生。我底慢業可除。你底謗罪難懺。老漢方擬祗對。被他一喝云。你喚甚麼作佛。喚甚麼作法。喚甚麼作自己。喚甚麼作眾生。語未絕又一喝。等閑遭者一棒兩喝。不覺徧體汗流。豁然眼醒。親到不疑之地。諸禪德。如今汗過清涼也。熨斗煎茶進一杯。
  舉譬如牛過窓櫺。頭角四蹄都過了。惟有尾巴過不得。師云。者箇是東山演祖不了事處。老漢參方三十年。也有兩件不了底事。是甚麼兩件事。飢來要喫飯。困來要打眠。 https://t.cn/RweqDD2

未二、释成

  前面是说出它的一个相貌;这以下说明这个因缘是怎么成就的,解「释」这个「成」就的因缘。看论文:

  此义云何?以一切心识之相,皆是无明。无明之相,不离觉性。非可坏、非不可坏。

  先作一个简单的略说。为什么我们破和合识、灭相续心以后,就能够显现法身?以下就解释这个道理。「一切」凡夫的生灭「心」,这种杂染的生灭心,都「是」由「无明」而引生的。「无明」的「相」状,它虽然是颠倒相,但是它的本性「不离觉性」,它的体性没有离开我们清净的觉性;所以我们面对无明的态度,是「非可坏、非不可坏」。也就是说它的体性是觉性,所以你不能完全的断灭;但是它的作用是颠倒的,所以「非不可坏」,就是你应该加以破坏。我们破坏的,或者说我们所转变的,是无明的一个作用;但是我们保存了无明的体性。这个观念是大乘的不二法门,断灭不得,但是也随顺不得,这个观念甚深甚深。以下讲出一个譬喻:

  如大海水,因风波动,水相、风相,不相舍离。而水非动性,若风止灭,动相则灭,湿性不坏故。

  用我们用日常生活容易理解的情况,来比况这种深奥的道理。这个「大海水」就譬喻我们的一心真如,这个寂静的一心真如,「因」为有这个「风」,由这个风的因缘就产生了「波」浪,一念的无明风的妄动,就产生波浪的一个个体生命。这个时候「水相、风相,不相舍离」,「水」的湿性跟「风」所引生的波浪,它体性是「不相舍离」的。「而水非动性,若风止灭,动相则灭,湿性不坏故。」这个「水」指的就是湿性,湿性本身「非动」,是寂静的;只要这种扰动的「风」停下来,这个波浪就消「灭」;波浪消灭的时候,这个湿性就现前,这个法身就现前。这个意思就是说,清净的法身在无量劫的流转过程当中,我们一直被无明牵着走,就是在十二因缘当中不断的流转,由一念颠倒的心,无明缘行就造业;造业以后就创造一个阿赖耶识,这阿赖耶识就得果报。这个十二因缘虽然一次一次的起动,但是值得庆幸的是「湿性不坏故」,就是我们的清净本性决定没有消失。在大乘佛法当中,你一定要生起一个坚定的信心,就是你有恢复本性的可能性,就是本性没有消失,本性从来没有被污染过。就是说虽然波浪已经扰动很久,但是湿性不坏。这是一个譬喻,这以下合法:

  如是,众生自性清净心,因无明风动,心与无明,俱无形相,不相舍离。而心非动性,若无明灭,相续则灭,智性不坏故。

  我们一念的「清净心」,「因」为这个「无明」(就是愚痴),不知道老老实实的安住在清净的本体,向外攀缘就产生一个「动」相,这个动相使令我们清净「心」跟「无明」和合在一起;但是这二个都没有「形相」,所以「不相舍离」,无明跟真如的本性是不相舍离。这个「不相舍离」蕅益大师注解得好,他说:离开了清净心就没有无明,离开了无明也没有清净心。就是离开了水你就没有所谓的波浪,离开了波浪你也找不到水。「而心非动性」,在体性上来说,我们的心本身是寂静的,它不是扰动的,所以只要这个扰动的「无明」,它相续的功能被破坏以后,这个清净的智慧(所谓的法身)就显现出来。

  这个智净相,前面一段偏重在否定门,破和合识、灭相续心,刚开始是一种调伏,或着说是一种破坏的法来加以对治;在第二段释成,又加以肯定:就是作用是可以破坏,但体性不能断灭。也就是说我们在修学大乘佛法的时候要注意,要经常以中道的思想来检讨自己。就是说我们刚开始出家烦恼比较粗重,可能会用比较极端的方式来面对我们的心性,你打那么多妄想,我就让你不动,用佛号、或者持咒,你烦恼一起动,我佛号也起动,就把你给调伏住了。就是说刚开始我们是用比较粗猛的药,来对治这个粗重烦恼,这个是可以理解,所以刚开始是破和合识、灭相续心。但是你的烦恼慢慢淡薄以后,你应该用另外一个角度来观察你的心──其实我们的心性不是一文不值,就是你要想一想「自知我是未成之佛,诸佛是已成之佛」,其体无别。所以我们刚开始是用否定的法来调伏自己,后来用肯定,就是我们这一念心跟诸佛的心性是没有差别的,我们这一念心具足体相用三大,「如来藏具足无漏性功德故,能生一切世出世间,善因果故」。刚开始我们用调伏,然后重新的肯定,先大死一番,然后再大活。所以马鸣菩萨的智慧,你看他老人家,一开始先告诉你否定的法,在「释成」的时候再重新的肯定。

  这个地方就是在呵斥外道的无想定。外道的行者在禅定当中,他也能够知道我们这一念心有很多很多的烦恼,而这些烦恼都是痛苦的根本。为了要调伏烦恼,就使令自己无想,无想的结果,的确是让烦恼停止下来,但是也深深的伤害到我们的菩提本性,错损菩提。我们在修智净相的时候,这个地方马鸣菩萨有二段开示:第一个是否定法,破和合识、灭相续心;第二个是告诉我们无明的本性就是自性清净心,因为自性清净心并没有破坏。这就是我们从论文当中了知如何修行的一个消息。

  午二、不思议业相

  前面的智净相是讲到自受用的功德,这以下讲到他受用:

  不思议业相者,以依智净相,能作一切胜妙境界。所谓无量功德之相,常无断绝。随众生根,自然相应,种种而现,得利益故。

  「不思议业相」是怎么产生呢?「以依智净相」故。就是说你要修「不思议业相」,你要以成就「智净相」作基础,这个地方很重要。你要修大悲,你一定是先修清净心,依止这个清净心修大悲心,从空出假,广摄方便,变现种种的「胜妙境界」。这个「胜妙境界」包括色法──种种美妙的颜色、音声,乃至种种的香、味、触五尘的胜妙境界。什么叫「胜妙境界」呢?简单的说「所谓无量功德之相,常无断绝。」就是显现种种依报、正报的「功德」庄严,这种功德庄严在时间上、在空间上是没有「断绝」的──在时间上是尽未来际,在空间上是在整个无量的世界显现种种的依正庄严。这个依正庄严当然不是自受用,是他受用。干什么用呢?「随众生根,自然相应,种种而现,得利益故。」这种依正庄严,会「随」顺「众生」差别的善「根」,你会知道众生心中的希望、烦恼的厚薄是怎么回事。他过去所栽培的善根,他是持戒的善根强、或者禅定的善根强、或者智慧的善根强,应该如何的来启动他的善根,你就很「自然」能够「相应」,显「现」他欢喜的相状,使令众生成就欢喜、生善、破恶、入理四种悉坛的「利益」,这个就是所谓的「不思议业相」。这个不思议业相,简单的说就是恒顺众生,广设方便。就是说我们在成就这个随染本觉,有二个次第:第一个次第是一种内观,就是你的心刚开始是「善知识莫向外求」,你观照你这一念心来破和合识、灭相续心,一种自我的调伏。刚开始你的心是完全向内观照,别人是怎么样子跟你是完全没有关系的。慢慢的你的心清净调伏以后,你的心就是从内观开始外观,观察众生差别的因缘,这个时候可以广设方便来度化众生,所以他的心是先内观再外观。你外观以后,你有自在力,就变现五尘的境界来摄受众生。比如说我们娑婆世界主要的是音声,在五尘当中是音声最能够感动我们的心。就是说娑婆世界的众生,一开始他烦恼粗重,你要他受戒、听经他有困难;你要他唱唱炉香赞,他炉香赞一唱下去,他内心起欢喜心,由欢喜心生恭敬心,由恭敬心生起信心,就触动他过去的善根,然后开始受五戒、听闻佛法。说是很多人都是唱炉香赞以后才相信佛法。就是说我们这一念心,《楞严经》说有六根门头,有六个门,六个门都能够进入到我们的一念心性;但是这六个门,耳根这个门特别重要,就是我们对于音声的感觉特别强烈,在五尘当中耳根这个门特别厉害,所以佛陀就恒顺众生。比如说香积佛国,香积佛国的众生这个舌根特别厉害,在六根里面舌根特别厉害。他修行有障碍,向佛陀请求开示,佛陀二话不说给他一碗饭,这一碗饭他吃下去,灭恶生善。你像天衣佛国,天衣佛国他修行有困难,佛陀给他一件衣服穿,他的皮肤跟衣服接触的时候,自然皆生念佛、念法、念僧之心。所以说度化众生,你就应该要站在对方的角度:你在自利的时候,你可以完全观照自己的相貌;但是你度化众生这个法是别人需要的,你就应该恒顺众生,就是应以何身得度,你就施设什么样的方便,这个地方这样的一个相貌叫「不思议业相」。就是从前面一个清净的自受用,依止大悲心变现出种种的方便力,成就一种他受用的功德,这个叫做「不思议业相」,这二个都是本觉的作用,本觉的作用就叫随染本觉。

  卯三、总显四种大义

  前面的本觉是一种作用,这个地方是讲到本觉内在的体性。本觉内在体性叫做性净本觉,性净本觉有「四种大义」,这个「大」不是大小的大,是当殊胜讲,就是说这个性净本觉有四种殊胜的功能,叫做「四种大义」。我们看论文:

  复次,觉体相者,有四种大义,与虚空等,犹如净镜。

  这个地方是先总标。前面讲到随染本觉,是本觉跟始觉智慧和合以后,产生一种自利、利他的功德;这个地方讲到我们本性具足的性净本觉,它有「四种」殊胜的功能,我们简单的以二种譬喻说明:第一个是「虚空」,第二个是「净镜」。我们下一堂课再说明,先休息十分钟。


发布     👍 0 举报 写留言 🖊   
✋热门推荐
  • 请与上述感染者有时空交集的人员,立即主动向居住地村(社区)或工作单位报告,积极配合落实流调排查、核酸检测、隔离管控等相关疫情防控措施。为进一步减少人员流动,降低
  • 记一个开心的夜晚[送花花]虽然在天津待了几年,但是好像一直没有机会好好欣赏天津的夜景,终于可以慢下来,漫无目的地走走逛逛,一个人逛书店,一个人看手帐,一个人去喝
  • 能拥有一台腾势D9,日常出门接小孩上下学学,一家人出行带上老爸老妈一起出去游玩,空间大、不拥挤、能带很多日常用品、出行再也无任何忧愁了,而且车内座椅舒服、驾驶
  • 和当官的比,我们权小。和当官的比,我们权小。
  • “吾辈处末世”我们处在末法时期,“勿以己之善而形人,勿以己之多能而困人,收敛才智,若无若虚”自己要谦退;见人有“微长可取,小善可录”见到他人有优点,有好的善行,
  • 一是康宁,二是厚德,三是善举,四是知足,其实就是大善人,接近完人之人赖布衣是我国历史上的堪舆大家,有一次他看中了一块风水宝地,恰巧被一个逝者阴差阳错的占据了,于
  • 爱在七夕,约在黄金街,见证幸福时刻!【老街展现“新颜值”#浪漫七夕节相遇黄金街# 】芙蓉区建湘路“中国黄金街”紧邻五一商圈的建湘路,始建于上世纪七十年代,曾经是
  • 天地万物皆受承负影响《太平经》中认为,历史是一个时时包含着承负的循序渐进的过程,任何社会危机的造成均非仅仅由于当世的原因, 而是历史的长期积累造成的 , 因此不
  • 寄欧阳舍人书 曾巩 〔宋代〕 巩顿首再拜,舍人先生: 去秋人还,蒙赐书及所撰先大父墓碑铭。反复观诵,感与惭并。夫铭志之著于世,义近于史,而亦有与史异者。盖史之于
  • 总结:其实西装在正式场合不可以搭配休闲的T恤,必须以衬衫为主,而且袜子,袖口都不可以卷起来,而且这种搭配的本质,是适合职业的严肃感,如果是比较休闲开心的场合,就
  • #甘肃文旅##美丽中国美好生活##寻美中国# 每日适量的食用一些土蜂蜜,不仅能美容养颜、增强免疫力,而且还能延年益寿。我们可以在这时来上一杯热气腾腾的普洱茶,帮
  • 我一直以为我是个心善的、向往美好的人,今天我发现不是这样的,我有“阴暗”的一面——我可喜欢拍厨房里的苍蝇了[怒骂][怒骂]。沒有了鼻宗就只能風花雪月,沒有專業性
  • 到底什么时候才能见面呢,时间越长越害怕你找不到回家的路,我现在经历了很多事情也走过了很多的路,一直这么勇敢的原因也是因为右臂上属于你的纹身一直陪着我,所以我不害
  • 是的,始发站是哈尔滨终到站也是哈尔滨牡佳高铁开通运营后,哈尔滨、牡丹江、鸡西、七台河等城市,被高铁串联成环线。5趟环线高铁动车组经由哈牡高铁、牡佳高铁、哈佳铁路
  • 红砖铁瓦终究是将两个世界隔离的很远,有的时候想一想命运总是在捉摸人,捉弄也好,开玩笑也罢,旁观者自然幸运,当局者些许不是那么高兴,但是到底高不高兴谁也说不清
  • @任嘉伦Allen 任嘉伦不说再见rjl[给你小心心]任嘉伦蓝焰突击rjl[给你小心心]任嘉伦一生一世rjl[给你小心心]任嘉伦穆青rjl[给你小心心]任嘉伦刘
  • 有了陶器就会有粮瓮酒缸,当然就能酿造生活中的甜蜜。究其根源,我才忽然明白,怪不得人们都要喝藏酒,原来是药水神泉的水酿造的,青藏水系九十九道弯,湾湾水相连,谁说水
  • #假装经常打专车#【让宝宝在劳动中成长】小宝宝的劳动意识属萌芽状态,需因势利导1.明确目的。#男子棒打老人#【让宝宝在劳动中成长】小宝宝的劳动意识属萌芽状态,需
  • 致自己岁月静好是片刻,一地鸡毛是日常,即使世界偶尔薄凉,内心也要繁华似锦。我记得最初的心动,也知道现在的心疼;借过光阴,我依旧感激上天能让我遇闻佛法;守候生死共
  • 我们这一生,都要学会去寻觅自己内心深处的美意和快乐,笑赴江湖的跌宕起伏,笑迎一路的缘聚缘散,笑对世俗的纷扰羁绊,认为值得的,就去守候,向往热爱的,就去追寻。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