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五台山,文殊菩萨显圣的一段奇遇

佛教慧日 2022-06-27 00:00 发表于山西

SUMMER

修行

路上

《普贤行愿品》里说“乃至虚空世界尽,众生及业烦恼尽,如是一切无尽时,我愿究竟恒无尽。”

作为凡夫,我们学佛时会有疑惑。《普贤行愿品》里说“乃至虚空世界尽,众生及业烦恼尽,如是一切无尽时,我愿究竟恒无尽。” 读到这里我很疑惑,我思索了好几年,学佛为什么没有终点呢?我们发四弘誓愿时说“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所以我们要思考:众生无边怎么度?烦恼无尽怎么断?法门无量怎么学?佛道无上怎么成?这些值得我们思量好多年。最后你可能得出一个结论:我们总是想快速结束苦难,但是对于好事我们总是希望它不断地延续。

好事我们是不愿意它结束的。“虚空界尽,众生界尽,众生业尽,众生烦恼尽”,我们还有干不完的事。当我们真正地有了资粮,有了一点力量的时候,当我们的路走对了的时候,我们是不愿意这条路中断的,好事不嫌多的。

01

龙女为什么即身成佛?

《妙法莲华经》

///

我们凡夫有时候会比较怯弱。《法华经》里面的那些阿罗汉,都已经是佛面前的大弟子了,佛却授记他们还要累劫行菩萨道,之后才能成佛。有时候你一边读一边觉得气馁,这成佛要等到什么时候呀?然后经中忽然出来一位八岁的龙女,这位龙女当下成佛。看到这里我们眼前一亮,觉得成佛有希望了。然后舍利弗和智积菩萨都觉得不可思议,这跟佛以前讲的好像不一致。佛说过女人不能做转轮圣王,不能做大梵天王,也不能成佛。但是这位龙女,怎么就即身成佛了呢?

文殊菩萨又称妙吉祥菩萨,修行也是一样,也是很奇妙的,就看我们用什么方法了。如果方法殊胜,那么结果也必然是殊胜的。成佛讲到底就是福慧二资粮,而福慧二资粮的积累是有八万四千种方法的,这些方法积累福慧的速度不同。

念阿弥陀佛也是这样的,“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老头、老太太两个人数豆,边数边念佛,数了一堆。佛陀看到说:“我教你一句就超过你念这一斗豆子的功德。南无西方极乐世界三十六万亿一十一万九千五百同名同号接引导师阿弥陀佛。”这一句比念那一斗豆子的功德还多。心量不同,方法不同,结果就不同。

有的人心量狭小,胆子也小,人也很怯弱,不堪大法。这可不可以改变?可以改变的,要逐渐从量变到质变。我们修行就是这样一个积累资粮的过程。人生虽然短暂,但是因为神奇的佛法,我们这一生的每一天都做着超越时空的事情,这样无边的烦恼得以断除,无量的福慧得以成就,我们会非常明晰自己的人生方向,我们会知道人生中最重要的是什么。有了这样的方向,那么我们的每一句佛号都可以灭无量劫的生死重罪,都会超越无量劫的轮回。

02

五台奇遇记

南无大智文殊师利

菩萨摩诃萨

///

《五台山志》里面每个时代都有这样的例子,都有特殊缘分的人看到文殊菩萨的刹土。当代有一个很有名的人,叫何新。他来朝拜五台山的时候,别人带着他逐间庙宇地参拜。一路上游人嘈杂,市场摊贩环绕,他看着那热闹的景象,不禁惋叹:五台乃文殊菩萨之圣山,何以遍地多讨债小鬼,亵扰圣地。不知此名山丛林,尚有清凉之处可参禅否?后来他参拜完吃过午饭后出来,忽然见到对面半山处现出一座寺院。他问导游说:“那座寺院你知道吗?” 导游说:“不知道啊,从来没见过。”他们就马上上车,朝着这座寺院开去。

到了寺院,停车场里没人,寺门前也没有任何摊贩。他们停好车准备进门,发现门口有个老太太,他跟她聊了两句然后进到寺院里,偌大的一个寺院,一个人也没有。他前面走完后面走,发现每个殿门都锁着。他心想能不能让我到殿里去拜一拜啊,正在这时他看到一个驼背老僧不急不缓地走过来,手里拎着一串钥匙。他说:“师父,您能不能给我开一下门?”这位师父没理他,却用钥匙把殿门一个一个都打开了,然后他就逐一地去拜。

那里的殿既古老又悠远清凉,沁人心脾,令他身心法喜。走到大殿里,他看见大殿正中有一尊巨型黑色紫檀文殊造像,千手千钵,法相极为庄严。在这里他觉得神清气爽,心旷神怡。每出一殿,那位老僧就锁上殿门。游遍全寺,他竟未见一处题署寺名的匾额及石碑,所以他始终不知这座寺院的寺名。出寺后,他想问门前候门的老太太,却发现她已不见踪影。走之前他让助理为他在山门前拍照留念。等他第二年又来五台山的时候,他寻遍全山也没有见到这座寺院。

这个人在中国很有名,他已经有一定的社会地位了,他问其他的人,没有一个人知道这座寺院。于是他就回去找照片,照片也找不到了。何新觉得特别不可思议,然后他自己工工整整地把这段经历记录了下来。

03

菩萨的慈悲化现

然菩萨所现 

尚不止唯有情身

///

对于我们佛弟子,对于读过《五台山志》、《清凉山志》的人来说,我们知道文殊菩萨常常会化现出来,当你真有心的时候他就会化现出来。

《印光法师文钞》中说“然菩萨所现,尚不止唯有情身,若夫山河城池,楼台屋宇,桥梁道路,树林禾稼。随彼机缘,亦皆示现”。对文殊菩萨来说变一座庙出来,是轻而易举的。作为世间的画家都能胸有成竹,文殊菩萨心里难道没有庙吗?他心里的庙跟现实中的庙是没有距离的。画家胸有成竹后要把竹子画出来,要在纸上呈现出来是不容易的,但是文殊菩萨要把庙呈现出来这太简单了,他内外是一如的,只要你跟文殊菩萨相应就行了。   

——三参法师

我们这个究竟的本体“如来藏”,如来藏是一种境界,一种能量,你不要认为她是一个什么东西。
我们这个如来藏是不生不灭的,是法尔如是的,这是主人;而所谓的杂染,不过是客尘。虽有客尘,但客尘有来去,主人不动。就好像一个客人到外面出差投进旅舍一样,旅舍的主人不动,客人来了一批又一批。

我们的心识虽受杂染,但法尔清净的性质从未改变。犹如客人来来去去,主人不动;犹如尘土在摇动,但虚空寂然,因此没有杂染与清净的相对,没有轮回界和涅槃界的相对,法尔清净。

本体犹如主人,犹如虚空,这个是如如不动的。所谓的转烦恼为菩提,超生死入涅槃,都不过是假名安立,因为主人本来就不动,因为虚空本来也是澄寂的。
佛陀他已经证得了法尔清净的本体,如来藏,是不空如来藏,所以不会再被染污。因为法尔清净的性质从未改变,所以就没有实质上的被杂染,当然也就没有实质上的无始无明。

万事万物都没有第一因。为什么?因为法尔清净,那些动摇的不过是客人或者尘土,是虚妄的。所以马鸣菩萨说:“本觉本有不觉本无。”也是从这个意义上说,万事万物没有第一因。

不然你就好像世间的哲学家一样,一辈子也讲不清楚,到底先有鸡还是先有蛋?是鸡生蛋还是蛋生鸡?扯来扯去没有一个人扯得清楚,那我们这个就很简单,马上就明白了。对不对?那根本就是一个假问题。万事万物没有第一因。

见地要这样才能树立起来,万事万物都不过是法尔显现,由此而说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从如来藏这个理论,从这个客尘说的角度,我们才能真正地立起来,就是一切众生皆有佛性,皆有如来藏。

佛陀他是已经证得法尔清净,所以他不会再受杂染,因为杂染本来就是虚妄的,因此也就没有所谓的无始无明,那不过是轮回心的虚妄计度。

龙树菩萨在《七十空性论》之中有非常完整的开示,把整个学修次第都归纳进来了。《七十空性论》上说:“若无有生灭,何灭名涅槃?自性无生灭,此岂非涅槃?”

有些人不善学中观,老是学偏了,反而害了他。他认为说这个空啊,就是要消尽业因,离杂染,认为要扫除客尘,离一切障碍,才能因灭而得涅槃,而成佛。龙树菩萨就开示得很精彩!一句话就给你回答了。说什么呢?说:“现证一切法,自性无生无灭”。这难道不就是涅槃吗?所以说“若论佛法,一切现成。”
《七十空性论》上说:“如佛薄伽梵,神通示化身,如所现化身,复现余变化。佛所化且空,何况化所化。一切唯分别,彼二可名有。作者如化身,业同化所化。一切自性空,唯以分别有。”这听起来有点吃力。你要树立这个正见,最后要把见地上不圆满的地方扫除,一定要这么用功。
此话分几段来说。龙树菩萨用的是一个比方来开示我们,我们听这个比方就很容易明白。就是说一切有情都有佛性,都有如来藏,都有成佛的可能性,那一切有情就如同是佛化,佛的化身。这些有情一直在流转之中,他造种种业,无论他在天道、在人道,乃至于声闻、缘觉等,他所作的种种业,无论是恶业、善业、净业、种种业,都是有如佛的化身所作的幻化,所以叫“化所化”,所以不可以分别轮回界的业为烦恼。
这个论是这么推过来的:因为一切众生都有佛性,所以都是佛的化身,那他所作的一切业就是化身的化身,化身的变化,“化所化”,所以本体都是佛了。既然本体是佛,你为什么还要把这个分别为是客尘?是客人?是尘土呢?不是的,本体都是一回事,哪里有客尘的分别呢?
所以这样你就可以明白:你不可以分别轮回界的业,把它认为是烦恼,这个归根结蒂还是本体,还是如来藏。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明白,一切都是法界的功能。
你要明白这个才能懂华严宗。一切都是法界的功能,这就是无障碍的境界,你要把最后这一丝障碍都消除了,才是真正无障碍的境界,我们才能真正明白、通达华严四法界:事无碍法界、理无碍法界、理事无碍法界、事事无碍法界。
这就是大圆满见,就是了义大中观见。所以从大圆满见来说,无不圆满是大圆满,圆满菩提,归无所得。“圆满菩提,归无所得。”是从这个见地才最后确立的。

----节选自大愿法师《入中论学记》

(劝修念佛法门)圆瑛法师讲述
  世间有人。发心念佛。不明念佛旨趣。或问之曰。汝精进念佛。所求何事。则答之曰。为修来世。如是之人。就是愿头打错了。我佛所以立此念佛法门。乃是为著娑婆世界众生。备受众苦。逼迫心身。无法解除。故教人念佛。求生西方。可以离娑婆之苦。得极乐之乐。今念佛不愿往生西方。乃愿再生人世。享受人间福乐。实为可惜。殊不知人间。万般皆是苦、空、无常。何有真乐。纵得富贵荣华。得受世间财、色、名、食、睡。五欲之乐。此等快乐。都非真乐。古德云、‘只这色身。谁信身为苦本。尽贪世乐。不知乐是苦因。’

  又经云、‘财色名食睡。地狱五条根。五欲不除。尘不可出。’若求来世福报。转生富贵之家。享受福乐。那知人间富贵花间露。世上功名水上沤。只恐福中不肯修福。报终必堕苦趣。其受乐之日短。而受苦之日长也。狮子峰云、个个恋色贪财。尽是失人身捷径。日日饮酒食肉。无非种地狱深根。眼前图快活一时。死后受苦辛万劫。

  念佛、本来可以离苦得乐。若不求出娑婆。求生极乐。则身在娑婆苦海。苦终不离。娑婆是极苦世界。其苦无量。说不能尽。今按人中略说八苦。举世之人。皆不能免。

  一、生苦。世人都是随业受报。依前生之业缘。与父缘母缘。三缘和合。中阴身方得投胎。初见父母交媾。忽动欲念。由是流爱为种。纳想成胎。处在母身。生脏之下。熟脏之上。中为胞胎。母吃热时。热深难忍。几如镬汤地狱。母吃冷时。冷触压迫。无异寒冰地狱。幽囚十月。臭秽杂处。是名胎狱。又当出胎之时。胎衣脱下。便受风刀割身之苦。故孩儿出世时。便就哇哇叫苦。凡为人者。莫不皆然。

  二、老苦。岁月迁流。形容变易。眼花耳聋。发白面皱。身枯齿落。力弱气销。凡事不得自由。一切仰赖于人。楞严会上。佛问波斯匿王。‘大王汝之形容。应不顿朽。王言、变化密移。我诚不觉。寒暑迁流。渐至如此。我念孩孺之时。肤腠润泽。年至长成。血气充满。而今颓龄。迫于衰耄。发白面皱。逮将不久。’如此可见虽是国王。贵为天子。富有四海之内。老苦亦所不免。古人云、‘黄金不是千年业。红日能消两鬓霜。’

  三、病苦。人身四大不调。百种病生。世间少有一生无病之人。古德云、‘病到方知身是苦。健时都为别人忙。’姑勿论沉痀酷疾。即使齿痛头晕。则不自在。行坐不安。寝食顿减。以此例知。一切诸病。无非是苦。三国张飞。性情刚勇。对诸葛武侯曰。我谁人都不怕。于是武侯掌中书一病字。与他一看。问曰、这个汝怕不怕。张飞大声疾呼曰。嗳呀可怕。足见病苦临身。即英雄力士。亦复无可奈何。吾人能于病中。一心念佛。不为病苦所恼。如是则临欲命终。百苦交煎之时。自然亦有把握。

  四、死苦。经云、‘因缘和合。虚妄有生。因缘别离。虚妄名灭。’人身有生。则必有死。生时假借四大以为身。死时则四大分离。喻如生牛剥皮。痛苦万状。皮肉筋骨。为地大。津液精血。为水大。周身暖触。为火大。鼻息出入。手足运转。为风大。死时风大先离。故鼻息断绝。手足不动。次火大离时。身发冷触。三水大离时。尸水流溢。只剩皮包骨头之地大。谚云、‘白骨山头化土泥’是也。死之一事。为世人所必经之事。无一人可以幸免。吾人未至死时。当善观察。世间最大为生死。白玉黄金尽枉然。纵使妻儿相惜。无计留君。假饶骨肉满前。有谁替汝。我看他人死。我心热如火。不是热他人。也要轮到我。古人云、‘红红白白莫相瞒。无位真人赤肉团。死去不如猪狗相。即今便作死尸看。’猪狗死时。其肉尚有人要买。人若死时。谁人肯要。

  五、爱别离苦。爱即恩爱。世间恩爱。莫过于父母兄弟。妻子眷属。最难舍离。总望常相聚会。举家欢乐。倘若别离。则心如刀割。即所谓千种情怀千种恨。一分恩爱一分忧。殊不知人生聚散。本属无常。有合则必有离。何须痛苦。古云、‘父母恩深终有别。夫妻义重也分离。人生似鸟同林宿。大限来时各自飞。’

  六、冤憎会苦。冤即冤家。憎乃憎嫌。此皆宿业所感。重者结冤构仇。轻者厌憎嫉视。冤憎之人。若能远离。其苦自无。那知业力使然。欲离偏合。或为父子。或为兄弟。或为夫妇。或为朋友。冤则索命讨债。憎则刺激精神。因缘聚会。无法脱离。亦如哑子吃黄连(莲)。有苦说不出。罗状元诗云。是是非非何日了。烦烦恼恼几时休。

  七、求不得苦。世间那有十足之人。若有不足。则必有求。所求顺遂。自必称心。喜形于色、若求不得。竟生懊恼。日坐愁城。此等都是痴迷不觉。当知得失有定。贫富在天。岂不闻、‘世事忙忙似水流。休将名利挂心头。粗茶淡饭随缘过。富贵荣华莫强求。’

  八、五阴炽盛苦。五阴、乃色、受、想、行、识。五种烦恼之火。焚烧众生之心。烦恼若重。如火炽盛之貌。或依内根外尘。所起烦恼。属色阴。或依五识。领纳五尘。所起烦恼。属受阴。或依意识。想念法尘。所起烦恼。属想阴。或依七识。恒审思量。所起烦恼。属行阴。或依八识。微细流注。所起烦恼。属识阴。前七种苦是别。别指一种而言。此一种苦是总。总括诸苦而说。真是世事万般皆是苦。何如及早念弥陀。

  以上八苦。但就人道略说。无论智愚贤不肖。皆不能免。所谓千人千般苦。苦苦不相同。若发愿修来世。再来做人。还是吃苦。岂不是打错了愿头。我平日教人念佛。一定要求生净土。方能离苦得乐。弥陀净土。是无有众苦。但受诸乐。超过诸佛国土。念佛之人。不但不可愿来生。再来人间享福。并不可愿身后。生天受乐。以天福亦有终尽。‘八万劫总是空亡。三千界悉从沦没。’永嘉禅师云。‘布施持戒生天福。犹如仰箭射虚空。势力尽、箭还坠。招得来生不如意。’当知求生净土。经称少善不生。多福乃致。省庵大师云。‘言多福。则莫若执持名号。言多善。则莫若发广大心。是以暂持圣号。胜于布施百年。一发大心。超过修行历劫。盖念佛本期作佛。大心不发。则虽念奚为。发心原为修行。净土不生。则虽发易退。是则下菩提种。附以念佛之犁。道果自然增长。乘大愿船。入于净土之海。西方决定往生。’故劝念佛之人。莫求天上人间福报。如以明珠。而贸一食一衣之饱暖。岂不可惜。应当愿生净土。如弥陀经。佛劝发愿云。‘众生闻者。应当发愿。愿生彼国。’


发布     👍 0 举报 写留言 🖊   
✋热门推荐
  • 本次论坛发挥了主协办方各自的品牌优势及广泛影响力,坚持走在行业的前沿,站在宏观的高度,通过各位嘉宾的精彩演讲和观点碰撞,从政策剖析、医工融合、技术创新、资产运营
  • )我的建议:如果你的领导是真的官僚、刻薄,那么你说不说个人事情,都不愉快,倘若不能适应或改变,就寻求新机会。如果你的领导和同事还算正常人,有脾气但是感觉能沟通,
  • 这四年,把对奶奶的愧疚都放在了爷爷身上,孩子大了,有时间了,尽量的去陪伴他,去关心他,带他去吃好吃的,给他买稀罕玩意,陪他聊天,有时候会觉得好忙,有些疲惫,可是
  • 作为新兴的园区,牛山的茶园没有外面的茶山那般喧闹,这里没有茶歌,也没有漂亮的采茶姑娘,来园里采茶的大多是邻居的婶子们,她们结伴上山采茶,补贴家用,虽然手脚已不如
  • 这可让吴先生涨见识,把水放到毛肚身上,身价就完全不一样了,可自己买的是毛肚,又不是买水? 吴先生表示,自己出去吃饭,就想明明白白地消费,东西你可以贵,但是
  • 你是谁 怎么看都完美我爱谁 只是无事生非想转身 接过你的汗水证明感情不是一场幻觉从开始怎么相爱 到最后怎样离开难过愉快通通被翻出来 活生生展览汪东城现在爱在11
  • 大底釆用防滑耐磨橡胶大底,码35一43码,《44一45定做》 【SaintLaurent】圣罗兰YSL高跟凉鞋??Rose同款历时3个月开模、这几年SLP是在
  • 《唐宋阴阳五行论集(18开280页)》罗桂成 台湾鼎文书局 2000年出版 ISBN: 9789570458510 王序   陰陽五行之說。倡導者蓋始於戰國之鄒
  • 首先,6分钟视频里他明确表示过:“一部戏的成功没有错,错的是那些昧着良心赚黑心钱的人”。但作者通过就是这样一部简单的短篇小说带给我们对生命的思考,剖析人与人关系
  • 不过由于ETA 2824-2机芯的专利期已经到期,38小时的动力现在已经没有竞争力了,所以以ETA 2824-2为原型,发布了ETA C07.111机芯。 8
  • 我和白先生干杯,白先生跟我讲他大学的时候,男寝因为各种幼稚的理由干仗,我听得津津有味的,其实我从小就喜欢看打仗,我还问白先生,当时怎么没用手机录下来呢,白先生说
  • #每日一善#❄️#阳光信用# 生活并不完美,我依然快乐。虽然拥有过的东西会失去,得到过的友谊会离开,想追求的感情还那么遥远,但是,我懂,我懂我身边的一切事与物,
  • 为了将国际乒联混合团体世界杯定位为本年度最后一项赛事,国际乒联将瑞典赫尔辛堡2024年国际乒联世界青少年锦标赛改在11月22日至29日举行。#成都混合团体世界杯
  • 杀疯了的朋友圈文案[心]1、人就应该呆在没有天花板的地方2、别计划了 要出发啦3、风吹太阳晒 自由又自在4、凑个热闹 挤趟人海5、我被高山围绕山水自为我祈祷6、
  • 太原、西宁、周口牙齿矫正#南京牙齿矫正##整牙##补牙#一定要避雷❌广州南方医科大学口腔某某医生真的不是我一个人空穴来风的 , 不好的体验感分享给为智齿发愁的小
  • 导游在间隙一直在说话,我直接睡觉她说不要做那种游客“上车睡觉,下车liaoliao,经典拍照,回去一看啥也不知道”没错就是我第三天自由行,早上睡到自由醒,早上吃
  • “如果有一天你想哭,打电话给我,我不能保证让你笑,但我可以和你一起哭。如果有一天你不想和任何人说话,打电话给我,我们可以一起沉默。
  • ”“对我来说,我不希望通过牵强的点球赢得比赛,点球应该是一个明确而明显的,这与红牌的判罚相同——让裁判决定吧,我们希望我们的比赛成为一项有对抗性的运动,也希望比
  • 感觉在收集离魂的时候在卖all广,然后密探的这些小彩蛋剧情又是在弄各自的cp,鸢子你周年庆是真的会端水啊哈哈哈哈哈哈哈立志于让各种人都能吃上一口饭[666]主打
  • ”  “她有绘画天赋,当初你资助她画画,也是存了情分……”  她把酒倒在地下,冷笑:“三年前咱们就不存在什么情分了,要怪就怪你自己当初故意打中我的腿,嫉妒我的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