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諦是真實的意思,
所以世俗諦也是說真實,
不過是由世間的道理來說。

在佛教中,
這些就是因緣和合,
生滅法及因果律的彰顯;

但緣起性「 空 」,

空義才是第一義,
又叫
「 勝義 」。

雖然空義是佛教的最終真理,

但它與世俗諦相依,
不相分離;

若沒有世俗亦不會有勝義;

要真能體證這道理,
才能得涅槃。

涅槃是佛教的術語,
意即煩惱的熄滅。

根據這去演繹,
前兩頌是世俗諦,
此頌則是說勝義諦;

而唯識家則用
「 轉識成智 」
來說明這個轉捩。

唯識的觀點認為,
我們的生命是由識所主導,

只有當經過修行將識轉為無漏之智,

生命才能昇華,
最終成佛,
此過程叫轉識成智。

修行的果就是成佛,
修行這過程是通過觀空而到達目的地。

而八個識各有所轉,
這個轉變有兩個要分,

一個是對我們二元相待的世界不再分別,
稱為根本智。

有了根本智的體悟之後,
因為想度化眾生,

所以要將這道理體驗用世俗的方式來表達,
這叫後得智。

根本智是體,
後得智是用。

依唯識義理,
前五識轉為
「 成所作智 」,
是後得智;

單是後得智不是全部;

所以說
「 變相觀空唯後得,
果中猶自不詮真 」。

當轉第八識阿賴耶識為
「 大圓鏡智 」時,

這個就是圓明初發。

無漏是佛家用語,
不會漏表示沒有雜染,
意即清淨。

這個是根本智,
有根本智後再依後得智使用五根來發揮渡化眾生的作用,

便是無漏的成所作智。

佛教一向有佛具三身之說:

一 、法身
—— 是佛的本體

二 、報身
—— 是佛因修行成正果之後的酬報

三 、變化身
—— 能作千般變化,
於十方世界化作有情生命普度眾生,

而我們熟知的釋迦牟尼佛就被認為是這世界的化身佛

三類分身就是指這三身,
能度引眾生出離流轉生死的苦輪

淺略談
《八識規矩頌》
( 二 )
—— 第六識

第六識

頌文:
 
三性三量通三境,
三界輪時易可知;

相應心所五十一,
善惡臨時別配之。

性界受三恆轉易,
根隨信等總相連;

動身發語獨為最,
引滿能招業力牽。

發起初心歡喜地,
倶生猶自現纏眠;

遠行地後純無漏,
觀察圓明照大千。
 
這頌是說第六識:
意識。

意識很重要,
不僅是吾輩了知事物及抉擇思行的關鍵,

為惡為善,
皆由此起;

亦是修行的玄關。

玄關一破,
轉識成智,
由染趨淨;

人能修行,
此意識是重中之重。

可謂成也意識,
敗也意識!

現在讓我們來看看此頌說些甚麼?
 
三性三量通三境,
三界輪時易可知

三性前文已說過,
是善、
惡和不善不惡。

而三量者,
是指現量、
比量和非量;

「 量 」者,
古文可作瞭解或知識義。

廣府話保留了很多古漢語,

廣東人說:
「 量你都唔夠胆。」

意思就是我知道你沒有這個勇氣。

簡而言之,
現量可說之為直覺而來的知識,

現量緣境時離名言概念及分別,

所量得的是境的自性。

而比量則是通過第六意識的分別、
思考、
計度而來的知識;

現代語言說之為名言概念。

非量者,
錯誤的知識是也;

非量又可分為似現量和似比量;

似者,
即不是或錯的意思,
可經審量或未經審量獲得。

那三境又是甚麼呢?

三境分別為性境、
帶質境和獨影境。

性境代表實在的境,
由現量取境所得。

而帶質境是透過比量而來,

如觀察某物並經計度而來的印象。

至於獨影境,

則並無實體、
實用,

純粹是由思憶或夢中獨立生起。

此句頌文指出第六識功能強大,

能通三性、
三量及三境。

其中三性是關乎道德價值,

三量是知識的範疇,
三境則是外在和內在世界的印象。

佛家是相信輪迴的,

而有情生命於三界
( 欲界、
色界和無色界 )中輪迴;

但有情生命皆自覺有意識的存在,

所以說
「 三界輪時易可知 」。

法國大哲笛卡兒說
「 我思故我在 」
便是明證。

至於唯識學說的第七末那識和第八阿賴耶識

( 往後再談第七和第八識 )

都是微細不可測,

故就沒有
「 易可知 」了。

相應心所五十一,
善惡臨時別配之

前五識的頌文
「 徧行別境善十一 」,

曾提及三十四個
「 心所 」。

先重溫一下甚麼是心所,
所謂
「 心所 」
是唯識家細緻分析心理狀態的結果,

有六類
( 遍行、
別境、
善、
根本煩惱、
隨煩惱、
不定,

而隨煩惱可再細分為大、
中、
小三項 )

共五十一個之多。

表列如下,
方便對閱︰

遍行心所是無記性
( 即中性的非善非惡 ),

遍於善、
惡和無記三性、
八識、
九地、
一切時,

故稱
「 遍行 」。

別境心所每一個都因各別緣境而生,

故得別境之名,
性亦無記。

善心所其性為純善,

佛教說之為
「 淨 」。

根本煩惱唯是不善性,

佛教說之為
「 染 」。

隨根本煩惱而生起的謂
「 隨煩惱 」。

眠、
悔、
尋和伺通於三性,

所以叫
「 不定心所 」。

貪、
瞋、
癡,

在佛教稱為
「 三毒 」,

是一切煩惱的根源,
所以是根本煩惱;

另外亦包括慢、
疑和惡見。

慢是貢高自大,
目空一切;

我慢是非常難處理的心理毛病。

疑能阻礙善的生起,
惡見當然是不好啦!

又如定、
慧,

是修行者緣境的狀態,
能入定和生起智慧,
是解脫的前提。

但這些心所,

不是全部都可單從字面的意義去理解,

恐煩不贅,

有興趣的讀者請自行參閱唯識的書籍。

此頌文是說第六識能相應所有的五十一個心所,

比前五識更多;

但五十一個心所不會同時俱起,

比如善與惡心所相互違背,
故不能同時生起。

某時刻所生起心所的配置和組合,

是視乎當時的環境、
心情和狀態才可決定的,

故謂善惡臨時別配之。

意識是善是惡,
跟整體的狀況及演變極有關連。

舉個例子,
恨是隨煩惱,
由瞋而起。

但如源出於
「 恨鐵不成鋼 」的心情,

其最初本意還是善的。

要注意的是,
善與惡是不能同時生起的,
但可間斷交替。

所以此例是先善後惡,
往後就要看事態的發展了。

第六識能力之強,
與各心所牽連,
造作善業惡業,
既引來輪迴生死 ,
也能解脫出離,
是修行的關鍵。

性界受三恆轉易

意識陰晴不定,
喜怒無常,

所謂
「 一念天堂,
一念地獄 」,

所以說
「 恆轉易 」。

而恆轉是在
「 性、
界、
受 」
這三者之間遊走。

「 性 」
一如前述,
即善、
惡和無記;

「 界 」
是欲界、
色界和無色界,

即有情生命的世界;

「 受 」
是感受,

常說的是苦、
樂和不苦不樂

( 又稱
「 捨受 」)
三受;

如再加上憂及喜,
合稱
「 五受 」。

三受是前五識的身受;

而第六識則有五受,
主要是心受,
即是要通意識才發生作用,
不是單純五識引起身體的感受。

因憂和喜是思慮
( 遍行心所思心所的作用 )的結果,

透過意識起動,
受了苦再經思慮才會擔憂,
樂後再思慮才產生喜悅。

根隨信等總相連

「 根 」
是指根本煩惱,

即貪瞋癡三毒和慢、
疑加惡見。

「 隨 」
是指隨煩惱心所,

而「 信 」等則是由信開始

( 見上心所表 )

所包括的十一個善心所;

所有這些心所都與遍行、
別境、
不定等心所或有所相連。

因此頌句的意思是第六識總是和這五十一個心所相連不離;

除了熟睡與昏悶暈倒或入定外,

意識皆常現起並與心所相連,

影響有情生命的一切造作。

動身發語獨為最

佛家說造業,

是由身、
語、
意三業所構成,

而其中以意業為發動的根本,
從而推動身業與語業;

淺略談
《八識規矩頌》
( 三 )
—— 第七識

第七識

頌文:

帶質有覆通情本,
隨緣執我量為非;
八大徧行別境慧,
貪癡我見慢相隨。
恆審思量我相隨,
有情日夜鎮昏迷;
四惑八大相應起,
六轉呼為染淨依。
極喜初心平等性,
無功用行我恆摧;
如來現起他受用,
十地菩薩所被機。
 
第七識又叫末那識
( 梵文
manas-vijñāna ),

意思是思量,
為了不和第六識
( 意識 )混淆,
所以用音譯。

如果用現代語言來說,
末那識相若於現今我們叫
「 自我 」
( ego )的東西。

「 自我 」
這個概念在哲學、
宗教和心理學都有略為不同的解說。

弗洛伊德認為自我除了能主宰我們日常行動的意識外,

還有一部分是潛意識;

在他的心理動力學分析中,

「 我 」
有自我、
本我和超我。

現在讓我們看看唯識家對此末那識的認知又是如何。

帶質有覆通情本,
隨緣執我量為非

此頌文開宗明義地說明第七識的性質是有覆無記性,

屬帶質境,
是「 我執 」的根源;

因為錯認有我,
所以是非量。

三性、
三量和三境已於前文中解釋過,

而末那識緣第八識的
「 見分 」
而執為內自我,

故為帶質境。

這裏將稍為解釋一下唯識家的
「 見、相 」二分說。

在唯識理論中有所謂的一分說、
二分說、
三分說和四分說。

所謂的一分二分等,
是指用多少分來表示心識的結構。

前文中介紹了心王和心所,
八識主體每個都是心王,
心所是隨心王引領而顯示出來的表現。

大部分唯識家都認同最基本的二分說,
即見分和相分此二分。

譬如眼識心王,
要能產生眼識就需要有能見的主體
( 即眼睛 ),

以及所見的物件;

前者是見分,
後者就是相分,
即物件的形相。

所有識都可分作此二分。

末那識的見分,
隨其所緣境
( 第八識的見分 )
辨析為其相分,

這就是我們現在稱之為自我的東西。

因為是以心緣心,
由推度計度而得,
所以是帶質境。

末那識的特性是執著自我,

因此覆障解脫,

但又因為沒有抉擇善惡的能力,

所以歸於無記性,
說之為有覆無記。

末那是第六識的根,
即意根,
一如眼睛是眼識的根一樣;

而第八識阿賴耶是生死根本輪迴的種子識,

故又稱為根本識。

第七識末那與第八識阿賴耶識互為依持,

故此末那勻為第六識及第八識所依,

所以說通情本。

《八識規矩補註證義》
如是解說:
「 通情本者,
釋帶質境;

第七見分是能緣心,
恆起執故,
故名為情。

第八見分是所緣境,
為本質故,
故名為本。

中間相分,
從兩頭生,
故名為通。」

末那恆起執我,

在佛教「 無我 」的教義下,

這當然是不正確的,

所以是非量,
是受污染的識。

八大徧行別境慧,
貪癡我見慢相隨

末那經常相隨的心所包括八大隨煩惱、
五遍行心所、
別境心所中的慧,

以及根本煩惱中的貪、
癡、
慢和惡見,

惡見又可稱為我見,

因這都是由我而來的計執,
總共十八個。

列出來就是:
掉舉、
昏沉、
不信、
懈怠、
放逸、
失念、
散亂、
不正知、
作意、
觸、
受、
想、
思、
慧、
貪、
癡、
慢和惡見。

或有讀者會問,
為甚麼沒有了根本煩惱中的疑和瞋呢?

這是因為末那執我,
愛之極深,

對自己不會生起疑惑和瞋恚,

所以不會與這兩心所相應。

又善心所是純淨的,
故與污染的末那識不相應。

至於其餘心所,
因為末那是無記性而又不造業,

所以中隨煩惱、
小隨煩惱和不定心所都與它無關。

又因末那唯緣現境,

故此無欲、
勝解、
念和定心所。

這些
《八識規矩補註》
都有解釋,

讀者可自行參考。

恆審思量我相隨,
有情日夜鎮昏迷

因為第七識不間斷地執賴耶識的見分為我相,

在未見道之前,

有情眾生日日夜夜都有如處於昏迷之中,

流轉生死,
不得出離。

末那識特別之處是恆審思量,

前五識不恆不審,
第六識審而不恆,

至於第八識則恆而無審。

第六識雖有我執,
但有間斷,
且與外境相連;

第七識則恆執我,

只緣賴耶,
以心緣心,
故稱為內自我。

與第六識比較,
末那只緣現境,

不似第六識能緣三世過、
未、
現,

加上相應心所較少,
所以是有限能力的計度分別。

以計度分別的強弱來說,
第六意識,
最為強盛;

但第七識則恆久不斷。

四惑八大相應起,
六轉呼為染淨依

四惑者,
即前頌
「貪癡我見慢相隨」
中的我貪、
我癡、
我見和我慢。

我貪相當於我愛,
我癡即無明,
我見是我執,
我慢即倨傲,
傲心高舉不下;

尤其是聰慧的人因比常人能力更强,

都容易起慢心,
十分難對治。

八大者,
八大隨煩惱心所是也。

此四惑八大與末那相應生起。

第七識又叫染淨依,

箇中原因是因為前六識縱然修善,

但在第七識轉識成智之前猶有我執,

不盡清靜,
是有漏善;

要待第七識轉依之後,

我執遣除,
前六識方得成為無漏,

此所以前六轉識呼末那為染淨之所依了。

轉識者,
是因為由前六識加末那都是依根本識賴耶而轉生,

故名為七轉識。

未得道前,
輪迴是由妄識轉妄識;

如果能轉識成智,
則是轉妄為真了。

當末那轉依,
是為出世末那,

雖然恆審思量,
但此時思量的就是無我。

據《唯識方隅》所言,

修行者於見道之後,
成佛之前,
在定中入觀時,

此前七識是無漏性,

但出觀後,
仍是有漏性,

因性有轉易,
故名轉識。

極喜初心平等性,
無功用行我恆摧

又是以聖者的角度來說第七識了,

極喜指歡喜地,

是十地菩薩中的第一地,

亦可叫極喜地。

十地菩薩,

地地皆有入、
住、
出的三個心位,

第一地的入心位名為初心,

末那識在此初得轉依,

轉為
「 平等性智 」。

一如第六識要修到十地中的第七地才能轉為純正無漏的
「 妙觀察智 」,

第七識也要在第八地才能轉為較高階的平等性智,

第八地的菩薩能任運自轉地以修行來的自然力永斷倶生我執,

稱之為無功用行。

此便是
《成唯識論》中所說的
「 六七因中轉,
五八果上圓 」的現象了。

六七兩識由初地發起道相,

分別要在第七地及第八地才能成就無漏的轉識成智和斷滅俱生我執。

至於五八兩識,
則要到佛果位才能圓滿。

由於第七識沒有聞思的加行力,
故不能自成無漏,

箇中原因是末那有覆無記,

唯具俱生惑,
不具分別惑,
緣境時心隨境轉,
無力斷惑。

而第六了別識受惑障,

故非具大決心力者,
不能斷惑;

此所以見道之難是在於人不能放棄貪瞋癡,

須以大願力行戒定慧,
才能出離生死流轉之流故。

第七識要借助強大的第六識修行,

到見道後才能轉依,

故意識於第七地先達無漏妙觀察智,

末那繼後在第八地達較高階的平等性智。

當污染末那轉為出世末那之後,
再無我執,

前五識和第八識就可往後臻至完滿了。

末那轉為平等性智後除了無我之外,

還視眾生一切平等,
諸法苦樂功德等一切平等,
故謂平等性智。

如來現起他受用,
十地菩薩所被機

上頌說末那在第八地轉為較高階的平等性智,

是為中品轉依;

但事實上末那的圓滿還是要在第十地才得成就。

所以嚴格地說,
六七雖然因中轉,

但五八果上圓之外,
還有第七識。

在第十地的第七識為上品轉依,

此時它就可以成就佛的
「 他受用身 」。

在論及前五識時,
曾經說過佛有三身,
他受用身屬於報身,

昨晚、前天均在和万同学闲聊,闲聊之后感觉很是平静,刚才冒着狂风和暴雨,疾驰回家。一路上,没有往日的哀怨,也没有平时的忧愁,内心的平静与祥和,似乎从未有过。
万同学的建议和说法,深深地触动了我……前些日子有位美女也和我说了类似的话语,她俩的说法从某种意义上而论,是殊途同归的。
不论是一段什么样的情感关系,当它发生了问题或者扭曲,折射出来的的必然是自己内心的世界。从小到大的经历和职业关系,导致我内心深处严重匮乏安全感,潜意识里就会有许多的恐惧、焦虑、不安、担心……往往怕啥就必定要经历啥,在一次次重复的经历中除了无数次放大自己的伤痛,对于自己本身毫无意义。
正如万同学说的,学会接纳一切,学会接纳自己,学会修复自己,学会面对真实的内心。
确实,我的经历不是一般人所能经历和想象,自然也不是一般人所能理解和体谅,然我无需强求任何人明白与相信,只需要不断地让自己的内心———学会接纳!学会接纳一切,也学着不断地强化自己,学会相信自己———相信过去的自己,有足够的阅历承受任何的外来事件;相信现在的自己,有足够的能力独自面对一切;相信未来的自己,会坚强和刚毅!
在和万同学的闲聊过程中,我平复了自己的情绪,清醒地看到了自身所存在的问题,我突然明白了———心若不动,风又奈何;我若不动,岁月无恙。
初中物理课上,已知悉动态和静止两种状态的衡量关键,在于我们当下所选择的参照物。由此可知,如何看待人与事,则取决于我们当下所处的角度。
不管外界是风雨交加,还是艳阳高照,我想,只要我接纳了自己,接纳了一切,就不会再介意或者纠结过去或者现在。反应感恩,感恩生活中所遇到的人和事,因为每一次相遇都是功课,所以每一次功课都可内化与提升。
经过今天,我不会再纠结和埋怨,我也不必再固执与倔强,世间万物有缘起时,只有其缘灭时,因果的循环,都有其存在的道理,只是我们暂时还不能体察宇宙苍穹之变化的奥妙与真谛罢了!那就学会接纳!学会感恩!
离开学校一年有余,真正投身商海,我慢慢地学会了内敛和圆融,慢慢地淡化了自己的锋芒,慢慢地有了更多的思考和自省……然我深知,依旧还不够,依旧还需要继续努力,以我此时此刻的修为和定力,还不具备完全修复自我的能量,还不能完全地接纳全部的自我,但我会继续努力!
我想,前些日子,那位美女一语惊醒梦中人;近来,万同学在这个节点给出的提示,大概是上苍想通过她们,让我豁然,让我豁达,让我跳出狭隘的自我,找到自己的使命,完成今生的功课吧!
既然,明明知道不能,又何必非要勉强?勉强即是对自己最大的伤害和残忍。放开怀抱,放下心中的执念,在红尘万里中勇敢无畏地前行!
未来的日子里,寄望我能更好!我会继续努力修行和修炼,感谢美女、感谢万同学[抱拳][抱拳][抱拳]


发布     👍 0 举报 写留言 🖊   
✋热门推荐
  • 【“四议两公开”工作法典型案例展示 | 关中山村的“化学反应”】陕西省乾县阳峪镇阳峪村驻村第一书记王小红穿过村庄,来到村委会,筹备一场村务联席会议。11月17日
  • !!
  • #每天早起打卡# 也谈明心见性 “见性”的“性”究竟是指什么呢?《坛经》里,六祖用了三句话来说明这个“性”。他说:“汝之本性,犹如虚空,了无一物可见,是名正见
  • 3、微团网真的是超底折扣吗?微团主做来自欧美、日韩、亚太等几十个国家和地区的口碑好货,利用海外直发,国内保税仓直发,全国分仓直发等多种方式,让您省去众多的终端环
  • 很不理解,就算这个女孩跟刘恺威在一起了,人家也是男未婚女未嫁,没有在婚内有事,离婚好几年,再找一个也不行?很不理解,就算这个女孩跟刘恺威在一起了,人家也是男未婚
  • 鸟岛最初因栖息众多的鸟类而得名,现在由于生态环境的变迁,岛上已经很难见到鸟群。岛屿虽然不大,但给鸟类提供了充分的生存空间,岛上有着上百种的鸟类栖息。
  • 难道….是我前世的情劫没渡?Yep~ProMovie真好用今天一定要记录一下:回家的地铁上玩手机玩着玩着突然从心底上升一种感觉———想要嚎啕大哭的很悲痛欲绝的伤
  • 人生在世,功败垂成,皆在取舍之间,舍的是欲望,得到是蓝天。成熟的果实已挂梢头,满载的沉甸甸的收获,当我们瞥见果实的成长,是否也会在普通平淡的日子里找到“向上生长
  • #北京有些公园闲置荒废10多年#有居民反映,荒废十多年的石景山希望公园建成后开放过一段时间,里面有荷塘等景观,还有乒乓球台等健身设施,因为疏于管理,2004年前
  • 关于mini:我可真太喜欢mini了(maybe是工作之后的第一辆)countryman cooperS 2.0T四驱尤加利青 小型suvclubman coo
  • 一直到副本时间到了,编剧又想两个人he,又不能崩男女主人设,大结局肖砚才摘下林志远送的戒指,马上就进入新的感情显得女主对感情不认真,又不愿意让肖砚真的去瑞士,那
  • 因为口罩被关在家里快一个月了,这两天一直在看《沧浪之水》这本书,读到晏之鹤因为自己无法给女儿调动工作而自责时,就突然想到了我自己,我早年时候因为写材料用力过猛,
  • 但是,寺中有的人看到他整天和这些动物呆在一起,就劝他将蛇和狗扔了,可是,呆和尚根本不会理会他们,这才有了前文的一幕。那天后日子也推到了正轨,我只笑她一根冰糖葫芦
  • 【嘉御资本卫哲:投跨境电商将是最好的消费投资的风险对冲】中国的资本市场会迎来一个跨境电商出海品牌的板块。这个春天很快就来了。 这无疑是跨境电商行业发展历程中的
  • 波澜起伏的人生,你就是那个不变的定数,二十一年后娇如是说,镜头前,舞台上,这些台词,却是心声,这些心声,却是二十年悲欢同度后,你给予的坚定,如果没有她就没有今天
  • #任嘉伦[超话]# 「时间总是过得飞快 10岁的时候... 20岁的时候... 所有的事情都还历历在目 吃过很多苦 流过很多泪 度过很多事 流过很多血 短短的几
  • 同时,对于彩色宝石来说,不同的宝石其生成过程和生成环境都不同,加工时也必须考虑到各种宝石之间的个性差异。堇青石,是一种以浅蓝色、蓝紫色和蓝交色校心的彩色宝石,也
  • 本次展会以「自由成型」为主题,意在通过打造多元化的时尚单品,令每位都市青年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一件,打造独属自己的「型」来表达自己每天不同的心情随想和生活态度,
  • 下面的脾胃养护“十条”大家最好记一下——01、饥饱适中很多养生学家均主张饮食宜节量,一日三餐,七八分饱。这保健十条,胃不好的人都该看看~中医认为,脾胃为后天之本
  • 生命,就是怀揣一颗淡然的心境过好眼前的日子,虽然当回顾一些事情有失落,有遗憾,但若是驻足心灵,吸取经验教训,不论出于何种境地,笑看人生坎坷与不幸,就会发现,平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