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瓴,40亿碳中和新基金落地南京

原创 刘博 投资界 2022-06-16

碳中和,今年最火爆的募资方向。

今日(6月16日),高瓴首支人民币碳中和产业投资基金宣布已于近期完成首次关账,预计总规模逾40亿元人民币,并将落地于南京建邺区。

LP阵容曝光——一方面,新基金得到众多高瓴现有LP的支持,其中诸多LP已投资高瓴旗下多只基金、现在选择持续加大在高瓴的资产配置比例。另一方面,还引入了包括地方引导基金、大型产业背景国有企业、专项母基金和多家金融机构。

谈及此次碳中和基金的募集,高瓴创始人张磊表示:“绿色转型已成为未来最大的确定性,专注新技术投资的VC/PE机构大有可为。我们希望通过长期资金的支持,推动更多企业和人才加入到低碳转型大背景下的科技创新和绿色技术相关产业中来,加速推进产业升级。”

悄然间,碳中和已经成为今年最火爆的募资方向。

又一只QFLP基金落地,为何是南京?

值得一提的是,高瓴此次新基金募集尝试了引进合格境外有限合伙人(QFLP)。

所谓QFLP(Qualified Foreign Limited Partners),即合格境外有限合伙人,系指境外投资者通过资格审批和外汇资金的监管,将境外资本兑换为人民币资金,投资于境内股权投资基金。

投资界获悉,去年7月南京市出台了《南京自贸区QFLP暂行办法》。具体来看,落地南京的QFLP基金既可以通过外商独资或非独资形式发起设立,也可以采用公司制、合伙制等组织形式。

投资方向则包括了四类:可投资非上市公司股权;可投资上市公司非公开发行和交易的普通股,包括定向发行新股、大宗交易、协议转让等;可投资境内私募股权、创业投资基金;可从事法律法规允许的其他业务。

同时,试点基金可以按照基金合同、公司章程或者合伙公司的约定进行利润分配或清算,投资收益汇出境外须符合国家外汇管理的相关规定。

今年1月30日,南京市建邺区首支QFLP基金——南京建邺交银恒暄股权投资合伙企业(有限合伙)顺利通过会商审议,正式成立。这既是交银集团在南京设立的首支QFLP科创股权投资基金,也是建邺区首支QFLP外商股权投资试点基金。

其实,高瓴新基金落地南京市建邺区并非偶然。这几年,南京市建邺区积极吸引国内外知名头部机构落户,打造了一片创投热土。

资料显示,南京市建邺区致力于打造国家东部地区的金融服务中心,2021年金融业增加值首居全市第一,已累计集聚金融类机构超1000家、股权投资机构近1000家,备案基金管理机构数量和管理基金规模稳居南京市第一。

早在2019年7月,南京市建邺区政府就与东南集团合作设立了南京市建邺区东南高新产业发展基金企业(有限合伙)。这是该区第一支规模20亿的母基金,重点聚焦人工智能、集成电路、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新能源汽车、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生物医药、节能环保等新兴产业。

而在今年3月,南京建邺建信立邺产业投资基金也官宣设立,总规模20亿元。该母基金同样重点支持金融科技、数字经济、人工智能、智慧城市、大健康、智能制造、碳中和等领域的优质子基金和项目。

创投效应正在显现出来。清科研究中心数据显示,南京2021年投资金额同比增长高达253.5%,根据投资案例数进入了2021年中国股权投资市场投资活跃度TOP10,紧随北上广深等超一线城市之后。

作为曾经的“六朝古都,十朝都会”,南京曾经凭借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成为海上丝绸之路东海航线的中心城市,并一度是我国东南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如今,这里正在吸引着越来越多VC/PE组团前来。

这一年,高瓴碳中和怎么投?

过去一年,创投圈无人不投碳中和。

2021年初,高瓴向被投企业伙伴发出了业内首份“碳中和倡议书”,邀请被投企业们共同拥抱变化,打破发展惯性、加速低碳转型;随后,高瓴发出了行业第一份碳中和报告《迈向2060碳中和——聚焦脱碳之路上的机遇与挑战》,梳理了实现“碳中和”八大重点领域以及相关投资机会。

高瓴也早早看到了其中所孕育的重要投资机遇——电力、交通、工业、新材料、建筑、农业、负碳排放以及信息通信与数字化等领域,正在不断涌现一些新的绿色技术和模式。

高瓴创始人张磊曾在中国发展高层论坛上表示,绿色转型正在成为最大的确定性,而这一确定性正在有力地引导大量社会资本转向碳中和相关产业。在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道路上,VC/PE能够通过不断探索最优的资源配置,实现社会价值与经济价值的共赢。从成立伊始,高瓴就将绿色可持续发展理念作为投资的重要标准,在整个碳中和领域已完成500亿规模的投资。

那么,碳中和应该怎么投?今年初,高瓴创始合伙人李良分享了在碳中和这一大命题下,高瓴的探索与心得。在此前给高瓴近60家先进制造被投企业创始人的一封信中,李良表示,碳中和已成为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而中国要实现碳中和,就必须推动整个制造业向先进制造全面升级——先进制造可以不断精益求精地优化,是可持续的发展;而自然资源则是稀缺和不持续的。

“因此,仅仅通过控制碳排交易、资源调配是不够的,唯有大规模的升级技术、以新的绿色技术驱动、为产业链上的各个环节制定新标准,才能在零碳时代获得竞争力。”

从这个意义上说,高瓴认为,碳中和既是外部约束条件,也是“中国制造”最好的发展机遇;要实现碳中和,就必须推动整个制造业向先进制造全面升级。

李良也给出了高瓴判断先进制造的4个维度。其一,先进制造和传统制造相比,关键是“品质”;第二,先进制造是传统制造向数据化、网络化、智能化的升级;其三,要实现先进制造,本质靠人才;第四,实现先进制造的目标,是向全球价值链的更高端进军,从追赶型模式发展到齐头并进,最终成为世界领先的“中国制造”。

沿着这一思路,高瓴对先进制造主题下的智能制造、智能出行、新能源及储能、以及低碳前沿技术等方向,都做了重点布局,投资了包括星星充电、毫末智行、沃太新能源、EcoFlow正浩科技、曜能科技、唐锋能源等一批技术领先的高成长新企业。

与此同时,高瓴也对农业科技、生物科技、企业服务、低碳生活等领域积极关注,通过深度研究驱动,识别不同行业发展中的瓶颈和痛点,发现最有可能取得创新型突破的企业和团队,布局了蓝晶微生物、摩珈生物、爱科农等优秀的早期创新公司。

今年最火募资方向

如我们所见,碳中和正席卷VC/PE圈。

早在2020年7月,由财政部、生态环境部和上海市人民政府共同发起设立的国家绿色发展基金正式成立,注册资本885亿元。该基金已于2021年10月完成首支基金产品备案,正式投资运作。

这是迄今最大绿色母基金。今年以来,不少VC/PE机构募资团队都在打听和接触国家绿色发展基金的投资进展。从4月开始,国家绿色发展基金对数只候选子基金进行了线上路演与比选,子基金投资方向包括节能环保、能源资源节约利用、绿色交通、清洁能源等相关行业领域。

截至目前,国家绿色发展基金至今已分别出资1.8亿元参投云南绿色基金股权投资合伙企业(有限合伙) 、9.99亿元参投宝武绿碳私募投资基金,并出资150亿元参与清洁能源上市公司华电福新的战略融资,可见未来出资空间巨大。

最新的案例是6月14日,安徽省碳中和基金宣布落地合肥市肥西县,由安徽省能源集团有限公司负责牵头设立,注册资本50亿元。该基金下一步计划对接国家大基金、央企、市县国有资本和各类社会资本,主导或参与发起设立子基金,积极打造碳中和主题基金群,争取用三年的时间,实现母子基金总规模突破150亿元。

还有较为轰动的是,去年3月,第一支碳中和产业基金——中金协鑫碳中和产业投资基金(有限合伙)官宣成立,由上市公司协鑫能科与中金资本共同发起设立,基金总规模不超过100亿元,首期规模约40亿元。

随后,远景科技集团与红杉中国宣布,将共同成立总规模为100亿元人民币的碳中和技术基金,首期募集50亿元,并于去年9月正式落户无锡高新区。

还有更多百亿碳中和基金赶来——2021年6月,嘉泽新能、中车风能与鸡西市人民政府签订《新能源产业合作框架协议书》,将在鸡西注册成立100亿元规模的碳中和新能源产业发展基金,用以投资建设智能微电网项目。

时隔一个月,由中国宝武钢铁集团有限公司携手国家绿色发展基金股份有限公司、中国太平洋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建信金融资产投资有限公司共同发起的宝武碳中和股权投资基金签约设立。这是目前国内市场上规模最大的碳中和主题基金,总规模500亿元,首期规模100亿元。

进入2022年,IDG资本联合香港中华煤气有限公司共同成立了国内首只零碳科技投资基金,总规模100亿元,首期募资规模为50亿。同一月,中电投融和资产管理有限公司联合九智资本发起的“融和九智碳中和科创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在上海临港自贸区正式成立,总规模10亿元.....不胜枚举。

为何VC/PE纷纷投身于碳中和?

数据显示,2021-2060年,我国绿色投资年均缺口约3.84万亿元,其中,2021-2030年平均缺口约2.7万亿元,2031-2060年平均缺口约4.1万亿元,碳达峰以后资金缺口呈现明显扩大趋势。国内创投圈流行一个观点:下一个世界首富大概率诞生于新能源。

与此同时,国家一系列政策加速出炉,令人鼓舞。此前印发的《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明确指出鼓励开发性政策性金融机构,按照市场化法治化原则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提供长期稳定融资支持;研究设立国家低碳转型基金;鼓励社会资本设立绿色低碳产业投资基金。

众所周知,金融作为服务业,是为实体经济提供血液的产业之一,在双碳提出之前就已经在促进光伏、风电、新能源汽车等新兴产业发展壮大过程中发挥了重大的作用。以双碳和ESG理念为导向的投资理念,在未来很长时间内都会具有抗周期波动、抗系统性风险的功能。

正如张磊所言,“我们一直坚信,对低碳转型来说,其终极解决方案必然来自持续的科技创新。高瓴正是希望,通过我们长期资金对科技创新和绿色技术的支持,鼓励和吸引更多的创新投资机构参与和支持绿色低碳科技发展,形成创新聚合效应。”

这是一条攸关人类命运的超级赛道,VC/PE没有理由缺席。

#政协动态#【为推进陕西“双碳”目标落地竭智尽力——访省政协委员、陕鼓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李宏安】#各界看两会#记者 张宝勤 “日前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要正确认识和把握碳达峰碳中和。陕西‘双碳’目标落地面临‘大考’。”谈及参加省政协十二届五次会议所关注的问题,省政协委员、陕鼓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李宏安如是说。
  作为能源大省,陕西如何推动能源结构优化,提升能源利用率,在“双碳”目标落地落实中交出优异答卷,是李宏安委员近年来始终关注和调研的重点议题。
  统计显示,2020年,我省规上工业中六大高耗能行业综合能耗同比增长3.3%,比全国水平高0.4个百分点。我省单位GDP能耗为0.52吨标煤/万元,与往年相比虽有一定幅度下降,但与国内发达地区和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能源结构不合理、能源利用效率较低、高耗能行业能耗居高不下、环境污染问题等,均对我省“双碳”目标落地带来严峻挑战,制约了我省绿色低碳经济高质量发展。
  “应该看到,在面临上述困难的同时,我省企业在持续创新低碳系统方案、助力能源消费向绿色低碳转型中,也形成了独特的资源优势。”李宏安坦言,近年来,我省企业创新研发出一批聚焦低碳节能领域的系统解决方案,并取得较好的应用效果。如,“专业化+一体化”分布式能源系统解决方案,从原料用能、能源规划、能效诊断、能效优化着手进行顶层设计,可帮助客户实现产品能耗、一次性投资成本消耗、运营成本消耗、原料消耗、人工成本消耗,以及各项环境指标、安全指标、效益指标对标世界一流水平,推动二氧化碳排放量持续降低。
  根据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要求,要实行科学考核,新增可再生能源和原料用能不纳入能源消费总量控制,创造条件尽早实现能耗“双控”向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转变,加快形成减污降碳的激励约束机制,防止简单层层分解。为此,1月19日,李宏安向大会提交了题为《加快推动“双碳”目标落地 引领我省绿色低碳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提案。
  在提案中,李宏安建议我省尽快出台“双碳”工作整体专项方案,邀请能源领域、工业领域大型企业代表参与方案研讨制定,明确“双碳”目标实施路径,尽快配套出台能源消费强度和总量双控相关方案,各级政府在下达碳排放指标时,要避免“一刀切”和“简单层层分解”的行为,有所为有所不为、有压也有保,加快各地区碳排放指标落地及相关重点项目审批。在存量项目及“十四五”规划重点项目建设中,发挥我省资源优势,推广应用陕企方案,实现能源消费向绿色低碳转型,助力我省“双碳”目标落地,引领绿色低碳经济高质量发展。
  李宏安认为,应持续调整产业结构,完善企业发展新业态模式下税收改革政策,切实减轻企业运营负担,进一步鼓励和促进发展服务型制造产业,大力发展分布式能源、氢能产业、储能产业等新兴产业,加大服务型制造业税收政策引导与财政支持力度。呼吁国家有关部门给予制造业向服务业转型形成的服务业务与同类业务执行同等的税收政策待遇,切实减轻企业转型发展负担。完善我省绿色金融政策体系,引导金融资源向绿色产业倾斜,支持智慧绿色低碳研发领域领军企业牵头设立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健全碳排放计量统计监测体系、推广绿色评级体系,为绿色金融发展创造有利环境。
  会议期间,李宏安先后提交了支持我省企业建设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试验验证平台,优化多种新业态下对服务型制造财税支持政策,探索我省国有资本收益支出政策创新发展,深化企业产业协同配套、推动我省产业集群式发展,深度融入共建“一带一路”大格局、助力陕西经济高质量发展等10件提案。
  其中,《关于支持我省企业建设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试验验证平台的建议》和《关于优化多种新业态下对服务型制造财税支持政策建议》两件提案,内容涉及围绕“十四五”期间陕西聚焦延链补链强链,着力培育一批优质产品,打造全国高端装备研发和制造中心的“十四五”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规划,以及我省加快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推广智能制造、个性化定制、协同制造、服务型制造等“互联网+”新模式,对我省高端装备产业研发制造及产业化,以及推动我省制造业从传统制造向服务型制造转型具有战略意义。
  “作为一家具有能源基因的大型制造业企业,陕鼓在推进我省‘双碳’目标落地中已迈出坚实一步,并将继续为此贡献智慧和力量。”李宏安信心满怀地说,一方面陕鼓持续深化服务型制造转型,战略聚焦分布式能源,构建以分布式能源系统解决方案为圆心的“1+7”业务发展模式,为全球客户提供设备、EPC、服务、运营、供应链、智能化和金融七大增值服务,两次获中国工业大奖。另一方面,陕鼓已联合陕西区域内高校和知名大型能源企业发起成立“应对气候变化和碳捕集利用与封存产业技术协同创新中心”,聚合绿色低碳技术创新资源,为发挥自身资源优势,担当能耗双控责任,共同推进陕西“双碳”目标落地创造了条件。
  目前,陕鼓能量回收及输出总功率为22.9GW,每年可节约标煤约5688万吨,减排二氧化碳1.49亿吨,有力促进了行业和社会“双碳”目标实现。“推进陕西‘双碳’目标落地,陕鼓责无旁贷,大有可为。这组数字就是最有力的注脚。”李宏安说。 #2022年陕西两会# #关注2022陕西两会#

【为推进陕西“双碳”目标落地竭智尽力——访省政协委员、陕鼓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李宏安】 “日前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要正确认识和把握碳达峰碳中和。陕西‘双碳’目标落地面临‘大考’。”谈及参加省政协十二届五次会议所关注的问题,省政协委员、陕鼓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李宏安如是说。
  作为能源大省,陕西如何推动能源结构优化,提升能源利用率,在“双碳”目标落地落实中交出优异答卷,是李宏安委员近年来始终关注和调研的重点议题。
  统计显示,2020年,我省规上工业中六大高耗能行业综合能耗同比增长3.3%,比全国水平高0.4个百分点。我省单位GDP能耗为0.52吨标煤/万元,与往年相比虽有一定幅度下降,但与国内发达地区和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能源结构不合理、能源利用效率较低、高耗能行业能耗居高不下、环境污染问题等,均对我省“双碳”目标落地带来严峻挑战,制约了我省绿色低碳经济高质量发展。
  “应该看到,在面临上述困难的同时,我省企业在持续创新低碳系统方案、助力能源消费向绿色低碳转型中,也形成了独特的资源优势。”李宏安坦言,近年来,我省企业创新研发出一批聚焦低碳节能领域的系统解决方案,并取得较好的应用效果。如,“专业化+一体化”分布式能源系统解决方案,从原料用能、能源规划、能效诊断、能效优化着手进行顶层设计,可帮助客户实现产品能耗、一次性投资成本消耗、运营成本消耗、原料消耗、人工成本消耗,以及各项环境指标、安全指标、效益指标对标世界一流水平,推动二氧化碳排放量持续降低。
  根据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要求,要实行科学考核,新增可再生能源和原料用能不纳入能源消费总量控制,创造条件尽早实现能耗“双控”向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转变,加快形成减污降碳的激励约束机制,防止简单层层分解。为此,1月19日,李宏安向大会提交了题为《加快推动“双碳”目标落地 引领我省绿色低碳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提案。
  在提案中,李宏安建议我省尽快出台“双碳”工作整体专项方案,邀请能源领域、工业领域大型企业代表参与方案研讨制定,明确“双碳”目标实施路径,尽快配套出台能源消费强度和总量双控相关方案,各级政府在下达碳排放指标时,要避免“一刀切”和“简单层层分解”的行为,有所为有所不为、有压也有保,加快各地区碳排放指标落地及相关重点项目审批。在存量项目及“十四五”规划重点项目建设中,发挥我省资源优势,推广应用陕企方案,实现能源消费向绿色低碳转型,助力我省“双碳”目标落地,引领绿色低碳经济高质量发展。
  李宏安认为,应持续调整产业结构,完善企业发展新业态模式下税收改革政策,切实减轻企业运营负担,进一步鼓励和促进发展服务型制造产业,大力发展分布式能源、氢能产业、储能产业等新兴产业,加大服务型制造业税收政策引导与财政支持力度。呼吁国家有关部门给予制造业向服务业转型形成的服务业务与同类业务执行同等的税收政策待遇,切实减轻企业转型发展负担。完善我省绿色金融政策体系,引导金融资源向绿色产业倾斜,支持智慧绿色低碳研发领域领军企业牵头设立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健全碳排放计量统计监测体系、推广绿色评级体系,为绿色金融发展创造有利环境。
  会议期间,李宏安先后提交了支持我省企业建设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试验验证平台,优化多种新业态下对服务型制造财税支持政策,探索我省国有资本收益支出政策创新发展,深化企业产业协同配套、推动我省产业集群式发展,深度融入共建“一带一路”大格局、助力陕西经济高质量发展等10件提案。
  其中,《关于支持我省企业建设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试验验证平台的建议》和《关于优化多种新业态下对服务型制造财税支持政策建议》两件提案,内容涉及围绕“十四五”期间陕西聚焦延链补链强链,着力培育一批优质产品,打造全国高端装备研发和制造中心的“十四五”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规划,以及我省加快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推广智能制造、个性化定制、协同制造、服务型制造等“互联网+”新模式,对我省高端装备产业研发制造及产业化,以及推动我省制造业从传统制造向服务型制造转型具有战略意义。
  “作为一家具有能源基因的大型制造业企业,陕鼓在推进我省‘双碳’目标落地中已迈出坚实一步,并将继续为此贡献智慧和力量。”李宏安信心满怀地说,一方面陕鼓持续深化服务型制造转型,战略聚焦分布式能源,构建以分布式能源系统解决方案为圆心的“1+7”业务发展模式,为全球客户提供设备、EPC、服务、运营、供应链、智能化和金融七大增值服务,两次获中国工业大奖。另一方面,陕鼓已联合陕西区域内高校和知名大型能源企业发起成立“应对气候变化和碳捕集利用与封存产业技术协同创新中心”,聚合绿色低碳技术创新资源,为发挥自身资源优势,担当能耗双控责任,共同推进陕西“双碳”目标落地创造了条件。
  目前,陕鼓能量回收及输出总功率为22.9GW,每年可节约标煤约5688万吨,减排二氧化碳1.49亿吨,有力促进了行业和社会“双碳”目标实现。“推进陕西‘双碳’目标落地,陕鼓责无旁贷,大有可为。这组数字就是最有力的注脚。”李宏安说。(记者 张宝勤)#各界看两会##关注2022陕西两会#


发布     👍 0 举报 写留言 🖊   
✋热门推荐
  • #疫情防控 甘肃在行动# 【甘南州夏河县实行一周临时性管控措施】夏河县新冠肺炎疫情联防联控领导小组办公室关于在全县公共场所实行一周临时性管控措施的通告为进一步减
  • 想悄咪咪的记录一下这个周末涂涂为了让我睡个懒觉第n次约我中午见面了(其实他也爱睡懒觉)经过今天差点中暑的我他说以后早点来见我还有一定提前安排好很久之前就约我打羽
  • 会散,我给J书记微信,书记很快回信:“所以,应该赶紧来南京交流一下。和智者同行,总会有收获:工作中我们经常会和他人有思想不一致的地方。
  • 长大后,才渐渐读懂他~荔枝小耳朵讲述了爸爸们的各种有趣有梗的故事形成#当代父亲图鉴#,戳链接立马收听 [我爱爸爸]转发评论用3个关键词形容你的爸爸,揪5个幸运小
  • 也就是道路上一些杂物,贾公彦解释为“谓不蠲之物在道,犹今言狼藉也”。” 条狼氏是古时候的街道清理人,更是一种官职。
  • “春风行动”是我市人社部门为促进用工需求与求职意愿精准匹配而专门组织的系列活动,先后组织了400余家用人单位,发布岗位信息3.7万余个,张松只是无数求职者中受益
  • #是阿离呀[超话]# 早啊,阿离,看到落落昨天去见了他的偶像,我在想什么时候才能见到你[污]我们也一直在努力,等着你的现场,等着你参加活动,那一天应该很快很快就
  • 我是妈宝!放弃我的人没关系,是我配不上你;爱我的人谢谢你,我会倍加珍惜;讨厌我的人请继续,没办法我就这脾气。
  • 正如杨澜说过:“幸福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而是从心里长出来的,”时常调整自己的心情,以积极的心态去面对生活,相信会有好事发生,慢慢的便会心想事成,生活顺意。自然香
  • 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情感咨询,挽回爱情,挽回前任,死缠烂打永远是会被率先使用的招数。
  • #IP美学# #IP美学图库# IP美学每周一图库,本周推送:《阿狸的太空奇遇 》产品图库。#IP美学# #IP美学图库# IP美学每周一图库,本周推送:《狸想
  • 1984年,当全国还在搞松散的横向联合时,沈阳已经冲破重重阻力,将全市97家单兵作战的汽车厂(配件厂)组成了一个实力雄厚的实体公司——沈阳汽车工业公司,赵希友被
  • (内容有点长,提前谢谢看完的姐妹)前提是我们俩都是社畜的缘故,晚上回家就只想躺着打游戏,所以lolm出了之后我和男朋友就没怎么玩端游,继而转战手游了。#MIC赵
  • #每日一善[超话]##阳光信用# 大豆(学名:Glycine max (Linn.) Merr.)是豆科大豆属的一年生草本,高30-90厘米。叶通常具3小叶;托
  • 【低门槛玩法多#小众运动桨板爆红长沙#】炎炎夏日,继露营、飞盘的火热后,年轻人显然已经不满足于只在陆地上的活动,低门槛、玩法多样还能出片的桨板,正在被越来越多长
  • #Ye's书单# 今年Taylor Jenkins Reid的新书Malibu Rising从出来之后,一直在goodreads的trending list里。
  • 我对别人的牵线一点儿也不感冒,我需要的是有人出其不意地对我出手,好似凶猛的豺狼一般攫取我的心 ——《消失的爱人》吉莉安·弗琳你会是一个太阳,众星都围着你闪耀 —
  • A.中国女足发展基金,将解决中国女足所面临的问题B.广泛开展交往合作,是培养和选拔女足后备力量的保证C.中国女足的活动,由受委托的专业金融机构管理和运作D.中国
  • 时间过得很快,今年盛冠森都已经29岁,也当了19年的演员了,小时候的他长得胖嘟嘟的,很可爱,长大后也成了《家有儿女》一众童星里长得最好看的,长相也很有辨识度
  • 您在收货前,请先检查包装是否完整,如要... 好灯时代,本店为企业店,厂家自产自销灯具,所有产品质保5年,品质认证,独立包装,做工精美;实体网店结合,保证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