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运密切接触者80余人,这个在军队家属院长大的“85后”要坚守到最后】虽然未能从军,作为军人的后代,卢抗抗心里一直藏着一种无法磨灭的“军人情结”。战“疫”打响后,在“请战书”上庄重地按下红手印的那一刻,他知道,这种“情结”被点燃了……
  闻令而动,“我要上!”
  “转运确诊病例的密切接触者!”这是卢抗抗请战执行的任务。65岁的卢科事后才知道,“当时,心里‘咯噔’一下!”作为父亲,不担心是不可能的,但卢科了解儿子的脾气,拦不住,他也不想拦,“家国有难,热血男儿理应挺身而出。”
  “我要上!”
  2月2日上午10时,接到河东区城市管理综合行政执法支队支队长胡军的电话时,卢抗抗几乎是脱口而出。当时,他正和同事们例行道路巡查。疫情警报拉响后,从1月27日大年初三起,他们已“连轴转”了整一周。
  其实,胡军起初只是试探着询问:“河东区疫情防控指挥部有转运确诊病例密切接触者的任务,你能承担吗?说实话,虽然做了科学严格的防护和消杀,但还是有危险的……”
  “我请战!我要上!”卢抗抗没有半分犹豫。见胡军没有当场“拍板”,情急之下,他又给自己加了三个“非我莫属”的理由:一,我是年轻党员干部;二,我身体素质好;三,我开车技术熟练。
  “就让我来吧!保证完成任务!”直到胡军挂断电话很久,卢抗抗坦言,因为太过激动,依然能清晰地感知到自己的心跳。
  “隔离工作是疫情防控的重要保障,身为党员干部,我有责任顶上去……”为了向组织表达自己承接任务的坚定决心,一回到单位,卢抗抗就迫不及待地写了一份“请战书”,按下红手印的那一刻,这个在军队家属院长大的“85后”知道,这回终于轮到他了──“为国为民”扛起使命,他会像爷爷和父亲两辈军人一样去战斗。
  “未从军旅,以此报国!”
  勇于担当,“我能行!”
  卢抗抗执行第一次“转运确诊病例密切接触者”的任务是在2月6日下午,天阴冷,津城刚刚下过一场雪。
  根据指令,他驾车先来到津塘路上的一个隔离点。防护服、护目镜、口罩、手套、鞋套……全副武装后,卢抗抗出发了。
  从隔离点到密切接触者的住所,开车仅需一刻钟。卢抗抗突然有些紧张了,“他会不会是潜在感染者?”“这么近的距离会不会传染?”“未知”总是让人莫名担心。
  担心归担心,车还是准时抵达。此时,属地卫生院的工作人员和社区工作者已在指定地点等候。不久,密切接触者在两名医务人员的陪同下走了出来。
  “这是一位50多岁的男子,出门前,医务人员已为其进行了全方位的消杀和防护。”男子独自上车,坐在后排座,与卢抗抗的驾驶座隔着一道透明的安全防护板。
  通过后视镜,卢抗抗看了对方一眼,“他比我还紧张,直挺挺地僵坐着。”本想着安慰几句,但又不知从何说起,一路上二人都沉默着。为了不加重紧张情绪,卢抗抗在心里默默提醒自己:开稳些,再稳些。
  隔离点的院区内有残雪。男子下车时,卢抗抗善意提醒:“地上有雪,您慢点走!”对方轻点了下头,回了句:“谢谢师傅!”
  “第一次任务圆满完成!”卢抗抗长出了一口气,紧张感一扫而空,心里既踏实又满足。
  车辆消杀,向指挥部复命,原地在车里等待下一个指令。其间,卢抗抗用手机自拍了一张照片,特别纪念这个“第一次”。
  接到第二个转运任务指令是晚上6点多,这次目的地是红星路,密切接触者是一位二三十岁的年轻男子。因为有了上一次执行任务的经历,卢抗抗不那么紧张了。
  “他问去哪儿?我说隔离点!”路不算太远,任务完成,向指挥部复命时才刚过晚上7点。指挥部告知,当天不再有任务,卢抗抗下车脱掉防护装备,消杀后进入休息室待命。
  持续应战,“顶得住!”
  接下来,是一段忙碌的日子。
  几乎每天都有转运任务。有时转运工作要持续进行五六个小时,晚上十点以后“收工”成了常态。指令不停,防护装备就要一直穿着。为了不上厕所,卢抗抗最高纪录是10个小时没有喝一口水。
  2月11日,是最忙碌的一天。仅卢抗抗一个人就承接了10次转运任务。从下午两点一直干到次日凌晨。
  “第95例、101例病例确诊后,需要隔离一批密切接触者,涉及住得比较近的邻居,有70多岁的老人,还有四五岁的孩子。”在转运这些密切接触者的过程中,一对70岁左右的老夫妇引起了他的注意。
  “因为过于担心,老两口表现出明显的焦虑情绪。”为缓解老人的紧张,一路上,卢抗抗努力让老人宽心,“大爷大娘,别担心,嘛事没有,就是换个地儿歇着。过些日子,我一准给您二老送回去!”
  谁都知道这是宽慰人心的话,但疫情之下,贴心话总能给人带来温暖和力量。
  “让咱去哪儿咱去哪儿,为自己好,也为大家好,咱可不给国家添麻烦……”下车时,老两口的情绪明显缓和了很多。
  老人得哄,孩子更得哄。虽然自己没有小孩,但卢抗抗总能把上车时怯生生的孩子,哄得下车时开开心心的。“有时话本身可能没有什么意义,就是发自内心地想给他们一些宽慰。”
  “党旗下的誓言,用行动证明”──这是卢抗抗写在朋友圈的一句话。
  自参加转运任务以来,卢抗抗出车64次,行驶800多公里,向7个隔离点转运密切接触者80余人。
  坚守,还在继续!
  疫情还在,“我不撤!”
  3月1日,是个好天气。湛蓝的天,飘浮着朵朵白云。当天,卢抗抗没有转运任务,在隔离点待命。
  这天还是卢抗抗34岁的生日,不过,他谁都没告诉。父母和他通了一个视频电话,值守社区的妻子也给他发来微信,祝他生日快乐。自战“疫”打响后,这对结婚刚一年多的小夫妻各自坚守抗“疫”一线,见面次数屈指可数。
  “这是个特别的生日,没有蛋糕、没有礼物,甚至没有家人的陪伴,但是一辈子不会忘记。”很多人也用“逆行者”称呼卢抗抗,但他觉得与舍生忘死的“白衣战士”相比,自己只是尽了本分。
  疫情期间,为了有效隔离和防护,河东区共设置了14个隔离点,选派了包括卢抗抗在内的14人负责转运确诊病例密切接触者的工作。
  转运指令随时可能下达,需要24小时待命。反应快、转运隔离及时是必需的,转运过程中更是不能有一丝纰漏。一天下来,只要指令不停,大家的神经都绷得紧紧的。
  “考虑到抗抗坚守的时间较长,上级领导本打算找人替换下他,让他好好休整一下,但被他拒绝了。”河东区城市管理综合行政执法支队直属一大队大队长高强与卢抗抗同事多年,深知他的“考量”,“我们单位人手少,一上一下两人,抗抗是怕自己撤下来后,还要隔离一段时间,无法回归正常工作,势必造成单位整体人员力量的减少。”
  “疫情还在,我不撤!”卢抗抗下定决心,要坚守到最后一刻。
  记者手记
  有人说过,人们还能笑的时候,是不容易被打败的,哪怕有的笑容背后是咬紧牙关的坚守。
  卢抗抗爱笑,隔着口罩,也能感受到他暖暖的笑容。“温和平易”是卢抗抗给记者的第一印象,但随着采访的深入,汩汩而出的还有他骨子里的坚韧。
  “高高低低的肩膀在撑着城,我只是其中之一。”卢抗抗说,在执行转运任务的过程中,他其实是被很多人温暖着的。这温暖来自医护人员,来自身边的战友,来自隔离者,也来自街边义务为他补车胎、说什么也不肯收钱的修车师傅,“我不知道您具体是干什么的,但我知道是为抗‘疫’服务的,我也要出一份力!”修车师傅的话真挚而淳朴。
  没有指令,在隔离点待命的日子,卢抗抗喜欢望着窗外的天空发呆,“天空一无所有,为何能给我安慰。”卢抗抗感慨,胜利的日子不远了,因为待命的时间长了,执行任务的次数少了,解除隔离的人多了,这些都是实实在在的希望。
  春天来了,万物萌动,经历过“疫魔”的磨炼,新的生活也正在生根发芽,一片叶子一片叶子地生长出来。
  “人的强大不是征服了什么,而是承受了什么。”是这样的。
https://t.cn/A6z0MpI6

#谁是新时代最可爱的人#【转运密切接触者80余人,这个在军队家属院长大的“85后”要坚守到最后】

  虽然未能从军,作为军人的后代,卢抗抗心里一直藏着一种无法磨灭的“军人情结”。战“疫”打响后,在“请战书”上庄重地按下红手印的那一刻,他知道,这种“情结”被点燃了……

  闻令而动,“我要上!”

  “转运确诊病例的密切接触者!”这是卢抗抗请战执行的任务。65岁的卢科事后才知道,“当时,心里‘咯噔’一下!”作为父亲,不担心是不可能的,但卢科了解儿子的脾气,拦不住,他也不想拦,“家国有难,热血男儿理应挺身而出。”

  “我要上!”

  2月2日上午10时,接到河东区城市管理综合行政执法支队支队长胡军的电话时,卢抗抗几乎是脱口而出。当时,他正和同事们例行道路巡查。疫情警报拉响后,从1月27日大年初三起,他们已“连轴转”了整一周。

  其实,胡军起初只是试探着询问:“河东区疫情防控指挥部有转运确诊病例密切接触者的任务,你能承担吗?说实话,虽然做了科学严格的防护和消杀,但还是有危险的……”

  “我请战!我要上!”卢抗抗没有半分犹豫。见胡军没有当场“拍板”,情急之下,他又给自己加了三个“非我莫属”的理由:一,我是年轻党员干部;二,我身体素质好;三,我开车技术熟练。

  “就让我来吧!保证完成任务!”直到胡军挂断电话很久,卢抗抗坦言,因为太过激动,依然能清晰地感知到自己的心跳。

  “隔离工作是疫情防控的重要保障,身为党员干部,我有责任顶上去……”为了向组织表达自己承接任务的坚定决心,一回到单位,卢抗抗就迫不及待地写了一份“请战书”,按下红手印的那一刻,这个在军队家属院长大的“85后”知道,这回终于轮到他了──“为国为民”扛起使命,他会像爷爷和父亲两辈军人一样去战斗。

  “未从军旅,以此报国!”

  勇于担当,“我能行!”

  卢抗抗执行第一次“转运确诊病例密切接触者”的任务是在2月6日下午,天阴冷,津城刚刚下过一场雪。

  根据指令,他驾车先来到津塘路上的一个隔离点。防护服、护目镜、口罩、手套、鞋套……全副武装后,卢抗抗出发了。

  从隔离点到密切接触者的住所,开车仅需一刻钟。卢抗抗突然有些紧张了,“他会不会是潜在感染者?”“这么近的距离会不会传染?”“未知”总是让人莫名担心。

  担心归担心,车还是准时抵达。此时,属地卫生院的工作人员和社区工作者已在指定地点等候。不久,密切接触者在两名医务人员的陪同下走了出来。

  “这是一位50多岁的男子,出门前,医务人员已为其进行了全方位的消杀和防护。”男子独自上车,坐在后排座,与卢抗抗的驾驶座隔着一道透明的安全防护板。

  通过后视镜,卢抗抗看了对方一眼,“他比我还紧张,直挺挺地僵坐着。”本想着安慰几句,但又不知从何说起,一路上二人都沉默着。为了不加重紧张情绪,卢抗抗在心里默默提醒自己:开稳些,再稳些。

  隔离点的院区内有残雪。男子下车时,卢抗抗善意提醒:“地上有雪,您慢点走!”对方轻点了下头,回了句:“谢谢师傅!”

  “第一次任务圆满完成!”卢抗抗长出了一口气,紧张感一扫而空,心里既踏实又满足。

  车辆消杀,向指挥部复命,原地在车里等待下一个指令。其间,卢抗抗用手机自拍了一张照片,特别纪念这个“第一次”。

  接到第二个转运任务指令是晚上6点多,这次目的地是红星路,密切接触者是一位二三十岁的年轻男子。因为有了上一次执行任务的经历,卢抗抗不那么紧张了。

  “他问去哪儿?我说隔离点!”路不算太远,任务完成,向指挥部复命时才刚过晚上7点。指挥部告知,当天不再有任务,卢抗抗下车脱掉防护装备,消杀后进入休息室待命。

  持续应战,“顶得住!”

  接下来,是一段忙碌的日子。

  几乎每天都有转运任务。有时转运工作要持续进行五六个小时,晚上十点以后“收工”成了常态。指令不停,防护装备就要一直穿着。为了不上厕所,卢抗抗最高纪录是10个小时没有喝一口水。

  2月11日,是最忙碌的一天。仅卢抗抗一个人就承接了10次转运任务。从下午两点一直干到次日凌晨。

  “第95例、101例病例确诊后,需要隔离一批密切接触者,涉及住得比较近的邻居,有70多岁的老人,还有四五岁的孩子。”在转运这些密切接触者的过程中,一对70岁左右的老夫妇引起了他的注意。

  “因为过于担心,老两口表现出明显的焦虑情绪。”为缓解老人的紧张,一路上,卢抗抗努力让老人宽心,“大爷大娘,别担心,嘛事没有,就是换个地儿歇着。过些日子,我一准给您二老送回去!”

  谁都知道这是宽慰人心的话,但疫情之下,贴心话总能给人带来温暖和力量。

  “让咱去哪儿咱去哪儿,为自己好,也为大家好,咱可不给国家添麻烦……”下车时,老两口的情绪明显缓和了很多。

  老人得哄,孩子更得哄。虽然自己没有小孩,但卢抗抗总能把上车时怯生生的孩子,哄得下车时开开心心的。“有时话本身可能没有什么意义,就是发自内心地想给他们一些宽慰。”

  “党旗下的誓言,用行动证明”──这是卢抗抗写在朋友圈的一句话。

  自参加转运任务以来,卢抗抗出车64次,行驶800多公里,向7个隔离点转运密切接触者80余人。

  坚守,还在继续!

  疫情还在,“我不撤!”

  3月1日,是个好天气。湛蓝的天,飘浮着朵朵白云。当天,卢抗抗没有转运任务,在隔离点待命。

  这天还是卢抗抗34岁的生日,不过,他谁都没告诉。父母和他通了一个视频电话,值守社区的妻子也给他发来微信,祝他生日快乐。自战“疫”打响后,这对结婚刚一年多的小夫妻各自坚守抗“疫”一线,见面次数屈指可数。

  “这是个特别的生日,没有蛋糕、没有礼物,甚至没有家人的陪伴,但是一辈子不会忘记。”很多人也用“逆行者”称呼卢抗抗,但他觉得与舍生忘死的“白衣战士”相比,自己只是尽了本分。

  疫情期间,为了有效隔离和防护,河东区共设置了14个隔离点,选派了包括卢抗抗在内的14人负责转运确诊病例密切接触者的工作。

  转运指令随时可能下达,需要24小时待命。反应快、转运隔离及时是必需的,转运过程中更是不能有一丝纰漏。一天下来,只要指令不停,大家的神经都绷得紧紧的。

  “考虑到抗抗坚守的时间较长,上级领导本打算找人替换下他,让他好好休整一下,但被他拒绝了。”河东区城市管理综合行政执法支队直属一大队大队长高强与卢抗抗同事多年,深知他的“考量”,“我们单位人手少,一上一下两人,抗抗是怕自己撤下来后,还要隔离一段时间,无法回归正常工作,势必造成单位整体人员力量的减少。”

  “疫情还在,我不撤!”卢抗抗下定决心,要坚守到最后一刻。

  记者手记

  有人说过,人们还能笑的时候,是不容易被打败的,哪怕有的笑容背后是咬紧牙关的坚守。

  卢抗抗爱笑,隔着口罩,也能感受到他暖暖的笑容。“温和平易”是卢抗抗给记者的第一印象,但随着采访的深入,汩汩而出的还有他骨子里的坚韧。

  “高高低低的肩膀在撑着城,我只是其中之一。”卢抗抗说,在执行转运任务的过程中,他其实是被很多人温暖着的。这温暖来自医护人员,来自身边的战友,来自隔离者,也来自街边义务为他补车胎、说什么也不肯收钱的修车师傅,“我不知道您具体是干什么的,但我知道是为抗‘疫’服务的,我也要出一份力!”修车师傅的话真挚而淳朴。

  没有指令,在隔离点待命的日子,卢抗抗喜欢望着窗外的天空发呆,“天空一无所有,为何能给我安慰。”卢抗抗感慨,胜利的日子不远了,因为待命的时间长了,执行任务的次数少了,解除隔离的人多了,这些都是实实在在的希望。

  春天来了,万物萌动,经历过“疫魔”的磨炼,新的生活也正在生根发芽,一片叶子一片叶子地生长出来。

  “人的强大不是征服了什么,而是承受了什么。”是这样的。记者 张清 吴迪 摄(来源:津云)

#抗击新型肺炎六安在行动# 【指挥部里有个90后小伙叫“小方”】

“小方,这是刚到的一批口罩和体温计,你清点一下!”“小方,我来领我们村的‘五个一’……”“喂,小方吗?我们准备捐一批酒精、口罩……”“小方,小方……”这段时间以来,在金安区东河口镇疫情防控应急指挥部办公室里,可忙坏了94年出生的年轻小伙“小方”。
小方名叫方兴,2016年11月来到东河口镇上班,他有一个谈了六年的女朋友,原本打算趁这个春节约好双方家长正式见面,却因为这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彻底打乱了他的计划。

腊月二十八,身为镇规建办主任的小方正在集镇开展烟花爆竹和食品安全卫生检查,中间突然接到通知,让他立刻返回参加镇疫情防控工作紧急部署会。来不及多想,小方便急忙返回。这次会议,针对春节期间该镇的疫情防控工作做了详细部署,领导们措辞严厉的讲话也让小方绷紧了心中的弦。果不其然,散会没多久,领导就找到小方,开门见山直奔主题,决定抽调他到突击组建的疫情防控应急指挥部办公室,让他随时准备好应急可能发生的状况,完成各项防控任务。听到这个消息,小方很激动。“作为一名年轻的90后基层党员干部,能够肩扛起为人民生命安全保驾护航的重担,我觉得很荣幸。”

小方所在的指挥部办公室,作为全镇防控工作的中枢机构,承受的工作量和压力都超出想象,上级指挥部命令一条条加急下达,如何结合实际出台有效方案并迅速贯彻落实,摆在了防控工作的首位。小方认真梳理指挥部领导签批意见,仔细研读每一份文件内容,收集相关有用材料信息,一字一字地敲打,一句一句地斟酌,一遍一遍地修改,先后草拟了关于实施“六小六起来”、交通管制、倡导爱国卫生运动、推深做实网格化社区管理等各项措施文件,这些文件的草拟为全镇疫情防控指挥决策发挥了“智囊”作用,也为各项措施的贯彻落实提供了有力保障。

接下来的日子,防控形势异常严峻,大家都在夜以继日艰苦奋战,无论是在灯火通明的指挥部办公室,还是在开展防控知识宣传的村组,总能看到小方的身影。他说:“一名党员就是一面旗帜,我要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去诠释初心,全力以赴不辱使命,为守护人民生命安全筑起坚固防线。”

经过拉网式排查,小方自己联系的雪峰岭村发现有5名从湖北(武汉)返乡人员。能否做好这些人员的居家隔离观察非常重要,为了把病毒传播的风险控制到最小,小方和村里一起挨家挨户走访。过程中,小方还特别注重相关举报线索的查证,在前往一名隐瞒没有登记的武汉返乡人员家中时,对方极不耐烦拒不配合,甚至醉醺醺地将几个空酒瓶摔碎在车轮前,意图阻拦他们。但小方没有退缩,坚持耐心诚恳的沟通,并请对方邻居和村民组长帮忙疏导,晓之以情动之以理。最后,在他冷静沉着的处置下,对方终于如实提供了详细信息,配合村医现场测量了体温,并完善了后续事宜。

“喂,您好,过年好!这里是东河口镇疫情防控应急指挥部办公室,针对当前疫情防控的严峻形势,想耽误您一点时间了解相关信息...”这些天,这样的声音在指挥部办公室里就没有断过,这样的电话小方每天要打很多遍。对于大数据筛选反馈的人员名单,有的可能从武汉中转,也有的可能与确诊病例同乘一列高铁或航班,这些重点人群的详细信息需要进一步核实,针对返乡人员和确诊病例疑似密切接触者都要重点提醒并反馈至所属单元,从而督促做好居家隔离观察。电话那头有理解配合的,也有不耐烦拒接的,甚至还有直接谩骂的,面对这些情况,小方都能做到耐心解释说明,认真登记反馈,并及时调整心态轻装上阵。

随着时间一天一天过去,疫情防控战役进入了拉锯胶着阶段,口罩、医用酒精、消毒液等防控物资相继告急。小方在细心做好各类物资的规范管理和合理调配时,他通过朋友圈、微信群、抖音等社交工具,发出信息,呼吁大家积极响应伸出援助之手,尽可能拓宽采购渠道捐赠防控物资。对于每一笔受捐物资,小方都及时做好登记储存,并及时向社会公布使用情况,接受社会监督。

连续一个多月不间断的作战,小方最怕的还是来自家人的电话,一直以来90后独生子都被贴着娇气的标签,在父母眼中永远是长不大的孩子。“妈,我挺好,爸,您放心,我会保护好我自己,相信我们一定会战胜疫情的。”电话里小方边给家人打气边轻声安慰,17年前的非典,是大家保护着我们90后,17年后的新冠肺炎疫情,轮到我们90后保护大家了,这次我们90后不获全胜绝不后退。

记者感言:在和小方闲聊的时候,记者得知,《平凡的世界》是他最喜欢的一本书,书中那些平凡人物坚守初心勇于担当的鲜活故事让他记忆深刻。平凡的人生,总有不平凡的勇士选择了逆行,一往无前不胜不退。在这场新冠肺炎疫情面前,有许许多多和小方一样的“90后”们始终奋战在疫情一线,用青春的力量托起青春的担当,用年轻的脊梁为人民的生命安全撑起坚固的“防护城墙”。(谢高欢 记者 黄雪彦)


发布     👍 0 举报 写留言 🖊   
✋热门推荐
  • 7、去爱一个吵架时都会哄你的人,而不是一吵架的时候什么都不做,只会和你冷战的人。 事实证明,面对我妈,我的情绪才敢直接面对,承认自己有情绪,进而得到舒缓,我爱我
  • 【伟大的胜利,绝不会因为某些人的诋毁而被磨灭】1950年的冬天,英勇无畏的他们用自己的身躯将“冰雕连”三个字永远的载入历史。还要谢谢公公婆婆每一天无私无畏的付出
  • 我珍惜着每一个可以让我称做朋友的人,因为那是可以让漂泊的心驻足的地方。每个人都有令人羡慕的东西,也有自己缺憾的东西,没有谁能事事如意。
  • 牧云轩工作坊创始人可以提供解梦,手面相,占卜,起名字,户型建议,看你的求财方位在哪儿,适合穿什么衣服,佩戴什么饰品,适应做什么行业,名字助不助你,适合的婚配属相
  • 在新剧情里,加入了一个新伙伴弥弥古丽,在这部剧里被打造成绝世美女,是比热巴和赵露思还漂亮的女人。4.伟大的心胸,应该表现出这样的气概——用笑脸来迎接悲惨的厄运,
  • 台北大学教授郑又平在接受“看台海”记者采访时表示,这一次“团团”生病了,台湾民众对于“团团”的病情高度关切,他们的留言让人觉得非常温馨,非常感人,两位大陆专家到
  • .一看他就真的很简单,靠窗一个咖啡吧台,靠墙一些植物,靠墙角一些座椅,所以还有一班人在玩聊天。店主很好聊,他开这个空间是想贴近大家,认识更多的人,安安静静的那种
  • 难得四个人能凑在一起吃顿饭,上一次?好像还是上一次,太久远了哎 [赢牛奶] 我的小爪,肉眼可见的更黑了…红糖年糕、凉拌黄瓜、各种肉肉、肥肠(我不爱)都很赞,哇哦
  • 2、现代服务业技术技能骨干和管理人才,包括战略性研究人才、商务谈判人才、国际贸易救济人才、商务法律人才、翻译人才、食品工程师、产业规划与分析人才、经济分析和产品
  • 总认为对方的付出就是理所当然,简直是感情中最可怕的杀.手,一面享受着对方的付出,一面认为这没有什么大不了的,可是不管他有多爱你,最终也会有疲惫的一天,人心一般不
  • 《旅行印跡》 愛上你的那天 我發誓要做最幸福的人 對你的愛變得越來越執著 不讓你離開我的身邊 想要和你一起看每天日出日落 數著天上的小星星 我默默許願要永遠不分
  • ”说完,董老师低着头,开始继续抓起榴莲肉,而一旁的YOYO继续非常幽默地说到:“在气人方面,我还是有些天赋在的!”董老师吃了一口榴莲后,感叹到:“主要还是靠后天
  • 君と過ごす 眩しい夏の日赤く燃える灯籠輝く星⭐️ 黄色い月花は咲き乱れ雪のように白く❄️恋が宙に燃えるパッと夜に咲いた恋の夢花火ふっと揺れるこの想い風に託してい
  •  一天,挺着大肚子的张婉婷情绪上来了,她对宋宁峰发脾气说:“你考虑过我的家人吗? 气是被田秀芬他们的无耻气到了,他们就根本不相信阮真真,所以一有点风声他们下意识
  • 省考试局提示,根据疫情防控需要,考点禁止外来车辆进入考点校园内,因此,考生不要自行驾车前往考点,乘坐交通工具时要做好个人防护,戴好口罩。省考试局提示,根据疫情防
  • 1938年,日军占领了枣庄,老百姓的日子越发艰难,食不果腹,为了让家人吃饱饭,胆大的徐广田和村里几个小伙子,开始扒日本人的火车,偷一些煤炭、布匹,维持生计。#历
  • #广西楼市快讯#【拿证速递|4月1日南宁1084套房源拿证 住宅供应面积10.71万㎡】乐居买房讯  4月1日嘉逸城、北投东境、邕熙华府、兴
  • 《做最好的自己》 如果你无法成为山顶上的一棵苍松 就做山谷中的一丛灌木 但一定要做溪边最好的一丛小灌木 如果你成不了灌木 那就做一棵小
  • ”温客行大呼标题党,被他一手甩开的江湖秘闻小报,恰好砸到路过的周子舒脸上美人阿絮声若幽谷,字正腔圆念了一遍标题新闻主角本人,容柳女士,再次带着新的每日百问出现:
  • 【荣事达】充电无水防爆暖手宝 【下单】: 【推荐】3万 好评,陶瓷发热,无需注水,智能温防烫伤。暖手驱寒,双色可选,抢年内最后一次亏本大促,送可拆洗绒布套【赠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