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协同发展8周年 | 国之方略 厚泽津沽】 PM2.5年均浓度 降至39微克/立方米 断流26年的永定河干流实现全线通水

  2021年完成工业增加值增长9.6% 占全市规上工业 比重达到72.7%

  相邻城市间基本实现 铁路1.5小时通达 京雄津保“1小时交通圈”已经形成

  天津市科技成果展示交易中心 已注册用户4836家 发布京冀企业成果8487项 会集京冀地区专家3836人

  天津市382家医保定点医疗机构 全部开通 异地就医结算

  天津市向承德市累计投入市、区、乡镇 三级财政援助资金16.52亿元 实施帮扶项目415个

  环保协同 绘就生态最美画卷

  京津冀山水相连、自然相近,因此生态环保成为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率先突破的重点领域之一,是提升京津冀三地民生福祉的最直接体现。

  8年来,京津冀三地不断打破行政区划界线壁垒,加强生态环境协同治理,联合开展大气污染防治。在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提出后不久,环保部在2014年7月份就发布了《京津冀及周边地区重点行业大气污染限期治理方案》,同年8月,北京与天津、河北及时跟进,分别签署了《关于进一步加强环境保护合作的协议》和《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合作框架协议》,将生态环境保护提上了协同发展的日程。

  在此期间,京津冀生态环境部门不断健全协同机制,深化大气污染联防联控,推进流域水污染协同治理,推动危险废物联防联控联治,强化环境执法联动,推进法规标准协同。京津冀三地PM2.5年均浓度降至30—40微克/立方米范围内,其中,我市PM2.5年均浓度由“十二五”末70微克/立方米下降到去年39微克/立方米,协同治霾成效显著。断流26年的永定河干流实现全线通水。

  为推动林地、湿地、海岸线系统保护,加快构筑京津冀东部绿色生态屏障,天津大力实施“871”生态工程,包括875平方公里湿地升级保护、736平方公里绿色生态屏障建设、153公里海岸线严格保护。绿色生态屏障一级管控区内林地面积达到18.6万亩,林木绿化覆盖率接近25%,蓝绿空间占比提升到65%。随着工程推进,在“津城”“滨城”之间成长出一片城市绿洲。

  天津社会科学院资源环境与生态研究所副所长王会芝对记者表示:“‘871’重大生态工程让天津北部同北京通州生态公园和湿地公园相接,南部与雄安新区生态公园和湿地公园相连,全面融入京津冀生态环境体系,推进京津冀生态环境持续向好。”

  产业协同 “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产业协同作为京津冀协同发展大棋局上的关键一招,既是“当头炮”,也是“晴雨表”。

  8年来,天津深入推进京津冀产业协同,除了积极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吸纳创新资源和优质产业,还主动向河北延伸产业链条,服务支持雄安新区建设,同时推进全国先进制造研发基地建设。

  距离地面400公里的天宫空间站,被国人称为天空中最亮的“星”,其核心舱就是京津两地产业协同创新的成果。北京为核心舱提供研发设计等技术支撑,航天科技集团五院天津基地负责制造和总装,这样的协同成果“圈粉”无数。

  与此同时,京津冀三地在大数据产业链上也在深度合作。作为国内核心信息基础设施领军企业的中科曙光,是国内服务器、存储、大数据一体机等计算设备的重要生产者,其大多数产品均由位于天津滨海新区的基地制造。曙光工作人员告诉记者:“研发中心在北京,生产制造、物流在天津,在河北落地多个项目,我们是京津冀产业协同的受益者。”

  近年来,天津立足自身优势,抓住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的契机,充分释放企业发展潜力。统计显示,天津在2021年集中攻坚信创、高端装备等12条重点产业链,全年完成工业增加值增长9.6%,占全市规上工业比重达到72.7%。其中,生物医药、新能源、高端装备、绿色石化、航空航天、轻工、信创、集成电路等8条产业链增加值实现两位数增长。

  面对京津冀三地产业协同取得的累累硕果,未来京津冀产业协同如何实现新突破?

  据了解,《京津冀产业协同规划(建议稿)》已经编制完成,天津将在探索先进制造业集群发展新模式、推进先进制造业发展新业态上贡献自己的力量。同时,围绕北京创新链布局天津产业链,携手推进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汽车等重点产业链布局优化和上下游协同。

  引进来,落地生金;走出去,开花结果。随着产业协同不断深入,京津冀三地产业正在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

  交通协同 “轨道上的京津冀”跑出新速度

  初春,潮白河上的冰刚刚开化,北京通州和河北三河市燕郊隔河相望。多年来,住在燕郊的数十万北京上班族,每天都要“跋山涉水”。一条因行政区划藩篱,曾被期盼多年而无法对接的“断头路”,伴随着2019年跨越潮白河的燕潮大桥通车,终于被打通。

  作为京津冀协同发展三大率先突破领域之一,交通一体化是协同发展的“骨骼系统”,是带动沿线地区经济发展的基础和条件。8年来,一条又一条这样的路被打通,京津冀居民共同的感受是──路好走了、通道多了、出行效率提高了。

  “从天津到北京30分钟,从天津到保定1小时,从北京到天津滨海新区1小时以内,从前开着车在三地跑,现在我更喜欢在轨道上坐车飞驰的感觉。”常年因工作奔走在京津冀三地的王明哲,拿出手机展示着自己的购票记录。

  8年来,在京津冀版图上,轨道网、公路网建设如火如荼,从蓝图一步步变成现实──区域国家干线铁路建设持续完善,城际铁路建设加快推进,相邻城市间基本实现铁路1.5小时通达,京雄津保“1小时交通圈”已经形成,津石高速通车,天津和石家庄之间结束“折线跑”历史,在张家口,京张高铁将冬奥小城崇礼拉入首都1小时通勤圈,“轨道上的京津冀”主骨架基本成型;京津冀综合运输服务示范成果突出,交通基本公共服务共建、共享水平快速提升,智能化、绿色化水平大幅提高,通达能力和便捷程度显著增强,区域交通基本实现“人畅其行、物畅其流”,交通一体化服务质量全面提高;京津冀作为全国区域协同发展改革引领示范区,通过改革创新不断健全和完善协同发展机制,基本实现了“规划同图、建设同步、运输一体、管理协同”,为交通一体化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保障。

  实现从“走得了”到“走得好”,必须着力构建安全、便捷、高效、绿色、经济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骨干路网,打通交通经络,得益于京津冀三地的统筹协调、通力合作。京津冀协同发展从“开路先锋”率先突破,三地“手牵手”驶上新的“快车道”,跑出新速度。

  创新协同 加速科技成果转化落地

  在天津清科环保科技有限公司(简称“清科环保”)的展览大厅,一瓶不起眼的“小氯瓶”引起了记者的注意。说起这款自主研发生产的“二氧化氯空气净化凝胶”,清科环保副总经理任立表示,这瓶小小“凝胶”背后串联起了京津冀三地一整套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

  2015年成立的清科环保几乎是伴着京津冀协同发展这8年一路走来的。“我们按照‘北京原始创新、天津研发转化、河北推广应用’的顶层设计,让市场需求和高校科研在这里‘握手’。”任立说,目前,位于天津市东丽区的清华大学天津高端装备研究院有30多家研究所、10多个产业化公司。“企业出题、研究所接单、高校支撑”,以市场驱动创新的“反向模式”形成了产学研链条的“双向促进闭环”,也促进了一系列创新成果在天津诞生。

  京津冀协同发展,离不开科技创新资源的协同。8年来,天津不断加大京津冀协同创新共同体的建设力度,创新协同发展不断向深度广度拓展。清华大学天津电子信息研究院、国家合成生物技术创新中心、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天津中心等创新平台陆续建成,聚集了一批国家创新人才、创新团队和高成长性企业。

  截至目前,天津市科技成果展示交易中心已注册用户4836家,其中京冀地区注册用户407家,发布京冀企业成果8487项,会集京冀地区专家3836人。与此同时,三地创新创业资源也在进一步互通共享。天津市大型科研仪器开放共享平台开通了“京津冀协同”专栏,与“首都科技条件平台”和“河北省大型科研仪器设备资源开放共享服务平台”建立链接,逐步实现三地网内资源同步。

  随着科技企业纷纷落户、高校院所联手创新、科技平台相继搭建,愈加完善的科技金融也在加速成果转化。据天津市科技创新发展中心副主任吕云飞介绍,“国投京津冀协同创新科技成果转化创业投资基金”目前已完成23个投资项目,投资额9.43亿元,撬动投融资7.2亿元。与此同时,注册资本11亿元的“京津冀(天津)科技成果转化基金”也已完成设立。一个创新的京津冀,正加速成型。

  共建共享 打通公共服务壁垒

  京津冀协同发展的背后是人与生活的“一体化”。无论是政务服务、教育、医疗、人才还是养老,这些与群众密切相关的公共服务共建共享步伐加快,也让三地群众感受到“一体化”的便利。

  在滨海新区政务服务中心的“京津通办”自助服务厅,4台看似普通却“内心”强大的机器摆在了显眼的位置。尽管去年5月才投入使用,但自助终端能办理的事项可不少。其中,临时身份证明开具、驾驶证查询、不动产登记查询、社保查询打印、智能报税成为群众查询办理的热门服务。

  “随着北京、河北在天津落户的企业逐渐增加,跨省办事的问题愈发凸显。为破解企业发展难题,我们探索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推进政务信息联通共用,让群众办事少跑腿、便利化。”滨海新区政务服务办工作人员说,首个“京津通办”自助服务厅投用后,179项北京政务服务事项和200项天津政务服务事项实现24小时自助办理。同时,在滨海新区各街镇综合便民服务中心开设“跨省通办”专窗,300个政务事项实现京津冀“跨省通办”。

  京津冀协同发展8年来,教育、医疗、人才、社保、养老等公共服务共建共享成效显著,一批重点公共服务工程项目陆续落地──国家教育强国推进工程“天津师范大学京津冀教育协同发展实训基地”近日正式启动,总建筑面积9.59万平方米,预计明年3月投入使用;三地合作成立智慧教育示范区北方联盟,天津师范大学与北京师范大学签约共建2个协同创新中心;天津9家三级甲等专科医院与河北省40多家医院和北京市5家医院分别建立医学合作联盟;京津冀异地就医医保门诊联网直接结算覆盖天津市各级各类医院1013家,全市有住院结算的382家医保定点医疗机构全部开通了异地就医结算。同时,在人才、养老领域,全面落实京津冀三地人力资源服务区域协同地方标准,实现专业技术人才职称资格互认,高端外国人才办理来华就业手续和审查结果互认;探索跨区域养老新模式,开展跨区域购买居家养老服务试点工作……

  8年来,三地公共服务合作像涟漪一样,在协同发展的洪流中泛开波纹,把成千上万的个体纳入同心圆,互融、互通、普惠民生。

  对口帮扶 探索职教扶贫多元模式

  2021年6月,井月终于回到天津,这时距离他援派承德已近两年。赴承德前,井月担任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学生处宿管科科长。之后,他成为天津帮扶承德工作队的一员。结束对口帮扶工作时,井月已获得“河北省脱贫攻坚先进个人”荣誉称号。

  扶贫先扶教,扶教先扶师。就在井月前往承德的2019年,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承德项目师资班也在继续开班。2017年至2019年,这所大学为承德应用技术职业学院的216名骨干教师和管理干部进行了专业化、系统化培训。

  近些年,在支援建设承德应用技术职业学院过程中,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探索出“理念输出、标准建设、分段培养、就业脱贫”的职教扶贫多元模式。这当中,以“1+1+9+N”为核心的“职教智志双扶”新理论则进一步丰富了脱贫攻坚的内涵。

  职教援建只是天津市对口帮扶河北省承德市的一个缩影。自2016年以来,天津市全面落实“1+4”框架协议,不仅创造出“智志双扶”“鱼渔兼授”等具有天津特色的帮扶模式,还走出了一条“广泛发动、整合资源、内增动力、外输外联、产业牵引、多层覆盖”的特色帮扶之路,为助力承德市打赢打好脱贫攻坚战作出了贡献。从天津市合作交流办获悉,天津市向承德市累计投入市、区、乡镇三级财政援助资金16.52亿元,实施帮扶项目415个;选派帮扶干部人才382人次;引进产业合作企业41家,帮助17.12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脱贫增收;打造出“生态小滦河”“百万只肉羊基地”“水培蔬菜”“幽谷稻米”“承德应用技术职业学院”等一批品牌项目,助推天津市对口帮扶承德贫困县(市)全部提前摘帽。(记者 郝一萍 张兆瑞 孙翼飞 宁广靖 袁诚 韩启 照片由本报视觉部提供 区域交通圈示意图由市交通运输委提供)https://t.cn/A667BN5B

【京津冀协同发展8周年 | 国之方略 厚泽津沽】PM2.5年均浓度 降至39微克/立方米 断流26年的永定河干流实现全线通水

  2021年完成工业增加值增长9.6% 占全市规上工业 比重达到72.7%

  相邻城市间基本实现 铁路1.5小时通达 京雄津保“1小时交通圈”已经形成

  天津市科技成果展示交易中心 已注册用户4836家 发布京冀企业成果8487项 会集京冀地区专家3836人

  天津市382家医保定点医疗机构 全部开通 异地就医结算

  天津市向承德市累计投入市、区、乡镇 三级财政援助资金16.52亿元 实施帮扶项目415个

  环保协同 绘就生态最美画卷

  京津冀山水相连、自然相近,因此生态环保成为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率先突破的重点领域之一,是提升京津冀三地民生福祉的最直接体现。

  8年来,京津冀三地不断打破行政区划界线壁垒,加强生态环境协同治理,联合开展大气污染防治。在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提出后不久,环保部在2014年7月份就发布了《京津冀及周边地区重点行业大气污染限期治理方案》,同年8月,北京与天津、河北及时跟进,分别签署了《关于进一步加强环境保护合作的协议》和《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合作框架协议》,将生态环境保护提上了协同发展的日程。

  在此期间,京津冀生态环境部门不断健全协同机制,深化大气污染联防联控,推进流域水污染协同治理,推动危险废物联防联控联治,强化环境执法联动,推进法规标准协同。京津冀三地PM2.5年均浓度降至30—40微克/立方米范围内,其中,我市PM2.5年均浓度由“十二五”末70微克/立方米下降到去年39微克/立方米,协同治霾成效显著。断流26年的永定河干流实现全线通水。

  为推动林地、湿地、海岸线系统保护,加快构筑京津冀东部绿色生态屏障,天津大力实施“871”生态工程,包括875平方公里湿地升级保护、736平方公里绿色生态屏障建设、153公里海岸线严格保护。绿色生态屏障一级管控区内林地面积达到18.6万亩,林木绿化覆盖率接近25%,蓝绿空间占比提升到65%。随着工程推进,在“津城”“滨城”之间成长出一片城市绿洲。

  天津社会科学院资源环境与生态研究所副所长王会芝对记者表示:“‘871’重大生态工程让天津北部同北京通州生态公园和湿地公园相接,南部与雄安新区生态公园和湿地公园相连,全面融入京津冀生态环境体系,推进京津冀生态环境持续向好。”

  产业协同 “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产业协同作为京津冀协同发展大棋局上的关键一招,既是“当头炮”,也是“晴雨表”。

  8年来,天津深入推进京津冀产业协同,除了积极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吸纳创新资源和优质产业,还主动向河北延伸产业链条,服务支持雄安新区建设,同时推进全国先进制造研发基地建设。

  距离地面400公里的天宫空间站,被国人称为天空中最亮的“星”,其核心舱就是京津两地产业协同创新的成果。北京为核心舱提供研发设计等技术支撑,航天科技集团五院天津基地负责制造和总装,这样的协同成果“圈粉”无数。

  与此同时,京津冀三地在大数据产业链上也在深度合作。作为国内核心信息基础设施领军企业的中科曙光,是国内服务器、存储、大数据一体机等计算设备的重要生产者,其大多数产品均由位于天津滨海新区的基地制造。曙光工作人员告诉记者:“研发中心在北京,生产制造、物流在天津,在河北落地多个项目,我们是京津冀产业协同的受益者。”

  近年来,天津立足自身优势,抓住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的契机,充分释放企业发展潜力。统计显示,天津在2021年集中攻坚信创、高端装备等12条重点产业链,全年完成工业增加值增长9.6%,占全市规上工业比重达到72.7%。其中,生物医药、新能源、高端装备、绿色石化、航空航天、轻工、信创、集成电路等8条产业链增加值实现两位数增长。

  面对京津冀三地产业协同取得的累累硕果,未来京津冀产业协同如何实现新突破?

  据了解,《京津冀产业协同规划(建议稿)》已经编制完成,天津将在探索先进制造业集群发展新模式、推进先进制造业发展新业态上贡献自己的力量。同时,围绕北京创新链布局天津产业链,携手推进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汽车等重点产业链布局优化和上下游协同。

  引进来,落地生金;走出去,开花结果。随着产业协同不断深入,京津冀三地产业正在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

  交通协同 “轨道上的京津冀”跑出新速度

  初春,潮白河上的冰刚刚开化,北京通州和河北三河市燕郊隔河相望。多年来,住在燕郊的数十万北京上班族,每天都要“跋山涉水”。一条因行政区划藩篱,曾被期盼多年而无法对接的“断头路”,伴随着2019年跨越潮白河的燕潮大桥通车,终于被打通。

  作为京津冀协同发展三大率先突破领域之一,交通一体化是协同发展的“骨骼系统”,是带动沿线地区经济发展的基础和条件。8年来,一条又一条这样的路被打通,京津冀居民共同的感受是──路好走了、通道多了、出行效率提高了。

  “从天津到北京30分钟,从天津到保定1小时,从北京到天津滨海新区1小时以内,从前开着车在三地跑,现在我更喜欢在轨道上坐车飞驰的感觉。”常年因工作奔走在京津冀三地的王明哲,拿出手机展示着自己的购票记录。

  8年来,在京津冀版图上,轨道网、公路网建设如火如荼,从蓝图一步步变成现实──区域国家干线铁路建设持续完善,城际铁路建设加快推进,相邻城市间基本实现铁路1.5小时通达,京雄津保“1小时交通圈”已经形成,津石高速通车,天津和石家庄之间结束“折线跑”历史,在张家口,京张高铁将冬奥小城崇礼拉入首都1小时通勤圈,“轨道上的京津冀”主骨架基本成型;京津冀综合运输服务示范成果突出,交通基本公共服务共建、共享水平快速提升,智能化、绿色化水平大幅提高,通达能力和便捷程度显著增强,区域交通基本实现“人畅其行、物畅其流”,交通一体化服务质量全面提高;京津冀作为全国区域协同发展改革引领示范区,通过改革创新不断健全和完善协同发展机制,基本实现了“规划同图、建设同步、运输一体、管理协同”,为交通一体化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保障。

  实现从“走得了”到“走得好”,必须着力构建安全、便捷、高效、绿色、经济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骨干路网,打通交通经络,得益于京津冀三地的统筹协调、通力合作。京津冀协同发展从“开路先锋”率先突破,三地“手牵手”驶上新的“快车道”,跑出新速度。

  创新协同 加速科技成果转化落地

  在天津清科环保科技有限公司(简称“清科环保”)的展览大厅,一瓶不起眼的“小氯瓶”引起了记者的注意。说起这款自主研发生产的“二氧化氯空气净化凝胶”,清科环保副总经理任立表示,这瓶小小“凝胶”背后串联起了京津冀三地一整套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

  2015年成立的清科环保几乎是伴着京津冀协同发展这8年一路走来的。“我们按照‘北京原始创新、天津研发转化、河北推广应用’的顶层设计,让市场需求和高校科研在这里‘握手’。”任立说,目前,位于天津市东丽区的清华大学天津高端装备研究院有30多家研究所、10多个产业化公司。“企业出题、研究所接单、高校支撑”,以市场驱动创新的“反向模式”形成了产学研链条的“双向促进闭环”,也促进了一系列创新成果在天津诞生。

  京津冀协同发展,离不开科技创新资源的协同。8年来,天津不断加大京津冀协同创新共同体的建设力度,创新协同发展不断向深度广度拓展。清华大学天津电子信息研究院、国家合成生物技术创新中心、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天津中心等创新平台陆续建成,聚集了一批国家创新人才、创新团队和高成长性企业。

  截至目前,天津市科技成果展示交易中心已注册用户4836家,其中京冀地区注册用户407家,发布京冀企业成果8487项,会集京冀地区专家3836人。与此同时,三地创新创业资源也在进一步互通共享。天津市大型科研仪器开放共享平台开通了“京津冀协同”专栏,与“首都科技条件平台”和“河北省大型科研仪器设备资源开放共享服务平台”建立链接,逐步实现三地网内资源同步。

  随着科技企业纷纷落户、高校院所联手创新、科技平台相继搭建,愈加完善的科技金融也在加速成果转化。据天津市科技创新发展中心副主任吕云飞介绍,“国投京津冀协同创新科技成果转化创业投资基金”目前已完成23个投资项目,投资额9.43亿元,撬动投融资7.2亿元。与此同时,注册资本11亿元的“京津冀(天津)科技成果转化基金”也已完成设立。一个创新的京津冀,正加速成型。

  共建共享 打通公共服务壁垒

  京津冀协同发展的背后是人与生活的“一体化”。无论是政务服务、教育、医疗、人才还是养老,这些与群众密切相关的公共服务共建共享步伐加快,也让三地群众感受到“一体化”的便利。

  在滨海新区政务服务中心的“京津通办”自助服务厅,4台看似普通却“内心”强大的机器摆在了显眼的位置。尽管去年5月才投入使用,但自助终端能办理的事项可不少。其中,临时身份证明开具、驾驶证查询、不动产登记查询、社保查询打印、智能报税成为群众查询办理的热门服务。

  “随着北京、河北在天津落户的企业逐渐增加,跨省办事的问题愈发凸显。为破解企业发展难题,我们探索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推进政务信息联通共用,让群众办事少跑腿、便利化。”滨海新区政务服务办工作人员说,首个“京津通办”自助服务厅投用后,179项北京政务服务事项和200项天津政务服务事项实现24小时自助办理。同时,在滨海新区各街镇综合便民服务中心开设“跨省通办”专窗,300个政务事项实现京津冀“跨省通办”。

  京津冀协同发展8年来,教育、医疗、人才、社保、养老等公共服务共建共享成效显著,一批重点公共服务工程项目陆续落地──国家教育强国推进工程“天津师范大学京津冀教育协同发展实训基地”近日正式启动,总建筑面积9.59万平方米,预计明年3月投入使用;三地合作成立智慧教育示范区北方联盟,天津师范大学与北京师范大学签约共建2个协同创新中心;天津9家三级甲等专科医院与河北省40多家医院和北京市5家医院分别建立医学合作联盟;京津冀异地就医医保门诊联网直接结算覆盖天津市各级各类医院1013家,全市有住院结算的382家医保定点医疗机构全部开通了异地就医结算。同时,在人才、养老领域,全面落实京津冀三地人力资源服务区域协同地方标准,实现专业技术人才职称资格互认,高端外国人才办理来华就业手续和审查结果互认;探索跨区域养老新模式,开展跨区域购买居家养老服务试点工作……

  8年来,三地公共服务合作像涟漪一样,在协同发展的洪流中泛开波纹,把成千上万的个体纳入同心圆,互融、互通、普惠民生。

  对口帮扶 探索职教扶贫多元模式

  2021年6月,井月终于回到天津,这时距离他援派承德已近两年。赴承德前,井月担任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学生处宿管科科长。之后,他成为天津帮扶承德工作队的一员。结束对口帮扶工作时,井月已获得“河北省脱贫攻坚先进个人”荣誉称号。

  扶贫先扶教,扶教先扶师。就在井月前往承德的2019年,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承德项目师资班也在继续开班。2017年至2019年,这所大学为承德应用技术职业学院的216名骨干教师和管理干部进行了专业化、系统化培训。

  近些年,在支援建设承德应用技术职业学院过程中,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探索出“理念输出、标准建设、分段培养、就业脱贫”的职教扶贫多元模式。这当中,以“1+1+9+N”为核心的“职教智志双扶”新理论则进一步丰富了脱贫攻坚的内涵。

  职教援建只是天津市对口帮扶河北省承德市的一个缩影。自2016年以来,天津市全面落实“1+4”框架协议,不仅创造出“智志双扶”“鱼渔兼授”等具有天津特色的帮扶模式,还走出了一条“广泛发动、整合资源、内增动力、外输外联、产业牵引、多层覆盖”的特色帮扶之路,为助力承德市打赢打好脱贫攻坚战作出了贡献。从天津市合作交流办获悉,天津市向承德市累计投入市、区、乡镇三级财政援助资金16.52亿元,实施帮扶项目415个;选派帮扶干部人才382人次;引进产业合作企业41家,帮助17.12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脱贫增收;打造出“生态小滦河”“百万只肉羊基地”“水培蔬菜”“幽谷稻米”“承德应用技术职业学院”等一批品牌项目,助推天津市对口帮扶承德贫困县(市)全部提前摘帽。

【我市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防控工作2022年第三次新闻发布会举行 通报疫情防控工作最新情况】2月20日,我市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防控工作2022年第三次新闻发布会举行,市卫健委、昆区、包钢集团公司有关负责人通报疫情防控工作最新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

据悉,截至2022年2月20日14时,我市共有确诊病例8例。经专家组会诊,3例为普通型、5例为轻型。

其中,确诊病例7,段某,男,系确诊病例苗某某密接,2月19日,核酸检测初筛为阳性,经市疾控中心复核为阳性,经专家组会诊,诊断为新冠肺炎确诊病例。

确诊病例8,巫某某,男,系确诊病例2梁某某丈夫,为密切接触者,2月19日集中隔离并进行核酸检测,2月19日,核酸检测初筛结果为阳性,经市疾控中心复核为阳性,经专家组会诊,诊断为新冠肺炎无症状感染者。2月20日,经专家组会诊,转为确诊病例(普通型)。

目前以上新增2名确诊病例均已转运至定点医院隔离治疗,病情稳定。

截至2月20日14时,全市累计排查密切接触者1662人,其中1557人集中隔离,105人居家隔离;排查次密切接触者894人,其中584人集中隔离,310人居家隔离。截至目前,相关密接、次密接人员未检出阳性。2月20日0时至14时,我市当日核酸检测采样(包括重点人群) 798561人份,已完成检测8209人份。后续采样、检测工作仍在有序进行中。

医疗救治情况方面:一是市医疗救治组组织市级医疗救治专家组会同市第三医院院级专家,按照“集中救治、集中资源、集中专家、集中患者”的原则,对每一位患者坚持“一人一案”,实行“一日一讨论”和“一日一评估”,为每一名患者配备救治小组,严密监测患者病情发展情况,配齐中医专家、心理和康复专家,确保为患者提供全面的医疗救治服务。

二是每日组织市级专家和院级专家对每一位住院患者进行认真细致的会诊,依据病情对每一例患者进行认真分析,科学研判,并给予精细化、个体化治疗,严格按照最新诊疗方案针对患者的病情作出判断,对下一步诊疗提出建议,甚至细致到患者的饮食、病房空气的干湿度等。

三是压实责任,进一步督促救治医院扎实做好确诊病例的医疗救治工作。强调要简化收治流程,只要疾控中心核酸复核阳性,医院及时接收,专家同时确认分型,展开治疗。组建接收患者的专门工作组,24小时值班。同时,将轻型、普通分开治疗,将有基础疾病与没有的分开治疗,预留好ICU(重症监护室)以备重症病人使用。

四是组建专班做好患者心理疏导工作,消除患者的恐惧、紧张情绪。

昆区重点区域核酸检测工作情况

发布会现场,昆区区委常委、副区长王强对昆区于2月20日启动的重点区域人员核酸检测工作进行介绍。

王强介绍,昆区现有人口78.21万人,按照各级疫情防控相关规范要求,昆区共设置采样点536个、采样台1148个,采样医疗人员4070名,专业检测人员172人,外围封控人员5400人,转运车辆103台,医疗废物一级转运车辆21辆。

本轮重点区域核酸检测启用采样点448个,采样台1079个,调集采样医疗人员4070人,专业检测人员172人,外围封控人员5400人,样本转运车辆103台,医疗废物一级转运车辆20辆(含机动)。

2月17日,昆区确诊第一例病例以来,结合确诊病例流调溯源工作,各封控区于2月18日开展了一次全员核酸检测,将在第4天、第7天、第13天、第14天分别再开展1次全员核酸检测。相关重点区域共计采集13564人,已送检13564人员检测样本,已出结果11367人,发现4例阳性病例。

为进一步阻断疫情传播,降低传播风险,切实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昆区于2月20日7时30分启动重点区域人员核酸检测工作。此次核酸检测依照《昆都仑区全员(大规模)新冠肺炎核酸检测应急预案》有关流程和要求,坚持“区级统筹、突出重点、分批实施、安全有序”原则,由昆区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工作领导小组统筹、各街镇具体组织实施。此次检测范围是除已开展核酸检测小区人员、呼市返包集中检测人员和48小时之内接种疫苗人员之外的所有人员。

2月19日晚,昆区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工作领导小组召开第二次工作会议,就做好重点区域核酸检测工作作出全面部署并提出明确要求。全区15个街镇连夜开展并完成采样点帐篷搭建、现场布置、人员调集、车辆调配、小区内硬隔离等各项工作。

20日早7时30分起,各采样点(小区)暂时实行管控封闭措施,按照“非必要不外出”的原则,居民在社区人员组织下有序前往指定采样点进行采样。

截至20日15时,重点区域核酸检测共计采集545287人,王强在发布会现场介绍,当日下午可全部完成检测工作,检测结果预计20日24时确定。

包钢集团疫情防控及生产经营情况

发布会现场,包钢集团公司副总经理刘振刚向媒体介绍包钢集团疫情防控期间生产经营相关情况。

据介绍,此次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包钢集团坚决贯彻落实上级关于防控工作的有关要求,坚持生命重于泰山、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把疫情防控工作当作当前最重要的工作来抓,第一时间启动应急响应机制,第一时间安排部署疫情防控工作,织密织牢疫情防控的组织体系、责任体系、措施体系,努力做到疫情防控和生产经营“两不误”。

截至目前,包钢集团尚未发现新冠肺炎病例和疑似病例,企业生产经营运行平稳有序。

一是做好返包人员的排查。严格执行市区两级疫情防控指挥部要求,对2月1日以来呼和浩特市来(返)包人员进行细致排查和梳理,做好密切接触者、次密切接触者的集中隔离、居家隔离及核酸检测,已于18日全部完成核酸检测。要求所有职工在20日前完成核酸检测,并持核酸阴性证明上岗,做到应查尽查、应检尽检。同时,严格执行日报告、零报告制度,做好数据报送工作,确保上报数据及时、准确。

二是做好在岗人员的监测和重点场所管理。严格落实在岗人员晨检、个人和家庭成员健康状况日报告、密切接触情况报告和请销假等制度。对工作场所、会议室、通勤车、浴池及食堂等重点区域,定时严格做好消毒、通风、测温等工作;继续执行进口冷链食品报备制度,加强对冷链食品的管理。全天候对入厂人员及车辆实行入口处测体温、查验健康码(行程码)、检查口罩佩戴情况等防控措施,全面强化人员进出厂管理。

三是做好生产组织。坚持生产组织服从于疫情防控的原则,在严格落实防控措施、确保安全稳定的前提下,全力加强生产经营组织协调力度,做好生产原燃料等物资储备转运,抓好合同组织、生产组织与现有库存产品的衔接,畅通物流运输通道,18日、19日包钢钢产量、稀土折氧化物等主要产品产量保持在正常稳定水平,生产经营总体稳定有序。同时,包钢坚决落实安全生产责任,确保疫情期间绝不发生安全生产事故。

四是全面压实工作责任。认真落实疫情防控主体责任,建立疫情防控工作包联制度,主要负责人带头深入基层单位对疫情防控工作进行指导、监督、检查。加强值班值守工作,严格落实24小时值班、领导在岗带班和疫情报告制度,对重要紧急信息、重大突发情况,第一时间报送、第一时间处置。

问:包钢集团承担着全市医疗废物的处置工作,请对相关工作情况进行介绍?

包钢集团公司副总经理刘振刚介绍,包钢集团所属绿源公司是包头市唯一一家具有医疗废物处置资质的专业企业。疫情发生后,包钢集团第一时间启动了《医疗废物处置应急预案》,确保把好包头市疫情防控的最后一道“关口”。2月18日下午15时,第一车涉疫医疗废物开始焚烧处置;截至目前,共焚烧处置医疗废物30车,合计25.38吨,其中焚烧处置涉疫医疗废物7车合计2.9885吨。按照包钢集团疫情防控要求,绿源公司对拉运医疗废物的车辆进行全面消杀,对拉运及押车人员全部进行体温检测,要求其出示健康码、行程码绿码后,方可入厂;入厂后按指定路线行进,直接到达卸车点进行二次消杀;卸车后对车辆再次进行清洗、消杀后,方可离厂。绿源公司对当日到厂的医疗废物,坚决做到“随到随处”,全部焚烧处置。

同时,绿源公司工作人员严格实行网格封闭管理,所有场所严格进行消杀,特别是医疗废物处置岗位职工在厂区实行封闭管理,不得出入厂区。刘振刚表示,包钢集团作为包头市属地最大的工业企业,一定会承担起企业的责任,把好疫情防控的最后一道“关口”。

问:包钢集团的生产经营是否受到疫情影响?

包钢集团公司副总经理刘振刚向记者介绍,疫情发生后,包钢集团有多名职工因密切接触或次密切接触被隔离,个别单位涉及人员较多,给正常生产组织带来一定困难。一些对外经营实体和单位也按照疫情防控要求停止经营,造成了一定的损失。虽然疫情对企业生产经营造成了一定影响,但目前总体运行平稳,集团公司也制定了防控措施和预案,确保生产经营不发生大的波动,努力把损失降到最低。同时,包钢集团将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决把职工群众的生命安全放在第一位,坚持生产组织服从于疫情防控的原则,根据疫情防控形势需要和要求,随时做好停产的准备,安排高炉轮流减产、休风,保障煤气管网系统安全、设备安全及生产安全,这方面集团公司已经制定了相关应急预案。相信在包钢集团全体职工的共同努力下,一定会做到疫情防控和生产经营“两不误”。

问:2月20日,昆区开始对重点区域人员进行核酸检测,昆区是如何发动小区居民,保证核酸检测工作有序进行的?

昆区区委常委、副区长王强向记者介绍,昆区提前一天,由昆区疫情防控指挥部通过“爱我昆都仑”等微信公众号平台发布公告,网格员敲门通知,转发“致昆区广大居民朋友的一封信”等多种措施,广泛发动居民积极参与,确保广大居民应知尽知,征得人民群众的最大理解、支持与配合。

同时,由昆区4套班子15位县级领导干部包联负责15个街镇,组织全区102个社区(村)干部下沉属地各小区,提前在小区微信群发布检测公告,根据小区人口数量,科学划分网格单元,合理编排楼栋单元采样顺序。采样开始后,由现场总指挥组织各个点长,通过微信群、电话、短信等方式,通知居民分时段到指定地点有序采集,减少人员聚集和排队等候时间。同时做好行动不便人员的入户核酸采集。

在前期合理编排楼栋单元采样顺序的基础上,为避免部分居民提前下楼排队问题,楼栋各单元实行楼栋长分点把控、联络员统一调度机制,组织楼栋长在本单元门口全程值守,对提前下楼的居民及时劝返。同时,安排一名联络员统一汇总本采样点采样进度并及时告知楼栋长,由楼栋长集中通知,提前告知并引导群众携带本人身份证件或准备好健康码,严格落实“1米线”间隔要求,切实提高采样效率,确保采样现场秩序顺畅。

问:昆区如何保证防疫一线工作人员、生活保障单位工作人员做到应检尽检?

昆区区委常委、副区长王强介绍,为确保重点区域核酸检测工作顺利进行和水电暖等生活保障单位、防疫一线工作人员应检尽检,昆区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领导小组研究决定,于2月21日针对未参加2月20日重点区域人员核酸检测的居民开展核酸补检工作。各街镇均设置一个补检采样点,居民按照所在社区(嘎查村)的安排前往采样点完成补检工作。(记者:娜默热)


发布     👍 0 举报 写留言 🖊   
✋热门推荐
  • 如果肌肉量大,是练出来的吗?有氧运动练得腿粗,那么你一定是没有掌握正确的方法。也许你会觉得跑步以后腿胀胀的,感觉是在长肌肉,但这只不过是暂时性的充血,和真正长肌
  • ​​​马上要走了哈​我在外乡不能相送​甚憾​​跟上面汇报工作时我有点​建议​多说人间之不易​虽说你只管一家一户​可是​家在地球上啊​大家不宁则小家​不安这一年…
  • 合理的解释应该是:天下人都知道自己所喜欢的,是美,这是令人厌恶的;都知道自己所赞成的,是善,这是需要反对的。”这两句与老子原话的语法和格式几乎一致,但韩非子的语
  • #遇见艺术##博物馆奇妙之旅##这就是中国风##人文艺术# 河南博物院藏瓦当瓦当,俗称瓦头,它是我国古代建筑中用于筒瓦顶檐上的一种建筑构件,指的是在筒瓦顶端下垂
  • 【英国小伙很忧伤:涂抹神秘液体,轻轻一弹乳头没了...】#英国# 英国利物浦有一位19岁小伙,爱臭美想秀一把身材,于是接受同学提议,参加了“止汗剂挑战”。一名同
  • #12星座# #好运连连# #小幸运#十二#星座性格# 关键词恋爱脑+绿茶+绝对深情+眼泪多=(双鱼座)颜控+中央空调+老好人+养鱼=(天秤座)精分+察言观色+
  • “秦皇岛外贸进出口产品结构显著优化,主要进出口产品为机电产品、高新技术产品和农产品,均呈现增长态势。近年来,开发区高度重视创新平台建设工作,把加强企业技术中心建
  • 放眼望去,夜色中四处都是起起落落的萤火虫和云彩,夹杂着闪电的光芒,远比天外的星光更加耀眼。像细碎的星光穿透了紫色的叶片,它们是如此的璀璨!
  • 真正的爱情 [心]要懂得珍惜:没有谁和谁是天生就注定在一起的[生病]一辈子其实不长能遇心爱的人 是多么幸运的事 为何不紧握着他的手呢 [礼物]一辈子只爱一个人[
  • 连《红楼梦》中的林妹妹都喜欢李义山的“留得残荷听雨声”之句。我的朋友章用回忆表弟的诗中有:“频梦春池添秀句,每闻夜雨忆联床。
  • #另一种的温暖#睡觉的时候在想 呼吸的时候在想 眨眼的时候在想 喝水的时候在想 上厕所的时候在想 洗脸的时候在想 洗澡的时候也在想 买菜的时候在想 逛街的时候在
  • 角色的缺陷,我理解为与表层特征【不相符】的弱点,比如黑帮大佬的懦弱,衣食无忧人的焦虑等(在道德意义上未必是负面的,甚至可能是值得同情的,简而言之是“人”的)却使
  • 【#预告# 明日10点开票】2021年12月10日-19:10(艺术讲座) 2021年12月10日-19:30(音乐会)“走进音乐厅”系列之——金色的旋律:长
  • ​​​#诗歌[超话]#写在2022用最后的一滴水封冻2021记忆的符号是那样的透明透过口罩着到了人性熟悉的人,熟悉的事还有熟悉的距离数着房子的步伐窗口热的滚烫
  • 隐恒山而悟道,栖句曲以升天。三茅真君宝诰志心皈命礼天人道德,仙圣宗师。
  • 进入郑州市的人员,仍需持48小时核酸证明;郑州周边各个高速公路、国省道入市口,对于中高风险区域来的人员和车辆,将进行劝返;春节期间,郑州市区有11处较大的施工路
  • 与此同时,全球至少40个国家和地区报告发现了奥密克戎毒株的亚型变异毒株BA.2。这本书的两位作者从微观到宏观,循序渐进地介绍了生命的各个方面,从生命的本质——化
  • 区人社局对2021年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进行了总结,并就2022年人社工作任务分配进行了安排部署。会上,各镇、街道分别汇报了去年各项指标完成情况以及今年的工作谋划
  • 即便如此,Netflix在推特主账号上发布孔劉的画报写真,是孔劉受到的世界明星级的待遇,从这一点来看,实属罕见。可以说,通过Netflix被更多的世界粉丝所熟知
  • [放假][放假][放假]1.20-1.26汤圆经历了痛苦的一星期差不多打了三十针还挂了三天的水最没精神的时候打针都不知道疼了一动也不动 感觉呼吸都困难医生说这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