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报论》:“经说业有三报:一曰现报,二曰生报,三曰后报。现报者,善恶始于此身,即此身受;生报者,来生便受;后报者,或经二生、三生、百生、千生,然后乃受。受之无主,必由于心。心无定司,感事而应。应有迟速,故报有先后。先后虽异,咸随所遇而为对。对有强弱,故轻重不同。斯乃自然之赏罚,三报之大略也。”

“三报”就是指现报、生报和后报这三报。对这个三报的事理、因果来加以讨论,这就叫“三报论”。“三报论”也不是慧远大师自己创立的,经典《阿毗昙心论》里面就谈到这个问题,所以“经说业有三报”。“业”的概念就是Karma,就是我们众生举心动念、行为造作所产生的一种功能。“业”就有它的业力。那么业一般分善业、恶业和无记业三种。

所能造的是身、口、意,尤其这个“意”,我们一个微细的念头,都在阿赖耶识播下了一个种子,迟早都会有报应。这个种子生起来,起现行了,这就是它的报显发出来了。如果我们身、口、意三业,都是很重的心造作了很重的业,那么这个业力种子的力量大,它显发出来的时间就会快,后果就会大。业,是印度古老文明都谈的,《四韦陀书》婆罗门教都承认这种“业”的存在。

只要造了业,一定会有报,业为因,报为果,这就体现因果的法则。那么业因它的报有三种,它不是平面的,而是立体的、错综复杂的。三种报:一个是“现报”——现世报;一个是来生报,叫“生报”;一个是“后报”,就是多少生以后才去报。那对于这三报,就表明什么呢?表明佛法这种因果的法则,是在一个更为广阔的时空态里面去展开它的观照的:过去世、现在世、未来世。这一点,就是佛教的真理所在。

我们凡夫众生是不了解过去、现在、未来三世的,所以带着我们的短浅的知见就容易得出:我的一生就是这一辈子,死了就什么都没有——断灭见。这个断灭见——死了就没有,有时候他可能也相信一点因果,但是它叫“一世因果”了。如果你在一世里面,就是在这一期的生命的过程当中,去建立因果的法则,是没办法建立的,因为它不能诠释错综复杂的因果的情形。

像其他宗教,它也相信因果,但是它是讲二世的因果。二世的因果在今生层面,它会比断灭见的一世的因果要高明一些,要超越一些,但是它仍然解释不了错综复杂的因果法则。唯有佛教这种三世因果——大家去了解十二因缘,叫二重三世因果,那种错综复杂的格局,才能是一个非常有效的解释生命现象的理论体系。

那这样看,“现报”就是我这一世行善或者作恶,就我这个业报身去做,但由于做的业力很大,它感的时间很短,今生就接受了这样的善因的善果,或者恶因的恶报。这就叫“现报”。那来生报——“生报”是什么?就是我们今生的善恶的行为是到下一辈子去报。你一生行善,下一辈子得人天福报;你一生放纵贪、瞋、痴三毒烦恼,什么都敢干,你就到三恶道里面去接受那种果报。这叫来生报,又叫生报。

现在讨论“后报”,后报就更复杂了,就是我们今生所行善或者造恶的业力——Karma,是经过两生——不是来生而是来生的来生,或者三生、十生、百生、千生、万生乃至恒河沙劫之后,才会有果报。那这种状态,你看我们凡夫的肉眼是只会对这一世因果有所了解,天眼通可以对来生有所了解,证果的圣人比如说阿罗汉,能够了解八万大劫的善恶因果报应的情形,那么八万大劫以后的情况不了解——宿命通他没有,所以恒河沙劫之后,这个过程当中的善恶因果唯有佛才知道。

有一天,佛就指着一个鸽子问舍利弗:你看这只鸽子,它宿世是什么?何时得脱?舍利弗观察,它以前的八万大劫以来,都是一只鸽子;再观察它什么时候能够脱离鸽子身体,观察它八万大劫后还没有脱离。声闻的智慧是有限的。那佛就告诉他,在八万大劫以前这只鸽子是什么身份,在未来的八万大劫以后,它在什么时候能够脱离鸽身,能够得人身,能够修五戒做优婆塞,能够慢慢修行得到成佛之果——佛能够展示得清清楚楚。我们要了解果报的三个概念:现报、生报、后报。

那这样的一个受报的过程,又不是我们像一加一可以定义的,它里面太复杂了。比如从那个时代,我们中国的很多佛学学者都在争论:这个受报的主体有没有?谁来受报?难道受报的有个客观的主体吗?如果说有个客观的主体,不符合佛法的精神;但是又没有这种受报的主体吗?也不是。所以这就有一个叫“相似相续”的概念出来了——“不一不异”。受报它没有一个主体——“受之无主”。你接受果报,不是一个一定的东西,不是一个定命的东西——就是主宰。

但是又不能说它没有,它一定要由这个受报起现行。阿赖耶识里面的种子怎么起现行?是由于这个“心”。但这个“心”也不是客体的东西,“心”是由于外境才有的。由于外境才生起了这个“心”,所以“心”没有一个决定的掌管的功能。那到底怎么理解呢?这里就提出一个概念,实际上是一种智慧——“感应”这个问题。慧远大师在对一种事情的把握方面——在“感”和“应”这样的一个把握方面,是非常到位的,包括对《周易》也是以“感”作为它的体性的。那么“感应”是宇宙、人生、生命当中至高的原则。

因果报应,是由于我们这个“心”感了外面的事境,原来所造的那个Karma的力才有应,这叫“感事而应”。如果有这个种子,但你没有外部的事境——没有这个条件,它就应不出来。所以受报也是因缘和合的产物。法相唯识谈,阿赖耶识的藏识里面有无量劫以来善善恶恶的种子,但这些种子是不是起现行,是取决于外部的条件。种子起现行,现行熏种子,这里面哪些种子可以起现行,哪些种子不起现行,它是复杂的。

你不能说它一定起现行,或者有些种子提前起现行,这都是“感事而应”的产物。“事”千变万化,“心”错综复杂,所以这就决定了受报的表现形态多样,你不能机械地把它定起来。那么业里面有些是定业,有些是不定业,这些都要在“感事而应”里面找到它相应的表现形态。

我们的心是感外面的事境:阿赖耶识的种子产生了一种现行的作用——那么这样的“心”和“境”之间的这种感应,就会使这个“因”:你感得强,感得业力重,它起现报、起现行的速度就快;如果你感得心弱,事境也比较弱,它就会来得比较迟。所以虽然造了恶业,但是是今生报,还是来生报,还是无量劫以后才报,这是不定的。这是根据我们能感之心和所接触的事境的感应强度来决定的,所以果报有先有后。

虽然果报现前有前后时间上的差异,但是它不离开一个原则:都是我们的心随着所遇的人事环境,而显发的一种对境。“对”就是应的意思。对应出来的东西,都是这个原理出来的。那么由于我们能感的心有轻、重,所以所应的果报也就有强、弱的差异。强、弱也就表明这个业有时候来得重,有时候来得轻。果报的轻重追溯它的源头,跟我们当时造业是重心造,还是轻心造,也是对应的。

比如说我们造过杀人的业,在造杀人业的过程当中,也有轻和重的差异。他有时候就想只是教训一下他,用刀背砍一下,说明他的杀心要轻一点;如果他用非常狠毒的心——“我一刀要把他劈成两段”,他这个心就来得重一些。你重心,它的报就来得重;你轻心,它的报就来得轻。这里面常常讲半斤八两。

所以这样的一个因果报应都是法尔自然的,那种赏罚机制没有谁去主宰的:没有上帝去主宰,也没有佛菩萨去主宰。一切都是我们自己的心、自己的业所导致的,这就叫“自然之赏罚”。“自然”不是一般道家讲的自然,“自”就是自动,你自性里面法尔自然的种子起现行:轻重、强弱的对应关系——善因给你奖赏,恶因给你惩罚的一种自然的报应。这就是现报、生报、后报大概的发生的基本机制。

慧远大师用非常简略的语言,把大、小乘经典关于三世因果报应的核心的原理揭示出来。如果你要展开这个因果的机制,可以讲很多,但慧远大师只是从“感事而应”这个层面,把它的发生机制给我们表达出来。最后的结论是:这是自然的赏罚。既然是自然的赏罚,它就告诉我们:我们每个人都是自己行为的责任者,是不能逃脱这种行为的责任的。

【声音】牟宗三:读懂中国经典的方法

中国的哲学,不像西方那样的很有系统,它原初所走的就不是逻辑的进路。譬如说中国思想最蓬勃时期的先秦诸子,如孔、孟、老、庄,大体都不是很严格的逻辑系统。

譬如说读《论语》,《论语》并不是一个系统,而是嘉言懿行录。你可说它是这里一句,那里一句的,零零碎碎的。就是其他的,譬如说《孟子》,《孟子》七篇亦只是弟子的记录。最有系统性的,只有<告子篇上>。从告子曰[性猶杞柳也]一直至上篇完,一气呵成,很有系统性。

按常理论,这比较有系统性的部分,应比较容易了解。事实上却不然。这<告子上>篇,二千多年,几乎每一个读书人都读过的。唐宋以来,《四书》尤受重视,从小孩起便读,一直读到成年、成进士,但读的结果是不懂。

其他的没有系统性的文献,那便更难,这里一句,那里一句,如何来了解呢?故以西方人的眼光来看中国的思想,是很麻烦的,很难了解。

所以有一个洋人就不了解,他说为什么你们中国人这样尊崇《论语》?这《论语》毫无道理,东一句、西一句,又没有定义、没有系统,这样而如此的受尊崇,好像是不可思议的。这样的说法,发自西方人,不算希奇。西方人的智慧,要讲话便先要下定义,有概念、有系统性才过瘾,而我们的《论语》没有,故西方人发这种怀疑的态度,是很可理解的。

但渐渐不一定是西方人如此,我们中国人亦渐渐有此怀疑的态度出现。不只是现代的年轻人,在五四运动时的人,已是如此。五四那时代的人,到现在已是八、九十岁,现在看起来,不都是老师宿儒么?但他们都不能读文献、不能理解。这是一个十分严重的问题,这情形是大家眼前所看得到的。所以研究中国哲学这一方面,读文献成了一很重要的事情。

我们现在奉劝诸位,不要把精神浪费在上天下地找材料找版本的活动上。做别的研究,或许需要上天下地的找材料,但念哲学并不需要如此。我所说的文献的途径的意思,最主要是重[理解]。

民国以来,中国人的对学问的理解能力,丧失的不成样子。你不能说中国人没有聪明,但在这方面,很差、很愚蠢。就算是很普通、很好理解的东西,却可被理解的乱七八糟,人们总要想从那里出些怪花样。如是对古典都不能了解。年轻的人对古典不能了解,还可以说得过去,但老年人、老先生亦是不能了解,全都丧失了理解的能力。

照这样说起来,中国几千年的文化,究竟是在那里呢?文化的发展,发展出个什么来呢?好像中国人一直都在那里睡觉似的。事实上並不如此,中国人以前是很有理解力的。尽管古代的注疏家也有说法不同的地方,也有错误的地方,但大体上是能了解的。就只是到了民国以来,了解古典变得很困难。

为什么说以前的人比较能理解呢?譬如说儒家之学,它有其本身的传统,代代相传,有其一定的讲法。如汉朝的经学,你要是讲《公羊春秋》,是要守家法的,他们讲书很熟,有规矩。虽然汉儒的注解只是文句上的解释,但大体上义理是不错的,只是没有说到十分精微的地方。到宋儒出来,把全幅精神集中在对《四书》之研究上,《四书》是最可以把孔、孟的精神显出来的文献。

由于宋儒全幅精神集中于《四书》,所以能够比较深入,比较有深度的理解,汉儒比较不重视《四书》,对《四书》只是作一般性的文献来理解。宋明六百多年的儒学,是有一个中心问题在那里领导着的,因而形成一个发展的系统,大体上是不乱的,他们对《四书》的了解,也许会有些距离,不一定能完全符合《四书》的原意,但大体上是不差的。

他们能把儒学的核心观念抓住,辗转讨论引申,讨论了六百多年,长时间的磨来磨去,总会磨出一些东西,所以虽然他们的用心讨论的范围也许很狭,但就对《四书》的理解,对儒家的核心问题的研究来说,是很有贡献的,你不满意可以,但你菲薄他们,便不可以。他们确能把握儒家的核心,把最主要的骨干抓住,这便成为一个传统。

又譬如你要讲道家,亦有一定的讲法,不可乱讲。如《老子》、《庄子》,文献俱在。《庄子》文章漂亮,大家都喜欢读,但说到了解,便很难。《老子》五千言看似简单,其实亦是很不容易了解。而以前对道家的讲法,大体上是不错的,因那是中华民族自己发出来的东西。

儒家和道家都是中华民族有虞、夏、商、周相沿的传统一根而发出来的,自有一种气氛,以前的人能嗅到那气氛,故都能了解。现在的人,渐渐不能嗅到那气氛,便渐渐不能了解。故讲道家,是有道家的讲法。后来便是吸收佛教。讲佛教亦有佛教的一定讲法。

佛教较严格,较有系统性、概念性。问题是名词概念太多,很麻烦,那是另一套语言,故很难。但亦有章法,不可乱讲。你要了解佛教,不知要费多少年的工夫才能入,把它把握住,不可以望文生义地乱讲,以为随便看看便可以了解佛教。

中国吸收佛教,从魏晋起,经过南北朝、隋唐,至唐,玄奘回国,便把佛教学全部吸收到中国来,这其中经过了四、五百年的长期吸收消化。佛教代表一系统、一方向,这方向可以说是智慧的方向,了解一个智慧的方向,是不容易的。

所以你若要了解中国哲学这两千多年的发展,便要了解三个义理系统。儒家是主流,是中国思想的正统;道家是旁枝,这可以看成是对于儒家的一个补充,或提醒。后来吸收了佛教,佛教是由另一个文化系统而孕育出来的义理系统,对中国文化刺激很大。所以你要研究中国哲学,便要从文献入手,对这三方面的文献传统,便不能不注意。

亦因此我们读文献是有一定的范域,一定的限制的,並不是泛滥无归徒争博雅之名。读哲学最重思考,不能再是杂而无统、杂七杂八的知道许多东西。所以就义理系统讲,读文献並没有很多,但这並没有很多的文献,民国以来的学者都不能读,就是连对《孟子》也不能理解。

所以我常感慨,这一代的中国读书人,实在对不起古人,对不起先贤。这一代人的思想力太差,连《孟子》亦不能讲,不要说义理不能理解,连文句亦不能通。《孟子》的文句很简单,用不着许多校刊、训诂,但就是这样一个普通的文献,亦不能了解。

我们所谓的理解,便是了解句子,了解句子是不容易的,但这不容易尚只是不容易中之初步,还是比较容易。而句子与句子关联起来成为一段文章,便更不容易了解。至于前段和后段关联起来,成为一整篇文字,要贯通起来了解,便尤为困难。所以你不要以为一段文章没有杂字,很简单,便很好了解。

譬如《孟子-告子》篇有一章说“乃若其情,则可以为善矣,乃所谓善也,若夫为不善,非才之罪也”一段,这便是句与句连成一段文章,便很不好了解。这段是公都子问孟子关于人性的问题,说有人说性是中性的,又有人说性有善有恶,为什么你单单说性善,难道那些说法统统都不对吗?公都子提出这问题,孟子便要有答覆,但孟子的答覆却像是凭空而来的:[乃若其情......]对于这一段的解释,我曾修改了三四遍,才觉得较为妥当。这段是很不好了解的。

所以你说训诂明而后义理明这话,乃是没有真正的老老实实的读古典,才会说的话。假使你真正的老老实实的读古典,把古典作古典看,而想真正去了解其中的意义时,你便不会说这话,假若你是《说文》、《尔雅》的专家,你当更不会说这话。说这句话,那是表示你是外行。

古人所谓的讲义理,义便是概念,而概念与概念之间的关连,便是理。形成一概念便要用文字来表达,孔子和孟子在说这些话时,他们心中有些什么想法?想些什么问题?孔、孟的心中总有个想法,有个生命上的体验。

你要懂得孔、孟说着些话的意思,固然要仔细通文字,但同时亦要懂得孔、孟说这话时生命的内蕴,及其文化的背境。若果你对他们的生命没有感应,又把他们的文化的背境抽离掉,而孤立地看这些话,那你便完全不能懂。

现代人了解古典的困难便在于此。现代的人对古典全没有生命上的感应,不知道孔、孟的这些话是什么问题,是那方面的话,不知道他们所说这些话的社会背境、文化背境是什么,而只会用那些不相干的浮薄观念去瞎比附,这便是现代人了解古典的一个很大的障碍。

来源于:《研究中国哲学之文献途径》

水肿不要总想到真武汤,鸡鸣散加四妙散了解一下

“足胻消肿汤”为焦树德教授经验方之一,是焦老多年临床医疗经验的总结,具有很强的临床指导意义。体现了焦老既注意方剂的法度规矩,又随证加减灵活变化的特点,为我们灵活使用前人成方提供了效法榜样。

“胻”字读“衡”音,“足胻”指小腿及足踝部位。

焦槟榔12~18克、茯苓20~30克、木瓜10克、苍术6克、紫苏梗、叶各9克、生薏米30克、防己10克、桔梗4.5克、吴茱萸6克、黄柏10克、牛膝12~15克。

功能:降气行水,祛湿消肿,散寒温经,舒筋活络。

主治:风寒湿邪流注于小腿、足踝而致两足及胻踝浮肿胀痛、沉重、麻木,筋脉挛急,行走障碍等。包括西医诊断的下肢淋巴或静脉回流障碍等引起的足、踝、小腿下部(胻)肿胀疼痛。

组方医理:本方据《证治准绳》鸡鸣散加减而成。

考鸡鸣散一方, 出自宋代朱君辅的《类编朱氏集验方》一书,原方由槟榔、陈皮、木瓜、吴茱萸、紫苏、桔梗、生姜组成,是治疗“湿脚气”两腿肿之要方,组方以“着者行之”为原则,以行气降浊湿、化寒湿立法。方中诸药均以气为胜,因治肿必治水,治水必治气,气行则水散。

方中紫苏温散风寒,桔梗开宣上焦,陈皮开中之气,吴茱萸泄降寒浊,槟榔重坠至于下焦,而成三焦同治。同时木瓜配吴茱萸,可平冲心上逆之气,而使湿邪不得上冲。诸药共用,使寒湿之邪,或从汗而解,或从下利而出。其加减法根据病情轻重,有无合并外邪、痰热、瘀血、阳虚而加减化裁。

而焦老根据病机为风寒湿邪流注于小腿、足踝而致两足及胻踝浮肿胀痛、沉重、麻木、筋脉挛急、行走障碍等特点,合用四妙散。

四妙散由黄柏、苍术、牛膝、薏苡仁组成,主治湿热下注之痿证。方中黄柏清热燥湿,坚肾益阴;苍术燥湿健脾;薏仁健脾利湿舒筋,缓解筋脉拘挛痹痛;牛膝补肝肾,祛风湿,引药下行,为引经药。

故《成方便读》云:“四味合而用之, 为治痿之妙药也。”再加茯苓、防己,共奏降气行水、祛湿消肿、散寒温经、舒筋活络之功组成足珩消肿汤,赋予原方新的涵义及扩大其应用范围。

其后附加减法,有湿郁化热、兼肾虚、肾兼血等兼症,均为临床常见病,体现了焦老对理论与实践的高度结合。尤妙在用防己、茯苓二味。

《神农本草经》谓防已“主风寒温疟,热气诸痫,除邪,利大小便”,茯苓“主胸胁逆气,忧恚惊气恐悸,心下结痛,寒热烦满咳逆,口焦舌干,利小便”。此二味为防己茯苓汤之主药,防已行经络,茯苓善渗泄,防己得茯苓,则善逐肤表之水,从三焦网膜内行膀胱泻出。防已茯苓汤原方为防己三两,茯苓六两,而足胻消肿汤中防己为10g,茯苓为20~30g,符合原方比例。

综合此方的组成,体现了焦老将经方、时方熔为一体, 体现了焦老合方应用之严谨法度,对指导临床合方的应用大有裨益,对疑难杂症的治疗显得尤为重要。

加减运用:(1)湿郁化热,症见足胻肿胀灼热,口干口渴,舌质红,苔黄,脉滑数者,可去吴茱萸、苍术,加重黄柏为12克,另加木通、泽泻、连翘、滑石等。(2)兼有肾虚而腰酸腿软,足跟疼痛,尺脉弱者,可去桔梗、黄柏,加桑寄生、川断、杜仲等,或兼服济生肾气丸。(3)若足胻浮肿,并见青筋怒张或皮下青色脉络缕缕,舌质暗或有瘀斑者,可加红花、赤芍、泽兰、瞿麦、白茅根等。

焦老验案举例:党某某,男,55岁,工人,1980年5月23日初诊。

病史及现症:1966年始,左下肢浮肿10余年,以后渐至双足及下肢均浮肿胀痛,麻木筋挛,步履艰难,双足浮肿而至夏天不能穿单鞋而穿棉鞋。近4年来加重,每到夏季即复发,逢雨天更加重。西医诊断为“下肢静脉回流受阻”。曾服多种中西药物均不效,西医建议手术治疗。今又发作如上述,且有头晕。观其舌苔薄白,切其六脉皆弦。约其每年夏季来治,连治3年。

辨证:湿邪下注,络脉郁阻,气机不畅而致足胻肿痛。属中医脚气病范畴。

治法:降浊利湿行气,佐以益肾。

方药:焦槟榔12克,木瓜10克,茯苓20克,生薏米30克,防己10克,吴茱萸6克,苍朮6克,炒黄柏10克,桑寄生20克。

1980年6月3日二诊:足胻浮肿沉重感均减轻,舌苔薄白,脉沉细弦。上方茯苓改为30克,苍朮改为9克,继服6付。

1980年6月17日三诊:头晕及下肢浮肿均明显减轻,足胻仍感发胀。上方改焦槟榔15克,加红花6克,服12付。

1980年夏共服上述中药68剂,症状消失,1981年、1982年夏天均服上述中药预防。追访3年,未见复发。

1984年5月8日,患者来信说:“我因每年夏天左脚浮肿,达10多年(后来右脚也肿),后经五六家医院一直没有治好。1980~1982年这3年连续经您治疗,一年比一年好。1983年夏天我试着停服药,也没有肿。自1966年以来,苦恼17年的病根,在您的诊治下,终于解除了。”

足胻消肿汤—治疗下肢水肿常出奇效

一位患者因下肢水肿前来看诊,患者说下肢水肿好几个月了,用手按压水肿的地方,感觉能按下一个小坑。

看诊的时候,让患者把裤腿拉起来,水肿程度超过想象。

大家知道,水肿一证,水的特点,水往低处走,眼睑面部水肿,因睡觉原因常上午重下午轻,下肢水肿,下午重上午轻,可以患者在早上的时候水肿就这么严重,下午水肿程度只会更重,腿上带如此多的多余之水,能迈动步吗?痛苦可想而知。

根据患者所说,水肿并不是只有这几个月,已经有好几年了,让患者精确时间,患者说大致有6年了,只是年后去了南方,在那里待了一个月之后症状加重了。

刻诊舌质红,苔薄白,脉沉弦。

从患者的发病时间来看,这么久了,去南方住一月加重,南方气侯潮湿,刚过完年,气温尚低,又寒又湿,寒湿之邪留注于下肢,这是中医讲的“脚气病”。

这不是焦树德老师讲的“足胻消肿汤”证吗?读过此方,对足胻部水肿,屡用屡验!

之前接诊过一会患者,做了股骨头置换手术,但是手术后患者两个脚重度水肿,异常疼痛,严重影响行走,去医院诊断为重证滑膜炎,说“不好治”,我给他用此方一两月,患者现在开车走路,状如常人,已经好几年了。

用此方还治疗一位患者,腿下肢静脉血栓,引起下肢水肿三年多,脚面有瘀斑,用足胻消肿汤加桃仁、红花,七剂大效,一月余病已经好了大半;

另一位患者脚踝水肿疼痛三四年,用此方半个月肿痛消失……

于是给这位患者果断处方:茯苓,苍术,槟榔,木瓜,苏叶,生薏米,黄柏,牛膝,防己,桔梗,吴茱萸,大枣。七剂。

药用完,患者准时复诊,诸证大减轻,守方七剂巩固疗效。

关于足胻消肿汤,还有一首方歌:足胻(读衡)苓术榔木瓜,苏梗(苏叶)薏米黄牛加,防己桔梗吴茱萸,下肢水肿效堪夸!


发布     👍 0 举报 写留言 🖊   
✋热门推荐
  • #摄影玥# “科羅納多 (Coronado) 是個迷人的度假小島,離市區一步之遙,像一塊被海灘環繞的私人領地,島上不僅有柔軟的沙灘,還有被稱為珍寶1888 年建
  • 【100】美国palmers帕玛孕期叶酸面膜5片[钱]券[举手] ?福姐推荐测评? 十二、一个不经意间,又想起了时光,与你相逢的日子,是最难以忘怀的记忆。真正
  • 但是假如额头高,再加上山根低陷的,这种人的内心是有很多邪念的,这种女人心机会比拟重,而且嫉妒心也十分的强,这种人看上去比拟的憨厚诚实,不爱说话,实则这样的人是个
  • #听sugar半夜瞎叨叨啊#从今天开始打算开个个人的话题 听我瞎叨叨这周吧 真的特别开心特别充实是大一下满课的第一周 真的很喜欢外教嘻嘻嘻感觉她很通情达理而且教
  • 我很生气吧,但我更多气的是我自己,是我自己在对他都没有很了解的情况下选择了和他在一起。亲爱的你-郭今天我和昨天的我都很累我们也没怎么说话晚上打视频确实是我一天中
  • ​与肉墩牵手的第1748天一大早起来看苹果发布会瞬间感觉没什么期待了不知道小胖墩是等十三香呢还是i11小胖墩和我说有没有发现我的日记少了一篇惊得我立马去翻了翻
  • 这是把我喜欢的“驴打滚”做成了马卡龙吧看到这个豆乳年糕马卡龙走不动路了好像我童年在街边常买的驴打滚!-Beta Seven(武商MALL•国广店)-#武汉美食#
  • 出自唐代诗人杜牧《清明》它几乎是人们心目中清明的“代言”诗。这句民间谚语讲述的是仲春时节,南方部分地区春雷阵阵、万物复苏。
  • ”——林奕含今天就李易峰这事专门咨询了一下我老公 因为我实在是搞不明白,他人又帅,又有钱,想要什么样的女生做女朋友没有呢?我想,男人应该比较了解男人,我就问了问
  • 对有职工集中通勤需求的企业,需行业主管部门集中报请区疫情防控总指挥部审批后,在早晚限定时段(6时25分至8时30分、16时30分至19时)予以通行,由企业落实疫
  • [熊猫][好喜欢][鲜花]谈了一场只停留在俄罗斯的恋爱,不想放手,所以最后只剩违心的祝福。我是多么希望,这一生能有一次机会,可以站在你的面前,亲口对你说一句:“
  • 】滚滚老师好,关注你了一段时间,自己第一次当老师,小学一年级,民办学校,要出成绩的那种,真的压力好大,但上课学生真的好不配合,我生气也生气了,表扬也表扬了,奖励
  • 我是不是在做梦,告诉我是不是在做梦,你真的离开我了…不要我了…我刚到杭州家,我好累,在地铁上睡着了,等明天再写给你,给你讲今天的事。然后我妈就说:只有你和你哥开
  • 人们总是在想什么是快乐的。快乐不需要你冥思苦想,它满布在你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只是你没发现而已。
  • 唯品会品牌专场 各大品牌年底超低折扣[ok]男女款衣服鞋类、护肤品都有 惊喜组合 卷:圣诞超级爆款日【美妆护肤品,跨品牌两件8.8折】:圣诞专场【苏秘护肤套装低
  • 3、促甲状腺激素分泌不足女性出现闭经的症状通常都是由于体内某些激素紊乱所引起的,其中还包括促甲状腺激素,特别是有些女性害怕寒冷,而且经常有血压低、反应慢的情况,
  • 【惠生活-母婴节】【有声伴读】中国经典故事绘本全套20册儿童神话寓言故事绘本宝宝睡前童话故事书0-3-6-8岁幼儿园国学早教启蒙绘本(扫书后二维码,扫码听故事)
  • 咨询热线:0411-82881234微信1253575999地址:辽宁省大连市沙河口区星海二街 签证部:蔡经理#俄罗斯胜利日阅兵# 非常棒的俄罗斯胜利日阅兵。
  • ――清金兰生《格言联璧》术正而心顺之,则形相虽恶而心术善,无害为君子也;形相虽善而心术恶,无害为小人也。人褊急,我受之以宽宏;人险仄,我带之以坦荡。
  • 张天爱2009年进入娱乐圈,与金秀贤合作过微电影,也跟海清、张译、孙红雷、张亮、薛之谦等人搭过戏,还曾获过横店影视节文荣奖最佳女配角奖,但是存在感很弱,直到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