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切外现皆影幻,莫再向外苦苦追;
一切皆是空华现,实则一切不可得;
一切皆是局中局,莫认幻境为自心;
一切皆是自中有,安住当下不动摇,
一切皆自全体现。本自清净无有染,圆通自在无有碍;不取不舍不分别,当下皆于净土中;本无生来本无死,即空非空皆常态,万般放下皆自在,当下即是好时节。 ​ ​​​

《楞严经》金刚前心一至五地菩萨
(第一百八十一段)#初地至五地名金刚前心菩萨#
【阿难!是善男子,于大菩提,善得通达,觉通如来,尽佛境界:名欢喜地。异性入同、同性亦灭:名离垢地。净极明生:名发光地。明极觉满:名焰慧地。一切同异、所不能至:名难胜地。】
一、金刚前心初地菩萨:住欢喜地
初地菩萨是金刚前心五菩萨位中的第一位,金刚前心五菩萨位与金刚后心五菩萨位,只有级别的不同,而其所证之金刚心都是一样的,也就是从初地到十地的菩萨都证得了不生不灭,永远坚固的无上道心,这个无上道心就是金刚心。所以,不论金刚前心五位或金刚后心五位,都统称名金刚心菩萨。大乘四加行圆满了,就证入金刚心菩萨初位。
佛说:阿难!四加行成就后的善男子,于大菩提(大乘觉智)善于通达,本觉与如来法身相通,尽入佛的常寂光境界,此即菩萨初地:名“欢喜地”。
《华严经》说:”菩萨住欢喜地,成就多欢喜、多净信、多爱乐、多适悦、多欣庆、多踊跃、多勇猛、多无斗诤、多无恼害、多无瞋恨。“菩萨得此十多而生大欢喜,是因为菩萨在此地已见无生法忍,永远断除了异生性,也就是永远脱离了六道中时而三善道、时而三恶道的异相轮回性,即便是再来世间度众生,可以化身示现,并无生死之苦,有缘则来、缘尽则去;生死自由、来去随缘,非常自在。所以菩萨生大欢喜,所住之处为实报庄严土:名欢喜地。
菩萨在此地将得到诸多的真实利益,能于一念之间,得上百种三昧、亲眼见到一百位佛、并能了知一百位佛的大神通力、能震动一百位佛的国土世界、能顺利通过一百位佛的世界、能以自身光明遍照一百位佛的世界、能教化一百个佛国世界中的所有众生、能在这些世界里随意延长生命一百劫、能知前后际各一百劫中的一切事、能入一百种微妙法门、能示现一百个化身,于一一身能示现一百个菩萨作为自己的眷属。
若是以菩萨殊胜愿力自在示现,则远远超过这些数,如果用一百劫、一千劫、一百千劫,乃至百千亿“那由他”劫的时间都不能数知。“那由他”是无量数的意思。以上即是初地菩萨所修所证,所得功德妙用之略说。菩萨于此位:断第三十一品根本无明。
二、金刚前心二地菩萨:住离垢地
佛说:一切菩萨、缘觉、声闻、天人、人类、阿修罗、畜生、饿鬼、地狱,此九法界众生,同性同生:意思是人死后还是变人。同性异生:意思是人死后变为其它六道中众生。异性同生:是从其它道转变为人。异性异生:是在其它道死后还是变为其它道众生。这九法界众生,种性虽异,皆入同一心性,同一心性即是佛性,离此同一心性,同性亦灭,菩萨通达此理,即入第二地菩萨位:名“离垢地”。
《华严经》说:菩萨摩诃萨已修初地,欲入第二地,当起十种深心,何等为十?所谓:正直心、柔软心、堪能心、调伏心、寂静心、纯善心、不杂心、无顾恋心、广心、大心。菩萨以此十心,得入第二离垢地。
菩萨住离垢地,以持戒修十善业道,得戒波罗蜜而成就,将得到诸多的真实利益,能亲眼见到很多很多的佛,见多百佛、多千佛、多百千佛、多亿佛、多百亿佛、多千亿佛、多百千亿佛,如是乃至见多百千亿那由他佛。
能于一念之间,得到一千种三昧、见到一千位佛、知道一千位佛的大神通力、能震动一千个佛国世界、能自在示现一千个化身,于一一身能示现一千位菩萨作为自己的眷属。若以菩萨殊胜愿力自在示现,则远远超过这些数,如果用数百劫、一千劫乃至百千亿那由他劫都不能数知。以上即二地菩萨所修所证,所得功德妙用之略说。菩萨于此位:断第三十二品根本无明。
三、金刚前心三地菩萨:住发光地
佛说:菩萨入三摩地,清净至极,常生大光明,映彻三千大千世界,此即第三菩萨位:名“发光地”。怎样才能进入发光地呢?《华严经》说:菩萨摩诃萨已净第二地、欲入第三地,当起十种深心,何等为十?所谓:清净心、安住心、厌舍心、离贪心、不退心、坚固心、明盛心、勇猛心、广心、大心。菩萨以此十心,得入第三地。
此地菩萨得无量神通力,能震动大地,以一身为多身、多身为一身;或隐或显,石壁山障,所往无碍;犹如虚空,于虚空中跏趺而去,同于飞鸟;入地如水、履水如地;身出烟焰、如大火聚;复雨于水、犹如大云;日月在空,有大威力。其身自在,“天耳”清净,能听到人间、诸天,若近若远的所有音声,乃至蚊蚋、虻蝇、蚂蚁等微生物类发出的声音都能全部听清,并知其意。
菩萨住此发光地,将得到诸多的真实利益,能亲眼见到很多很多的佛,见多百佛、多千佛、多百千佛,乃至见多百千亿那由他佛。于一念之间,得百千种三昧,见到百千位佛,知道百千位佛的大神通力,能震动百千位佛的世界,能示现百千个化身,一一身示现百千位菩萨作为自己的眷属。若以菩萨殊胜愿力自在示现,则远远超过此数,如果用百劫、千劫乃至百千亿那由他劫的时间都不能数知。以上即三地菩萨所修所证,所得功德妙用之略说。菩萨于此位:断第三十三品根本无明。
四、金刚前心四地菩萨:住焰慧地
佛说:菩萨住三摩地,光明至极,自觉觉他,觉性圆满,此即第四菩萨位:名“焰慧地”。怎样才能进入焰慧地呢?《华严经》说:菩萨摩诃萨第三地善清净已,欲入第四焰慧地,当修行十法明门,何等为十?
1、所谓观察众生界(观察十二类众生生来灭去之相状);2、观察法界(观察四圣六凡共十法界);3、观察世界(观察三千大千世界);4、观察虚空界(观察天人世界);5、观察识界(观察阿赖耶识所生种种意识界);6、观察欲界(观察人间和六欲诸天);7、观察色界(观察初禅三天、二禅三天、三禅三天、四禅九天);8、观察无色界(观察空无边处天、识无边处天、无所有处天、非想非非想处天);9、观察广心信解界(观察广大觉心,信解相应);10、观察大心信解界(观察如来大菩提心,信解相应。)菩萨以此十法明门,得入第四焰慧地。
菩萨住此焰慧地,将得到诸多的真实利益,能亲眼见到很多很多的佛,见多百佛、多千佛、多百千佛,乃至见多百千亿那由他佛。于一念之间,得入亿数多的三昧、见亿数多的佛,知亿数多佛的大神力,能震动亿数多的佛国世界,能示现亿数多的化身,一一身示现亿数多的菩萨作为自己的眷属。若以菩萨殊胜愿力自在示现,则远远超过此数,用百劫、千劫乃至百千亿那由他劫的时间都不能数知。以上即四地菩萨所修所证和所得功德妙用之略说。菩萨于此位:断第三十四品根本无明。
五、金刚前心五地菩萨:住难胜地
佛说:一切法的共性为同、不共性为异,这同与异都不能到达诸法实相处。同名涅槃、异名生死;若认涅槃为同、涅槃即是生死;若认生死为异、生死即是涅槃。故说同异都不能到达处,这同异都不能到达处既不住生死、也不住涅槃,一乘任运,诸行自在,此即第五菩萨位:名“难胜地”。
《华严经》说:菩萨摩诃萨第四地所行道善圆满已,欲入第五难胜地,当以十种平等清净心趣(进)入。何等为十?所谓:于过去佛法平等清净心;未来佛法平等清净心;现在佛法平等清净心;戒平等清净心;心平等清净心;除见疑悔平等清净心;道非道智平等清净心;修行智见平等清净心;于一切菩提分法上观察平等清净心;教化一切众生平等清净心。菩萨摩诃萨以此十种平等清净心,得入菩萨第五地。
菩萨住此难胜地,将得到诸多的真实利益,能亲眼见到很多很多的佛,见多百佛、多千佛、多百千佛,乃至见多百千亿那由他佛。于一念之间,得千亿三昧,见千亿佛,知千亿佛神力,能动千亿佛世界,乃至示现千亿化身,一一身示现千亿多的菩萨作为自己的眷属。若以菩萨殊胜愿力自在示现,则远远超过此数,用百劫、千劫乃至百千亿那由他劫的时间,都不能数知。以上即五地菩萨所修所证,所得功德妙用之略说。菩萨于此位:断第三十五品根本无明。

以無邪見故,
即無人我貢高貪愛執著,
名離欲尊。

自心歸依淨,
一切塵勞愛欲境界,

自性皆不能染著,
名眾中尊。

若修此行,
是自歸依 」

( 見《 懺悔品 》)。
 
眾生的心中具足般若性,
具足佛性,

只因無明煩惱執著,
而使得眾生沈淪於生死流轉之中。

所謂修行,
只是消除眾生心中的無明煩惱執著,
開發般若性。

一旦撥雲見日,
悟到般若性,
也就是見性成佛了。
 
四 、無相、
無住、
無念
 
無相、
無住、
無念是般若法門修行的三大要領。

在性空,
無所得理念的指導下,
契入諸法實相。

實相,
是無相的。

如《 金剛經 》說 :
「 實相者,
即是非相 」。

又曰 :
「 離一切諸相,
即名諸佛 」。

由認識到實相之無相,
生起無住行。

《 金剛經 》說 :

「 不住色生心,
不住聲香味觸法生心。

若心有住,
即為非住 」。

又曰 :
「 應無所住,
而生其心 」。

由無住達到無念的境界。
 
《 壇經 》
也以無相、
無住、
無念,

作為禪者的修證要領。

經中說 :
「 善知識!
我此法門從上以來,
先立無念為宗,
無相為體,
無住為本 」。

何為無相?

《 壇經 》說 :
「 外離一切相,
名為無相,
能離於相,

則法體清淨,
此以無相為體 」。

無相是離相,
不住於虛妄差別之相。

何為無住?

《 壇經 》說 :
「 念念中不思前念,
若前念今念後念,
念念相續不斷,
名為繫縛於諸法上,

若念念不住即無縛,
此是以無住為本。」

無住,
是-個念頭上保有智慧的觀照,
不住著於六塵境上。

何為無念?

《 壇經 》說 :
「 於諸境上心不染著曰無念,
於自念上,
常離諸境,

不於境上生心,
若只百物不思,
念盡即絕,
一念絕即死 」

( 見《 定慧品 》)。

無念並非什麼都不接觸,
或者什麼都不想,
而是在接觸外境時,
心不染著境界,

如同明鏡,
物來則現,
物去則無。
 
般若的開發,
明心見性,

是從無住、
無念的修行中取得。

《 壇經 》說 :
「 智慧常現,
不離自性,
悟此法者,
即是無念。

無憶無著不起誑妄,
用自真如性,
以智慧觀照,

於一切法不取不捨,
即是見性成佛道 」

( 見《 般若品 》)。

能時時具足智慧的觀照,
於一切塵勞境界中,
不取不捨,
便是見性成佛道。

又說 :
「 若開悟頓教,
不執外修,
但於自心常起正見,
煩惱塵勞常不能染,
即是見性 」

( 見《 般若品 》)。

內心中能夠常起正見,
不為煩惱所染,
便能見性。

無念的成就,
也就是般若的成就。

《 壇經 》中說 :
「 善知識!
悟無念法,
萬法盡通。

悟無念法,
見佛境界。

悟無念法,
至佛地位 」

( 見《 般若品 》)。

又曰 :
「 若識本心,
即得解脫。

若得解脫,
即是般若三味,
即是無念 」

( 見《 般若品 》)。

這都是顯示了在修證中,
成就無念的重要意義。

所以《壇經》中,
有行思,
懷讓,
永嘉, 
三人,
參見六祖,

因為他們深契無住,
無念之旨,
而得到六祖的認可。

( 見《 機緣品 》)。
 
在日常修行中,
禪宗的修行也體現了無住的風格。

如對於坐禪,
以往坐禪,

禪者都非常注重坐相,
並對打坐姿式及用心都有一定之規。

而《 壇經 》中
卻呵斥坐相。

經中記載 :
「 有神秀弟子參訪六祖。

祖問 :
汝師何為開示?

對曰 :
常教海大眾住心觀靜,
長坐不臥。

祖曰 :
住心觀靜,
是病非禪,
常坐拘身,
於理何益。

聽吾偈曰 :
生來坐不臥,
死去臥不坐,
一具臭骨頭,
何為立功過 」

( 見《 機緣品 》)。

從般若法門的無住前提看,
禪者假如住著坐相的修行,
本身就是住相。

因為道是無相,
道遍一切處,
自然應然從行住坐臥的一切舉動中去體驗。
 
又如坐禪的用心方面,
小乘禪觀講究從六根門頭攝一而入,
繫心一境。

而《〈 壇經 〉
叫我們坐禪,
要心無所住。》

六祖曰 :
「 此門坐禪,
無不著心,
亦不著淨,
亦不是不動。

若言著心,
心原是妄,
知心如幻,
故無所著;

若言著淨,
人性本淨,
由妄心故覆障真如,

但無妄想,
性自清淨,
起心著淨,
卻生淨妄,
妄無處所,
著即是妄,
淨無形相,
卻立淨相。

言是工夫,
作此見者,
障自本性 」

( 見《 定慧品 》)。

這是從見性,
觀實相入手,

以無住為方便,
定即是慧,
定慧一體,

與小乘禪觀的由定而慧,
顯然不同。
 
五 、在生活中修行、
解脫
 
般若法門以無相,
無住,
無念為修證要領,

因此,
它並不規定許多修證的儀規,
讓你去做特殊方式的修行,
而是重視生治中的修證。

打開
《 金剛經 》,
顯現在我們面前的是世尊很平凡的生活。

所謂食時,
著衣持缽,
入舍衛城乞食,
於其城中次第乞已,

還至本處,
飯食訖,

收衣缽,
洗足已,
敷坐而坐。

別看很簡單,
但卻是真正的修行。
 
《 壇經 》
繼承般若法門的修證方針,
同樣也重視生活中的修行。

《 壇經 》中說 :
「 世人若修道,
一切盡不妨,
常見自己過,
與道即相當。

色類自有道,
各不相妨惱,
離道別覓道,
終身不見道。

波波渡一生,
到頭還自懊。

欲得見真道,
行正即是道。

自若無道心,
暗行不見道。

若真修道人,
不見世間過,
他非我不非,
我非自有過 ......

佛法在世間,
不離世間法,
離世覓菩提,
恰如求免角。

正見名出世,
邪見是世間,
邪正具打卻,
菩提性宛然 」

( 見《 般若品 》)。

道在那裏,
道在世間,
不離世間。

凡夫無智,
充滿妄想執著,
故不見道。

倘能以智慧觀照世間,
自然能與道契合。
 
《 壇經 》
還有一段,
六祖為在家居土開示的修行法要。

經中說 :
「 心平何勞持戒,
行直何用參禪,
恩則孝養父母,
義則上下相憐。

讓則尊卑和睦,
忍則眾惡無喧。

若能鑽木取火,
遊泥定生紅蓮。

苦口定是良藥,
逆耳必是忠言。

改過必生智慧,
護短心內非賢。

菩提只向心覓,
何勞向外求玄。

聽此依法修行,
西方只在目前 」

( 見《 疑問品 》)。

所謂持戒,
參禪都在生活中,
而不是離開生活,
另有修行的方式。
 
對於往生西方淨土,
通常人們總是執著十萬億國土外的西方,
而忽略自心的淨化。

針對於此,
《 壇經 》
也提出了心淨國土淨的思想。

愚人不識自淨其心,
終日願東願西,

有智慧的人,
應該從自心入手,
消除內心的不清淨因素,
十惡八邪,

當下便是西方淨土了,
何必去追求十萬里之外的西方呢

( 見《 疑問品 》)?
 
六 、結論
 
縱觀
《 壇經 》的
般若思想,
是以性空,

無所得為基礎,
開顯般若性。

一切眾生心中具有般若性,
只因無明,

妄相、
執著,

而不得顯現。

在認識到心中具有般若性的前提下,
時時保持智慧的朗照。

以無相、
無住、
無念的修證方法,

明心見性,
成就般若。


发布     👍 0 举报 写留言 🖊   
✋热门推荐
  • 怀有仁爱之心谓之慈,广行济困之举谓之善,慈善是仁德与善行的统一。怀有仁爱之心谓之慈,广行济困之举谓之善,慈善是仁德与善行的统一。
  • 头条新闻疫情严峻时期黑龙江省绥化市海伦市领导给百姓落实住宅房子在东方丽景小区可是门钥匙不给导致无家可归,居无定所生活无来源,大病无人管租住在医院,市长见不着,市
  • 11.忙的时候也会想他,闲下来却只想他。就在此刻: 没醉,也烂醉。
  • ⊙☀葵花药业,葵花药业葵花药业,即葵花药业集团有限公司, 是以黑龙江葵花药业股份有限公司为核心的民营股份制企业,是1998年4月由濒临破产的原国有五常制药厂改制
  • が、すべて飛んでしまい、特訓合宿もできなくなってしまったのですが、オンライン授業で、どんな授業をしているかを広く知ってもらえましたし、今回の内定者研修のように、
  • 警方提示:网络不是法外之地,希望广大市民群众不造谣、不信谣、不传谣,未经核实的信息不要盲目传播,共同维护健康有序的网络环境,对编造、传播网络谣言,扰乱公共秩序,
  • 但你去扯什么状元都是自大的,什么年轻人没有独立思考能力,无限的放大人家在这个舞台上节目所想要让你看到和讨论的缺点去肆意揣测她的一切,甚至直接给这个人打上了标签,
  • #每日一善[超话]#[好喜欢]#每日一善# [好喜欢]#阳光信用# 当你觉得这条路很难走的时候,一定是上坡路我喜欢的东西很贵,我想去的地方很远,我喜欢的人超完美
  •  ———《七真传》第十二回重阳先生曰:“吾自到此来,婆心度世,苦口化人,意欲使人人同归觉路,在在共出迷津,夫余亦人也,生能好道,少而痴蠢,长而怪异,壮而通神,世
  • 组合这种方式比较是我们散户,我昨天也分享了一些方式,这种方式我也是在12月才去学会的,以前这种模式我不会做,也不会去尝试。是开服玩家,但是之前太佛系[跪了]近期
  • 猫名:暂无(咪咪)性别:妹妹年龄:3个月性格:超级亲人绝育:没有免疫:大宠爱驱虫简介:小区田园猫猫,流浪二代,性格超级好,唯一能摸到的一只,叫它会答应,会跟到你
  • 以后我可能会很富有 也可能会很贫穷 但是呢 我想向你保证的是 我永远都会有一颗向上积极并且奋往成功的心 因为我是一个有灵性的人 以后我们手牵手走在路上 看到了我
  • 【台湾省群聚感染 源自美国输入病例!“台独”政治防疫 后果谁承担?】#廊坊新增1例无症状感染者#台湾省桃园医院发生新冠肺炎院内群聚感染,且已扩散到医护家属,导致
  • #又一年唐突# 転発抽選3名,送出由磨铁·文治增订后的,乙一《只有你听到》最新版一本! 乙一老师是我从刚进大学就看到今天,阅读几个短篇后就一发不可收拾,接着把当
  • #黄子韬[超话]##黄子韬欧诗漫品牌代言人##黄子韬什么都敢耀# 欧诗漫礼盒收到了,好大一堆,真是夸了个大张,赠品超多。[打call][打call][打call
  • 小区俩菜店,买菜匀称点,都全别多买,天天都有菜!茴香馅不多,枣糕蒸一个,娃们都爱吃,做饭也愿做。
  • 我有时候都觉得她过于重感情,甚至无来由的有感情、有善心[伤心]●会在雨天下楼喂队友捡回来的猫咪●不怎么能提受伤的队友,一提就要落泪●节目里的陌生小朋友吃了料理想
  • 昨天聊天聊到夜里三点,关于以前,关于以后我对狗子说,你做的最浪漫的事情是,今天我做饭做的少了,只够你和弟弟吃,我就想着让你俩吃,我随意扒拉点其他的就行,结果你把
  • 】黄子韬超话签到+发帖 #黄子韬[超话]# 超话发帖格式 每天微博一搜:每天跟韬韬说早安:明星势力榜:打榜教程亚洲新歌榜:打榜教程 新的一周开始了,海浪们
  • 25岁,继续保持热爱的事情,希望今年身材能越来越好,瘦到自己的理想状态能过重新换一份实现自我价值的工作,或者让我暴富开家小店吧[打call]控制好自己的情绪,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