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华经》狂聋心乱永不闻法
(第七十二段)
【从地狱出,当堕畜生,若狗野干,其形颌痩,黧黮疥癞,人所触娆。又复为人,之所恶践,常困饥渴,骨肉枯竭,生受楚毒,死被瓦石,断佛种故,受斯罪报。若作馲驼,或生馿中,身常负重,加诸杖捶,但念水草,余无所知,谤斯经故。有作野干,来入聚落,身体疥癞,又无一目,为诸童子,之所打掷,受诸苦痛,或时致死。于此死已,更受蟒身,其形长大,五百由旬,聋騃无足,宛转腹行,为诸小虫,之所晒食,昼夜受苦,无有休息,谤斯经故,获罪如是。
若得为人,诸根闇顿,矬陋癫躄,盲聋背伛,有所言说,人不信受。口气常臭,鬼魅所著,贫穷下贱,为人所使,多病消瘦,无所依怙。虽亲附人,人不在意,若有所得,寻复忘失。若修医道,顺方治病,更增他病,或复致死。若自有病,无人救疗,设服良药,而复增剧。若他反逆,抄劫窃盗,如是等罪,横罗其殃。如斯罪人,永不见佛,众圣之王,说法教化。如斯罪人,常生难处,狂聋心乱,永不闻法。】
世尊说:诽谤《法华经》的人,在阿鼻地狱和其他地狱的罪报受完后,即堕入畜生道,投生为“狗”或“野干”。“野干”属狐狸类:身形比狐小,住在危崖或高树上,昼伏夜行,喜结群而行,只有一只眼能看,另一只眼先天失明。“野干”得此独眼,是因前世蔑视他人读诵或受持宣讲《法华经》所感之果报。
这些狗或野干,常常得不到食物,其形嘴尖,痩得皮包骨头。全身“黧黮(lí dàn)庎癞”:“黧黮”意为其身体布满黑色斑驳、“疥癞”俗称头癣,就是头上长满了癣。用以比喻肮脏丑陋,不堪入目的形象,这种形象常受人鄙视。
这些狗或野干,身上长满的疥癞,散发出恶臭,“人所触娆”:“触娆”之“触”、意为接触;“娆”意为接近。“人所触娆”意为人是不会接触或接近这些丑类的,而是人见人避,所以这些畜生是不容易得到食物的施舍而常常饥渴难忍。
世尊说:这些谤经者变狗或野干的业报完后,又再投生为人,将出生在贫困恶劣的环境中,无家无业,以乞讨为生,常遭人白眼、被人践踏,饥难得食、渴难得饮,形体枯槁、骨肉干枯,身体衰竭,受种种苦楚,死后还要被人投掷瓦石,遭人鄙夷,这都是由于此人曾诽谤《法华经》,自断大悲佛种,所造成的这些苦毒恶报。
世尊说:人生果报完后,又再投生于畜生道,变成骆驼或馿子,整日负重,搬运货物,被人任意鞭打捶击,只知吃草饮水,甘被役使,其余一无所知,毫无智慧,这些都是由于诽谤《法华经》所得到的罪报。
世尊说:诽谤《法华经》者所投生的野干,由于不容易得到食物,骨痩如柴,身上又长满了疥癞,散发出令人恶心的臭味,又是独眼,令人生厌。它们由于常不得食而流浪于村落,到处觅食,又被村子里的儿童棒打石掷,使其受尽苦痛而致死。
世尊说:野干死后又投生为蟒蛇,身形又长又大,长有五百“由旬”。“由旬”是古印度的长度单位,有大中小之分,大由寻约为六十里、中由寻约为五十里、小由寻约为四十里。依据的是《那先比丘经》乙本的说法,那先问王:王本生何国?王言:我本生大秦国,国名阿荔散。那先问王:阿荔散去是间几里?王言:去二千由旬,合八万里。以此折算,一由旬为四十里。四十里指的是小由寻。但我们人间看到的蟒蛇没有五百由旬那么长,这里只是形容蟒蛇的庞大而已。


世尊说:野干变成蟒蛇后的形象是“聋騃无足”:“聋”是什么也听不见、“騃”( sì )是愚痴无知。蟒蛇又聋又痴又无脚,只能曲身宛转作腹行,引来许多的小虫,在其庞大的身躯上,啃食其血肉,使其日夜不安,受此苦痛,没有休息,这些就是诽谤《法华经》所获得的罪报。
世尊说:诽谤《法华经》者,蟒蛇罪报完后,又投生为人,做人时,“诸根闇顿”。“诸根”指“眼、耳、鼻、舌、身、意”共六根,是组成人体的六大部分、“闇”指意根无明。“诸根闇顿”指六根不全,先天残疾,意根愚痴。
世尊说:其人身相“矬陋癫蹙”:“矬”( cuó)指身材矮小、就是现代人说的袖珍人;“陋”(lòu )指长相丑陋、难看;“颠”指神经错乱,颠狂、颠乱;“蹙”(cù )指紧迫、穷蹙。意为这种人愚痴智障,身形矮小,相貌丑陋,心神颠乱,一生穷困、窘迫不安。
世尊说:这类人生来就是“盲聋背伛”,“盲”指眼瞎,什么东西都看不见,属于先天失明;“聋”指耳聋,什么声音都听不见,也是先天性的;“背伛(yǔ)”指弯腰驼背,行动不便,还是先天性的。如此形象的残疾人,在生活中要承受的种种痛苦是可想而知的。
世尊说:此等众生由于诽谤《法华经》,脱离蟒蛇身后,就生为这类人,一生都人微言轻,虽然有时说的是实话,但却无人信其所说,一说话,口中就发出恶臭,令人唯恐避之不及,受人厌弃。而喜欢读诵《法华经》的人,则口生莲香,和蔼可亲,人敬人爱。
世尊说:诽谤《法华经》的人由于口臭,常有鬼魅嗅其嘴,与鬼魅为伴,一生都贫穷下贱,被人所使,多病多痛、多灾多难,生活不济,骨肉消瘦,无依无靠,孤苦伶仃。虽然想亲近或奉承依附于人,但没有人会在意。如果想学点手艺,学一点就忘一点。
世尊说:如果是修学医道,虽然用的是对症治疗的药方,但让人服用后,反而病情加重,甚至死亡,自己也因此而遭受官司,受牢狱之苦。如果自己有病,却无人施救,即使是服用了最好的良药,而病情却会更增剧重。如果是别人做了反逆之事,例如做了抄家打劫,偷窃盗窃等罪,反能逍遥法外,罪却落到了此人身上,由此而遭受横祸灾殃。
世尊说:像这种诽谤《法华经》的罪人,永远都不能见佛,更听不到众圣之王即佛的说法教化。像这种诽谤《法华经》的罪人,常生于苦难处,即狂又聋,整日里心烦意乱,业障缠身,苦不堪言,永远都不能听佛说法。如此因果,令人生畏,足可深思:一定要管好自己的嘴,要说话说点别的都可以,怎么说都行,千万不要谤法、更不要诽谤《法华经》!

佛教:慈悲的功德不可思议!经常这样做,就能得安乐、积福报!

人世间,每个人都是左手烟火,右手人生,每个人的心里都有诗意和远方。生命之路,总是冷暖交织,一半风雨,一半明媚。在薄凉的世界和季节里,与慈悲的人同行一定是最幸福快乐的事。此岸、彼岸,无论你见或不见,念或不念,慈悲的人永远都是人间的四月天。

心怀慈悲的人总带给人春天般的温暖,他们不做作,不矫情,他们的举手投足,一言一行都让人感觉如沐春风,不管在哪,他们都不争不抢,不亢不卑,懂得谦让和忍让,始终给人以真实感和亲切感,他们的一生,花开成景,花落成诗。在人群中,他们不一定是鹤立鸡群,出类拔萃,但他们一定是最温情,最美好的存在。

佛教中有四无量心的修法,它能帮助人们逐步建立一种伟大的利他思想和情怀。喝的都是茶,来的都是客,今天我们来聊一聊悲无量心。

四无量心包括慈无量心、悲无量心、喜无量心和舍无量心。其中慈无量心是愿天下一切众生能够得到安乐;悲无量心是愿天下一切众生离开痛苦;喜无量心是愿一切众生不离安乐;而愿一切众生的心身不生起贪心、嗔心,愿一切众生的心相续生起平等心,这叫做舍无量心。因为修慈、悲、喜、舍的功德不可思议,无法衡量,其善根深广难思,故叫做“无量心”;再则,修慈、悲、喜、舍时,其对境是普天下所有众生,因众生数量无尽,所以也称作“无量心”。四无量心当中,最重要的就是悲无量心,也即希望众生远离痛苦的心。

在舍心的基础上,开始修悲无量心。在修悲无量心时,也有观想和观察两个阶段。其中在观想时,按照以下两种中的任何一种来观想都可以。第一种,观想自己母亲现在的相貌,就像修慈无量心时的观想一样。

第二种,观想一个正在感受难忍痛苦的众生。比如自己认为世间哪种痛苦最惨不忍睹,就将正在承受这种痛苦的众生观想在前面。观想时,不能把自己当成旁观者,像看戏一样地看着他们。而要把自己也观想成这个众生,也可以把自己的母亲观想成这个众生。如果观想自己的母亲,就与前面一样,将母亲观想在自己面前,然后修知母;知母修好后,再忆念母亲的恩德;其后,就思维如何才能报答母亲的恩德。知母、念恩、报恩修完以后,接下来就是悲心的修法。

首先,要培养这样的念头,愿母亲脱离一切痛苦,这比较容易。然后观想,我的母亲本来希望自己能享有所有的快乐、幸福,不愿感受任何痛苦。虽然她不愿意接受痛苦,但她经常做的却是让自己感受痛苦的业,她的所想与所做是背道而驰的。如果她不愿意痛苦,按理来说,就不应该去造业,但事实恰恰相反,她却不明事理地经常造业,既然造了种种恶业,接踵而来的痛苦就是无法回避的。另一方面,虽然她希望拥有世间所有的快乐,但是她却没有去做使自己快乐的因——行善。如果不做善事,她就不会得到人天善果。这一切,都是因为无明。正是无明才使她的所作所为颠倒错乱,最终得到的便只能是痛苦的煎熬。

既然母亲正在饱尝痛苦,我们该如何观修呢?就是要完整地修以下四条。第一是发愿,愿我的母亲能够脱离一切痛苦。第二是希求,希望母亲能脱离所有的痛苦。第三是发誓,从现在起,我要为母亲脱离所有这些痛苦而努力。这样发誓后,还应有实际行动。作为大乘菩萨,发了菩提心以后,就要去利益众生。虽然每个人的能力是不一样的,有些人差些,有些人强些,但无论能力如何,从现在起,就应该要有这样的想法和实际行动。第四是祈请,在有了发愿、希望和发誓以后,如果没有三宝的加持帮助,仅靠自己的能力也不一定能够实现这些目标,所以,要祈请三宝加持我能够让我的母亲脱离所有痛苦。这四条不但修悲无量心时需要,而且在修舍无量心、慈无量心以及喜无量心时都需要。

对母亲发起这样的心是很容易的。这样修起来以后,再观想一个普通人,对他修悲无量心。对普通人修完以后,再观想你恨的人,对他们也如是修悲无量心。起坐前,把所有的众生观想在面前,对一切有情观修悲无量心。这就是悲无量心的修法。悲无量心与一般的同情心并不相同,但同情心是修悲无量心的基础。借助佛教中的这些方法,我们可以逐步提升同情心的层次,从对他人痛苦的简单关心、感同身受,直到与无量的众生建立强有力的联结,萌生为救护他们而愿意承担无限责任的深宏誓愿,最终获得心灵之泉的丰沛和圆满。

你若心怀慈悲,无论你在哪里安居,哪里游走,你都会是温暖的归客和过客。你若心怀慈悲,无论在故乡,他乡,你都会是步步佳景,你的城池谁都愿意靠近。你若慈悲,谁,会拒绝与你同行?

梅子熟了 禅机亦熟

  明州大梅山法常禅师初参大寂(马祖),问:“如何是佛?”大寂云:“即心即佛。”师即大悟。大寂闻师住山,乃令一僧到问云:“和尚见马师,得个什么,便住此山?”师云:“马师向我道:‘即心即佛’我便向这里住。”僧云:“马师近日佛法又别。”师云“作么生别?”僧云:“近日又道:‘非心非佛。’”师云:“这老汉惑乱人,未有了日。任汝非心非佛,我只管即心即佛。”其僧回,举似马祖,祖云:“大众,梅子熟也。”(《景德传灯录》卷七)

  这个公案是关于马祖的弟子明州大梅山法常禅师的一个故事,我把它大致解释一下。

  法常禅师第一次到马祖门下,问:“如何是佛?”马祖告诉他:“即心即佛。”法常禅师马上就开悟。后来他就离开马祖,到大梅山开法度众生去了。马祖听说法常禅师已经开山了,就派了一个出家僧人去大梅山向法常禅师试探虚实。

  僧人到了大梅山便问:“听说和尚您是曾经参访过马祖,您在马祖门下究竟得到什么了,所以到这里来开山传达法呢?”

  法常禅师回答说:“因为马祖向我说‘即心即佛’,我就到这里开山了。”

  这个僧人又告诉法常禅师说:“你可知道,马祖最近说的佛法又跟过去不一样罗。”

  法常禅师就问:“怎么个不一样啊?”

  僧人回答法常禅师说:“最近马祖又改口说‘非心非佛’了。”

  法常禅师听了以后便给了一个评语说:“这个老头儿真是会迷惑人了,要到那一天才不迷惑人呢?不管它什么非心非佛,我只管它即心即佛。”

  这个僧人回到马祖门下,告诉马祖,他到大梅山见了法常禅师,法常禅师是如此跟他讲的。因此马祖就宣布说:“大众啊!你们知道吗?梅子已经熟了。”

机锋不在字面
  这段公案在禅宗非常有名,因为法常禅师听到马祖说“即心即佛”就开悟,然后就自己做师父接引徒众去了,马祖要试探法常禅师究竟悟到什么程度,所以派了一个弟子去,告诉他上一次讲的是“即心即佛”,你开悟了,现在讲的是“非心非佛”,看看法常禅师有何反应。可是法常禅师不为所动,他说:不管它什么“非心非佛”,我听到的还是一句“即心即佛”,所以不管它。

  因此,马祖听了就很赞叹地说:“梅子熟了。”意思是大梅山的法常禅师已经成熟了,可以做禅师了。

  听到即心即佛就能开悟,非心非佛就觉得是惑乱人、迷惑人。那么“即心即佛”、“非心非佛”这两句话,究竟那个才对?这是个大问题。

  依禅法来讲,“即心即佛”错,而“非心非佛”对;依开悟经验来说,因人而异,听到“即心即佛”可能开悟,听到“非心非佛”也可能开悟,这跟开悟本身并无一定之关系。

  说“即心即佛”就是开悟吗?不一定。诸位!现在我们也念了“即心即佛”诸位开悟了吗?但是法常禅师的确因为听到“即心即佛”就开悟;他悟的是“即心即佛”吗?错!他悟的不是“即心即佛”,只是听到这句话而开悟,不要认为开悟就是悟得“即心即佛”的道理。

  那么“非心非佛”又错了吗?如果有人听到这句话而开悟,那是因为这句话帮他的忙,并不是因为懂了“非心非佛”这句话的意思就是开悟,或是悟了“非心非佛”这句话的道理。这个观念,诸位要了解清楚。

  开悟与文字字面的意思,没有一定的关系,但也是有关系。所谓没有一定关系,是说“悟”,并不是悟那句话的含意,但的确因那句话而开悟。譬如有人看到树上桃花而开悟,其悟境即是悟得“桃花开”吗?不是!只是因看到桃花开,他就开悟了。又如虚云老和尚,因为在吃茶的时候,茶杯拿在手上,人家倒开水进去,好汤!一不小心,茶杯掉在地上打碎了,因此而开悟。是不是他的悟境就是悟得“茶杯打破了”呢?当然不是,若茶杯打破就能开悟,那给你一个茶杯打打看,你开不开悟?

  祖师们开悟的经验并非就是悟了那个东西,可是当机缘成熟,他的心被一拨一点,突然间就开悟了,不是因为那么一句话,或那个动作,或那个现象使他开悟,而是因为参禅用功的那个人,已经用功到这个程度达个火候,遇到这个情况在他面前发生,他就开悟了,这是禅的悟境。

  开悟,也是一样,不过开悟的人,并没有像如今发生车祸的案件那么多。每天几乎都有人因车祸而死亡,却未听说每天几乎都有人因参禅而开悟。所以这里说“即心即佛”、“非心非佛”,并不是这两句话有什么古怪或魔术。“即心即佛”使法常禅师开悟,是因为法常禅师见了马祖,马祖说了这句话。若不是法常禅师见马祖,当时也不会有人因马祖说这句话而开悟。恰到好处,在这个时间,说这样的话,这个人就开悟啦!

  当然马祖大师能够识得:什么根器的人,在什么样的情况下,该说什么话,就能让他得到开悟的消息。

即心即佛
  “即心即佛”,是说我们的心本来就是佛的心。佛是什么呢?佛是彻悟、大觉;是自觉、觉他、觉满的意思。什么叫做“觉”?大梦已醒即是觉。大梦又是什么?就是烦恼生死梦。什么是“烦恼生死梦”?就是在烦恼生死之中,把烦恼当成自己所要追求的目标,把生死当成自己旅游的乐园。人在生死中,佛称为苦海。什么是苦海?就是生老病死苦、怨憎会苦、求不得苦、五蕴炽盛苦、爱别离苦。在苦中还念念不忘,舍不得这样那样,而所追求的,都是生死环境中的种种人我、是非、利害、得失,把生死过程中,所遇到的苦因苦果,当成追求的目标,一生又一生,了无已时,那是在做生死苦海的大梦。

  求不到觉得很苦,求到的觉得不稀奇,再换一个去追求,再想、再求,到死为止。到要死亡的时候,尚觉得有许多事物没有追求到,这种种的舍不得、放不下,就是苦。在生死之中,苦中受苦,还觉得很喜欢这个生死的环境,还觉得苦得很有意思,牢牢的抓著它不放,这叫做“做大梦”。

  “觉”是从生死的梦中醒来,不再追求任何东西。因此,我们的心如果不为烦恼所困扰,就是觉。不但自己觉悟,还要帮助他人觉悟,就是自觉、觉他;自己已经彻底觉悟,则是觉满。所以自觉、觉他、觉满,便叫做佛,称做大觉世尊。

  众生的心,本来跟佛的心是相同的,佛经中说:“心、佛、众生,三无差别。”佛心和众生心,是同一个心,佛心就是众生心。为什么说“三无差别”?因为佛心是智慧心,智慧是由众生的烦恼心转成清净的佛心;不清净的众生心是烦恼心,清净的佛心是智慧心。此心与彼心,心心相印相同,只是在众生未悟时,此心是睡著的,一旦醒悟过来,则知众生心就是佛心,所以即心即佛没有错。

非心非佛
  “非心非佛”是什么意思?如果把我们的心当成佛的心,或不当成佛的心,都是有问题的。如果认为凡夫有一定的心叫烦恼心,而佛有一定的心叫清净心,那凡夫永远不能成佛。所以“非心”是不要认为有一个心是众生的心,或者是有这么一个心叫做佛的心。即不是佛的心,也不是众生的心,那么有众生也应该有佛罗?没有不变的众生,也没有定相的佛!为什么?因为众生不会永远是众生,如果众生永远不能改变的话,那就没有人能成佛了。众生能成佛,所以众生不是真的;众生的心能变成佛的心,所以众生的心不是真心。如果真有一个众生的心,众生就不能成佛了。反之,亦不能说佛也有一个心,佛亦不是真正有一个什么固定的心,叫做佛的心;成佛之后,法身遍在,即无相也无心。

  所以,众生无常心,否则众生不能成佛;佛也是无心,如果有心,那不是佛,那叫有相、有执著、有我,岂能算是佛。

  那有没有众生呢?没有!为什么?若有固定的众生,这个众生就完了,没有希望成佛了。相同的,如果执著有一个佛,那众生成了佛,就成为永远不变、永恒存在。如果到处都遍在,那就变成泛神论了;永远现佛身,那就变成多神论,而佛教乃是无神论的。因此,佛只有无尽功德,没有固定形象。佛是无相的,处处在,也处处不在,所以叫做如来如去。所以不能讲“有佛”,说“有佛”是毁谤佛。但也不能说“无佛”,否则又成了断灭见的唯物论。因此讲“非心非佛”是对的,因为佛心无相;众生有相,但众生不是真的;有相的佛不是真的佛。佛是无心、无相的,却有其悲智的功德作用,所以说“非心非佛”。

信心十足
  大梅山法常禅师听到了“即心即佛”而开悟,各位现在也听到了,然而你们听到以后却没有开悟。那就是说“即心即佛”这句话,对你们立即的开悟,完全没有用,但也并不等于是句废话。

  再说,马祖去考验法常禅师时,是用“非心非佛”来考验他,结果法常禅师说:“管他什么非心非佛,我只知道是即心即佛。”这是什么意思呢?

  这是否表示法常禅师执著?牢牢的执著他听到的那句“即心即佛”?不是!请诸位不要中圈套,如果他执著这么一句话,能算开悟吗?其实,他是以平常心来处理这样的一个考验。所谓“平常心”就是:“我当时开悟,就是听到这句话,我的经验是如此,至于马祖大师又说非心非佛,那是他跟另外的人讲,和我没有关系。”所谓惑乱人、迷惑人,意即是说:这个老和尚的花样、手段满多的,对这个人这样说,对那个人那样说,如果头脑不清楚,就跟著被他弄得眼花撩乱;今天讲这个,明天说那个,究竟什么意思啊!没有开悟的人,这样一听就混淆错乱啦!可是马祖大师真的用这两句帮助两种不同的人。法常禅师得到的帮助,就是“即心即佛”这句话,“非心非佛”则也许真的帮助了其他的人,然而对法常禅师来讲,他只经验到“即心即佛”。

  为什么马祖说法常禅师“熟”了呢?因为他已经信心十足,已经不受外边眼花撩乱的情况动摇了。法常禅师若非真的开悟,听到马祖又说出另外一句话时,或许会觉得很惊奇,以为他当时听到的、经验到了,可能有问题吗?如果真的如此,他当时就不是真的开悟。由于法常禅师对自己的经验,非常坚决的肯定,所以马祖说他“成熟”了。


发布     👍 0 举报 写留言 🖊   
✋热门推荐
  • 该球员现年31岁,司职中场,墨西哥籍球员,2019年夏天以自由球员的身份从波尔图转会至马竞,至今共计出场50次,打进1球助攻4次,其中上赛季出场21次,送出2次
  • 人流量:平常人不多,拍照完全不会尴尬,小长假人会稍微多一些 消费:人均50rmb左右店名:小时光(北锣鼓巷店)地址:北锣鼓巷60号9图装不下在我眼里这家小店的美
  • - 开始接纳自己的缺点,开始理解自己生命中的发生,开始不再依赖从别人身上获得快乐”✨ 爱上自己是有好处的---吸引力法则“爱不是什么”--爱不是 恨、恶、憎、嗔
  • 了解更多:#学艺之人要回归生活的本源#《陶说》北大路鲁山人 原本以为,这书是很轻松的,没想这是一本类似艺术评论的书,总结了作者在追求陶艺路上的肺腑之言。#JAS
  • 【腾讯呼吁尽快出台相应法规,严格管制帐号租卖行为】近日,据央视网记者调查发现,网络上可以通过租号、买号等途径绕过监管无限制玩网游,只需要花费一些金钱,就能租赁到
  • 按照“巽宫水路绕乾,主有悬梁之厄”的断语,判断宅中有女子悬梁而死。坎宫为四六九同宫,乾方虽然无六,但乾本身为六,所以也是四六九同宫。
  • )希望你:是个长发p(头发不要像t那么短就行,就是外表是个女孩子就行,因为之前有人纠结过头发的长度,所以多解释一点)性格脾气也温和,有耐心点,不爱说脏话(因为我
  • 【我在我爸妈那儿,永远是个要戴可爱发卡的小丫头呀[熊猫]我爸冲着我摊开手,露出这么一个小团子发夹,跟我讲:反正我已经买好了,别人都戴了,我闺女也要有。
  • 虽然价格有点高,但是好东西是经得起时间推敲的~~用到初中没问题吧[阴险][阴险][阴险]这学期一开学放弃了很多放弃了秘书部副部长放弃了师范生技能大赛每天早睡早起
  • 如果市场短线不存在利空,指数没有进一步深跌的基础,同时市场又没有新热点出现,那么这种回调过的老热点会存在重新炒作的机会;相反,如果市场人气下滑,成交量和头部赚钱
  • ”铁怫然曰:“寡人无疾,先生何出此言?”扁鹊曰:“阵中大将兴涵、稀哲、大宝皆为匹夫之勇,恐难敌澳洲袋鼠,望君慎用也!
  • 求姻缘测姻缘算姻缘:老师你好,我关注您有几天了,看到您为一位粉丝分析的很透策,我有和她差不多的困惑。 我上学的时候成绩一直很好,大学毕业后回到家乡想考公务员,
  • #龚俊[超话]#GJ#龚俊安乐传#GJ#龚俊沉睡花园#演唱会:“我们”把灯牌灭掉,谢谢(双手合十)他说的是“我们”而不是“你们”。我们“俊味仙”也要给“龚俊”百
  • [哈哈]周五中午给车加的油,洗白白,换新雨刷,周末好派上用场。中午吃的青椒馅儿饺子挺饱,晚上简单吃点冷面,炒年糕。
  • 可以写的不多,昨天公布的新能源乘用车销量又暴了,8月零售达到24.9万辆,同比增长167.5%,环比增12.0%,大超预期,新能源板块这车现无论加速还是减速,都
  • 来我的主页看看我的精选照《文昌帝君阴骘(zhì)文》简称《阴骘文》,是中国古代道教重要典籍。作者不详。成书年代也难下定论。清代朱珪校定的《阴骘文注》认为:“《阴
  • 而在这段时间,西班牙网球天王纳达尔一直致力于积极的抗疫工作之中。(央视体育)#地球村新观察##这里约来#梦到我们城市是个飞碟型城市,相当于试点城市,就是外星人来
  • 虽然现在是秋天了,但这天气对我来说还是夏天[污],看朋友去海边玩自己也很想今年再去玩一次今年黑了好几个度,[笑cry]以前是黄皮肤今年完全黑了哈哈哈一直在外卖面
  • -因为公司,不是想做什么就能去做(这就是在家抠脚几个月,好不容易才出来官推却无视拒绝宣传的原因[疑问]可官推这样好多年了,这种和公司协调没有好结果的事到底发生了
  • 以沙钢的成长为样本,我们也能发现,他们是自个慢慢发展成巨无霸,并没有受益于苏州的经济辐射(其实也不要需要经济辐射)而且从张家港去无锡市区,比去苏州近多了,自然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