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严经中的智慧:远离诸相 证入法界

一切诸如来 远离于众相

法界大小及成坏 若有若无心不动
过去未来今现在 谛念思惟恒决定
一切诸法皆无相 无体无性空无实
如幻如梦离分别 常乐听闻如是义

—《华严经 十住品第十五》

梦幻泡影的大乘空性观

《华严经》精辟地表达了大乘空观思想。经文指出,只要体证到过现未三际的空性,则万法无从安立,不执假有,不溺顽空,即可见性成佛:

过去已灭。未来未至。
现在空寂。无作业者。
无受报者。……
了知境界。如幻如梦。
如影如响。亦如变化。
若诸菩萨。
能与如是观行相应。
于诸法中。不生二解。
一切佛法。疾得现前。

—《华严经 梵行品》

《华严经》以丰富的象征,表达了对空的体证。其中最为常用的譬喻有:

其一、梦幻光影。
梦幻光影,当体即空。菩萨观察诸法,如梦幻光影,便不会执着痴迷,不会心逐境转,而保持心灵的空明与自由。

其二、音声谷响。
音声谷响,当体即空。以此心境观照尘寰万象,便可闹中取静,喧中得寂,自在洒脱,无牵无著。

其三、阳焰泡沫。
阳焰泡沫等本是众缘合成,系幻觉所生,痴迷众生执幻成真,求之不得,徒增渴爱。菩萨洞知其幻,欲想自灭。

其四、画图彩色。
心灵是一个技法娴熟的绘画大师,世间的种种形色都是它的绘画,没有一件东西不是由它所生。心佛及众生之所以无差别,在于它们都是世间现象,因此都虚妄不实。

《华严经》充斥着精彩绝伦的比喻,表达了对空的直观体证。经文所描绘的一切诸法,均虚幻不实,为华严的性空缘起奠定了基础。

消除分别的不二法门

《华严经》强调要对一切法“离分别”,提倡不二法门:

若于佛法中,其心随平等,
入不二法门,彼人难思议。

“二”指相对的观念,又叫“边想”、“二边”。相对的观念产生于分别心,而分别心是痛苦的根源。

《华严经》通过对十二因缘的深邃感悟,形象地描绘了由于分别而产生的生死轮回因果链。为了斩断轮回之链,经文反复强调要不生分别心,离绝相对念。这种不二有三个层次:

首先,要离绝一多之类的世俗常情的相对观念:如经文偈句:

寂然不动离边想,
是名善入如来智。

普见于诸法,二边皆舍离。
不动离二边,此是如来智。
……
不生分别心,是念佛菩提。
……
无有一与多,是名随佛教。

一多之类的相对观念是世俗常情,修行的第一步就要将之断绝。

其次,要离绝解缚之类的学佛初阶的相对观念。如经文偈句:

有诤说生死,无诤即涅槃。
生死及涅槃,一俱不可得。
若逐假名字,取著此二法。
此人不如实,不知圣妙道。

臻于学佛初阶者,离绝世俗分别念,追求涅槃圣境。殊不知轮回生死固然未悟,执着涅槃同样沉迷。如经文偈句:

离诸分别心不动,善了如来之境界。
……
能所分别二俱离,杂染清净无所取。
若缚若解智悉忘,但愿普与众生乐。

法性本寂无诸相,犹如虚空不分别。
超诸取著绝言道,真实平等常清净。
若能通达诸法性,于有于无心不动。

离诸分别的心灵如同虚空,绝能所,超染净,忘解缚,泯有无。如果高推圣境,就会坠入解脱深坑,陷于新的执着。

复次,要离绝不二之类的学佛进阶的相对观念。如经文偈句:

诸法寂灭非寂灭,远离此二分别心。
知诸分别是世见,入于正位分别尽。

通过对世俗之智的扬弃,不执着于一多之类的世智层次的不二,便由第一层面上升到第二层面,进入了学佛初阶的不二法门,此时对能所、有无之类的相对观念也悉行弃捐,是深邃通脱澄明高远的甚深般若智慧。

而般若的特性在于随说随扫,不断地否定,甚至对它自己也毫不容情地予以扫除。

由于不二法门是超越言语分别的对佛境的直观体证,如果将“不二”作为一种观念,就沦于增语、戏论,仍然是“二”。

因此,对这种情形下的“不二”也要予以扬弃,这样才能上升到第三层面的“不二”:

菩萨心净不作二,亦复不作不二法。
舍离二法不二法,觉悟众生语言道。

只有到了连不二的意念也彻底脱落时,才是真正的不二法门。第一层面的不二法门是世智的不二法门,第二层面的不二法门是教内的不二法门,只有第三层面的不二法门,才是禅意的不二法门:

有无元不二,有二翻成病。
若存不二心,暗却本来镜。

绝言离相的禅定智慧

大乘空观诸相皆空,不二法门远离分别,由此生发了绝言离相的《华严经》式的禅定智慧。对形相的破除和对言语的扬弃,成为《华严经》的重点。

基于大乘空观和不二法门,《华严经》提出了无生无灭的思想:如经文偈句:

诸法无生亦无灭,亦复无来无有去。

一切法无生,一切法无灭。
若能如是解,诸佛常现前。

诸法从本来,无生亦无起。
无相无有成,亦无去来义。

无生无灭,即是涅槃,是般若智慧观照下的世界本相以及观照这本相的澄明襟怀。经文从本体无生的角度,提出了不可执相的理由,批评了凡夫着相的痴迷,并指出分别取相是轮回的根源:

凡夫见诸法,但随于相转。
不了法无相,以是不见佛。

诸法无真实,妄取真实相。
是故诸凡夫,轮回生死狱。

经文还进一步指出,不但对世俗的幻相不可执着,对佛的相状也同样不可执着:

若以威德色种族,而见人中调御师,
是为病眼颠倒见,彼不能知最胜法。
……
如来非以相为体,但是无相寂灭法。

因此,获得了佛智的人,就要远离幻相:

一切诸如来,远离于众相。

既然着相的根源是由于分别,而分别会导致清净眼的丧失,因此就应当远离分别,离言绝相,才能见到如来。

若能除眼翳,舍离于色想。
不见于诸法,则得见如来。

言语说诸法,不能显实相。

按照《华严经》的观点,言语是幻法,作为幻法的言语不能表征真如实相。并且,言语与分别总是联系在一起,“一切言语,皆从觉观而生,才有觉观,便形纹彩,发萌芽于境上,起兆朕于心中。心境对治,便为质碍。”

要想体证真如,必须离绝言语。但是,离绝言语并不等于不使用言语,超越形相不等于不使用形相:

常于诸法不作二,亦复不作于不二。
于二不二并皆离,知其悉是语言道。

扬弃言语、形相的深层意蕴乃是扬弃言语、形相的分别性指向,而要摆脱言语、形相的分别性指向,往往又必须使用带有分别性指向的言语、形相:

非言何以知乎无言,非相何能显乎无相?

《华严经》偈云:

了法不在言,善入无言际。
而能示言说,如响遍世间。
……

又偈云:
色身非是佛,音声亦复然。
亦不离色声,见佛神通力。

《金刚经》云:“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皆以相显无相也,则无言不碍言,无相不碍相。故知无言即言,曾无别体。相即无相,岂有异形?

由此可见,“言”即“无言”,何妨言满世间;“诸相”非“相”,不碍万象纷纭。

《华严经》大乘空性观的指导意义

华严经的入法界品,特指入普贤法界。在《华严经》中,诸多大乘菩萨在因地修行时,即把证空性与入法界结合起来。将证空性的解脱道寓于入法界的菩萨大行中,通过入法界的大行把自己的自性妄执、主宰执给彻底磨掉,既证了毕竟空实现了自身的解脱,也入了圆满普贤法界,圆成佛果。

我们在凡夫地时,即可规划好设置好你的成佛之路,不要等到证了阿罗汉辟支佛再来回小向大,那样你会付出更的努力与功夫,才能入法界。当然,二乘圣人回小向大有一个捷径,那就是发愿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或者往生其他有缘的佛净土。

华严经中的四十一位法身大士,都是入法界的,入法界才会入大乘,才会成佛。我们学修《华严经》,要从入法界的宏大视野来理解成佛,而不仅仅是在菩提树下成佛,这只是示现,他的本地风光是普贤法界,普门示现。

所以,作为凡夫的我们,一开始,就要将证空性与入法界结合起来修,这是成佛之路最好的规划。这样,你菩萨的种性、佛的种性就可建立。有佛的种性,才能成佛。

~那烂陀寺

【国家一级文物东汉鎏金熊足铜樽—— 汉代“分酒器” 故事很传奇】每当你走进博物馆,穿梭在琳琅满目的展品之中,是否会有目不暇接的感觉?那让记者带你走进南阳市博物馆,听一听文物背后的故事吧。今天,记者给读者介绍的这件文物,是市博物馆22件国家一级文物之一,东汉鎏金熊足铜樽,它背后还有一段惊心动魄的故事呢。

铜樽造型华丽

南阳市仅此一件

“汉代人好酒,在历史上留下许多逸闻趣事,比如东汉著名文学家蔡邕,曾因醉卧途中,被人称为‘醉龙’,而这件樽的主人对于喝酒一事更是仪式感满满,你从它身上就能看出来。”同市博物馆副研究馆员李远一起,信步在博物馆,边看边听,不知不觉中来到了三楼的两汉展厅。

顺着李远手指的方向,记者看到在展厅的角落里,一个圆筒状的铜樽正静静摆放在那里。如果不是他介绍,记者绝对想不到这个看似不起眼的铜樽,原来是市博物馆馆藏的国家一级文物东汉鎏金熊足铜樽。

东汉鎏金熊足铜樽口径有20厘米,盖径19.2厘米,盖高4.5厘米,通高19.5厘米,樽体呈圆筒状,直腹、平底、下附三个熊足,呈蹲坐之态,憨态可掬;器身通体鎏金,饰三组旋纹,旋纹间饰两周鎏金花纹带,以自然的白铜为衬地;鎏金图案为繁密而流畅的金色流云纹,珍禽瑞兽出没云气间,形象可辨者有羽人、仙鹿、朱雀、应龙、飞雁、展翅独角兽等;两侧饰有对称铺首衔环耳,器内壁涂一层朱漆,以美化器物;盖隆起,顶部有一环状窄凸棱,环内正中有一小孔,盖中部饰等距离的三个小圆孔;器物因部位不同,分别施以鎏金、刻画、焊接等工艺,纹饰流畅,雕刻精细,豪华高贵。

“南阳市博物馆馆藏的国家一级文物共22件,东汉鎏金熊足铜樽就是其中之一,像它这种工艺如此精细、图案题材如此丰富的铜樽,在全国都是屈指可数的,目前我市仅此一件。从它身上,可以看出汉代时期青铜器的制作技艺已经很精湛了,它的发现,对我们研究汉代青铜礼器、酒器提供了极其珍贵的实物见证。”李远说。

豪华版“分酒器”

象征主人尊贵地位

铜樽在我国其实时有发现,最早见于战国,盛行于汉晋。由于外形酷似奁(中国古代女子存放梳妆用品的镜箱),自宋代以来都以奁来命名。1962年,山西右玉大川村出土了一件雕刻有飞禽走兽等动物的汉代铜樽,器口与盖下子口沿阴刻铭文:“中陵胡傅铜温酒樽,重廿四斤,河平三年造”,这才从中得知原来樽是古代的盛酒器,通俗点说就是超大号豪华分酒器,还有温酒的功能,樽的名称也得以明确。

“樽是青铜器中的重要器物之一,为古代王公贵族所拥有,展现的是至尊气象,是主人尊贵地位的象征。”李远介绍说,当时,上流社会常将樽置于席、案,饮宴时,先将贮藏在瓮、壶中的酒倒在樽里,再用勺酌入耳杯,然后奉客。考古中,两汉墓出土的还有彩绘陶樽、鎏金铜樽、玉酒樽、绿釉酒樽、漆木器酒樽等。“从鎏金熊足铜樽的外观来看,它的主人地位应该很尊贵”。

重工刻画祥瑞图

反映汉代思想特征

记者仔细观察,发现这件酒樽上有两个羽人、三只仙鹿、一条应龙、二十只朱雀、飞雁等禽鸟,在一个一切器具都需要手工打磨精雕细琢的年代,为何会如此重工地将这些复杂图案雕刻在一个盛酒器上呢?

李远介绍说,南阳,古称“宛”,是光武帝刘秀的发迹之地,被誉为“南都”“帝乡”。两汉社会,神仙思想弥漫,企盼长生不老是人们普遍的愿望。地位越尊崇、生活越优越,期盼就越强烈。体现升仙祥瑞观念的各种造型形象充满了生活环境,飞虎羽人、神兽瑞鸟等纹饰成为这个时期重要的艺术表现题材。这件酒樽以鎏金工艺刻画出绚丽多彩的纹饰图案,生动地反映出汉代长生不死、羽化升仙等思想,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为研究汉代社会生活,提供了珍贵资料。

据《史记·封禅书》记载,方士李少君曾对汉武帝说:“祠灶则致物,致物则丹砂可化为黄金,黄金成,以为饮食器则益寿,益寿则海中蓬莱仙者可见,见之以封禅则不死。”可见,汉代统治者在使用珍奇铜器上,常施以鎏金工艺,不仅是为了奢侈生活的需要,更是为了延年益寿、封禅成仙。

致敬刘玉奇先生

铜樽因他幸免于难

如今,东汉鎏金熊足铜樽被安放在博物馆里,每天迎接着一批又一批的游客。谁能想到它的背后,还有一段惊险刺激的故事。

在1933年4月,东汉鎏金熊足铜樽出土于原南阳县石桥镇南门外东汉墓,后被南阳民众教育馆征得。

1945年春,侵华日军开辟豫西南、鄂西北战场,南阳城内百姓四处逃亡,南阳民众教育馆的刘玉奇先生为保护这件文物重器,独自携此器流亡各地。路上遇到日军飞机轰炸,他就将此器压入身子底下保护。后来他逃到南召县南河店镇,将此器埋入一农户家的院子里,直到抗战胜利,才安全带回南阳。

新中国成立后,此器由南阳民众教育馆移交至南阳市文化馆。1959年10月1日,南阳历史博物馆成立,此器又被移交给南阳历史博物馆,1965年,南阳历史博物馆更名为“南阳市博物馆”,此器一直保存至今,成为市博物馆为数不多的汉代文物重器之一。

“今天,当我们驻足、欣赏这件东汉鎏金熊足铜樽时,应该记住刘玉奇先生的名字,并深深致敬。是他冒着生命危险,才让这件国宝级的珍贵文物,历经坎坷,幸免于难,平安回家。”李远说。(记者 王延娟 文/图)#带你看南阳##喜迎二十大豫讲豫精彩##你好,明天#

品老子之道,献初修者,愿初修之人能得明悟!#炼心篇#

熟读万遍道德经,其中意味自可得。吾观初修者不楷道之本义,吾才疏学浅,愿借老子之道给汝等指出一条路,愿初修之人能得明悟。

老子强调“道”不可言,“天下一切生命都有自己的源头,这个源头就是一切生命的根基。一旦掌握了万物的根基--母,就能认识世间的万事万物--子。即使已经认识了万事万物,已经把握了一切生命,还必须坚守生命的根基--道。”老子虽然把道描绘得恍兮惚兮,但它并不是不可捉摸。道既然创造了万事万物,万事万物就会呈现出道的本性,那何为道之本性呢?“道大,天大,地大,人也大。宇宙中有四大,而人是四大之一,人效法地,地效法天,天效法道,道纯任自然。”

所以自然就是道的根本特性,那什么是自然呢?其实自然本很易理解但经许多所谓的哲学家多次解释后到现在越来越难懂了。其实自然就是自然而然,它是一种没有人为的天然状态。

落实到人自己身上,自然就是指人的天然本性,也即人的真性情真思想,在老子那真与自然是同一个意思--真的也就是自然,自然的也就是真。老子开的药方是:要自然就必须无为,不以主观的欲望来破坏天然,不用矫揉造作代替自己的天性,只有无为才有自然,同时无为的本身也是自然,因而人们把它们合称自然无为。

说自己不知道道的是深邃之士,称自己知道道的是浮浅之徒,前者属于内行,后者则冒充内行,唉,其实说到底不知便是知,知反而为不知,不知道就是知。吾观世人把道说得如何如何!其实道不可以听,听到的就不是道;道不可以见,见得到的就不是道;道不可以言说,能用语言说出来的就不是道。

一有人问道便出口回答的人就是不知道道,问道的人也是不能听见道,道不可问,也不可回答。本来不可问的却要强去问,这是空洞无聊的问,本来不可回答的却强来回答,这种答也必定空洞无聊。以空洞的答去回应空洞的问,对外便不能观察宇宙,对内便不能知道和体验自身的本源。

但并不是让汝等不去追问和言说,只是要把握它就得体悟下老子的话了:“有个浑然一体的东西,在天地形成以前就存在,听不见它的声音,看不见它的形状,它独立生长而永不衰竭,循环运行而生生不息,可以为天地万物的根源。我不知道它的名字勉强把它称为道,再勉强给它取个名字叫大。它广大无边而周流不息,周流不息而伸展辽远,伸展辽远而返回本源。道是那样的空旷开阔啊,像深山的幽谷;是那样浑朴纯厚啊,像混沌的水一样;是那样沉静恬淡啊,像深邃的大海;是那样飘然无踪啊,好像没有止境。

老子虽说道不能用言说谈论,但他却说起道来:“可以用语言表达出来的道,就不是永恒的道;可以用语言说出来的名,路不是那永恒不变的名。无,是天地的本始;有,是万物的根源。所以常从无中去认识道的奥妙,常从有中去观察道的端倪。无和有同一来源而名称各异,它们都可说是很幽深,幽深而又幽深,是一切变化的总门。”

这段话使我们体悟老子之道但却又使我们产生偏见之举,更何况把道弄得玄之又玄,望世人能明之。但相对的他却为我们指出他所体悟之道,所以其价值还是值得的。老子所说之道不仅在天地形成之前就存在,而且还是天地万物的创造者。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因为一是道所生的,所以我们又把道称为太一。一是宇宙没有分裂时的混沌统一体,由这个统一体分裂为两个对立面,再由两个对立面产生出一个新的第三者,然后又产生出了世界上的万事万物。

既然老子都说了天地万事万物来于道,那么道就是天地的开端,是万物的根源。老子有时把道说成无,同时又把道称为有,说无是天地之始,有为万物之母,那么道究竟是无还是有呢?其实有和无都是一个东西,老子自己也说了这二者名称虽有异但来源相同。有是一个最慨括的名词,世界上各种不同的事物都有一个共同的性质,即:有,也就是存在。但是,世界上没有一样事物只有空洞洞的有,而不具备其它性质,如果只是孤零零空洞洞的有而没有其它性质那就是无可见,极其空洞抽象的有就成了无了。

我们再回到道。我们到底应该怎么称道才好呢?说道是无吧,万物又由它生长出来;说道是有吧,它又没有任何性质和特点,叫人看不见和摸不着。因而按老子说它是无,这就是道没有特点、性质和形状而言;有时说它是有,这就是道产生万物而言的。说道是无,行;说道是有,也行。

所以老子的道虚无缥缈,不可捉摸,九重天也不能形容它的高,九层地下也不能喻及它的深,它比天地还要久远,比宇宙还要辽阔,它创造了万事万物,而万物万事又无不显现道的特性,如一切事物总是向相反方向转化,生死相依,福祸相因,高下相形,动静相对……

老子说:“人取法地,地取法天,天取法道,道纯任自然。”我们再来探究下这个问题。既然自然是老子所谓道的基本特性,因为他说道是纯任自然的,道以自然为法则,那么自然指的是什么东西呢?什么样的状态才能称为自然呢?

自然应该就是一个人性情真诚的极至。那么我们怎么样才能返朴归真?找回久已失去的自然天性?遵循自然之道的人不以生为喜,也不以死为恶,出生时不知道欢天喜地,要死时也不知道恐惧痛苦,无拘无束地来,潇洒从容地离去,把人生最重大的生和死也看成自然的事情,他完全忘记自己的来源,也不去追求自己的归宿。任何事情来了就欣然接受,把死亡也看成不过是重新回到自然中去,不用心智去损害自然之道,不用人为努力去改变天然,这才是真正的修练之人,即是真人。

真人的内心无忧无虑,他的样子安祥平静,额头宽大恢宏。严厉起来就像秋天一样肃杀,温和起来又像春天的来临,喜和怒就像春夏秋冬运转一样自然,顺应万物变化随遇而安,没有人知道他的胸襟有多么宽广。真人的内心充实而又面色可亲,为人宽厚而使人乐于归附,精神像宇宙一样高远,潇洒脱俗不拘礼俗,沉默不语时好像失去知觉,说话时又毫不用心机。

自然境界是老子所推崇的最高境界,而要达到自然之境就必须无为,无为既反对违反自然规律的妄为。无为和有为的分界线是看是否顺应自然的发展规律。遵循、顺应自然规律的是无为,把个人主观意志加于自然的就是有为。

要想自然必须要学会入静,俗话说心平似镜,人的心镜如果平静了,也能鉴照天地的精微,甚至可以明察万物的奥妙。老子认为虚静是万物的本性,因而恬静的生活是符合本性的也是自然的,而自然就是最高的境界。自然的规律的运行无休无息,万事万物因此而生成;成圣成仙的即已明白上下古今四方变化,而遵循各自的天性,那样的人心境和行为也早已归于平静。平静也是天地的水平仪,心神宁静便是空明,空明便能充实,充实便是完备。心神空明既象征宁静,由宁静后再行动就无往而不得,无往而不宜。

“静是动的主宰,重是轻的根基。精神与身体合一,能不相离失吗?专精守气,致力柔和,能无欲到像婴儿吗?清除杂念,深入静观,能没有污暇吗?”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涤除玄鉴,能无污乎?专气致柔也是道家静功的内丹修练法,将个人精气集在腹中,然后循环升降,使身体变得像婴儿那样柔软,心灵集中在精神的某一点,心灵安静内守而抗拒外面物质的刺激,达到成仙目的。(修练只是指出点滴重点罢了,不是详细之言)涤除玄鉴,既是指用精神洁剂来洗其心,使心灵深处明净如镜,不沾染世俗的一丝污垢。

老子说:“灾祸里边未必不藏着幸福,幸福里边未必不潜伏着祸根,这种祸福得失循环变化并没有一个定准,谁能知道它的究竟呢?”吾认为既然是规律循环变化那么福与祸是相对的吧。天地有大美却不言说,四周有明显规律却不讨论,万物有生长的道理却不表白,有德行的人推原天地的大美而懂得了万物的道理,因而纯任自然而不人为造作,这就是为什么法取天地的缘故。天地为什么是美之极致呢,究其底是因为它是纯任自然,一派天然而无丝毫人工的痕迹,天地本就是规律调合之物,吾认为修真者莫去追求,要保持自己的本然形态。美的不仅是外表的样子,更重要的还有内心修持的顺应自然的涵养。

最后我只想借用老子之语告诉初修者一句,道者自然,化育万物是永不留痕迹,日迁月移死生交替,生有所始,死有所归,修道并不是一定在这一世能有成就,但循环往复,终有成就时!

吾不忍初修者苦苦徘徊或因听别人妄言而走入误区,所以吾不才借用老子之道来表述一番,希望初修者能体悟点滴东西,常说道无法用言语表达,但吾还用如此之多。因时间匆忙有所疏漏在所难免,所以希望各位修道之人多加完善修改。此篇虽无功法之说但对于初修者还是有点滴引导作用,待有多些时间吾再来废话吧!


发布     👍 0 举报 写留言 🖊   
✋热门推荐
  • 有普遍接受了高等教育的80、90后对孩子的要求较高;也有留守儿童遭遇这种心理压力,父母常年不在身边,孩子越来越不爱倾吐自己的心声;还有经常遭遇长辈否定,久而久之
  • 可以肯定地说,CarPlay 生命周期的下一阶段将把现有的手机功能转变为另一种形态,可用于将你的 iPhone 同步到汽车的媒体系统,以接听电话和播放歌曲,本质
  • 南宁轨道交通2号线延长线和4 号线一期工程通车后,将与已开通的1、2、3号地铁线形成南宁地铁“四线齐发、八方通达”的新格局。2号线东延线全长6.3km,共设5座
  • 第二,互联网导致的信息爆炸,会指数放大社会投资的盲目性和无序性,天量的债务和投资相互强化,最终必然会危害人类赖以生存的生存空间。第二,互联网导致的信息爆炸,会指
  • 最后的掌声,给予我们的莘莘学子,这场经历,人生必不可少,这一关,也一定要过,过完就是谈天的资本,过完就是普通的一员,你以后是飞黄腾达,还是淹没于众人,此刻大家都
  • 平常人都知道,在事实还没有真正清楚之前,或者你根本不知道事实的,都不要去随便评论,难道懂得口中的闲事莫理,但还是抵不住所谓的正义插手,非要去用自己的三观去证明话
  • 6月22日晚7点,学生处处长黄军利老师在镜湖大讲堂,为各学院学生党支部书记、党员工作站站长、班长开讲了一堂培训课,课堂上互动频频,黄老师耐心的询问和解答同学们近
  •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佛說十八泥犁經‬ 後漢安息國三藏安世高譯 佛言。人生見日少。不見日多。善惡之變。不相類。侮父母。犯天子。死入泥犁 。中有深淺。
  • 据说整个friend circle的女孩都被邀请了,除了她。除了理解她的心情,be there for her,只能let it go。
  • 我会永远爱你,一直一直都是~中秋的月亮好圆呀!祝我的宝们中秋快乐,永远快乐,不止今天[心]今天傍晚过的好充实哦!
  • 1:超市试吃所以这里必须引入一个概念,就是你一定要保持自己的基本整洁,否则很多事情你都是做不到的。1:往往你的每一次出行都是一次搬家,你要把你的全部家当带在身上
  • ”许增利称,五年来涞水县种了20多万亩树,让拒马河两侧成了生态绿廊。借势重生的瀑河水库,大鸨、天鹅、黑鹳等珍禽纷纷现身同为摄影爱好者,徐水区的史建方告诉记者,摄
  • )别撞推(果咩我的同担们)我是凌推,非常喜欢唠嗑(特别是男人,主线约会在你身边啥的)[抱一抱]但因为高三压力大而且没时间所以上线时间少黑泥也必不可少,如果交得好
  • 总之这部全程让我懵逼的动画片,《大世界》我不太推荐看,可能是因为这不是我想要看到的小镇题材,让我产生距离感。但最让我尴尬的是那段上电梯时出现的魔性mv,很尬,显
  • 他一心把如懿扶上后位,认为“你是皇后,任凭朕怎么宠爱她们,予她们权重宠幸,你都是皇后,谁也越不过你去。他一心把如懿扶上后位,认为“你是皇后,任凭朕怎么宠爱她们,
  • 如果没有生离死别,有的人日复一日地活着,或许都没意识到时间在流动。 看看现在的思想暴露吧,如果人能长生,人间就会被“打造”成地狱。 - 死亡带出来的不应该是咒诅
  • 4月3号,术后第二天,我一心盼着可以拔尿管啦,结果还要等打完针,我一听有宫缩的针我就害怕啦,真的怕疼,护士就给我塞了药,这下轻松多啦。我以为完啦可以下楼溜达一
  • 还有听说对着大海说出你的愿望,就一定会实现哦) 来如春梦几多时,去似朝云无觅处。周末一早收纳整理,又找不见东西了[怒] 也关心先前养的多肉,总有几株生命力特别强
  • 不过,《小敏家》与上面两部剧不同的是剧中的结局注定不太圆满,肯定是有人悲伤有人高兴,尤其是对于金家骏和陈佳佳来说,大人收获了圆满的二次爱情,自己却对父母的误会进
  • 这位求名者去年都添加我, 想为自己的孩子改个名字一直在纠结要不要改。出道以来一直想通过音乐给大家传递温暖,哪怕只有一点点,日常露出也尽可能把自己最好的一面展现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