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协同发展8周年 | 国之方略 厚泽津沽】 PM2.5年均浓度 降至39微克/立方米 断流26年的永定河干流实现全线通水

  2021年完成工业增加值增长9.6% 占全市规上工业 比重达到72.7%

  相邻城市间基本实现 铁路1.5小时通达 京雄津保“1小时交通圈”已经形成

  天津市科技成果展示交易中心 已注册用户4836家 发布京冀企业成果8487项 会集京冀地区专家3836人

  天津市382家医保定点医疗机构 全部开通 异地就医结算

  天津市向承德市累计投入市、区、乡镇 三级财政援助资金16.52亿元 实施帮扶项目415个

  环保协同 绘就生态最美画卷

  京津冀山水相连、自然相近,因此生态环保成为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率先突破的重点领域之一,是提升京津冀三地民生福祉的最直接体现。

  8年来,京津冀三地不断打破行政区划界线壁垒,加强生态环境协同治理,联合开展大气污染防治。在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提出后不久,环保部在2014年7月份就发布了《京津冀及周边地区重点行业大气污染限期治理方案》,同年8月,北京与天津、河北及时跟进,分别签署了《关于进一步加强环境保护合作的协议》和《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合作框架协议》,将生态环境保护提上了协同发展的日程。

  在此期间,京津冀生态环境部门不断健全协同机制,深化大气污染联防联控,推进流域水污染协同治理,推动危险废物联防联控联治,强化环境执法联动,推进法规标准协同。京津冀三地PM2.5年均浓度降至30—40微克/立方米范围内,其中,我市PM2.5年均浓度由“十二五”末70微克/立方米下降到去年39微克/立方米,协同治霾成效显著。断流26年的永定河干流实现全线通水。

  为推动林地、湿地、海岸线系统保护,加快构筑京津冀东部绿色生态屏障,天津大力实施“871”生态工程,包括875平方公里湿地升级保护、736平方公里绿色生态屏障建设、153公里海岸线严格保护。绿色生态屏障一级管控区内林地面积达到18.6万亩,林木绿化覆盖率接近25%,蓝绿空间占比提升到65%。随着工程推进,在“津城”“滨城”之间成长出一片城市绿洲。

  天津社会科学院资源环境与生态研究所副所长王会芝对记者表示:“‘871’重大生态工程让天津北部同北京通州生态公园和湿地公园相接,南部与雄安新区生态公园和湿地公园相连,全面融入京津冀生态环境体系,推进京津冀生态环境持续向好。”

  产业协同 “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产业协同作为京津冀协同发展大棋局上的关键一招,既是“当头炮”,也是“晴雨表”。

  8年来,天津深入推进京津冀产业协同,除了积极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吸纳创新资源和优质产业,还主动向河北延伸产业链条,服务支持雄安新区建设,同时推进全国先进制造研发基地建设。

  距离地面400公里的天宫空间站,被国人称为天空中最亮的“星”,其核心舱就是京津两地产业协同创新的成果。北京为核心舱提供研发设计等技术支撑,航天科技集团五院天津基地负责制造和总装,这样的协同成果“圈粉”无数。

  与此同时,京津冀三地在大数据产业链上也在深度合作。作为国内核心信息基础设施领军企业的中科曙光,是国内服务器、存储、大数据一体机等计算设备的重要生产者,其大多数产品均由位于天津滨海新区的基地制造。曙光工作人员告诉记者:“研发中心在北京,生产制造、物流在天津,在河北落地多个项目,我们是京津冀产业协同的受益者。”

  近年来,天津立足自身优势,抓住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的契机,充分释放企业发展潜力。统计显示,天津在2021年集中攻坚信创、高端装备等12条重点产业链,全年完成工业增加值增长9.6%,占全市规上工业比重达到72.7%。其中,生物医药、新能源、高端装备、绿色石化、航空航天、轻工、信创、集成电路等8条产业链增加值实现两位数增长。

  面对京津冀三地产业协同取得的累累硕果,未来京津冀产业协同如何实现新突破?

  据了解,《京津冀产业协同规划(建议稿)》已经编制完成,天津将在探索先进制造业集群发展新模式、推进先进制造业发展新业态上贡献自己的力量。同时,围绕北京创新链布局天津产业链,携手推进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汽车等重点产业链布局优化和上下游协同。

  引进来,落地生金;走出去,开花结果。随着产业协同不断深入,京津冀三地产业正在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

  交通协同 “轨道上的京津冀”跑出新速度

  初春,潮白河上的冰刚刚开化,北京通州和河北三河市燕郊隔河相望。多年来,住在燕郊的数十万北京上班族,每天都要“跋山涉水”。一条因行政区划藩篱,曾被期盼多年而无法对接的“断头路”,伴随着2019年跨越潮白河的燕潮大桥通车,终于被打通。

  作为京津冀协同发展三大率先突破领域之一,交通一体化是协同发展的“骨骼系统”,是带动沿线地区经济发展的基础和条件。8年来,一条又一条这样的路被打通,京津冀居民共同的感受是──路好走了、通道多了、出行效率提高了。

  “从天津到北京30分钟,从天津到保定1小时,从北京到天津滨海新区1小时以内,从前开着车在三地跑,现在我更喜欢在轨道上坐车飞驰的感觉。”常年因工作奔走在京津冀三地的王明哲,拿出手机展示着自己的购票记录。

  8年来,在京津冀版图上,轨道网、公路网建设如火如荼,从蓝图一步步变成现实──区域国家干线铁路建设持续完善,城际铁路建设加快推进,相邻城市间基本实现铁路1.5小时通达,京雄津保“1小时交通圈”已经形成,津石高速通车,天津和石家庄之间结束“折线跑”历史,在张家口,京张高铁将冬奥小城崇礼拉入首都1小时通勤圈,“轨道上的京津冀”主骨架基本成型;京津冀综合运输服务示范成果突出,交通基本公共服务共建、共享水平快速提升,智能化、绿色化水平大幅提高,通达能力和便捷程度显著增强,区域交通基本实现“人畅其行、物畅其流”,交通一体化服务质量全面提高;京津冀作为全国区域协同发展改革引领示范区,通过改革创新不断健全和完善协同发展机制,基本实现了“规划同图、建设同步、运输一体、管理协同”,为交通一体化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保障。

  实现从“走得了”到“走得好”,必须着力构建安全、便捷、高效、绿色、经济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骨干路网,打通交通经络,得益于京津冀三地的统筹协调、通力合作。京津冀协同发展从“开路先锋”率先突破,三地“手牵手”驶上新的“快车道”,跑出新速度。

  创新协同 加速科技成果转化落地

  在天津清科环保科技有限公司(简称“清科环保”)的展览大厅,一瓶不起眼的“小氯瓶”引起了记者的注意。说起这款自主研发生产的“二氧化氯空气净化凝胶”,清科环保副总经理任立表示,这瓶小小“凝胶”背后串联起了京津冀三地一整套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

  2015年成立的清科环保几乎是伴着京津冀协同发展这8年一路走来的。“我们按照‘北京原始创新、天津研发转化、河北推广应用’的顶层设计,让市场需求和高校科研在这里‘握手’。”任立说,目前,位于天津市东丽区的清华大学天津高端装备研究院有30多家研究所、10多个产业化公司。“企业出题、研究所接单、高校支撑”,以市场驱动创新的“反向模式”形成了产学研链条的“双向促进闭环”,也促进了一系列创新成果在天津诞生。

  京津冀协同发展,离不开科技创新资源的协同。8年来,天津不断加大京津冀协同创新共同体的建设力度,创新协同发展不断向深度广度拓展。清华大学天津电子信息研究院、国家合成生物技术创新中心、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天津中心等创新平台陆续建成,聚集了一批国家创新人才、创新团队和高成长性企业。

  截至目前,天津市科技成果展示交易中心已注册用户4836家,其中京冀地区注册用户407家,发布京冀企业成果8487项,会集京冀地区专家3836人。与此同时,三地创新创业资源也在进一步互通共享。天津市大型科研仪器开放共享平台开通了“京津冀协同”专栏,与“首都科技条件平台”和“河北省大型科研仪器设备资源开放共享服务平台”建立链接,逐步实现三地网内资源同步。

  随着科技企业纷纷落户、高校院所联手创新、科技平台相继搭建,愈加完善的科技金融也在加速成果转化。据天津市科技创新发展中心副主任吕云飞介绍,“国投京津冀协同创新科技成果转化创业投资基金”目前已完成23个投资项目,投资额9.43亿元,撬动投融资7.2亿元。与此同时,注册资本11亿元的“京津冀(天津)科技成果转化基金”也已完成设立。一个创新的京津冀,正加速成型。

  共建共享 打通公共服务壁垒

  京津冀协同发展的背后是人与生活的“一体化”。无论是政务服务、教育、医疗、人才还是养老,这些与群众密切相关的公共服务共建共享步伐加快,也让三地群众感受到“一体化”的便利。

  在滨海新区政务服务中心的“京津通办”自助服务厅,4台看似普通却“内心”强大的机器摆在了显眼的位置。尽管去年5月才投入使用,但自助终端能办理的事项可不少。其中,临时身份证明开具、驾驶证查询、不动产登记查询、社保查询打印、智能报税成为群众查询办理的热门服务。

  “随着北京、河北在天津落户的企业逐渐增加,跨省办事的问题愈发凸显。为破解企业发展难题,我们探索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推进政务信息联通共用,让群众办事少跑腿、便利化。”滨海新区政务服务办工作人员说,首个“京津通办”自助服务厅投用后,179项北京政务服务事项和200项天津政务服务事项实现24小时自助办理。同时,在滨海新区各街镇综合便民服务中心开设“跨省通办”专窗,300个政务事项实现京津冀“跨省通办”。

  京津冀协同发展8年来,教育、医疗、人才、社保、养老等公共服务共建共享成效显著,一批重点公共服务工程项目陆续落地──国家教育强国推进工程“天津师范大学京津冀教育协同发展实训基地”近日正式启动,总建筑面积9.59万平方米,预计明年3月投入使用;三地合作成立智慧教育示范区北方联盟,天津师范大学与北京师范大学签约共建2个协同创新中心;天津9家三级甲等专科医院与河北省40多家医院和北京市5家医院分别建立医学合作联盟;京津冀异地就医医保门诊联网直接结算覆盖天津市各级各类医院1013家,全市有住院结算的382家医保定点医疗机构全部开通了异地就医结算。同时,在人才、养老领域,全面落实京津冀三地人力资源服务区域协同地方标准,实现专业技术人才职称资格互认,高端外国人才办理来华就业手续和审查结果互认;探索跨区域养老新模式,开展跨区域购买居家养老服务试点工作……

  8年来,三地公共服务合作像涟漪一样,在协同发展的洪流中泛开波纹,把成千上万的个体纳入同心圆,互融、互通、普惠民生。

  对口帮扶 探索职教扶贫多元模式

  2021年6月,井月终于回到天津,这时距离他援派承德已近两年。赴承德前,井月担任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学生处宿管科科长。之后,他成为天津帮扶承德工作队的一员。结束对口帮扶工作时,井月已获得“河北省脱贫攻坚先进个人”荣誉称号。

  扶贫先扶教,扶教先扶师。就在井月前往承德的2019年,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承德项目师资班也在继续开班。2017年至2019年,这所大学为承德应用技术职业学院的216名骨干教师和管理干部进行了专业化、系统化培训。

  近些年,在支援建设承德应用技术职业学院过程中,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探索出“理念输出、标准建设、分段培养、就业脱贫”的职教扶贫多元模式。这当中,以“1+1+9+N”为核心的“职教智志双扶”新理论则进一步丰富了脱贫攻坚的内涵。

  职教援建只是天津市对口帮扶河北省承德市的一个缩影。自2016年以来,天津市全面落实“1+4”框架协议,不仅创造出“智志双扶”“鱼渔兼授”等具有天津特色的帮扶模式,还走出了一条“广泛发动、整合资源、内增动力、外输外联、产业牵引、多层覆盖”的特色帮扶之路,为助力承德市打赢打好脱贫攻坚战作出了贡献。从天津市合作交流办获悉,天津市向承德市累计投入市、区、乡镇三级财政援助资金16.52亿元,实施帮扶项目415个;选派帮扶干部人才382人次;引进产业合作企业41家,帮助17.12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脱贫增收;打造出“生态小滦河”“百万只肉羊基地”“水培蔬菜”“幽谷稻米”“承德应用技术职业学院”等一批品牌项目,助推天津市对口帮扶承德贫困县(市)全部提前摘帽。(记者 郝一萍 张兆瑞 孙翼飞 宁广靖 袁诚 韩启 照片由本报视觉部提供 区域交通圈示意图由市交通运输委提供)https://t.cn/A667BN5B

【京津冀协同发展8周年 | 国之方略 厚泽津沽】PM2.5年均浓度 降至39微克/立方米 断流26年的永定河干流实现全线通水

  2021年完成工业增加值增长9.6% 占全市规上工业 比重达到72.7%

  相邻城市间基本实现 铁路1.5小时通达 京雄津保“1小时交通圈”已经形成

  天津市科技成果展示交易中心 已注册用户4836家 发布京冀企业成果8487项 会集京冀地区专家3836人

  天津市382家医保定点医疗机构 全部开通 异地就医结算

  天津市向承德市累计投入市、区、乡镇 三级财政援助资金16.52亿元 实施帮扶项目415个

  环保协同 绘就生态最美画卷

  京津冀山水相连、自然相近,因此生态环保成为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率先突破的重点领域之一,是提升京津冀三地民生福祉的最直接体现。

  8年来,京津冀三地不断打破行政区划界线壁垒,加强生态环境协同治理,联合开展大气污染防治。在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提出后不久,环保部在2014年7月份就发布了《京津冀及周边地区重点行业大气污染限期治理方案》,同年8月,北京与天津、河北及时跟进,分别签署了《关于进一步加强环境保护合作的协议》和《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合作框架协议》,将生态环境保护提上了协同发展的日程。

  在此期间,京津冀生态环境部门不断健全协同机制,深化大气污染联防联控,推进流域水污染协同治理,推动危险废物联防联控联治,强化环境执法联动,推进法规标准协同。京津冀三地PM2.5年均浓度降至30—40微克/立方米范围内,其中,我市PM2.5年均浓度由“十二五”末70微克/立方米下降到去年39微克/立方米,协同治霾成效显著。断流26年的永定河干流实现全线通水。

  为推动林地、湿地、海岸线系统保护,加快构筑京津冀东部绿色生态屏障,天津大力实施“871”生态工程,包括875平方公里湿地升级保护、736平方公里绿色生态屏障建设、153公里海岸线严格保护。绿色生态屏障一级管控区内林地面积达到18.6万亩,林木绿化覆盖率接近25%,蓝绿空间占比提升到65%。随着工程推进,在“津城”“滨城”之间成长出一片城市绿洲。

  天津社会科学院资源环境与生态研究所副所长王会芝对记者表示:“‘871’重大生态工程让天津北部同北京通州生态公园和湿地公园相接,南部与雄安新区生态公园和湿地公园相连,全面融入京津冀生态环境体系,推进京津冀生态环境持续向好。”

  产业协同 “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产业协同作为京津冀协同发展大棋局上的关键一招,既是“当头炮”,也是“晴雨表”。

  8年来,天津深入推进京津冀产业协同,除了积极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吸纳创新资源和优质产业,还主动向河北延伸产业链条,服务支持雄安新区建设,同时推进全国先进制造研发基地建设。

  距离地面400公里的天宫空间站,被国人称为天空中最亮的“星”,其核心舱就是京津两地产业协同创新的成果。北京为核心舱提供研发设计等技术支撑,航天科技集团五院天津基地负责制造和总装,这样的协同成果“圈粉”无数。

  与此同时,京津冀三地在大数据产业链上也在深度合作。作为国内核心信息基础设施领军企业的中科曙光,是国内服务器、存储、大数据一体机等计算设备的重要生产者,其大多数产品均由位于天津滨海新区的基地制造。曙光工作人员告诉记者:“研发中心在北京,生产制造、物流在天津,在河北落地多个项目,我们是京津冀产业协同的受益者。”

  近年来,天津立足自身优势,抓住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的契机,充分释放企业发展潜力。统计显示,天津在2021年集中攻坚信创、高端装备等12条重点产业链,全年完成工业增加值增长9.6%,占全市规上工业比重达到72.7%。其中,生物医药、新能源、高端装备、绿色石化、航空航天、轻工、信创、集成电路等8条产业链增加值实现两位数增长。

  面对京津冀三地产业协同取得的累累硕果,未来京津冀产业协同如何实现新突破?

  据了解,《京津冀产业协同规划(建议稿)》已经编制完成,天津将在探索先进制造业集群发展新模式、推进先进制造业发展新业态上贡献自己的力量。同时,围绕北京创新链布局天津产业链,携手推进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汽车等重点产业链布局优化和上下游协同。

  引进来,落地生金;走出去,开花结果。随着产业协同不断深入,京津冀三地产业正在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

  交通协同 “轨道上的京津冀”跑出新速度

  初春,潮白河上的冰刚刚开化,北京通州和河北三河市燕郊隔河相望。多年来,住在燕郊的数十万北京上班族,每天都要“跋山涉水”。一条因行政区划藩篱,曾被期盼多年而无法对接的“断头路”,伴随着2019年跨越潮白河的燕潮大桥通车,终于被打通。

  作为京津冀协同发展三大率先突破领域之一,交通一体化是协同发展的“骨骼系统”,是带动沿线地区经济发展的基础和条件。8年来,一条又一条这样的路被打通,京津冀居民共同的感受是──路好走了、通道多了、出行效率提高了。

  “从天津到北京30分钟,从天津到保定1小时,从北京到天津滨海新区1小时以内,从前开着车在三地跑,现在我更喜欢在轨道上坐车飞驰的感觉。”常年因工作奔走在京津冀三地的王明哲,拿出手机展示着自己的购票记录。

  8年来,在京津冀版图上,轨道网、公路网建设如火如荼,从蓝图一步步变成现实──区域国家干线铁路建设持续完善,城际铁路建设加快推进,相邻城市间基本实现铁路1.5小时通达,京雄津保“1小时交通圈”已经形成,津石高速通车,天津和石家庄之间结束“折线跑”历史,在张家口,京张高铁将冬奥小城崇礼拉入首都1小时通勤圈,“轨道上的京津冀”主骨架基本成型;京津冀综合运输服务示范成果突出,交通基本公共服务共建、共享水平快速提升,智能化、绿色化水平大幅提高,通达能力和便捷程度显著增强,区域交通基本实现“人畅其行、物畅其流”,交通一体化服务质量全面提高;京津冀作为全国区域协同发展改革引领示范区,通过改革创新不断健全和完善协同发展机制,基本实现了“规划同图、建设同步、运输一体、管理协同”,为交通一体化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保障。

  实现从“走得了”到“走得好”,必须着力构建安全、便捷、高效、绿色、经济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骨干路网,打通交通经络,得益于京津冀三地的统筹协调、通力合作。京津冀协同发展从“开路先锋”率先突破,三地“手牵手”驶上新的“快车道”,跑出新速度。

  创新协同 加速科技成果转化落地

  在天津清科环保科技有限公司(简称“清科环保”)的展览大厅,一瓶不起眼的“小氯瓶”引起了记者的注意。说起这款自主研发生产的“二氧化氯空气净化凝胶”,清科环保副总经理任立表示,这瓶小小“凝胶”背后串联起了京津冀三地一整套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

  2015年成立的清科环保几乎是伴着京津冀协同发展这8年一路走来的。“我们按照‘北京原始创新、天津研发转化、河北推广应用’的顶层设计,让市场需求和高校科研在这里‘握手’。”任立说,目前,位于天津市东丽区的清华大学天津高端装备研究院有30多家研究所、10多个产业化公司。“企业出题、研究所接单、高校支撑”,以市场驱动创新的“反向模式”形成了产学研链条的“双向促进闭环”,也促进了一系列创新成果在天津诞生。

  京津冀协同发展,离不开科技创新资源的协同。8年来,天津不断加大京津冀协同创新共同体的建设力度,创新协同发展不断向深度广度拓展。清华大学天津电子信息研究院、国家合成生物技术创新中心、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天津中心等创新平台陆续建成,聚集了一批国家创新人才、创新团队和高成长性企业。

  截至目前,天津市科技成果展示交易中心已注册用户4836家,其中京冀地区注册用户407家,发布京冀企业成果8487项,会集京冀地区专家3836人。与此同时,三地创新创业资源也在进一步互通共享。天津市大型科研仪器开放共享平台开通了“京津冀协同”专栏,与“首都科技条件平台”和“河北省大型科研仪器设备资源开放共享服务平台”建立链接,逐步实现三地网内资源同步。

  随着科技企业纷纷落户、高校院所联手创新、科技平台相继搭建,愈加完善的科技金融也在加速成果转化。据天津市科技创新发展中心副主任吕云飞介绍,“国投京津冀协同创新科技成果转化创业投资基金”目前已完成23个投资项目,投资额9.43亿元,撬动投融资7.2亿元。与此同时,注册资本11亿元的“京津冀(天津)科技成果转化基金”也已完成设立。一个创新的京津冀,正加速成型。

  共建共享 打通公共服务壁垒

  京津冀协同发展的背后是人与生活的“一体化”。无论是政务服务、教育、医疗、人才还是养老,这些与群众密切相关的公共服务共建共享步伐加快,也让三地群众感受到“一体化”的便利。

  在滨海新区政务服务中心的“京津通办”自助服务厅,4台看似普通却“内心”强大的机器摆在了显眼的位置。尽管去年5月才投入使用,但自助终端能办理的事项可不少。其中,临时身份证明开具、驾驶证查询、不动产登记查询、社保查询打印、智能报税成为群众查询办理的热门服务。

  “随着北京、河北在天津落户的企业逐渐增加,跨省办事的问题愈发凸显。为破解企业发展难题,我们探索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推进政务信息联通共用,让群众办事少跑腿、便利化。”滨海新区政务服务办工作人员说,首个“京津通办”自助服务厅投用后,179项北京政务服务事项和200项天津政务服务事项实现24小时自助办理。同时,在滨海新区各街镇综合便民服务中心开设“跨省通办”专窗,300个政务事项实现京津冀“跨省通办”。

  京津冀协同发展8年来,教育、医疗、人才、社保、养老等公共服务共建共享成效显著,一批重点公共服务工程项目陆续落地──国家教育强国推进工程“天津师范大学京津冀教育协同发展实训基地”近日正式启动,总建筑面积9.59万平方米,预计明年3月投入使用;三地合作成立智慧教育示范区北方联盟,天津师范大学与北京师范大学签约共建2个协同创新中心;天津9家三级甲等专科医院与河北省40多家医院和北京市5家医院分别建立医学合作联盟;京津冀异地就医医保门诊联网直接结算覆盖天津市各级各类医院1013家,全市有住院结算的382家医保定点医疗机构全部开通了异地就医结算。同时,在人才、养老领域,全面落实京津冀三地人力资源服务区域协同地方标准,实现专业技术人才职称资格互认,高端外国人才办理来华就业手续和审查结果互认;探索跨区域养老新模式,开展跨区域购买居家养老服务试点工作……

  8年来,三地公共服务合作像涟漪一样,在协同发展的洪流中泛开波纹,把成千上万的个体纳入同心圆,互融、互通、普惠民生。

  对口帮扶 探索职教扶贫多元模式

  2021年6月,井月终于回到天津,这时距离他援派承德已近两年。赴承德前,井月担任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学生处宿管科科长。之后,他成为天津帮扶承德工作队的一员。结束对口帮扶工作时,井月已获得“河北省脱贫攻坚先进个人”荣誉称号。

  扶贫先扶教,扶教先扶师。就在井月前往承德的2019年,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承德项目师资班也在继续开班。2017年至2019年,这所大学为承德应用技术职业学院的216名骨干教师和管理干部进行了专业化、系统化培训。

  近些年,在支援建设承德应用技术职业学院过程中,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探索出“理念输出、标准建设、分段培养、就业脱贫”的职教扶贫多元模式。这当中,以“1+1+9+N”为核心的“职教智志双扶”新理论则进一步丰富了脱贫攻坚的内涵。

  职教援建只是天津市对口帮扶河北省承德市的一个缩影。自2016年以来,天津市全面落实“1+4”框架协议,不仅创造出“智志双扶”“鱼渔兼授”等具有天津特色的帮扶模式,还走出了一条“广泛发动、整合资源、内增动力、外输外联、产业牵引、多层覆盖”的特色帮扶之路,为助力承德市打赢打好脱贫攻坚战作出了贡献。从天津市合作交流办获悉,天津市向承德市累计投入市、区、乡镇三级财政援助资金16.52亿元,实施帮扶项目415个;选派帮扶干部人才382人次;引进产业合作企业41家,帮助17.12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脱贫增收;打造出“生态小滦河”“百万只肉羊基地”“水培蔬菜”“幽谷稻米”“承德应用技术职业学院”等一批品牌项目,助推天津市对口帮扶承德贫困县(市)全部提前摘帽。

#脱贫攻坚看南阳# 【西峡“全业融合”新模式 构建全域旅游 助力乡村振兴】#南阳#
“去年一年,我们大概综合收入20余万元,大部分游客都是以避暑为主,时间集中在七、八、九三个月。”5月9日,在西峡县太平镇东坪村97号精品民宿的院子里,老板李有彦谈起经营情况,如数家珍。

“这20户精品民宿是县政府在扶贫搬迁项目中,因地制宜,围绕老界岭避暑经济打造的配套服务设施,由于居住环境优雅,四周配套设施到位,今年五一期间,300多套房间在网络平台被订购一空。”太平镇东坪村村支书吕振华一语中的。

简单的对话,无不折射出西峡旅游背后的故事。近年来,西峡县把山地避暑旅游作为旅游产业转型发展的重要突破口,致力打造中原地区知名的休闲度假养生胜地,以老界岭旅游度假区为代表的山地避暑旅游迅速发展。

2019年全县接待游客963.6万人次,实现综合效益51.4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1.9%、20.1%。今年五一期间,西峡接待游客16.35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8500万元。

西峡旅游缘何越来越火?主要原因就是西峡县把旅游产业作为富民强县的战略性支柱产业,按照高质量发展的要求,以绿色生态为基础,以避暑经济为主导,全业融合,彰显生态底色,驱动创新,实现乡村振兴,描绘全域旅游发展新篇章。

[星星]做大“避暑经济” 引领全域旅游

西峡美,惹人醉,不思归。

西峡县地处豫西南,伏牛山世界地质公园核心区域,南水北调中线水源涵养区,豫鄂陕三省交会地带,总面积3454平方公里,总人口46万。

近年来,西峡县依托老界岭景区独特的气候条件和原生态的山水旅游资源,把山地避暑旅游作为发展的重要方向,大力发展休闲度假产业,成功创建了南阳首家5A级景区。

老界岭是南阳伏牛山世界地质公园核心区域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景区平均海拔1500米,区内海拔1800米以上的山峰10多座,最高峰犄角尖海拔2212.5米,被称为“中华大地的脊梁”,有“八百伏牛凌绝顶,长江黄河分水岭”之说。区内森林覆盖率达97%,空气质量常年在优质以上,湿度适中,负离子含量高达每立方厘米4.6万个。区内年平均气温12.5摄氏度,夏季平均气温18摄氏度,素有“避暑胜地、度假天堂”的美誉。

目前,老界岭景区累计完成投资达10亿多元。建成了四星级老界岭避暑山庄,有“云中宾馆”之称,被称为“会呼吸的房子”,并且配套了房车营地、演艺中心等,可同时入住1000多人。

老界岭避暑休闲养生产业的崛起,带动了景区周边农家宾馆及相关休养产业的蓬勃发展,吸引了大量投资和外地游客。太平镇区域围绕旅游产业上马的重点项目28个,已建成三星级以上宾馆3家;建成财富庄园、山林逸景、伏牛山水等度假小区和产权公寓9个;建成太平镇东坪、唐寺沟、桦树盘三大农家宾馆群及鱼库特色民宿,发展各类农家宾馆500多家;形成了以农家乐、民宿、产权公寓、度假酒店为主的接待体系,整个太平镇区域日接待能力达到10000多人。

目前,西峡正全力创建老界岭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将西峡北部山区的老界岭、滑雪场、老君洞等景区旅游资源有机整合,形成“春可踏青赏花、夏可漂流避暑、秋可游园品果、冬可滑雪健身”的全时旅游产品体系。

[星星]彰显生态底色 描绘美好蓝图

水墨龙乡,生态西峡。

西峡县有林地面积396万亩,森林覆盖率达76.8%,是全省第一林业大县。有中药材1328种,是知名的“中国猕猴桃之乡”“山茱萸之乡”“香菇之乡”。拥有被称为“世界第九大奇迹”的恐龙蛋化石群遗址等,是震惊世界的“恐龙之乡”。

西峡县年平均气温15.2摄氏度,年降水量830毫米,环境良好,气候宜人,被誉为“绿色王国、天然氧吧”,是全国可持续发展生态示范县、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县域内拥有密林、险峰、群瀑、深潭、平湖、幽谷、奇洞、激流等20多种景型。以老界岭为龙头,实施一批避暑养生、休闲度假、生态观光、创意运动等高端旅游项目,加快推进208国道生态旅游产业带建设,形成了以老界岭、恐龙遗迹园、龙潭沟、老君洞、五道石童、伏牛地下河、银树沟为主的生态旅游景区。

前营生态古村、鱼库特色民宿村、湾潭农耕文化园……一个个特色村庄,吸引了一批批游客。5年来,西峡县累计投入资金6.94亿元,大力发展特色旅游产品,让曾经贫困的山乡群众,吃上了“旅游饭”,赚到了“绿色钱”。

两层徽派小楼沿着311国道依次排开,农耕文化园让游人流连忘返。“五一”小长假期间,二郎坪镇湾潭村游客络绎不绝。

“多亏了政府规划好,把俺们的破房子统一修葺,还建了漂亮的游园,游客多了,来消费的人多了,俺的腰包也鼓了。”湾潭村村民李大妈笑着说。

李大妈感谢政府规划好,但李大妈不知道,在乡村旅游的规划上,西峡县不仅仅是修个房子、建个游园这么简单,而是突出规划引领,打通乡村旅游、全域旅游与乡村振兴的关联路径,疏浚全域旅游大通道。

为了让全域旅游可持续发展,规划必须高标准。西峡县努力推进旅游发展与生态保护、城乡建设、土地利用、产业布局等规划“多规合一”,高标准编制了西峡全域旅游专项规划,实现全域旅游与乡村振兴建设深度融合。

为了让全域旅游各有特色,西峡县坚持科学布局,与乡村振兴和全域旅游同步谋划了丹水恐龙小镇、丁河猕猴桃小镇等4个特色小镇,打造10个特色乡村旅游示范点。

为了实现旅游共享,西峡县积极推动区域联动,抱团发展,效应倍加,与栾川、嵩县缔结伏牛山全域旅游扶贫联盟,实现优势互补,让乡村振兴和全域旅游成为周边县高质量发展的共同选择。

抓好乡村旅游线路组合。依托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按照串点成线、以点带面的原则,进一步完善旅游景区线路规划,把具备条件的特色村尽可能纳入旅游线路之中,带动乡村游产品发展壮大。

充分挖掘推广乡土特产。利用丰富的农副产品资源,采用“公司+农户”的模式,发展旅游食品和旅游工艺品等特色旅游商品,引导有条件的群众开办旅游特产门店,进驻电商平台,做好猕猴桃、野蜂蜜、香菇、木耳、核桃等土特产的加工销售,培育旅游商品企业和品牌,拓展农民就业空间。

通过生态旅游带动,“农游一体”推动,西峡特色乡村旅游品牌初具规模。西峡县先后被评为“河南省乡村旅游示范县”,太平镇被评为“河南省乡村旅游示范镇”“中国特色小镇”;化山、东坪被评为“南阳市五星级乡村旅游示范村”和“中国乡村旅游模范村”,中坪村、孙沟村被评为市级乡村旅游示范村,有23家农家宾馆被评为“中国乡村旅游金牌农家乐”。二郎坪镇中坪村、田关乡孙沟村成功申报市级乡村旅游示范村,界岭山庄3号等94户农家宾馆被命名为市级乡村旅游示范户。太平镇鱼库村、东坪村、太平镇村,双龙镇化山村、十亩地村,二郎坪镇中坪村被评为省级乡村旅游特色村,丹水花海果香农业观光园被评为省级休闲观光园。

西峡,依托绿色生态资源发展乡村旅游,搞活了农村经济,壮大了市场主体,带动了百姓致富,找到了乡村振兴的新路径。

目前,全县已建成开放5A景区1家、4A景区4家、3A级景区3家和国家水利风景区石门湖、国家森林公园寺山、国家工业旅游示范点宛西制药工业园等景区景点,乡村旅游已成为西峡旅游的亮丽风景。

[星星]坚持“全业融合” 助力乡村振兴

全域旅游发展如何做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多业融合?如何抢先与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发展方式结合起来?

西峡立足“全域”,瞄准“全景”,彰显“全文”,发展“全员”,培育“全业”,多维支撑,引领“全业”深度融合,助力乡村振兴。

旅游与休闲农业结合,建成了农游一体观光园5个,二星级以上乡村旅游经营单位51个,形成了312国道百公里猕猴桃长廊、鹳河百公里香菇长廊、208国道旅游长廊三大特色农业观光带,连续举办两届中国(西峡)生态有机猕猴桃大会,辐射带动近3万农民,年综合效益超过6亿元。

旅游与工业项目结合,建成2条工业旅游观光线、1个全国工业旅游示范区,培育土特优旅游商品生产企业23个,建成了仲景宛西制药现代化生产线、医圣山百草园和仲景大厨房等工业旅游项目。旅游与体育运动结合,建设了鹳河漂流、五道石童攀岩、老界岭滑雪等户外运动健身项目,先后举办了中国西峡·伏牛山国际越野赛、三届老界岭“三山同登”健身大会、三届老君洞山地自行车大赛、五届老界岭滑雪节等体育赛事。

旅游与美丽乡村建设结合,成功创建中国特色小镇1个,全国特色景观旅游名镇2个,全国美丽宜居小镇、美丽宜居示范村、美丽休闲乡村各1个;同时,推进文旅融合,建成景区户外演艺场所5处,组织县艺术团在各大景区巡回演出累计150余次,连续举办两届西峡“消夏露营夜·避暑音乐节”、十二届重阳文化旅游节、十四届张仲景中药文化旅游节、三届老子文化旅游节、七届端午文化旅游节等节会。与气象结合,老界岭被中国旅游研究院和中国气象公共服务中心授予“中国山地避暑旅游观测点”,先后举办了三届中国(西峡)山地避暑旅游高峰研讨会,联合全国11家知名景区在老界岭成立中国山地避暑旅游联盟。与教育结合,推出地质科普游、民俗文化游、中医药健康游三条特色研学线路。和商业结合,评定旅游购物推荐店、示范店38个,研发猕猴桃、香菇酱等特色旅游商品230余种,获评中国特色旅游商品金奖3个,银奖5个。

“乡村振兴要有全业融合做支撑,西峡县重点探索了景区带动型、产业支撑型、城郊休闲型、新兴业态型、互联网+乡村旅游型、直接帮扶型等六种模式,引领西峡旅游产业转型升级。”西峡县政府相关负责人说。

清凉小镇看东坪、乡土老家是中坪、奇异果乡来黄狮、特色民宿瞧鱼库……目前,西峡县已建成乡村旅游专业村21个,带动6个乡镇、1.5万农民吃上了“旅游饭”,年综合效益超过4亿元。

全域旅游千帆竞,乡村振兴正当时。

西峡,推进全域旅游与乡村振兴的初心不改,书写着新的篇章。如今,站在新时代起点上,西峡的全域发展必将与乡村振兴相得益彰、互促共进、良性循环,成就新的辉煌,阔步前行。

“国家园林县城”“全国生态示范区建设试点县”“全国旅游标准化示范县”“中国天然氧吧”“2017中国百佳深呼吸小城”“2017年度最佳度假旅游目的地”“2017中国候鸟旅居小城”“2018年度最佳全域旅游目的地”“2018绿色发展示范城市”……一项项殊荣,犹如一张张亮丽名片,正向世人展示出西峡全域旅游的无穷魅力。(河南日报)


发布     👍 0 举报 写留言 🖊   
✋热门推荐
  • 据许家印透露,去年9月到今年3月期间,公司每月的销售额仅两三千万元,销售基本处于停止状态;去年12月、今年2月,集团曾两次启动销售,但均未获得成功,承受巨大压力
  • PS言归正传,因为在机械大楼拍的照,又有这么多女生,那么最可能是产品设计专业的(这个专业女生还是很多的)!上吊…我也确实没有想到会这样真的很爱了(姐姐被枪杀时候
  • 如果法罗群岛官方不要求Slovan多数球员或全队隔离,Slovan的这场欧冠预选赛就可以照常进行。不过欧足联已经决定推迟Drita 和北爱尔兰球队 Linfie
  • 这次事件我有在反省,信Y不会让人豁免于患难,甚至有时d告也会失灵,那我们为了什么而持守,又如何在患难中践行信Y...这是值得深思的。有些人行而后思:这样做是寻求
  • 夏天的参与感有了#刘宇宁白愁飞# [羞嗒嗒]#刘宇宁说英雄谁是英雄# [羞嗒嗒]#摩登兄弟超话# 老大,今早的问候虽然不是我,但是我看到了也很开心,就当做有我
  • 7.本幼儿园最可爱,有可爱跟班啦~8.我没有着急谈恋爱,所以老天爷看我超级乖,奖励给我了世界上最好的男孩子。7.本幼儿园最可爱,有可爱跟班啦~8.我没有着急谈恋
  • 2014年3月,茶马古道上的古观音阁抢救保护工程开工,修缮时发现观音阁前檐下金枋上有“大明天顺……鼎新立”题记,上面详细记录的年代信息确切,建筑的主体木结构为明
  • 4⃣️(个人当前最爱)虚言症: 看,一位来自千禧年开端的痞气少女,逼近你的脸,吹了一个泡泡糖。郑允浩嫖娼这件事后,关于郑允浩的黑料,现在韩国人都觉得是真的了,因
  • 综合韩国媒体报导,玄彬跟孙艺真抵达美国之后,现场已经挤满不少粉丝要合照,不过2人相当低调,玄彬甚至不断开口说“sorry!sorry!”要大家退后,还有人不戴口
  • ▲活动名额:70人点击了解详情: #妇科小知识# 【整理:得了多囊迫切想做妈妈的女生也看过来】最近周围很多女性朋友患了一种妇科病名叫多囊,这是一种很常见的妇科内
  • 宽恕是很重要的,你现在茶一喝,能量高,忽然间你很多不好的品质跑出来,但是也要欣赏,那是过去。Forgiveness is very important. As
  • 有7个关键步骤可以有效地明确您在市场中的定位: 1.确定您的品牌目前如何定位自己 2.确定您的直接竞争对手 3.了解每个竞争对手如何定位他们的品牌 4.将您的
  • 9~10:小心肝每天都给我带来无限欢乐,今天特别喜欢做这个姿势,朋友评论说二胎肯定是弟弟,因为小心肝在“望地(弟)”。灵长类饲养员今年5月就自制喷淋设施,为金丝
  • 一辈子不长,记得要把对你好的人好好珍藏;世界这么大,有人对你好,是你的骄傲;人心如此小,有心装着你,是你的自豪。 一辈子不长,记得要把对你好的人好好珍藏;世界这
  • ”具体如何整改,子长市环境保护分局没出示任何纸质文件结果该煤场仍肆无忌惮的运营,现场多处堆积着大量的煤泥,晾晒场未采取任何防渗漏措施,有的湿漉漉的,有的还是泥浆
  • #减肥[超话]#D16 十月目标体重:98斤 原始体重:100.8斤 昨日体重:99.6斤 今日体重:99斤 十月合计:1.8斤 距离目标:1斤现在养
  • 也许,这就是缘分最好的结局,彼此爱过疼过,怨过伤过,一切又回到了陌生,却再也抹不去来过的痕迹。也许,这就是缘分最好的结局,彼此爱过疼过,怨过伤过,一切又回到了陌
  • 当时说代了第一时间是代我oc 但其实没仔细想过他们俩死亡场景就暂时搁置了,即使有也会打断不舍得让对方再看下去 缠绕着的一条蛇然后第二是代了我cp……好美的我cp
  • 人生若茶,生活似水,水能让茶由苦变甜,生活的磨砺能使人超越苦难而尝到幸福的甜蜜。人生若茶,生活似水,水能让茶由苦变甜,生活的磨砺能使人超越苦难而尝到幸福的甜蜜。
  • 想拍同款的小姐姐们这个季节是最好的时候!相遇就是这般的偶然和梦幻,心中那个柔软的地方,原来一直属于梦的轻舞飞扬……豹老师骑机车载着兔老师在101公路上飞奔,中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