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轮感染者破10万,上海救护车事件视频流出:除了愤怒,我们该反思什么?

这两天,上海的一位老人去世的新闻,引起很大争论。

事情大家应该都听说了。

3月30日,老人突然哮喘发作,状况危急。

家人赶紧打了120和110,邻居和防疫工作人员也都来帮忙救治。

十几分钟后,一辆救护车来到楼下。

但那是二楼邻居叫的,按照规定,不能擅自改接老人。

所以,虽然二楼邻居状况不算紧急,也同意把救护车让给老人,但救援的医生还是坚持带二楼病人走。

老人的家人再三恳求,说老人情况危重,已经没有呼吸了,急需救命。

救援人员不为所动,而且拒绝把救护车上的除颤仪借给老人。

在求助者绝望的嘶吼里,医生关上了车窗,走了。

等属于老人的救护车赶来,已经无力回天。

视频被传到网上,激怒了很多人。

人们大骂医生没有人性。

官方很快做出回应:

这名医生当时虽有紧急救治任务在身,但如此处置实属不当,已经停职。

这个处理又引起了很多不满。

有网友说,120的医生有严格规定,让接谁就得接谁,不能擅自行动。如果需要抢救别人,要急救中心指派才可以。

而且因为救护车本来要接的二楼病人是口头承诺同意先接老人的,如果他出了意外,是有理由起诉医生不按制度接诊的。

还有就是,除颤仪其实也救不了哮喘老人。

的确也有道理。

但是,道理很有理,现实却很荒谬:

一个老人生命垂危,急需抢救。

救护车正好来了。

却不能救助老人,而是把另一个不太着急的病人拉走了。

这显然不合情理。

问题出在哪里?

官方说这次的医生处置不当,那怎么才算得当?

这是一道必答题。

希望有关部门能仔细研究,给出解决方案。

如果这一次不探讨,不解决,事情就很可能再次发生,就还会有人付出生命的代价。

也还会有医生或者工作人员,因为遵守规定,反而成为众矢之的。

我个人觉得,需要讨论的有两点。

第一,制度上,能不能给具体执行的工作人员一点灵活性,允许他们根据情况做出紧急决定。如果他们做了符合情理的行为,万一出了状况,可不可以不担责。

第二,执行上,具体干事儿的人,应该有基本的判断力和同情心,而不是僵化冷漠地只求自保。

一个文明的社会,第一要有制度保障,第二要有温度托底。

二者缺一不可。

最近疫情严重,意外状况频繁发生。

很多事情,都是我们完全想不到的。

3月中旬,深圳一个年轻妈妈,趁孩子睡觉时出去买东西。

不想,回来的时候,小区封了。

按照规定,她不能再进去。

可是孩子一个人在家睡觉啊。

她不回去,孩子怎么办?

年轻妈妈很崩溃,在小区门口歇斯底里地大叫。

但防疫人员坚决表示“没办法,现在是临时管控,进不去”。

按规定执行任务,本来也没错。

但是对于显然不合情理的情况,能不能“特事特办”?

妈妈后来进去了。和上面救护车案例一样,这需要制度给执行人员一点空间,也需要执行人员有基本的人情味。

还有一个货车司机,讲述了自己的经历,我也觉得挺值得关注的。

现在很多地方都查得严,只要行程码带星,就不让通过。

可是货车司机们全国送货,几千公里行程,途经多个城市,难免路过有疫情的地区,行程码很容易就被挂了星。

而因为这个星,他们就可能辛辛苦苦跑到目的地,却被直接劝返,要求“哪来的回哪去”。

他们拉着一车货,一路上辛苦不说,光油钱和过路费就花了几千,就这样被要求开回去,情何以堪。

关键这些人大多不算中高风险地区的人,也都有核酸阴性证明。

很多货车司机为了行程码不出问题,就拿着俩手机换着用,隐瞒行程。

结果被查出来,又遭到严惩。

和那位120医生一样,货车司机好像也面临无解的命题。

不出车,没饭吃。

出来送货,可能根本送不到地方。

现在很多人都陷入了这种困境,他们应该被看到。

新冠病毒的疯狂袭击,使我们的正常生活秩序被严重打乱,麻烦层出不穷。

疫情求助帖子里,有各种各样的状况:

有人腰椎骨折,只能卧床,无法自理,但小区封闭禁止出入,没法就医。

有人刚做了手术,满腿钢钉,需要护理,但找不到大医院治疗。

有人网购了必须吃的药,但快递点停了,快递不给送,他没有药吃,身体渐渐扛不住。

有外地人滞留疫情地区,家里老人去世,没办法回去奔丧。

有女孩身上没钱,又一个人隔离14天,精神状况出现异常。

有老人独居,又不会网购菜,群里接龙也接不上,天天吃不上菜。

很多货车司机为了行程码不出问题,就拿着俩手机换着用,隐瞒行程。

结果被查出来,又遭到严惩。

和那位120医生一样,货车司机好像也面临无解的命题。

不出车,没饭吃。

出来送货,可能根本送不到地方。

现在很多人都陷入了这种困境,他们应该被看到。

新冠病毒的疯狂袭击,使我们的正常生活秩序被严重打乱,麻烦层出不穷。

疫情求助帖子里,有各种各样的状况:

有人腰椎骨折,只能卧床,无法自理,但小区封闭禁止出入,没法就医。

有人刚做了手术,满腿钢钉,需要护理,但找不到大医院治疗。

有人网购了必须吃的药,但快递点停了,快递不给送,他没有药吃,身体渐渐扛不住。

有外地人滞留疫情地区,家里老人去世,没办法回去奔丧。

有女孩身上没钱,又一个人隔离14天,精神状况出现异常。

有老人独居,又不会网购菜,群里接龙也接不上,天天吃不上菜。

太多的问题需要解决。

现在网上有很多骂声,骂某个城市,骂某些政策,骂防疫人员……

心情我非常理解,但其实抱怨和大骂都没什么用。

而且现在我们也应该明白了,没有哪个城市是完美的。

当疫情大规模爆发,无论上海、长春,还是武汉、西安,都会犯错,会力不从心,会手忙脚乱。

与其大加批判,不如想想如何改变。

我们最该做的,是在一次又一次的疫情里,一个又一个求助里,总结经验,想想下次如何避免。

疫情短时间显然不会过去,那么在下个城市爆发的时候,能尽量避免再出现这些问题,比什么都重要。

我们不能只经历教训,不增长经验。

所以我想,一个城市在经历一波大疫情之后,能不能细致地复盘一次。

都遇到了什么问题,每个问题的最佳解决方案是什么,如何在下一次做得更好。

而且就算是一个普通人,是不是也可以提一些建设性的意见。

比如你曾经被封控,遇到很多麻烦,也有很多思考。

那就可以说说,你认为封控策略如何调整会更合理,居委会如何服务会更高效。

大家各抒己见。

不一定是标准答案,但有价值的讨论,肯定比破口大骂有意义。

整个3月,全国累计报告本土感染者超过了10万例,波及29个省份。

前几天,国家卫健委还说,上海疫情正处于快速上升阶段,已经报告的感染者超过3.6万例,近期还会增加。

现在看,奥密克戎的传播是真的厉害。

跟原始的新冠毒株,简直不像一个品种。

上海的几番尝试也表明,一旦流传开来,小范围的防控很难搞定,最好用的清零手段,还是“大面积封控”。

最近新闻说,奥密克戎又出现了升级版“XE”,传播力更强。

所以我们短期内肯定还摆脱不了疫情,封控在所难免。

可一个“封”字,说起来简单,执行起来就会出现上面的种种问题。

我们眼下最务实的做法,是尽量让封控的安排更合理,代价更小。

不能因为孕妇核酸证明过期4小时,而无法入院,导致流产。

不能因为隔离的老人不会团购不会接龙,就吃不上菜。

其实城市管理者应该有个最基本的认识:

疫情期间,社会不得不制定一些应急措施。

而临时性的政策,大多不完美,一定会有极端的情况出现,比如妈妈出来买个菜就被封在外面了。

这种时候,还是要有“特事特办”的灵活性,不能两手一摊眼睛一瞪,用一句“要遵守规定”处理所有的情况。

规定是死的,人是活的。

人应该有人情味,有灵活处理事情的能力。

前两天有个新闻,很触动我。

湖北黄冈,一位老人去世了。

儿子媳妇匆匆忙忙从上海赶回去,却必须要在酒店隔离,不能送葬。

老人火化当天,灵车特意绕行到隔离酒店。

儿子儿媳穿着防护服,跪在路边送别。

这场景让人泪目,也让人感慨。

其实按照规定,隔离人员是不能离开酒店房间的。

但工作人员允许夫妻俩穿着防护服,出来跟老父亲告别。

既保证了防疫,也考虑了隔离者的需求。

这就是人情味。

灵车特意绕行到酒店,让他们可以拜别。

这也是人情味。

病毒冷酷,但人应该有温度。

3月29日,吉林有一个不起眼的新闻。

防疫点,几个志愿者在工作。

一位车主特意把车停在他们附近,还在后车窗上贴了一张纸条:

车未锁,志愿者可进车休息!最起码挡风!

防疫人员们看到,都觉得很暖心,也真的进去睡了一觉。

我特别想给这个车主点赞。

疫情当下,社会亟需帮助。

有感染者需要救治,有辛苦的工作人员需要休息。

有隔离的孩子需要照顾,有买不到菜的老人需要帮助……

有很多的事情,我觉得都不是仅靠制度就能解决的。

在制度没有到达、或者不够完善的地方,需要人性的温度。

确切地说,需要我们每一个人都积极地提供做力所能及的帮助。

面对疫情,我们所有同胞都是一个整体。

我们都是局中人,都应该善意地去参与,力所能及地给困境之下的同胞以温暖和便利。

疫情的寒冬也许很久都不会过去,这就格外需要我们每个人都做一个小暖阳。

专家有智慧,领导有担当,执行者有善意,老百姓有素质。

如此,我们才能在这寒冬里,感受到暖意。

谢谢你看完文章,还请点亮“赞”并“转发”,让更多人看到。#关注新冠肺炎##上海疫情##疫情防控##好人好事#

本轮感染者破10万,上海救护车事件视频流出:除了愤怒,我们该反思什么?
我是李月亮 读者 2022-04-04 19:55
图片

文/李月亮 主播/玮玮

来源/李月亮(ID:bymooneye)

图片

这两天,上海的一位老人去世的新闻,引起很大争论。

事情大家应该都听说了。

3月30日,老人突然哮喘发作,状况危急。

家人赶紧打了120和110,邻居和防疫工作人员也都来帮忙救治。

十几分钟后,一辆救护车来到楼下。

但那是二楼邻居叫的,按照规定,不能擅自改接老人。

所以,虽然二楼邻居状况不算紧急,也同意把救护车让给老人,但救援的医生还是坚持带二楼病人走。

老人的家人再三恳求,说老人情况危重,已经没有呼吸了,急需救命。

救援人员不为所动,而且拒绝把救护车上的除颤仪借给老人。

在求助者绝望的嘶吼里,医生关上了车窗,走了。

等属于老人的救护车赶来,已经无力回天。

视频被传到网上,激怒了很多人。

人们大骂医生没有人性。

图片

官方很快做出回应:

这名医生当时虽有紧急救治任务在身,但如此处置实属不当,已经停职。

图片

这个处理又引起了很多不满。

有网友说,120的医生有严格规定,让接谁就得接谁,不能擅自行动。如果需要抢救别人,要急救中心指派才可以。

而且因为救护车本来要接的二楼病人是口头承诺同意先接老人的,如果他出了意外,是有理由起诉医生不按制度接诊的。

还有就是,除颤仪其实也救不了哮喘老人。

图片

的确也有道理。

但是,道理很有理,现实却很荒谬:

一个老人生命垂危,急需抢救。

救护车正好来了。

却不能救助老人,而是把另一个不太着急的病人拉走了。

这显然不合情理。

问题出在哪里?

官方说这次的医生处置不当,那怎么才算得当?

这是一道必答题。

希望有关部门能仔细研究,给出解决方案。

如果这一次不探讨,不解决,事情就很可能再次发生,就还会有人付出生命的代价。

也还会有医生或者工作人员,因为遵守规定,反而成为众矢之的。

我个人觉得,需要讨论的有两点。

第一,制度上,能不能给具体执行的工作人员一点灵活性,允许他们根据情况做出紧急决定。如果他们做了符合情理的行为,万一出了状况,可不可以不担责。

第二,执行上,具体干事儿的人,应该有基本的判断力和同情心,而不是僵化冷漠地只求自保。

一个文明的社会,第一要有制度保障,第二要有温度托底。

二者缺一不可。

图片

最近疫情严重,意外状况频繁发生。

很多事情,都是我们完全想不到的。

3月中旬,深圳一个年轻妈妈,趁孩子睡觉时出去买东西。

不想,回来的时候,小区封了。

按照规定,她不能再进去。

可是孩子一个人在家睡觉啊。

她不回去,孩子怎么办?

年轻妈妈很崩溃,在小区门口歇斯底里地大叫。

但防疫人员坚决表示“没办法,现在是临时管控,进不去”。

图片

按规定执行任务,本来也没错。

但是对于显然不合情理的情况,能不能“特事特办”?

妈妈后来进去了。和上面救护车案例一样,这需要制度给执行人员一点空间,也需要执行人员有基本的人情味。

图片

还有一个货车司机,讲述了自己的经历,我也觉得挺值得关注的。

现在很多地方都查得严,只要行程码带星,就不让通过。

可是货车司机们全国送货,几千公里行程,途经多个城市,难免路过有疫情的地区,行程码很容易就被挂了星。

而因为这个星,他们就可能辛辛苦苦跑到目的地,却被直接劝返,要求“哪来的回哪去”。

他们拉着一车货,一路上辛苦不说,光油钱和过路费就花了几千,就这样被要求开回去,情何以堪。

关键这些人大多不算中高风险地区的人,也都有核酸阴性证明。

图片

很多货车司机为了行程码不出问题,就拿着俩手机换着用,隐瞒行程。

结果被查出来,又遭到严惩。

和那位120医生一样,货车司机好像也面临无解的命题。

不出车,没饭吃。

出来送货,可能根本送不到地方。

现在很多人都陷入了这种困境,他们应该被看到。

图片

新冠病毒的疯狂袭击,使我们的正常生活秩序被严重打乱,麻烦层出不穷。

疫情求助帖子里,有各种各样的状况:

有人腰椎骨折,只能卧床,无法自理,但小区封闭禁止出入,没法就医。

有人刚做了手术,满腿钢钉,需要护理,但找不到大医院治疗。

有人网购了必须吃的药,但快递点停了,快递不给送,他没有药吃,身体渐渐扛不住。

有外地人滞留疫情地区,家里老人去世,没办法回去奔丧。

有女孩身上没钱,又一个人隔离14天,精神状况出现异常。

有老人独居,又不会网购菜,群里接龙也接不上,天天吃不上菜。

图片

太多的问题需要解决。

现在网上有很多骂声,骂某个城市,骂某些政策,骂防疫人员……

心情我非常理解,但其实抱怨和大骂都没什么用。

而且现在我们也应该明白了,没有哪个城市是完美的。

当疫情大规模爆发,无论上海、长春,还是武汉、西安,都会犯错,会力不从心,会手忙脚乱。

与其大加批判,不如想想如何改变。

我们最该做的,是在一次又一次的疫情里,一个又一个求助里,总结经验,想想下次如何避免。

疫情短时间显然不会过去,那么在下个城市爆发的时候,能尽量避免再出现这些问题,比什么都重要。

我们不能只经历教训,不增长经验。

所以我想,一个城市在经历一波大疫情之后,能不能细致地复盘一次。

都遇到了什么问题,每个问题的最佳解决方案是什么,如何在下一次做得更好。

而且就算是一个普通人,是不是也可以提一些建设性的意见。

比如你曾经被封控,遇到很多麻烦,也有很多思考。

那就可以说说,你认为封控策略如何调整会更合理,居委会如何服务会更高效。

大家各抒己见。

不一定是标准答案,但有价值的讨论,肯定比破口大骂有意义。

图片

整个3月,全国累计报告本土感染者超过了10万例,波及29个省份。

前几天,国家卫健委还说,上海疫情正处于快速上升阶段,已经报告的感染者超过3.6万例,近期还会增加。

现在看,奥密克戎的传播是真的厉害。

跟原始的新冠毒株,简直不像一个品种。

上海的几番尝试也表明,一旦流传开来,小范围的防控很难搞定,最好用的清零手段,还是“大面积封控”。

最近新闻说,奥密克戎又出现了升级版“XE”,传播力更强。

所以我们短期内肯定还摆脱不了疫情,封控在所难免。

可一个“封”字,说起来简单,执行起来就会出现上面的种种问题。

我们眼下最务实的做法,是尽量让封控的安排更合理,代价更小。

不能因为孕妇核酸证明过期4小时,而无法入院,导致流产。

不能因为隔离的老人不会团购不会接龙,就吃不上菜。

其实城市管理者应该有个最基本的认识:

疫情期间,社会不得不制定一些应急措施。

而临时性的政策,大多不完美,一定会有极端的情况出现,比如妈妈出来买个菜就被封在外面了。

这种时候,还是要有“特事特办”的灵活性,不能两手一摊眼睛一瞪,用一句“要遵守规定”处理所有的情况。

规定是死的,人是活的。

人应该有人情味,有灵活处理事情的能力。

前两天有个新闻,很触动我。

湖北黄冈,一位老人去世了。

儿子媳妇匆匆忙忙从上海赶回去,却必须要在酒店隔离,不能送葬。

老人火化当天,灵车特意绕行到隔离酒店。

儿子儿媳穿着防护服,跪在路边送别。

这场景让人泪目,也让人感慨。

其实按照规定,隔离人员是不能离开酒店房间的。

但工作人员允许夫妻俩穿着防护服,出来跟老父亲告别。

既保证了防疫,也考虑了隔离者的需求。

这就是人情味。

灵车特意绕行到酒店,让他们可以拜别。

这也是人情味。

病毒冷酷,但人应该有温度。

图片

3月29日,吉林有一个不起眼的新闻。

防疫点,几个志愿者在工作。

一位车主特意把车停在他们附近,还在后车窗上贴了一张纸条:

车未锁,志愿者可进车休息!最起码挡风!

图片

防疫人员们看到,都觉得很暖心,也真的进去睡了一觉。

我特别想给这个车主点赞。

疫情当下,社会亟需帮助。

有感染者需要救治,有辛苦的工作人员需要休息。

有隔离的孩子需要照顾,有买不到菜的老人需要帮助……

有很多的事情,我觉得都不是仅靠制度就能解决的。

在制度没有到达、或者不够完善的地方,需要人性的温度。

确切地说,需要我们每一个人都积极地提供做力所能及的帮助。

面对疫情,我们所有同胞都是一个整体。

我们都是局中人,都应该善意地去参与,力所能及地给困境之下的同胞以温暖和便利。

疫情的寒冬也许很久都不会过去,这就格外需要我们每个人都做一个小暖阳。

专家有智慧,领导有担当,执行者有善意,老百姓有素质。

如此,我们才能在这寒冬里,感受到暖意。

谢谢你看完文章,还请点亮“在看”并“转发”,让更多人看到。

#深圳疫情# #打工人# 《居家办公后,深圳打工人最惦记的还是上班》 文 | 读者:渔歌子

3月11号晚上,一个因为疫情不能回深大的朋友,给我发消息,说想来深圳逛公园了。我说简单,疫情起初,人民群众发明了“云吃火锅”;现在春光明媚,花朵开放,嘤其鸣矣,正是游园的好时候。明天我就去莲花山,你跟着我“云游公园”即可。

然而,12号早上八点,深圳官方发布了11个区疫情防控的通告,一夕之间,莲花山公园便暂停开放,我们只能纯靠意念逛公园了。到了13号晚上七点,深圳发布最新通告:3月14日起,全市三轮全员核酸检测,全市公交地铁停运到20号,非城市保障型企业停止运营或居家办公。

这大概是深圳疫情形势最严峻的时刻,但在打工人心里,最惦念的,还是上班。深圳卫健委公众号上转发的这条推送下方留言,点赞第一的内容是“这次应该没有老板看不见了吧”,第二条是“明天上下班是要走路吗”。两条留言,把深圳这座城市的性格展露得明明白白。朋友圈里还有人写段子:听到公交地铁停运,吓得我赶紧下楼扛了一辆共享单车回家,免得明天上班迟到。

通告发布后,公司群里一开始都在聊“抢菜”的事儿,有同事说自家附近超市正在鸣喇叭:“不要逃单!”这个画面想来有些滑稽和魔幻。而我很久不再自己做饭了,就准备去楼下超市买些水果。不曾想,平日里三两人穿梭的超市,今晚,“抢购物资”的人已经把超市围得水泄不通,连降价清货的沃柑也被人一袋袋装走了。

看到这忙里忙慌的阵仗,我好像也被感染了,想着还是屯点儿粮吧。于是打开朴朴,准备在线上下单一些水果和青团等糕面类视商品。结果,水果类目上只剩柿饼和椰青还有库存,其它的显示最快明天到货。这,通告才发布不到一个半小时啊。震惊之外,我也感到疑惑:柿饼也不是水果啊!人家是干果好不好?

没辙。深圳政府的效率之高众所周知,这座率先发展起来的城市,相对来说还是很给人安全感的,但即便如此,疫情防控之下,还是逃不了一阵惊慌。

不多时,行政在公司群里发布了一个PDF文件:《关于加强防疫管理和客户服务的在线通知》,事无巨细地交代了居家办公的要求和注意事项,而最后一条,让我不得不感叹起这座城市雷厉风行的利落——需要办公设备的人员,请将姓名、电话、详细地址发给行政xx,我们今晚会统一安排。家里没有电脑或者对办公设备有特殊要求的员工,公司会同城快送主机和显示屏到各个人家里。

一周的时间,说长不长,说短也不短。很多互联网公司养了猫,还有浇水水量需求较大的植物,这些都是需要考虑的问题。

昨天开始,深圳已经全市禁止堂食,即便到店自取,也要打卡粤康码。而从明天起,小区、城中村都将实行封闭式管理,我不知道接下来的时间应如何度过,从未想过这个问题。但人好像就是这样强大的适应能力,事情发生了,便发生了,一阵短暂的惊慌过后,似乎一切如常。

我想到2020年初,在北京时,也是这样,我们公司直到5月1号才恢复线下办公,结果没过几天,又通知说因为疫情需要居家办公。那时是怎么过来的呢?现在回想起来,时间好像都被工作填满了。居家办公,意味着办公时间的界限会更加模糊,但对我们这种工作性质的人来说,即便是坐班,也仍旧是要每天高强度地加班。居家办公倒是减少了通勤的负累。其它方面看很看个人了。在家时,我穿着睡衣睡裤就能躺上一整天;但去公司上班时,我总是会把自己拾掇得漂漂亮亮的,耐心搭配好每一天的发型和服饰,至少看起来十足有活力。工作交接上,面对面交谈,效率也高些。

有时,倒真的感谢工作。因为它填满了生活许多缝隙,让人无暇思考其它。而思考太多,总是令人苦恼的。我的美籍前上司对我说过这么一句话:misery is comfortable, happiness takes effort.

无法去逛公园的这个星期天,我睡到下午一点多才起床。洗漱后,我去阳台照看我养的月季花,听到楼下巷子里几个小孩嬉闹,应该是在玩“三个字”的游戏。这个游戏我小时候也常玩。规则是先剪刀石头布,谁输了谁抓人,抓到了谁就互换角色;在被抓到前说出随意三个字(除了“三个字”这三个字),就可以站立不动,获得一道护身封印,即便对方再抓住自己也是无效了。剩下的“同伙”们可以通过触碰身体来帮助解除封印,让他重获自由。

不多久,一个红衣服小男孩站在一旁,似乎终于忍无可忍,幽怨道:“你怎么总是追她不追我!”是呢,穿白色衣服的小男孩,总是追着穿牛仔裙、系大红蝴蝶结的小女孩跑。我一下觉得很可爱,人家正在上演两小无猜的剧场,一不留神忘了你啦。后来,又加入了几个小朋友,这回我不知道他们在玩什么了,看起来也很有趣。小时候都是这样,和伙伴们玩到天黑,被家长领回家去之前,还要约好明天再一起玩。真好。在小孩子简单的世界里,只有眼前的快乐,和即将到来的、值得期待的快乐。

小孩子们玩耍的阵地,不远处,就是做核酸检测的站点,从今天早上开始鸣喇叭。“各位居民,请先打开健康码......”如果不是醒目的蓝色搭棚和喇叭声,看着这些无忧无虑的小孩子,我会感觉自己还生活在疫情发生之前,就像他们一样如常地快乐。

这段时间,一到下午,我就总是很想哭,不知道为什么。也许是时间过得太快了,黄昏向黑夜坠落得如此迅疾,稍不经意,这世界就陷入到一片昏沉之中。也许,是疫情持续得实在太久。傍晚,换好衣服和鞋子,去村子对面商业街吃饭,在路上,看到不戴口罩的人,感觉到惊愕,随后,又为自己的惊愕而惊愕——出门不戴口罩才是常态啊,在疫情笼罩之下,看起来却是“不正常”的、“不对”的。原来正常的生活,已经离开我这么久了,久到我开始为坚持正常生活的人感到惊愕。

我住在十二楼,站在阳台上,常能看到蝴蝶飞来飞去,有时是鸟儿,有时也飞过一架又一架直升飞机。更多时候,我照看着我的花儿,它们开得很好,温柔沉默。偶尔,像今天,我就无所事事地看一群小孩儿玩耍。我想到李宗盛写的那首《十二楼》:“日子像是道灰墙,骂它也没有回响。”

这时,对面楼的一群人正在天台BBQ,我看到他们搬上去一箱啤酒。烧烤的香气飘飘扬扬过来,天上闪烁着稀稀落落的几颗星子。春光已经辜负,夏天就快来了。

一位自由职业的朋友也被困在家中,她摸出了许久未练的琴,“全城的活动都停了,正好可以在家多练练琴了。去年摸到最后一页却停下的《幽兰》,一年不碰基本都忘了,再从头来吧。常常怀疑《幽兰》就是古人的益智手指操,当然也特别治愈现代人的鼠标手。”而另一位朋友开始做十字绣,说是准备绣个墙面出来……

最近在看“脏老头”布考斯基,他说:“酗酒的时候,世界仍在继续,但酗酒的那一刻它不会迫在眉睫。不要尝试,既不要为了凯迪拉克而尝试,也不要为了创造或为了不朽而尝试。你要等,如果什么都没有发生,那就再等。”

这几年,我们的谈话常常以这个句子作为开头:“等到疫情结束……”是的,等。等待的姿态很无力,但等待的底色,永远是希望。


发布     👍 0 举报 写留言 🖊   
✋热门推荐
  • 时光荏苒,十年至此人生就是一路遇见,一路再见愿你我所向之处,茶花正香,诗酒方浓衣襟带花,岁月风平在渐行渐远的光阴中且听且忘且随风且行且看且从容这十年,谢谢自己一
  •   如今,米脂县围绕县域公共品牌创建,注册“高西沟”品牌,建立高素质农民师资库,聘请33名知名专家、本土人才作为授课老师,不断充实培训师资力量;打造《总书记来到
  • 更多信息欢迎加入活动交流群:2780717258/31(火)よりGinza Sony Parkで開催の「ONE DAY, 2050 / Sci-Fi Proto
  • 56老师是个很可爱的人诶,社恐还爱说拴Q哈哈哈哈哈哈,不知道为什么大家都说他帅,反正我是觉得可爱(๑• . •๑)到现场才知道专辑里的粤语歌是他的,一直以为是个
  • 科普:王企鹅宝宝和猕猴桃一样不好看,王企鹅高度也有一米的多但没有帝企鹅高,国内很多不了解的制作配音会认为王企鹅就是帝企鹅!科普:王企鹅宝宝和猕猴桃一样不好看,王
  • 强行把演员和角色放在一起的行为,有时候真的挺让人无语的。这明显就是不想让吴磊赵露思强行组合在一起,所以,某些不理智的人破防了,便去吴磊评论区宣泄情绪了。
  • 两人大口喘着粗气,手脚并用,互相搀扶着前进,经过半个多小时来到330千伏唐玛线593号塔位下,一天的工作正式开始。“目前环境温度-18℃,风速每秒25米,杆塔、
  • #币圈[超话]#一周的时间过得真的很快,本周的行情也是比较磨磨唧唧,根本没有什么波动性可言,震荡许久迟迟未走出空间,从而导致盘中的布局也是给的比较少,行情不给力
  • 丑恶的嘴脸,郑州多少人因为疫情见不到去世的亲人,又有多少人因为压力选择轻生,失去了亲人、生命,你不扪心自问一下,你丧失了啥。我们的死活就不关人家的事,人家不在意
  • Yes OK 让我们为之惊叹,谢谢您na 让我们有幸陪你至深夜,妻子的浪漫旅行让我们看到团长娜的温暖与担当,周五的嗨唱让我们看到能歌善舞的大玩家娜,周六的快本让
  • 人不觉知,红尘的母爱都是后天意识,所以,很多时候母爱变成了一种所有和掌控,对儿女的教育往往是我认为、我觉得……都是以“我”为模板,孩子的命运又能好到哪里呢?这就
  • 16、如果没有特别幸运 那就好好努力17、不论结局 有些人连遇见都是上上签了18、做好自己身边的事 普普通通 快快乐乐19、在喜欢的人面前 公主也会自卑20、有
  • #人间种草机##福建有红人# 每次看到emoji这个我就忍不住想吃✦巨✦无✦霸✦的这一回升级的✦麦✦麦✦巨✦无✦霸你吃了么 [打call]我第一时间来打卡吃起来
  • 最终结果:上述过程控制出了结果,还要与更高级的生命体联姻,在地球上再完成只有在太空才能实现的生物赋能、授予信息能量等,关键是耐高温的蛋白生命体因子,一般蛋白质含
  • 【义安区:“三公里”就业圈打通服务群众就业“最后一公里”】#就业圈# “微信或支付宝扫一下,进入‘快聘’小程序,选择离你近的社区,点进去就可以看到系统给你推荐的
  • 当然了,这里要排除掉大众的干式双离合变速箱,我一个同事去年新买的大众速腾,干式双离合加1.4T让他非常嫌弃,用他的原话说就是:买之前销售一个劲儿地说不顿挫,结果
  • 今年北京广播电视台广播直播间、电视端展位首次合并展出,占地面积为 280 平方米,成为服贸会文创板块“北京新视听展”中最大的展位,充分展示以首善标准打造新型全媒
  • ·在研究中,作者重新阅读了大量的童书,并对它们有了新的认识:当代这些有名的著作作为环境故事比我开始写这本书之前所猜想的更有说服力…(不得不说这本书的翻译是个硬伤
  • #再就业男团[超话]#不想吵,我自己来水贴有些人少tm给我扣帽子我何德何能被您称作一声鸟姐啊会尊重人吗?有人造谣和这个恋爱和那个恋爱,从来都没有啥人相信,因为8
  • #阳光信用# #每日一善# 圈子决定人生,接近什么样的人,就会走什么样的路,所谓物以类聚,人以群分。#阳光信用# #每日一善# 圈子决定人生,接近什么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