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瞬间获取无限的能量?

人心在充满慈悲心、包容心的时候,时空的能量会源源不断流入你的身体;当你打开智慧之门,你获得的能量将超乎你的想象。

当一个人真正发一个大的善愿后,他会在瞬间得到无限的能量。

反之,当你内心充满怨恨、恐惧、无奈、嫉妒、烦恼的时候,你的能量会迅速流失,加速衰老与死亡,尤其是恐惧,它会让你的能量顷刻间丧失殆尽,失去生命。

知道了这个秘密,你该知道如何让身体健康、如何消除疾病了吧?

这一切,必须是发自内心的,绝对不能是装出来的,虚荣心也是极为消耗你的能量的。

人在说谎的时候是很消耗能量的,这点你必须知道。

凡人修什么?修健康长寿、快乐幸福,增长智慧,内心充满安详。

建造一个充满祥和的能量场

我们很多人都有这个经验,就是你到一个陌生的家庭或单位的时候,如果你有足够的感应能力,你就会感受到这个家庭或单位是否和谐。

这是因为在这个小空间里聚集着人心念好坏的能量场。这个能量场不仅影响你的心情,更能影响你的健康。

还有,在与陌生人之间交往的时候我们很多人也会有这个经验,就是有的人会给你很舒服的感觉,让你很有亲近他的念头,而有的人就会让你很紧张也很不舒服,一刻也不想和他在一起。

其实这些都是和人的心念有关。很久以前的时候,有些德高望重的老中医,他们心地善良,病人到他那里,不用吃药病都能好三分。

为什么?就是这个充满祥和之气的能量场让病人感到心情舒畅。心情舒畅,病自然就会退去。

而现在,大多数的医生不是想着如何让病人减少痛苦,而是盘算着怎么才能从病人的口袋里多掏些钱出来,好让自己拿的回扣能多一些。

这就是现在人之所以看不好病的其中原因之一。所以,今天我们无论在单位还是在家庭,首先要知道心念的重要性。

善念感召的是健康和吉祥,恶念感召的是疾病和灾难,这绝对不是迷信,而是实实在在的科学。

如何获取能量

实际上,整个生命的过程就是能量的获取与释放的过程。

除了从饮食中获取能量外,其实很多人不知道我们还需要从虚空中获取能量、这个能量的获取其实说起来也很简单,就是虚、静二字而已。

虚极、静笃是道家修炼的最高层次。在这个状态下,天地的能量可以随时为我所得。首先你要静下来,静下来,代表你开始减少能量的消耗,而虚,才能开始从太空宇宙中吸收能量。

而能吸收到什么样的能量,则取决于你的内心,你有什么样的内心,你就会感召到什么样的能量。这就是同气相求、物以类聚的道理。

智慧是什么

智慧其实也是一种能量,而且是高级的、看不见的能量。

一个人能力的大小,其实起关键作用的还是他的智慧。这就是伟人为什么会有那么大的号召力、为什么他们做事就能成功的根本原因。

他们的内心蕴藏着无穷的智慧,他们是心念一动,就会调动大量的能量来帮助他完成所要完成的事业。

智慧能量的来源需要我们能虚极静笃来从天地吸取。一个静不下来,虚不下来的人是不可能有什么大智慧的。

还有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一个人拥有的能量大小是和他的心量完全成正比的,他的心量有多大,他吸取的能量就会有多大,能量越大,能力就越强。

能量与消耗

通过以上我们可以知道一个人的成功离不开他内在的能量。

但同时我们也应该知道,做任何事情,任何事情的成功都需要付出能量代价的。其实,无论是生命的过程还是做任何事情,都是能量的收放过程。

我们说,当一个人运气好的时候,他往往做什么事情都容易成功,因为这个时候他内在的能量是充足的。

但任何人的能量状态都是在不断变化的。我们要善于把握时机,该干的时候干,不该干的时候就要韬光养晦。

起心动念皆是能量的消耗

我们的能量消耗主要是通过起心动念消耗的。你每发出的一个念头都是通过能量的消耗来完成的。佛、道为什么强调心要清净(清静),其实就是要你减少起心动念,减少能量的消耗。

一个人「命」的能量构成

我们知道生活在现实当中的人,每个人的命都是不同的。命看起来复杂。其实说透了也很简单。

从能量的角度讲。一个人的命无非就是由体能、智(慧)能、德能三部分构成。

再细分的话,德能是一个人能量的树根,慧能是一个人能量的树干,体能是一个人能量的枝叶。一个修炼人修也就是修这三个方面。

身体中能量的传递通道

很简单,身体中血管就是能源(血)的传递通道,经络就是能量(气)的传递通道,神经就是信息的传递通道。

经络为什么会不通,为什么会痛苦?

经络不通,从根 本上讲,其实就是心里有障碍了,心有一处不通,则身体就会对应有一条经络堵塞。

心是掌管信息的,而信息和能量是不可分割的。所以能量通道堵塞了,首先要从心(信息)来调整。

一位德高望重的老道长就曾经说过,一个人他每一个痛苦都有一个罪恶与之相对应,心里的罪恶不除,痛苦就不可能解除。



HR做了十年依然是小主管,到底是什么“坑”拖延了你?

“我做HR这行也快十年了,却依然只是一名普通的小主管,看着别人五年的都升经理了好心酸。我该如何跳出执行者的角色呢?”

聊了很久,我发现其实他专业基本功还不错,人力资源六大模块都有实操经验。

但当我问他几个问题:

你知道现在的95后喜欢什么样的招聘文案吗?

作为HR,你是否懂得每一个员工的需求、了解他们的特点,真正实现人岗匹配?

你知道公司领导对HR的期望是什么吗?

……

他一下子懵了,这才觉得自己做了那么多年HR,似乎只是在做资源,而非搞人力,没有好好去研究人力资源的心理学。

1
什么是人力资源的心理学

俗话说: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

相对于其他职业来说,HR是一个与人打交道非常多的职业。

记得刚踏入这行时,有位HR前辈曾问我:你觉得人力资源是做什么的?我很机械地查了下百度,把定义给他背了一遍。

前辈笑笑,有点鄙夷地说:你那是官方版本,不是行家话。人力资源,就是先做人再做事,把人搞定了,你就搞定了一切。

当时对前辈说的话感受还不深,但随着经验的积累,职位的升迁,我发现前辈归纳得很对。大道至简,真的就是把人搞定就可以。

而要搞定人,一定离不开心理学。

所谓人力资源的心理学,简单说就是从心理学的角度进行人力资源管理。

心理学贯穿于人力资源选、用、育、留的全过程,那么与HR有关常见的心理学理论主要包括哪些呢?

(一)马斯洛需求理论

该理论将人的需求从低到高分为生理、安全、归属、受尊重、自我实现五种类型。这就促使管理者必须考虑如何更好地从心理上去满足员工的高层次需要,从文化上对员工加以调控和引导,帮助他们实现各自的愿望。

(二)麦克利兰冰山模型理论

该理论就是将人员个体素质划分为显性(基本知识、基本技能)、隐性(社会角色、自我形象、特质和动机)两部分,通过对员工隐性素质的挖掘与激发,帮助个体与组织绩效的进步。(见图2)

(三)赫兹伯格双因素理论

该理论认为,影响员工工作态度的因素有两种,一种是保健因素,另一种是激励因素。从保健到激励,即从防止员工产生不满情绪到激励员工工作热情。 (见图3)

2
HR为什么要懂心理学

前段时间我在网上看到过一个资深HR招聘官的经验分享,他说如果某个求职者一坐下就翘腿,代表这个人充满企图心与自信;十指交叉紧扣是紧张和缺乏自信的信号;手指搓动手掌或双手搓动是缓解心理的不安;求职者遇到困难和压力的时候,通常会把嘴唇藏起来或绷紧……

于是底下留言跟帖的网友惊呼:被懂心理学的HR面试太可怕了!这一进门我不就彻底“赤裸裸”了?

从这个段子来看,心理学对HR的技能加成真是太大了!

所谓养花要懂花性,养鱼要懂鱼性,因此做HR当然也需要懂心理学,理由如下:

(一)人力资源传统六大模块都围绕人,而与人沟通就少不了心理学。

例如一位HR要进行年度培训计划的需求调研,假设他直接问员工:“关于培训计划,你有什么需求吗?”

则员工可能会说:“又要搞培训,我没啥需求呀!”

但如果HR学过心理学,一定会在调研前先花几分钟营造彼此接纳的氛围;接着再问:“如果你希望绩效能够有所改进的话,公司可以在哪些方面给你提供培训帮助?”

可见在沟通中运用心理学,能让HR的工作更加顺畅。

(二)做好员工的情绪管理也需要心理学。

每个员工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他们在生活中每一个细节的变化都会影响到他的工作情绪,而不良的情绪必然会影响到工作,导致工作效率降低。

运用心理学的知识与技巧,HR可以帮助员工解脱负面情绪的困扰,让积极情绪的能量通过员工在企业里自由流动,最终推动整个组织产生积极的变化。

(三)心理学是实现组织变革的助推剂

无边界的时代,每个行业都在悄然变革。戴维•尤里奇指出,需要对人力资源管理者的角色重新定义,HR应是变革的推进者,可以发挥重要的作用。

“组织者人之心、人者心之器”,要改变组织必须先从改变个人开始。善用心理学的HR,才能做好变革的“唤醒者”与文化的“传播者”。

3
心理学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应用

既然心理学对HR如此的重要,那么作为HR来说,又该如何去运用心理学知识呢?我们可拿招聘、薪酬、员工关系三个模块来举例分析。

(一)人员招聘

香港心理学家顾修全博士说得好:“成功的销售从心理开始。”

而招聘何尝不是一场营销,招聘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一场心理战术。HR在甄选员工时,可以运用心理学知识与工具对员工进行评估:

一是个人能力,包括知识面、智力、管理能力、专业技能等;

二是个性品质,如情绪的稳定性、决策的果断性、独立性、活泼性、责任心等;

三是个人的职业兴趣与职业适应性,即个人适合于做何种工作。

常见的心理学测试工具有:九型人格测试、霍兰德职业兴趣量表、卡特尔16PF、MBTI、大五人格测试、DISC、性格色彩测试等。

此外,招聘中HR需要注意的心理学效应有:首应效应(第一印象)、光环效应(晕轮效应)、刻板效应、从众心理、霍桑效应等。

(二)薪酬设计

薪酬设计的背后其实是人际心理,一种心理契约的达成。

好的薪酬体系是符合人性的,而符合人性的机制一定会对企业带来*大的帮助。

从心理学的角度,薪酬体系可以这样设计:

第一步:认识不同类别员工的需求层次

要知道员工除了物质需要,还有精神需要,这里可以运用本文所提到的马斯洛需求理论。

第二步:设计薪酬体系

1、开展工作分析与岗位价值评估;

2、做好员工个人能力与素质的评估,尤其关注“冰山”下的部分,HR需要判断员工是否胜任该岗位以及对该岗位的胜任程度;

3、做好市场薪酬调查工作,并进行企业人力成本分析。

第三步:选择薪酬模式

薪酬模式有许多,但不同级别员工的诉求有所不同,所以应加以区分,例如:

对于基层员工:基本工资+绩效+晋升

对于中层员工:基本工资+绩效+管理激励(含物质和文化)+晋升

对于高层员工:年薪制+分红(期权)/合伙人(成立新公司独立核算方式为佳)

薪酬的本质是传递企业价值观,所以HR既要清楚组织领导者的利益心理,也要了解员工对价值回报的期望心理。

(三)员工关系

说到员工关系的心理学,则不得不提著名的EAP计划。

EAP即员工帮助计划,是指帮助员工及其家庭成员解决心理和行为问题,从而提高绩效及改善组织氛围的项目。

HR要操作一项比较完整的EAP项目至少涉及三个层面内容:

1、生活层面,包括为员工的身心健康问题、人际交往问题、情感困扰问题、法律问题等提供培训和咨询服务;以及做好外派员工的家庭关系维护;为员工提供心理健康评估和教练服务等。

2、工作层面,向员工提供职业发展、压力管理等方面的培训和咨询服务;以及做好对外派员工的心理适应性评估、工作压力疏导等。

3、组织层面,解决由于组织调整给员工带来岗位变动或裁员而产生的适应性问题;或者由于公司兼并、重组、收购等引起的老员工与新公司、新同事、新文化之间的适应性问题等。

4
写在最后

英国著名企业家诺斯克特•帕金森说过:管理,即是处理各种人际关系。

HR掌握人力资源心理学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调动、激发员工的干事创业的热情,为他们赋能,增强员工对组织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从而提高工作绩效。

未来你想成为一名更加优秀的HR,那就从“心”开始。

人作恶殃及子孙,后代需要承负的期限到底要多久?

《阅微草堂笔记》里记载了这样一则故事:

甲看中乙的妻子,想纳为妾,便告诉了丙。丙看中了甲的财富,便找了一个同邑的浪荡子,用金钱买通了他,用阴谋帮甲达成了心愿。过了一年多,丙的阴谋败露,自己的女儿被杖而官卖,邑子的女儿则流落为娼。

初看这则故事,似乎是大家所喜闻乐见的善恶报应故事,行恶者得恶报,而且恶报的程度和行恶的程度刚好成正比。

但我们又会发现它和常见的善恶报应故事有一个很明显的区别:故事的过错方都是父辈,而承担责任者却是他们的子辈,也即父债子偿,这就是道教传统中非常重要的一个部分——承负报应。

承负是空想还是确有实据?

“承负说”系统阐述于《太平经》 :“承者为前,负者为后;承者,乃谓先人本承天心而行,小小失之,不自知,用日积久 ,相聚为多,今后生人反无辜蒙其过谪,连传被其灾 ,故前为承, 后为负也。负者,流灾亦不由一人之治,比连不平 ,前后更相负, 故名之为负。负者, 乃先人负于后生者也。”

也就是说,今人要承担先人行为善恶所带来的后果, 名为承;同样,今人的行为善恶也会对后人产生影响,名为负;代代相承相负 。

那么具体什么是承负?用古代一点的说法就是血脉传承者之间的气运会有所影响,同时这种影响反应在血脉往后传承最为明显。《皇极经世书》说,子时开天、丑时辟地、寅时生人。《太平经》所指的先人,是从黄帝时期以前上溯至寅时的人。这些先人在本质上是承天心而行的,但有小错失,且并不自知。这种不自知的小错失,通过血脉流传一辈辈积累下来了。这是人间世运下降的本质原因,也是承负产生的渊源之始。

如果用现代一点的话,可以这样来说,DNA最为相近的亲属中会出现气运相关联的现象,同时这种气运关联体现在父系往子系这个方向上最为明显,而同辈之间的影响则较小一些。

承负与阴宅风水的作用原理是有相通之处,首先,承负是讲气运往子孙的传递,风水是借环境造阵来进行趋吉避凶,而承负是通过功果福报来进行趋吉避凶。

正所谓善人居福地之说,大凡积德行善的之人,因有功果转化福报的支持,故而更容易得到更好的风水,这便是“福人居福地”说法的来历。

由于道教很看重人类自然的繁衍生息的自然性,所以从来不避忌传宗接代之事,并在修炼之中,也强调“欲修仙,先做人”,先尽人伦之责,方可言及大道。

前人行的善,如果没有及时转化,则它会积累为功果(也称为阴功),这个功果转化为气运后,会通过血脉传递到DNA角度来说最亲近的人身上,然后逐次向往传递。同样的,如果有行的恶没有及时消解掉,那么这个恶行同样会转化成不好的气运,传递到子孙身上,在发生转化后,就会体现出来。

天地万物皆受承负影响

《太平经》中认为,历史是一个时时包含着承负的循序渐进的过程,任何社会危机的造成均非仅仅由于当世的原因, 而是历史的长期积累造成的 , 因此不能让一人承担罪责 ,而是“人人有过于天地”, 但现实是“ 百姓适知责天, 不知深自责也”,并认为天地和一切自然事物跟人和社会事物一样也都有承负 。

一是人为天地“承负” : “天地生凡物 ,无德而伤之, 天下云乱, 家贫不足 , 老弱饥寒 ,县官无收, 仓库更空。此过乃本在地伤物 ,而人反承负之”。人承负天地, 是天地运行发生错乱 , 人承受其灾害 。

二是自然界事物间的“承负” : “夫南山有大木,广纵覆地数百步 ,其本茎一也。上有无訾之枝叶实, 其下根不坚持地 ,而为大风雨所伤, 其上亿亿枝叶实悉伤死亡, 此即万物草木之承负大过也。”这是山川草木受到的自然承负之灾, 唇亡齿寒,也是这个意思。

三是人为自然界事物“承负” : “南山有毒气 ,其山不善闭藏 ,春南风与风气俱行, 乃蔽日月, 天下彼其咎 , 伤死者积众多。”南山有毒气,因为风而传播到了其他地方,导致死伤众多,此为人承负了自然之过。

不过 , 对于自然事物的承负人们并不太关注, 对人自身的承负才是大家关心的;而人自身的善恶承负 , 人们最担忧的是对恶的承负所造成的灾病夭死,承负之善给人带来荫庇,但这种荫庇不是无限的 , 而是有限的 ;子孙放纵为恶 , 支付完先人荫庇,也难免夭死 。 

道教承负与佛教因果,有何不同

现在我们很多谈论罪福善恶的,都将道教之承负和佛教的因果联系起来,认为道教之承负就是佛教之因果,其实是错误的。佛教的因果是基于前世今生,业报轮回的角度;而道教的承负是基于现实世界,以整体论、系统论的观念来看待社会的。

1产生报应的原因不同

“业报轮回说”认为有情众生对世界万有的“无明” 是产生果报的根本原因。

认为报应的根源在于人的贪欲和无明,由过去的无明烦恼而造作诸业,播下生死的苦因 ,于是生起种种妄念 ,因此造成了生死的流转 ,堕于生生世世的六道轮回之中 。

道教“承负说”主张的施报者是“天”。这个“天”不仅有自然无为的元气的含义, 且在一定意义上是有赏罚大权的人格神。有人认为这是一种外力报应,其实不然。

各种人的承负都有善恶积累这个内因在起作用, 是对个体或家族的过去善恶的报应,今人的祸福是先人行为的结果,如果祖先有何过失,由子孙承担其责任。而且 , 善恶的记录、拘校、奖罚 (即报应的执行)大多是由众鬼神操作的。 

《有过死谪作河梁诫》说 , 记录承负的诸神包括山海陆地 、 诸祀丛社、 舍宅诸守、 司农祠官 (其他书中还提到三尸神、司命神等 ) , 还有大阴法曹每年岁末要拘校账簿 , 核算此人的善恶累积, “计所承负 , 除算减年 ”, 地阴神 、 土府神 “收取形骸 , 考其魂神” , 罪过多的至死 , 罪不至死的要 “谪作河梁山海 ”, 其他也 “各随法轻重, 各如其事, 勿有失脱 ”。众鬼神无时无处不在注视人的所作所为,对善恶的记录和对承负的执行毫厘不爽。

2受报主体不同

佛教之所以没有承负概念,是因为“业报轮回说”主张“自作自受”。个体所造业的果报,只能由造业者自己或其五蕴相续而生者承受, 众生现在所受的业报 ,必然是自己前世的宿业所感 ,不能由别人替代,即使象父母子女这样的至亲,也不能互相承受 。所以佛教的出家,讲究抛妻弃子与世俗切断联系,在这种情况下,直系亲属的好坏完全不在自己的考虑范围内。

“承负说”的受报主体不仅是自身, 有恶心恶迹,天就会夺其纪算 ,减少他的寿命 ,同时个人的行为还会影响到他的子孙 。“承负”简单来说就是祖先给后人留下的一笔“遗产”。如果前人做了很多好事,就给子孙留下一笔好遗产,让子孙能富贵、智慧;如果前人干了很多坏事,那就会给子孙留下一笔烂账,令子孙遭受身体、心灵、经济上的许多磨难。《太平经》里举例说,比如父母失了道德,有过错于乡里,后世的子孙必受乡里的过责,这是承负最简单的道理。

与《易经》中所说“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同出一理。并且,“承负”有“十世一周”的性质,即十代祖宗的行为,会对后代有一定影响,警戒人们要为后世儿孙考量。

这也就是为什么有的人力行善事,却没有得到好的福报,就是因为承负了祖先之过错;为什么有的人做了坏事,但是却得了好的结果,是因为承负了先人之遗泽。

所以道教里讲行善,只是说行善可以有种种功德,但是却很少宣讲靠单纯的积善可以获得富贵的。

3解脱方式不同

“业报轮回说”提倡“业由心造、 回转有道”,主张通过因果法则以减少恶报,甚至消除业力的影响 。

大家都知道,道教是修现世的,而对于当前的现实利益,道教不会通过消耗福报来实现,而是创造了道家五术,以五术来济世利民,不但能解决现世问题,还能不断积累功行。

《太平经·解承负诀》说: “能行大功万万倍之先人 ,虽有余殃 , 不能及此身也 。”行大功德, 就是以忠孝等伦理道德规范为标准 , 为善去恶,得行此道者, 就能消除“承负”所带来的灾厄。

4作用范围不同

佛教的功行主要是在于普度众生,并且这个众生指的是有情众生,而无情众生是成不了佛的,所以佛教关注对象围绕的是人,其理论从人心下手,所言所论所行,皆是围绕人的觉悟成佛来进行。

道教则大不同,万物皆有灵性,度的是万物成道,所以道教关注的对象则是在天地万物及天地万物之外的一切,而人只是天地万物中最灵者,故域中有四大,人居其一,非是人为独尊。

所以道教中没有至尊的概念,即使是玉皇大帝这样地位极高的神明,一样是要听从元始符命的,但玉皇大帝本身又是元始的一个化身,元始本身是一切的源头,但却不是一切的主宰。

正因为如此,道教并不像佛教那样认为只有有情众生才能成就,而是万物皆可修行,皆可成就,在层次格局上比佛教要更大得多。只是世人多不察此,反认为佛教普度是大善,不可不谓之颠倒了。

承负的期限

那么先人的善恶行为是否能无限期的对后代产生影响呢?《太平经》中记载,承负是有期限的,过了这个时间限制,就不受承负之苦。

《太平经》说:“因复过去,流其后世,成承五祖。一小周十世,而一反初。或有小行善不能厌,囹圄其先人流恶承负之灾,中世灭绝无后,诚冤哉。承负者,天有三部,帝王三万岁相流,臣承负三千岁,民三百岁。皆承负相及,一伏一起,随人政衰盛不绝。” 

可见承负的大至期限是五代十世。如果只是后人无条件的承负先人的善恶行为,道教的善恶报应论就成为了绝对的命定论了,所以经中也告诉我们,只要个人能做大善事,虽先人有过失,也可以免于承负之灾。


发布     👍 0 举报 写留言 🖊   
✋热门推荐
  • 火箭隔19年再遭开赛三连败,西部垫底的他们还能做什么?
  • A股女董事长的是与非
  • 国企工资增幅将严控!北京发布2018年企业工资指导线,应符合这些条件
  • 男子雅西高速逆行,疯狂奔跑。交警2次拦截,司机怎么回事?
  • 卡舒吉未婚妻拒绝特朗普访美邀请:只是为了舆论作秀
  • 希腊外交部发现可疑包裹,紧急疏散后证实为“恶作剧”
  • 川航将1500名接滞留旅客回国
  • 老美也慌了!风挡破裂,车撞飞机,“怒砸”乘客...
  • 2018年10月27日 FF发布声明:外界企图蒙蔽公司全面胜诉的真相,恒大赔款是应尽的法律义务
  • 【NBA】今开7场 活塞vs勇士/尼克斯vs骑士
  • 2018赛季中超联赛第27轮:广州富力 vs 天津权健
  • 王思聪督战,富二代玩出新境界还能赚钱
  • 香山首发游客橙警 九万多人游香山
  • ofo被曝退押金周期再延长至15个工作日,律师:已涉嫌欺诈
  • 【关注】许家印为母校武汉科技大学捐款1亿元!
  • 体检查出艾滋被拒,真相是怎样?
  • 印尼龙目岛附近海域发生7级地震
  • 25岁中国女研生在日本死亡 室友承认"用菜刀砍人"
  • C罗世界波闪耀马德里德比,而巴萨却笑到了最后
  • 曝C罗将回归葡萄牙国家队,轰入世界波只因为够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