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2年,湖北襄阳,一农民干活时地面突然坍塌,露出一个洞穴,凑近一看,里面居然盘着一条条“巨蛇”状的东西!农民吓得掉头就跑,回到村里添油加醋讲述了一番,谁知村民们一听,纷纷表示要一探究竟。

农民本来不想去,但拗不过乡亲们,无奈之下,只好带着他们前往干活处。

此地位于襄阳施坡大队北部的蔡坡山岗,砖瓦厂经常在这里取土,时不时挖出一些陶器、铜器、铁器等碎片。当时,也有人怀疑这里有古墓,可由于一直没有挖到墓葬,最后不了了之。

来到地里,农民指着一个洞穴,颤声道:“我就是想挖点土填院子,没想到里面全是大蛇!”

这是一个一尺见方的洞穴,洞口齐整,看起来不像是天然形成的。

一番交头接耳,两个胆大的村民来到洞穴处。他们小心翼翼地用锄头扩大了洞口,定眼一看,不由哑然失笑。原来,洞穴内的不是蛇,而是盘根错节的植物根须。

村民们大失所望,一个个准备打道回府。突然,一位眼尖的村民惊呼道:“不对,这里面好像有建筑!〞

正要散去的村民闻言停下了脚步,凑过去一看,果真如此!众人一阵猛扒,果然发现有建筑。

随着挖掘的深入,地下建筑越来越明显,看起来规模不小。这时,一位年老的村民连忙喊道:“别挖了,这是古墓,再挖下去就破坏文物了!”

很快,当地考古学家们闻风赶来,经过勘探,果然发现地下有古墓。随后,考古队结合取土工程,对这些墓葬进行抢救性发掘,两年时间,竟然发现并清理出11座墓葬,根据出土的文物鉴定,这些都是战国时期的墓葬。

1974年,清理工作收尾时,考古专家意外发现此地还有一座大墓!此墓东西长17米,南北宽14.8米,考古队为此墓编号“襄蔡12M”,称之“蔡坡12号墓”。

然而,随着挖掘工程的深入,本来兴致勃勃的考古专家们却越挖越失望。 原来,他们在古墓中发现一个25米深、直达主墓室的盗洞。显然,盗墓贼捷足先登了。

失望归失望,工作还是要继续。 没多久,墓室就被打开了,当考古专家看到里面的情景后,无不精神大振。这座古墓虽然被盗墓贼光顾了,但里面仍有不少好东西。

考古队又热火朝天地干了起来。随着墓室的清理,一批彩绘陶器、铜鼎、玉器等不断出现。更令人兴奋的是,在墓室还发现一个完好无损的边箱。

边箱打开的那一瞬间,众人无不眼前一亮,这居然是一个兵器箱!专家依此推测,此墓应该是战国时期一位将军的墓葬。

很快,专家们从中清理出大量兵器,有戈、矛、戟、箭簇和两把青铜剑。

历经千年,两把青铜剑早就锈迹斑斑,但其中的一把青铜剑却像磁铁一般,吸引了在场所有专家的注意力!

此剑横放在箱内中部,剑身上露出的2行10字的铭文清晰可见,上面写着:攻吴王夫差,自作其元用。

这把铜剑,难道是“吴王夫差剑”?

为了稳妥起见,专家将剑身上的铭文拓印下来,寄给了郭沫若,请他给予鉴定指教。

一个月后,郭沫若回信了,信中写道:“‘攻玉攵王夫差 自乍其几用’。攻玉攵即勾吴,古器铭中或作吴之古称。攻玉攵王夫差,即吴王夫差。其几用一般多作‘其元用’,但此铭确是几字,或系铸损。”

一石激起千层浪!这把剑,居然真的是吴王夫差剑!

谈到吴王夫差,人们第一印象就是越王勾践的手下败将。其实,夫差在位初期,励精图治,吴国在他的带领下,有问鼎天下之姿!甚至,在某种程度上来说,夫差还是勾践的老师。

公元前496年,夫差的父亲阖闾被勾践用“敢死队”杀伤,不久后病逝,夫差继位。为了洗雪其父阖闾败给越王勾践的耻辱,夫差励精图治,甚至还安排一人站在内宫庭院,每当夫差出入,此人必耳提面命:“夫差!你忘记越王的杀父之仇了么?

夫差每次都昂首吼道:“誓死不忘!”

两年后,夫差打败了勾践,但他没有听从伍子胥之言,选择赦免了越王勾践,这才有了勾践的“卧薪尝胆”。勾践卧薪尝胆之时,不也叫士兵反复提醒他要报仇吗?所以,不排除勾践在学夫差。最终,勾践赢了,连同越王勾践剑,都压了吴王夫差剑一头!

这把吴王夫差剑残长37厘米,宽3.5厘米,属于宽格有箍剑,其特征是便于握持、利于劈刺。这把剑的棱脊、凹弧截面较为突出,刀刃也由之前的直线变为弧线,还稍向内收,在实战中杀伤力更强。

相比越王勾践剑,吴王夫差剑名声不显,可实际上,夫差剑并不比勾践剑差。其实,自阖闾开始,吴国就非常重视铸剑,君主求贤若渴,铸剑师纷纷来投。因而出现了很多铸剑大师,比如干将莫邪,至今被人传颂。

吴王夫差剑,显然也是某位大师的作品,兼具外表和内核,即便以当下的锻造技艺,也无法仿制。

至于这柄剑,为何会出现在襄阳,郭沫若在信中也做出推测:吴王夫差剑出土于襄阳,盖吴灭于越,越又灭于楚故。往年在湖北亦曾出夫差剑一具。

他认为越国灭吴国之后,此剑到了越国,后楚国又灭了越国,此剑又到了楚国,最后,楚国某位国君,将其赏赐给了某位将军,才使这把剑到了襄阳。

现如今,这把稀世之剑珍藏在湖北省博物馆,成为该馆的镇馆之宝之一。

跨越10000年,150件艺术品,总有一件能引发你与古人间的情感共鸣

我们常常说字如其人,见字如见人。从字迹中可以窥探人的灵魂。在有些案件时,也会对照字迹,也许就能找出破案线索,找出真凶。通过字迹,真的就能看出是哪个人所写的吗?

答案是的,因为写字就是一门艺术,无论楷书、行书、还是草书,一笔一画,落笔、行笔间流畅度都能表现出一个人的行为特征,喜怒哀乐!

在《大话中国艺术史》就为我们做了通俗易懂的详解,如王羲之著名的《兰亭集序》,王羲之有一次邀请了众多的文人好友去兰亭开派对。

酒酣后,有人提议让王羲之众人所作的诗集写序,王羲之也不推辞。只见他趁酒意正浓,提笔挥毫,一气呵成。

刚开始,文章叙述时间和地点时,书法线条稳重和肃穆,由此可以看出,他一开始的情绪,是平缓且安祥的。

紧接着,他描写了这次聚会欢快的场景,笔法这时是很轻快的。但忽然,他笔锋一转。说道,和茫茫宇宙相比,人的一生多么短暂!在这里,文章的后半段,开始出现停顿和涂改的痕迹。

在这中间,最让人触动的,就是个“痛”字,他把“哀”涂抹去,换成了让人情感更强烈的“痛”字,更表现出了他一生的官场不遂。

怎么样?意公子此等解释是不是让我们恍然大悟,不由心中发出一声“啊!原来如此"的感慨。原来字从心生,字能表达出书写者所要倾诉的情感。

本书中还有很多地方会让我们有这种释怀的感慨,因为本书处处有梗,作者意公子意公子,艺术自媒体“意外艺术”的创始人;畅销书《大话西方艺术史》的作者;《艺术很难吗》、《国宝很有戏》的主讲人。

意公子擅长用大白话,通俗易懂的语言解读艺术, 致力于让艺术从小众走向国民,消除艺术与大众的认知差。

这本《大话中国艺术史》,意公子用她独有的视角,通俗易懂的语言,以时间为写作脉络,通过150件艺术珍品,配上丰富精美的图片,为我们展现了古人的智慧,超凡的技艺,以及世界观乃至人生观,让我们体会中国艺术的精神内涵,与之产生情感共呜。

 

     

一艺术来源于生活,延伸于生活

本书的开头,作者就写到艺术的开始,是为了生存。换句话说,艺术来源于生活。的的确确如此。

比如我国陶器的出现,可能就是人们在一场大雨过后,人们在泥泞的土地上烧烤食物。忽然发现,黏土在烘烤后变得硬邦邦,人们就想到,我们是不是可以把土捏成各种样子,可以用来打水、喝酒、装粮食呢?

再比如文中说到的青铜器的诞生,人们制作石器,需要上山采石,由于山上的石头有得很大,必须用火把它烧裂成小块才能运下来。

石头在烧制过程中,里面含的铜矿熔化了,变成了液体,冷却后变成了青铜的饼块。人们发现青铜饼可以隨意加工成各种器具,而且可以回炉、熔化再利用。

青铜时代就这样到来了,人们用青铜做了食器和酒器,各种餐具。

酒足饭饱后,人们开始进行精神上的追求,追求美的享受。

于是,到了战国时期,一个叫作乙的诸侯王把青铜制作成了史上数量最多、音律最全、音域最广、音质最高的古乐器一一曾侯乙编钟,当千古绝响响彻天空的那一刻,我们会感到“真是此曲只能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

正是因为生活中的发现,人们把一些天然的材料打造成生活中的必需品,而后又把它延伸至别的领域,变成了一件件艺术品,成为美的享受。

二艺术有独特的生命,闪烁着人性的光辉,透露出世界观和人生观

每件艺术品放在陈列柜中,灵动的姿态,似有,似有千言万语要诉说。因为人们的思想注入其中,就赋予了它生命。它通身闪烁着人性的光辉。

也许在某个时候,看到它,会引起你跟创作者的灵魂共鸣,让思维、感情穿越时空,相互碰撞。

我的小姨是个艺术爱好者,从小就爱画画,现在老了,愈发显得生动活泼了。正好双休日,小姨来我家玩,我知道她的喜好,并拿出了我这本宝贝《大话中国艺术史》,小姨欣喜地接过去,津津有味地看起来。

当她翻到某一页时,一下子怔住了,眼神呆滞,仿佛看到触动她情感深处的东西。我吃惊地望过去,瞧见书的上面画着五幅牛,牛各显神态。

第一幅牛图,身体朝左,眼睛好像在看我们,迈开腿,闲庭信步的样子。

第二幅,一头黑白相间的牛,昂首挺胸,不慌不忙向前走,昂首阔步的样子。

第三幅,是唯一一头身体正向面对我们,眼直勾勾地看着我们,张囗鸣叫,从容不迫的样子。

第四幅,是最可爱的一头牛。只见它身体向左,头却向右转,大眼睛看着我们,伸出小红舌头,表情微笑,好像在对我们做鬼脸,饶有情趣的样子。

第五幅,是唯一一头戴了缰绳的牛,眉头紧锁,步伐沉重,好似背负着责任的沉重。

这是唐代著名画家、政治家韩滉创作的《五牛图》,是我国目前发现的最早纸质画作,代表唐代花鸟畜兽画的最高成就之一。

有人猜测《五牛图》可能是写照了他一生忠心为君的牛形象。

小姨看见《五牛图》,叹了一口气,这不正是画得她的一生吗,那天中午,小姨好似心情不太好,没吃饭就回去了。

我把事情说给妈听,并把五牛图给妈妈看,妈妈对照字,看了一遍,说这五牛图像极了小姨的一生。

原来,小姨排行老幺,从小就成绩优异,能歌善舞,爱画画,兴趣广泛,是学校出了名的,那时侯的她,每天朝气蓬勃,闲庭信步。

高考后,小姨响应国家号召,下放到农村,那时侯的她斗志昂扬、昂首阔步。

下放回来后,她调到了大庆油田上班,还参加了单位的文艺团,创作出了许多新颖好看的节目,在朋友眼里,她就是想法不断的人,那时的她看起来就像那头搞怪的牛。

后来,她拿起图纸,跟着钻井队跑遍全国各地甚至国外,成为单位的一名骨干,这一干就是二十年。

最后,她也累出了一身病,着实的一头老黄牛,休养了几年,才慢慢好起来。

由于长年聚少离多,和儿子关系不太融洽,一次两人争吵中,儿子竟吼出了:“整天就知道工作,工作,这么多年,你累死累活,得到了什么,你就像一头牛,整天为工作任劳任怨,把我丢一边,工作永远都比我重要!”

此刻我才明白,小姨看到这幅画的心境,原来穿越千年,一件艺术品是连接古今人思想的桥梁,能引起她们强烈的情感共鸣。

  

       三寄心于艺术,寻求心灵的慰藉

清明时期,中国大西北一处黄沙遍野的地方,一个叫王圆箓的道士像往常一样在莫高窟打扫时,发现了一个伟大奇迹,一面空心墙里,密密麻麻堆堆满了帛画、刺绣、经卷。

每一个洞窟的墙上画满了壁画一一敦煌壁画,数量之大,令人瞠舌。

古人是以何种毅力去做出如此重大工程的画。并且有研究发现,在墙上作画比在纸上作画更考验内功。那么是什么支撑他们在如此恶劣环境下做出这些巨作。

意公子给我们做了详解,她讲道:敦煌画中有很多都是佛像,人们之所以画这些佛像,是为了找到支撑他们对抗乱世的意志,而这些意志就是佛教的信仰。

佛教的传入和到来,佛像和佛经故事的生动演绎,带给那些在现实生活中找不到出路的百姓在心灵上的慰藉。

后来,人们把自己的生活经历、风俗民情画上去了,当人沉浸式的作画,把自己代入到画中,各种情感都宣泄到了画中。

有医学曾经研究表明,专注可以降低人的疼痛感,当古人专注于画,把喜怒哀乐寄托于画上,他们就感受不到了当时他们所处悲凉的处境了。

      

     四艺术是靠高超技艺展现出来的

书中为我们展现了一件精美的蛋壳黑陶高柄杯,让我们叹为观止,考古学家是这么描述它的:

“黑如漆,亮如镜,薄如纸,硬如瓷,声如磬”。

其通身黑亮,陶壁只有鸡蛋壳那么薄,平均不足0.5毫米,最薄的只有0.3毫米,比医院的针孔还细。重量只有40克,还没有一个鸡蛋重。

它的造型比现在红酒杯造型还美,喇叭状的口沿,细长的杯柄,柄的中部还有一个布满了镂孔的“小肚子”。在“肚子”里放一粒陶丸,就能稳定高柄杯的重心。而当我们晃动时,陶丸撞上笼壁,就发出了清脆的响声。

现代陶器专家经过多次实验,发现这个杯子涉及的工艺相当繁琐,需要16一一20道工序,难度也相当大。即使用今天的技术来仿制,也很难完全复原。

怎么样,我们是不是被古人高超的技艺所折服,有种想亲眼目睹,甚至想摸摸的冲动。

写在最后:

10000年的中华艺术史走过了最原始的陶器时期,走过了青铜时期,走过了诗画鼎盛的大唐盛世……,让我们不得不佩服古人的智慧,佩服他们高超的工艺水平,其中还有些艺术品能作为桥梁,引起我们心灵震憾,与古人在那一刻发生强烈的情感共鸣。

大家可以在《大话中国艺术史》一书中领略艺术之美,收获文化知识的同时,也能得到某种抚慰我们的心灵,让我们的心灵有所安放的情感依托。 https://t.cn/R2Wx8V1

【龙是猪?这些5000年前的文物,学者坚称是“猪头”,理由不服不行】
龙作为中华民族的图腾,在中华儿女心中占据了无法比拟的地位。马列主义哲学告诉我们,我们所在世界的本质是物质,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故而信仰归信仰,纵然中华儿女对龙给予了浓厚的精神寄托,但感情用事终究取代不了事实的“客观存在”:站在现代科学体系的角度,龙的真实存在性是站不住脚的。

按照现代科学理论体系,若要证明一个物种真实存在于地球,核心关键得有数量众多的相关证据做支撑。对于活生生存在于地球之上的生物,就必须能找到固定的种群分布,零星发现不能说明问题;对于已经灭绝成为历史的生物,要能发掘出数量庞大的“化石”作为依据。总的来说,既然在地球上到此一游,必须留下些痕迹,而且,固态的证据不可或缺。

很遗憾,尽管古书上对龙的记载卷帙浩繁,集鹿角、兽足、鹰爪、蛇身于一体的龙的“一本多态”形象深入人心,但因为没有留下任何价值高的固态证据,故而现今主流观点认为:龙是古人臆想出来的神话动物。

不过话说回来,虽然龙本体没有留下任何“只言片语”的证物,但有关龙纹的陶器、石堆、土塑却屡见不鲜,而且大部分都发掘于距今5000年前的新石器时期。如1995年,在辽宁阜新查海发现了距今约8000年的石堆巨龙,长达19.7米;1987年,河南濮阳西水坡第45号大墓发现了距今6400多年前的蚌壳摆塑龙虎图案。在墓室中央男性墓主的两侧,分别用蚌壳精心摆出了一龙一虎;而在同一水平线南北间隔20米左右,还发现了两组蚌壳塑龙。

除了这些石头、蚌壳堆砌而成的石龙,陶瓷器皿上的龙就更多了,如安徽含山县凌家滩遗址出土了距今5000多年前的环形“玉龙”。发掘简报中对玉龙的描述为:吻部突出,阴线刻出嘴、鼻、眼。头部阴刻几条线呈皱纹和龙须,头雕两角。龙身脊背阴刻规整的弧线,表现龙为圆体,连着弧线阴刻17条斜线,表示为鳞片……

1971年在内蒙古翁牛特旗三星他拉村地表以下50-60厘米处,发现了一件5000多年前的红山文化的“龙”形玉饰。这条“龙”由墨绿色玉雕琢而成,高26厘米,全身细长,呈现弯曲的C形。头顶长着一簇很长的“头发”,一直拖到了背部,并且“头发”的尾部呈现出了倒钩状。

现在问题来了,一方面是没有任何“化石”作为依据,而另一方面则是5000年前的龙形文物大量出土,假如你是专注于龙文化研究的专家学者,对于龙到底存不存在于世间,该做如何判断?

部分专家还是选择站在科学的视角,对龙予以坚决的否定。

那大量存在于5000年前的文物上的龙纹,又该做如何解释呢?别说,这些专家脑洞大开,运用储存在大脑里的丰富知识,还真找到了合理的解释:这些龙纹文物上的龙头,实际上是“猪首”,也即这些龙形文物,蛇一样细长的身躯,个个如同猪八戒一样顶着一个大猪头。

说好的蛇为主体演化而来的龙,怎么瞬间秒变成蛇身配大猪头了?专家这脑洞,我就呵呵一笑置之,但专家接下来给出的理由,不服不行!

据《红山文化兽面玦形玉器用途研究》一文认为:内蒙古翁牛特旗三星他拉村发现的距今5000多年前的红山“龙”形玉饰,其首部原型应为猪首。理由是现今我们熟悉的龙的形象是在宋代以后才确认下来的,宋代以前的龙的形象变幻莫测,没有一个固定的模式。这就给龙的猪首提供了可能性。

另外,对比红山“龙”形玉饰与猪的面部特征,发现二者有很多相似之处:首部较大,以一对竖立肥大的双耳作为首部的轮廓线,吻部平齐,鼻梁上带有明显的皱纹。“大头”,“肥大的双耳”,不正是指的就是“大猪头”吗?其次“吻部平齐”、“鼻梁上皱纹明显”,也符合猪的面部特征。如此看来,龙看似复杂的脑袋,实则是以“大猪头”为原型,是有一定道理的。

仅从“形似”角度对比就认定龙头实为“大猪头”有失偏颇,为此学者还进一步深入到了“神似”层面。

《管子·水地》有云:“龙生于水,被五色而游,故神”;《淮南子·地形训》中再次下结论:“云母来水,土龙致雨”。均在说明一点:龙与水关系密切,而且传言中的龙能腾云驾雾,四海龙王掌管人间降雨职责,可知龙简直就是雨水的代言之物,为此,《左传·昭公二十九年》中更是露骨下结论:“龙,水物也”,直言龙就是水的化身。

既然龙能降雨水,那猪也有这能耐?别说,学者还真找到了理由,再次让人不服不行。

首先,猪被先民认为是水神或者云雨之神。《易经·说卦》有云:“坎为豖。”豖自不必说,指的就是猪,那何为坎呢?就是水;《礼记·月令》中再次申明:“彘,水畜也”,进一步将猪划归为水一类的生物。

其次,民间信仰中猪能兆雨。《诗经·小雅·渐渐之石》记载:“有豖白蹄,蒸涉波矣。月离于毕,稗滂沱矣。”,猪一跑到涉水坡,滂沱大雨就来了,不正是说明猪能降雨吗?这方面的记载非常之多,就不一一列举了。由此可见,古人中的猪不仅是可供食物的六畜之一,而且还是能昭示雨水的“神明”,故而在古代传说中,雷公是猪形,这也是猪为云雨之神的缘故。

如此看来,不论是外表上的“形似”,还是有若神明的降雨“神似”,猪都做到了。

还有一个疑问:既然龙的原型是猪,为何猪头是原装高配,身子却改为细长的蛇形身躯呢?对此有学者继续大开脑洞:三星他拉村的红山“龙”形玉饰其弯曲的身躯根本不是动物的躯体,而只是玉器的形制所致罢了。学者在《龙凤文化源流》一文中认为:勾形卷曲状乃商周及其以前玉器配饰、礼器的一种特定形式,无论是龙,还是马、豖、虎、鸟皆是如此,并非仅见于龙。

如此脑洞大开的解释,却又引经据典、头头是道,不得不让人信服:莫非我们图腾崇拜了几千年的龙,实际上一头猪,只不过猪做了改装:仅保留猪头,剩下的就有赖于老祖宗们的自由发挥了,比如常见的蛇身配“大猪头”。

虽说学者给出的理由无懈可击、让人无法反驳,但一联想到原本弯曲有致、神乎其神的龙是丑陋、毫无灵性的猪,我就呵呵了。
#这就是中国风##出道吧新星#


发布     👍 0 举报 写留言 🖊   
✋热门推荐
  • 【让文物“发声” 让历史“说话”】   近日,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核定结果公布,宁夏大麦地岩画、姚河塬遗址榜上有名!   守护住历史文脉,让更多的文物
  • 突然想起批改网作文又过时,然后刷了会手机突然想到了东港三中,想起了丽民老师,看了会三中的贴吧,看到一个17届的评论,第一反应是比我高一级,可是转念一想明明我是1
  • #今天还是母胎solo吗[超话]##今天还是母胎solo吗[超话]#今天参加了概率论的忘忧酒屋活动作为酒客分享了2019最大的烦恼“大概就是世间待我很温柔而月老
  • 行きましょう!2020倒计时11天⏳上午选课 烦心暴躁不安下午出去和朋友逛街吃饭开心极了 开心到舍不得分开聊起高中好多事 大家真的太可爱太好耍了吃了熟悉的绿茶还
  • 它不属于设计的范畴,更属于数字艺术绘画。面哟, 以前的因为不能再版所以很多盗版,盗用我书中的图片做成素材包和电子书售卖,还有抄高10倍价售卖。
  • No.13[心][心] 卓别林:当我开始爱自己   "Als ich mich selbst zu lieben begann, habe ich verst
  • 看到了经济独立的曙光......我最大的焦虑感就是没钱,读书的日子再怎么自我说服总无法心安理得,没勇气花钱考雅思,没勇气出国,也没勇气走进社会,考研又瞻前顾后动
  • 对每个外卖员都很客气,会第一时间点赞发布好评,他们风里来雨里去,真的挺不容易;但有个常点外卖的朋友说,有时遇见想差评的,却不敢,因为对方知道她的具体地址....
  • 在你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就好想保护你这种想不笑就不笑,想沉默就沉默的权利,可除了祝福也没什么能做的了。以前的自己肯定想象不到现在会对一个遥不可及的人如此痴迷,
  • 不管考得如何,考完当然还是要浪一浪的✌ 晚上和室友吃了馋猫食堂,味道还不错,本吃草女孩表示海草真的是我的心头好,太爽口了[拳头] 吃完去看了《误杀》本来以为
  • 多余的反面就是那些被消费的生产物,他们通过被消费得到了“意义”人的欲望通过剩余价值物化成为了它们,其中的转换原理就是景观世界的构建系统。在他的作品中,我们可以看
  • 亚洲第一家酒吧+小笼包都餐厅~ 其实每次不知道吃什么的时候都会日常来鼎泰丰吃东西. 还有就是每年吃螃蟹️的季节 都会第一选择这里. 当然不仅限于这家店 我觉得我
  • 将要选择激光手术的人,也是不合适配戴隐形眼镜的。旧的事物消失了,新的事物生出来 ;那些依旧保留至今的熟悉的景物,或是将要消失的,让我贪心的想捕捉住,哪怕只是一丝
  • 时隔两年没咋玩儿围脖,好像是因为换手机,发现忘记密码就慢慢被我淡忘了,在和妹妹聊天中发现现在她们玩儿的百度贴吧什么的都是我读大学研究生的时候也经常泡的平台,是不
  • 同时也有些失落…有时候会有一点孤单的感觉…怎么说呢,虽然认识教会里的一些兄弟姊妹但一方面不在同样的现场中,一方面我又比较认生很难聊起来…身边每天接触的同学基本上
  • 云上乡愁书院——打破时空限制在悦心文化空间,云上乡愁书院经营着1700多种品类的书籍,凭借独特创意——创新的建筑格局、形式多样的阅读空间,仅半年多时间就已经成为
  • 还是说怕太多人知道我来探你班啊”小凌有点不开心,这才刚来就让人走,刚刚还问怎么来了也不提前说,是不想让人知道我们的关系么“傻瓜,当然不是,我巴不得大家都知道你是
  • ”这首 #刘宇宁新专辑十# 中最具有力量感的第八首希望主打曲《黑夜一束光》大家最爱充满能量的刘宇宁来了,就像歌中唱到击垮你的绝望会成为翱翔的力量,这首歌就是黑夜
  • 和几位同事把三份卷子的题目和答案做了最完整的修订,休息好给大家讲讲,还是要善始善终[抱抱] 高数和概率还算传统,尤其数一无穷级数大题,抄上笔记就十分,标点符号都
  • 吕随启认为,对于当前中小企业面临的融资难题,此次会议充分体现了对该问题的重视程度,“要在摸清中小企业发展总体情况的前提下,从解决或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