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堂讲话(第四天)
《念佛决定愿往生》
诸上善人:光阴真是快的很呀!我们的念佛七已经打了四天了,在这定期七天之中,已经过去了一大半了!诸位的功夫,究竟用的如何?是需要各人自己反省一下的。若是上根利智的人,念佛一日,即能得到‘一心不乱’。但上根利智的人,大概很少,中下根机的人,总是占多数。我们既然尚未证得‘一心不乱’,即可自知根机不太深厚。然而正因为我们的根机浅薄,才需要急起直追,努力精进!才需要时时反省,见贤思齐!果能如是,方克有济。否则,时光不住,再过三天,佛七就圆满了;结果一无所得,岂不太可惜这七天的宝贵光阴吗?切不可把光阴看得太轻;古德云:‘一寸时光,一寸命光’!真是警策人的忠言实语。光阴即是我们的生命,过了一天光阴,即减少了一天生命!若是悠悠泛泛,不肯真实用功,须知空过了七天光阴,即是牺牲了七天生命!那真是太对不起自己了!明乎此义,才能不放过时光,念一点钟有一点钟的进益,念一日有一日的功夫。我们虽然不是上根人,但只肯用功,一定功不唐捐,终会证得‘一心不乱’的。
诸位的信心,已很坚固;诸位的行门,已很精进。但是在净土法门之中,还有一个最要紧的条件,这就是必须‘愿力恳切’!所以今天讲话的题目是:‘念佛决定愿往生’。再分三段来讲:

第一、往生西方全凭愿力:蕅益大师说:‘得生与否,端凭信愿之有无;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浅’。我们在这两句话中,就可以知道,西方得生或不得生,但看有没有信愿。换句话说,只要有信有愿,无论念佛多少,西方一定得生。足见信愿二字,是何等重要了!所以,昨天对诸位讲‘念佛切勿起疑念’,就是讲的信字。今天讲‘念佛决定愿往生’,就是讲的愿字。如果但有信心,没有愿力,亦是不能往生,所以愿力很重要!
比方说:你们在自己家里,听见朋友说:灵山寺的大殿是如何的巍峨,讲堂是如何的高广,佛像是如何的庄严,僧众是如何的修行;现在打念佛七,参加的人是如何的众多,每天讲经说法是如何的玄妙。你们听了之后,信是信了,可是你们愿不愿去灵山寺呢?如果愿意去,那‘信’才有用处。如果不愿去,就是没有愿力,纵然相信,也是‘白信’。有信而无愿,终究去不了,那‘信’有何用处呢?所以‘信’固然要紧,而‘愿’更要紧!

再举个例说:大家都知道?孔子是儒家的圣人。但是孔子何以会成圣人的呢?这答案在‘论语’中,孔子自述其修学成就之阶段,颇为简明。他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踰距’。我们在这一段书中,可以知道,孔子之所以成为儒家圣人,是由于他一生精进修学,方能成就的。但是我们不可忽略了‘志于学’这三个字。因为他能立志以求圣人之学,才有以后几十年的修行,方能达到圣人之地位。然而我们何以知道孔子‘吾十有五,而志于学’,是志于圣人之学呢?这在孔子的一生所言所行,皆是圣人之作略,固然可以证明;而在‘论语’中,另有‘言志’一章,尤足以证明。有一天,颜渊和子路,侍立在孔子旁边,孔子说:‘盍各言尔志?’子路说:‘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颜渊说:‘愿无伐善,无施劳’。子路接著请问孔子:‘愿闻子之志’?孔子即发表其志向说:‘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直以安信抚天下人为己任,非人间圣人而何?在‘论语’中,更有两句话可以证明;有一次,孔子对子夏说:‘汝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若为救人救世而求学,将来一定做君子;若为升官发财而求学,将来一定做小人。同是一样读书人,而其结果,有云泥之分,可见‘立志’最要紧!

再举一例:我在小学读书的时候,修身教科书中有一课,我到现在还能背出来:‘两小儿,同贤愚。及长大,各一途,一为人中杰,一为车前夫’。这两个小孩子,既然天资相同,而又受同等的教育;何以长大成人之后,竟有天壤之别呢?这因为此一小孩立志高大,所以终成人中杰;彼一小孩没有志向,所以竟堕落为车夫了。可见‘立志’最要紧。

世法中所谓‘立志’;即是佛法中所谓‘发愿’。能否成为一个人中杰,但看是否曾立人中杰之志?能否成为一个世间圣人,但看是否曾立世间圣人之志?同样的道理,我们能否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去,但看我们是否曾发生西之愿?有愿,决定能生西方;无愿决定不能生西方。这是没有丝毫犹疑之余地的!

兹再引经证明:佛说阿弥陀经,乃净土三经之一,亦即我们每天必诵的功课。以信愿行为一经之要旨,亦即所谓往生西方的三资粮。蕅益大师即以此三资粮把阿弥陀经的‘正宗分’分为三大科:第一、‘广陈彼土依正妙果以启信’。经文由‘舍利弗!彼土何故名为极乐?其国众生,无有众苦,但受诸乐,故名极乐’起,至‘又舍利弗!彼佛有无量无边声闻弟子,皆阿罗汉,非是算数之所能知。诸菩萨众,亦复如是。舍利弗!彼佛国土,成就如是功德庄严’止。我们看这一段‘劝信’的经文中,却没有明显地说出一个‘信’字,只是把‘劝信’的意思,含在文义之内而已。第二、‘特劝众生应求往生以发愿’;经文:‘又舍利弗!极乐国土,众生生者,皆是阿鞞跋致;其中多有一生补处。其数甚多,非是算数所能知之,但可以无量无边阿僧祇说。舍利弗!众生闻者,应当发愿,愿生彼国,所以者何?得与如是诸上善人俱会一处’。我们看这一段‘劝愿’的经文中,不但明显地说出两个‘愿’字,而且词意恳切,足见佛的本意,在指示我们要注意‘发愿’。所以蕅益大师在‘科文’上,亦冠以‘特劝’二字。第三、‘正示行者执持名号以立行’;经文自‘舍利弗!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起,至‘舍利弗!我见是利,故说此言。若有众生,闻是说者,应当发愿,生彼国土’止。我们看这一段‘劝行’的经文中,佛的结词仍然是劝愿,可见‘发愿’的重要性。不但此也,即在‘流通分’中,到了经文的结尾处,世尊仍然再三地劝我们发愿。经文说:‘舍利弗?若有人,已发愿、今发愿、当发愿,欲生阿弥陀佛国者;是诸人等,皆得不退转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于彼国土,若已生、若今生、若当生。是故舍利弗!诸善男子,善女人,若有信者,应当发愿,生彼国土’。我们再看看这一段经文:凡是能发愿的人,于无上菩提皆能得到不退转。何以能得到‘不退转’呢?是因为已发愿的已生彼国,今发愿的今生彼国,当发愿的当生彼国之故。须知只有阿弥陀佛国土,才有‘不退转’的利益。在娑婆世界修行,是难得不退转的。然而如何方能生到彼佛国土呢?经文上不是说的很明白吗:已发愿者已生,今发愿者今生,当发愿者当生;但有发愿,无不生者。这‘发愿’二字是何等的重要啊!
总之,往生西方全凭愿力;若无愿力,则西方是生不去的。

第二、愿不恳切行不真诚:我们既知发愿很要紧,发愿的心一定要恳切,念佛才能念得好。倘若是随随便便发的愿,则念佛的行门也就不会真诚了。愿既不恳切,行又不真诚,所以现在打念佛七,得不到‘一心不乱’的功夫;将来临命终时,要想‘心不颠倒,即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国土’恐怕很难了!

因为净土门中,发愿最重要,所以过去诸大祖师,作了很多发愿文。在念佛七中用的发愿文,和平常用的不一样;在‘大回向’时,跪念:‘弟子众等,现是生死凡夫,罪障深重。轮回六道,苦不可言。今遇知识,得闻弥陀名号,本愿功德。一心称念,求愿往生。愿佛慈悲不舍,哀怜摄授。弟子众等,不识佛身,相好光明。愿佛示现,令我得见。及见观音势至,诸菩萨众,彼世界中,清净庄严,光明妙相等。令我了了,得见阿弥陀佛’。起立,绕念弥陀、观音、势至、清净大海众、各圣号后,再跪念:‘愿我临终无障碍,阿弥陀佛远相迎;观音甘露洒吾头,势至金台安我足。一刹那中离五浊,屈伸臂顷到莲池;莲花开后见慈尊,亲听法音可了了。闻已即悟无生忍,不违安养入娑婆;善知方便度众生,巧把尘劳为佛事。我愿如斯佛自知,毕竟当来得成就’。在‘佛七仪’文中,有几句注语,说是:‘此文古今大有灵验!或有于正发愿时,见诸瑞相。或于睡梦之中,得见阿弥陀佛,放大光明;感应事繁,不能具述。惟励意行之者,方信不虚矣’!我们于正发愿时,何以未得见诸瑞相?乃至于连梦之中,亦未得见阿弥陀佛放大光明呢?这就是因为在发愿之时,未能恳切地‘观想弥陀,恩德无量,酸心痛骨,自悲障重’之故。当我们念发愿文时,只是口里念念,心中毫不恳切。像小孩子背书一样,不知书里的意义。不能‘随文作观’,发愿文成为‘具文’,如何能起作用?如何能生力量?既不能‘励意行之’,所以也就得不到感应了。

以愿引行,以行填愿;‘愿’有引导之力,有恳切之愿,方能引出真诚之行。我们发愿既是随随便便,我们念佛自然也就悠悠泛泛了。如何能念得成功呢?!

第三、有行无愿终不往生:前面是说,没有恳切之愿,一定不会有真诚之行。这里是说,纵令有真诚之行,没有愿力,一定不能往生。

有人说:‘能往生不能往生我不管,我只管念我的阿弥陀佛好了’。如果是这样,决定不能往生!前面说过,‘愿’是具有引导之力的;不但现在能引导真诚之行门,而且将来能引导至于西方。今既无引导之愿力,虽有实行,终无法出三界至极乐。果真是只知念佛不知发愿,则这个人对于净土法门亦没有信心。‘信愿’是‘慧行’,‘念佛’是‘行行’。‘慧行’等于眼目,‘行行’等于腿足。必须足目相资,方能生西。今有行无愿,等于有足无目,太危险了!

有人说:‘阿弥陀佛乃万德洪名,我只多多念佛,自有无量功德。即使不能生西,仍有我的功德在,有什么危险’?念佛有功德是不错的,但你既不知发愿生西,即是没有智慧;有行无慧,把念佛的功德都变成来生的痴福了!第二生在享受痴福之时,必然依福造业,第三生一定堕落三涂,非危险而何?
诸上善人!我们的念佛七已经过了四天了,各位皆应省察一下自己的功夫;如果这句佛号尚未念得纯熟,即应恳切发愿以引导之。
话说多了‘打闲岔’,各各恳切发愿,好好念佛吧!

历代宗门大德开示观心法要

五祖弘忍大师开示观心

五祖弘忍大师开示观心,曰:“会是信心具足志愿成就缓缓静心。更重教汝。好自闲静身心。一切无所攀缘。端坐正念善调气息。惩其心不在内不在外不在中间。好好如如稳看看熟则了见此心识流动。犹如水流阳焰晔晔不住。既见此识时唯是不内不外。缓缓如如稳看看熟则返覆销融虚凝湛住。其此流动之识飒然自灭。灭此识者乃是灭十地菩萨众中障惑。此识灭已其心即虚凝寂淡泊皎洁泰然。”

大慧宗杲禅师开示观心

大慧宗杲禅师在答李郎中说:“欲妙喜因书指示径要处,只这求指示径要底一念,早是刺头入胶盆了也,不可更向雪上加霜。虽然有问不可无答,请左右,都将平昔或自看经教话头、或因人举觉指示得滋味欢喜处,一时放下依前百不知百不会如三岁孩儿相似,有性识而未行,却向未起求径要底一念子前头看,看来看去,觉得转没巴鼻,方寸转不宁怗时,不得放缓,这里是坐断千圣顶额处。往往学道人,多向这里打退了。左右若信得及,只向未起求径要指示一念前看,看来看去,忽然睡梦觉,不是差事,此是妙喜(大手:妙喜即大慧宗杲)平昔做底得力工夫。”

黄龙禅师开示观心

诸上座,人身难得,佛法难闻。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尔诸人要参禅么,须是放下着。放下个甚么?放下个四大五蕴,放下无量劫来许多业识。向自己脚跟下,推穷看,是甚么道理?推来推去,忽然心华发明,照十方刹。可谓得之于心,应之于手。便能变大地作黄金,搅长河为酥酪。岂不畅快平生。莫只管册子上念言念语,讨禅讨道。禅道不在册子上。纵饶念得一大藏教,诸子百家,也只是闲言语,临死之时,总用不着。

月溪禅师开示观心

大乘用功破无始无明,用六根随便那一根,但我们南瞻部洲的人 (即是这个地球) ,以眼、耳、意根为利,考察古人用功,用眼、意为多数。如用眼根,眼就不向外看,向内看到清清净净的,向见闻觉知里面来看,看来看去看到山穷水尽,达到黑黑暗暗、一无所有的无明窠臼境界,就是图表上写的“无始无明”;临济祖师说的“湛湛黑暗深坑,实可怖畏”。这时不可停止,再向前看,看得多,因缘时至雳的一声,无始无明窠臼就会打破,无明一破豁然贯通,彻天彻地的看见本来面目佛性了。

古人云:佛性从内求。千万无从外求。或者我们没有时间来内照,眼由他看,耳由他听,意由他想,但是于其中要执持一个念头下疑情:我们的佛性究竟在甚么地方?被无始无明遮障,向无始无明还本来佛性。不论何时何地、闲着、忙着,片刻不忘,好似失去宝珠必定要将他获着一样。如是观照,机缘一到,雳的一声也可以见佛性。如能照此修行,豁然贯通见本来佛性,到此时本来佛性是法身,见闻觉知智是报身,六根行是应身,名为一体三身。

古人云:见性后就算是到家了以后就不用功修。

虚云老和尚开示观心

有的看拖死尸的是谁?有的看父母未生前,如何是我的本来面目?晚近诸方多用看念佛是谁这一话头。其实都是一样,都很平常,并无奇特。如果你要说看念经的是谁?看持咒的是谁?看拜佛的是谁?看吃饭的是谁?看穿衣的是谁?看走路的是谁?看睡觉的是谁?都是一个样。谁字下的答案,就是心。

话从心起,心是话之头;念从心起,心是念之头;万法皆从心起,心是万法之头。其实话头,即是念头。念之前头,就是心。直言之,一念未生以前,就是话头。由此你我知道,看话头就是观心。父母未生之前的本来面目,就是心。看父母未生以前的本来面目,就是观心;性即是心,“反闻闻自性”即是反观观自心;“圆照清净觉相”,清净觉相即是心,照即是观;心即是佛,念佛即是观佛,观佛即是观。所以说,看话头,或者是说看念佛是谁?就是观心。

什么叫“话头”?“话”就是说话,“头”就是说话之前。如念“阿弥陀佛”是句话,未念之前就是话头。所谓话头,即是一念未生之际。一念才生已成话尾。这一念未生之际,叫做不生;不掉举、不昏沉、不着静、不落空,叫做不灭。时时刻刻、单单的的,一念回光返照这不生不灭,就叫做看话头。

老参的难易如何?所谓老参,是指亲见过善知识,用功多年,经过了一番锻炼,身心纯熟,理路清楚,自在用功不感辛苦。老参上座的难处,就是在此“自在明白”当中停住了,中止化城,不到宝所。能静不能动,不能得真实受用,甚至触境生情,取舍如故,欣厌宛然,粗细妄想依然牢固。

所用功夫,如冷水泡石头,不起作用,久之也就疲懈下去,终于不能得果起用。老参上座,知道这个困难,立即提起本参话头,抖擞精神,于百尺竿头再迈进若是参禅看话头,就看念佛是谁?你自己默念几声阿弥陀佛,看这念佛的是谁?这一念是从何处起的?当知这一念不是从我口中起的,也不是从我肉身起的。

若是从我身或口起,我若死了,我的身口犹在,何以不能念了呢?当知此一念是从我心起的。即从心念起处,一觑觑定,蓦直看去,如猫捕鼠,全副精神集中于此,没有二念……行住坐卧都是如此,日久功深,瓜熟蒂落,因缘时至,触着碰着,忽然大悟。此时如人饮水,冷暖自知,直至无疑之地,如十字街头见亲,得大安乐。

行人都摄六根,从一念始生之处看去,照顾此话头。看到离念的清净自心,再绵绵密密、恬恬淡淡寂而照之,直下五蕴皆空,身心俱寂,了无一事。从此画夜六时,行住坐卧,如如不动。日久功深,见性成佛,苦厄度尽。

應成派之地道的建立 {宗義建立摘錄}

☘「處於 『根本定』當中之聲聞及獨覺阿羅漢之心續中,以 『斷除二我執及其種子』而顯出差別的真如性」是無餘涅槃。這個真如性是空性、涅槃、滅諦。

有餘涅槃是還帶有顯現實有的心,這時候都是以世俗諦做為對境,所以都會有所知障的染污在裡面。

先證得二乘阿羅漢之後,再回小向大的行者,在進入大乘道時,所要斷的是所知障而已,因為他們在小乘道時已經斷除了煩惱障,所以回小向大時,只要斷除剩下的所知障。

如果從一開始就進入大乘道,則要先斷煩惱障,再斷所知障。
煩惱障的斷除與證得第八地是同時的,
第八地以後才開始斷所知障,第八地到第十地是斷所知障,斷盡所知障時就成佛,同時現證佛的四身,四身是自性法身、智慧法身、圓滿受用身 (報身)、化身。

去除我执的次第修法 {實執爭論摘錄}
❶ 假设没有发自内心深处去思维死亡无常的话,「僅屬為今世。」全都是为了这辈子的功名利禄。对这辈子的耽着心就会很强烈。
「若未誠思死,盡取法者稱,
  僅屬為今世 。此世复何有?」
除了这辈子之外,我们还有为下辈子做什么事情吗?没有!
因为「未誠思死,」我们没有发自内心深处好好去观修死亡无常。
内心没有好好思维死亡无常的话,「盡取法者稱,」就只有表面上的一个“行者”的名字而已。
可是,不管取什么名字,假如我们的内心并没有去思维死亡无常的话,那就必定会对这辈子有很强烈的耽着贪恋。

❷其次,假设内心没有出离心的话,一定会贪恋轮回的美满。贪恋轮回美满的话,不管怎么作禅修,都只是在继续推动轮回而已。没有出离心,不能离开轮回。
「輪迴共與別,思患故誠心,
  求脫心未生,聲聞脫何得?」
出离心非常重要。
就一个行者来讲,关键问题在于出离心要如何产生。所以,这里谈到了出离心的禅修方式。
对于轮回总体的过患,以及对于轮回各别的过患,都要发自内心深处去好好思维一下。
再三努力精进去禅修之后,就会发自内心深处很坚决地确定说:“轮回是不好的!我要把轮回丢掉!”这种想法产生出来,才是出离心。
假如没有像这样去思维轮回总别过患的话,出离心是不可能产生的。
「思患故誠心,求脫心未生,」没有思维轮回总别过患,就不会产生出离心。不会产生出离心的话,「聲聞脫何得?」意思是聲聞所要追求的「脫(解脱果位)」如何能得。
假设现在出离心没有生起的话,就连声闻所追求的解脱果位都得不到呢!至于一切智佛果位,那根本谈都不要谈了!这里虽然用的是一个问号。不过,意思是很肯定的。“怎么会得到呢?! ”根本就得不到的!

❸再次,慈心悲心应该要产生。假设没有这种发自内心深处的对众生的悲心---即「淨樂(即增上意乐)」的话,他在内心深处还是有我爱执存在着,悲心就不能真正产生,所以,「何列入大乘?」
「諸情如獨子,誠愛並不生,
  淨樂未承擔,何列入大乘?」
假如对待一切有情众生就好像我之独生子一样的、发自内心深处的那种爱心也没有产生,然后,承担起利益众生之重任的这种增上意乐也没有产生,那就不能列入大乘了。我们就不能说自己是一个大乘的行者了!

❹最后,真正灭掉我执需要靠空性的观修。而在此之前,一定要先产生止观,因为只有在止观的基础上去修空性才能修成功。不过,止跟观二者,无论哪一个都要花很大的力气去精进努力禅修。
「由奢摩他力,與我所執違,
  為觀汝智慧,尋故勝妙觀,
  引輕安未得,何成修妙觀?故莫稱逐我。」
已经进入了大乘,也已经发起了菩提心。然后,菩萨的行持---即六度波罗蜜,特别是其中的后二项---静虑波罗蜜多和胜慧波罗蜜也做了。

在产生智慧波罗蜜的前面,要有一个胜观的力量。而胜观的前面则需要有安止的力量。
没有安止的力量,胜观修不起来的。因为禅修胜观的内心本身一定要依靠安止的力量才能去缘空性而修。

所以,「由奢摩他力,」意思就是,要先有安止之后,才有能力去修胜观。先修静虑,然后,引发出身心轻安之乐的时候,就得到安止了。在这个情况之下,我就去缘取对境,然后去分析它。「與我所執違,」当然,所缘取的这个对境跟我执的所执必需是正相违的。

假设这些都已经做到了。可是,现在「尋故勝妙觀,引輕安未得,」「尋」就是“分析”。
一般而言,胜观要怎么达成呢?就是,首先分析它,之后又花很大的力气努力精进去作禅修。最后,在分析的情况下,我还能够引发出身心轻安之乐。一旦引发出了身心轻安之乐,这个有境本身去缘空性作观修的时候就会很有力量,而且,分析时不再需要花很大力气了,它会任运而成,不会有辛苦劳累的感觉。要达到这个阶段才算是真正的修胜观、慧度的观修。
可是,现实情况是「引輕安未得,」在分析对境的情况下,那种身心轻安之乐并没有被引发出来。我们还没有得到轻安。没有得到轻安的话,「何成修妙觀?」又怎么可以说是在修胜观呢?

去除执著心的一个阶段或一个法。
所以,首先对付执着今世的执著心。
然后是对付执着来世的这个执著心。
再来,就不止为自己了---虽然说针对今世跟来世这些方面的修行对自己有帮助,但是,它们毕竟都还是一个为自己的执著心,也是不好的。所以,我们就要进一步地去除我爱执,去努力生起完全朝向别人、为他人着想的这种爱心。
然而,这个当中又好像还有一个对法的执著心在。所以,就必需修空性。

到这一阶段,才算是摸到空性这个法了。
因此之故,
假如前面对今世的执著根本就没有去除,
对来世的执著也没有去除,
对我爱执也没有什么感觉,就直接跳空说:“哦,那就什么都无。”那这个应该是“无所谓”的“无”啦,而不是真正的空性的这个“无”。

所以,这里是讲去除执著心的次第。
那最后就讲「故莫稱逐我。」意思就是,前面先要有次第地、一个接一个地去除那些执著心,最后,才有可能去除掉这个我执。它不是那种“我什么都不要想”,然后,坐在那里,好像自然就会变成没有执着而开悟了。那是不可能的事情。 https://t.cn/RU1yrpm


发布     👍 0 举报 写留言 🖊   
✋热门推荐
  • 公式光对我来说不只是一个值得喜欢的角色,也是拯救羊羊的大英雄,所以满怀爱意的对待但是被坏蛋说了不好的话做了不好的事才会伤心好几天,在看到那些东西之前我都不知道自
  • 祝我的盖世英雄:爱豆王一博,演员王一博,职业赛车手王一博主持人王一博,导师王一博,队长王一博,志愿者王一博,滑板推广大使王一博,中国顶尖舞蹈推广大使王一博25岁
  • #南通生活#【如东海花啤酒】1987年中国第一家啤酒行业的专业集团公司——海花啤酒集团公司宣告成立,年产量30000吨,海花啤酒曾一度成为江苏省啤酒行业的老大哥
  • 方行等慈,不择微贱:阿难尊者现在就正在行平等而慈悲的这种乞食的方法,他也不选择这是贵族的,他就去化缘;也不选择这是微贱的,就专去化这个微贱人的缘。因为这样,阿难
  • 渐渐地你们的努力会获得回报,终有一天你们也会变得丰衣足食,不忧吃穿,但你行事依然谨小慎微,从不肯丢掉简朴和勤奋的性子,这让你的老公感到非常放心,你的家庭在你们的
  • 小花好漂亮好好[悲伤]不剪了……~剪剪剪,要多些人知道小花这么好[奋斗]……~妈呀!费导好牛好牛好牛 运镜和空境我真的爱了 怎么这么会拍啊 太牛了 内娱有你们了
  • 我超级可爱的弟弟 因为22号是我生日 但是因为他那天不在家 于是今晚我洗好澡回到房间 他就下楼叫我 说做了一个生日蛋糕给我 还拿手挡住好像有火可以吹蜡烛一样的
  • 基于以上这些,《少年派》第二部作品当中,青年角色们的性格,都是发展变化了的,大家伙还真的不能拿第一部当中的性格去套第二部了。 目前,韩沛颖饰演的邓小琪这一
  • #晨艺[超话]#wcy#王晨艺出道1000天快乐# 昨天看了很多晨艺以前的物料,王老师跳舞真的很厉害,很难不喜欢跳舞好的男孩子呀[哇],特别是创的初舞台,我真的
  • 三島さんと初めて打ち合わせをしたときに、主人公の歩という人物に何があったのかが書かれた年表みたいなものをもらって、「どんどん自分で埋めていっていいから」と言われ
  • 思考了一下 复盘了很久 终于有时间写出来有时候想 人可以活70岁 我们才25 什么都可以改变但是 好像这些年潜移默化的 所有事情你 无法改变 因为过去发生的事无
  • 【悬浮大屏/简约造型 几何G6/M6内饰官图发布】日前,几何汽车发布了旗下G6/M6的更多内饰官图,新车将搭载鸿蒙系统,整体设计很清新,预计未来售价在20万元以
  • 最开始不懂为什么那么多人喜欢袁善见,一子慢满盘皆落索也是自己步步盘算…但后来为程家申辩,独自走向皇宫的身影,以及五年后真正意义上的告白,才觉得袁善见其实很合适,
  • 2022.6.17 这几天想了好多好多 把相册和聊天记录都翻了个遍 不知道在那边的你现在在干嘛 是不是也一样在想我 还是觉得很不可思议 我居然和你在一起了
  • 其实爱情就像一面镜子,无论是恋爱还是婚姻,只要过得不幸,折射的都是自身的问题,每个人都可以在其中看到自己的模样,有善良的时刻,也有丑陋的时候,但这些都不是重点,
  • 兑为泽,多现,我想到的是海洋,还把互卦错认成火山旅,我想着海洋里旅,莫非是中国海洋大学。看到中央民族大学那个校徽,不就是泽雷随的初爻到四爻嘛。
  • 嘿,真是充实的周六早餐,自己煮的鸡蛋加红薯,不过吃的时候已经11点了,所以午饭也算是混过去了。晚餐,和哥哥嫂子一起探店楠火锅,人真的超多,不过味道还不错,我居然
  • #中医养生##陈易玄#姐妹们,在辛苦工作的同时也要好好的照顾自己哦,在繁忙工作日的下午来一杯自然酸甜更健康的酸奶,那可真是无比美妙的享受。开运效果三:旺财运 比
  • 有关截胡纳英戈兰的安特卫普,这队也是祖上阔过,历史上最辉煌的时刻是92-93赛季打进过欧洲优胜者杯决赛。但是本世纪就是家道中落落落落落,待在乙级联赛的时间比在顶
  • 得知你要转会的消息就写了点东西,一直躺在草稿箱里,私心还是希望是假的,今天等来了官宣,没别的除了祝福还是祝福周队 我们最好的队长这几年看球的生涯,好像总是在心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