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明理学的源流
1、宋代理学为什么会起源
(1)、收拾人心
拨乱反正的需要。
唐末五代十国武人专政,风气败坏,道德沦亡,毫无廉耻,宋代读书人为扭转这不良风气,挽救人心社会,从教化入手而开讲学之风,促成理学存在基础。

(2)、与佛教争夺人心
抗击西方意识形态。
隋唐以来,佛教迅速发展,其精密思辨特点,对中国儒家这种缺乏逻辑思辩能力的格言式学说产生了致命的冲击,几乎瓦解了儒家学说。尤其是禅宗所讲的“明心见性”之道影响为最大。
儒家思想一向以现实社会的伦理纲常为主,但是大多是结论,缺乏哲学上的推理系统,无法解释疑惑,无法让人信服。
儒家学说是实用主义的,强调学以致用,其核心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政治技术,离不开功名利禄,没法进入形而上学境界,无法超越自己,例如儒家从不讨论:人是什么,我是谁,为什么活着,人可以知道的知识边界是什么这类古希腊时代热门的问题。

但是人类与动物不同,必然会问精神上的问题。由于我们精神是可以超越有限和无常的,但是精神的载体不论是生物身体或宇宙(六合八荒为宇。古往今来 为宙)都是有限和无常的,都有起点和边界。这就导致一个人生基本苦恼,也是一个人的基本问题:在物质领域不存在无限永恒,而人的精神却在追求超越这种有限 和无常。这样超越的的结果必然是从自我进入忘我,从理性进入信仰,从清醒进入混沌,超越的必然结果是无长短大小,先后轻重这些基于时空尺度的比较概念(超 越的标志就是消灭了时空概念,所谓坐忘的特征就是不知何地,不知何时),这种纯粹的精神永恒和无限境界按照很多超越者的描述时存在的,这就是所谓的彼岸, 不过这个彼岸只有精神才能达到,载体是去不了的。这个境界给中国的士大夫阶层打开了以上大门,远远超越了儒家政治技术学说的境界,导致儒家学说节节败退。

所以就算是唐代儒学得到政府大力倡导,但是由于儒学知识体系和逻辑体系的粗糙,实际影响却远不及佛学,甚至日益衰微,气息奄奄,士大夫阶层均以修行超越标榜。

宋初学者为建立儒学能够对抗佛教的逻辑体系和形而上学体系,不得不吸收道教和佛教中关于宇宙本体的概念(因为自己没有,儒家学说本质是如何做官的官场学说),作为建构自己的宇宙论和本体论,这就是理学。

(3)、儒学需要改革
传统意识形态需要修补。

儒学自两汉以至隋,已由孔、孟、荀的儒学变为经学,已经僵化到奄奄一息,必须创新求生。

经学从西汉、东汉到唐代,已由注重微言大义的今文经学一变而为专重训诂考据的古文经学,由笺注经传的“注”再变而为“注”作“注”的疏,致力于文 字训诂名物考据、章句分析,与孔、孟、荀“尊德性”、“论政治”的学风距离越来越远,而且笺注日趋繁琐,而唐人作“疏”,例不破“注”,即“注”有错误亦 不会指出,反而代为解释维护,这种琐屑的讲疏,有违孔、孟遗意,忽略先哲经传中所含义理的讨究,舍本逐末。已经走投无路。

其实韩愈、李翱的作《原道》、《复性书》时,就已经提出要创新,
他们鄙弃汉儒琐碎的训诂、章句之学,要专究于修己、治平之道,而着力于做人的工夫。

(4)、宋朝中央政府需要
君主大力提倡。是巩固权力的需要。
宋初各帝鉴于唐末五代以来伦理道德崩溃,臣民的廉耻之心尽丧,社会风气因此而败坏不堪,使一般的士人只求荣利,不重气节。如五代的冯道历事四姓十君而不以为耻,反而自称为“长乐老”洋洋自得。

更由于宋朝得位不正,担心武人效仿陈桥驿故事,所以坚定执行重文弃武国策,认为让国人多读书,就能防患于未然。
所以从宋太祖立国开始,便执行文做官而分利的政策,极力提倡文教,奖励儒学,力崇实践,专事于修养的工夫。

于是社会风气为之转移,进而成为宋儒致力于身心修养的理学。

国家政策的支持,导致宋代书院极盛,例如白鹿、岳麓、应天、嵩阳四大书院。书院多聘请名儒主讲,他们大多排斥功利,崇尚道义,教学宗旨在于发扬孔门义理之学及修己立人之道,开启了理学身体力行的风气。
这样也就彻底解除社会精英可能对宋家皇位的威胁。当然后遗症是让整个民族变成小白兔,精神被阉割,人人是太监,整个国家精神上不堪一击。

2、周敦颐
理学的开山鼻祖是周敦颐,周敦颐传程颢、程颐,二程再传朱熹,而奠定理学的基础。

周敦颐主要成就是《太极图说》和《通书》。
《太极图说》以图形说明宇宙发生的原理和次序,《通书》则重在阐述“诚”的意义。

周敦颐学说渊源于道家的太极、阴阳五行之说,参以佛家的心性,而以儒家仁义之道为宗。他核心名句是以“无欲故静”作为修养方法(实际是来自佛家“清静寂灭”之说,又与道家的“恬静无欲”有相近地方)。
周敦颐认为宇宙的起源乃由“无极而太极”,“太极”是宇宙的本体,“太极”动而生“阳”,静而生“阴”,动极而后静,静极而后动,循环不息而生金、木、水、火、土五行,由五行而生万物。

在人生方面,周敦颐认为阴阳五行配合得最恰当的就是人,所以万物中以人最灵秀,具有太极之理、五行之性,受太极“纯粹至善”的“理”,故人之性本来是善。
宇宙既由金、木、水、火、土五行构成,则人亦有仁(木)、义(金)、礼(火)、智(水)、信(土)五常。

其见诸实施,则不外乎仁义二者(所以配合阴阳)。
仁义之性,皆是善的,但用得不当,却可变为恶,所以人要不离乎中正以立“人极”(做人的标准),欲立“人极”,必须无欲、主静,无欲便会心灵虚 静,于事物的是非利害的考虑上便能居于中道,明理通达,而在行动上便自然的正直无私,能做到这样的话,便能达到至诚的境界,也是一个圣人的境界,同时也是 一个太极的境界,达至儒家追求的最高境界──天人合一。

周敦颐的学说已将宇宙论与修身为人之道揉合一起,建立起理学基础。
3、程颢和程颐
程颢、程颐的学问就是在《通书》基础上发展的。
但是二程不喜欢探讨宇宙问题,而主张直接从人生实际经验来建立人生的道理,因此教人从实际生活与内心体验上来寻求修养的方法。

程颢认为天下一切真理必须经过亲身体验,才不会流于空谈,他认为“天理”在于“仁”,人如能具有仁德,便能与天地万物为一体,所以学者必须先“识 仁”,他说:“学者须先识仁,义、礼、智、信皆仁也”。他认为“仁”在人之本性中,不须外求,只要“明心”,便能“见性”,便能“求仁”“得仁”,我们明 白这道理后,便须紧记不忘,更要身体力行,一切行事,皆本此心去做,即所谓以“诚敬存之”,所以“诚”与“敬”便是明道、修身、养性的法门。

程颢侧重“心”的修养,认为“舍心之外天下无理”,要人“自其心体验天理”。
总之,程颢认为学者须先识仁,然后以诚敬存养。他重内心体证,认为人必须透过内心反省以掌握做人、修养的道理。名言是“涵养须用敬,进学在致知”。

程颐论“心性”与程颢相同,但论“诚、敬”方面的修养则不一致。程颐提出“存天理,去人欲”的方法在“涵养”和“进学”两方面,并认为“涵养须用 敬,进学在致知”、“诚意在致知,致知在格物”。一方面修己的意志,使之专一集中,不为外物所动(敬);一方面今日格(“穷”(求)的意思)一物(理), 明日格一物,然后加以归纳,便会豁然贯通,明白万物都是一理。他主张“持敬”与“穷理”并重。
这是朱熹朱熹道问学、即物穷理之学说的来源。

4、朱熹
朱熹集宋代理学之大成,他认为“格物”、“致知”可帮助了解个别事物的理,从而归纳了解宇宙的天理,因此他认为修养方法在“道问学”以致知,“存天理”以去人欲。

朱熹认为宇宙间万事万物都有一个真理存在,这个真理就是“太极”。至于“真理”要表现而成为具体的形象,则有赖于“气”。他说:“理也者,形而上 之道也,生物之本也,气也者,形而下之器也,生物之具也”。由此而解释到人、物的形成:“理”与“气”合而构成人,由于气中有清、浊,因而人性亦有善、有 恶。

因此,朱熹教人从善,要“存天理,去人欲”。
要去人欲,便必须“敬”与“致知”。
所谓“敬”,是要使人的一己之心,常常受到警策监督,一旦有私念私欲的萌芽,便要马上加以克制;“致知”即求取学问的意思,他以为天下之物理精髓皆具于圣贤书中,所以读圣贤典籍便是致知的所在,而古书则以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为六经的阶梯。

人若做到“敬”与“致知”,是绝对可以到达至德、至善、至理的境界。

宋代的理学经朱熹提倡而大盛。

5、邵康节(邵雍)
另外一个原创者是邵雍,着有《先天图》等。他根据《易传》关于八卦形成的解释,参杂道教思想,认为宇宙之本是“太极”,亦即是“道”、“心”(换 言之道是天地万物的本源);太极永恒不变,而天地万物皆有消长、有终始,人如能知天地万物之道,便能参天地、育万物,成为天地万物的主宰(简单说就是天人 同构)。

6、陆九渊

另外一个原创者是陆九渊,他认为“宇宙即吾心,吾心即宇宙”,故透过自我内心的反省即可了解天理;他重视持敬,持敬使人能明心见性,因此他强调反省,认为知识的多寡与个人修养无必然关系。而提倡“尊德性”。

陆九渊特别注重持敬的内向工夫,主张心即是理,不容有二,认为即物穷理为支离破碎,而教人先发明本心之明,而后博览,以应万物之变。陆九渊名言:“学苟知本,六经皆我注脚”。陆九渊启发了明代王阳明的心学。

7、张载
还得介绍一下张载。张载是继孙复、范仲淹经世济人的思想再加以性理的参透而成。张载治学以《易》为宗,以《中庸》为体,以“孔孟”为法。

张载认为万物的生长发展都由于气的聚散、动静,气中又有阴阳二性,沉、降、静之性是阴性,浮、升、动之性是阳性,气有聚散,气聚则物成,气散则物 毁。气的聚散,有一定的规律。所以物的产生,有一定的秩序,这叫做“理”。“人”亦由气聚所产生,故亦得其性的部分,具有“天地之性”和“气质之性”。人 与万物俱生于天地之间,天地是人与万物的父母,人就应该努力破除“我”与“非我”的界限,而使个体和天地万物合一。为达这目的,首先要变化“气质之性”, 使它恢复为原来的“天地之性”;“天地之性”就是朱熹所说的“理”。

张载在《西铭》一文中阐明人对宇宙所应持的态度:“吾人之体”即“宇宙之体”,“吾人之性”即“宇宙之性”,我们应视宇宙为父母,应以事父母之道对待宇宙,应视天下之人皆如兄弟,天下万物皆如同类。

所以张载提出了“民胞物与”的主张。

张载核心名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8、叶适

叶适是理学务实派(事功派)的代表人物,特点是“教人就事上理会,步步着实,言之必使可行,足以开物成务”(也即可行性优先于必要性)。叶适曾经与朱朱熹陆九渊鼎立而三。

叶适提倡功利,反对空谈性命,认为学者重点是学以致用,所以重典章、重经济、重致用,倡改革,主张“义理之学不必深穷”。认为“既无功利,则道义者乃无用之虚语”。主张“通商惠工,以国家之力扶持商贾,流通货币”,反对传统的“重本抑末”(即只重农业、轻视工商)政策。

叶适的哲学思想是:强调“道”存在于事物本身之中,“物之所在,道则在焉”。物由气构成,五行八卦都是气的变化形态。提出“一物为两”、“一而不 同”的关于事物对立统一的命题,认为事物对立面处于依存、转化之中,强调“止于中庸”。认识上主张“以物用不以己用”,提倡对事物作实际考察来确定义理。 反对朱熹陆九渊等等的性理空谈,认为糅合儒、佛、道三家思想提出“无极”、“太极”等学说的周敦颐纯属谬论。但是叶适显然缺乏思辩能力和逻辑能力,其哲学 思想比较浅薄。

叶适本人虽然强调实践,但是其门人多流于辞章,纯属口水党:“水心之门,有为性命之学者,有为经制之学者,有为文字之学者”。只有少数有“欲以事功见其门庭”。

印光法师:无一法不是佛法,也无一人不是佛,无奈众生,却一点也不知道
文钞原文:
迨至众生机尽,如来应息,而大悲利生,终无有尽。由是诸大弟子,分布舍利,结集经藏,俾遍界以流通,冀普沾乎法润。
及至东汉,大教始来,但由风气未开,故唯在北方流通。至孙吴赤乌四年,康僧会尊者,特开化建业,蒙如来舍利降临,致孙权极生信仰,遂修寺建塔,以宏法化;此法被南方之始也。至晋而遍布高丽、日本、缅甸、安南、西藏、蒙古诸国。自兹以后,蒸蒸日上。至唐而诸宗悉备,可谓极盛。
天台、贤首、慈恩,以宏教;临济、曹洞、沩仰、云门、法眼,以宏宗;南山,则严净毗尼;莲宗,则专修净土。如各部之分司其职,犹六根之互相为用。
良以教为佛语,宗为佛心,律为佛行。心语行三,决难分属;约其专主,且立此名。唯净土一法,始则为凡夫入道之方便,实则是诸宗究竟之归宿。以故将堕阿鼻者,得预末品;证齐诸佛者,尚期往生。
如来在世,千机并育,万派朝宗;佛灭度后,宏法大士,各宏一法,以期一门深入,诸法咸通耳。譬如帝网千珠,珠珠各不相混。而一珠遍入千珠,千珠悉摄一珠。参而不杂,离而不分。
泥迹者,谓一切法,法法各别。善会者,则一切法,法法圆通。如城四门,随近者入;门虽不同,入则无异。若知此意,岂但诸佛诸祖所说甚深谛理,为归真达本、明心见性之法。即尽世间所有一切阴入处界大等,一一皆是归真达本、明心见性之法。又复一一皆即是真、是本,是心、是性也。
以故楞严以五阴、六入、十二处、十八界、七大,皆为如来藏妙真如性也。如来藏妙真如性,含育生佛,包括空有;世出世间,无有一法能出其外,不在其中。见正编复海曙师书。
由是言之,无一法非佛法,亦无一人非佛也。无奈众生,珠在衣里,了不觉知;怀宝循乞,枉受穷困。以如来心,作众生业;以解脱法,受轮回苦,可不哀哉!
——《印光法师文钞》• 佛学编辑社缘起

白话译文:
等到众生机缘已尽,释迦如来应化世间的使命就完成了,可佛陀大慈大悲利益众生之心,始终是没有尽头的。因此各大弟子,分布舍利集结经藏,目的是要普及佛教,希望把佛法甘露遍洒一切众生。
直到东汉时期,大教才开始来到中国,但由于学佛的风气还没有形成,所以当时只在北方流通。到了孙吴赤乌四年,康僧会尊者,特地去建业教化众生,得到如来舍利降临的感应,引起孙权虔诚信仰佛教,于是就修寺建塔,以弘法利生。这是佛法传播南方的开始。至晋朝时佛法已经遍布高丽、日本、缅甸、安南等各国和地区了。自此以后,蒸蒸日上。至唐朝时佛教各大宗派在中国都已经齐备了,可以说到了极盛时代。
天台、贤首、慈恩,以弘教;临济、曹洞、沩仰、云门、法眼,以弘宗;南山、则严净毗尼;莲宗,则专修净土。各宗各司其职,如六根各有所用,又不能分割。
因为以教为佛语,宗为佛心,律为佛行。心、语、行三个,是绝对难以分割的;主要是因为他们修学的重点不一样,故暂且立这样一个名。只有净土这个法门,一开始就是为了凡夫入道的方便而设立的,但它实际上也是诸宗最后的归宿。因此将要堕落阿鼻地狱的人,还能够证得末品;而证到与诸佛平等的圣者,也还要求往生。
如来在世的时候,千机并育,万派归宗。佛灭度以后,弘法大士,各弘一法,希望一门深入,诸法相通。譬如帝网千珠,珠珠各不相混,而一珠遍入千珠,千珠又能并入一珠,参差却不杂乱,分离却又圆融。
拘于表象的人,看待一切法,法法各不相同;善于体会本质的人,看一切法,法法都是融通。如城有四门,不管远近都可以进入,门虽不同,入了城就没有差别了。如果懂得了这个道理,则不但诸佛诸祖所说很深的真谛和道理,是归真达本、明心见性的法,就是尽世间所有一切阴、六入、十二处、十八界、七大等,也无一不是归真达本、明心见性的法。一一都是真,是本,是心,是性。
因此《楞严》将五阴、六入、十二处、十八界、七大,都视为如来藏妙真如性(如来藏妙真如性,含育生佛,包括空有,世出世间,无有一法能出其外,不在其中。见文钞正编复海曙师书)。
如此说来,无一法不是佛法,也无一人不是佛。无奈众生,犹如宝珠就缝藏在自己的衣服里,却一点也不知道;身上藏着宝贝却还在四处乞讨,冤枉遭受穷困的命运。用如来的心,造作众生的业,对世出世间一切原本就清静寂灭的万法妄加分别,枉受轮回之苦,难道不悲哀吗?
——如诚法师译

印光法师:无一法非佛法,亦无一人非佛也!

敬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
文钞原文:
迨至众生机尽,如来应息,而大悲利生,终无有尽。由是诸大弟子,分布舍利,结集经藏,俾遍界以流通,冀普沾乎法润。
及至东汉,大教始来,但由风气未开,故唯在北方流通。至孙吴赤乌四年,康僧会尊者,特开化建业,蒙如来舍利降临,致孙权极生信仰,遂修寺建塔,以宏法化;此法被南方之始也。至晋而遍布高丽、日本、缅甸、安南、西藏、蒙古诸国。自兹以后,蒸蒸日上。至唐而诸宗悉备,可谓极盛。
天台、贤首、慈恩,以宏教;临济、曹洞、沩仰、云门、法眼,以宏宗;南山,则严净毗尼;莲宗,则专修净土。如各部之分司其职,犹六根之互相为用。
良以教为佛语,宗为佛心,律为佛行。心语行三,决难分属;约其专主,且立此名。唯净土一法,始则为凡夫入道之方便,实则是诸宗究竟之归宿。以故将堕阿鼻者,得预末品;证齐诸佛者,尚期往生。
如来在世,千机并育,万派朝宗;佛灭度后,宏法大士,各宏一法,以期一门深入,诸法咸通耳。譬如帝网千珠,珠珠各不相混。而一珠遍入千珠,千珠悉摄一珠。参而不杂,离而不分。
泥迹者,谓一切法,法法各别。善会者,则一切法,法法圆通。如城四门,随近者入;门虽不同,入则无异。若知此意,岂但诸佛诸祖所说甚深谛理,为归真达本、明心见性之法。即尽世间所有一切阴入处界大等,一一皆是归真达本、明心见性之法。又复一一皆即是真、是本,是心、是性也。
以故楞严以五阴、六入、十二处、十八界、七大,皆为如来藏妙真如性也。如来藏妙真如性,含育生佛,包括空有;世出世间,无有一法能出其外,不在其中。见正编复海曙师书。
由是言之,无一法非佛法,亦无一人非佛也。无奈众生,珠在衣里,了不觉知;怀宝循乞,枉受穷困。以如来心,作众生业;以解脱法,受轮回苦,可不哀哉!
——《印光法师文钞》• 佛学编辑社缘起

白话译文:
等到众生机缘已尽,释迦如来应化世间的使命就完成了,可佛陀大慈大悲利益众生之心,始终是没有尽头的。因此各大弟子,分布舍利集结经藏,目的是要普及佛教,希望把佛法甘露遍洒一切众生。
直到东汉时期,大教才开始来到中国,但由于学佛的风气还没有形成,所以当时只在北方流通。到了孙吴赤乌四年,康僧会尊者,特地去建业教化众生,得到如来舍利降临的感应,引起孙权虔诚信仰佛教,于是就修寺建塔,以弘法利生。这是佛法传播南方的开始。至晋朝时佛法已经遍布高丽、日本、缅甸、安南等各国和地区了。自此以后,蒸蒸日上。至唐朝时佛教各大宗派在中国都已经齐备了,可以说到了极盛时代。
天台、贤首、慈恩,以弘教;临济、曹洞、沩仰、云门、法眼,以弘宗;南山、则严净毗尼;莲宗,则专修净土。各宗各司其职,如六根各有所用,又不能分割。
因为以教为佛语,宗为佛心,律为佛行。心、语、行三个,是绝对难以分割的;主要是因为他们修学的重点不一样,故暂且立这样一个名。只有净土这个法门,一开始就是为了凡夫入道的方便而设立的,但它实际上也是诸宗最后的归宿。因此将要堕落阿鼻地狱的人,还能够证得末品;而证到与诸佛平等的圣者,也还要求往生。
如来在世的时候,千机并育,万派归宗。佛灭度以后,弘法大士,各弘一法,希望一门深入,诸法相通。譬如帝网千珠,珠珠各不相混,而一珠遍入千珠,千珠又能并入一珠,参差却不杂乱,分离却又圆融。
拘于表象的人,看待一切法,法法各不相同;善于体会本质的人,看一切法,法法都是融通。如城有四门,不管远近都可以进入,门虽不同,入了城就没有差别了。如果懂得了这个道理,则不但诸佛诸祖所说很深的真谛和道理,是归真达本、明心见性的法,就是尽世间所有一切阴、六入、十二处、十八界、七大等,也无一不是归真达本、明心见性的法。一一都是真,是本,是心,是性。
因此《楞严》将五阴、六入、十二处、十八界、七大,都视为如来藏妙真如性(如来藏妙真如性,含育生佛,包括空有,世出世间,无有一法能出其外,不在其中。见文钞正编复海曙师书)。
如此说来,无一法不是佛法,也无一人不是佛。无奈众生,犹如宝珠就缝藏在自己的衣服里,却一点也不知道;身上藏着宝贝却还在四处乞讨,冤枉遭受穷困的命运。用如来的心,造作众生的业,对世出世间一切原本就清静寂灭的万法妄加分别,枉受轮回之苦,难道不悲哀吗?
——如诚法师译

------


发布     👍 0 举报 写留言 🖊   
✋热门推荐
  • 近期疫情形势严峻,受此影响,安全监管人员难以深入企业现场检查,南阳市应急管理局创新工作方法,依托信息化技术平台,充分利用线上巡查系统,督促提醒属地监管部门、重点
  • 庆祝即将到来的HAPPYSEOHAMDAY送出为Seoham生日定制的杯子主要综合实用性能杯子本体检测了9种形态和材质一开始挑的时候还是夏天等要弄好都到秋天了所
  • 如果经历的人和事多了,就不会再去跟他们纠缠了,那只是在浪费生命,到了一定的年纪,更不屑与人争吵,宁可微笑,沉默,也不会去肯定什么,否定什么,公道自在人心。如果经
  • 14.为什么你有时候会觉得老板的专业能力或思考深度并不及你,但你又不得不听他的,因为他搞的是资源,你搞的是专业,但资源覆盖专业!其实对以后 原本还有些犹豫不决,
  • 我逞着鳄鱼专注摆pose的时候,悄悄得入了一下镜 (Disclaimer: 除非有专业人士指导,请不要模仿,安全第一)#jesseadiving#bestdiv
  • 而记者找老谭询问,老谭说这套房当初建时是我出钱的,她一分钱没出,拆迁登记时我也没有登记她的名字,这套房子是我的婚前财产,她一根毛线也拿不到,当初看在夫妻一场送她
  • 在公园里一路向南跑了半天,还没有看到学生家长所说的需要穿越的铁道线,还没见到我所向往的塑胶跑道。一路向南,跑出百十来米,就看到路边西侧有个小公园,我心想,地图上
  • 繁华落尽,小雪已至,让我们以一颗素简之心,期待一场雪落,邂逅最美的冬天。小雪,早晚清寒,但人间正温暖。
  • 出处:纪晓岚遗训释义:即使家境贫困也不要让后代失学,不能放弃读书、放弃知识;即使富贵了也不能为所欲为、做损人利己之事,特别是不能贪污受贿,要保持自己高尚的人格。
  • #任嘉伦[超话]# 任嘉伦,作为喜爱你的小剧粉,期待你的每一个作品,信任你的每一个选择,安利你的每一个角色,送给你最美好的祝福,祝你顺顺利利,万事顺意!✨ @任
  • 转 吉祥经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 开经偈 无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 愿解如来真实义 佛说吉祥经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祗
  • #减肥—三里人家大麦若叶清汁##三里人家红枣黑糖姜茶##三里人家乌珠军马贴#高温预警 ‼ 三里人家暖心圣诞活动 热辣来袭~ 凡购买三里人家 ® 任意 2⃣
  • ——伊格言12. 我以为,最美的日子,当是晨起侍花,闲来煮茶,阳光下打盹,细雨中漫步,夜灯下读书,在 这清浅时光里,一手烟火一手诗意,任窗外花开花落,云来云往,
  • 记录痛苦片刻 以后会记录每一个痛苦片刻希望一切事成后带着欣慰的笑来看这些跟奥楠打电话哭了一会 跟Jerry通话愁了一会抖音上刷到了两个视频 尤其是这个男生的反思
  • 但是,在面对人生大梦、三界棋局之时,又有几个人能够进退自如、收放得体呢?但是,在面对人生大梦、三界棋局之时,又有几个人能够进退自如、收放得体呢?
  • #世界艾滋病日#【采访招募】大家好,我是一名网络与新媒体专业的大四学生,因为我的毕业作品选题是关于艾滋治疗以及刻板印象,所以计划对亲历者进行一个简短的采访,以此
  • 我不善收纳,对你的爱意一路走一路散落,世间一切都沾了你的光,从此阳光灿烂,万物生长。像蒙尘的玉终于发光,像珍宝终于现世,无与伦比的你终于让世界看到了光芒,过往的
  • 我当年高三要填志愿时就是在这个书店看到了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知道了大连理工这所大学,了解到图书馆藏书量很大,校园面积很大,分数也差不多,城市想去看看,然后就真的
  • 在这套书中,小读者可以体验“剧本杀”“密室逃脱”一样有趣的侦探比赛活动,和格兰岛上聪明的大侦探们一起,角逐“侦探之王”的称号!在这套书中,小读者可以体验“剧本杀
  • 我以前也做过人,才欠我的主人一千元没还,就一连三世做牛,受这无尽的痛苦,还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解脱。我以前也做过人,才欠我的主人一千元没还,就一连三世做牛,受这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