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的人,都离不开这3种品质!
提到励志电影,《阿甘正传》绝对榜上有名,这部1994年上映的影片,是被公认的经典中的经典。

主人公阿甘的励志人生,让许多身处迷茫的人看到了希望,看到了黑暗中的一点亮光。

一个智商被判定为只有75的孩子,他的人生似乎应该是平庸的,没有任何色彩的,但恰恰相反,阿甘却创造了许多让人惊叹的成绩。

细究阿甘的人生,你会发现,无论生活充满多少曲折,他都没有颓废、没有萎靡不振、没有怨天尤人,相反,他很乐观、对生活永远抱有积极的态度,最后成为百万富豪。

我们在感叹阿甘人生际遇的同时,也会发现一个深刻的哲理,成功没有捷径,你必须具备这三种品质。

唯有努力,才有改变命运的可能

阿甘出生在二战后的一个小镇,他的人生起笔是不幸的,因为后背弯曲,他需要带上腿箍来矫正身体。

身体上的缺陷,已经让阿甘够痛苦的了,更悲惨的是,他的智商只有75,被判定为低能儿,学校考虑升学率,决定不接受阿甘。

庆幸的是阿甘有一位坚强的母亲,她不断地鼓励儿子:“不要管其他人说他们比你强,如果上帝要让人人都一样的话,他会给每人一双脚撑。”

在母亲的努力奔走下,阿甘终于得到了读书的机会,在迈进校园之前,母亲告诉他:“你跟别人一样,没什么不同。”

但因为身体和智力上的缺陷,没有人真心待他,他坐校车的时候,没有人给他让座,他们甚至欺负他、戏弄他。

面对同学的欺负,最初阿甘选择忍耐,后来好友珍妮告诉他:“跑。”

对于一个带着腿箍的人而言,走路都极不方便,何况是迎风奔跑,

但在珍妮的鼓励下,阿甘获得了一种动力,他真的学会了奔跑。

阿甘原本是平凡的,他的人生起点比任何人都低,但阿甘比任何人都努力,从他开始奔跑那一刻起,他就从未停歇过。

他跑进橄榄球队、跑进大学、跑进军队、他甚至还受到了总统的接见,后来的阿甘,甚至成为了百万富翁。

有些人说,阿甘是理想的化身,他的人生掺杂着幸运的成分,但其实,阿甘所取得成就,都是他努力的结果。

在战场上,队友全部受伤 ,他冒着枪林弹雨把战友一个个背回来,凭一己之力挽救了整个军队,最后因为战功赫赫,总统亲自给他颁发象征荣誉的勋章。

离开军队后,他开始着手研究捕虾,因为经验不足,出海无数次都是空手而归,若是其他人,大概早就放弃了,但阿甘没有,他开始认真研究捕虾的资料,最后成功逆转,不但学会了捕虾,还成立了自己的公司。

阿甘所得到的一切,看似充满偶然和机遇,但背后却隐藏着别人看不到的汗水和泪水,

所以他才会摆脱身体和智力上的障碍,迎来了人生的柳暗花明。

人们常说:“成功的人往往都是百分之九十九的努力,加上百分之一的运气。”

百分之一的运气往往最难得,所以很多人在追逐梦想时,稍微遇到点挫折,就放弃了九十九的努力,认为一切都是徒劳的,

殊不知,若想走出一条不同寻常的路,往往需要用九十九的努力,去换取那百分之一的运气。

在未来的路途中,要想摆脱困境,要想做出一番成就,努力是必不可少,因为,当你足够努力后,全世界都会为你让路。

专注做事,才能成就自己

知乎上有人提问:看完《阿甘正传》,最大的触动是什么?

底下有个高赞的回答:

阿甘的专注,让我很感动,从某种意义来讲,这份专注也改变了我的命运。

和那些自诩为聪明的人相比,阿甘不够聪明,但正是这份小小的缺陷,让他面对任何都不会受到外界环境的干扰,只全神贯注地做好眼前的事情。

小时候受欺负,他不悲观、不抱怨,而是疯狂的往前跑;长大后加入橄榄球队,他依然心无旁骛,他不懂得什么技巧,只知道当球传到手上时,要不停地跑。

从军后,当别人都在抱怨或者聊天时,他却只专注地装武器,所以每次在执行任务时,他总能第一时间完成。

后来阿甘在医院疗伤,他开始学乒乓球,从不会打到成为全明星,靠的就是那句:“眼睛盯着球别放松。”

诚如爱默生所说:“专注、热爱、全神贯注于你所期望的事物上,必有收获。”

阿甘虽然天分不如人,但他内心纯粹,无论身份如何变幻,无论境遇如何转变,他一直坚守的品质就是“保持自己的专注力”。

村上春树曾说:“没有专注力的人生,就仿佛大睁着双眼什么也看不见。”

反观我们周围,能够将专注发挥到极致的人,永远都是少数的,我们内心杂念太多,又不懂得克制,最终忙碌半生,等待自己依然是一成不变的生活。

专注的人,哪怕他出身普通,也会有创造奇迹的可能。

只有专注做事,才不会像无头鸟一样乱飞,才会在无声中去创造不平凡的成绩,相反,不管你如何聪明,如果没有让人叹服的专注力,终将碌碌无为。

真诚待人,是人生的必修课

莎士比亚曾说:“老老实实最能打动人心。”

许多人被阿甘所感动,其实是源于他身上的真诚,这对于现代人而言,是极稀缺的一种品质,阿甘是一个很单纯的人,他不会玩心计,更不会尔虞我诈,不管和谁接触,他都会拿出全部的诚心。

珍妮在阿甘的生命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起初二人只是好友关系,后来阿甘爱上了珍妮,但他不会花言巧语,只是用行动表达自己的爱意。

虽然最初珍妮对阿甘的爱毫无感觉,但经过起起伏伏后,阿甘的真诚最终打动了珍妮,得到了她的关心和倾慕。

在战场上,阿甘同样拥有一颗真诚的心,在生死存亡的时刻,他没有只顾自己逃命,而是选择冒着生命危险,转身去营救战友。正为如此,他得到了邓·泰勒上尉的友谊,还获得了荣誉勋章。

阿甘对朋友也如此,因为战争,他失去了好友布巴,但他一直谨记布巴的心愿。为了兑现对布巴的承诺,退伍后的阿甘,选择回到家乡“捕虾”,在好友邓·泰勒的帮助下,阿甘的事业突飞猛进,成为了人人羡慕的富翁。

大仲马说:“一两重的真诚,等于一吨重的聪明,”阿甘虽然智力偏低,但他的真诚胜过任何高智商的人。

真诚是一种不加掩饰,不加掩盖的透明;

是一种没有面具、没有虚伪的袒露;

真诚是一份坦率,更是一份祥和。

在天地间行走,若想收获最好的情谊和巨大的成功,真诚无疑是一件必不可少的法宝,不耍小聪明,才是最好的人格魅力,才会让你的生活充满阳光,充满温暖和爱。

阿甘的母亲说:“生活就像一颗巧克力,你永远不知道下一颗是什么味道。”

就像阿甘一样,虽然被判定为低能儿,但他却取得了让人仰视的成绩,其实,每个人的未来都充满无限可能,但前提是你要有阿甘的精神,无论出身如何,都不要忘记努力奔跑;

不管做什么事,都要从一而终;对生命中的每一个人,都要足够真诚。

人生匆匆几十年,若想战胜命运,让生活精彩纷呈,不妨学学阿甘,也许你会迎来新的转机,让人生变得与众不同。

来源:十点读书

转自:心灵鸡汤之励志正能量​

新华述评 | 禾下乘凉梦 一梦逐一生——怀念袁隆平

5月22日,一位91岁的老人走了。
湖南长沙,中南大学湘雅医院门诊楼前,三捧青翠的稻束静静矗立。不知是谁,采下老人毕生为之奋斗的梦,向他祭献。
灵车过处,人们夹道相送;
汽笛声声,祝他一路走好。
一颗稻种,填得满天下粮仓。
千言万语,道不尽一生故事。
他以祖国和人民需要为己任,以奉献祖国和人民为目标,一辈子躬耕田野,脚踏实地把科技论文写在祖国大地。
老百姓把袁隆平刻进自己心里。

(一)君似雁随阳,为民谋稻粱
袁隆平逝世后,人们悼念的文辞中有这样一个热词——国士。何为国士?谓其“才德盖一国”,抑或“一国勇力之士”?用在袁老身上恐怕都不能概其全貌。因为还有对人民、家国、民族的责任和爱。
2019年9月17日,袁隆平被授予“共和国勋章”。当天,他还在试验田里查看杂交水稻生长情况。行动不便后,湖南省农科院在他的住宅旁辟出一块试验田,他在家里就能看见水稻。
当双脚无法再踏入稻田中,他的心,仍时刻扎在广袤田野里。
是什么让他对稻田如此眷恋?
“一条大河波浪宽,风吹稻花香两岸……”1956年上映的电影《上甘岭》中,年轻的志愿军战士在异国他乡的坑道里,唱起《我的祖国》。
稻浪飘香,承载着人们对家乡的思恋,对温暖的念想,对和平的向往。
那一年,26岁的袁隆平开始了农学试验。不久后,他的研究从红薯育种转向水稻育种。这一转身,改变了他的一生,也影响着中国乃至世界的生存境遇。
一部中华民族史,就是一部同饥饿斗争的历史。挨饿,曾是最深最痛的民族记忆。新中国成立前,少年袁隆平,因路遇饿殍,而立志学农。
“让所有人远离饥饿”,一个当时看来遥不可及的梦,让袁隆平开始了长达半个多世纪的追逐。
“作为新中国培育出来的第一代学农大学生,我下定决心要解决粮食增产问题,不让老百姓挨饿。”1953年,从西南农学院遗传育种专业毕业后,袁隆平立下誓言。蓬勃向上的新中国给袁隆平提供了践行农业报国誓言的广阔舞台。日益强盛的祖国就是他躬耕科研的沃土。1984年,湖南省杂交水稻研究中心成立,“国家下拨的第一笔经费就高达500万元。”袁隆平回忆,中心因此迅速建起了温室和气候室,配置了200多台仪器。
回望袁老一生,宏愿并非一时头脑发热,而是一代中国知识分子对家国命运的情怀和担当。
这是一条艰辛求索的路。质疑、失败、挫折,如家常便饭;误解、反对、诋毁,曾如影随形。
他默不作声,背上腊肉,转乘几日火车,去云南、海南、广东,重复一场又一场试验。
为稻种追寻温度与阳光,就像候鸟追着太阳!
粮稳,则天下安。水稻种植是应用科学。对科学家袁隆平而言,国家和人民的需求至高无上——技术手段不断更迭,但所有工作的出发点始终是丰收。
近年,杂交水稻年种植面积超过2.4亿亩,年增产水稻约250万吨。中国以无可辩驳的事实向世界证明,我们完全可以靠自己养活14亿人民。
“国士在,且厚,不可当也。”

(二)“我是洞庭湖的麻雀,更要做太平洋的海鸥。”
5月22日下午,灵车缓缓驶出医院。长沙宽阔的主干道上,许多车停下来鸣笛致意,人们涌上街头,齐声呼喊:“袁老,一路走好!”
此时此刻,联合国粮农组织总干事屈冬玉在网络上写下:“一生修道杂交稻,万家食粮中国粮。我敬爱的大师千古!”
反饥饿,不仅是中国人的斗争,也是全世界人民的斗争。世界粮食计划署最新发布的《2021年全球粮食危机报告》显示,2020年在55个国家/地区内至少有1.55亿人陷入“危机”级别或更为严重的突发粮食不安全状况。
面对全球粮食危机,我们无法置身事外,不能无动于衷。
海外人士说,这位老人研究的,是根除饥饿的“东方魔稻”。
如今,“东方魔稻”,在全球40余个国家种植超过800万公顷。
2010年,时任世界粮食计划署执行总干事乔塞特·希兰写道:人们问我为什么如此有信心可以在我们这一代消除饥饿,中国就是我的回答。
2017年2月,《自然·植物》杂志发文认为,中国的水稻生物学、遗传学和群体基因组学研究引领世界水稻乃至作物科学研究。
一位科研工作者,为何有超越国界的魅力、领先世界的技艺?
当你看见非洲岛国马达加斯加的新版货币,你会更加理解——货币图案是杂交水稻,它让这个曾有200万人面临饥荒的国家,结束了进口大米的历史。
杂交水稻,成为解决全球粮食短缺问题的“中国方案”。让全世界吃饱饭,是中国农业科学家科学精神的诠释,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注解。
发展杂交水稻,造福世界人民——这是袁隆平毕生的夙愿。
他说:“我是洞庭湖的麻雀,更要做太平洋的海鸥。”
他,做到了!

(三)真如少年
5月23日上午,长沙明阳山殡仪馆。细雨霏霏,祭奠者排起长队。
人潮中,有许多手持鲜花、从四面八方赶来的莘莘学子。他们面庞青涩,神情肃穆,安静有序地跟着队伍一步步前移,然后,深深鞠躬。
一天前,当灵车驶过长沙街头,许多青年齐声呼喊:“袁爷爷,一路走好,一路走好!”
同一时间,无数人在网络上默契地传递同一句话,“袁爷爷,我一定好好吃饭。”
一群年轻人,以纯真的承诺,告慰一位老人至诚的梦想。
袁隆平生前,每一次在青年人中公开亮相,都堪比“大型追星现场”。尖叫、鲜花、掌声……在“95后”“00后”眼中,他是当之无愧的国民偶像、顶流明星。
“我与他好像有过一面之缘,在饭桌上,在课本里。”“明明素未谋面,我却泪流满面,像失去了爷爷一样”……一位91岁的老人,为何成为中国青年热爱如斯的“网红”?
没有比“手中有粮心中不慌”更踏实的安全感,这是最简单的道理,最直白的表达。
没有比“喜看稻菽千重浪”更持久的喜悦感,这是最生机勃勃的画面,最扣人心弦的憧憬。
那些身处大千世界、见识五彩斑斓的年轻人,总是被袁隆平人格中最朴素的力量击中——那就是“真”,真如少年。
他倔强,在千百次的失败中依然坚信,世界上必然有一粒种子,可以战胜饥饿;
他坦诚,功成名就后,面对测产失败全无包袱,“跌跤就跌跤,再爬起来就是了”;
他幽默,步入鲐背之年,总是自称“90后”,笑言要和青年研究者比比脑瓜子;
他活跃,过了80岁,还能在气排球比赛中打满全场,而且担任主攻手;
他浪漫,工作至深夜,会心血来潮拉着夫人的手奔到河边,跃入水里畅游;
……
“你们正值如花的年龄,也正是充满梦想的时候。但是,仅仅停留于做梦是不够的,我希望你们要树立理想,并努力为实现理想而奋斗。”这句对大学新生的寄语,敲响了无数中国青年的心房。

(四)袁隆平走了,袁隆平星依然闪耀……
时针拨回5月22日上午,弥留之际,亲友围在袁隆平床边,唱起他最喜欢的歌。
他走得安详,嘴角带着笑。有人说,袁老那么思念母亲,终于回到了母亲的怀抱。
还有人说,他一定是进入了梦乡。梦里的稻穗比高粱还高,穗粒比花生还大,风轻轻吹过,袁老戴着草帽,就坐在稻穗下乘凉。
禾下乘凉梦,一梦逐一生。这是袁隆平的梦,也是后来者的梦。
他没有留下最后的话语。可他想说的,人们却能看见——
从云贵高原到华北平原,从洞庭湖区到江南水乡,无数农民还在等待第三代杂交水稻从试验田走向生产田;在新疆、山东、黑龙江等地,已有超过10万亩海水稻试验田丰产,许多角落还在等待“再造亿亩良田”的理想步步实现……
未竟的事业,科学的价值,正待我们去坚守,拼搏,开掘。
“书本里长不出水稻,只有田里才长得出水稻。”这是袁隆平送给年轻科研工作者的成长秘诀——唯有实践,方不辜负真理。
即使身处重病之中,袁隆平最牵挂的还是科研。
入院之初,他每天都问医务人员:“天晴还是下雨?”“今天多少度?”有一次,护士回答28℃。袁隆平急了:“这对第三代杂交稻成熟有影响!”
他病重时念念不忘的,是叮嘱学生们要把杂交水稻事业发展好。
这是一位科学家的本色——爱国为民、刻苦钻研、全心奉献。直到生命最后一刻,袁隆平仍在奋力燃烧自己,烛照后学。
生命有尽头,科学无止境。
一代科学巨擘陨落,留下丰富的精神遗产,激励一代代科研工作者以梦为马,不负韶华!
你听!
传承的决心,如稻穗饱满——
“我追的星陨落了,会有更多的星亮起……”
青春的誓言,如稻苗蓬勃——
“请放心,您这位‘90后’没有完成的,还有其他‘90后’顶上!”
袁隆平走了,袁隆平星依然闪耀……(记者袁汝婷、刘良恒、周勉)

来源:新华社

【新华述评 | 禾下乘凉梦 一梦逐一生——怀念袁隆平】5月22日,一位91岁的老人走了。

湖南长沙,中南大学湘雅医院门诊楼前,三捧青翠的稻束静静矗立。不知是谁,采下老人毕生为之奋斗的梦,向他祭献。

灵车过处,人们夹道相送;汽笛声声,祝他一路走好。一颗稻种,填得满天下粮仓。千言万语,道不尽一生故事。

他以祖国和人民需要为己任,以奉献祖国和人民为目标,一辈子躬耕田野,脚踏实地把科技论文写在祖国大地。

老百姓把袁隆平刻进自己心里。

(一)君似雁随阳,为民谋稻粱

袁隆平逝世后,人们悼念的文辞中有这样一个热词——国士。何为国士?谓其“才德盖一国”,抑或“一国勇力之士”?用在袁老身上恐怕都不能概其全貌。因为还有对人民、家国、民族的责任和爱。

2019年9月17日,袁隆平被授予“共和国勋章”。当天,他还在试验田里查看杂交水稻生长情况。行动不便后,湖南省农科院在他的住宅旁辟出一块试验田,他在家里就能看见水稻。

当双脚无法再踏入稻田中,他的心,仍时刻扎在广袤田野里。

是什么让他对稻田如此眷恋?

“一条大河波浪宽,风吹稻花香两岸……”1956年上映的电影《上甘岭》中,年轻的志愿军战士在异国他乡的坑道里,唱起《我的祖国》。

稻浪飘香,承载着人们对家乡的思恋,对温暖的念想,对和平的向往。

那一年,26岁的袁隆平开始了农学试验。不久后,他的研究从红薯育种转向水稻育种。这一转身,改变了他的一生,也影响着中国乃至世界的生存境遇。

一部中华民族史,就是一部同饥饿斗争的历史。挨饿,曾是最深最痛的民族记忆。新中国成立前,少年袁隆平,因路遇饿殍,而立志学农。

“让所有人远离饥饿”,一个当时看来遥不可及的梦,让袁隆平开始了长达半个多世纪的追逐。

“作为新中国培育出来的第一代学农大学生,我下定决心要解决粮食增产问题,不让老百姓挨饿。”1953年,从西南农学院遗传育种专业毕业后,袁隆平立下誓言。蓬勃向上的新中国给袁隆平提供了践行农业报国誓言的广阔舞台。日益强盛的祖国就是他躬耕科研的沃土。1984年,湖南省杂交水稻研究中心成立,“国家下拨的第一笔经费就高达500万元。”袁隆平回忆,中心因此迅速建起了温室和气候室,配置了200多台仪器。

回望袁老一生,宏愿并非一时头脑发热,而是一代中国知识分子对家国命运的情怀和担当。

这是一条艰辛求索的路。质疑、失败、挫折,如家常便饭;误解、反对、诋毁,曾如影随形。

他默不作声,背上腊肉,转乘几日火车,去云南、海南、广东,重复一场又一场试验。

为稻种追寻温度与阳光,就像候鸟追着太阳!

粮稳,则天下安。水稻种植是应用科学。对科学家袁隆平而言,国家和人民的需求至高无上——技术手段不断更迭,但所有工作的出发点始终是丰收。

近年,杂交水稻年种植面积超过2.4亿亩,年增产水稻约250万吨。中国以无可辩驳的事实向世界证明,我们完全可以靠自己养活14亿人民。

“国士在,且厚,不可当也。”

(二)“我是洞庭湖的麻雀,更要做太平洋的海鸥。”

5月22日下午,灵车缓缓驶出医院。长沙宽阔的主干道上,许多车停下来鸣笛致意,人们涌上街头,齐声呼喊:“袁老,一路走好!”

此时此刻,联合国粮农组织总干事屈冬玉在网络上写下:“一生修道杂交稻,万家食粮中国粮。我敬爱的大师千古!”

反饥饿,不仅是中国人的斗争,也是全世界人民的斗争。世界粮食计划署最新发布的《2021年全球粮食危机报告》显示,2020年在55个国家/地区内至少有1.55亿人陷入“危机”级别或更为严重的突发粮食不安全状况。

面对全球粮食危机,我们无法置身事外,不能无动于衷。

海外人士说,这位老人研究的,是根除饥饿的“东方魔稻”。

如今,“东方魔稻”,在全球40余个国家种植超过800万公顷。

2010年,时任世界粮食计划署执行总干事乔塞特·希兰写道:人们问我为什么如此有信心可以在我们这一代消除饥饿,中国就是我的回答。

2017年2月,《自然·植物》杂志发文认为,中国的水稻生物学、遗传学和群体基因组学研究引领世界水稻乃至作物科学研究。

一位科研工作者,为何有超越国界的魅力、领先世界的技艺?

当你看见非洲岛国马达加斯加的新版货币,你会更加理解——货币图案是杂交水稻,它让这个曾有200万人面临饥荒的国家,结束了进口大米的历史。

杂交水稻,成为解决全球粮食短缺问题的“中国方案”。让全世界吃饱饭,是中国农业科学家科学精神的诠释,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注解。

发展杂交水稻,造福世界人民——这是袁隆平毕生的夙愿。

他说:“我是洞庭湖的麻雀,更要做太平洋的海鸥。”

他,做到了!

(三)真如少年

5月23日上午,长沙明阳山殡仪馆。细雨霏霏,祭奠者排起长队。

人潮中,有许多手持鲜花、从四面八方赶来的莘莘学子。他们面庞青涩,神情肃穆,安静有序地跟着队伍一步步前移,然后,深深鞠躬。

一天前,当灵车驶过长沙街头,许多青年齐声呼喊:“袁爷爷,一路走好,一路走好!”

同一时间,无数人在网络上默契地传递同一句话,“袁爷爷,我一定好好吃饭。”

一群年轻人,以纯真的承诺,告慰一位老人至诚的梦想。

袁隆平生前,每一次在青年人中公开亮相,都堪比“大型追星现场”。尖叫、鲜花、掌声……在“95后”“00后”眼中,他是当之无愧的国民偶像、顶流明星。

“我与他好像有过一面之缘,在饭桌上,在课本里。”“明明素未谋面,我却泪流满面,像失去了爷爷一样”……一位91岁的老人,为何成为中国青年热爱如斯的“网红”?

没有比“手中有粮心中不慌”更踏实的安全感,这是最简单的道理,最直白的表达。

没有比“喜看稻菽千重浪”更持久的喜悦感,这是最生机勃勃的画面,最扣人心弦的憧憬。

那些身处大千世界、见识五彩斑斓的年轻人,总是被袁隆平人格中最朴素的力量击中——那就是“真”,真如少年。

他倔强,在千百次的失败中依然坚信,世界上必然有一粒种子,可以战胜饥饿;

他坦诚,功成名就后,面对测产失败全无包袱,“跌跤就跌跤,再爬起来就是了”;

他幽默,步入鲐背之年,总是自称“90后”,笑言要和青年研究者比比脑瓜子;

他活跃,过了80岁,还能在气排球比赛中打满全场,而且担任主攻手;

他浪漫,工作至深夜,会心血来潮拉着夫人的手奔到河边,跃入水里畅游;

……

“你们正值如花的年龄,也正是充满梦想的时候。但是,仅仅停留于做梦是不够的,我希望你们要树立理想,并努力为实现理想而奋斗。”这句对大学新生的寄语,敲响了无数中国青年的心房。

(四)袁隆平走了,袁隆平星依然闪耀……

时针拨回5月22日上午,弥留之际,亲友围在袁隆平床边,唱起他最喜欢的歌。

他走得安详,嘴角带着笑。有人说,袁老那么思念母亲,终于回到了母亲的怀抱。

还有人说,他一定是进入了梦乡。梦里的稻穗比高粱还高,穗粒比花生还大,风轻轻吹过,袁老戴着草帽,就坐在稻穗下乘凉。

禾下乘凉梦,一梦逐一生。这是袁隆平的梦,也是后来者的梦。

他没有留下最后的话语。可他想说的,人们却能看见——

从云贵高原到华北平原,从洞庭湖区到江南水乡,无数农民还在等待第三代杂交水稻从试验田走向生产田;在新疆、山东、黑龙江等地,已有超过10万亩海水稻试验田丰产,许多角落还在等待“再造亿亩良田”的理想步步实现……

未竟的事业,科学的价值,正待我们去坚守,拼搏,开掘。

“书本里长不出水稻,只有田里才长得出水稻。”这是袁隆平送给年轻科研工作者的成长秘诀——唯有实践,方不辜负真理。

即使身处重病之中,袁隆平最牵挂的还是科研。

入院之初,他每天都问医务人员:“天晴还是下雨?”“今天多少度?”有一次,护士回答28℃。袁隆平急了:“这对第三代杂交稻成熟有影响!”

他病重时念念不忘的,是叮嘱学生们要把杂交水稻事业发展好。

这是一位科学家的本色——爱国为民、刻苦钻研、全心奉献。直到生命最后一刻,袁隆平仍在奋力燃烧自己,烛照后学。

生命有尽头,科学无止境。

一代科学巨擘陨落,留下丰富的精神遗产,激励一代代科研工作者以梦为马,不负韶华!

你听!

传承的决心,如稻穗饱满——

“我追的星陨落了,会有更多的星亮起……”

青春的誓言,如稻苗蓬勃——

“请放心,您这位‘90后’没有完成的,还有其他‘90后’顶上!”

袁隆平走了,袁隆平星依然闪耀……

(记者袁汝婷、刘良恒、周勉)
https://t.cn/A6VIm6oa


发布     👍 0 举报 写留言 🖊   
✋热门推荐
  • 而且我也可以安安静静地看一部电影或者电视剧,做运动也是,不用在忙碌的迅速的解决今天的“任务”。记今日 今天是周五 早上兴高采烈的去上班 以便庆祝下明天休息日
  • 我喜欢的是在山顶看星星 一路吹着自然的风 我喜欢去想今天的天空为什么是粉红色 这颗星星是不是一直跟着我 我想要步履不停 我想要见更多的人和更多的花草树木山河
  • 听到一些讲古玉的,基本都是瞎扯淡!以上是扯淡,我看的动漫其实不算多,老一些的更是没有去看,星际牛仔这些神作也没有涉猎。
  • 秋天姗姗来迟 给企盼赋予了深意踱步至你家 是写一首诗的光阴何时我们开始相互靠近的呢蓝色紫色自然过渡的心情当我又开始为一个人写诗喜爱纯粹的如同重叠的信纸在相识那晚
  • forth day 8.21今天又去坐船啦,去了草海,湖面上都是水性杨花,还有几只小鸭子,还去了王妃岛(没有什么看的,还要收门票)还看到了亲爱的客栈的旧址。终于
  • 三足石雕香炉图片中我们很容易就可以理解什么三足石雕香炉的造型,既是石雕香炉的底部的三个角形成三角形的支撑,三只脚一般是一前两后。#手表知识##知识科普#很多运动
  • -太姥山海拔917米,主要景点集中在500-700米之间,坐车就能到达500米高处,所以徒步游览难度不大,但景色却非常壮丽,尤其是爬到高处极目东海,视野壮阔,运
  • !!
  • 24、 我想你了,恐惧和思念的絮绕,反复的折磨着我,在失去你的哪一个,我注定孤独一身。6、 其实以前你不懂得相守与相随,直到跟你渡过伤感的世纪,失望与泪水,见尽
  • 舆论场的撕裂也正来自于此,有人在乎故事呈现的古朴智慧,并从中汲取好好生活的力量;有人更在乎镜头外未展示出来的遗憾与无奈,认为人并非生来就要与苦难共存,因此如鲠在
  • 四位老师带我们开启了一场四十天的国货拟人设计之旅,通过36个国货品牌一起认识不一样的国潮。压轴的两位原画大佬@画师张搏 and @-米罗- 两位老师用他们的画技
  • 烟氛蔼崷崒,魍魉森惨戚。高斋坐林杪,信宿游衍阒。
  • 滨州市聚焦生态纺织、智能制造等领域重大关键技术攻关,建立实施重大项目“企业主动张榜、专家联合揭榜”合作新机制,组织企业“揭榜挂帅”省以上各类研发项目12项,争取
  • 不知道你们都是有多绝望才做了决定也不知道你们在另外一个世界有没有过得好一点如自己所愿摆脱人世的痛苦呢想加入你们又没有勇气。以前总想有什么和别人不一样,也想做个很
  • 我感觉应该分清现实和虚拟,他们好看归好看,但是终究不是真实是你的,我们要活在现实,每天去想一些实际的事,去充实自己的生活,自己的幸福要自己去追求,绝对不能被虚拟
  • 昨天没发今天来补[坏笑]eleven day.今天独自出游,骑小黄去了清华北大,在水立方还遇到了和自己同名的运动员,果断照下来,升旗有点困难,看个降旗还是可以的
  • 当然,在确定主题之前,剧本的创作者脑海当中存留下来的经验和素材,甚至是已经形成的某个片段,大都是零碎的,你必须在写作之前,对脑海中的素材进行整理和糅合,深入理解
  • 让我们一起 期待任嘉伦的新角色➻宣夜❥ [送花花][送花花][送花花]@任嘉伦Allen#每日一善[超话]#[微风]#阳光信用# [太阳]#每日一善# 【指路
  • #刘也[超话]#赞多粉丝心虚什么你们咔一次我们一次[彩虹屁]邪不胜正 早晚有一天你们会遭报应的#刘也澄清# 一个关于本次被造/谣事件的梳理,欢迎大家拿图扩散。
  • 不要凡事都依靠别人,在这个世界上,最能让你依靠的人是自己,能拯救你的人也只能是自己 青春并不忧伤,却被我们演绎的如此凄凉。人生,优惠券就是一个修炼的过程,何必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