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唤醒500万亩“休眠地”——甘肃撂荒地整治调查】受农业比较效益偏低、耕种条件差、农民外出务工等因素影响,我国一些地方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耕地撂荒现象,各地都在因地制宜想办法破解难题。在甘肃,这也不是件小事。国土“三调”数据显示,甘肃具备整治条件的撂荒地面积约550万亩。这些“休眠”的土地该如何被唤醒?怎样挖掘耕地保供潜力?经济日报记者深入甘肃多地田间地头,走访了解整治复耕情况。

  近年来,耕地撂荒现象在我国一些地方不同程度出现,引发关注。2021年1月,农业农村部出台的《关于统筹利用撂荒地促进农业生产发展的指导意见》指出,要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要求,完善粮食安全省长责任制,推动将统筹利用撂荒地情况纳入考核指标,层层压实责任,有效遏制耕地撂荒。

  该指导意见实施一年多来,成效如何?经济日报记者日前深入甘肃采访了解到,根据国土“三调”数据显示,甘肃共有耕地7814.21万亩,其中具备整治条件的撂荒地面积约550万亩。2020年到2021年,全省已整治撂荒地350万亩,目前还有约200万亩需要整治。“我们把统筹利用好撂荒地作为保障粮食安全和重要农副产品有效供给的一项重要举措来抓,计划用两年时间将剩余200万亩撂荒地全部整治到位。”甘肃省委农办主任、省农业农村厅厅长李旺泽说。

  综合改造建高标准农田

  沿着一条平整的机耕道,开车盘旋而上到山顶,甘肃定西市安定区西巩驿镇百页村党支部书记陈明放眼望着周边层层梯田,感慨地说:“以前要是有这么好的地,咱也不会把地撂荒了。”

  陈明站的这块地方,以前只有“几处坨坨地”。即便是村里一些整修好的梯田,也因面积狭窄,被当地群众称为“皮条田”。在百页村7800多亩耕地中,由于基础条件不好,一度产生了2100亩撂荒地。陈明告诉记者,“以前田间道路不好走,大机器上不来,全靠人种人收,还要看天吃饭,没多少收益,很多人就出门打工了”。

  去年9月份,在地方政府支持下,百页村将撂荒地整治与高标准农田建设相结合,建成了4750亩高标准农田,2100亩撂荒地也全部得以整治。5月份,正是陇中旱作农业区种植荞麦、马铃薯的季节,在百页村新修的高标准农田里,农户操作农业机械正在抢抓农时种植。

  陈明告诉记者,在尊重群众意愿的基础上,他们打破原有村社界线、地埂界线,将原先的“皮条田”采取“二合一”“三合一”的办法进行合并,建成了田面宽度在11米以上的“大块田”。部分“大块田”最宽田面达到30米,最大面积达到30亩,并且鼓励实施高标准农田后群众就近兑换,基本实现了“一户一台地”的目标,让产业集约发展有了基础支撑。

  同时,百页村还通过开展耕地“宜机化”改造,配套5.5米宽的生产路9.4公里,在每块田间地头新修3.5米宽的机耕路18.6公里,将“畜力田”变成了“机耕田”,降低了农业生产成本,为机械化、规模化、标准化的现代农业生产提供了条件。

  从甘肃各地区撂荒地摸排情况及调研情况看,农业基础设施相对薄弱是撂荒重要原因之一,全省中低产田比例超过70%,受自然因素、资金等约束,设施不完善、资源利用率不高、机械化作业水平较低。此外,甘肃省耕地亩均水资源量约为全国平均水平的1/4,干旱缺水也造成一些耕地被动撂荒。

  为此,甘肃把具备条件的撂荒地优先纳入高标准农田建设范围,推动撂荒地开发利用。定西市安定区、白银市会宁县将撂荒地整治与高标准梯田建设、小流域综合治理、粮食基地建设结合,建成玉米、小麦、马铃薯三大粮食作物标准化基地。

  西巩驿镇干部马利民告诉记者,他们按照“田路渠统筹规划、梁沟坡综合治理”的原则,整流域、整山系、整乡镇推进,配套建设了砂化生产路、田间机耕路和排水边沟、涵管等设施,并在高标准农田流域栽植行道树10公里,通过挖反坡和鱼鳞坑等办法防治水土流失,既增强了农田生态防护能力,也提升了农田综合生产能力。

  会宁县河畔镇任半岔村属于典型的干旱山区,为改善农业生产条件,2021年当地引进了一家企业,对全村3.2万亩耕地一次性流转,并承揽建设上水工程,打造“旱变水”水肥一体化高标准梯田项目。

  “通过对现有山坡地进行平整改造,平均宽度达到30米以上,符合机械化耕作需要,并全部配套高效节水田间管网,采用滴灌方式。”河畔镇党委书记王卓见说,坡改梯、旱变水,玉米、马铃薯两类粮食作物亩均产量由原来的800斤、2000斤增长至2000斤、8000斤,原来的单户种植变为规模化、机械化种植,发展模式也由传统农业变为集约化的现代农业。

  真金白银鼓励复垦种粮

  农业生产比较效益低,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农民种地积极性,是造成土地撂荒的一个重要因素。据统计,甘肃省中东部旱作区农民每种1亩小麦,用于种子、化肥、耕地、收割等方面的成本约需265元,人工投入约需300元,一般仅能产出小麦500斤,亩均纯收益不到200元;种植1亩玉米,除去农资、人工成本,亩均收益也只有500多元。

  为此,甘肃省将撂荒地整治与建设粮食基地相结合,通过落实耕地地力保护补贴、实际种粮农民一次性奖补、农机具购置补贴、耕地轮作补贴、农业社会化服务补贴等一系列政策措施,扶持粮食生产,使撂荒地整治逐步成为拓展粮食生产空间的有效途径。

  5月中旬,在定西市安定区西巩驿镇肖川村,正在进行高标准农田马铃薯生产全程机械化操作,从土地平整、深松到覆膜、播种、施肥一气呵成。

  “如今,大多数撂荒地都分布在丘陵山地。这些机械都是适宜丘陵山区作业的机型,可以更好地解放劳动力,用机械种植马铃薯等粮食作物。”在耕种现场,甘肃省农机推广总站技术人员白利杰指着一台机器告诉记者,这是旋耕施肥起垄喷药铺管铺膜联合作业机,1个小时就能完成人工近两个月的工作。

  “我们制定出台了《关于确保粮食安全加快撂荒地整治工作方案》等系列文件,明确整治原则、整治措施和激励政策,对复耕后种植马铃薯100亩以上的,每亩补助100元;对新型经营主体和村集体兜底复耕的,每亩补助80元。目前,在安定区摸排出的4.71万亩撂荒地中,已完成整治3.6万亩。”安定区区长贾文举说。

  针对种粮比较效益低,以及今年化肥、柴油等农资大幅涨价等不利因素,甘肃各级部门加大了补贴力度。春播前,甘肃省农业农村厅会同省财政厅下拨耕地地力保护补贴、实际种粮农民一次性奖补、农机购置补贴等到户扶持粮食生产资金34.28亿元,比去年同期增加2.4%。近期又安排下达地膜回收利用、耕地轮作和小麦“一喷三防”等扶持粮食生产发展资金4亿元,比上年增加1.6亿元。

  记者还了解到,甘肃各市县也结合实际制定了鼓励粮食生产的激励办法,调动了农民和新型经营主体种粮积极性。其中,酒泉市财政拿出1500万元扶持小麦种植,白银市财政拿出750万元支持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会宁县、凉州区、环县、秦安县、成县等县区财政在中央和省级财政补贴的基础上安排资金对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进行累加补贴,确保每亩补贴资金达到300元以上……

  在政策补贴引导下,甘肃各地以新品种、新技术、新机具集成推广应用为突破口,推动形成一批整村整乡整流域推进的集中连片粮食产业带,让“荒地变良田、良田变粮田”。

  走进会宁县韩家集镇云台山村复耕后的撂荒地,在采用“两膜4行玉米+两膜6行大豆”种植模式的带状复合种植基地里,玉米和大豆已经冒出嫩芽。

  “我们按照村庄附近、土地上等的原则,对片区内规模养殖户和有种地需求农户未流转形成的插花地,通过置换调整集中连片,既保证了农户有地种、种好地,又使企业能连片、好发展。”韩家集镇党委书记南小强说,目前,已在云台山村推广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5000亩,玉米一穴双株,每亩约3500株;大豆一穴2粒至4粒,每亩约1万株,通过发挥边行效应,可以实现“玉米不减产、多收一茬豆”的目标。

  利益联结实现规模经营

  会宁县柴家门镇樊郭村有户籍人口1700多人,但常住在村里的只有500多人,由于缺少劳动力,多年来形成了8200亩撂荒地。

  “我们结合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完成了8200亩撂荒地的整治,新修建高标准农田1万亩。耕作条件显著改善,农业机械化率可以达到100%。”樊郭村党支部书记田旭东此前曾有顾虑,“如果不想办法找到种植主体,这些高标准农田虽然条件好,但是也会面临‘谁来种’的问题。”

  为彻底解决耕地撂荒问题,樊郭村成立了合作社流转复耕土地。今年春耕,1万亩高标准农田里种上了小麦、全膜玉米、大豆、马铃薯和荞麦各2000亩,全部由合作社负责种植。

  调查显示,当前甘肃省土地规模化经营的水平仍然较低,流转土地占农户承包地的20.6%,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这也折射出,小而散的经营模式已经远远不适应产业化、规模化、集约化发展的要求。为此,甘肃一些县区通过撂荒地整治,积极探索发展壮大新型经营主体和村集体经济的路径。

  在甘肃崇信县,通过“农户自主复耕、实施项目整治、公司大户流转、远程托管种植、村集体经济组织代种”等多种形式,当地唤醒了沉睡的耕地资源,推动了农业高效化、产业化发展。

  “我们村两委通过对全村土地撂荒情况全面摸排发现,全村共有398亩撂荒地。”崇信县新窑镇宰相村党支部书记赵孝魁说,“今年我们动员大家复垦撂荒地86亩,同时村合作社又以‘基本租金+收益分红’的方式租赁群众撂荒地312亩,种植了玉米、高丹草、万寿菊等经济作物,仅撂荒地治理一项,预计村集体经济收入可达15万元以上。”

  白银市平川区共和镇毛卜拉村则将撂荒地整治与发展村集体经济结合起来,将农户无力耕种的撂荒地,流转后由村集体统耕统种。“3000亩撂荒地,村集体就流转了2600亩,全程机械化作业,并创建了1500亩的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高标准示范基地。”毛卜拉村党支部书记许顺强说,村集体流转撂荒地每亩给农民100元,还有几十名村民到村集体务工,每人每天100多元。这样农民的收入增加了,村集体也壮大了。

  今年以来,甘肃各级农业农村部门联合自然资源部门对未耕种耕地边排查边整治,继续通过农户自种和亲友代种、高标准农田建设、土地流转、经营主体代耕代种等多种途径推进撂荒地整治。其中,村集体经济组织在撂荒地整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引导农户将撂荒地流转给龙头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和种植养殖大户等新型经营主体进行集中整治,盘活弃耕土地、实现荒地变良田,同时有效满足了经营主体生产用地需求。”会宁县委书记刘正祥认为,由村党支部牵头成立合作社对辖区内的撂荒地实施统一整治,规模化开发利用,不仅解决了撂荒地整治质量不高、效益不好等问题,还实现了壮大村集体经济的目标。

  会宁县会师镇金芋马铃薯专业合作社利用千头养猪场堆沤的粪肥,集中流转撂荒地种植马铃薯、小麦和小杂粮,在7个村完成撂荒地整治8326亩,探索形成了合作社与村集体、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

  “我们对全镇所有撂荒地集中翻耕整治,整治后农户自愿种植的每亩收取机耕费30元,不愿种植的全部由合作社流转种植。”金芋马铃薯专业合作社负责人李德明说,合作社流转后,第一年免费种植;第二年每亩付土地流转费40元,其中农户30元、村集体10元;第三年每亩付土地流转费50元,其中农户40元、村集体仍为10元,既完成了撂荒地的整治,又增加了农民、村集体和合作社收入,实现了多赢。

  “在工作实践中,甘肃探索出了以村级集体组织和农民专业合作社为载体,以新品种新技术新机具集成推广应用为突破口,将撂荒地整治与高标准农田建设及高标准粮食生产基地建设紧密结合,形成了一批整村整乡整流域推进的集中连片粮食产业带的做法,真正起到了壮大村集体经济、整治撂荒地、保粮食生产‘一石三鸟’的作用。”李旺泽说。

【2025年,辽宁基本实现快递服务进村全覆盖】#喜迎二十大 辽宁在行动# # 沈阳都市圈# 到2025年底,快递服务全面进村,实现乡乡建站村村设点。日前,《辽宁省加快推进农村寄递物流体系建设实施方案》公布,提出全面推进“快递进村”工程,要建成与农村群众美好生活相匹配,衔接城乡、普惠便民、运转高效、系统完善、双向畅通的农村寄递物流服务体系。同时要打造一批协同发展示范项目,带动农村地区寄递物流水平提升。

让快递服务高质量高水平进村

快递何时进村?如何安全监管?实施方案提出,在2025年底基本实现快递服务进村全覆盖,而且要实现高质量高水平进村,重点开展邮快合作、交邮合作、快商合作、快供合作等多方合作模式,提升“快递进村”服务水平,落实快递企业辽宁总部主体责任,完善符合农村实际的分配激励机制,保障偏远农村网点、从业人员合法权益,确保农村快递网络可持续运行。

实施方案还提出要深化寄递领域“放管服”改革,加强寄递物流和运输安全监督管理,完善消费者投诉申诉处理机制,依法查处未按约定地址投递、违规收费等违法行为,促进市场公平竞争,保障群众合法权益。

让工业品下乡,让农产品进城

工业品下乡,那农产品如何实现便捷出城?如何通过快递服务助力乡村振兴?实施方案提出要完善农产品上行发展体系。鼓励支持农村寄递物流企业为农产品、海产品上行提供专业化供应链寄递服务,推动“互联网+农产品(海产品)”出村进城。鼓励邮政快递企业通过“邮政快递+农特产品”形式服务农户,带动农户增收。充分发挥邮政快递企业自身平台优势,打造“线上线下订购+基地直采直供+邮政快递配送”的农特产品网络营销寄递服务体系,有效实现“工业品下乡,农产品进城”的双向互通,推进精准助农增收,将乡村振兴战略落到实处。2022年6月底前建设14个以上快递服务现代农业示范项目,助力乡村振兴。开展省内帮扶产品认定,及时更新完善产品名录,助力消费扶贫产品外销。

加快农村寄递物流基础设施建设

实施方案明确,要加快推进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建设,补齐城乡冷链物流设施短板,提升区域冷链物流服务水平,推动城乡居民消费升级。加快推进县域物流中心建设和升级改造,建成集物流、邮件快件处理中心、电商仓储、商超仓配为一体的县级公共寄递物流配送中心。根据客货邮发展态势,积极探索利用客运场站、货运场站、农村公交首末站等设施和运能,建设客货邮综合服务站,逐步实现多站合一、多点合一。整合邮政、快递、供销、电商等资源,利用村内现有公共设施,建设村级寄递物流综合服务站。鼓励有条件的乡、村设置智能快件(信包)箱。推进乡镇邮政局(所)改造和服务转型,加快农村邮路汽车化。引导快递企业加大农村寄递网络投资,规范管理农村寄递网点,保障网点稳定运行。各市政府统筹用好现有资金渠道和财政专项政策,大力支持农村寄递物流基础设施改造提升。

指尖沈阳、沈报全媒体主任记者 刘宏伟

摄影记者 孙海

编辑: 许微微(沈阳发布)

#十堰# 【我的家乡我的村 | 深山藏个“桃花源” 蜜甜茶香环境美】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在两排平行的山峰之间留下一片开阔地。蜿蜒曲折的钦屿河,从两山之间的开阔地上悠然而下。依水而居的人们在这里汇集,逐步形成了现如今的竹山县楼台乡塔院村的模样,宛如一个世外桃源。

曲折蜿蜒的水泥路,幽静雅致的农家院,整齐划一的路灯,宽敞的休闲广场……盛夏时节,一幅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 文 明、生活富裕的美丽乡村画卷在竹山县楼台乡塔院村徐徐展开。

谁能想到,这个曾经的省级重点贫困村在短短几年时间内突破交通闭塞、土地贫瘠、发展滞后的重重“封锁”,走上现如今的乡村振兴之路。“2016年,全村295户,其中有215户建档立卡贫困户。”说起村里曾经的面貌,村党支部书记杜鹏顺口说出一组数据。那时候,村里能外出打工的人,基本上都靠外出打工讨生活。

随着精准扶贫的号角吹响,塔院村也逐渐“苏醒”过来。各种扶贫政策来了,武汉农商银行的驻村扶贫工作队也来了。2016年以来,村党支部和驻村扶贫工作队开始在村里推进产业规模化、住房城镇化、土地园林化等一系列措施。

通过精准扶贫和美丽乡村建设,近年来,塔院村村民把家从山腰迁向山脚已经通水、通电、通路的易地扶贫搬迁小区,开始新的生活。竹山县财政还投入专款,让这里家家通了自来水,户户门前种上绿化树,人人脸上绽放出开心笑容……发展壮大集体经济是巩固脱贫成果的重要保障。为此,驻村扶贫工作队带领村“两委”认真谋划,确定扶持专业合作社和种植大户种植茶叶、食用菌、中药材等经济作物的发展思路,新建300亩无性系茶园和食用菌大棚。

“现在全村有720亩茶园、10万棒食用菌、600多箱天然蜜蜂。”关于村里的产业经济,这些逐年增加的数据在杨鹏的心里早已打下烙印。村里的几家茶叶合作社、从河南引进的香菇企业,也吸引了众多在外打工的村民迅速返乡,在家门口打工挣钱。

“我原先只会打工,现在有了自己的产业。”年过半百的村民吴永兵,一家五口曾经靠着种几亩地和外出打工生活,日子过得十分紧巴。在各种利好政策的帮助下,吴永兵一家不仅种植7亩茶叶,养了近百头猪,还盖起了农家小院。

记者手记

乡村振兴离不开产业发展带来的利好,不同的村子,只有找准自己的定位,方能打造出适合自己的产业并让其取得长足发展,从而实现最终的振兴。

充分利用自身优势,大力发展本地经济,这是记者在塔院村得到的最直接感受。原本闭塞的交通和独有的高山峡谷地貌,让塔院村有了其他乡村所没有的优越自然环境。也正因为如此,当地发展的纯野生繁殖蜂蜜产业和高山无性系茶园才有了无可替代的市场潜力。此外,塔院村还抓住了精准扶贫和乡村振兴这两大国字号政策所带来的的红利。家家脱贫,让昔日贫困的村民看到了希望;驻村工作队的进驻,让村民们有了依靠。

交通路线:十堰城区—十天高速—十巫高速—国道 G242—塔院村

周边景点:塔院寺、女娲山风景区、九华山森林公园、观音沟生态 文 化旅游区、秦巴民众风情苑、堵河源、黄州庙

人物故事

武汉农商银行驻村干部梁才前:

既然来了,就应该为这里办点实事

在塔院村,记者见到了梁才前,他带着一顶草帽,像极了一位地道的农民。而实际上,他是武汉农商银行在塔院村驻村工作队的一名队员。这名出生于荆州的男人,不仅适应了大山深处的生活,还跟其他队员一起,成了塔院村乡村振兴的智囊团。

“既然来了,就应该为这里办点实事。”2021年,梁才前带着队员和武汉农商银行的政策、资金,一头扎进了钦屿河畔的山沟里。为了支持工作队的工作,武汉农商银行给他们配备了一辆崭新的车。梁才前和队员们一进入村子,便开始在村里四处了解情况。当他们了解到塔院村因为钦屿河的存在而导致村民交通不便后,当即将这一情况反馈给了武汉农商银行。

在河上架桥,成了驻村工作队实施的第一个帮扶工程。如今的钦屿河上,上游的振兴桥、下游的连心桥均已建成。不仅如此,在武汉农商银行的帮扶下,塔院村里安装了65盏路灯,还修建了村民 文 化广场。“现在,我们正在推进村里的高山梯田现代农业综合旅游项目,目前规划已经做好,前期的公路施工工程也在推进中。”梁才前告诉记者。

根据长远规划,塔院村将依托独有的高山峡谷等资源,打造出能为村子持久性“输血”的高山梯田现代化农业综合旅游项目。为了这个项目早日实现,梁才前隔三差五开车上山,督促与该项目配套的公路建设工程。“路基基本上已经成形,今年下半年将完成全部的路面硬化工作。”站在海拔1000多米的山坡上,梁才前向记者介绍着全村的未来规划。

南京林业大学教授王贤荣

免费做规划设计图助力家乡振兴

在塔院村采访时,记者无意间看到了一份关于该村的规划设计图。这份大气且不失农村气息的设计图纸,出自南京林业大学教授王贤荣之手。而在这份规划设计图纸的背后,还有一个令人感动的故事。

“我本来就是塔院村的人,如今能为家乡的乡村振兴工作出一分力,也算是我的责任。”王贤荣告诉记者,她于1966年出生于竹山县楼台乡塔院村,本科毕业于湖北大学生物系;1991年7月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生物系,获植物学专业理学硕士学位;1998年1月获南京林业大学植物学专业理学博士学位。从1991年开始,她一直在南京林业大学工作。

此外,王贤荣还身兼中国林学会树木学分会第九届委员会理事长、南方木本花卉产业国家创新联盟理事长、中国花卉协会桂花分会副理事长、南京林业大学樱花研究中心主任等多个职务。

2021年,一个偶然的机会,武汉农商银行驻塔院村工作队的梁才前发现王贤荣的履历,随后辗转与其取得联系。王贤荣应邀返回塔院村,在经过几天的实地调查后,她利用对家乡的了解和多年来从事规划设计的专业特长,免费为塔院村做了一份“泰山坡高山梯田现代农业综合旅游项目”策划方案。

整个策划方案分项目背景解读、场地现状分析、项目方案实施、项目营销等多个内容。这份结合塔院村特点而诞生的项目规划方案,不仅将整个塔院村的优势展示得一览无遗,还最大限度地保留了村子的原始生态,同时赋予了全村现代化的远大蓝图。“这个设计投入不算高,关键是非常接地气,很快就得到了竹山县及楼台乡的认可,现在已进入落实阶段。”梁才前告诉记者。


发布     👍 0 举报 写留言 🖊   
✋热门推荐
  • 我这两年用的最多的面膜估计就是神秘博士的吧这个二裂酵母精华发酵面膜是我近期用过最服帖的了而且敷完的抗敏补水效果并不是即时的,是可以持续到第二天脸也是水当当的!其
  • 小狗钱钱,富爸爸穷爸爸,富爸爸财务自由之路,指数基金投资指南,十年定投财务自由,解读基金:我的投资与实践,证券资格考试教材,一本书读懂财报,股市真规则,穷查理宝
  • 我们要把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与扩大对外开放结合进来,尊重各国的历史特点、文化传统,尊重各国人民选择的发展道路,善于从不同文明中寻求智慧、汲取营养,增强中华文明生机活
  • 结局就是还是心软让她等自动退款了(跑单费是一分都没有的)但我这暴脾气还是在拉黑前问候了她一下(不要学我不要学我)写在最后:大家一定要先吃饭再吃谷,不要花超过自己
  • 青山:你想说的就只有这个吗。本身灵魂互换这个东西出来我真的吓了一跳还在想剧本要怎么表现,真没想到会这么搞笑hhhh麻取这边是安定的搞笑定番,由井和青山这段对话我
  • 明李时珍《本草纲目》对茶功更有全面阐述,并指出了茶的药理作用:“茶苦而寒,阴中之阴,沉也降也,最能降火。明李时珍《本草纲目》对茶功更有全面阐述,并指出了茶的药理
  • 而今我不再向任何轻盈浅薄炫目的东西投去目光,哪怕美如蝶翼,如果留不下舍利子,就不值得站起身来,伸出手去 ​​​(未完待续)——一位投资卢瑟的内心独白 “凡涉宝能
  • 文章又援引了另一名与克里姆林宫关系密切人士的话称,只有在战场局势符合俄罗斯的目标后才可能达成解决方案,而且可能还需要乌克兰军队的大规模战按理说,这应该被认为是俄
  • 【#好记者讲好故事# 丨常河:坚守 初心 崇高】光明日报社常河通过对最美奋斗者的3年追踪报道,讲述出扎根基层21年义务助教的乡村人民教师舍己为人、无私奉献的崇高
  • 这个春天最奢侈的8件小事! 无论生活有多少变故,我们都应调整心态,享受生命的每一个季节。在这个希望与爱共存的季节里,愿你过得充实,不负春光,不负自己。 01
  • 我一直都知道我长的不漂亮也从未奢望有人主动来爱我但除了不能坦荡大方地爱人其实在自我层面没什么影响毕竟我实在是条躺平的咸鱼真希望能永远和小猫咪一样每天光管吃玩睡还
  • 没有人是完美的怎么办呢给了我温柔、耐心当他情绪不好也影响到我的心情的时候,虽然很委屈很难受,可是却还是不舍得对他说一句重话,毕竟他已经不开心了呀上网找了一些笑
  • 02 会说:包括汇报工作、各种沟通、各种协调、会议发言、总结发言、演讲、主持会议等等职场必备技能第一类是会说,这包括:向领导汇报工作各种沟通事宜各种协调事宜会议
  • 【交警提示】★由于疫情检查,太原东环高速:长风东、松庄、杨家峪、丈子头及阳曲收费站,工作日的早晚高峰排队车辆较多,请有条件的驾驶员选择太原西北环高速或者南环高速
  •   麻花型隧道群的“拧巴”与带来的便利  天津地铁10号线,作为天津“东南半环线”串联起了河西区、河东区和东丽区的多个客流集散点,眼下,10号线一期全线车站主体
  • 不要吝啬你的笑容,不要隐藏你的善良,记住卡耐基这一段话,你将尽享完美丰富的人生——“人的生命只有一次,任何能够奉献出来的好的东西和善的行为,我们都应该现在去做,
  • #行走上饶# #可爱中国,美丽弋阳#几乎每一个成功的人,都有一段沉默的努力时光,里面有艰辛的汗水,也有无数次失败是的泪水。#待疫情消散共赴春光无限#本轮疫情给
  • 行善助人是舍,心安积德是得。行善助人是舍,心安积德是得。
  • #金泰亨[超话]#减肥期间有哪些优质的碳水化合物可以当主食?预定48元❗️ #DiDi澳洲代购# 健康懒人早餐,澳洲无敌超值装,Weet-bix即食麦片1.2公
  • 你给他钱他也富不起来,他的主要问题是陷到一种穷活法里去了。大概你也猜出来了,波美就是波美比重计之简称,这外号暗示他成天泡在大粪里,也难怪他听了要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