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纽约高架轨道上演自杀式跳楼逃亡#,逃犯:宁死不回这监狱】
近日,美国纽约一名男子为逃避警察追捕,从近10米高的高架轨道跳到对面一栋楼的视频被疯传。当地时间18日,这名男子告诉美媒,他之所以做出这一危险的一跃,是因为他宁愿死也不愿回赖克斯岛监狱。

据他称,该监狱的环境非常糟糕,在他去年服刑期间,有4名囚犯在6周内接连死亡。他形容,囚犯随时都可能死在赖克斯岛监狱。而据美媒18日报道,今年已有11名在押囚犯在该监狱中死亡。一名支持监狱改革人士称,“7个月内11人死亡,这不是监狱,更像死亡集中营。”

据《纽约邮报》18日报道,这名男子名叫肯德尔·弗洛伊德(Kendall Floyd),现年25岁,出生于纽约皇后区。

7月6日下午4点左右,弗洛伊德因未系安全带开车,在布鲁克林威廉斯堡附近被警察拦下。据其称,他当时才吃了3粒扑热息痛药物,然后一不小心把自己的出生日期报错成2018年。

弗洛伊德称,那一刻他知道自己“搞砸了”,因为警察们会检索他的名字,然后发现他身负公开的逮捕令。此前,因逃避法庭下令的药物依赖康复计划,弗洛伊德被通缉。据其称,自从2年前母亲去世后,他就对止痛药物上瘾了。

需要一提的是,在过去的二十多年里,数百万美国人通过过度处方和滥用合法的阿片类止痛药(如芬太尼和奥施康定)药物成瘾。数据显示,1999年至2019年期间,美国有近50万人死于止痛药过量。

在时任美国总统特朗普于2017年宣布阿片类药物危机为全美卫生紧急状态后,美国的药物过量死亡人数继续攀升,在2020年和2021年均达到创纪录的高点,分别有91799人和107622人死亡。其中,涉及阿片类药物的过量死亡占绝大多数。

弗洛伊德正是这些药物成瘾群体中的一员,据报道,他此前逃避法庭的命令,也是因为他在与女朋友分手后药瘾复发。而考虑到警方发现逮捕令就会把自己送进监狱,弗洛伊德直接开车门逃跑了。

跑了三个街区后,弗洛伊德被警方堵住,但他仍然拒绝投降,便顺着一个支撑梁,爬上了高架轨道。据弗洛伊德回忆,在他攀爬时,有警察大喊“在我击落你之前停止攀爬”。他补充称,当时这名警察已经拿枪指着他了。

弗洛伊德表示,当时他看着下面的警察和围观民众,认为自己唯一逃脱的机会就是跳到街对面的大楼。于是,弗洛伊德弯腰蹲下,调整脚下的位置,在人群“不要这样做,不值得”的大喊声中,跳了下去,从一个“很远的距离”跳到了街对面一座商业建筑的屋顶上。

据报道,警方随后追了过去,逮捕了因剧烈坠落而腿部受伤的弗洛伊德。

至于为何宁愿不顾生命危险,也要从近10米高的高架轨道支撑梁上跳下去,弗洛伊德的辩护律师在8日告诉法官,他的当事人有心理健康问题,在与警察接触时面临高度焦虑。“当他打开车门的时候,他并没有想伤害任何人。他只是想从车里出来,逃离现场。”辩护律师还提到,弗洛伊德最近一直无家可归,并“害怕去赖克斯岛监狱”。

18日,弗洛伊德在电话采访中也告诉《纽约邮报》,当他准备跳下去时,他想着他只有两种选择,“要么滚回赖克斯岛,要么就冒着生命危险跳下去”。他认为,“如果我不跳下去,(回赖克斯岛监狱)可能会死”,便直接跳下去了。

“我宁愿冒着生命危险也不愿回到这里,现在我就在这里,情况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糟糕。你随时都可能死在赖克斯岛。”

据弗洛伊德称,去年7月至11月,他因袭击指控在赖克斯岛监狱服刑,期间,4名囚犯在不到6周的时间内死亡。弗洛伊德表示,该监狱的环境非常糟糕,几乎没有工作人员,“所以如果我遇到了麻烦,没有人会来帮助我。我最担心的就是回到赖克斯岛监狱。”

除了环境恶劣,管理人员少,弗洛伊德还称,监狱里“到处”都是药品,他很容易拿到药物,根本不可能来戒掉药瘾,重新开始他的生活。

而就在弗洛伊德发表这番言论的前几天,纽约惩教署于15日收到了一份2500万美元的过失致死索赔通知书。该索赔书来自嫌犯伊莱贾·默罕默德(Elijah Muhammad)的亲属,因为默罕默德于10日在赖克斯岛监狱死于过量服用芬太尼。他的家人认为,监狱危险的环境,以及惩教官员提供了药物才导致默罕默德的死亡。

同样是在15日,纽约惩教署证实,当天上午10时左右,赖克斯岛监狱一名34岁囚犯迈克尔·洛佩兹(Michael Lopez),也因过量服用芬太尼而死。这意味着,赖克斯岛监狱一周内死了2名囚犯,而洛佩兹的死亡也标志着该监狱今年已有11名囚犯死亡。

对此,《纽约每日新闻》援引美国一名支持监狱改革人士的话称,“7个月内11人死亡,这不是监狱,更像死亡集中营。”一位在该监狱工作的高级消息人士也告诉《纽约邮报》,纽约惩教署必须“找到一种方法来阻止药品”。“找出囚犯从谁那里得到的,是谁提供的,然后以谋杀罪起诉他们。”

而针对近期这两起囚犯死亡事件,纽约惩教署专员路易斯·莫利纳(Louis Molina)在一份声明中表示,该机构正在“积极”调查。

“我们对又一名在押人员死亡事件感到极度悲痛。任何人都不应该经历这种失去亲人的痛苦,我们正在尽一切努力确保人们的安全,防止进一步的损失。在拘留期间发生任何死亡事件都是不可容忍的。”

【【大国“粮”策】复兴小站稻,万亩良田“丰”景让村镇蝶变】 津南区小站镇会馆村,马厂减河南岸的一个小村庄。
  站在村庄小站稻核心种植区观景台上远眺,南侧是一望无际的稻田,新插的秧苗长势正旺,有农人在稻田里劳作,无人机正在进行植保作业。雅致的木栈道伸向稻田深处,不时有游客撑着伞漫步赏景。近处,两方荷花池里,荷叶正铺满水面,为盛夏的绽放积蓄力量。
  会馆村本是一个拆迁村,支部书记郑加林带着两委班子和全村人,守护着村庄的土地,在市区镇的支持下,通过几年的努力,在撂荒地上复兴了小站稻。他们的稻米,品质上乘,供不应求,带动着当地小站稻种植蓬勃开展。“米袋子”鼓了,村庄变美了,一粒小小的稻米,正让这个津南小村实现华丽蝶变。
  复兴水稻 立下“军令状”
  马厂减河,自东向西穿过津南区小站镇。这条开凿于19世纪70年代的人工河,连通了南运河和海河。减河开通,兴利除弊,有了水源,屯兵和民众开垦出万顷稻田,小站稻逐步流传天下。马厂减河两岸的村庄人烟,也日渐稠密。
  会馆村,村名就来源于晚清时期屯田的驻军,当时这里正是驻军开会的地方。为纪念领导开凿马厂减河的将领周盛传兄弟,在会馆村还建了周公祠。
  会馆村的人都记得,他们小时候,马厂减河的水非常好,村民从河里挑水回家,用矾沉淀一下,就用来饮用和做饭。对会馆村来说,马厂减河就是地地道道的母亲河。
  村庄田地地势洼,马厂减河的闸门提起,水就自己流进稻田。丰富的泥沙和钙磷钾、有机质,和河水一同作用,常年累月,会馆村的耕地异常肥沃,种出的稻米香气四溢。
  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的推进,从1980年左右开始,马厂减河的水变少了,污染也日益严重,水质变差了,无法再用来种稻。如此,水稻就慢慢消失了,这一别就是三十多年。今年57岁的村支书郑加林正好赶上了那个种稻时代的“尾巴”。“我十几岁时,跟着母亲到地里插秧,那时候就是跟着玩……”他说。
  世易时移。2014年,会馆村开始拆迁,村民都搬到了镇上,住进了舒适宽敞的楼房,土地也全部流转给了当地政府。
  郑加林召集两委班子开会,把闲置耕地利用起来。有人建议种些高粱玉米等管理简单的作物,而郑加林提议,要种就种水稻,复兴小站稻,把老祖宗留下的财富和手艺传承下去。
  有村干部当场提出异议,“水稻这么多年不种了,用水也没法保证,能行吗?”郑加林给大家做工作,还召开了村民大会,种水稻的想法获得了大多数村民的支持。
  最后,老郑找到镇领导,还立下了“军令状”。“我就跟领导说,如果马厂减河的水可以,就用河水,如果不行,就用两口机井的水,抽出来存在坑塘里,用来种稻子。”郑加林回忆。
  镇领导觉得郑加林的方案可行,支持他大胆试。他们准备先试种300亩,看看效果如何,以后再扩大种植面积。
  全村上阵 一举成功
  说干就干,郑加林和大伙一起忙了起来。
  水稻已阔别家乡三十多年,村里的耕地一直种植其他作物,坑洼不平,而水稻对土地平整度要求极高,上下差10公分,插秧机就没法工作了。在筹备阶段,仅平整土地、挖沟渠和建泵站,村里就投入了160多万元。
  复种小站稻,村里的一些老人高兴了,他们是老稻农,对种水稻有一种情怀。他们来到村委会,说不给钱也要帮着干。育秧、插秧都是机械化作业,不再需要太多人工,老人们就说把日常的田间管理工作担起来。
  在全村的努力下,第一年的试验就成功了。2017年,种植的首批300亩小站稻喜获丰收,亩产1100多斤。村里把收获的稻米分给村民,大伙吃了连连点赞,都说尝到了小时候的味道。
  接下来的几年,会馆村扩大了种植面积,全村耕地除了绿化占地和其他规划用地外,能用的地全种上了,还把拆迁后宅基地复垦出七八十亩。
  给了郑加林和村民们底气的,是马厂减河水质的显著改善。市里坚决贯彻两山理念,铁腕治污,一些散乱污工厂关停了,最终受益的是老百姓。“就感觉从2017年开始,河里的水质是越来越好了!”郑加林感慨道。
  记者采访时,在会馆村,是一派忙碌和热火朝天的景象。60岁的村民程家来正在稻田里捞青苔,他从水中捞起一团团青苔,丢到田埂上。“这东西繁殖的快,不清理的话,会把秧苗闷死。”
  实际上,老人们不止情怀可敬,他们的经验和眼力也着实了得。仅仅除稗草这一项,就必须靠那些年岁更长的老人们。“这样的是稻子,这样的是稗子!”每到提稗子的季节,老人们就这样在田间指导工人。
  稗草是一种稻田里的杂草,在青苗阶段外观和水稻秧苗极其相似,一般人分不出来。如果不及时清除,就会和水稻抢营养,影响收成和稻米品质。郑加林坚持不用除草剂,而是人工拔除稗草,就是为了保证稻米的品质,他要让自家的稻米经得起检测。
  老人们还把上水(浇水)的活儿承担起来。每天凌晨2点,他们准时赶到,拉闸上水,在田间巡视,这一遍水浇下来,需要足足六个多小时。
  经验丰富的老人们发挥余热,年轻人在合作社里当起了会计和其他管理工作,如今的会馆村,正成为“大有作为”的大舞台。
  小小一粒米 可做大文章
  开荒种地,挖沟引渠,他们沿着先辈走过的路,让小站稻重现在马厂减河河畔,重现在小站稻的故乡。如今,全村小站稻种植面积有600多亩,年产稻米70余万斤。
  会馆村的稻米打出了名气,比市场上普通米价格高出一截。他们赢得了国内一些大公司的订单,每年出的米都被对方“全包圆”。刚收获就被抢购一空,甚至还没播种就拿到了市场订单,可以说,会馆村的小站稻,已经成了津南小站稻的一张名片。
  此外,由于本村土地有限,为了满足逐步扩大的市场需求,郑加林目前正酝酿“订单式生产”。把育好的秧苗交给外村的合作农户,农户负责管理,最后的稻米由会馆村收割、收购,保证稻米品质。
  小站镇党委委员杨涛告诉津云新闻记者,会馆村本来属于镇里已整合村庄中的一个,村书记和村民对村庄和土地有感情,复兴了小站稻,打造出了小站稻核心种植区,为全镇的小站稻复兴工作起到了很好的示范带头作用。
  据最新统计,仅小站镇一个镇,目前小站稻的种植面积就达到了万亩级别。而整个津南区,种植面积更是达到了5万多亩。
  一粒稻米,一片稻田,不只充实着粮食安全的“米袋子”,也正在带着会馆村“火出圈”。在市区镇各级各部门的支持下,会馆村近年来着力打造文旅项目,让这里成了稻香文化网红打卡地。
  2019年,郑加林就在考虑,怎么让村里的一二三产业齐头并进,在保护好耕地、搞好口粮生产的同时,让村庄靓起来,美起来,把游人吸引过来。
  为了让市民近距离欣赏稻田美景,在上级资金的支持下,会馆村架设了2200米的田间栈道。开辟了两方荷花池,建设了玻璃步道和观景台,开展了水系连通、路面硬化等工作。每到盛夏,满池娇艳,游人如醉,这里成了短视频拍摄爱好者的云集之地。最多的时候,小小的村庄,一天能涌入七八千人。
  市区一家幼儿园联系到会馆村,希望带孩子到村里来一次插秧体验游,郑加林爽快同意。他安排出一块稻田,由两位稻农带领着,孩子们穿着雨鞋,疯玩了一天,个个成了泥猴,充分释放了天性。后来,还有学生家长送来了锦旗,感谢他们为孩子们创造的单纯的快乐。
  郑加林还在酝酿着一些好点子,他说,下一步他们还将在稻田周边开辟观光“小火车”,还要让游客现场品尝新蒸的米饭、体验现场碾出的稻米。
  今年的天津市农民丰收节,主会场就将设在会馆村。郑加林表示,这是会馆村历史上的一件大事,他们在全力做好准备工作。目前,五十亩地的稻田画方案已经设计完成,土地已经整理完成,届时,在观景台旁,稻田画将进一步丰富会馆村的视觉元素。
  郑加林表示,在国家乡村振兴战略下,他们将在原有的基础上把小站稻做大做强,把稻耕文化和乡村旅游做出亮点,“市区镇给这么大的支持,我们有信心有能力把小站稻做起来!”
https://t.cn/A6az1baa

【【大国“粮”策】复兴小站稻,万亩良田“丰”景让村镇蝶变 】
  津南区小站镇会馆村,马厂减河南岸的一个小村庄。

  站在村庄小站稻核心种植区观景台上远眺,南侧是一望无际的稻田,新插的秧苗长势正旺,有农人在稻田里劳作,无人机正在进行植保作业。雅致的木栈道伸向稻田深处,不时有游客撑着伞漫步赏景。近处,两方荷花池里,荷叶正铺满水面,为盛夏的绽放积蓄力量。

  游人在栈道上游览

  会馆村本是一个拆迁村,支部书记郑加林带着两委班子和全村人,守护着村庄的土地,在市区镇的支持下,通过几年的努力,在撂荒地上复兴了小站稻。他们的稻米,品质上乘,供不应求,带动着当地小站稻种植蓬勃开展。“米袋子”鼓了,村庄变美了,一粒小小的稻米,正让这个津南小村实现华丽蝶变。

  复兴水稻 立下“军令状”

  马厂减河,自东向西穿过津南区小站镇。这条开凿于19世纪70年代的人工河,连通了南运河和海河。减河开通,兴利除弊,有了水源,屯兵和民众开垦出万顷稻田,小站稻逐步流传天下。马厂减河两岸的村庄人烟,也日渐稠密。

  会馆村,村名就来源于晚清时期屯田的驻军,当时这里正是驻军开会的地方。为纪念领导开凿马厂减河的将领周盛传兄弟,在会馆村还建了周公祠。

  会馆村的人都记得,他们小时候,马厂减河的水非常好,村民从河里挑水回家,用矾沉淀一下,就用来饮用和做饭。对会馆村来说,马厂减河就是地地道道的母亲河。

  村庄田地地势洼,马厂减河的闸门提起,水就自己流进稻田。丰富的泥沙和钙磷钾、有机质,和河水一同作用,常年累月,会馆村的耕地异常肥沃,种出的稻米香气四溢。

  生机勃勃的秧苗

  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的推进,从1980年左右开始,马厂减河的水变少了,污染也日益严重,水质变差了,无法再用来种稻。如此,水稻就慢慢消失了,这一别就是三十多年。今年57岁的村支书郑加林正好赶上了那个种稻时代的“尾巴”。“我十几岁时,跟着母亲到地里插秧,那时候就是跟着玩……”他说。

  世易时移。2014年,会馆村开始拆迁,村民都搬到了镇上,住进了舒适宽敞的楼房,土地也全部流转给了当地政府。

  郑加林召集两委班子开会,把闲置耕地利用起来。有人建议种些高粱玉米等管理简单的作物,而郑加林提议,要种就种水稻,复兴小站稻,把老祖宗留下的财富和手艺传承下去。

  有村干部当场提出异议,“水稻这么多年不种了,用水也没法保证,能行吗?”郑加林给大家做工作,还召开了村民大会,种水稻的想法获得了大多数村民的支持。

  郑加林向记者介绍会馆村

  最后,老郑找到镇领导,还立下了“军令状”。“我就跟领导说,如果马厂减河的水可以,就用河水,如果不行,就用两口机井的水,抽出来存在坑塘里,用来种稻子。”郑加林回忆。

  镇领导觉得郑加林的方案可行,支持他大胆试。他们准备先试种300亩,看看效果如何,以后再扩大种植面积。

  全村上阵 一举成功

  说干就干,郑加林和大伙一起忙了起来。

  水稻已阔别家乡三十多年,村里的耕地一直种植其他作物,坑洼不平,而水稻对土地平整度要求极高,上下差10公分,插秧机就没法工作了。在筹备阶段,仅平整土地、挖沟渠和建泵站,村里就投入了160多万元。

  复种小站稻,村里的一些老人高兴了,他们是老稻农,对种水稻有一种情怀。他们来到村委会,说不给钱也要帮着干。育秧、插秧都是机械化作业,不再需要太多人工,老人们就说把日常的田间管理工作担起来。

  村民程家来在捞青苔

  在全村的努力下,第一年的试验就成功了。2017年,种植的首批300亩小站稻喜获丰收,亩产1100多斤。村里把收获的稻米分给村民,大伙吃了连连点赞,都说尝到了小时候的味道。

  接下来的几年,会馆村扩大了种植面积,全村耕地除了绿化占地和其他规划用地外,能用的地全种上了,还把拆迁后宅基地复垦出七八十亩。

  给了郑加林和村民们底气的,是马厂减河水质的显著改善。市里坚决贯彻两山理念,铁腕治污,一些散乱污工厂关停了,最终受益的是老百姓。“就感觉从2017年开始,河里的水质是越来越好了!”郑加林感慨道。

  记者采访时,在会馆村,是一派忙碌和热火朝天的景象。60岁的村民程家来正在稻田里捞青苔,他从水中捞起一团团青苔,丢到田埂上。“这东西繁殖的快,不清理的话,会把秧苗闷死。”

  实际上,老人们不止情怀可敬,他们的经验和眼力也着实了得。仅仅除稗草这一项,就必须靠那些年岁更长的老人们。“这样的是稻子,这样的是稗子!”每到提稗子的季节,老人们就这样在田间指导工人。

  稗草是一种稻田里的杂草,在青苗阶段外观和水稻秧苗极其相似,一般人分不出来。如果不及时清除,就会和水稻抢营养,影响收成和稻米品质。郑加林坚持不用除草剂,而是人工拔除稗草,就是为了保证稻米的品质,他要让自家的稻米经得起检测。

  老人们还把上水(浇水)的活儿承担起来。每天凌晨2点,他们准时赶到,拉闸上水,在田间巡视,这一遍水浇下来,需要足足六个多小时。

  经验丰富的老人们发挥余热,年轻人在合作社里当起了会计和其他管理工作,如今的会馆村,正成为“大有作为”的大舞台。

  小小一粒米 可做大文章

  开荒种地,挖沟引渠,他们沿着先辈走过的路,让小站稻重现在马厂减河河畔,重现在小站稻的故乡。如今,全村小站稻种植面积有600多亩,年产稻米70余万斤。

  植保无人机

  会馆村的稻米打出了名气,比市场上普通米价格高出一截。他们赢得了国内一些大公司的订单,每年出的米都被对方“全包圆”。刚收获就被抢购一空,甚至还没播种就拿到了市场订单,可以说,会馆村的小站稻,已经成了津南小站稻的一张名片。

  此外,由于本村土地有限,为了满足逐步扩大的市场需求,郑加林目前正酝酿“订单式生产”。把育好的秧苗交给外村的合作农户,农户负责管理,最后的稻米由会馆村收割、收购,保证稻米品质。

  小站镇党委委员杨涛告诉津云新闻记者,会馆村本来属于镇里已整合村庄中的一个,村书记和村民对村庄和土地有感情,复兴了小站稻,打造出了小站稻核心种植区,为全镇的小站稻复兴工作起到了很好的示范带头作用。

  据最新统计,仅小站镇一个镇,目前小站稻的种植面积就达到了万亩级别。而整个津南区,种植面积更是达到了5万多亩。

  一粒稻米,一片稻田,不只充实着粮食安全的“米袋子”,也正在带着会馆村“火出圈”。在市区镇各级各部门的支持下,会馆村近年来着力打造文旅项目,让这里成了稻香文化网红打卡地。

  2019年,郑加林就在考虑,怎么让村里的一二三产业齐头并进,在保护好耕地、搞好口粮生产的同时,让村庄靓起来,美起来,把游人吸引过来。

  荷塘和玻璃步道

  为了让市民近距离欣赏稻田美景,在上级资金的支持下,会馆村架设了2200米的田间栈道。开辟了两方荷花池,建设了玻璃步道和观景台,开展了水系连通、路面硬化等工作。每到盛夏,满池娇艳,游人如醉,这里成了短视频拍摄爱好者的云集之地。最多的时候,小小的村庄,一天能涌入七八千人。

  游人

  市区一家幼儿园联系到会馆村,希望带孩子到村里来一次插秧体验游,郑加林爽快同意。他安排出一块稻田,由两位稻农带领着,孩子们穿着雨鞋,疯玩了一天,个个成了泥猴,充分释放了天性。后来,还有学生家长送来了锦旗,感谢他们为孩子们创造的单纯的快乐。

  郑加林还在酝酿着一些好点子,他说,下一步他们还将在稻田周边开辟观光“小火车”,还要让游客现场品尝新蒸的米饭、体验现场碾出的稻米。

  今年的天津市农民丰收节,主会场就将设在会馆村。郑加林表示,这是会馆村历史上的一件大事,他们在全力做好准备工作。目前,五十亩地的稻田画方案已经设计完成,土地已经整理完成,届时,在观景台旁,稻田画将进一步丰富会馆村的视觉元素。

  稻田画设计效果图

  郑加林表示,在国家乡村振兴战略下,他们将在原有的基础上把小站稻做大做强,把稻耕文化和乡村旅游做出亮点,“市区镇给这么大的支持,我们有信心有能力把小站稻做起来!”

来源:津云


发布     👍 0 举报 写留言 🖊   
✋热门推荐
  • 实力相对雄厚的大型屠宰企业,成了重建乡镇生猪和猪肉屠宰销售网点的希望。8月,新修订的《生猪屠宰管理条例》正式实施,这也被认为是史上“最严”的生猪屠宰条例:明确了
  • 是海上生生明月,天涯共此此时的壮阔,是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的细腻。贺知章【咏柳】诠释了垂柳令人心怡的美妙盛景,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
  • 到手就是这个价~【现在开抢】点赞[赞]抽20个宝子吃糖!咋拍@Amor-Mist :领不了199-30了是为什么啊[可怜]@一级冲浪选手ss :为什么我是87啊
  • 算命批八字:一直没谈过恋爱,难道是桃花太弱的原因?      师傅你好,我是女生,八字是乙亥、己卯、己未、丁卯。能不能麻烦老师一下,帮我看看我的婚姻情况,长这么
  • 包括皇帝和她姐姐江雨兰虽然相爱却不能相守,令人唏嘘宁清的父亲真的表面一套背里一套,把自己的儿子教育的正直善良自己却是个恶人方南涧是个通透的人,自称庸人一个,胸中
  • ”乳腺外科护士长孙洋,对手册里的每一个人都再了解不过,开朗活泼的美玉,文静腼腆的佳玲,外冷心热的庆莲……“她们挺过了自己人生最黑暗的日子,而后又抱团取暖、互相鼓
  • 拥有双层调音布系统,能够对目标频响曲线实现更精准的调节。该模组可实现对频响曲线的某些指定区域进行连续性调音。
  • 玉门公司全体员工将严格按照省市公司和玉门市政府关于疫情防控相关工作要求,树立高度的责任意识,全力以赴做好疫情防控工作,用过硬作风,坚决保安全、保供电,高质量打赢
  • 据说双方的父母已经见过面了,也得到了马思纯小姨蒋雯丽的允许。但现在她的男友张哲轩作为盘尼西林乐队的主唱,传闻他的感情生活非常混乱。
  • “为啥煮好的白切羊肉看起来雪雪白却味道很浓,就是因为千百次同锅共煮的羊汤啊。红烧羊肉的制法完全不同。
  • 但他的首个中超入球却姗姗来迟,直到三个月后的第27轮客场对阵北京人和,他在补时阶段的绝杀帮助广州队以3比2逆转。绝境就看保利尼奥真正让保利尼奥开始成为广州队“大
  • #游戏资讯# #steam游戏# #Steam#【steam资讯】Entergram社出品的恋爱游戏《冬吻(フユキス)》现已在PS商店和任天堂eshop推出试玩
  • 当然我妈说有时候也不知道我的鸡跑去哪里了。我妈真的很认真在种树养小鸡,不仅如此她还帮我喂小鸡饲料。
  • 在未了解这个奇穴之前,先了解一下白发的形成的原因:白发的形成多与肝脾肾密切相关,中医认为肾主骨、生髓、藏精,其华在发;肝藏血,发为血之余;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
  • 第二款五菱银标,全新星辰内饰曝光,看样子“拦路虎”气势已成毕竟星辰是一台紧凑型SUV,再往细了说它就是一台家用车,所以其内饰不需要过多花里胡哨的设计。第二款五菱
  • 首先就是油痘肌,它对已生成的痘印加速淡化非常厉害,基本两周左右就肉眼可见消淡;其次皮肤不平滑、有痘坑、毛孔粗大的肤质,请相信,没有任何一款护肤品能像易科美一样能
  • 在高山冰川雪线随海拔高度上升的过程中,应该是地球气候渐暖的特征,而在高山冰川运动最强盛的时期,高纬度地区出现了以猛玛象为代表的生物群的繁荣,而在全球气候渐暖的过
  • #光遇瓜田[超话]#来吧,你们要是真的想解决问题的话各退一步我先退本人已于抖音纸船原视频的评论区内公开道歉并置顶我还是那句话,我揪着的只是【辱骂我的人不自己向我
  • 师傅修́炼多年的情降心咒可以让夫妻,情侣感情́升温,挽回爱情,挡住小́三,助家庭,让老公更̛爱这̛个家,对你改善态̀度更̇和睦̛,让他没́有出外玩乐的念头,帮̍
  • —————————————————微博说我抽幸运星设置未成功,我也不知道为什么,不过为了感谢大家的参与,该送出的奖 品还是要送哒!【赠运费险】【每天千款淘宝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