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调部分虽各有别,
但是其重要性不以数目多寡而增减,

每一部分都
「 自在成立,
无障无碍 」,

显示一即一切,
一切即一,
重重无尽的现象。

汤一介指
「 任何事物
( 如金狮子 )

都有多重属性
( 如其眼、
耳或毛 ),

这多重属性都是此事物之属性,
属性虽有差别但同为此事物之属性,
就构成此事物说是相即而又自在的,

从而得出
「 差别性与多重性的统一 」 的观点 」。

方立天认为
「 前一门着重讲本体与现象的相容和不同的关系,

而 [ 此门 ]
则着重讲现象与现象之间的相即而又相异的关系 」。

景雅注释此门则着重
「 若约同体门中,
即自具足摄一切法也 」。

更引经云 :
「 初发心菩萨即是佛故 」,

大大扩展了
「 诸根诸毛,
各摄全体 」 和

「 一即是多,
多即一 」,

部分即可见整体的思想。

祕密隐显俱成门

《 金狮子章 》 第五门说 ﹕
「 若看师子,
唯师子无金,
即师子显金隐;

若看金,
唯金无师子,
即金显师子隐;

若两处看,
俱隐俱显。

隐则祕密,
显则显着,
名祕密隐显俱成门。」

观察金狮子时,
如果只留意狮子形相,
会忽略了狮子的金体;

如果只留意金体,
则会忽略了狮子的形相;

还有如果同时留意狮子的形相和金体时,
则显现和隐没两情况都会出现。

法藏分别以
「 显 」 和
「 隐 」 称
「 留意 」 和
「 不留意 」 下两种情况。

慧庶法师认为 :
「『 俱成 』
是讲隐显是同时成就的,[ ⋯ … ]

所以是俱成。

祕密的意思是 [ ⋯ … ]
见显不见隐,
见隐不见显,
隐显彼此不相知。

虽然不相知不相见,
成就隐的时候,
显也会成就。

因为隐跟显同时俱成,
因此叫作
『 祕密隐显俱成门 』。」

汤一介指此门谈到
「 现象与本体既有排他性,
又有共存性,
而排他性与共存性可同时存在,

这样就构成
( 现象与本体 )的
排他性与共存性的统一 」。

微细相容安立门

《 金狮子章 》第六门说 ﹕

「 金与师子,
或隐或显,
或一或多,
定纯定杂,
有力无力,
即此即彼,
主伴交辉,
理事齐现,
皆悉相容,
不碍安立,
微细成办,
名微细相容安立门。」

此门提出了我们和事物相应时,
每每有二分的看法 :

如 「 隐显 」
( 第五门 )、
「 一多 」 ( 第三门 )、
「 纯杂 」 ( 第二门 )、
「 有力无力 」、
「 此彼 」 ( 第四门 ),

将理和事分开了,
未能如佛超越分别心的慧眼。

不过,
在华严法界,


「 不碍安立,
微细成办 」。

教义章云 :
「 犹如束箭,
齐头显现 」;

经云 :
「 一尘中有无量剎,
剎復为尘说更难 」;

大疏云 :
「 如琉璃瓶,
盛多芥子 」。

表示本体和现象可一起显现,
互相容纳,

就算极微细的事物,
也能包容其他一切。

汤一介指
「 此门是把上述各门作一总括,

再进一步说明本体
( 理 )

与现象
( 事 )
可以一齐呈现,

都可以互相包容
( 就理事无碍方面说 );

由于一切现象都是本体之呈现,

故就现象方面说最微细的事物 ( 事 )
也可以呈现其他一切事物
( 这是就事事无碍方面说的 )。」

因陀罗网境界门

《 金狮子章 》第七门说 ﹕

「 师子眼耳支节,
一一毛处,
各有金师子;

一一毛处师子,
同时顿入一毛中。

一一毛中,
皆有无边师子;

又復一一毛,
带此无边师子,
还入一毛中。

如是重重无尽,
犹天帝网珠,
名因陀罗网境界门。」

「 因陀罗网 」
是帝释天宫殿所悬挂之珠网,

网上的珠各现一切之影,
而珠影又现其他一切珠影,

重重互映,
无穷无尽。

此门将金狮子的眼耳和四肢关节形容如可以互相映照的
「 因陀罗网 」 上的珠网,

主要想说每一事物
( 师子眼耳支节和一一毛处 )

都包含其本体
( 金师子 ),

而事物之间又互相包容,
还包容其包含的一切,

如是重重无尽,
又融成一体。

汤一介称这是哲学的意义上所谓
「 现象与现象的相对性与互融性的统一 」。

虽然解释此门时用
「 网珠 」 或用
「 镜子 」 作喻,

但是不可只停留在
「 相状 」,
这门的重点是事物的一切,

包括体和相等,
都是互相包含,

有无穷无尽的关系,
那才是所谓
「 因陀罗网 」 的境界。

託事显法生解门

《 金狮子章 》第八门说 ﹕

「 说此师子,
以表无明;

语其金体,
具彰真性;

理事合论,
况阿赖识,
令生正解,
名託事显法生解门。」

法藏将有生灭变化的
「 师子 」 代表
「 无明 」,

「 金体 」
代表不生不灭的
「 真性 」。

两者合一,
成了 「 金师子 」,
代表了 「 阿赖识 」。

这里的
「 阿赖识 」,

不同唯识宗那种,
而是如来藏。

类解 :
「 理事即真妄。

论云 :
真妄和合,
非一非异。

名阿赖耶识。

此识有觉不觉二义。

觉即令生真性正解,
不觉即令生无明正解。」

法藏根据大乘起信论的思想,
以 「 生灭门 」 和
「 真如门 」 看待阿赖耶识,
此识有觉和不觉两方面。

觉即可正确了解真性,
反之,
则只是无明。

正如大疏云 :
「 如立像竖臂,
触目皆道。」

此门的重点是说世间事物虽是生灭虚妄,
但是不动真如,
却能借託与它非一非异的事物,
令人悟解,
只看众生是否能觉而已。

十世隔法异成门

《 金狮子章 》第九门说 ﹕

「 师子是有为之法,
念念生灭。

剎那之间,
分为三际,
谓过去现在未来。

此三际各有过现未来;

总有三三之位,
以立九世,
即束为一段法门。

虽则九世,各各有隔,
相由成立,
融通无碍,
同为一念,
名十世隔法异成门。」

此门以因缘和合而起的
「 师子 」 为喻,
从时间性指出一切世间事物,

都受到九世的约束 :
每一剎那,

分为过去、
现在、
未来三际,

每一际又各有过去、
现在、
未来三际,

但是,
正如通玄论云 :

「 十世古今,
始终不离于当念。」

它们之间
「 融通无碍,
同为一念 」,

亦证事事无碍法界。

唯心迴转善成门

《 金狮子章 》 第十门说 ﹕

「 金与师子,
或隐或显,
或一或多,
各无自性,
由心迴转。

说事说理,
有成有立,
名唯心迴转善成门。」

此门回应上一门
「 十世隔法异成门 」,
强调了心的功能和重要性。

无论是本体 ( 金 )
或现象 ( 师子 ),

各无自性,
都由心所迴转出来,
建立事 ( 师子相 )
或理 ( 金体 )。

正如经云 :
「 应观法界性,
一切唯心造。」

汤一介指此门与前
「 同时具足相应门 」 所引之
《 华严经义海百门 》
首尾相唿应。

一切现象界之事物或隐或现,
或一或多等等,

皆在心之一念中生灭,
均无自性,

故为 「 非存在 」,
虽现象界之事物无有自性,

但由 「 理事无碍 」 上说,
现象 ( 象 ) 乃为本体 ( 理 ) 之呈现,

故亦非
「 非存在 」,
「 非非存在 」 者即
「 存在 」 也。

「 存在 」 与
「 非存在 」
既具有差别性,

或隐或显,
或一或多,
又具有同一性,

说理说事,
有成有立,

而此均随心回转
「 心生一切法生,
心灭一切法灭 」。」

法观后来改此门为
「 主伴圆明具德门 」,

相信恐怕众生执
「 心 」
为一切根源,

「 不能随举一法即一切法之疑障。

谓于诸法中,
随举一法为主,
其余之法则为伴,

周帀围绕,
为唱为随,
主伴依持而无有障碍,

如北辰所居,
众星拱之。」

这才更显圆融的境界。

学者看
「 十玄 」
和事事无碍法界的关系

方立天以十玄说的目的出发,
认为 :

「 十玄是一种所谓观察事物、
求得真理的法门,

即达到对现象与现象、
现象与本体、
心与万物圆融无碍的悟解,

完全领会宇宙重重无尽、
事事无碍的教义。

具有十玄的观法,
就是进入成佛的境界。」

「 法藏宣扬十玄说的目的是要说明佛法是一个整体,

佛教各种法门是互相会通、
圆融自在的;

要论证一切众生来具足一切理性和功德,
不必假于修成,
而能随缘显现十玄无尽的境界。

也就是说佛和众生只是迷悟的不同,
一旦具有十玄无心缘起的悟解观法,
众生也就成为佛。」

汤一介则从哲学层面入手,
指出
「 十玄 」,

可注意者有 :
第一 、
一概念必有其相对应之概念而立,
如有 「 体 」
必有 「 用 」,

有 「 统一性 」
必有 「 多样性 」,

有 「 排他性 」
必有 「 共存性 」 等等﹔

第二 、
所有成对之概念均为互补性之概念,

故在法藏思想体系中必然表现为相对之概念之统一,

从表面上看
「 同一性 」 与
「 差别性 」
是一对相对应之矛盾概念,

但正因为它们是相对应之矛盾概念才有不可相离之互补性﹔

第三 、
法藏之
「 十玄门 」
只是举出十个方面的相对应的概念的相关性,

但并不是说只有这十个方面的相对应的概念有相关性,

而是说任何一概念都有其相应之概念,

这一对相对应之概念必是相互成立、
互补的,

这样才构成一圆融无碍之图景。

总结

法藏宣扬华严宗事事无碍法界的思想,
由于以下两个情况,
容易引起世俗的猜疑 :

一 、《华严经》
表现的境界,
是佛陀大觉的境界,

而那一多相即的事事无碍法界更是此妙有境界之极致,

并非我们凡夫所能认知的,
所以难于验证。

二 、法藏和唐朝君主的关系密切,
得到皇室大力的支持。

因此某些学者认为
「 法藏金狮子章宣扬宇宙万物圆融无碍,

就是为了调和唐代封建社会的统治阶段内部矛盾和阶级矛盾,

进而维护现实的封建统治 」。

不过,
无可否认法藏的说法是以佛教缘起为基础,
强调事物无自性,
才可事事无碍。

他在金狮子章的宗教唯心思想,

汤一介认为那是配合了中国化的思维方式 :
「 本体必须由现象来呈现,
现象与现象之间因均为本体之呈现而互相呈现,

则可以不必于现象界之外求超现象的世界,
不必离现象以求本体,
不必于个别外求一般,

这样就打通了众生界与佛世界、
现象与本体、
个别与一般之间的隔绝,

而达到一种
『 圆融无碍 』 的地步 」。

金狮子章最突出的宗教表现为

「 缩短佛境与现世、
佛与众生的距离 」,

不单使佛教中国化,
影响了禅宗,
亦对以后的宋明理学家们有重大的启发。

金刚经的智言慧语 :【依正二报,唯是因缘聚合之相。经谓是名。】诸位要晓得,佛法裡面有方便说、有真实说;方便说是俗谛,真实说是真谛,佛依二谛说法。说真的,往往我们凡夫不懂,不是凡夫境界,说俗谛我们好懂。譬如佛给我们讲十法界、讲六道这些事实真相,我们很容易懂,就是我们现在这个环境,好懂!说真谛,这个地方讲真的,依正二报“当体即空,了不可得”,这是讲真的,我们无法理解,很难接受,但是这才是真正的事实真相。我们为什么不能接受?我们没见过,也从来没听人家讲过,决非我们的经验,所以很难承认。“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六道如此,十法界如此,我们要再问,一真法界怎么样?我们也常在讲席裡面讲,一真法界那是真的,十法界是假的,一真法界是真的;说真,是对十法界的假而说的,相对而说的,因为有十法界的假,显一真法界的真。佛法裡面讲真假的定义,实在讲不难懂。佛法裡面讲假,凡是会变的就是假的。人有生老病死,他是变化、无常,这是假的。植物有生住异灭,矿物有成住坏空,哪一样东西不在变?这个变不是一年一年的变,一月一月的变,不是!是刹那刹那在变。人老了,不是一年比一年老,是一刹那比一刹那老,后一秒钟比前一秒钟老,你才晓得这个可怕,这叫假的。凡是不变的,这就是真的,我们在世间裡面所能感受到的,什么东西不变?虚空不变;虚空不老,它不变,不变就叫真的。一真法界裡面不变,我们读《无量寿经》,《无量寿经》裡面的人不变,永远不老,他永远不变,人不变,西方世界所有的物质不变,花常开不谢,所有一切都常住,都不变,那叫一真法界。

  十法界是缘生的,我们再问,一真法界是不是缘生的?当然是缘生的。清淨心中,真如自性,一法不立,一法都没有,所以它也是缘生的。它是什么缘?不生灭的缘,现不生灭的境界。十法界为什么会有生灭?因为十法界的众生,包括十法界的佛,诸位要知道,十法界裡面,藏教佛、通教佛没有见性,别教佛还有退转。别教的佛,只相当于圆教二行位的菩萨。别教的初地,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相当于圆教的初住;别教的等觉菩萨,相当于初行位的菩萨;别教的佛果,相当于二行位的菩萨。我们在大经上读过,八地菩萨才不退转,不动地,七地以前都退转。十法界的佛,不行!纵然是别教的佛果,还会退转,还有进有退。由此可知,依旧用的是生灭心,所以这个境界是生灭相。一真法界裡面,他用不生灭心,因此他现的相就不生灭。所以一真法界跟十法界的现象,统统是因缘所生法。前面讲,因缘果报丝毫不爽,适用于一真法界。一真法界的因是用不生灭的心,真心离念,念是妄念,念就是生灭,离念是离生灭,离生灭显现出来就是不生不灭,是这样现前的。

  这两节文它的深义,是世尊教我们在这裡面去体会、去领悟自性,自性的确是言语道断、心行处灭,言语说不出来!言语的范围是有限的,有很多东西没有办法用言语来表达,所以言语的能力很有限。我们思惟的能力,体会的能力,比言语就扩大很多很多,但是那个思惟、体会虽然大了很多,还是有界限的,界限在哪裡?在阿赖耶识,它没有办法越过阿赖耶识。凡是能够思惟、能够想像、能够体会、能够领会,都在阿赖耶识这个范围之内;换句话说,都在十法界范围之内,阿赖耶识是十法界。把这个极微细的念头放下,不要了,息住,就突破了;言语心行突破了,突破了才真正证得一真法界。由此可知,我们用思想、用思惟,要想得大乘经的真实义,没有这个道理,不可能的。大乘经是从世尊心行处灭裡面流出来的,我们用思惟想像,怎么会想得出来?源流不同。你要想解得如来真实义,就是言语道断、心行处灭,如来的真实义圆圆满满的呈现在你面前。一落思惟就变质,就错了。

  诸位要是体会得这个道理,稍稍明白这一点事实,你才晓得古人的教学法有道理。古人教你什么?一门深入。教你不要用言语,不要用思惟,一天到晚交给你一个经本念,老实念,什么意思不要想,没意思,那裡头有真义!有意思,假的、假意思,不是真的。真义是般若无知,那叫根本智;只要你得到根本智,起作用的时候就无所不知。我们在禅宗《六祖坛经》裡面所看到的,惠能所得到的就是根本智,所以他起作用的时候无所不知。无论你问他什么,大小乘八大宗的经论,随便拈一个去问他,他不认识字,他也没有学过,他会叫你,你念给我听,你念了他就讲给你听,他都懂。他一看就懂、一听就懂、一接触就懂了。为什么?因为他得根本智,他得无知的般若,所以起作用的时候无所不知。诸位要是能够透彻明瞭这个事实,你才会接受古大德那种教学法,你才能得受用。而不会误会到广学多闻,佛在经上讲了不少广学多闻,四弘誓愿“法门无量誓愿学”;佛有没有讲错?佛没讲错,我们听错了,我们误会了,我们不晓得佛的意思,依文解义。依文解义很可怕,佛门常说,“依文解义,三世佛怨”,过去、现在、未来佛看到你这样都喊冤枉,你把佛的意思解错了。法门无量誓愿学,哪裡需要学的,一接触就会了,那就是学。《坛经》很了不起!《坛经》给我们很大的启示。因为这是中国人说的,中国人写的,我们读起来特别亲切,裡面字字句句与大乘经、一乘经完全相应,真正是了不起的一部经典。广学多闻,是一接触、一见、一听,彻底明瞭了,就是《华严经》上五十三参。参学,就是我们现代人所讲的观光考察,现在用观光考察,在《华严经》上叫五十三参,那个参就是参观、就是考察的意思,观光考察的意思,经上叫参,现在是用这个名词,你要懂得。目的都是叫你见性,没有别的。要晓得依正二报,就是身心世界,唯是因缘聚合之相,除此之外,别无一物;经上讲“是名”,是名就是指这个意思。

金刚经的智言慧语 :【依正二报,唯是因缘聚合之相。经谓是名。】诸位要晓得,佛法裡面有方便说、有真实说;方便说是俗谛,真实说是真谛,佛依二谛说法。说真的,往往我们凡夫不懂,不是凡夫境界,说俗谛我们好懂。譬如佛给我们讲十法界、讲六道这些事实真相,我们很容易懂,就是我们现在这个环境,好懂!说真谛,这个地方讲真的,依正二报“当体即空,了不可得”,这是讲真的,我们无法理解,很难接受,但是这才是真正的事实真相。我们为什么不能接受?我们没见过,也从来没听人家讲过,决非我们的经验,所以很难承认。“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六道如此,十法界如此,我们要再问,一真法界怎么样?我们也常在讲席裡面讲,一真法界那是真的,十法界是假的,一真法界是真的;说真,是对十法界的假而说的,相对而说的,因为有十法界的假,显一真法界的真。佛法裡面讲真假的定义,实在讲不难懂。佛法裡面讲假,凡是会变的就是假的。人有生老病死,他是变化、无常,这是假的。植物有生住异灭,矿物有成住坏空,哪一样东西不在变?这个变不是一年一年的变,一月一月的变,不是!是刹那刹那在变。人老了,不是一年比一年老,是一刹那比一刹那老,后一秒钟比前一秒钟老,你才晓得这个可怕,这叫假的。凡是不变的,这就是真的,我们在世间裡面所能感受到的,什么东西不变?虚空不变;虚空不老,它不变,不变就叫真的。一真法界裡面不变,我们读《无量寿经》,《无量寿经》裡面的人不变,永远不老,他永远不变,人不变,西方世界所有的物质不变,花常开不谢,所有一切都常住,都不变,那叫一真法界。

  十法界是缘生的,我们再问,一真法界是不是缘生的?当然是缘生的。清淨心中,真如自性,一法不立,一法都没有,所以它也是缘生的。它是什么缘?不生灭的缘,现不生灭的境界。十法界为什么会有生灭?因为十法界的众生,包括十法界的佛,诸位要知道,十法界裡面,藏教佛、通教佛没有见性,别教佛还有退转。别教的佛,只相当于圆教二行位的菩萨。别教的初地,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相当于圆教的初住;别教的等觉菩萨,相当于初行位的菩萨;别教的佛果,相当于二行位的菩萨。我们在大经上读过,八地菩萨才不退转,不动地,七地以前都退转。十法界的佛,不行!纵然是别教的佛果,还会退转,还有进有退。由此可知,依旧用的是生灭心,所以这个境界是生灭相。一真法界裡面,他用不生灭心,因此他现的相就不生灭。所以一真法界跟十法界的现象,统统是因缘所生法。前面讲,因缘果报丝毫不爽,适用于一真法界。一真法界的因是用不生灭的心,真心离念,念是妄念,念就是生灭,离念是离生灭,离生灭显现出来就是不生不灭,是这样现前的。

  这两节文它的深义,是世尊教我们在这裡面去体会、去领悟自性,自性的确是言语道断、心行处灭,言语说不出来!言语的范围是有限的,有很多东西没有办法用言语来表达,所以言语的能力很有限。我们思惟的能力,体会的能力,比言语就扩大很多很多,但是那个思惟、体会虽然大了很多,还是有界限的,界限在哪裡?在阿赖耶识,它没有办法越过阿赖耶识。凡是能够思惟、能够想像、能够体会、能够领会,都在阿赖耶识这个范围之内;换句话说,都在十法界范围之内,阿赖耶识是十法界。把这个极微细的念头放下,不要了,息住,就突破了;言语心行突破了,突破了才真正证得一真法界。由此可知,我们用思想、用思惟,要想得大乘经的真实义,没有这个道理,不可能的。大乘经是从世尊心行处灭裡面流出来的,我们用思惟想像,怎么会想得出来?源流不同。你要想解得如来真实义,就是言语道断、心行处灭,如来的真实义圆圆满满的呈现在你面前。一落思惟就变质,就错了。

  诸位要是体会得这个道理,稍稍明白这一点事实,你才晓得古人的教学法有道理。古人教你什么?一门深入。教你不要用言语,不要用思惟,一天到晚交给你一个经本念,老实念,什么意思不要想,没意思,那裡头有真义!有意思,假的、假意思,不是真的。真义是般若无知,那叫根本智;只要你得到根本智,起作用的时候就无所不知。我们在禅宗《六祖坛经》裡面所看到的,惠能所得到的就是根本智,所以他起作用的时候无所不知。无论你问他什么,大小乘八大宗的经论,随便拈一个去问他,他不认识字,他也没有学过,他会叫你,你念给我听,你念了他就讲给你听,他都懂。他一看就懂、一听就懂、一接触就懂了。为什么?因为他得根本智,他得无知的般若,所以起作用的时候无所不知。诸位要是能够透彻明瞭这个事实,你才会接受古大德那种教学法,你才能得受用。而不会误会到广学多闻,佛在经上讲了不少广学多闻,四弘誓愿“法门无量誓愿学”;佛有没有讲错?佛没讲错,我们听错了,我们误会了,我们不晓得佛的意思,依文解义。依文解义很可怕,佛门常说,“依文解义,三世佛怨”,过去、现在、未来佛看到你这样都喊冤枉,你把佛的意思解错了。法门无量誓愿学,哪裡需要学的,一接触就会了,那就是学。《坛经》很了不起!《坛经》给我们很大的启示。因为这是中国人说的,中国人写的,我们读起来特别亲切,裡面字字句句与大乘经、一乘经完全相应,真正是了不起的一部经典。广学多闻,是一接触、一见、一听,彻底明瞭了,就是《华严经》上五十三参。参学,就是我们现代人所讲的观光考察,现在用观光考察,在《华严经》上叫五十三参,那个参就是参观、就是考察的意思,观光考察的意思,经上叫参,现在是用这个名词,你要懂得。目的都是叫你见性,没有别的。要晓得依正二报,就是身心世界,唯是因缘聚合之相,除此之外,别无一物;经上讲“是名”,是名就是指这个意思。


发布     👍 0 举报 写留言 🖊   
✋热门推荐
  • 或者当孩子真的弄死小东西我可能会有比较明确的情绪反应:我不喜欢你这样做,小蚂蚁的妈妈也不喜欢!他平时是很理性的一个孩子,就是别人说在摩天轮最高的地方许愿会实现,
  • ”时光又是那般可爱,给你四季流转,纵是错过春潮潋滟,还有秋波流转,“年年雪里,常插梅花醉”也无有遗憾。#诗词[超话]##好诗好词好文章[超话]##大美毕节[超话
  • 穿越世俗繁华的彼岸,寻一个搁浅遗憾的沙滩,所有的经历,都是岁月酿成的一坛酒,何必伤感于一朵花的凋零,何必悲悯于落红的无情,只要珍惜过,就该对着阳光微笑,经历了繁
  • むしろこの時計に出あったことで、いまの自分にぴったりなサイズを気づかせてもらったような感じです」#日本大学院[超话]##日本留学##日本语言学校# 秋になると、
  • 所以,常怀感恩的人,必定有福报相随。佛陀则对他的儿子们说:人生最重要的就是要有感恩心。
  • 大众汽车方面也曾宣布,在2030年之前将实现所有车型电动化,传统燃油车停止销售的计划。据了解,其它一些电动车领域的制造商也将承诺到2040年在全球范围内实现所有
  • 求求菩萨保佑我老公保佑我孩子爸爸一辈子好好的一辈子不要复发一辈子没有病痛一辈子健康长寿我们一家人幸福快乐的生活在一起有个健康的好身体,我愿花光这辈子最大的运气换
  • 在命局里庚酉金为妻星也为妻子,妻子在命局里力量较弱,再加上日主力量也弱,会让夫妻之间相互关心照顾不够,婚姻矛盾处理不及时,吵闹隔阂较多,在以后的婚姻中与妻子好合
  • 。珍珠也要欺负我。
  • 用半天的时间看完了第七天,感到又诡异又冰冷刺骨又想哭。《一直很安静》这浅浅的人间夜,却深沉似海,你我皆负重,蹒跚而行。
  • 结果到家后,说看一小会儿电视吧,我没同意,他就来了脾气,后来平静了之后,我跟他讲道理,我说“今天妈妈是不是都满足了的愿望,想玩的咱们玩了,想吃的咱们买了,如果因
  • 《恋语1910》 ——摩登兄弟刘宇宁2018年8月10日#摩登兄弟[超话]# 我一见到你 I feel good 爱的人她怎么也爱我 风情万种是你的温柔 每
  • 互联网作为一种社会生产工具它的发展一直也是在服务着行业,比如说第一阶段互联网服务的是信息,解决了信息不对等的问题,第二阶段服务的是商业解决了资源共享的问题,那第
  • #人生如意[超话]# 然上三谛体虽不二,举一即三,终带名言,犹存历别,未及一心之源,难契圆融之旨;必若离即离非,是即非即,则藏心妙性彻底穷源,绝诸对待;良以双离
  • 鹅厂对这个节目的定位,初衷也是很好的,希望通过综艺节目的展示,让那些没有被市场关注到的新人导演得到更多的机会,也从新人导演这个通道,去助力中国电影的进一步发展。
  • #美国特斯拉ModelY再提价1000美元#>>>特斯拉 Model Y上线了「后轮驱动版」车型,原本的「标准续航后驱版」已经下架,售价依旧为
  • 当然这只是对于我这些不爱读书的小孩,我小的时候不太爱读书,因为比较好动,但又还算不是太笨,所以成绩在高中以前都算中等。于是,不管是晴天,还是下雨天,哪怕走过她家
  • !有过登山经历的人回想一下,是不是在爬山的时候忽然会有一个亭子,或者走到溪边忽然会有一个亭子。
  • “在写什么”“不能说的”肖蘸大概写了很多东西,王博干脆去看人怎么动的,这下就很容易,“你,又,不,让,我,亲,你”一笔一划地控诉,“我,想,咬,你”肖蘸写完就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