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华经》开示悟入佛知佛见
(第三十一段)
【舍利弗!云何名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诸佛世尊欲令众生开佛知见,使得清净故,出现于世。欲示众生,佛之知见故,出现于世。欲令众生悟佛知见故,出现于世。欲令众生入佛知见道故,出现于世。舍利弗!是为诸佛以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佛告舍利弗:诸佛如来但教化菩萨,诸有所作,常为一事,唯以佛之知见,示悟众生。舍利弗!如来但以一佛乘故,为众生说法,无有余乘,若二、若三。舍利弗!一切十方诸佛,法亦如是。
舍利弗!过去诸佛,以无量无数方便,种种因缘、譬喻、言辞,而为众生演说诸法,是法皆为一佛乘故。是诸众生,从闻佛法,究竟皆得一切种智。舍利弗!现在十方无量百千万亿佛土中,诸佛世尊,多所饶益,安乐众生,是诸佛亦以无量无数方便,种种因缘、譬喻、言辞,而为众生演说诸法,是法皆为一佛乘故。是诸众生从佛闻法,究竟皆得一切种智。舍利弗!是诸佛,但教化菩萨,欲以佛之知见,示众生故,欲以佛之知见,悟众生故,欲令众生入佛之知见故。
舍利弗!我今亦复如是,知诸众生有种种欲,深心所著,随其本性,以种种因缘、譬喻、言辞、方便力,而为说法。舍利弗!如此,皆为得一佛乘,一切种智故。舍利弗!十方世界中,尚无二乘,何况有三。舍利弗!诸佛出于五浊恶世,所谓劫浊、烦恼浊、众生浊、见浊、命浊。如是,舍利弗!劫浊乱时,众生垢重,悭贪嫉妒,成就诸不善根故,诸佛以方便力,于一佛乘,分别说三。】
世尊说:舍利弗!什么是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缘,而出现于世呢?其实诸佛世尊出现于世,主要是想为众生“开佛知见”,使众生得自性清净,故出现于世;主要是想为众生“示佛知见”,使众生得真实利益,而出现于世;主要是想为众生“悟佛知见”,使众生破迷开悟,而出现于世;主要是想为众生“入佛知见”,使众生彻底解脱生死烦恼而出现于世。
世尊所说的“开佛知见、示佛知见、悟佛知见、入佛知见”是佛用方便法引导众生,从信位进入圣位的四个阶段,是开权显实,圆融心境的真正妙法。那么什么是“开、示、悟、入”佛知佛见呢?《法华文句》卷四说:以四位、四智、四门、观心等四种不同立场,阐释“开、示、悟、入”之理,并一一配列,就四位而言,四位是指菩萨修行过程中的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这四大阶段,即:
1、以“开佛知见”配十住位:于此阶位之初,能破除见思无明,断除一切见思烦恼,开显如来藏,由此而见实相之理。
2、以“示佛知见”配当十行位:于此阶位,已破除烦恼障,此时所知障虽未全破,但不生不灭之体已开始彰显,此体具足如来万德,凡是法界中一切众德,无不在此体中一一显示分明。
3、以“悟佛知见”配当十回向位:于此阶位,既然已破除了烦恼障而显现出真如实相,明白了法界众德归于一体,这个时候已得理通达、事通达,事理融通,随意无碍的境界。
4、以“入佛知见”配当十地位:于此阶位,事、理既然融通,此时已得自在无碍,任运自如,而入萨婆若“一切智”海。一切智指除了佛智外,对一切世界、众生界、有为之事、无为之事、因果、十法界,它们之间的种种差别,及过去、现在、未来三世轮回流转之相状,无不了知,这样的智慧称为一切智。
世尊说:舍利弗!诸佛就是为了使众生“开、示、悟、入”佛知佛见这一大事因缘,才出现于世的。“开、示、悟、入”是帮助众生破无明、离生死,脱轮回最重要的四个修学阶段。诸佛如来在教化菩萨时,讲了很多可修可证的法门和教理,讲这些的目的,是为了说明一个事情,就是以佛知佛见,开示众生、觉悟众生,使其证入佛知佛见。
世尊说:舍利弗!如来以非二唯一之佛乘,为众生演说真实法,讲的都是除此一佛乘外,别无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这些若二若三之乘。舍利弗!一切十方所有的诸佛,要真正表达的法都是一样的。
佛说:舍利弗!过去诸多的如来佛,以无量无数多的方便法,讲种种因缘,用许多的比喻、言辞,为众生演说很多的法门法理,其实他们所讲的这些法都不是目的,目的是为了显示唯一真实的一佛乘。有很多的众生,从诸佛那里听了一乘法后,究竟都能得到人乘、天乘、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直至佛乘的“一切种智”。“一切种智”是对十法界的缘起,十二类众生的生来灭去,都能彻其根源的智慧,是佛所证的究竟般若智。
世尊说:舍利弗!未来诸佛,当他们出现于世后,也会以无量无数多的方便法,讲种种因缘,用很多的比喻、言辞,为众生演说诸法,但是他们所说的这些法,都是循序渐进的方便法,不是目的,目的是为了说一佛乘,诸多的众生,从佛那里听了一乘法后,不论今生来世,究竟都能得到一切种智。
佛说:舍利弗!诸佛以种种法教化菩萨,是想以佛知佛见,开示众生;是想以佛知佛见,导悟众生;是想让众生,都进入到佛知佛见中来,得究竟解脱,成就佛果。
世尊说:舍利弗!我今天也是这样,知道众生有种种欲望,心被五欲六尘深深地污染,执著于虚幻不实的世间相,于此,我也只能随顺众生的不同根性,讲种种因缘,用很多的比喻、言辞,以诸多的方便力,而为其说法。
世尊说:舍利弗!我这样作,也是为了说一佛乘,使众生得一切种智。舍利弗!十方世界中,尚无二乘、何况有三!也就是说,真如自性中,没有小乘、二乘、菩萨乘,只有一乘,一乘才是十方世界中的真实之道。
世尊说:舍利弗!诸佛如来舍离涅槃之乐,来世间吃苦,不计个人得失,出现于“五浊恶世”,不为别的,只为众生说一佛乘这个真理。所谓“五浊”具体指:
1、劫浊:劫浊是指从最高人寿八万四千岁起算,由于人心逐渐变坏、道德逐渐淡薄,每一百年就会减少一岁,减至三十岁时有饥馑之灾、二十岁时有疾疫之灾、十岁时有刀兵之灾,世界众生无不受其害,如此一个单循环大周期,称名劫浊。
2、烦恼浊:众生追逐五欲六尘,引发贪、嗔、痴、慢、疑等烦恼而恼乱身心,名烦恼浊。
3、众生浊:众生因知见不正,烦恼覆心,不修善法、不畏恶报,福消苦增,名众生浊。
4、见浊:真妄颠倒,生五不正见,善恶不分、正邪不辩,随缘造业,名见浊。
5、命浊:众生恶业增长,福衰命减,名命浊。浊义以不清为浊、清者为净。浊流横溢,滋养十恶,十恶即:“杀、盗、淫、妄、绮言、恶口、两舌、贪、嗔、痴。”此等五浊十恶,侵漫于世,故名五浊恶世。
世尊说:是这样的,舍利弗!劫浊乱时,众生垢染很重,非常悭吝,自私自利,不舍分文。有些人非常贪婪,为了满足自己的欲望而贪得无厌。还有些人,非常嫉妒,埋下仇恨之根。这些成就一切不善之根,使众生智慧普遍低劣,难解正法,所以诸佛只好以方便力,于一佛乘分别说三。将本来只有的一佛乘分之为三乘,为钝根之人说声闻乘、缘觉乘;为利根之人说菩萨乘。这三乘都是从一佛乘中分别出来的,其根本为一佛乘,其实诸佛为一大事因缘出现于世,要说的就是利钝不二的一佛乘,一佛乘就是不走弯路,直接成佛的妙法。

《楞严经》行阴十种外道(三)
(第二百二十一段)#行阴第五至第七种外道#
【又三摩中,诸善男子,坚凝正心,魔不得便。穷生类本,观彼幽清,常扰动元,于知见中,生计度者,是人坠入,四种颠倒,不死矫乱,遍计虚论。一者:是人,观变化元,见迁流处,名之为变。见相续处,名之为恒。见所见处,名之为生。不见见处,名之为灭。相续之因,性不断处,名之为增。正相续中,中所离处,名之为减。各各生处,名之为有。互互亡处,名之为无。以理都观,用心别见。有求法人,来问其义,答言我今,亦生亦灭、亦有亦无、亦增亦减,于一切时,皆乱其语,令彼前人遗失章句。
二者:是人谛观其心,互互无处,因无得证,有人来问,唯答一字,但言其无,除无之余,无所言说。三者:是人谛观其心,各各有处,因有得证,有人来问,唯答一字,但言其是。除是之外,无所言说。四者:是人有无俱见,其境枝故,其心亦乱,有人来问,答言亦有,即是亦无,亦无之中,不是亦有,一切矫乱,无容穷诘。由此计度,矫乱虚无,堕落外道,惑菩提性。是则名为,第五外道:四颠倒性,不死矫乱,遍计虚论。
又三摩中,诸善男子,坚凝正心,魔不得便,穷生类本,观彼幽清,常扰动元,于无尽流,生计度者,是人坠入,死后有相,发心颠倒。或自固身,云色是我;或见我圆,含遍国土,云我有色;或彼前缘,随我回复,云色属;或复我依,行中相续,云我在色。皆计度言:死后有相。如是循环,有十六相。从此或计,毕竟烦恼,毕竟菩提,两性并驱,各不相触。由此计度,死后有故,堕落外道,惑菩提性,是则名为第六外道,立五阴中,死后有相:心颠倒论。
又三摩中,诸善男子,坚凝正心,魔不得便,穷生类本。观彼幽清,常扰动元,于先除灭,色受想中,生计度者,是人坠入,死后无相,发心颠倒。见其色灭,形无所因;观其想灭,心无所系;知其受灭,无复连缀。阴性销散,纵有生理,而无受想,与草木同。此质现前,犹不可得,死后云何,更有诸相?因之勘校,死后相无,如是循环,有八无相。从此或计,涅槃因果,一切皆空,徒有名字,究竟断灭。由此计度,死后无故,堕落外道,惑菩提性。是则名为,第七外道:立五阴中,死后无相,心颠倒论。】
5、佛说:又于三摩地中,诸多持戒修善的善男子,已修至禅定坚固,凝结于正心行处,天魔失去方便,没有机会入侵。于是行者穷尽智慧,分析各类众生的生灭本由,这对开悟自性,解脱生死是有好处的。但如果行者在定中观察幽静清明的自性行阴中,常有杂念扰动的根元,这个根元就是分别心,行者用分别心想在里面找出真理来,于是在此知见中生计度推理,动了妄念,此人就会堕入四种颠倒,陷在“不死矫乱”论中。
“不死”是一种外道论,以四禅中的无想天为不死天,认实际只有五百劫天寿的无想天为涅槃处。认为一生中只要不擅自回答任何人的问题,死后即可生无想天,如回答即用矫乱,矫乱就是故作神秘,颠倒人的思想。平时如果遇到有人提问,就回答这是秘密,不便作答。这种情况被世尊严厉批判过,世尊说:“不知不答、知就要答,不能模棱两可或知也不答。”行者以不死矫乱,迷惑人的思想,遍计虚而不实之论,共有四个特点,即:
一、行者在定中观察行阴变化无常的根源,见念念迁流处认其为(变)、见相续不断处认其为(恒)。恒即(常)之义。于非想非非想处见八万劫以内的众生、认其为(生);见不到八万劫以外的众生、认其为(灭);在生灭相续之间有一个上接下连的(性)、名为增;正相续之间的界线是两者隔离处、名之为(减);这各各所有的相生处名为(有)、各各所有的死亡处名为(无)。这些外道教人,用的就是这些教理,教人只修止观禅定,其它的都不用修。如果有人来求法,问妙义如何,就回答我现在是亦生亦灭、亦有亦无、亦增亦减。在任何时候,都用这些话回答,让问话的人不知你这话到底是对、还是不对。
二、行者认真观察行阴中的密行处,看见每一个念头都没有来处,因此而证得空无,如果有人来问,就只回答一个字(无),除(无)之外,别无二字。
三、行者仔细观看自心,发现行阴念念相续,从未断过,每一念都是(有),因此而证得了幻有。如果有人来问,就只回答一个字(是),除(是)之外没有第二个字。
四、行者于定中见行阴中八万大劫内的(生)、又见八万大劫以外的(灭),这有和无都见到了、一境两现,犹如树枝分丫,其心也随此而乱。如果有人来问,就回答:有即是无,于无之中,不是亦有。如此一切矫乱,就连他本人也没搞懂什么是有、什么是无,什么是无生灭性,只好胡乱搪塞,让人无法问其究竟。
佛说:行者由以上的认识计度,产生四种颠倒,故而娇乱作答,虚无飘渺,最终堕落于外道,迷失自有的菩提本性,此名第五外道:四颠倒性。这些颠倒是以不死矫乱立言、执遍计虚而不实为论。
6、佛说:又于三摩地中,持戒修善的诸多善男子,已修至禅定坚固,凝结于正心行处,天魔失去方便,没有机会入侵,于是行者穷尽智慧,研究各类众生生灭缘由,这对开悟自性,解脱生死是有好处的。但行者如果在定中观察幽静清明的自性行阴中,常有杂念扰动的根元,这个根元就是分别心,行者用分别心于迁流不止的行阴中生起无尽之相,也就是所见之处,生有生相、死有死相,一切皆有相,于是在此有相中动念思维,妄加推理计度,最后得出的结论,就会使行者坠入死后有相论中,在心里产生颠倒。
行者此时或认坚固身形之色身相是我、或在定中见圆满十方,遍含国土之有色相皆在我心,故名我也有色相。或眼前的一切物质色相,都回复于心被我所用,所以色相属于我。或我依行阴相续之相,所以我也有相。如此推论,得出死后有相,往返循环,计算出共有十六种相,即:
一、色是我;二、色非我;三、色是非我;四、色非非我;五、色在我中;六、色非在我中;七、色是非在我中;八、色非非在我中;九、我在色中;十、我非在色中;十一、我是非在色中;十二、我非非在色中;十三、色属我;十四、色非属我;十五、色是非属我;十六、色非非属我。这十六相中的任何一种,都是说明色身死后会另有一个有相的我。
行者以此十六种相,分析计度,将色我分之为二,推想一切诸法如色身,菩提为我,故烦恼永远是烦恼、菩提永远是菩提,这两种不同的性质并驱相行,各不抵触,证明烦恼众生永远都不能证菩提;菩提是我,我死后之相,还是菩提。由此谬论,认为死后有相,于是堕落为外道,迷失了自己本有的菩提真性,此名第六外道:在五阴色身中立死后有相、心颠倒论。
7、佛说:又于三摩地中,持戒修善的诸多善男子,已修至禅定坚固,凝结于正心行处,天魔失去方便,没有机会入侵。于是行者穷尽智慧,研究各类众生生灭的根本缘由,这对开悟自性,解脱生死是有好处的。但如果行者在定中观察幽静清明的自性行阴中,常有杂念扰动的根元,这个根元就是分别心,行者用分别心于先已除灭的“色、受、想”这三阴中进行推理,认为被灭除的这三阴中的一切现象,都归于空无,没有一相可留,那么人在死后也自然无相,于是生起死后无相的分析计度心,这个人就会坠入死后无相,发心皆妄的无明颠倒中。
行者见其色身死后,因色为形有,今形灭而色无所依,故色亦灭,如此形色俱灭,好比人死如灯灭,由此认为一切断灭。行者又观察人死后思想也灭了,思想灭了,心也失去了依附,如此连接心与想之受也没有了,心与想就脱节了,于是“色、受、想”这三阴之性,也全部销散,纵然还有肉身色相在,但因为没有了受和想,就没有了知觉,没有了知觉就如同草木一样,结果仍然是断灭。
行者在定中观察“色、受、想、行”这四阴现前,见四阴毕竟空,并无一物一相,都是犹不可得,于是认定人死之后,哪里还会有种种相呢?因而通过以上勘察校对,得出的结论是:死后无相。如此循环论证,计算出共有八种无相,即:
一、“色受想行”四阴皆灭:灭即无相。二、“受想行”三阴灭:灭即无相。三、“受想”二阴灭:灭即无相。四、“想行”二阴灭:灭即无相。五、色阴灭:灭即无相。六、受阴灭:灭即无相。七、想阴灭:灭即无相。八、行阴灭:灭即无相。
佛说:行者认为这八种中的任何一种都会形成有“受、想”而无生理、或有生理而无“受、想”的结果。由此分析计度,认为涅槃因果,一切皆空,只是个名称而已,并无实质可言,其究竟为一切断灭。以此推论,认为任何一个人,死后都是断灭无相,却不知死是另一个新生生命的开始,更不知阿赖耶识是永生不灭的道理,此人因此而堕落于外道,生迷惑而失去了自己本有的菩提真性,难出轮回。这是第七种外道:立五阴中死后无相、心颠倒论。

第一品 法会因由分
  【原文】: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尔时,世尊食时,著衣持钵,入舍卫大城乞食。於其城中次第乞已,还至本处。饭食讫,收衣钵,洗足已。敷座而坐。

  【译文】:
  这是阿难尊者亲自听到佛所说的。一时,佛在印度舍卫国,祇陀太子与「给孤独长者」共同供养佛说法的花园,名叫「祇树给孤独园」里面,和有成就的大比丘,一千二百五十人一起。正当吃饭的时候,世尊穿上袈裟,拿著饭碗,到舍卫大城去乞食,在城中,不分贵贱贫富,挨家挨户的要饭,然后回到原来的地方吃饭,饭後,收拾袈裟饭碗,洗脚,放置座垫,便盘坐在座位上。

  
第二品 善现启请分
  【原文】:
  时长老须菩提在大众中,即从座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希有!世尊。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世尊!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佛言:「善哉!善哉!须菩提!如汝所说,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汝今谛听,当为汝说。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唯然!世尊!愿乐欲闻。」

  【译文】:
  这时,长老须菩提领悟如来不时在乞食、穿衣、洗足等平常生活中所示现的佛法。在大众中就从座位上站起来,偏袒右肩右膝跪地,合掌恭敬的对佛说:希有,世尊!如来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显现在平常生活中,正是如来护念一切菩萨,要付嘱一切菩萨的佛法。世尊,如果善男子善女人,发愿要上求佛果下化众生,辛勤修行,增长智慧,发现了如来所付嘱的无上正等正觉心,应当如何安住无上正等正觉心?如何降伏妄心?佛说:问得好!问得好!须菩提,正如你所说,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你现在仔细听,当为你说明。如果善男子善女人,发现了如来付嘱的无上正等正觉心,应当如同发现无上正等正觉心那样的安住无上正等正觉心,应当如同发现无上正等正觉心那样的降伏妄心。是的,世尊,我们很希望听佛详细的说明。

  第三品 大乘正宗分
  【原文】:
  佛告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降伏其心:所有一切众生之类-若卵生、若胎生、若湿生、若化生;若有色、若无色;若有想、若无想;若非有想非无想,我皆令入无馀涅盘而灭度之。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何以故?须菩提!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

  【译文】:
  於是佛告诉须菩提:大菩萨应如是降伏他的妄心:所有一切众生之类的心,如卵生的鸟虫,如胎生的人兽,如湿生的水中动物,如化生的天人,等四类欲界众生,爱欲心深重;如有色界天众生虽然已经没有爱欲心,但是还有色相,如无色界天众生不但没有情欲,并且已经空无色身;如有想天众生唯存一念;如无想天众生连一念都不存,寂然不动;如非有想非无想天众生心境寂然不动,而又不像木石那样无知;等等都是虚妄不实的妄想心,我都要使他们入於不生不灭的境界,而灭除妄心。像这样灭度无量无数无边的众生,然而实际上,妄心虚幻有,众生也是虚幻有,本来不生不灭,不待降伏,也不待灭度,没有任何众生得以灭度。你知道为什麽吗?须菩提,凡是可以证明「我」存在的任何境界,都是我相,比如痛苦或快乐,让自身意识到「我」的存在,如果没有「我」,就不会感受痛苦、快乐。他如救济穷困、慈心不杀、发菩提心等等都适足以证明「我」的存在,甚至不生不灭境界、无上正等正觉都是「我」所要证取的。如果菩萨有妄心待降伏,有无量无边的众生待灭度,就是有我相。凡是能够领悟道理,能够取舍任何境界的,就是人相,比如领悟了烦恼由「我」相所生,於是不取我相,这就是人相,甚至低等动物只有一点点领悟也是人相,如果菩萨心存少悟,以为所悟为实有,虽然不取我相,却有人相。凡是可以证取的境界和能够领悟道理证取境界的,除了我相、人相,还有分别一切境界和众生的「觉知」,凡是有情都有此觉知,不论入地狱、上天堂、做畜生、做鬼、做菩萨、做佛,都念念相随,有很多修行人证到这一灵明觉知,以为悟道了,当知这是众生相。如果菩萨以为摒除我相、人相,念念守住此一觉知,就是有众生相。显现这一觉知的,有人称之为本体,上帝,天主,有人称之为梵,真如,自性,法界,如来藏,等等,如果菩萨以为我相人相众生相都不是,但守一不生不灭体正好落在寿者相,这是根本大无明,比如人先有了生命,有此寿者相,才有身心,然後才有痛苦快乐,然後想要离苦得乐。那麽,他就还没有如实领悟如来所护念所付嘱的无上正等正觉心,他就不叫做菩萨,还只是善男子善女人而已。

 


发布     👍 0 举报 写留言 🖊   
✋热门推荐
  • 家庭情况:普通家庭,家风朴素,家庭条件不是很好,但是很和谐。淮安市市领导表示,希望企业能够发挥全球性布局优势,提高项目本地化服务能力,推动淮扬菜的传承、发扬和
  • 这样的性格如果去做具体的事情,自然是无往不利。【译文】(可逃过直接看解析)哀帝为这件怪事询问黄门侍郎、蜀郡人扬雄以及李寻,李寻回答说:“这是《洪范》里所说的那种
  • ”很多时候,我们太过于迷行「简单粗暴」的「审美模板」过于相信「一种美比另一种美高级」而这就导致了我们无法寻找到真正的美——定错了目标,方法再好也无用。你可能不会
  • ”Justin吃惊的说“昨天答应的事情我忘了⋯⋯之后手机又没电⋯⋯所以⋯⋯”“原来是这样,还是我帮你问他?我不是有意让你担心的⋯⋯”Kao说到一半门开了,站在门
  • 回向因疫情所离世的众生,离苦得乐,往生净土。放生回向我们国家及世界灾难消除、业障清净、佛法兴盛、众生安乐!
  •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绵亘千年,岂是一个小小百年党派可以控制得了的[微笑]语言的使用,无时无刻不受环境的影响,现在谁是领导者?Grand Canyon也是二刷每次留
  • 【INS:ev.alet】200706更新一则: 크림은 거의 1년동안 클루시브만 쓰는중인데 제 자세한 후기가 유튜브 겟레디 영상 하나 말고는 없어서
  • 波特兰对很多小伙伴来说可能挺冷门,但在所有城市里,我自己对它的喜爱程度几乎与旧金山并列(旧金山是毕业后一见钟情,波特兰却是愈陈愈香,过去假期常往俄勒冈州跑,很多
  • 2.这期漂流本主题为“城市”请参加活动的uu们买一张自己城市的明信片随漂流本一起邮寄给下一个陌生人3.本子是一个“树洞”大家可以分享任何想分享的事情。也可以写下
  • 硬着头皮看完吧!整本书的主角是多鹤,最让人感动的确实小环,形象太生动了,是最包容智慧善良巧舌如簧聪明能干的女人。
  • 这本书其实写得很不错,里边有很多我感兴趣的因素:印度、家族、动荡时代、魔幻,但看了好几次都只看了几十页,而且糟糕的是,每次都跟重新看一样,看到几十页才会想起来,
  • 而安装了车身保护膜之后,爱车立刻穿上了一层隐形遁甲,在抗黄变的同时,还具有极强的抗化学性抗腐蚀性,不惧柏油、油脂、弱碱、砂砾和酸雨等环境的侵害,全方位保护原厂漆
  • 得到了这种思考的环境,人的情绪、心情以及思想自然会清晰得多,也就能够做到"深入浅出",真正体悟到道理的深刻和思想的深邃。很多人正是因为没有体
  • 你这样的素质,给我丢人了,赶快给我大哥道歉。你这样的素质,给我丢人了,赶快给我大哥道歉。
  • 12:小时候山东蓝翔技校的广告全国闻名,但它其实是河南商丘人创办的。12:小时候山东蓝翔技校的广告全国闻名,但它其实是河南商丘人创办的。
  • 建立重点行业联合监管机制,明确对涉及监管领域多、检查频次高的行业领域,以跨部门联合检查为原则、部门单独检查为例外,由行业主管部门牵头、相关部门参与,统筹制定检查
  • 你好呀,亲爱的有缘人[笑哈哈]你是在搜任嘉伦或任国超:新剧、演技、新饼、待播剧、请君陆炎、请君路透、驭鲛记与君初相识 长意、周生如故,一生一世 周生辰 、不说再
  • 本博主分析易理供大家欣赏先分析命理格局,丙火日干代表命主本人,坐下寅木长生有根气,生在申金月以偏财格论命年柱丁巳火巳禄透劫财,身旺能够担财,必用月透戊土食神生月
  • 不妄求,则常知足,修心,以净心为要,修道,以无我为基。即是不生不灭法。
  • 寻回者·魔琴猎人剧情讲述了一个由一把唐朝古琴“玉香散”引发的“局中还有局,谜里又是谜”的有趣故事。寻回者·魔琴猎人剧情讲述了一个由一把唐朝古琴“玉香散”引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