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带话题被xian liu,再发一次)

担心放开会出现医疗挤兑的朋友,我找了奥密克戎重症率和致死率的新发论文,文章都是中国人写的,用的是中国数据,发的都是顶刊。图一,新变株基本不会造成重症,100个人里只有3个,死亡率则是10万人里2个。而且在我上面分享的视频可以得知,未来变异的病毒攻击肺部可能性会更低,意味着致死或重症可能性会更低,大部分的人都会是感冒或完全没有症状,这些人是完全不用治疗,会自愈(我得了两次,完全没吃药,感冒症状后自愈)。那我是放开派吗?是,原因见下文。但我要强调必须把重心放在对有基础病人群监控和治疗,以及提升疫苗接种率上。所有的政策,如果没有重点,只求一刀切,将会是劳命伤财。清零是不科学的,因为病毒变异的方向是传染性强。

大部分的基础病人群死亡原因见图二三:没接种疫苗,没在五天内接受抗特殊新冠药物治疗(不是莲花清瘟),和免疫系统缺陷。在英国我负责当地监控基础疾病人群,根据上述逻辑,工作分为以下几步:1)根据Greenbook,我们用大数据筛选出这些人(艾滋、癌症、器官移植、白血病,长期肝功能等,见图四五),要做到这个,国内病历是否做数据化实时记录和整合,是否建立了基础病分类,如果没有,建议马上进行;2)对这些病人鼓励常规自测,一旦感染,我们数据得知,马上医生电话联系,让他们来医院接受辉瑞口服Paxlovid等治疗(见图六,这些药物都是有实验证明有效,图七是国内作者做的元分析。 好消息是国内也终于开始生产了!),治疗在感染五天内最有效,所以每天我都用自动化编程得出要联系的病人发给专门设立的新冠诊所。

第二个工作重点是打疫苗,从暑期起我们的工作都集中在这里,有12月寒冬前完成接种80%的增强剂目标,但我们这波不打年轻人,因为65岁以上和基础病患者才是重心。然而我国60岁以上「完全」未接种的人口高达4900万,而最近这冬季没接新疫苗的人数会是更多。这部分人群的疫苗宣传科普和联系才应该是工作重心。

一线楼市率先反弹,没有悬念——谈几点线索

地产市场是如此庞大的一个存在:占据整个国家资产端的28%,银行贷款和资产的35%,居民家庭财富的60%,目前全国总市值已然500万亿,而整个证券市场才80万亿。用央行的话说“连接了国民经济多个行业”,是经济的压舱石

在加入WTO的二十多年里,我们以土地为锚,发行了大量的货币,来进行城市更新和基础设施建设,“基建王国”驰名全球,也成就了人类历史上空前的经济奇迹(绝后亦有可能),称为和美国东西对峙的G2,GDP也并驾齐驱(平价购买力口径计算)

地产市场作为经济的一个领域,也是有周期的,可以视为经济周期的微缩版。同样分复苏——繁荣——危机——萧条的四个阶段,而且周而复始

本文主要谈一点本轮地产周期的特别之处,力图从纷繁的现状,和容易受扰动的预期中,钩沉出一条相对清晰的线索和脉络,并做前瞻

————————————

本轮地产周期与往不同处,首先在于顶层设计角度,对供给侧的革新:调控的一个方向,即是三高模式的房企的出清,取而代之的是微利和稳健型的供给侧市场主体;土地财政作为一种税收手段,功能将会逐渐弱化;二线以下城市,楼市的金融属性将会剥离;经济逐渐“脱虚向实”,减少对地产的依赖

当商品具有金融属性时,某种程度,价格涨跌即是一种货币现象;所以2021的地产调控,以银行和房企的“三条红线”为标志,是对供给侧去杠杆;而地方上的“房屋指导价”,则是对需求侧去杠杆。在上下齐心,两侧合力下,地产市场下行两年,供给侧基本出清

当然为此,也付出了巨大的成本:2022年的土地集中供应市场,80%为国央企和地方城投托底,本质是用银行贷款来承担地方财政,是财政赤字货币化的一种初级体现。以致央行忧心忡忡,在11月初香港金融论坛上,严词厉色警诫“MMT不可取(无限印钞)”。近期金融大举驰援民营地产企业,也可以视为一次无奈的托底。以上种种供给侧的举措,必须最后以需求侧的反弹,来实现整个市场的闭环,货币不至于空转

央行在这个过程中,凸显了“既要又要”的犹豫和政策的反复,如2022年11月初的《三季度政策报告》,刚疾言厉色警示了通胀,但11月23日又开始降准,这种背离是一种对目前地产市场的妥协

目前地产市场最大问题在哪里?10月底权威人士在人民日报的撰文《把扩大内需同供给侧改革有机结合》,揭示了问题的根源,即需求端“应振不振”。在需求侧,刺激工具已大半出台下,终端市场,即可销售仍未见回暖

原因也从上到下,尽皆心知肚明,即奥密的阻隔。本人以小见大,用30城地铁客运数据,和地产销售数据的对比,来揭示这个原因的确定性,可以看出基本是高度吻合

————————

目前地产市场的复苏,可以形容为“万事俱备,等待东风”,奥密如在2023年一季度逐渐平复,那么市场反弹会应声而起

一线城市购买力强劲,居民楼市财富效应敏感。一旦紧缩性的地产政策实质性放松,大量被压抑的,“按了暂停键”的需求,会报复性反弹。结果是一线楼市如历次地产周期一样,会称为本次触底反弹的领头羊。从本次周期,全国80城700余次政策宽松,一线始终按兵不动,可见决策层对一线城市的地产市场,有着清晰而准确的定位

但目前地产市场的救市,已然“千钧一发,不进则退”。所以不排除,在12月奥密未退情形下,用降息+放松楼市政策,来推动一线率先反弹。毕竟在这个关键时刻,榜样的力量,对市场预期的改变,是立竿见影,可能也是唯一的

BCC 研究是全球领先的市场调查公司。据其调研报告估计,2020年全球新冠检测市场为603亿美元,2021年为844亿美元,2027年将增至1951亿美元。
2022年,核酸检测成了中国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浙商证券估算,中国每天核酸人数接近1亿人。各地多人混管的价格不同,但人均价格多介于2.5元到3.5元。那么,每天核酸花费就超过了2亿元。这是一笔不小的支出。
我们为核酸检测支付的费用主要有三个流向:以试剂为主的耗材、采样过程、检测过程。
目前采样价格约为0.8元/人,考虑采样人员的劳动强度,这一块业务的利润率不会太高。
检测业务的利润率高于采样环节。A股有多家公司从事检测业务,其中规模最大的是迪安诊断(300244.SZ)和金域医学(603882.SH)。金域医学2022年曾被爆出伪造新冠检测结果。
迪安诊断2022年上半年新冠核酸检测超过1.5亿管,收入47.5亿元。迪安诊断检测服务的毛利率约为50%。金域医学的毛利率与迪安诊断基本持平。
检测试剂是耗材中的大头。2020年疫情初期,六家企业的检测产品应急上市。这六家分别是之江生物(688317.SH)、圣湘生物(688289.SH)、捷诺生物、伯杰医疗、达安基因(002030. SZ)和华大集团。
那时,单人单检的定价是200元,之后一路降下来。到2022年4月25日北京居民大规模核酸检测时,单人单检价格已降至每人份28元。这之后,全国范围内又进行了多次降价。
即使经过了多次降价,检测试剂的毛利率依然非常高。一位医疗领域研究人员测算,核酸试剂盒每份生产成本在3元到5元之间。未来成本还会继续下降。
“核酸检测试剂已经批了很多产品,但市面上的产品其实还是集中在头部几家企业。”一位核酸试剂生产企业的负责人说。
A股多家上市公司拥有新冠检测试剂业务,目前有十家头部企业。这些公司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以境内销售为主,另一类以境外销售为主。

图片境内销售公司的毛利率大多超过80%

以境内销售为主的头部核酸检测试剂公司有五家,其中四家的毛利率超过了80%。如此看来,虽然各地不断下调核酸检测价格,但试剂公司依然获利丰厚。
众所周知,名牌白酒利润率很高。2021年贵州茅台(600519.SH)的毛利率为91.5%,五粮液(000858.SZ)毛利率为75.4%。
这些以境内销售为主的公司,核酸试剂的毛利率都高于五粮液。

第一家 达安基因

2022年上半年,达安基因营业收入为66.8亿元,净利润36.1亿元。来自核酸检测试剂的营业收入为46.3亿元,营业成本5.46亿元,毛利率高达 88.2%,接近贵州茅台。
2021年,达安基因来自核酸检测试剂的营业收入为48.9亿元,营业成本为5.56亿元,毛利率 88.7%。对比2021年数据,2022年毛利率几乎没有下降。
公司营收约30%来自华南地区,70%来自华南以外。公司未披露境外收入占比,但根据其他数据推断,公司境外收入低于50%。
2022年前三季度,公司总营收93.4亿元,如果核酸业务比例与上半年保持不变,那么前三季度,公司来自核酸检测业务的收入为64.7亿元。

第二家 明德生物(002932.SZ)

2022年上半年,明德生物的营业收入为52.5亿元,净利润28.4亿元。核酸检测试剂营业收入30.4亿元,营业成本4.38亿元,毛利率85.6%。明德生物的营收94%来自境内。
2021年明德生物核酸检测试剂收入90%以上来自境内,为20.2亿元。营业成本2.65亿,毛利率86.88%。对比2021年数据,2022年毛利率没有明显下降。
2022年前三季度,公司总营收74.7亿,如果核酸业务比例与上半年保持不变,那么前三季度公司来自核酸检测业务的收入为43.2亿元。

第三家 硕世生物(688399.SH)

2022年上半年,硕世生物的营业收入为32.7亿元,净利润12.3亿元。新冠核酸检测试剂相关收入为20.9亿元。营收96%来自境内。公司未公布2022上半年毛利率数据。
2021年硕世生物核酸检测相关收入为18.1亿元,96%来自于境内。这部分业务的毛利率约为81%。
2022年前三季度,公司总营收42.9亿元,如果核酸业务比例与上半年保持不变,那么前三季度,公司来自核酸检测业务的收入为27.4亿元。

第四家 圣湘生物(688289.SH)

2022年前三季度,圣湘生物营业收入40.7亿元,净利润16亿元。新冠检测相关业务收入约24亿元,毛利率情况不详。
2021年公司新冠核酸检测试剂收入28.9亿元,毛利率82.37%。2021年营业收入为45.2亿元,境内收入占比为61%。
第五家 万泰生物(603392.SH)

万泰生物的最大营收来源是疫苗,核酸检测相关收入是其第二大收入来源。2022年上半年,诊断收入为15.6亿元,其中大部分是核酸检测收入。公司营收大部分来自境内。
公司未单独公布核酸检测产品的毛利率,诊断试剂整体毛利率为77.81%。
提供核酸检测产品,赚取一定的利润本来无可厚非。但80%左右的毛利率的确很高。
很多医药类公司要支付高昂的研发费用,其产品也必须维持高毛利才能支持进一步研发。但明德生物2020年和2021年所有研发费用合计仅约2亿元,而硕世生物还不到2亿元。那么核酸试剂的毛利率为何要维持如此之高呢?
有五家A股公司的核酸测试产品以外销为主。总体看,外销产品的毛利率低于境内销售产品。

图片境外销售公司的毛利率情况

这种公司有很多,我们只列出了头部五家。
第一家 九安医疗(002432.SZ)

九安医疗在2022年一季度上演了“一顿吃饱十年不饿”的奇迹。一季度营收217.4亿元,净利润152.6亿元。
2021年12月到2022年3月美国经历新一轮疫情高峰,当时美国本土制造提产速度不及预期,检测试剂呈短缺状态。九安医疗的iHealth新冠测试试剂盒在美国热销。2022年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232.7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40倍,营业利润177.6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近500倍。公司新冠相关产品90%以上外销,iHealth试剂盒毛利率为81.66%。
第二家 安旭生物(688075.SH)

2022 年上半年,安旭生物营业收入为 59.3亿元,同比增长11倍,营收主要来自新冠检测系列产品。营业利润33.1亿元,同比增长13倍。
安旭生物的产品以外销为主,2021年外销比例97%以上。2021年新冠检测产品毛利率69.13%。
第三家 东方生物(688298.SH)

东方生物2020年2月上市,截至2022年6月底,新冠检测试剂累计贡献营业收入接近 200亿元。2021年,公司境外销售收入占比超过95%,约占整个中国所有新冠检测试剂出口总收入的13.7%。境外销售部分的毛利率为74.4%。
2022年上半年,东方生物营业收入71.1亿元,净利润27.8亿元。营收和利润大部分来自新冠检测产品,其中境外销售收入占比约70%。
第四家 万孚生物(300482.SZ)

2022 年上半年,万孚生物营业收入为40.3亿元,净利润11.8亿元。其中自新冠检测试剂的收入为30.2亿元,毛利率约为56%。
公司外销比例超过50%,2021年新冠检测产品收入16.68亿元,毛利率55.24%。
第五家 奥泰生物(688606.SH)

2022年一季度,奥泰生物营收21亿元,净利润10.5亿元。来自新冠检测产品的营收约为20亿元。
2021年公司来自新冠检测的收入为16亿元,同比增长76.3%,收入95%以上来自境外,毛利率约55%。
新冠病毒会长期存在,所以新冠病毒的检测也会长期存在。当情况平稳之后,个人支付应该会成为主流。未来能否通过稳妥的措施,适当降低新冠检测试剂的利润率?


发布     👍 0 举报 写留言 🖊   
✋热门推荐
  • 婚礼红包地图出炉!浙沪最讲面子,全国人民都想做广东人
  • 杨颖工作室晒日记,10块钱袜子baby嫌贵,网友:原来你这么节俭?
  • 浙江女婴带着一块“玉”出生,医生说这东西全世界都极为罕见!
  • 中国黄金周,一日本商家发贴紧急求救……
  • 花3000多 小伙租626辆出租车顶灯道歉:老婆我错了
  • 上海首对龙凤胎大熊猫周岁 抓周选了算盘、乒乓球拍
  • 拉斯维加斯枪击案:持枪权利再次遭遇挑战
  • 假期你婚了吗?婚礼红包地图出炉,看你的家乡需要多少
  • 妻子离家出走,小伙租626辆出租车顶灯道歉!
  • 国庆外出旅游拍照,游客被索要道具费!
  • 长城一天10吨垃圾!!
  • 拉斯维加斯枪击案已造成逾450人伤亡,枪手女伴已被警方控制
  • 婚礼红包地图出炉:浙江上海要1000元,广东只需100元,福建竸要。。。
  • 杨颖工作室晒员工日记 曝光了Angelababy的一些秘密
  • 摩拜ofo否认合并传闻,共享单车下一步会该怎么走
  • 女婴带“玉”出生!医生说全世界都极为罕见
  • 中国黄金周,一日本商家发贴紧急求救
  • 尴尬!游客在洱海边拍照 被村民索要道具费
  • 【世情百态】 震惊!可长点心吧!长城一天十几吨垃圾,全靠清洁工肩挑背扛运下山!
  • 上海首对龙凤胎大熊猫周岁 抓周选了算盘、乒乓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