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历十一月十七,恭迎阿弥陀佛圣诞!(下)

永明延寿大师《四料简》

释迦后身之智者,说十疑论而专志西方。弥陀示现之永明,著四料简而终身念佛。(《增广文钞 ·印施极乐图序》)永明说四料简,直指即生了脱之法。自昔诸宗高人,无不归心净土,唯禅宗诸师,专务密修,殊少明阐。自永明倡导后,悉皆显垂言教,切劝修持矣。

——(《增广文钞·庐山青莲寺结社念佛宣言书》)

四料简

有禅有净土,犹如带角虎,
现世为人师,来生作佛祖。
无禅有净土,万修万人去,
若得见弥陀,何愁不开悟。
有禅无净土,十人九磋路,
阴境若现前,瞥尔随他去。
无禅无净土,铁床并铜柱,
万劫与千生,没个人依怙。

印光大师在《净土决疑论》中对《四料简》作过详细阐释:

“有禅有净土,犹如戴角虎,现世为人师,来生作佛祖者。其人彻悟禅宗,明心见性。又复深入经藏,备知如来权实法门。而于诸法之中,又复唯以信愿念佛一法,以为自利利他通途正行。观经上品上生,读诵大乘,解第一义者,即此是也。其人有大智慧,有大辩才。邪魔外道,闻名丧胆。如虎之戴角,威猛无俦。有来学者,随机说法。应以禅净双修接者,则以禅净双修接之。应以专修净土接者,则以专修净土接之。无论上中下根,无一不被其泽,岂非人天导师乎。至临命终时,蒙佛接引,往生上品。一弹指顷,华开见佛,证无生忍。最下即证圆教初住。亦有顿超诸位,至等觉者。圆教初住,即能现身百界作佛。何况此后,位位倍胜,直至第四十一等觉位乎。故曰,来生作佛祖也。

无禅有净土,万修万人去,若得见弥陀,何愁不开悟者。其人虽未明心见性,却复决志求生西方。以佛于往劫,发大誓愿,摄受众生,如母忆子。众生果能如子忆母,志诚念佛,则感应道交,即蒙摄受。力修定慧者,固得往生。即五逆十恶,临终苦逼,发大惭愧,称念佛名,或至十声,或止一声,直下命终,亦皆蒙佛化身,接引往生。非万修万人去乎。然此虽念佛无几,以极其猛烈,故能获此巨益。不得以泛泛悠悠者,较量其多少也。既生西方,见佛闻法,虽有迟速不同。然已高预圣流,永不退转。随其根性浅深,或渐或顿,证诸果位。既得证果,则开悟不待言矣。所谓若得见弥陀,何愁不开悟也。

有禅无净土,十人九蹉路,阴境若现前,瞥尔随他去者。其人虽彻悟禅宗,明心见性。而见思烦恼,不易断除。直须历缘煅炼,令其净尽无余,则分段生死,方可出离。一毫未断者,姑勿论。即断至一毫未能净尽,六道轮回依旧难逃。生死海深,菩提路远。尚未归家,即便命终。大悟之人,十人之中,九人如是。故曰,十人九蹉路。蹉者,蹉跎。即俗所谓担阁也。阴境者,中阴身境。即临命终时,现生及历劫,善恶业力所现之境。此境一现,眨眼之间,随其最猛烈之善恶业力,便去受生于善恶道中,一毫不能自作主宰。如人负债,强者先牵。心绪多端,重处偏坠。五祖戒再为东坡,草堂清复作鲁公,此犹其上焉者。故曰阴境若现前,瞥尔随他去也。阴,音义与荫同,盖覆也。谓由此业力,盖覆真性,不能显现也。瞥,音撇,眨眼也。有以蹉为错,以阴境为五阴魔境者,总因不识禅及有字,故致有此胡说巴道也。岂有大彻大悟者,十有九人,错走路头,即随五阴魔境而去,着魔发狂也。夫着魔发狂,乃不知教理,不明自心,盲修瞎炼之增上慢种耳。何不识好歹以加于大彻大悟之人乎。所关甚大,不可不辩。

无禅无净土,铁床并铜柱,万劫与千生,没个人依怙者。有谓无禅无净,即埋头造业,不修善法者,大错大错。夫法门无量,唯禅与净,最为当机。其人既未彻悟,又不求生。悠悠泛泛,修余法门。既不能定慧均等,断惑证真。又无从仗佛慈力,带业往生。以毕生修持功德,感来生人天福报。现生既无正智,来生即随福转,耽着五欲,广造恶业。既造恶业,难逃恶报。一气不来,即堕地狱。以洞然之铁床铜柱,久经长劫,寝卧抱持,以偿彼贪声色,杀生命等,种种恶业。诸佛菩萨,虽垂慈愍,恶业障故,不能得益。昔人谓修行之人,若无正信求生西方,泛修诸善,名为第三世怨者,此之谓也。盖以今生修行,来生享福,倚福作恶,即获堕落。乐暂得于来生,苦永贻于长劫。纵令地狱业消,又复转生鬼畜。欲复人身,难之难矣。所以佛以手拈土,问阿难曰,我手土多,大地土多。阿难对佛,大地土多。佛言,得人身者,如手中土。失人身者,如大地土。万劫与千生,没个人依怙,犹局于偈语,而浅近言之也。夫一切法门,专仗自力。净土法门,专仗佛力。一切法门,惑业净尽,方了生死。净土法门,带业往生,即预圣流。永明大师,恐世不知,故特料简,以示将来。可谓迷津宝筏,险道导师。”

宋初永明寿禅师,以古佛身,示生世间,彻悟一心,圆修万行,日行一百八件佛事,夜往别峰,行道念佛。深恐后世学者,不明宗要,特作一四料简偈,俾知所趣······此八十字,乃如来一代时教之纲要,学者即生了脱之玄谟。

——(《文钞三编 ·上海护国息灾法会第四日》)

#佛法看世间##佛教#

#道教神仙学说,修仙的途径

#

修仙是一个由平常的人变为超乎异常的仙真的过程。根据道教固有的形神观,修仙必然对自身的形体与精神同样地关注,因此道士们长期探寻的成仙之途都是沿着“形神俱妙,与道合真”的方向。不过历代道教徒所侧重的修仙之途不一,所尝试过的具体方法更是难计其数,就其要者言之,大约有以下几种主要的探索。

服药

起源:服药包括到仙境中取得长生不死之药和按方合药两大类。本来在战国初从事寻找通仙之途的方士们主要是到海上三神山等处去寻找长生不老之药,到了大约西汉时,便有人用人工的方法来合药。所用的原料以金石为主,所成的产品多称为金丹、金液。

西汉末东汉初已经在社会上流传著许多丹书,如《太清金液神气经》、《黄帝九鼎神丹经》等,说明当时炼丹的理论与技术都已相当发达。

盛衰:不过合丹药需要很大的投入,同时,因为多用金石为原料,不少原料和生成物是有毒的,炼丹家用自己和别人的身体做了大量的服丹的试验,结果发现其副作用很大,所以在唐代炼丹术达到高潮之后,人们也同时发现了它的弊端,到了北宋以后,敢于服丹的人越来越少,其法走向衰落。与炼丹术同时发展的还有以铅、铁等贱金属炼成药金、药银等“贵金属”的黄白术即炼金术,不过合成的金银只在外观和某些属性与金银相似,而不是真的金银。

影响:金丹黄白术最后都走向了衰落,但它们是人类企求人工控制物质变化、从事实验化学研究的先驱,在人类的文明史上占有重要一页。这一点,请参看本数据库中有关“道教与人类文明”中的相关部分。在唐代和唐代以前,金丹术是修仙术中最占重头的部分。

炼气和导引

仙家很早就将服气、炼气作为修仙的基本手段,即使服食金丹,也常将之与炼气结合起来。战国时著名文学家屈原写下《远游》,其中就提到服气的法门。后来在道教中服气的道术有很大的发展,包括服炼外气、存思、守一、胎息等等纷纭多姿的功法。不过功法虽多,在道教中这些服气方法都是作为修仙的主要的或者配合辅助的方法被采用,后来传到社会上,成为一般老百姓都能锻炼的身功法,那是后话了。与服气相关的另一类方法是导引和按摩,它们也是被当成伋引气血、吐故纳新的炼气法门引入仙术的。

内丹:内丹术是在服气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东汉末,魏伯阳写下《周易参同契》一书,将金丹术与内炼结合起来,但其学说当时影响不大。到了隋唐时,金丹服食的弊病越来被人所认识,所以道门中便有人转而重视开拓体内固有的资源精、气、神以炼成长生不老之躯。

这种方法称为内丹术。之所以有内丹之称,是相对于传统的以体外的金石为原料的金丹术而言。内丹术的许多理论、术语都取自传统的金丹术,但其立足点实大不相同,所以特称为“内”,而将原来的金丹术称为外丹。两种丹法都常以金丹、大丹、金液还丹为称,一部丹书是讲内丹还是外丹,要具体看其中讲炼丹过程和功法时以甚么为原料(丹书中常称大药)。

从唐历宋,内丹术渐渐代替原有的外丹术,成为修仙术中的主流。

积累功德

为人举行各种宗教仪式、法术,以积累功德,最后到达仙人的境界。道教素来擅长于举行各类法术为民众和社会消灾祈福,这类法术又都形成了具有很强针对性但又具有许多共同特征的仪式,道门中称科仪、科范、仪范,其中以斋法和醮法为主要表现形式,所以一般斋醮联称,泛指各类仪式。这些仪式是沟通人神的主要途径,道门中认为,施行的结果是为民众排难,同时又是为自己积功,虔诚行之,久则成道。

宋元之际的郑所南在《太极祭炼内法》[为亡灵超度的仪式之一,其要在凭法师的功力和法术的神奇功能,使亡灵经过水火的洗涤、冶炼,达到形神俱妙与道合真,升上天堂] 中说:“(能自信笃、用心专)始则积功,终则成道”。又说:“其于能始终深心行此祭炼内法者,愿护是人永无灾难,愿学神仙者速成神仙,一一终当超行于至道也。”郑所南所说的速成神仙、成道,都是说主持科仪为民解忧对行道者本身也具有深刻影响,最终能使之成功自己的宗教理想,跻身于神仙之林。

不忘本

人间建功立业而又不忘根本,功成身退之后,也能成仙,或死后封神。大凡历朝祀典中进入道教神谱的,如关帝、都天大帝(张巡)、岳元帅(岳飞)等,都是这一类功德成神者。应当指出,道教的修仙途径虽然有上述种种分别,但在实际的修仙活动中,却是诸法共修,相互配合的。同时,不论从事哪一类修仙秘术,行之者都必须立心行道积德,不断检束身心,使本心净明,杂念尽去,而且行善于世。严格说来,前面提到的几种基本的修仙方法,属于“术”的范围,而这里说的行道积德则是其道德上的要求,两者相互配合,才能修成大道。 https://t.cn/z8AH4Mn

谛闲法师于大势至菩萨圣诞开示念佛法门:
  今日是大势至菩萨圣诞良辰。示大势至菩萨所修之念佛三昧法门。是谓应时应机之谈也。楞严第二十四圆通章云。尔时大势至法王子。与其同伦。五十二菩萨。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忆往昔恒河沙劫。有佛出世。名无量光。十二如来。相继一劫。其最后佛。名超日月光。彼佛教我念佛三昧。譬如有人。一专为忆。一人专忘。如是二人。若逢不逢。或见非见。此以普通人喻佛念众生。众生不念佛也。一人专忆者。喻佛常念众生。一人专忘者。喻人常不念佛。故佛虽常在世间度生。故云若逢或见。众生虽生佛世。与佛同时。不肯念佛。故曰不逢非见。二人相忆。二忆念深。如是乃至从生至生。同于形影。不相乖异。此喻众生念佛也。佛念众生。众生念佛。故云二人相忆。如是佛度生。生念佛。乃至从生至生。喻如形影相随。无时或异也。次以母子喻。十方如来。怜念众生。如母忆子。此以喻合喻。合上佛念众生也。如儿子之往他乡也。其为母者。或倚门而长望。或兀坐而恒思。或废寝而忘餐。或停梭而罢织。其念子之情。可谓深且切矣。佛念众生之心。亦复如是。此喻众生不肯念佛。佛亦无可如何耳。若子逃逝。虽忆何为者。喻不孝之子一出其门。或为货殖之所绊。或为美妇之所系。无时念及母在家中。此喻众生不肯念佛。故云虽忆何为。言子若忆母。如母忆时者。此喻孝顺之子。身虽在外。无时不念母在家中。营事既毕。即便回家。承事老母。故云母子历生。不相违远。此喻众生念佛。要如母忆子一般。故云若众生心。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言现前见佛者。或于念佛定中见。或于夜间梦中见。俱名现前见也。言当来见者。或是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亲垂接引。或是往生七宝池中。华开见佛。皆名当来见也。言必定者。众生果能忆佛念佛。功不虚弃。必定能见佛也。即此念佛法门。便是胜妙方便。但得见弥陀。何愁不开悟。故云不假方便。自得心开。言如染香人。身有香气者。此喻众生念佛。即心即佛。譬如染香之人。其身自然而有香气故此念佛三昧。亦得名曰香光庄严也。势至菩萨自云。我本因地。以念佛心。入无生忍。今于此界摄念佛人。归于净土。此明以因趣果。果后度生。故我等现前大众。若肯忆佛念佛。必蒙势至菩萨摄受往生也。其最后结句云。佛问圆通。我无选择。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得三摩地。斯为第一。不比彼等诸圣。皆有选择也。
  且念佛三昧。有三种不同。各有下手工夫。现前大众。不可不知。
  一者念自佛法门。其下手工夫。祗有一重能所。皆以第六识相应之五别境中慧心所。为能观智。名为妙观察智相应品。以六根性为所观境。
  如阿那律单选眼根。名反见法门。初于见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明暗二相。了然不生。此得益之相也。
  观音选耳根。名反闻法门。初于闻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动静二相。了然不生。
  周利槃特迦选鼻根。名反嗅法门。初于嗅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通塞二相。了然不生。
憍梵钵提选舌根。名反尝法门。初于尝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甜淡二相。了然不生。
  毕陵伽婆蹉。选身根。名反触法门。初于触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离合二相。了然不生。
  须菩提选意根。名反知法门。初于知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生灭二相。了然不生。此一种法门。境智俱属于自。故云念自佛也。
  二者念他佛。亦是一重能所。以六根为能念。诸佛果德为所念。能念属自。所念属他故云。念他佛也。念自佛。全仗自力以了生死。以生死之因。无量无边。若烦恼一丝不断。则生死便不能出。故古德云。少留一爱未全捐。便恐临终被此牵。先须持戒清净。由戒生定。由定发慧。定能伏烦恼。直至三界见思破尽。方能超出分段生死。此念自佛之了生死不易也。念他佛全仗佛力。烦恼不必断。业障不必除。只要愿力恳切。便能横超三界。带业往生。故念他佛。了生死之易也。
  第三自他俱念佛者。此一种法门。是上根利智所修。必先大开圆解。了知心佛众生。三无差别。自他本自不二。先须识得有两重能所。一者。以妙观察智相应品为能观。以六根性为所观。二者。以六根为能念。以诸佛果德为所念。从此下手念佛。先须缘想。诸佛圣境。然后都摄六根。一心蓦直念去。名为依他境立。唯心观成。俾眼所见者。无非佛相。耳所闻者。无非佛音。鼻所嗅者。无非佛香。舌所宣者。无非佛像。意所缘者。无非佛法。六根所对。无非佛境。此种法门。唯永明等诸大祖师。可以承当。
  所以永明祖师。昼夜十二时。弥陀十万。更须诵华严经一部。行百八事。此等行径。非泛泛人可以做得也。故莲池大师闻之。尚有疑虑。一日亲自勘验一番。从半夜起来。遂持珠计数。直至晚间。念满十万。中间一息不能昏散。若少有昏沉。即便间断。不能满十万数。可见此种法门。非吾辈所能企及。吾等自知钝根。只好学势至念佛法门。单念他佛最极稳当所谓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不假方便。自得心开。故永明祖师。尝以四料简开示学者。一云。有禅有净土。犹如戴角虎。现世为人师。将来作佛祖。此种禅净双修法门。如能做得。固然是好。如其不能。当念他佛。二云。无禅有净土。万修万人去。但得见弥陀。何愁不开悟。故经云。不假方便。自得心开。即此念佛。便是殊胜方便。何必再假余方便耶。三云。有禅无净土。十人九错路。阴境若现前。瞥尔随他去。此在永明大师时候。尚云十人九错。直至于今。又过千余年矣。当云十人十错。吾辈宁不寒心乎。四云。无禅无净土。铁床并铜柱。万劫与千生。没个人依怙。此指大概普通人物。一天到晚。黑地昏天。祗管埋头吃饭。逐利求名。不知修善。不肯念佛。以贪嗔痴。发身口意。造十恶业。三途苦报。只身应受。谁能相代。故曰铁床并铜柱也。今日现前大众。幸有此间诸大居士。建造居士林。提倡念佛法门。每逢初一十五宏开大会。云集大众。同声念佛。此即上体佛心。普渡慈航也。汝等现前大众。应当认真念佛。万勿当面错过。一寸时光。即一寸命光。失人身易。得人身难。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此中念他佛一种法门。虽然是好。必须信愿持名。方为稳当。若无信愿。单念佛名。纵使每日弥陀十万。念到一心不乱。亦不能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何以故。以无信愿故也。譬如有船。设在门前河中。你无心上船。故不得去。弥陀之大愿慈航。亦复如是。阿弥陀佛以四十八愿普度众生。若众生无愿往生。亦不得度。念佛众生。其必信真愿切。方能受度。无愿者。不能往生。若信真愿切。虽散心念佛。亦得往生。因往生愿切故。弥陀要解云。得生与否。全由信愿之有无。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浅。此千古不易之谈也。汝等不可不知。普贤行愿品云。人到临命终时。一切业障。悉皆现前。一切眷属。悉皆远离。一切诸根。悉皆败坏。唯有愿王。一切时中。引导其前。一刹那中。即得往生极乐世界。故知愿。不可不发也。且道愿如何发。我有念佛仪规。其中有十六句发愿回向之文。当依此文做去。保管一生取办。汝等念佛。不可太快。快则佛号不清。心不至诚。亦不可太缓。缓则容易昏沉。心亦不诚敬。故须念佛要不缓不急。每日定数。至多三万。至少一万。一年三百六十日。日日做到。不可一日间断。正当念佛。要句句分明。字字清彻。从口中念出。耳里收来。名为口耳相传。圣凡不隔。依此念去。最极稳当。到得临命终时。自然感应道交。阿弥陀佛。与诸圣众。不来而来。亲垂接引。念佛行人。不往而往。往生西方。既得往生。便登不退。华开见佛。即闻佛乘。顿开佛慧。然后乘大愿船。回入娑婆苦海。广度有缘。宁不快哉。现前大众各各勉旃。


发布     👍 0 举报 写留言 🖊   
✋热门推荐
  • 《犬之岛》揭“零号狗”神秘面纱 五狗护卫令人泪目
  • 云南宣威50名小学生在校用餐后疑食物中毒
  • 谢娜终于怀孕!六年了,张杰是真的把她宠成了“小女孩”
  • 新加坡最后一只北极熊安乐死 它解脱了网民心碎了
  • 威少45+15+7 乔治34+8 雷霆25分逆转爵士总比分追至2-3
  • Baby绑整头彩辫超亮眼 造型嘻哈头皮清晰可见
  • “大葱毒死羊”案两名种植户获刑
  • 南京:大学开“减肥课” 胖学生减重拿学分
  • 格力电器11年来首次不分红,股价一度跌停等要说法,公司又在憋大招?
  • “天天”张悦轩晒帅气遮脸自拍 调皮男孩长成帅气小伙
  • 2017年10月时事政治
  • 【今早】长春102公交车将两中学生撞倒!场面揪心!请务必照顾好自己的孩子!
  • 方文山发声明 疑为新片炒热度
  • 《仙剑奇侠传七》将于明年下半年发售
  • 〔深圳招聘〕提供住宿!深圳罗湖区图书馆 招聘启事 (男女不限)
  • 山丹马场草原连续降雪 马牛羊雪中艰难觅食
  • 小说诽谤伊利?自媒体人刘成昆被跨省刑拘 称自己无罪
  • 意外还是谋杀?丹麦发明家否认碎尸瑞典女记者
  • 感恩的心|终于有样配饰可以不看脸了!
  • 戴佩妮宣布不当妈惊呆媒体 生子计划剔除人生清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