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常听到一句话——“人海茫茫,何处是归程?”这表示人生在世间,心里茫茫然没有一个皈依处;佛经中有“一眼之龟,适逢木孔”的比喻——在茫茫的大海中,有一块浮木,中间正好破一个洞;有一只独眼之龟每隔一千年才会浮出海面一次,就在它浮出海面时恰恰好穿过这个洞,把头伸出来,这种机会多难得啊!在人生的大海中,要找一个真正的皈依处,就像那只独眼海龟千年后浮出海面,正好把头穿过木孔那般的困难,机会是那么的少,所以佛陀说:“生值佛世难”。

  我们的生命,虽然不断地在六道中轮回,但我们要得人身确实很难;既得人身,又能和佛同一个时代更难;与佛同世,又同住一个地方,更是难中之难;能与佛同住一个地方,又能见佛,那更是不容易啊!二千多年前,佛陀出生于印度,而我们是否也曾与佛同世呢?纵然与佛同世,但地球这么大,我们不知生在哪个角落,也不一定能与佛同生于一处;即使以上两个条件都俱足,是否能见佛面,也是一个问题,所以说:“生值佛世难”。

  换我心为佛心

  虽然佛陀在世的时间距离我们现在已有两千多年,如果现在的人能依着佛陀留下的教法修学精进,必能深入佛陀的精神;只要心中时时有佛,那我们就好像与佛同世一样啊!若听闻了佛法,却不知好好去运用,即使是与佛同住一处,也是离佛很远。

  佛经曾记载,佛陀到了一个只有九万人口的小城;有三分之一的人,曾见过佛,听过佛说话。另外有三分之一的人,只听说佛已经来到城中,并没有见到佛。其余的三万人,不只未曾见到佛,就连佛名都不曾听到,怎会了解什么是佛法呢?虽与佛同世,但要见佛仍是很难!小小的一个只有九万人口的城市,也只是三分之一的人有机会听闻佛法啊!何况我们离佛已经二千多年了!佛陀告诉我们“三世一切佛,一切唯心造”仔细想想,九万人中有三万人连佛名都不曾听过,虽然与佛同世,却如同隔世,那有佛法可言;其他三万人,虽曾听闻佛名,却没见过佛面,那又有什么受用呀!剩下的三万人,虽见过佛,但是否能把佛的道理领纳于心呢?如此再三过滤,又剩下多少呢?这么说来,只要能接受佛的教化,“与佛同世”和“与佛不同世”,也是一样啊!

  如果我们时时刻刻以心念佛,则佛在己心,把自己的心换成佛心,如此不只可以“与佛同世”,而且还可以彰显佛的智慧,及启发我们的佛性。我常说,不要轻视自己,因佛常在我们的心识里,我们的心如果时时将佛的心、佛的行为运用于生活中,佛已伴随我们同行,怎会“生值佛世难”呢?

  如法修学善巧运用

  现代的人,若有仰慕贤人的心,他自然会用心寻找明师,但要想找到一位真学实德者,却也不是易事。因为“真学”与“实德”不是在任何人身上都能找到的。佛陀就是一位具足真学与实德者,他的教法,我们已听过很多;佛的事迹,我们也知道不少,若能把听来的道理用行为表现出来,那么佛就时时在我们的心中!在我们的生活行动中了!虽说“生值佛世难”,但只要佛心与我常在,即与生逢佛世无异,也就不成其难了。

  就像前面说过的“得睹佛经难”,我们要听佛经、了解佛法,是不是很困难呢?以现在而言是很容易啊!因为到处都有人在演讲,而且往往是场面盛大的佛法演讲。听讲者也很踊跃,有时候是几千人、几万人。但是这几千、几万人当中,到底有几位真的把佛的教法牢记在心中,再拿来应用呢?如果人人听了佛经,都能把它应用于日常生活,那我们的社会早就已经净化了!可惜的是,听了以后没有实际应用;像这样,即使听过佛法和不闻佛法又有什么差别?

  现代人的知识水准提高了,看佛经那会有什么困难。学识这么普遍,如果看了经典,能如法修学,又能把它拿来日常生活中应用,那么我们的眼睛所看到的,无不都是佛的行动;耳朵可听到的,都如佛的声音一般;那我们“值佛世”怎么会有困难呢?不过现在的社会,偏偏就是离正法很遥远,离圣人、贤人,像是隔了遥远的世代一样,不容易求得佛的教法。

  见佛闻法一念间

  佛陀常常说:“适值佛法,旷劫难遇。”的确,我们得遇佛法是旷劫(长远的时间)难遇的呀!不过佛陀又说:“瞬息之间,可以见佛闻法——谓见佛闻法一念间”,瞬息之间和旷劫难遇,这两者是不是差别很大呢?如果我们不好好面对佛的教法真理,去身体力行,即使是与佛同世,也和隔世没有两样。反之,虽然我们生离佛世已有几千年,若听到佛陀的教法后,当下就能爱惜教法,拳拳服膺;在日常生活中去行佛所行之行,说佛所说的话,怀佛所怀的心,如此,则我们瞬息之间所遇的,都是佛法真理啊!

  得遇真理,且能体会真理,并不一定是要在几岁的时候,或在什么特别的环境。比如说我去参加护专开学前的会议时,我听到一位懿德妈妈说:“星期天,我要回家时,在车上遇到我们的学生,我就问她们去哪里?她们说:‘我们去散播慈济的种子!我们和花莲师院的学生去参加活动,和另外的一些学生,大家登山之后,我们发现慈济的学生非常受大家重视,我们一切的行为、言语、动作,都很让人肯定,我们现在才知道,身为慈济护专的学生是光荣的!’又说:‘在谈话当中,我们都会把握机会,告诉他们慈悲喜舍的精神,也告诉他们上人的话——要缩小自己,扩大心胸。在外面参加活动,大家都很爱我们;有些女同学就吃醋了,我们就告诉她们不要不平,也不要吃醋,因为我们散播的是大爱,是清净无染的爱,你们不必担心。’”

  看看,这些同学们在这里只有短短的四个月——一个学期的时间,她们就能把慈悲喜舍的精神付诸行动;甚至和其他学校的人接触时,也能表现出慈济的形象,并且散播慈济的种子,散播慈悲喜舍的大爱。她们年纪轻轻的,就能接触到□□,是因为念了慈济护专。在学校上课时,她们接触到的都是专业知识,很少接触□□,但是她们的心却能在潜移默化中,融入慈济精神,因而处于人群中会使人人敬爱,她们接触的时间并不很长呀!只要有心且能用心地接受,便是:己心和佛心互相融通,身意会合,这叫做“见佛闻法一念间。”

  学佛闻法不在时间久暂,一旦离了佛心就旷劫难遇啊!若能会合佛心,瞬息便能见佛。所以“生值佛世难”,我想并不难,只要我们专心,便能于瞬息之间见佛闻法。这完全只在一个“心”字,有心学佛的人真正要多用心,听了法要真正吸收,记在心中,然后表现于行为,那么,见佛闻法并无困难啊! https://t.cn/Ryhaa6H

【慧福生命禅学】禅在当下

今天我要讲的题目叫“禅在当下”。要讲这个题目,首先我想要回答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何谓禅”;第二个问题“何谓当下”。
首先我想和大家探讨一下“什么叫禅”。 
禅的意义就在于它提供我们一个认识问题的方法,一个处理生活中各种矛盾、各种关系的方法。所以禅的本意叫“静虑”或者“思维修”。不管是静虑也好,思维修也好,都是告诉我们要以一种什么样的心态,来认识我们个体生命和整个社会、整个人类群体生命之间的关系,我们个体生命与整个大自然的关系,我们个体生命与天地万物之间的关系。
禅告诉我们在处理这些关系的时候,保持一个冷静的态度,保持一种超然的态度,保持一种觉悟的态度。同时,禅由于它是以圣者的智慧为指导的认识问题的一种方法,由这种认识而得到的那种境界,叫做“无分别的境界”。所以说,禅也是一种精神的境界。
用佛教的术语来说,以“分别智”所获得的认识的结果,它一定就是“无分别的境界”。各位也不要误会,所谓“无分别”,就是麻木不仁,或者一切是非不辩,也不是那个意思。所谓“无分别”,就是告诉我们不要生活在一个二元对立的世界里,要超越这个对立面,要对一切事物采取另外一种认识的方法和处理的方法。
我们一般人认识问题是这个样。禅者认识问题的方法是那个样。以对立的观点来认识一切问题,那就从分别心出发。以包容的观点来认识问题、处理问题,它就是一种智慧的方法。所以说,分别是我们的认识,无分别是圣者的智慧。我们学禅就是要学圣者的智慧,就是要把圣者的智慧用来指点我们的生活,指导我们的思想,指导我们如何去养成具有圣者的智慧、圣者的胸怀、圣者的精神境界。
如果说,通俗地讲禅,大概只能讲到这个程度。再如果讲往下去的话,就太专业。太专业的话,听起来,就不在这个房子里头了,就在楼顶上,就在虚空中了,容易使我们产生一些玄之又玄的感觉。
这大概就是禅的意思。总结起来,就是说:禅是圣者自觉的智慧。禅是圣者以自觉、以无分别的智慧认识一切事物所获得的一个精神境界,或者说,所达到的一种精神境界。
禅在当下。当下的意思是什么呢?
我在喝一口茶。(师示范喝茶)这口茶其中的冷暖和滋味,是和这一口茶与舌根接触这一个当下所产生的这种感受。这种感受不在喝茶之前,也不在喝茶以后,都是当下完成的。在我们喝茶的这一瞬间,就是我们生命存在的形式。
我们平常有一种错觉,认为我们这个生命是一个非常稳定的、由精神与物质组成的一个生存体系。以佛教的眼光来看,不是的。我们这一个生命体系,它没有一瞬间是稳定的。如果说这个生命体系一稳定了,那就意识着这一个生命体系马上就起了大的变化,那不是小变化。那就是这个生命体系一稳定了,就意味着我们这一期生命就结束了。当然,这一期生命的结束,也不是一个稳定的状态,不过要随着与我们这个生命体系有关的所有的事物的综合作用,使我们这个一期生命以另外的一种方式继续下去。那么,所有这一切,都是一个当下的延展,一个当下的延续,除了有当下这一念以外,在我们这个生命中要找到一个实在的东西,找不到。
所以,禅宗非常强调当下这一念心。现在我们社会的人士,也往往使用“一念”这个概念。比如说“一念之差”。往往一个人的处境、生存的形式、生存的模式、生存的选择,就在一念当中会得出完全相反的两种前途、两种命运。
我们在座的各位,不妨来回顾、回忆一下。我们每一个人生活的经历,看这一念心,这当下这一念,在我们生命的关键时刻,它会有多么重要的意义。所以,当下这一念是我们生命存在的形式。那么由此,我们就可以进一步地来展开对当下一念的认识:生命在当下一念,生活也在当下,困惑在当下,觉醒也在当下,……所有的一切,离开了当下,找不到一个实在可以把握的机会。
所以人生可以把握的,不是过去,更不是未来,只有每一个当下。过去的已经过去,时光不会倒流;未来的还没有来,我们有种种设计甚至于也有人喜欢搞预测,那毕竟不是现实,不管你有多么宏伟的计划,那都是未知数。未来的东西,它时时刻刻受到各种因缘条件的制约和影响。本来是可以成功的事情,往往功败垂成之际,功亏一篑,成不了。原因是什么?原因就是我们没有真正把握未来要成功的秘诀。
未来要成功的秘诀是什么?就是不要放弃每一个当下。既然迷惑是在当下,解除迷惑的方法——禅,也是当下的。它要解决人们生命当下的困惑,所以禅是很现实的,它不是玄之又玄,它不是给我们设定未来有一个什么样的目标。
大家知道,唐代有一位祖师叫六祖慧能。他是一位没有读过书的人,是一位不识字的人。他在追求人生终极目标的时候,一个偶然的机会,听到一个人念诵《金刚经》。《金刚经》有一句很名的话,叫作“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六祖慧能当时还是一个20岁出头的小伙子,樵夫,一个生活在中国最南方的边夷之地的年轻人。他听了这句话,深有感触。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触?我想我们每一个人都可以反思。特别是我们在座的青年朋友,我们未来的目标是什么?我们当前的努力是什么?我们当前的生活处境是什么?只有把我们眼前的一切都看作是可以突破的,可以发展的,我们才有进步的希望,才有发展的空间。
慧能当时是一个砍柴的年轻人,他对他的身世,他对他当下的生命,应该是说他是有思想的。他是想要突破他当时生命的困惑,当下生命的那种处境。但是他又是一个没有读书的人,他听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这样一个深具智慧的经典语言,在他生命当中,一下子敲开了生命的大门。——噢,原来一切都是可以突破的!
所谓“无住”,住是什么意思?住就是一种自我封闭,把一切东西看作是封闭的,那就是自我封闭;把一切东西看作是可以突破的,那就是无住。我们生命当中的迷惑,可以突破;我们生命当中的一切,都可以突破,都可以改变;而且时时刻刻,我们所面对的事物都在千变万化,都是在一种无住的状态中发展。
我们中国有一个成语叫“刻舟求剑”。“刻舟求剑”它是对把一切事物看作固定不变的那一些人的一个提醒。剑在船上的某一个位置掉下去了,船在走,水在移,你把掉下剑的那个地方刻在船上,你要从那个地方下去找剑。那已经不是原来的位置了,事物已经在瞬间万变,一日千里。佛教把那种东西叫什么呢?叫作执著。
有所住,就是有所执著。无住,就是破除了执著。
所以,我们要从当下的这一念心,来把握我们生命生存的方式、生存的方向、生存的质量。佛教是希望通过禅的修养、禅的熏陶、禅的净化、禅的超越,使我们每一个接触禅文化的人,理解世间的万事万物都是无住的。既然世间的万事万物都是无住的,那就是我们生活当中的所有的一切,可以超越,可以突破,可以成就和发展。
有无限的机会,有无限的发展空间,只要我们善于把握当下,这种机会、这种机遇、这种灵感,随时会呈现在我们眼前,会呈现在我们生活的经历当中,生活的境界当中。
大概“禅在当下”,大体上是要回答这样的两个问题。一个是“什么叫禅”,一个是“什么叫当下”。
“当下”就是现前的一念心。禅在当下,生命在当下,生活在当下,迷惑在当下,觉悟在当下,由觉悟所生的觉的感受、受用也在当下。我想,世间的一切,物质的也好,精神的也好,文化的也好,只要我们生命去感受它,都是当下的。只有当下是实实在在的,而且当下所接触的东西,如果那一念心是无分别的,没有你我他、没有好与丑这样的一些分别,所接触的那个事物,佛教叫作实相。
那完全是用感觉去接触它。佛教把感觉叫作现量。现量就是感觉的知识。用现量去接触一切事物,这一切事物就是原原本本的。没有任何的分别心,我们是用心的原态去接触外在一切事物的原态,这个时候的感受,就是禅的感受。到了第二念,就不是禅的感受,那可能就是知识的感受。禅的感受离开了知识,所以叫现量,是当下的。知识的感受是要思维,要分别。
所以,禅就是我们现前这一念心。此心不是一个完全的精神状态,不完全归结于精神的范畴。如果完全归到精神的范畴,这一念心,它就没有落脚点,没有对象。这一念心如果完全没有对象了,那也无所谓当下不当下、感受不感受。
所以,只要一起心动念,它一定是心和对象,也就是说,心、精神和物质是同时体现出来,没有谁先谁后;既不是心在前,物在后,也不是物在前,心在后。因为一切的东西如果没有生命去感受,都没有任何的意义。只有生命和外在的一切产生一种共振的时候,这一切的意义才产生了,一切的东西才真正有意义。
所以说,禅就是我们眼前的一念心。这一念心就是一切的法。一切的法就是万事万物。
佛教有一部很有名的论典,叫《大乘起信论》。这部论上面讲,“所言法者,谓众生心;是心则摄一切世间法出世间法。”就说我们当前的这一颗心,包含了世间的一切法、出世间的一切法。世间的一切法,就是所谓世俗的;出世间的一切法,就是所谓超越的。
我们现前这一念心,它的本体,就是我们佛教所讲的“真如”。如果这一念心和真理、和真如、和实相不相应,那么这一念心的价值,就没有什么意义。只因为我们这一念心,它是和佛教讲的究竟的真理不二的,所以我们把握现前的一念心,就能和佛教所讲的究竟的真理保持一致。究竟的真理就叫“真如”。真,就是不是虚谓的、不是虚构的;如,就是说这种事实无住的状态,或者说空的状态、原生的状态,是一切事物的本来面目,它是如。“如者不变,真者不假”。因为它是一个规律,是一切事物的原态,是一切事物实在的相状,所以把它叫作“真如”。
那么我们现前这一念心,就和一切事物的原态,心的原态保持一致,所以它“不向前际去,不向后际来,亦不在现在住”,叫做三际不住,“以无住为其种性,以当下现其受用”。所谓际,就是边际。前际指过去,后际指未来。当下,就是指我们眼前这一瞬间。这一念心“不向前际去,不向后际来”,当下的这一念,它也是一直都在延伸。如果我们的智慧观照能够每时每刻地把握这个当下,那么我们的人生就有真正的生命的大智慧。所以,以当下来显示“一切法无住”这样的一个规律的作用。
《维摩经》上面讲,“从无住本,立一切法”。一切法本的根本是什么?一切法的根本就是无住。所以,无住是一切法的一个总的规律、总的形态。
刚才我讲到,所谓无住,就是说一切都是可以突破的;一切都在变化;一切都不是固定的。所以叫无住。世间万事万物是无住,如果我们的心是有所住,这就产生了矛盾。如果万事万物都无住,我们的心也是无住的心。那就是这个样了。心有住,万物无住,就是这个样子,总会对立。一对立,就有痛苦;一对立,我们就不自由,不自在,不能顺应事物发展的规律,就会不自然。不能顺应事物发展的规律,这就是我们痛苦的根源。


33.《楞严经》第十卷

阿难!若复有人,遍满十方所有虚空盈满七宝,持以奉上微尘诸佛,承事供养,心无虚度。于意云何,是人以此施佛因缘,得福多不?

从这里往下开始进入《楞严经》的流通分。所谓流通分,就是佛嘱咐法会弟子大众在此后应该怎样地把《楞严经》弘扬流通下去。在这里呢,首先强调《楞严经》的重要性。这是打比方,如果有这样的人,用整个尽虚空遍法界满满的宝贝,「持以奉上微尘诸佛」——第一,宝贝多;第二,供的佛多,而且佛是最尊最圣。承事供养,心无虚度:这是讲时间上来讲,没有一时一念不在供养,没有一处不在供养。佛问阿难,这个人将来得的福报大不大呀?

阿难答言:虚空无尽,珍宝无边。昔有众生施佛七钱,舍身犹获转轮王位。况复现前虚空既穷,佛土充遍,皆施珍宝?穷劫思议,尚不能及,是福云何更有边际?

阿难讲,这个功德肯定大,福报肯定大嘛。七钱就是七个铜板供养佛,往生以后得转轮王位。供养如来七个铜板都能当转轮圣王,何况如上供养,所修之功德福报更加不可思议。

佛告阿难:诸佛如来语无虚妄。若复有人身具四重、十波罗夷,瞬息即经此方他方阿鼻地狱,乃至穷尽十方无间,靡mí不经历。能以一念,将此法门,于末劫中开示未学,是人罪障应念销灭,变其所受地狱苦因成安乐国。得福超越前之施人百倍千倍,千万亿倍,如是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及。

「四重罪」就是杀、盗、淫、妄,四个大罪。十波罗夷就是在这四种罪过之上还加另外六种。第一种即卖酒。第二,即说四众过失。讲别人的过错,就是在污染别人的心态。所以你在李四面前讲张三,你就污染了李四;而对于张三来讲,他还感谢你,你帮他消业障了。可是往往我们把这个心搞反了,有几个人能明白其中的法味?所以我们修行人看到别人搞人我是非的时候,合掌:阿弥陀佛。意思是你不要再讲了。就是这样。可不要搞得臭味相投,互相说四众过,这是断头罪。

第三,赞自毁他,自以为是——把自己看成是一朵华,把别人看成是豆腐渣。佛法里最忌讳的就是赞自毁他!特别现在有无量法门,这个法门攻击那个法门,那个法门攻击这个法门……但是弘扬《法华经》、《楞严经》,这是把一切万法归宗,这是驱邪扶正,这不叫赞自毁他。佛就是这样教导我们的,把一切的法否定,以《法华经》、《楞严经》为宗,谁也不允许违背佛的教诲!为什么不叫赞自毁他啊?因为在毁他的同时即已把他赞起来了,明白吗?在这个过程中,无量的法门当下变成《妙法莲华经》,连牛屎狗粪经都是《妙法莲华经》。这就是辩证法。所以赞自毁他,须看如何用心,讲何法。而唯有《法华经》、《楞严经》,可以把一切法贬下去!

佛当初讲这个法的时候,他只存在法我是非,赞的法也是自己讲的,毁的法也是自己讲的,他不存在人我是非;但是佛灭度以后,后人讲这个法,在涉及到法我是非的同时,他不可避免地就涉及到人我是非的嫌疑,但是他没有办法跳越。所以这个问题呢,我们要分清楚。所以当人家问,你是读《法华经》,我是读《金刚经》,这两部经怎么样?你不能讲都是一样,否则你罪过无量!你也不能讲,我不能赞自毁他啊!那你这就变成佛呆子了。

第四,即悭qiān惜加毁。怎么悭惜加毁?不肯把自己的东西来供养别人,叫悭惜。怎么加毁呢?要饭的跟你要钱:去!你不仅不给,还驱赶、轻慢他,叫悭惜加毁。这是菩萨不可以有的心态。你如果说:阿弥陀佛,对不起,我今天没有带零钱——没给钱起码供养一声阿弥陀佛给他,这样可以。

第五,即嗔恨心不受悔。嗔恨心、好记怀人、记恨人,人家对不起他,向他忏悔,他还不接受。我们修行人要把我们的心修得非常的柔软、非常的慈悲、非常的大度,就算天大的罪过,只要他能发自内心地忏悔改正,我们就要生欢喜心,所有的事情一笔勾销。

第六,即诽谤三宝。

这里讲的「十波罗夷」,「波罗夷」翻译成汉语叫断头,波罗夷罪即断头罪。这十种罪过在小乘法里是不通忏悔的。你怎么样忏悔都没有用,把脑袋磕破了都没有用,把脑袋磕掉了都没有用。这是不允许你忏悔的,你忏不了悔。大家知道他为什么忏不了悔?因为他不明心见性,他执著我要成佛、我要往生,不要让我下地狱……我做错这些事情,我现在认错还不行?他磕头忏悔是在求饶。越是这样就反而越把你往地狱里罚,是他自己的这种情执往下压,压得深深的,明白吗?所以他忏不了,并不是佛不让他忏悔,也不是妖魔鬼怪不让他忏悔,也不是被他伤害的众生不准他忏悔,这样忏悔没有用。你说这个好玩不好玩?大乘人就简单得很。

「瞬息」就是眼睛一眨就要下地狱了,不仅下地狱,还下无间地狱;不仅下无间地狱,还要下十方无量的无间地狱!这个罪过大不大呀?「能以一念将此法门」,这个法门就是首楞严大定,就是一心三藏。「于末劫中开示未学」,为什么特别讲末劫中?因为末劫中没有佛法,魔强法弱,末劫中能有人讲《楞严经》,那简直是天大的奇迹!就这个道理。「开示未学」,对于没有明白宇宙人生真理的人,叫作未学,给他们讲清这个道理。

「是人罪障应念销灭」,厉害不厉害呀?所有的罪过还没有开口,他不过想了一下,一念有这个计划,最后全部灭掉了。但是这里有几个前提,能以一念,这个什么一念?这就是真心本来面目——万法皆是我一念之所变现,你明白了这个一念了;并且「于末劫中」作如是念:我还在末法时代,我还要教育众生。他没有讲要教育众生后才能灭罪。他这里有没有教育众生啊?他才起了一个念,懂不懂啊?他首先就是明心见性的人。你已经明心见性,还需要教你吗?你还不懂得要去教化众生吗?实际上也就是说,只要你明白一心三藏,所有的罪过给你一笔勾销!是不是这个道理?

比如说,这么大的一个茶杯,放一个花生豆大的那个老鼠药,人喝了是不是要被毒死?那把这么大的老鼠药放到前面的运河里,你再喝水还会不会被毒死了?不会。因为那个运河已经把这个药稀释了,几乎就没有了。所以当我们心量是茶杯那么大的时候,你犯的罪过你能不能销除掉啊?你必下无间地狱!当我们心量是运河那么大的时候,你这个罪过是不是给你销掉了,没有了,就这个道理。心量大就能消业。所以为什么讲,我们明心见性的人能够带业往生?就是因为心量大了,把我们的罪业销掉了。

所以当一个人果真明白虚空法界都是我,都是我一个念变现,他当下能够体会到那种自在、解脱,法喜充满,这时候他才知道什么叫真正的快乐。

变其所受地狱苦因成安乐国:「成安乐国」就是当下到佛土了。《法华经》关于这样的说法更多,更殊胜。《楞严经》在前面也有许多种种说法。比如讲:「发明便解脱」,哪有什么行呀?哪有什么修?这里看他修了没有?所以到现在有些人在讽刺我们:去吧去吧!到那里就成佛吧!嘿嘿嘿……还显得很潇洒,很可爱,很天真。有什么好挖苦讽刺的?这是老佛爷金口玉言,而且不止这一处讲,少说几十处,多说几百处!反反复复咬住不放!

法华道场的功德,就是为老佛爷帮腔、说明、解释、打比方……通过种种方式让众生明白,为什么明白了如来藏的道理就当下成佛。我就以此法让更多的人生起信心。老佛爷在这个经里虽然打了许多比方,但是在「为什么在听经闻法的当下即成佛」的这个问题上,打的比方不是太多,也不是太明显。那是因为在他那一个时代,他不需要打比方,人家一听就相信。我们这个时代不一样,我们这个时代连三岁的小孩子你都很难对付。所以佛法跟世间法也是一样,与时并进。我们现在十年十年一个变化——我们小时候别说三岁,就是十岁的时候,哪个不是傻不溜秋的东西?现在小孩子可精了,那眼睛一眨就是一个主意


发布     👍 0 举报 写留言 🖊   
✋热门推荐
  • 看房狗&房源推荐: 房源优点: 客厅大,带阳台 【临近地铁】15号线-国展 【小区详情】小区是一家产业园公寓,24小时安保,有门禁 【房屋详情】 二居室次卧,
  • 我记得小时候,外公第一次带我去大超市,坐了好多站路,从二路车终点站做到三里湾,因为那里有个大万家福超市。 好像是个卖饼干的货架,那个时候有个王子饼干,电视上还
  • 腾讯“微信客服”商标被驳 网友:微信没客服原因找到了 3月1日消息,企查查APP显示,“微信客服”的四个商标都被驳回复审。 在2021 年 7 月,腾讯科技(深
  • [爱你]在我还是一个孩子的时候,我就很喜欢各式各样的玩具,圣斗士,变形金钢,小火车,机器猫,洋娃娃.......投入了很多时间和财物。而现在这些东西,却放在家里
  • #新书精选#《智人之路》:智人“走出非洲”继而遍布全球是真的吗?我们的祖先为什么能从三个智人亚种的竞争中胜出?早期猎人和农民有着怎样不同的基因表现?迁徙何以导致
  • 我的评分:[星星][星星][星星][星星][星星] #花束般的恋爱#日本影片风格很明确的一部爱情影片,讲述了男女主人公从开始相遇时的趣味相投,仿佛命中注定般的
  • #王者荣耀陪玩超话# 一天24h几乎都有单子,派单姐姐们每天都非常努力地帮接单宝们找单子[污][污] 系统安卓ios qv两区的单子都有,段位低至青铜,高至王者
  • 晨读,经典《难经》, 七十八难: 曰: 针有补泻,何谓也? 然: 补泻之法,非必呼吸出内针也。 知为针者,信其左; 不知为针者,信其右。 当刺之时, 先以左手厌
  • 菊花香,月光朦,美景良辰,聚散总匆匆。 月如钩,花如霜,时光如流,安然风随天涯。 愿岁月留香,初淡的流年,依然如初。 秋风秋雨,在一日日的飘洒里将季节向深推移
  • 分手非常犹豫的星座,会找许多借口,不爱也没勇气说 1、双子座 和双子座在一起虽然恋爱体验很好,他们总能够一直给你不一样的新鲜感,可是当感情结束,你会发现昔日深
  • [南无大愿地藏王菩萨] 地藏菩萨心咒:“嗡(ong)琴(qing)西(xi)惹(re)扎(zha)轰(hong) 嗡(ong) 啪(pa)拉(la)玛(ma)尼
  • 基隆市大武崙山又名炮台山,海拔231公尺,小百岳編號3,位於大武崙炮台古蹟,有一顆山等三角點819號。由海興路森林步道登山口進入~大武崙炮台~火車頭~情人湖,在
  • 洗猫砂盆的时候路过哟~瞧瞧 这是谁家的小可爱呀![太开心][太开心][太开心] 立马三连拍!!虽然有点糊 但是不影响你的美貌咱家的小云朵☁️☁️☁️在猫爬架
  • 最近爱上看电影,每天晚上开一盏昏黄的小灯坐在角落里,那种氛围感就真的好好!如果有个沙发就好了️下一个目标就是能租到一个有沙发或者有空间让我买沙发的房子 我不太喜
  • 据香港东网报道:近日家族争产剧集《#家族荣耀#》人气大热,因题材涉及豪门中的恩怨情仇,迅即掀起师奶煲剧潮。家族争产剧一向也是#TVB#的热门剧集题材,历年来有不
  • 找个什么样的八字搭配方才能婚姻稳定? 第一,八字喜用神与自己互补的伴侣:首先什么喜用神,什么叫忌用神。就是根据八字格局推算出对日主有好的影响就是喜用神,忌日主
  • 如果你得罪了以下几个 我的野蛮星座女友 #星座闪光季# 你看看他们会对你做出什么事? #金牛座# 女友 立刻断你粮草,因为金牛女平常牢牢地掌握男友的小金
  • «Las guerras mienten. Ninguna guerra tiene la honestidad de confesar: “yo mato p
  • 看《花束般的恋爱》,想起自己近年来看电影和好剧的数量呈下降趋势,放在以前出现的好电影,都是情绪激动地享受等待去看的喜悦,看完还要在影视剧里回荡好久。 看到
  • 【布里斯托大学】 针对2022年入学的学生,布里斯托大学计划开设为期10周和6周的语言课,并将提供线上和线下两种授课选择,目前已开放申请。 [钟]6周语言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