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气不好时,心里默念三句话,即可化解!

《六祖坛经》中说:一切福田,不离方寸;从心而觅,感无不通。

世间福德皆从心起,人生悲喜皆由心生。运气不好时,心里默念三句话,福气自来。

图片

1
一切苦难皆是修行

《杂阿含经》: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

万法皆空,因果不空。

你所经历的苦难,终究会化为你所期待的好运。

春秋时期,楚国著名的神箭手养由基,能在百步外射柳叶,百发百中。成语“百步穿杨”典故就出于此。

如此出神入化的本领,自然不是一蹴而就的。

据传,当时有人很是仰慕养由基的射术,不远万里寻来,再三恳求,终于拜得养由基为师。

然而养由基只给了徒弟一根细针,要求他放在离眼睛几尺远的地方,盯着看针眼。

如此看了两三天,徒弟终于不耐烦了,喊道:“师父,我是来学射箭的!您什么时候才能教我射术啊?”

养由基说:“我们已经开始学射术了。”

如此,又过了几天,终于不用看针眼了。

养由基又在徒弟手掌上放了一块石头,要求他每日伸直手臂,举着这块石头。

徒弟不到半天就臂酸手酸,心中渐渐不忿,吃的这些苦跟自己练箭有什么关系?于是转身离开,去找别的师父学艺,但终究一无所成。

要想有百步穿杨的本领,就要先有过人的眼力、臂力。只有忍受常人难以忍受之苦,才能超越常人!

人生何尝不是如此。

没有不苦的人生,只有被苦难击倒的人。

每个人都在饱受苦难折磨,而这份苦难,都是人生给予的考验。

佛家常说:“人在顺境中永远无法成佛”。

人生的苦难,看似是命运的刁难,其实是命运的馈赠!

跨过苦难,必将成就一个想象不到的自己。

图片

2
忍辱是在行善积德

《佛遗教经》说:“能行忍者,乃可名为有力大人。”

人生在世,忍受一番艰苦,才能有所成就。

有个年轻人找到燃灯寺的释济大师,问:“大师,我每日读书耕作,不招惹是非,不理会流言蜚语,可为什么总有人要用恶言来诋毁我呢?我实在受不了了,我要出家!”

释济大师听完带着他来到院中,顺手摘下一枚菩提叶,扔进了水桶。

随后便拿起了水瓢,往桶里倒水。

那树叶随着水流,深陷桶底。

释济大师指着树叶说道:“你看,你就像这枚净叶,本来与世无争,但外界的诽谤、诋毁就如这水流,能将你沉到桶底。”

随后,又将水桶提到了溪边。

“这是旁人对你的恶语,企图要击沉你。”说着,释济大师又舀起一瓢水,哗地浇在树叶上。

随着浇的水越来越多,树叶离桶口越发的近了。

当最后一瓢水浇到树叶上时,桶水四溢,树叶也溢了出来,漂到了小溪里。

释济大师笑着说:“流言蜚语也能帮树叶跳出陷阱,还能让树叶随着溪流,漂向远方的江河湖海,拥有一个更广阔的世界!”

一枚树叶,不会沉入水底。当流言蜚语和诽谤打击来临时,只会帮助它走向更广阔的世界!

正所谓,有因必有果。

运气和福气,都是靠自己平日积攒来的。

遇到磨难,无需胆怯,也无需紧张。

要知道,你现在所经历的一切,都是为了让未来的自己更美好。

忍辱,就是不要被眼前的挫折打倒。

忍辱,就是要有一颗相信美好的心。

忍辱,就是在接受彼此的过错时,包容善待,行善积德。

那么,美好终究会如约而至。

图片

3
运势不好时,是在积攒大福报

《楞严经》里有这样一句话:狂性顿歇,歇即菩提。

意思是说只要能歇了“狂心”,便能立刻开悟。

人在运势不好的时候也是这样,若能按下心来,便会发现,其实福报离自己很近。

有位挑水夫每日都要长途挑运。

但他的两个水桶,一个完好无损,一个却有道裂缝。所以,每天送到主人家的水,总会只剩半桶。

两年来,挑水夫都是送这只有一桶半的水。

有一天,破桶终于忍不住道:“我得向您道歉!每天您挑两桶水,我都会漏掉许多,我很惭愧!”

挑水夫回答说:“我们回程的路上,你注意看看路旁的花。”

果然,路的一旁盛开着缤纷的花朵。

挑水夫告诉它:“你有没有发现,这些花只开了一边呢?我在你那边撒了花的种子,每次打水回来,你都在替我浇花!而这些美丽的花朵,最后都装饰了主人的餐桌。正是有你,才有这些美丽的花啊!”

水桶因为残破,而不停的漏水。

但也是因为残破的水桶,才有了芬芳的花朵。

生活中的好与坏其实都是会变化的。换个角度,也许就会发现,你曾经抱怨的坏运气,正是你现在所期待的福气。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所谓的运势,其实都是一时而已。

当你处于运势巅峰时,就像人在山顶,走哪里都是下坡路;

当你处于运势低谷时,就像人在山底,无论怎么走,都是上坡路。

图片

4

古人说:“少年积福,中年修福,晚年享福”。

人生起起落落,一时的低迷不代表什么。再等等看吧,福气就在来的路上。

《了凡四训》中曾说道:“凡称祸福自己求之者,乃圣贤之言;若谓祸福惟天所命,则世俗之论矣。”

凡夫俗子认为福祸由天定,但圣贤之人,则认为福祸是自己求得的。

佛家也常说:“命由己造,相由心生,福祸无门,惟人自召。”

所以,福祸其实由心而生,跳不出因果循环。

生命中遇到的种种际遇,其实都是未来的伏笔。命运好与坏,就看你如何接纳和应对。

《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中有这样一句话:山有峰顶,海有彼岸;漫漫长途,终有回转;余味苦涩,终有回甘。

苦难虽有,但终究不会是长久之事。终有一天,你吃过的苦会化作甘甜,点缀你来时的路。

人生在世:

好运不得意,因为往往福祸总相依。

歹运不丧气,因为往往苦尽甘自来!

二、六字释

(一)
引文

从古到今,对“南无阿弥陀佛”名号的解释,以善导大师的“六字释”最为经典:

言“南无”者,即是归命;
亦是发愿回向之义。言“阿弥陀佛”者,即是其行。以斯义故,必得往生。

把这六个字分为“南无”与“阿弥陀佛”两节解释,得出的结论是:“必得往生。”所以“南无阿弥陀佛”六个字的结论就是“必得往生”。

(二)

破斥“别时意”

这段文的来历是这样的:在善导大师的时代,很多人对《观经》的下品下生有误解。一个造作五逆重罪的人,临终只是念了十句佛号,居然往生极乐世界去了!这样一种教理教义,一般人很难接受。他们站在自力修行的立场上认为要圆满戒定慧,息灭贪瞋痴,这样才能了生死。一个造作五逆重罪的人,只念了十句佛号就能往生,这怎么可能呢?他们不能接受。不能接受,但又是佛讲的,于是,他们就站在通途法门的立场,给出自己的解释,叫作“别时意”:《观经》下品下生的人,只念了十句佛号,什么修行都没有,佛说他往生极乐世界,但这不是真的,是一种鼓励、安慰的话,其实他是不能往生的,只是种了一个善因,来生来生来生,哪一生修行到功德累积够了才能往生。

他们的理由是:下品下生的人“唯愿无行”,他被地狱之苦逼迫,愿生心是有的,但是他没有修行。他只不过用嘴巴念了十声南无阿弥陀佛而已,无论如何这个算不上修行。既然唯愿无行,就不能往生,因为任何修行都必须“愿行具足”,愿与行都要具备才能成就。比如想到北京,却不动步,那能不能到北京呢?不能,这叫“唯愿无行”。只有愿,没有行,就是空愿,不能往生。什么时候往生呢?等到未来某一世,修行功德累积得足够了,才能往生。好比拿一枚钱给一个人做本钱:你有这一枚钱,就可以发大财,可以赚一千枚钱;但不是现在就能得一千枚钱,是慢慢积累,最后赚一千枚。念阿弥陀佛名号也是如此,下品下生念这十句,现在不能往生,慢慢积累,等到行持圆满,才可以往生。这样的解释,当时对净土法门起了很大的阻碍作用,很多人看见这种解释就不念佛了。

善导大师说,这种解释“自失误他,为害兹甚”!不但自己失去往生大利,还误导了众生,危害很大。善导大师是阿弥陀佛示现,撰写《观经疏》就是要纠正错解、误解,所谓“楷定古今”,这就是善导大师楷定的内容之一。这段“六字释”,就是破斥“别时意”的,说明往生净土是“当生成就”;不仅是“当生成就”,而且是“当念成就”。

“别时意”的核心、要点是说:念佛的当下,愿行功德不具足,所以不能往生;必须累积到某种程度,愿行具足,那时才能往生。累积的时间有长有短,即使是下一念达成,因为当念没有达成,也判为“别时”,因为有了延搁,不在“即时”。所以,要究竟破除“别时意”,不仅要说明念佛今生能够往生,更要说明念佛当下具足往生功德。有些人虽然认为念佛今生能够往生,但不是当下具足往生功德,而是需要长时间积累很多遍数,最后才能具足,这也是一种“别时意”。

善导大师的解释正是让我们明了:我们念佛,念念之间具足愿行。声声念念,每一声名号的当下、本体,具足让我们往生极乐世界的功德。

“六字释”之前还有几句话:

今此《观经》中,十声称佛,即有十愿十行具足。

《观经》下品下生的人十声称念南无阿弥陀佛,是不是像“别时意”所讲的,是只有空愿、没有行持的“唯愿无行”呢?不是!“即有十愿十行具足”,首先善导大师就把答案给出来:念十句佛号,就有“十愿十行”。当然,这并不是数量上的积累,好比说念八声只有八愿八行,念七声只有七愿七行,而是说每一声佛号都具足愿行,十声就有十愿十行,不会空掉一声。既不是最后命终的一声才具足愿行,也不是中间哪一声念得比较好、比较清净才具足愿行,而是声声不空,声声念念都是当下具足愿行。每一日念三万声佛号,念一辈子,也都这样,声声念念都具足愿行,不是说唯有临终那一念才具足愿行。

云何具足?

为什么说称名具足愿行呢?善导大师的回答直彻根源。他不是站在能够称名的众生这一边来说明,而是就“南无阿弥陀佛”六个字,就众生所称念的这句名号本身来说明:六字名号当中具足了愿和行。
 
(三)
释义

为了便于我们理解,善导大师就把六字名号分成“南无”和“阿弥陀佛”两部分来解释:

“言‘南无’者,即是归命,亦是发愿回向之义”:“南无”两个字,当体的含义是“归命”。归命阿弥陀佛的目的,是为了愿生极乐世界。归命就是信,发愿回向就是愿,所以“南无”这两个字包含了信和愿。

善导大师在这里不是说这个临终的人因为地狱相现前了,所以他有愿生心。而是说“南无阿弥陀佛”六个字里有愿生心,称念的人随顺这句名号,没有愿生心也会有愿生心。这个愿生心就深了,根长在南无阿弥陀佛那里,坚固不移,金刚不坏。如果仅仅是从众生这边说的,那就有问题了。比如没有到临终,没有那么逼迫的感受,只是一般的念佛愿生,是不是愿生心就没有,或不够?还有智障的人,只知道随口称念,甚至八哥、鹦鹉念佛,如何具足愿生心?如果从名号本身来说明,这一切都不成为问题。

“言‘阿弥陀佛’者,即是其行”:这个“其”就是指前面那个“南无”——归命的人。归命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就成为归命众生的行。这个行,不是凡夫之行,也不是阿罗汉之行,也不是菩萨之行,乃是佛之行,所以说“阿弥陀佛即是其行”。比如说,我们乘船过海,船的行就是我们的行。

生死苦海,业风一吹,烦恼浪起,我们在里面头出头没。这个时候,阿弥陀佛驾着六字名号的大愿船来救我们,我们以至诚心归投过去——“南无”,就是乘上弥陀愿船,这样,六字名号本身所具足的万德万行,就成为我们的行。所谓“不修行而有大修行”的法门,就是称念这句南无阿弥陀佛名号。这句南无阿弥陀佛名号,没有任何次第和阶位,是法藏比丘成佛之后圆满的果地功德,被我们这些念佛众生所拥有。应知:当我归命弥陀救度、愿生弥陀净土、称念弥陀名号的时候,阿弥陀佛的修行满载我身,成为我的。

蕅益大师也说,阿弥陀佛因地发愿:

以大愿作众生多善根之因,
以大行作众生多福德之缘。

六字名号是阿弥陀佛因地愿行具足所成就的,五劫思维的誓愿,兆载永劫的修行,愿行圆满了,成就南无阿弥陀佛万德洪名,而把全部的功德完全惠施给我们。只要我们信顺、归命,当下功德就为我们所拥有。就像父母为了让子女过好日子,就发愿要挣一笔钱。发了愿之后,还要去劳作、流汗、出苦力,到处去辛苦工作,最后,愿望实现了,终于攒了一笔钱,把它存到一张支票里,交给儿女:我的儿啊,这个给你。儿女一接受,当下富有。

阿弥陀佛亦复如是,怜悯我们只会造罪造业,不能修功立德,所以五劫思维发愿,兆载永劫修行,万德万行圆满具足,浓缩在这句六字名号里面:给你!十方众生,你称念我的名号,来生我的净土!我们接受了,信知这句名号就是救度我们的一切功德,称名的当下就获得阿弥陀佛所赐的功德,所以说“阿弥陀佛即是其行”。

菩萨能够六度万行,广度众生,我们凡夫做不到;虽然做不到,可是我们念佛的当下就拥有了阿弥陀佛所成就的一切功德,这样毫无遗憾,不会说:如果没修这个法门、没修那个法门,我就感到遗憾;也不会觉得不满足:念南无阿弥陀佛可能不够,再加上经咒吧。“阿弥陀佛即是其行”了,还会不够吗?圆满了!没有不满足的。

善导大师从名号本身来说明称名的人拥有佛的大行。从众生这边来说,只是动动嘴,念十声佛号,无论如何也谈不上什么修行——“别时意”就是这样来的。

唯有善导大师看得深,看得远,直达本质,大畅佛怀。本来救度的法门就是这样的,众生是被救的,本来就没有力量,没有修行,没有功德,只有罪过;但是能救的佛有大愿、大行、大力、大德,这样十方众生才能往生。执“别时意”的人,按照自力修行法门的道理解释佛力救度的事实,当然是错误的。

下面就得出结论:

“以斯义故,必得往生”:因为六字名号有这样的含义,具足这样的功能,所以,称念南无阿弥陀佛就必定往生。

总之,善导大师把六字名号解释为信愿行圆满具足。“南无”两个字,是“归命”,就是信;“发愿回向”,就是愿;“阿弥陀佛即是其行”:信愿行。这个信愿行,不是我们凡夫修持功夫的信愿行,是南无阿弥陀佛名号本身所具足的圆满的信愿行,成为我们的信愿行。所以,一切功德已经圆满。所谓“信愿行三资粮”,在哪里呢?就其根本来讲,在南无阿弥陀佛名号里,因为这六个字本身就是信愿行。

这样的解释,首先,不落在众生这边,而是向着佛那边。因为我们所念的这句名号的法体本身具足这样的功能,才使得我们念佛必然往生。这就让我们在佛那边考虑必生的道理,而不在众生这边。同时,佛的信愿行来到我们心中,成为我们的信愿行。

阿弥陀佛要救度我们,我们信顺阿弥陀佛的救度,这是我们的信。阿弥陀佛愿意让我们去往生,我们愿意被阿弥陀佛救去往生,这是我们的愿。阿弥陀佛将六字名号的万德万行、圆满功德布施给我们,我们接受阿弥陀佛的名号功德念佛往生,佛的行就成为我们的行。

所以,“以斯义故,必得往生”。

(四)

传承的重要

一般人念佛,都不敢肯定“必得往生”,觉得这句名号空荡荡的,虽然念了,还是觉得没有一点修行功德。听到别人说“我念佛一定往生”,心中会认为他自夸、妄语。

如果没有善导大师来为我们楷定,宣扬“别时意”的人一解释,我们会说:“你解释的跟我想的一样,你解释得好!”我们心中本来就认为“念佛哪能算得上什么修行呢?我又不会念经诵咒,又不能打坐入定,又不能开发智慧……”别人一说“你单念佛,虽然有愿,但是行不够”,我们的心就会动摇。

同样一部经,同样一段经文,站在不同宗派的立场上,就能给出不同的解释。我们了解这一点,就更加知道:学法要有传承,学法要依据我们本门、本宗的祖师所讲的来修学。

同样一部《观经》,历史上解释的很多,我们以善导大师的解释为标准,不是所有的解释都可以依准。

依善导大师,往生一定;不依善导大师,往生不定。

净宗法师

敬请专念:南无阿弥陀佛。

二、六字释

(一)
引文

从古到今,对“南无阿弥陀佛”名号的解释,以善导大师的“六字释”最为经典:

言“南无”者,即是归命;
亦是发愿回向之义。言“阿弥陀佛”者,即是其行。以斯义故,必得往生。

把这六个字分为“南无”与“阿弥陀佛”两节解释,得出的结论是:“必得往生。”所以“南无阿弥陀佛”六个字的结论就是“必得往生”。

(二)

破斥“别时意”

这段文的来历是这样的:在善导大师的时代,很多人对《观经》的下品下生有误解。一个造作五逆重罪的人,临终只是念了十句佛号,居然往生极乐世界去了!这样一种教理教义,一般人很难接受。他们站在自力修行的立场上认为要圆满戒定慧,息灭贪瞋痴,这样才能了生死。一个造作五逆重罪的人,只念了十句佛号就能往生,这怎么可能呢?他们不能接受。不能接受,但又是佛讲的,于是,他们就站在通途法门的立场,给出自己的解释,叫作“别时意”:《观经》下品下生的人,只念了十句佛号,什么修行都没有,佛说他往生极乐世界,但这不是真的,是一种鼓励、安慰的话,其实他是不能往生的,只是种了一个善因,来生来生来生,哪一生修行到功德累积够了才能往生。

他们的理由是:下品下生的人“唯愿无行”,他被地狱之苦逼迫,愿生心是有的,但是他没有修行。他只不过用嘴巴念了十声南无阿弥陀佛而已,无论如何这个算不上修行。既然唯愿无行,就不能往生,因为任何修行都必须“愿行具足”,愿与行都要具备才能成就。比如想到北京,却不动步,那能不能到北京呢?不能,这叫“唯愿无行”。只有愿,没有行,就是空愿,不能往生。什么时候往生呢?等到未来某一世,修行功德累积得足够了,才能往生。好比拿一枚钱给一个人做本钱:你有这一枚钱,就可以发大财,可以赚一千枚钱;但不是现在就能得一千枚钱,是慢慢积累,最后赚一千枚。念阿弥陀佛名号也是如此,下品下生念这十句,现在不能往生,慢慢积累,等到行持圆满,才可以往生。这样的解释,当时对净土法门起了很大的阻碍作用,很多人看见这种解释就不念佛了。

善导大师说,这种解释“自失误他,为害兹甚”!不但自己失去往生大利,还误导了众生,危害很大。善导大师是阿弥陀佛示现,撰写《观经疏》就是要纠正错解、误解,所谓“楷定古今”,这就是善导大师楷定的内容之一。这段“六字释”,就是破斥“别时意”的,说明往生净土是“当生成就”;不仅是“当生成就”,而且是“当念成就”。

“别时意”的核心、要点是说:念佛的当下,愿行功德不具足,所以不能往生;必须累积到某种程度,愿行具足,那时才能往生。累积的时间有长有短,即使是下一念达成,因为当念没有达成,也判为“别时”,因为有了延搁,不在“即时”。所以,要究竟破除“别时意”,不仅要说明念佛今生能够往生,更要说明念佛当下具足往生功德。有些人虽然认为念佛今生能够往生,但不是当下具足往生功德,而是需要长时间积累很多遍数,最后才能具足,这也是一种“别时意”。

善导大师的解释正是让我们明了:我们念佛,念念之间具足愿行。声声念念,每一声名号的当下、本体,具足让我们往生极乐世界的功德。

“六字释”之前还有几句话:

今此《观经》中,十声称佛,即有十愿十行具足。

《观经》下品下生的人十声称念南无阿弥陀佛,是不是像“别时意”所讲的,是只有空愿、没有行持的“唯愿无行”呢?不是!“即有十愿十行具足”,首先善导大师就把答案给出来:念十句佛号,就有“十愿十行”。当然,这并不是数量上的积累,好比说念八声只有八愿八行,念七声只有七愿七行,而是说每一声佛号都具足愿行,十声就有十愿十行,不会空掉一声。既不是最后命终的一声才具足愿行,也不是中间哪一声念得比较好、比较清净才具足愿行,而是声声不空,声声念念都是当下具足愿行。每一日念三万声佛号,念一辈子,也都这样,声声念念都具足愿行,不是说唯有临终那一念才具足愿行。

云何具足?

为什么说称名具足愿行呢?善导大师的回答直彻根源。他不是站在能够称名的众生这一边来说明,而是就“南无阿弥陀佛”六个字,就众生所称念的这句名号本身来说明:六字名号当中具足了愿和行。
 
(三)
释义

为了便于我们理解,善导大师就把六字名号分成“南无”和“阿弥陀佛”两部分来解释:

“言‘南无’者,即是归命,亦是发愿回向之义”:“南无”两个字,当体的含义是“归命”。归命阿弥陀佛的目的,是为了愿生极乐世界。归命就是信,发愿回向就是愿,所以“南无”这两个字包含了信和愿。

善导大师在这里不是说这个临终的人因为地狱相现前了,所以他有愿生心。而是说“南无阿弥陀佛”六个字里有愿生心,称念的人随顺这句名号,没有愿生心也会有愿生心。这个愿生心就深了,根长在南无阿弥陀佛那里,坚固不移,金刚不坏。如果仅仅是从众生这边说的,那就有问题了。比如没有到临终,没有那么逼迫的感受,只是一般的念佛愿生,是不是愿生心就没有,或不够?还有智障的人,只知道随口称念,甚至八哥、鹦鹉念佛,如何具足愿生心?如果从名号本身来说明,这一切都不成为问题。

“言‘阿弥陀佛’者,即是其行”:这个“其”就是指前面那个“南无”——归命的人。归命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就成为归命众生的行。这个行,不是凡夫之行,也不是阿罗汉之行,也不是菩萨之行,乃是佛之行,所以说“阿弥陀佛即是其行”。比如说,我们乘船过海,船的行就是我们的行。

生死苦海,业风一吹,烦恼浪起,我们在里面头出头没。这个时候,阿弥陀佛驾着六字名号的大愿船来救我们,我们以至诚心归投过去——“南无”,就是乘上弥陀愿船,这样,六字名号本身所具足的万德万行,就成为我们的行。所谓“不修行而有大修行”的法门,就是称念这句南无阿弥陀佛名号。这句南无阿弥陀佛名号,没有任何次第和阶位,是法藏比丘成佛之后圆满的果地功德,被我们这些念佛众生所拥有。应知:当我归命弥陀救度、愿生弥陀净土、称念弥陀名号的时候,阿弥陀佛的修行满载我身,成为我的。

蕅益大师也说,阿弥陀佛因地发愿:

以大愿作众生多善根之因,
以大行作众生多福德之缘。

六字名号是阿弥陀佛因地愿行具足所成就的,五劫思维的誓愿,兆载永劫的修行,愿行圆满了,成就南无阿弥陀佛万德洪名,而把全部的功德完全惠施给我们。只要我们信顺、归命,当下功德就为我们所拥有。就像父母为了让子女过好日子,就发愿要挣一笔钱。发了愿之后,还要去劳作、流汗、出苦力,到处去辛苦工作,最后,愿望实现了,终于攒了一笔钱,把它存到一张支票里,交给儿女:我的儿啊,这个给你。儿女一接受,当下富有。

阿弥陀佛亦复如是,怜悯我们只会造罪造业,不能修功立德,所以五劫思维发愿,兆载永劫修行,万德万行圆满具足,浓缩在这句六字名号里面:给你!十方众生,你称念我的名号,来生我的净土!我们接受了,信知这句名号就是救度我们的一切功德,称名的当下就获得阿弥陀佛所赐的功德,所以说“阿弥陀佛即是其行”。

菩萨能够六度万行,广度众生,我们凡夫做不到;虽然做不到,可是我们念佛的当下就拥有了阿弥陀佛所成就的一切功德,这样毫无遗憾,不会说:如果没修这个法门、没修那个法门,我就感到遗憾;也不会觉得不满足:念南无阿弥陀佛可能不够,再加上经咒吧。“阿弥陀佛即是其行”了,还会不够吗?圆满了!没有不满足的。

善导大师从名号本身来说明称名的人拥有佛的大行。从众生这边来说,只是动动嘴,念十声佛号,无论如何也谈不上什么修行——“别时意”就是这样来的。

唯有善导大师看得深,看得远,直达本质,大畅佛怀。本来救度的法门就是这样的,众生是被救的,本来就没有力量,没有修行,没有功德,只有罪过;但是能救的佛有大愿、大行、大力、大德,这样十方众生才能往生。执“别时意”的人,按照自力修行法门的道理解释佛力救度的事实,当然是错误的。

下面就得出结论:

“以斯义故,必得往生”:因为六字名号有这样的含义,具足这样的功能,所以,称念南无阿弥陀佛就必定往生。

总之,善导大师把六字名号解释为信愿行圆满具足。“南无”两个字,是“归命”,就是信;“发愿回向”,就是愿;“阿弥陀佛即是其行”:信愿行。这个信愿行,不是我们凡夫修持功夫的信愿行,是南无阿弥陀佛名号本身所具足的圆满的信愿行,成为我们的信愿行。所以,一切功德已经圆满。所谓“信愿行三资粮”,在哪里呢?就其根本来讲,在南无阿弥陀佛名号里,因为这六个字本身就是信愿行。

这样的解释,首先,不落在众生这边,而是向着佛那边。因为我们所念的这句名号的法体本身具足这样的功能,才使得我们念佛必然往生。这就让我们在佛那边考虑必生的道理,而不在众生这边。同时,佛的信愿行来到我们心中,成为我们的信愿行。

阿弥陀佛要救度我们,我们信顺阿弥陀佛的救度,这是我们的信。阿弥陀佛愿意让我们去往生,我们愿意被阿弥陀佛救去往生,这是我们的愿。阿弥陀佛将六字名号的万德万行、圆满功德布施给我们,我们接受阿弥陀佛的名号功德念佛往生,佛的行就成为我们的行。

所以,“以斯义故,必得往生”。

(四)

传承的重要

一般人念佛,都不敢肯定“必得往生”,觉得这句名号空荡荡的,虽然念了,还是觉得没有一点修行功德。听到别人说“我念佛一定往生”,心中会认为他自夸、妄语。

如果没有善导大师来为我们楷定,宣扬“别时意”的人一解释,我们会说:“你解释的跟我想的一样,你解释得好!”我们心中本来就认为“念佛哪能算得上什么修行呢?我又不会念经诵咒,又不能打坐入定,又不能开发智慧……”别人一说“你单念佛,虽然有愿,但是行不够”,我们的心就会动摇。

同样一部经,同样一段经文,站在不同宗派的立场上,就能给出不同的解释。我们了解这一点,就更加知道:学法要有传承,学法要依据我们本门、本宗的祖师所讲的来修学。

同样一部《观经》,历史上解释的很多,我们以善导大师的解释为标准,不是所有的解释都可以依准。

依善导大师,往生一定;不依善导大师,往生不定。

净宗法师

敬请专念:南无阿弥陀佛。


发布     👍 0 举报 写留言 🖊   
✋热门推荐
  • 留这么久真的好麻烦 不能搞头发[怒骂][怒骂]要不是疫情早就可以捐了 我想弄头发[怒骂]防护服真的很热[泪]做个义工都差点被隔离实体卡等了一年多还在北京[费解]
  • ★G55二广高速太长段:自8月27日凌晨3点40分起,地方政府在榆次收费站出口与地方道路连接处对驶入的所有车辆进行交通管制禁止上高速,收费站驶出的所有车辆、人
  • 法网恢恢 疏而不漏 浙江省桐庐县瑶琳镇何宋村,季青云未经陈建平同意,在协议内的自留地,村长仰长林凌驾于两委会之上,占已批准季青云,在程建平自留地违章建房(见照片
  • #每日一善[超话]#[哇]#阳光信用#[哇]#阳光信用 每日一善# 爱物惜物,即是善行;勤俭持家,便是积德。 心不欲杂,行善则真;心若欲杂,空行百善。 以善启善
  • 本周 真的很开心很开心 三言两语说不清的开心拯救大佬计划真的好看太好看了 裴之朝夕让我爱上数学 李惟陈蔓让我爱上物理 李瓒宋冉也好温柔总之看这些书的时候 我总会
  • 对于爱情,我会相信“从前车马很慢,书信很远,一生只够爱一个人”但是我也知道,这个爱意四起的年代,快餐爱情是常态。在我看来,当下这个时代决定要结婚,是一件很需要勇
  • [ok]@摩登兄弟刘宇宁 [ok][ok]摩登兄弟刘宇宁 刘宇宁  棚主 宁哥刘宇宁一念关山 刘宇宁宁远舟 刘宇宁做自己的光 刘宇宁蒋俊豪[ok] [音乐
  • 听了这个,如果是你,那么你一定提前离岛回上海,不在乎会不会扩散到上海,难怪没有上海居民烦你?不,你真地是上海人的?
  • 相关省份防疫指挥部与海南积极对接旅客返程事宜:天津市主动组织包机将227名三亚滞留旅客接回天津,陕西主动追加运送计划……“在我的微信中有很多目的地群,里面都是各
  •   人们对于新奇的事物都抱有一定的猎奇心态,在VR游戏体验馆里设置不同的收费方式,给顾客提供不同特色的体验设备,这样必定会带来不菲的收入。 现在随着科学技术的发
  • #小李同学的唠叨日记# 昨天从淄博回来,整个人都感觉累死了一到家大姨妈来了,就更加腰酸背痛早饭妈妈给煮了粽子然后就开始下雨了老头说正好去车库给你烤个串吃,还凉快
  • 八月起起落落 快快乐乐有认识新的人 尝试新的事物 也做了一个很大的决定☝️ 我的2022在慢慢回归正常 准备倒计时这后一半 这种感觉是能自我感知的 很舒服很充
  • [绿马]地址:浙江省绍兴市柯桥区安华北路出行攻略:绍兴地铁1号线至中国轻纺城站A口,换乘816/805路公交车至安华路环镇南路口,步行300米到达纺城30年 旧
  • 如果你每天要一次次地和别人解释,那么你的时间就在这些争论中悄悄流逝了,你的好心情也在这些争论中渐渐败坏了。2无意义的事,不值得纠缠伏尔泰说:“使人疲惫的不是远方
  • 美食加上人文历史,还有热情欢快的氛围感都超级适合前去体验一番~[收到]素材来源#携程社区#签约旅行家@ 爱摄影旅行的猫@ 阿久的旅记@ 克劳德sama@ 木子与
  • 看配置还OK,毕竟这盘古M900是华为海思面向政务研发的一款电脑级芯片。虽说华为被限制两年多了,但华为海思芯片的设计研发丝毫未曾停下脚步,这次擎云W525的发布
  • 第三章“鼓钟伐鼛,淮有三洲”出现了鼓点,音乐也更有了节奏,连淮水的三洲都被震撼到了。诗的前两章,都是以“鼓钟将将,淮水汤汤”和“鼓钟喈喈,淮水湝湝”开头。
  • 人们争论着甲车比乙车好、丙车又比丁车快,认为某人有一辆劳斯莱斯的车子,就一定是个值得认识的人物;甚至于夸张地认为,某一种车子能解决他们所有的问题,让他们得到快乐
  • #你知道哪些冰淇淋界的天花板#大型雪糕选秀就已开启在传统麦当劳甜筒第二个半价,新晋甜品店都出北海道雪糕的夹缝里便利店冰柜中的产品想红真的跟做女团一样难但它们一直
  • #南阳生活# 【南阳香菜网一周年店庆现场免费试吃活动圆满结束 现场人山人海】2017年9月8日,中国餐饮酒店行业全供应链电商平台——香菜网成功运营一周年、线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