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问一号”飞行超4.65亿公里 预计除夕前后被“捕获”】#天问一号# #中国首次独立火星探测任务# 农历除夕前后,执行我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的“天问一号”探测器将进行近火制动,“刹车”后被火星“捕获”。这意味着,经过200多天的漫长飞行后,“天问一号”终于要抵达环绕火星的轨道,正式开启火星探测之旅。

“刹车”减速,被“捕获”后将进入环火轨道

万物之间皆有引力,“大物体”的超大引力把小物体“拽”过去,这个过程可以简单理解为“天问一号”探测器被火星引力“捕获”。

“刹车”动作极其关键。探测器到达火星引力范围之内后,需要“踩刹车”制动,为探测器减速,避免探测器飞出或撞上火星。被火星精准“捕获”后,探测器成为一颗火星卫星,进入绕火飞行阶段。

不久前,嫦娥五号探测器在抵达月球后进行了一次“刹车”,完成了近月制动;而相对于探月任务,“天问一号”的近火制动要困难得多。

机会仍只有一次,但是由于地火距离太远,通信时延超过了10分钟,地面不能做任何实时控制和干预。“我们将发动机开机指令作为程序控制,已经固化在程序里面了,全靠程序自主开展。”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五院、“天问一号”探测器副总指挥李振才说,以往会听到飞控团队下达“发动机开机”的指令,而这一次,探测器将自己判断并自动执行开机,地面团队只能在近一个小时后根据遥测数据得知最终的“刹车”完成情况。

截至2月9日,“天问一号”已在轨飞行约201天,目前探测器各系统状态良好,飞行里程超过4.65亿公里。

已完成四次中途修正等工作,落火还需约3个月时间

2020年7月23日12时41分,我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天问一号”探测器升空,飞行2000多秒后探测器成功进入预定轨道,开启奔火之旅。

地火旅途“亿里迢迢”,火星与地球间距离呈周期性变化,最近时约5000万公里,最远时可达4亿多公里。由于地球和火星也都在绕着太阳运动,探测器飞行的里程比它与地球间的距离更远。据了解,当“天问一号”探测器抵达火星附近时,距离地球约1.9亿公里,总飞行里程将达到4.7亿公里。

此时距离发射已过去半年多时间。这段日子里,“天问一号”沿着“弧线”轨道一路追逐火星,目前已成功完成地月合照、探测器“自拍”、四次中途修正、深空机动、载荷自检等工作。

2月5日晚,为确保按计划实施火星“捕获”,“天问一号”探测器发动机点火工作,顺利完成地火转移段第四次轨道中途修正。

与此同时,一张“靓照”刷屏了。“天问一号”传回的首幅火星图像公布,这是中国探测器首次拍摄到火星的图像,由“天问一号”在距离火星约220万公里处拍下。图中,火星阿茜达利亚平原、克律塞平原、水手谷等标志性地貌清晰可见。

“天问一号”的着陆点,是火星北半球的乌托邦平原。不过,近火制动后,它还要绕火星科学考察飞行3个月左右,对着陆区进行初步探查,才能在气候条件好的时候择机着陆。

中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总设计师张荣桥表示,火星探测工程的最大特点是距离远、环境新,“航天器设计的逻辑是先了解要去的环境,通过各种技术、手段、措施来保障航天器适应这个环境,但深空探测的特点是要去一个尚不确知的环境。”

“目前我们对火星的了解还很有限,从环火到落火,中间这段时间,探测器会对着陆区做一个预探测,让我们着陆的时候更安全、更可控。”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五院火星探测器总体主任设计师王闯告诉记者。

一次任务实现环绕、着陆、巡视探测,着陆将是又一关键时刻

“天问一号”是我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计划通过一次发射,实现“绕、着、巡”,即火星环绕、着陆和巡视探测三大目标,这在世界航天史上尚属首次。

约3个月后的着陆是又一关键时刻。火星大气稀薄,不确定性高。下降时,着陆器进入火星大气层的速度高达每小时18000公里,超高速摩擦会产生超高温度,在经历上千度高温的考验后,将在降落伞的帮助下减速。随后,它将开启全自动驾驶模式,自主完成减速、悬停,避开火星表面复杂地形后,缓缓落至火星表面。整个过程只能依靠探测器上的GNC(导航、制导、控制)系统自主执行。

这一过程被人们形容为“黑色7分钟”,惊心动魄,难度极大。

“我们这次火星探测任务最核心、最难的地方,就是探测器进入火星大气后气动外形和降落伞减速的过程,只有一次机会。”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五院火星探测器总设计师孙泽洲表示,研制团队做了充分的准备,专门设计了全新气动外形、新型降落伞等。

“天问一号”探测器上还搭载了我国第一辆火星车。软着陆后,火星车将“开”到火星表面开展探测。目前,火星车征名活动正在进行,共有十个名字入围,分别是弘毅、麒麟、哪吒、赤兔、祝融、求索、风火轮、追梦、天行和星火。据悉,最终确定的中国首辆火星车名称,将于“天问一号”探测器着陆火星之际择机公布。

“冥昭瞢暗,谁能极之?”大约2300年前,诗人屈原用长诗《天问》向宇宙洪荒、天地自然发问;作为我国首次行星际探测任务,“天问一号”载着我们的好奇与向往奔向火星,探索这颗星球的诸多奥秘。

【“天问一号”飞行超4.65亿公里 预计除夕前后被“捕获”】农历除夕前后,执行我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的“天问一号”探测器将进行近火制动,“刹车”后被火星“捕获”。这意味着,经过200多天的漫长飞行后,“天问一号”终于要抵达环绕火星的轨道,正式开启火星探测之旅。

“刹车”减速,被“捕获”后将进入环火轨道
  万物之间皆有引力,“大物体”的超大引力把小物体“拽”过去,这个过程可以简单理解为“天问一号”探测器被火星引力“捕获”。

  “刹车”动作极其关键。探测器到达火星引力范围之内后,需要“踩刹车”制动,为探测器减速,避免探测器飞出或撞上火星。被火星精准“捕获”后,探测器成为一颗火星卫星,进入绕火飞行阶段。

  不久前,嫦娥五号探测器在抵达月球后进行了一次“刹车”,完成了近月制动;而相对于探月任务,“天问一号”的近火制动要困难得多。

  机会仍只有一次,但是由于地火距离太远,通信时延超过了10分钟,地面不能做任何实时控制和干预。“我们将发动机开机指令作为程序控制,已经固化在程序里面了,全靠程序自主开展。”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五院、“天问一号”探测器副总指挥李振才说,以往会听到飞控团队下达“发动机开机”的指令,而这一次,探测器将自己判断并自动执行开机,地面团队只能在近一个小时后根据遥测数据得知最终的“刹车”完成情况。

  截至2月9日,“天问一号”已在轨飞行约201天,目前探测器各系统状态良好,飞行里程超过4.65亿公里。

已完成四次中途修正等工作,落火还需约3个月时间
  2020年7月23日12时41分,我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天问一号”探测器升空,飞行2000多秒后探测器成功进入预定轨道,开启奔火之旅。

  地火旅途“亿里迢迢”,火星与地球间距离呈周期性变化,最近时约5000万公里,最远时可达4亿多公里。由于地球和火星也都在绕着太阳运动,探测器飞行的里程比它与地球间的距离更远。据了解,当“天问一号”探测器抵达火星附近时,距离地球约1.9亿公里,总飞行里程将达到4.7亿公里。

  此时距离发射已过去半年多时间。这段日子里,“天问一号”沿着“弧线”轨道一路追逐火星,目前已成功完成地月合照、探测器“自拍”、四次中途修正、深空机动、载荷自检等工作。

  2月5日晚,为确保按计划实施火星“捕获”,“天问一号”探测器发动机点火工作,顺利完成地火转移段第四次轨道中途修正。

  与此同时,一张“靓照”刷屏了。“天问一号”传回的首幅火星图像公布,这是中国探测器首次拍摄到火星的图像,由“天问一号”在距离火星约220万公里处拍下。图中,火星阿茜达利亚平原、克律塞平原、水手谷等标志性地貌清晰可见。

  “天问一号”的着陆点,是火星北半球的乌托邦平原。不过,近火制动后,它还要绕火星科学考察飞行3个月左右,对着陆区进行初步探查,才能在气候条件好的时候择机着陆。

  中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总设计师张荣桥表示,火星探测工程的最大特点是距离远、环境新,“航天器设计的逻辑是先了解要去的环境,通过各种技术、手段、措施来保障航天器适应这个环境,但深空探测的特点是要去一个尚不确知的环境。”

  “目前我们对火星的了解还很有限,从环火到落火,中间这段时间,探测器会对着陆区做一个预探测,让我们着陆的时候更安全、更可控。”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五院火星探测器总体主任设计师王闯告诉记者。

一次任务实现环绕、着陆、巡视探测,着陆将是又一关键时刻
  “天问一号”是我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计划通过一次发射,实现“绕、着、巡”,即火星环绕、着陆和巡视探测三大目标,这在世界航天史上尚属首次。

  约3个月后的着陆是又一关键时刻。火星大气稀薄,不确定性高。下降时,着陆器进入火星大气层的速度高达每小时18000公里,超高速摩擦会产生超高温度,在经历上千度高温的考验后,将在降落伞的帮助下减速。随后,它将开启全自动驾驶模式,自主完成减速、悬停,避开火星表面复杂地形后,缓缓落至火星表面。整个过程只能依靠探测器上的GNC(导航、制导、控制)系统自主执行。

  这一过程被人们形容为“黑色7分钟”,惊心动魄,难度极大。

  “我们这次火星探测任务最核心、最难的地方,就是探测器进入火星大气后气动外形和降落伞减速的过程,只有一次机会。”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五院火星探测器总设计师孙泽洲表示,研制团队做了充分的准备,专门设计了全新气动外形、新型降落伞等。

  “天问一号”探测器上还搭载了我国第一辆火星车。软着陆后,火星车将“开”到火星表面开展探测。目前,火星车征名活动正在进行,共有十个名字入围,分别是弘毅、麒麟、哪吒、赤兔、祝融、求索、风火轮、追梦、天行和星火。据悉,最终确定的中国首辆火星车名称,将于“天问一号”探测器着陆火星之际择机公布。

  “冥昭瞢暗,谁能极之?”大约2300年前,诗人屈原用长诗《天问》向宇宙洪荒、天地自然发问;作为我国首次行星际探测任务,“天问一号”载着我们的好奇与向往奔向火星,探索这颗星球的诸多奥秘。
(图为国家航天局公布的“天问一号”在距离火星约220万公里处获取的火星图像及火星部分标志性地貌标示。这是中国探测器首次拍摄到火星的图像。新华社发)
(中国纪检监察报)

流量太多也烦恼?这个朋友在问10万微信宝妈怎么二次变现。

当很多人在为流量(无论线上线下)而苦恼的时候,其实你们要知道也有不少人为变现而苦恼,举例:大量的百万粉抖音剧情号,卖都卖不掉。

我先从这个切入说两点,再来谈变现思路。

一:90%的人,首先就过不了拥有稳定获客渠道这一关,这里的原因太多,最复杂的是你有没有投手,不做太多讨论。那么剩下10%有流量的人,其中有50%变现和营收不强,甚至无法平摊成本。那么只有剩下一共5%的人或者公司在盈利,这个成功率是合理的,所以不要再被太多外面的数据蒙蔽,数据不等于盈利。

二:互联网上,不增长就是死,而不是维持,这个要清楚。你不是做门店,客户可以慢慢积累,实业拥有线上不具备的优势就是,它维护好,也可以赚钱。在线上,增长是唯一目标,不能停。这里我说的增长,不仅仅是用户增长,你的变现模式,裂变活动,营销,定位等等,都需要不断更新增长,才能活下去,否则就是不断下降,而且凉的非常快。

比如线上基本单位:社群。大部分3个月内死掉,小部分活过一年。比如知识星球,90%在6个月内凉了。因为线上没有线下的实际体验,用户沉淀的难度,维持和增长,对于运营其实难度远大于线下,因为“走人”的成本非常低。所以别真的以为互联网好做,就没有好做的事。

观点:互联网的流量,从一开始就不属于你,甚至所谓的私域流量,他也不是你的,别真的当成私人财产。

变现思路:(先看下面的图)

他的10万宝妈粉,相对来说更垂直,因为都是孩子刚出生不久的。但是基于之前引流过来,微信号已经形成固定人设,就很难在原有基础上叠加其他产品,转化率不会高的。

所以第一点就是,10万粉不在原有号上二次变现,一定要重新建立一个新号打造,导流去新号,这样用户还是原来那一批,两种方式变现且不影响各自账号定位人设。

第二:朋友圈不再是核心转化战场,社群才是。朋友圈如果是私域,社群叫私密流量。找到产品之后,就要升级到把用户在社群里通过互动,交流,转化掉。单一的朋友圈发布,微信转账会耗的非常快。

三:宝妈针对的产品很多,我依然认为实际的带货才是比较可持续的。随时虚拟产品成本低,但是如果要比较稳,不是短期性质变现,最好带货。并不是说短期赚不到钱,短期抓好可以赚钱,但是体量较大的用户群体,还是走中长线比较好。宝妈线上不适合卖奶粉,因为喝进肚子的东西,没有品牌太难转化,以实用类产品为主。

我给了他一个项目,同时结合社群团队帮助转化,后续数据会在星球分享。


发布     👍 0 举报 写留言 🖊   
✋热门推荐
  • 英保守党议员脱党梅姨雪上加霜!美联储阴晴不定现货黄金饱受煎熬!
  • 泳装照被发工作群,当事女生怒了,发送者却喊冤,你怎么看?
  • 美的合并小天鹅无条件通过,大笔分红或将兑现
  • 权志龙悼念老佛爷 也许是天堂需要一位优秀的设计师
  • 还愿何老师上热搜 何炅微博自侃:好惨
  • 美国胖男29岁去世 死亡原因是什么
  • 流浪地球官方辟谣来了!这部电影养活了多少营销号?
  • 英如镝 KHL首球:KHL万科龙主场胜海军上将 英如镝本土球员首球
  • 南京银行经理失联怎么回事?做了什么为何失联?
  • 怀才不遇吕秀才!喻恩泰能演好《武林外传》竟因真实经历?
  • 朋友圈将开通访客记录功能?微信官方回应!
  • 吴青峰曾考虑退出 该如何转变?
  • 阿曼与英国签署共同防卫协议
  • 安徽阜阳取消限价!!!取消限价“只做不说”会不会成趋势?
  • 慈文传媒宣布停牌怎么回事?为什么慈文传媒宣布停牌?
  • 小s首谈家暴内幕,网友:自欺欺人的婚姻,究竟有多吓人?
  • 张勇:阿里巴巴不会裁员 相反将继续开放招聘
  • “洞察”号变身火星天气报告员
  • 伊朗霍尔木兹军演:不再忍耐!伊朗将在霍尔木兹海峡举行军演,放话不怕跟以色列打仗
  • 宋喆近况曝光,身形暴瘦精神状态奇差,和马蓉天差地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