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的人生智慧漫谈
被奉为儒家六经之首的《周易》“事简而意深”,蕴涵着丰富的人生哲理与智慧。《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评价说:“故《易》之为书,推天道以明人事者也。”张居正对《周易》爱不释手,“座中置一帙常玩之”,并宣称“至圣人涉世妙用,全在此书”。《周易》的人生智慧突出地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自强不息”的人生道
对天地、自然的观察与取法是八卦创设、《周易》成书的基础。它向人们展示了一幅气势恢宏的天道运行图:“刚柔相摩,八卦相荡,鼓之以雷霆,润之以风雨,日月运行,一寒一暑,乾道成男,坤道成女,乾知大始,坤作成物。”“日往则月来,月往则日来,日月相继而明生焉,寒往则暑来,暑往则寒来,寒暑相推而岁成焉!”(《易·系辞》)

《周易》强调,人应“与天地合其德”,“人道”应符合“天道”。由此生发出一句千古名言:“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自强不息”作为《周易》所倡导的人生之道,主要包括两层意思。第一层意思是“刚健”。“刚健”即刚强、雄健,它为《周易》所推重,频繁地出现在书中各处,如“刚健而文明”“刚健而不陷”“动而健,刚中而应”“健而巽,刚中而志行”“刚健笃实,辉光日新”等等。必须指出的是,《周易》所提倡的“刚健”,并不是指那种没有限度的刚强。根据其“极则反”的思想,刚强过头就容易折断,因而“刚健”应是适度的、恰到好处的,亦即它所强调的“刚中”“刚健中正”。

第二层意思是奋斗不已。《周易》认为,天地万物生生不息,甚至枯杨都可以“生梯”“生华”(《易·大过》)。《周易》以64卦象征万事万物,而64卦的排列顺序却有些令人费解:“既济”排在第63位,而“未济”则列在第64位,亦即最后一个卦位。其奥妙与深意乃在于揭示这样一个道理:自然与社会是一个不断发展变化、永无止境的开放系统,因此人也需要不断进取。《周易》还认为,即便身处困境,人们仍须不懈努力。《困》卦卦象是上“兑”下“坎”,坎为水,兑为泽,水在泽下,即意味着泽中无水,因而泽中生物处于困险之境,故名该卦曰:“困”。《易·困·象》曰:“泽无水,困,君子以致命遂志。”这便是要求人们在困境中不能丧失信心,而应奋斗不息,甚至舍弃生命以求实现理想。这种“自强不息”的追求,不仅是指导人生的大智慧,也是中华民族的基本精神。

“明时”“变通”的处事法则
人生在世,为人处事颇为不易,故而《周易》在处事方面提出了“明时”与“变通”这两条重要法则。“时”在《周易》中屡被叙及,例如,《乾·九三》曰:“与时偕行”,《乾·上九》曰:“与时偕极”,《丰·彖》曰:“与时消息”,其他还有“时发”“时变”“随时”“对时”“时义”“时用”等等。《周易》认为,处事要“明时”,务必考虑到“时”的因素,“时止则止,时行则行,动静不失其时。”“明时”观念给我们以多重启迪,其一,做事要合时宜。要认清时势,识时而行,顺时而为,做无愧于时代之事。其二,做事要讲时效。要珍惜时间,讲求效率做有益且有效之事。其三,做事要重时机。时机,无论是对于国家、民族还是个人都是非常重要的,把握了时机就增加了胜算、靠近了成功。所谓“机不可失,时不再来”,只有善于把握时机的人才能成功。

“变通”是《周易》的重要思想,也是它强调的一种处事方法。这种变通思想基于其变化观。《周易》本身就是一部充满变化思想的书。首先,从书名来看,“夫《易》者,变化之总名,改换之殊称。”(孔颖达《周易正义》)程颐说:“《易》也,随时变易以从道也。”(《周易程氏传》)朱熹的解释更加明了:“《易》,书名也,其卦本伏羲所画,有变易之义,故谓之《易》。”(朱熹《周易本义》)其次,从《周易》的爻、卦及其组合来看,爻和卦是《周易》的主要元素,爻分阴、阳两种,分别以符号“- -”“—”来表示,以三根爻上下排列组合,生成乾、坤、震、巽、坎、离、艮、兑八经卦,分别象征天、地、雷、风、水、火、山、泽等事物。将八经卦中的相同或不同的两卦任意上下排列,共可得64别卦,这64别卦分别代表宇宙间的万事万物及其变化。“爻者,言乎变者也”,而卦既是爻组合变化的结果,也演绎着变化之意,其中,“变卦”是《周易》预测过程中的一种方法,同时也表明了卦的变化属性。

《周易》的变通思想建立于其变化观的基础上,又蕴含着新的内容。何谓“变通”?《易·系辞》说:“一阖一辟谓之变,往来不穷谓之通。”又说:“化而裁之谓之变,推而行之谓之通。”因此,变通即通过变化以达到通畅之意。“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周易》不仅重视变通的功用,而且强调合乎时宜的变通:“变通者,趋时者也。”“广大配天地,变通配四时。”(《易·系辞》)出于这一思想,《周易》对著名的“汤武革命”给予了很高的评价,说:“天地革而四时成,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革》之时,大矣哉。”(《易·革·彖》)在人生旅途中,当我们在事业、工作、生活上遇到原有方式经事实证明行不通时,就应该“毋必、毋固”(《论语·子罕》),适时地进行总结和变通,这是《周易》给予我们的一条重要启示。

寓意隽永的“警世通言”
《周易》于人生既有正面的激励之语,也有睿智的警世之言,兹举数例如下。
“亢龙有悔”。《乾》卦中,以龙来比喻君子,从初爻到上爻,描述了“龙”从潜伏到现于田、跃于渊、飞于天以至到“亢”的极高的过程,以此来比喻人的事业由小到大,地位从低到高的境况。值得注意的是,“龙”从潜伏到飞于天,其爻辞或为“无咎”,或为“利”等,而到了“上九”的位置时,却出现了“上九,亢龙有悔”的推断。悔即有过失、不幸的意思。为什么“亢龙有悔”?《易·乾·文言》解释说:“子曰,贵而无位,高而无民,贤人在下位而无辅,是以动而有悔也。”又说:“亢之为言也,知进而不知退,知存而不知亡,知得而不知丧,其唯圣人乎。”因此“亢龙有悔”带给我们的训诫是:第一,人居高位时,易脱离群众,出现“高而无民”的情况,宜戒之;第二,高位,既是权力集中的中心,也常是矛盾集中的焦点,往往会“高处不胜寒”,宜慎之;第三,高位往往与成功、名气、鲜花相伴,容易产生骄傲自满情绪而成为“有悔”者,宜警之。

“履霜坚冰至”。履,践也,人在履霜之时,寒冬将临,坚冰将至。这句话表面说自然,实际论人生,寓意非常深刻,生动诠释了人事之吉凶皆由“渐”而来。对此,《易·文言·坤》予以进一步解释:“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臣弑其君,子弑其父,非一朝一夕之故,其所由来者渐矣”,强调“渐”和“积”这两个概念,并进而提出“知几”的观点:“其知几乎?几者,动之微,吉凶之先见者也。君子见几而作,不俟终日。”这便是警示我们“莫以善小而不为,莫以恶小而为之”,需要见微知著、防微杜渐。

“谦,亨,君子有终”。在这里,“谦”是指谦虚,“亨”是指亨通,“终”是好结果的意思。说明只要谦,就能亨通获得好的结果。《周易》分别从天道、地道、神道、人道来说明“谦”的道理:“天道亏盈而益谦,地道变盈而流谦,鬼神害盈而福谦,人道恶盈而好谦。”(《易·谦·彖》)翻开历史长卷:商汤、周文王、唐太宗等名君谦卑谨慎、礼贤下士,或取得天下,或赢来王朝的长治久安;而商纣王、隋炀帝等人因骄横专断,暴虐臣民,致使强盛的王朝毁于一旦。在漫漫人生路上,有多少人因谦虚谨慎、自强不息而终成大业;又有多少人因目空一切、骄傲自满而断送前程。这是《周易》给予我们的重要警示。作者:(林晓平)

茶诗:

诗,文学体裁的一种,通过有节奏、韵律的语言反映生活,抒发情感。在茶文化中,茶诗是很有特色的。翻开中国茶文化史,我们可以看到无数与茶相关的诗词,既表达了诗人对茶的喜爱之情,同时也将茶与诗的魅力结合在一起。由此看来,茶诗不愧为中华茶文化宝库中的灿烂明珠。

1.《荈赋》
有关人士分析,最早的茶诗要数晋代杜育所写的《萍赋》了,但也有人认为赋”并不算是诗,只是古代文体的一种。但无论如何,茶诗源于晋代,这是个不争的事实,现在,我们将《赋》的全诗呈上:

灵山唯岳,奇产所钟。
厥生荈草,弥谷被岗。
承丰壤之滋润,受甘霖之降。
月唯初秋,农功少休,结偶同旅,是采是求。
水则岷方之注,把彼清流;器择陶简,出自东属;
酌之以匏,取式公刘。唯兹初成,沫成华浮,焕如积雪,晔若春敷。

该诗简单地从茶叶的生长环境开始介绍,又描了茶农不辞劳苦采茶的情景接着描写烹茶所选择的水源、器具,以及品茶之后的艺术美感。可以说,全诗将与茶有关的事宜描述得极为详细,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仿佛这幅画面呈现在人们眼前一样。

2.《答族侄僧中孚赠玉泉仙人掌茶》

常闻玉泉山,山洞多乳窟。
仙鼠如白鸦,倒悬清溪月。
茗生此中石,玉泉流不歇。
根柯洒芳津,采服润肌骨
丛老卷绿叶,枝枝相接连。
曝成仙人掌,似拍洪崖肩。
举世未见之,其名定谁传。
宗英乃禅伯,投赠有佳篇。
清镜烛无盐,顾惭西子妍。
朝坐有馀兴,长吟播诸天。

此诗是一首咏茶名作,字里行间无不赞美饮茶之妙,为历代咏茶者赞赏不已。由此可以看出,诗仙李白是一个评茶行家,诗中仅寥寥几句,就把茶叶的生长环境、药用功效以及制作方法描述得惟妙惟肖。

3.《双井茶》
西江水清江石老,石上生茶如风爪。
穷腊不寒春气早,双井芽生先百草。
白毛囊以红碧纱,十斤茶养一两芽
宝云日铸非不精,争新弃旧世人情。
君不见建溪龙凤团,不改旧时香味色。

这首诗的作者是北宋诗人欧阳修,也是一位嗜茶爱茶之人,他的诗文不算多,但却很精彩。他沉宦40年,上下往返,窜斥流离。晚年他作诗自述,欲借咏茶感叹世路之崎,却也透露了他仍不失早年革新政治之志。本诗说的是人与茶的关系,以茶喻人。其中含义为:佳茗不可得,就好比君子之质,也是可遇而不可求的。当然,这里更直接的是述说了他一生饮茶的癖好,至老亦未有衰减。

4.《观采茶作歌》
前日采茶我不喜,率缘供览官经理
今日采茶我爱观,吴民生计勤自然。
云栖取近跋山路,都非吏备清跸处
无事回避出采茶,相将男妇实劳劬。
嫩荚新芽细拨挑,趁忙谷雨临明朝;
雨前价贵雨后贱,民艰触目陈鸣镳。
由来贵诚不贵伪,嗟哉老幼赴时意;
敝衣粝食曾不敷,龙团凤饼真无味。

相传,这首诗是乾隆皇帝巡视杭州时在龙井茶区所作。本诗先写的乾隆去观采茶前的心情,以前不喜欢是因为由官员经理,现在是看百姓采茶,自己却有兴趣了。后三句写的是期间经历所见。后面又写了观采茶后的想法。本诗既体现出乾隆观农务时的欢乐心情,康乾盛世,国泰民安,故而有闲观采茶,体民情;还表现了乾隆观采茶后心底油然发觉诚信最可贵,为政者要真切体察百姓的辛苦,而不是虚伪的关怀如果不是今天看到茶农如此艰苦辛劳,自己喝再好的茶叶也无法体会茶的真实味道。

5.《一言至七言诗》

香叶,嫩芽。
慕诗客,爱僧家。
碾雕白玉,罗织红纱。
煎黄蕊色,碗转曲尘花。
夜后邀陪明月,晨前命对朝霞。
洗尽古今人不倦,将知醉后岂堪夸!

这首《一言至七言诗》是我国唐朝诗人元稹所作。这种“一七体”诗歌是唐朝一种古体诗种,常称“宝塔诗”,由于这种诗体格律规范较严,过分讲究形式,因此,创作难度极大。此诗将“一七体”这种诗体用如神、对仗工整、妙趣横生。元稹与白居易为挚友,此诗是元稹等人欢送白易以太子宾客的名义去洛阳在兴化亭送别时,白居易以“诗”为题写了一首,元稹以“茶”为题写了这首诗当时白居易心情较为低落,临别之际,元稹咏诗劝慰。

诗人咏茶,起句点题。诗中二三句赞茶质优,暗喻白居易品质优秀。四五句写茶受诗客与僧家爱慕,实言好友深受爱慕。“碾雕白玉,罗织红纱。铫煎黄蕊色碗转曲尘花。”写茶的外形和碾磨,煎茶及茶汤的色泽、形态。接着写诗人与茶的情谊深厚。最后夸茶“洗尽古今人不倦”的功效。元稹用诗劝慰白居易,表达了两人之间真挚的感情,同时,这种诗歌也将元稹的才情展露无余。

6.《谢李六郎中寄新蜀茶》
故情周匝向交亲,新茗分张及病身。
红纸一封书后信,绿芽十片火前春。
汤添勺水煎鱼眼,末下刀圭搅麴尘。
不寄他人先寄我,应缘我是别茶人。

这首诗的作者是我国唐代诗人白居易,他是我国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也是在文学史上负有盛名且影响深远的文学家。白居易不仅诗写得好,还是一个品茶行家。他本人亲自种过茶树,对茶叶了解颇深,也常常得到亲友们馈赠的茶叶。这首《谢李六郎中寄新蜀茶》描写了与李六郎中之间的深厚交情,同时,最后两句“不寄他人先寄我,应缘我是别茶人”表明了白居易是一个品茶行家。

我国流传下来的茶诗数以千计,各种诗词体裁一应俱全。诗是有感而发、触景生情的产物。一首好诗,寥寥几字,却饱含着千言万语。当我们读着那些散发着墨香的文字时,一定会领悟当时诗人那种旷达幽怨的宁静心绪与对茶的浓浓喜爱之情。

十三经导读

《春秋》经传导读

《左传导论》

“左传学”源流说略

五、宋代:“左传学”的转型
■宋代“左传学”的特征:政治化
摒弃汉代“左传学”章句、训诂学追求,以穷究“春秋微言大义”为学术追求之首要目标。
■追寻“春秋褒贬”、“尊王攘夷"的内容。
■宋代“左传学”的式微。
1、两宋“左传学”大势
■孙复“春秋学":“尊王说”与“有贬无褒论”
■《春秋•尊王发徽》:开宋代“春秋学”风气。
■刘敞“春秋学”:“尊王大义”
■“原父为《春秋》,知经而不废传,亦不尽泥传,据义考例折衷之,经传更相发明,虽间有未然,而渊源已正”(纳兰性德)。
■苏辙“春秋学":解经宗《左传》,反对“微言大义与褒贬说。
■“余少而治《春秋》,时人多师孙明复,谓孔子作《春秋》略尽一时之事,不复信史,故尽弃三传,无所复取。余以为左丘明,鲁史也。孔子本所据依以作《春秋》,故事必以丘明为本。”
■以杜预“春秋左传学”为主流的“春秋学史”。
■胡安国“春秋学”:“尊王攘夷”。
■卑夷《左传》,“春秋左传学”依然式微
■叶梦得“春秋学”:重视训诂与史实辨正。斟酌《左氏》、《公》、《穀》三家,以求史实与大义契合。

2、朱熹的“春秋学”
■第一,反对深文周纳的褒贬说,否定“春秋学”所谓“义理”之说
■“《春秋》大旨,其可见者,诛乱臣,讨贼子,内中国,外吴楚,贵王贱伯而已,未必如先儒所言字字有义也。”
■“若欲推求一字之间,以为圣人褒善贬恶专在于是,窃恐不是圣人之意。如书即位者,是鲁君行即位之礼继故;不书即位者,是不行即位之礼。……其他崩薨卒葬亦无意义。”
■第二,对《左传》学术性质的定位:跳出经学的范畴、做出史学、文学角度的评论与肯定

“《左氏》是史学,《公》、《穀》是经学。”

“《左氏》所传春秋事,恐八九分是。”
■第三,关于《公》、《穀》的评价。
不赞成《公》、《穀》所代表的学术观念,与大部分宋儒的意见并不一致。否定从孙复至胡安国以来的春秋学,,对宋代学风起到了补偏救弊的作用 。



3、吕祖谦的“左传学”
■吕祖谦《春秋》及《左传》的研究著作:
■《春秋集解》三十卷、《左传类编》六卷、《左氏博议纲目》一卷、《春秋讲义》一卷、《左传手记》一卷。
■《春秋左氏传说》二十卷(存)、《春秋左氏续说》十二卷(存)、《东莱左氏博议》二十五卷(存)、
■第一,关于《左传》的文学语言

从“文学”出发,关注其文字表达的技巧,体味《左氏》行文的铺叙之妙。
■第二,关于《左传》的文学要素

对《左传》中情节与人物形象的关注。
■第三,关于《左传》的文化形态

对《左传》当中的一些文化现象评论,能从史学角度着眼,给出历史性分析,体现历史的态度与观念。

4、南宋“左传学”的新形式
■(1)改纂《左传》史料为“纪传体”著作

程公说《春秋参记》九十卷(存);

王当《春秋列国诸臣传》五十一卷;

郑昂《春秋臣传》三十卷;

沈括《春秋左氏纪传》五十卷。
■ (2)改纂《左传》史料为“纪事本末体”著作

叶清尘《春秋纂类》十卷、周武仲《春秋左传编类》三十卷、句龙传《春秋三传分国纪事本末》、徐得之《春秋国纪》、陈持《春秋国类》、唐阅《左史传》、章冲《春秋左传类事始末》五卷,以及马之纯《春秋左传纪事》、孙调《左氏春秋事类》、胡维宁《左氏类编》等。
■ (3)以《左传》为文章的内容与对象
徐晋卿《春秋经传类对赋》、李宗道《春秋十赋》、毛友
《左传类对赋》、李涂《春秋事对》等。

六、清代:“左传学”的大成
■清代“春秋学”特征:远离政治与亲近政治

■远离政治促成“考据学”学术风尚;
■亲近政治促成“义理学”学术风尚。

■“左传学以“考据学”为中心。
■“公羊学”、“糓梁学”以“义理学”为中心。


清代“左传学的追求与贡献
■第一:围绕《春秋左传》的专门性研究

杜预《春秋释例》的专题研究;

宋代的学者的专门研究;

清代学者专题研究的广度、深度卓异。

(1)春秋礼制研究
■春秋礼制:”春秋学”的基本问题
■不局限于一字一句文义的研究来阐释“礼制”的内涵与所指,通过排比史料使“明古礼之义”转向“以经传为材料来研究古礼。”
■毛奇龄《春秋属辞比事纪》
■姚彦渠《春秋会要》

(2)春秋历史研究
■《左传》历史研究的两种途径:一,变“编年体”为“本末体”;二,“世族历史研究。
■“纪事本末体”:马萧《左传事纬》和《前集》、高士奇《左传纪事本末》
■“世族世谱”研究:陈厚耀《春秋世族谱》、程廷祚《春秋识小录》。

(3)春秋地理研究
■高士奇《春秋地名考略》十四卷;
■江永《春秋地理考实》四卷;
■沈钦韩《春秋左氏地名补注》十二卷。

(4)春秋历法研究
■陈厚耀《春秋长历》十卷:提出春秋历法的原则。
■鲁国使用周历,以冬至日为正月朔日。
■排出鲁国十二公年表。
■成蓉镜《春秋日南至谱》一卷、罗士琳《春秋朔闰异同》二卷 。

清代“左传学”专门性研究的集大成
■顾栋高《春秋大事表》五十卷。
■研究范围涉及:天文历法、地理山川、世族世家,官制礼制、王侯内政、外交军事、灾异五行、人物表志以及经传研究内容。

■ 第二:《春秋左传》的文献学研究
■《春秋左传》考据学:整理、恢复文献原貌。
■《春秋左传》考据学:文字、音韵、训诂、校勘、疏注。

(1)对前人注疏的补正与辨析
■《左传》考据学研究的滥觞:
■清初顾炎武《左传杜解补正》。
■顾炎武不仅遵从汉人的旧说,更能旁及子史群集,博求佐证,甚至有意识地采用金石资料,表现出考据学研究的新视野与新方法,往往能见出真知灼见。
■其一,对《左传》当中的词义考辨:
■惠栋《左传补注》、沈彤《春秋左传小疏》、马宗琏《春秋左传补注》、齐召南《春秋左传注疏考证》、梁履绳《左通补释》、俞樾《左传平议》。
■其二,对《左传》古代注疏的追本溯源。
■洪亮吉《春秋左传诂》、刘文淇《左传旧疏考证》、李贻德《左传贾服注辑述》二十卷。
■其三,对《左传》“义理之学”的补正与辨析:
■焦循《春秋左氏传杜氏集解补疏》、丁晏《左传杜解集正》。

对前人注疏补正与辨析的集大成
刘文淇《春秋左氏传旧注疏证》
■刘文淇、刘毓崧、刘寿曾、(刘师培)
■取杜预以前所见汉魏古注加以疏证。以贾逵、服虔之注为宗,以经子文献为据。
■以《周礼》为评判标准。
■以事、文、义为依托。
■以“褒贬"之义为依归。
■起于鲁隐公元年,至于鲁襄公五年

(2)对《春秋左传》的校勘
■以《左传》为尊,校勘“三传”经文:
■毛奇龄《春秋简书刊误》。
■段玉裁《春秋左氏古经》十一卷。
■赵坦《春秋异文笺》十三卷。
■侯康《春秋古经说》二卷。

■校勘《左传》文字的方法。
■王引之《经义述闻》、于鬯《香草校书》、李富孙《春秋左传异文释》。在校勘方法上常采用“理校”之法。
■卢文弨《春秋左传注疏》、阮元《十三经校勘记》则采用“对校”方法,依据版本而对异文加以保存。


第三:“今文学”背景下的清代“春秋左传学”

■“今文学派”:刘逢禄《左氏春秋考证》、康有为《新学伪经者》对《左传》的否定。
■廖平《今古学考》:《左传》是先秦已有之书,而非刘歆伪作。《左传古义凡例》,进一步申说。
■章炳麟《春秋左传》、《春秋左氏疑义答问》,全面阐述了对《春秋》与《左传》的看法。
■刘师培对今文家之说的回击。
■清晚期,“左传学”的“义理学”迹象。


发布     👍 0 举报 写留言 🖊   
✋热门推荐
  • !!
  • 闻君有他心,拉杂摧烧之。分开了之后:三生有幸遇见你,纵使悲凉也是情。
  • 所有的一切都是未知的,我们能做好的,那就是当下你们陪伴我,我们一同成长,我想这就是成长的力量,我觉得成长的力量,就是我的满足保持赤诚是我们对世界的一种态度,一种
  • #泰剧心链[超话]#> ⛓️ซีรีส์ Chains of heart - ตรวนธรณี เร็วๆนี้ รับชมพร้อมกันทางช่อง
  • 夏天皮肤容易不稳定,你需要一瓶可以帮助肌肤维稳的精华。“傲娇精华”“红腰子”随你怎么叫她,作为世界上首款可提升肌肤免疫力的精华露,她最大的特色便是蕴含独特的肌因
  • 10、最好的处世观念:已识乾坤大,犹怜草木心11、最惹人敬佩的傲骨: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21、最悲丧的诗句:若教眼底无离恨,不信人间有白头。
  • ”--就是告诉我们,你所眷恋的,所奢望的,所痛苦的,所快乐的,你心心系念的这一切都如同梦幻泡影、露珠闪电般短暂,都将在无常中逝去。好好吃饭,好好睡觉,任何时候都
  • #吴露可逃[超话]# #吴露可逃# 刷某平台又刷到wfj在cue“单身”“bug”[哆啦A梦害怕]说是别的明星也有bug(额 其实那明根本没有感情状态 wfj刷
  • 虽然我压根不知道武动花期是啥,也不知道武当花期发生了什么错误,但是还能让我拥有补偿,成功偷渡流风,让微氪玩家玩家的我拥有了梦想中的乾坤一掷,现在开始,也要做一个
  • ◆买了假睫毛,还有胶水有一点鸡肋,果然我还是不太适应这种过于麻烦的美妆。我有点担心他长这么好看会被抓起来[并不简单]。
  • 睡前看了篇文章,突然想说说自己对分手的见解,记得我跟前任分手时,从朋友那里学到句“一别两宽 各生欢喜”在毫不知情的情况下引用了这句话,想表达自己的潇洒,可后来发
  • 而等待的就是趋势出现,一旦形成破位或者筑底机会,我们就应果断出手!而等待的就是趋势出现,一旦形成破位或者筑底机会,我们就应果断出手!
  • #十二星座# 成功,她们一向以来都不相信运气,只会相信自己的努力,懂得努力的女人,怎么看都是最美的,而这种美不单单是外表的美,是由内而外所散发出来的魅力,尤其
  • 等看见了姐姐的身影,她又返回来找我,很委屈的:我刚才摔倒了!#张艺兴1007生日快乐# 终于赶在今天画完了 今年因为自己有些事 耽误了很多时间 这张画从去年底开
  • #sky光遇黑市[超话]# iOS双设备️接防沉迷和永无双号同时跑 有传送背背打折[给你小心心] 四图12r 煲粥80r[鲜花]全图 16r 煲粥 100r
  • 2月17日 8:00驾车去昆区友谊18小区接母亲,8:20接到人后驾车将人送至振华小区2区负5栋30号,8:25驾车去单位包头市热力集团公司(民族东路4号)在单
  • 又瘦又自带一点颓的王子川真的可,身体的语言觉得这场戏除了他其他人都不行。小编介绍到这里爱好戏曲的你们是否心动了呢8月24日/25日和吴琼老师一起看大戏!
  • 真心总会换如意,真意总会缩距离,只要真心真意的去对待一个人,总有一天真情一定也会感动天和地。真心总会换如意,真意总会缩距离,只要真心真意的去对待一个人,总有一天
  • [音乐][太开心][色]#俞灏明[超话]#“我等不到 我要不了你的拥抱……”“I do yes I do yes I do 许下约定……”拥抱和如果可以爱你,是
  • 這些教訓我都會記得,今天發生的困難是誰造就給我的……是我自己幫自己解決,這是痛徹心扉的教訓。在忌日的今天,我想妳,李葉惜媽媽,請保佑我度過這個難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