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有祥教授:
佛教辩证思维略析

佛教中包含着丰富的辩证思维内容。

佛教的无常观中阐发了万物人生生灭变化的普遍性、客观必然性和外在常态与内在变化的连结。

佛教的因缘说中表达了因果关系的诸种形态及事物之间的相互依存和普遍联系。

佛教的中道观触及到认识的相对性问题,

显示了真理的认识是在不断排除独断与偏见中前进的思想,

它作为一种认识方法,对于打破绝对主义、防止思想僵化,具有重要意义。

佛教的二谛论是对中道否定性思维方法的发展,

它将否定与肯定、破与立结合起来,

辨证地表达了认识过程中低一级认识和高一级认识之间的关系。

佛教的圆融无碍观涉及到矛盾的同一性问题,

体现了大而容之、

圆而通之的精神和境界。

1 .辩证
2 .无常
3 .因缘
4 .中道
5 .二谛
6 .圆融

在世界性几个大宗教中,

佛教可以说得上是非常具有哲学思辩的宗教,

在佛教的哲学思辩中蕴含了丰富的辩证思维或者说辩证法思想,

它是人类认识的成果之一,

是佛教对人类认识的贡献。

那么,佛教中蕴涵着哪些辨证思维,具有什么特点呢?

对此,已有学者作过一些论述,但似言犹未尽,

本文想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再作一些探讨,以求正于方家。

一 、无常观

辩证法思想的一个根本观点,

是用变化的发展的观点看待事物和问题。

当我们用这一观点考察古代中西哲学的时候,

赫拉克利特的 “ 一切皆流,无物常住 ”,

“ 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 ”,

《老子》的
“ 物壮则老 ”,
“ 反者道之动 ”,

《周易》的 “ 生生之谓易 ” 的思想常被人们所称道,

而佛教中与之相同或相似的思想却往往被人们所漠视。

其实佛教关于发展变化的思想是十分丰富、全面而有深度的。

佛教对世界的第一个根本看法或第一个基本观点就是 “ 诸行无常 ”

或 “ 一切行无常 ”,

即认为世界上的一切都是迁流无常的。

例如:
《杂阿含经》云:

当观知所有色,
若过去、
若未来、
若现在,
若内若外、
若粗若细、
若好若丑、
若远若近,
彼一切皆无常。

…… 如是观受想行识,
若过去、
若未来、
若现在,
若内若外、
若粗若细、
若好若丑、
若远若近,
彼一切皆无常。

《大智度论》云:
诸法无常,故无住时。

《大般涅槃经》云:
一切有为皆是无常。

当知心法必定无常。

“ 色 ” 即物质现象,“ 受想行识 ”

“ 心法 ” 即精神现象,

“ 法 ” 指一切现象。

在佛教看来,

不论物质现象还是精神现象、

不论过去现在还是未来、

不论内部还是外部、

不论宏观还是微观、

不论近处还是远处,

一切都在变化之中,世界上没有常存不变之物,

无物不变、
无时不变、
无处不变,

变化普遍存在于一切时间和空间。

这种变化观可以说是相当全面的。

佛教不仅强调无常变化的普遍性,

而且提出无常变化有两种情形,

即 “ 念念灭 ” 之无常和

“ 相续坏 ” 之无常。

《大智度论》云:

“ 无常亦有两种 :

一者念念灭一切有为法不过一念住;

二者相续坏故,名为无常。”

“ 相续坏 ” 之无常,

指一个前后相续的较长过程的完结,

“ 如人命尽,若火烧草木,如煎水消尽,若初发心菩萨行,是相续断粗无常。”

相当于渐进过程的中断,

由于这种变化的过程较长而明显,

因而称为 “ 相续断粗无常 ”。

“ 念念灭 ” 之无常,指在一念的瞬间有迅速生灭变化,

佛教常用石火电光作比喻,

一切事物都具有这种性质,

特别是人的思想意识活动更是如此。

佛教明确认识到生灭变化是万物人生的必然客观规律,

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

任何人都不能违背或抗拒这个规律。

《佛说本生经》反覆强调这一道理,

如说:“ 生者在世,安可长存,有诸思想缘起之法,必当归尽,坏败永没。

法当崩败,法应当坏。

欲使不坏,终不可得。”

又说:“ 人生有终,物有成败,合则有散。

应当灭尽坏败,欲使不尔,安得如意。

应当终没。
归于无常。”

又说:“ 法起有灭,
物成有败,
人生有终,
兴盛必衰。”

《法句经》也有类似的说法,

经云:“ 譬如陶家延直作器;

一切要坏,人命亦然。

如河驰流,
往而不返,
人命如是,
逝者不还。

…… 常者皆尽,
高者亦堕,
合会有离,
生者有死。”

这和孔子 “ 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

又何其相似乃尔。

佛教正是基于这种对世界万物及人生的辩证认识,

因而主张不必惧怕死亡,要从容地对待死亡。

《佛说本生经》中叙述了一个父亲因爱子夭亡而精神失常,

后被佛陀教以上述道理而解脱了精神痛苦的故事。

佛教不仅认为每一具体事物有生有灭、有盛有衰,

而且认为整个世界的变化是按

“ 成、住、坏、空 ” 四大阶段的过程,

周而复始,循环往复,无始无终的。

中国佛教徒还深刻指出事物外在常态与内在变化的连结,如僧肇说:

“ 人则谓少壮同体,百年一质,徒知年往,不觉形随。

…… 梵志曰:吾犹昔人,非昔人也。”

这与明清之际哲学家王夫之所说的

“ 今日之江河非昨日之江河 ”、

“ 质日代而形如一 ” 言异而义同。

它形象深刻地表达了事物每时每刻既是自身同时又是别的东西,

处于稳定性与变动性之中,

是自我与非我的同一,

是有与无的同一的辩证法思想。

当然我们也不能否认佛教的无常观是有一定局限的,

或者说是不彻底的,那就是佛教的无常观只适用于世俗世界,

而彼岸世界则是永恒不变的,寂然不动的,

叫作 “ 常乐我静 ”。

《大般涅槃经》说:
“ 一切有为,
皆是无常;

虚空无为,
是故无常,
佛性无为,
是故为常。”

“ 有生之法,
名曰无常;

无生之法乃名常。

如来无生,
是故为常。”

与此相关联,佛教对于动静也有独特的见解。

以被称之为 “ 中国佛教哲学无上精品 ” 的《肇论》为例,

其中的〈物不迁论〉篇,虽然主旨在于论释静为实质、动为假象,

但它反对将动静割裂开来、对立起来,

“ 岂释动以求静,
必求静于诸动,

…… 不释动以求静,故虽动而不离静,然则动静未始异而惑者不同。”

认为事物本身的动静从来是一体不二的,

静止寓于运动变化之中,没有离开运动的静止,

如果把动静分离开来,动是动、静是静,动中无静、静中无动,则是一种惑见。

这种动静一体不二论,与辩证的动静观不能说没有相通之处。

二 、因缘说

“ 因缘 ” 或 “ 缘起 ” 说是佛教的又一重要理论,

它是用于解释事物生灭原因和 “ 无自性 ” 的理论根据,

它表达了因果联系和普遍联系的思想。

佛教认为世界万物不是某个造物主

( 如婆罗门教的大梵天 ) 创造的,

也不是凭空出现的,也不是孤立自生自灭的,

而是由 “ 因缘 ” 决定的。

《杂阿含经》卷2说:

“ 有因有缘集世间,
有因有缘世间集,
有因有缘灭世间,
有因有缘世间灭。”

世间万物的生 ( 集起 ) 灭和变化决定于因缘的有无和变化。

所谓 “ 因缘 ”,狭义而言,

事物生灭的内在的直接原因为 “ 因 ”

又称 “ 亲因 ”,

事物生灭的外在的辅助原因为 “ 缘 ”

又称 “ 助缘 ”;

广义而言,因与缘都是事物生灭的原因,

因而可以互通互用。

事物由因缘而生起,称为 “ 缘起 ”。

印、中佛教各家各派都十分重视因缘或缘起,

提出了二因、五因、六因、七因、十因、四缘、六缘、十二缘生、业感缘起、阿赖耶识缘起、真如缘起、法界缘起等等不同理论,

从不同角度探讨了万物和人生的缘起以及因果关系的不同类型。

如《大般涅槃经》讲二因、五因。

二因者,“ 一者生因,二者了因。

…… 如谷子等是名生因,地水粪等是名了因。”

五因者,
“ 一者生因,
二者和合因,
三者住因,
四者增长因,
五者远因 ”

《阿毗达磨俱舍论》讲六种因:

“ 一能作因,
二俱有因,
三同类因,
四相应因,
五遍行因,
六异熟因 ”。

它为人们多视角地探究事物的原因提供了广阔的思路。

而龙树归纳的 “ 四缘 ” 最具有普遍意义,

他把因缘概括为四大类:
“ 因缘、
次第缘、
缘缘、
增上缘,
四缘生诸法,
更无第五缘。”

“ 一切所有缘,皆摄在四缘,

以是四缘,万物得生。”

“ 因缘 ” 含义如上述;

“ 次第缘 ” 又称 “ 等无间缘 ”,

指意识活动前灭后生,相续不断,

前一意识活动的消亡必然引起后一意识活动的产生,

前者为后者之缘,二者相续无间;

“ 缘缘 ” 又称 “ 所缘缘 ”,

指意识所攀缘的对象;

“ 增上缘 ” 指加速事物生灭的条件。

这四缘可以简要地解释为
内因、
外因、
主观原因、
客观原因、
加速原因,

是对事物发生原因的高度概括。

中国佛教华严宗把全部世界看作一个大缘起,

世界万物如因陀罗网,珠珠相映,相互摄入,互为缘起。

依此理论,世界中每一物既是被产生者,是他物之果,

又是产生他物之因,每一物与他物联系着,

是因果链条中的一环。

应该说这是一种非常深刻的见解。

https://t.cn/A6bGWGzM

https://t.cn/A65rHxVM
 
佛告大王:汝见变化,迁改不停,悟知汝灭;亦于灭时,汝知身中有不灭耶?

你可知道你死了以后,就你当下这个东西里还有不灭的东西吗?这往往把人就问得愣住了。有的人讲:「我不知道诶!」有的人讲:「没有诶。」有的人讲:「有。」「为什么有啊?」「我不知道诶。」

知道有的人这是过去世的善根,可是你问他为什么有,他不一定知道。

 

波斯匿王合掌白佛:我实不知。

 

老实人说老实话,「我不知道。」他没有讲「没有。」他也没有讲「可能有。」不知道就是不知道。所以有些面子很薄的人他会打肿脸充胖子:「肯定没有!」「肯定有!」或者「可能有。」这是装样子。

所以我们这个修行人直心是道场,不懂就不要装懂。有些人你讲出个头来,他马上就跟你应出个尾来。这都是强不知以为知。世间人讲句笑话,叫「生怕人家把他当成哑巴卖掉」,这样的人要改正,不要打断别人的话。

 

佛言:我今示汝不生灭性。大王!汝年几时,见恒河水?

 

他讲不知道,佛就有开口讲话的余地了。那我现在告诉你什么叫「不生灭性」。见恒河水:这是不是生活中的事情呐?

 

王言:我生三岁,慈母携我谒耆婆天,经过此流,尔时即知是恒河水。

 

携我:就是带着我。谒:就是恭敬礼拜、看、参观,等等。耆婆天:翻译成汉语叫长寿天。经过这个恒河,三岁的时候就知道这是恒河水。

佛言:大王!如汝所说,二十之时,衰于十岁;乃至六十,日月岁时,念念迁变。则汝三岁,见此河时,至年十三,其水云何?王言:如三岁时,宛然无异,乃至于今,年六十二,亦无有异。

 

这里「乃至六十,日月岁时」,都是指这个年代寿命。这几句话比较别扭一点,反正是表这么长的一段时间。这是佛在引导他:六十二年以来你已经觉察到念念迁变,你三岁的时候见到这个恒河水,到十三岁的时候,「其水云何」?你三岁看河水的心、十三岁看河水的心、六十岁看河水的心……在不同年龄看河水的心变了没有?是不是还是那个东西在看?水变了,心没有变。或者解释为:你能不能把三岁、十三岁看河水那个事情回想起来?也就是说我们的心可以回到过去时。

所以「乃至于今年六十二,亦无有异」,我能见的这个心没有变化,还是这个东西。这样就讲得通。

 

佛言:汝今自伤发白面皱,其面必定皱于童年。则汝今时观此恒河,与昔童时观河之见,有童耄不?

 

观河之见:这个「见」是不是就是我们的心?是不是把前面圆融起来了?到这里就切入正题。如果按前面来讲就是「观河之水」,这里就变成「观河之见」。

这段经文比较麻烦,我这么一理顺,后面马上就圆通起来了。这个心有没有童、有没有小、有没有老?世间凡夫都知道人老心不老啊!八十岁、九十岁、一百岁他都感觉到跟小孩的心一样。

 

王言:不也,世尊!佛言:大王!汝面虽皱,而此见精,性未曾皱。

 

所以这里讲的是「见精、见性」。「见精、见性」就是我们后面的那个「第七识」。我讲「一二三四五」,在没有讲、没有想的时候,那个「一二三四五」在不在?在。那就是「见精」,也叫「见性」,也叫「见分」,也叫「第七识」,也叫「末那识」,也叫「转相」,一大串的名相概念都是讲同一个意思。也有的把它说为我们的灵魂。所以「性未曾皱」,人老心不老。

皱者为变,不皱非变。变者受灭;彼不变者,元无生灭,云何于中受汝生死?

 

皱者为变,不皱非变。变者受灭:皮肤老了,这就是在变化、就是在生灭。彼不变者,元无生灭:我们能见的那个心它没有老、没有变化,它会不会去生灭啊?不会生灭。云何于中受汝生死:怎么可能在你这个身体变化、死亡的过程中,你这个「见精」来接受你这种生死呢?

所以我曾经讲,坐在这里能想起家里的事情,面对现在能想起过去的事情,再加个人老心不老。由佛这个比喻在这里启发我多打的几个比喻,我们对一般的凡夫能把这三个问题讲清楚,我跟你讲啊,你就能把他度成初果罗汉,他就不落三恶道,他懂得了人有来世;但是光相信有来世、不懂得为什么有来世,还不能证初果罗汉,他必须懂得为什么有来世,自己刻骨铭心、深信不疑,这样的人不落三恶道。那你这个功德大不大呀?像讲这三个故事,随便度一个人都可以度,一百个人起码九十九个人相信;也有的人你怎么样讲他都不相信,这样的人就是有的。你度一个人不落三恶道,你这种功德不可思议。我们经常打的三个比方大家都会吗?所以我们经常坐在火车上,几句话问一问,这个人就信佛了,就这么简单。因为我们本来就是真理,一旦给他挑明,他这个心就动起来了。

(请阅读原文章)

#楞严大定##国学新青年##每日一画##一起家庭教育##我的佛系生活##我就是演员##音乐现场#

【佛门常识】从八相成道看佛陀一生

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佛,本名乔达摩·悉达多,是古印度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国与印度北方邦交界的区域)的太子。

“释迦”是他所属部落的名字,有“能”、“勇”之意;“牟尼”是当时对出家修行成就者的称谓,译作“文”、“寂静”等,是圣者之德。“释迦牟尼”汉译又作“能仁寂默”,一般也称为“世尊”或“佛陀”。

佛陀并非在两千六百年前,生于印度后才成佛,早在无量劫以前就已经是佛了。佛陀之所以会在释迦族投胎、出生、结婚、生子、出家、苦行、成佛、说法、涅槃,历经这些人世成长考验,皆为慈悲度化世间众生,所以才显现“八相成道”过程。让我们能超越生、老、病、死苦,相信自己也能像佛陀一样,修行成佛。

八相成道,也称作释迦八相,是佛陀的传记,述说佛陀由人成佛,经历八种重大事迹:

降兜率相
诸佛皆从兜率天降生,释尊亦然。因悲愍一切众生,故于兜率天宫观度化众生之因缘成熟,即从兜率天降生人间。

入胎相
时摩耶夫人,于眠寤之际,见菩萨乘六牙白象腾空而来,从右胁;夫人顿觉体安欣乐,如服甘露,即怀娠。由于一切众生欲受生时,皆于父母所,生颠倒心、不净心而入胎,而菩萨则正念不失,正慧识父母,故名正慧入母胎。

出胎相
摩耶夫人怀孕将满十月,临生时,与诸婇女游岚毗尼园,安详徐步,见园中有一无忧树,柔软低垂,即举右手攀取树枝,此时太子从右胁出生,诸天世间悉皆放大光明。太子生时,即向四方,各行七步,举足出大莲花,口自唱言:“天上天下,唯我独尊。”是时大地六种震动。
太子还宫后,命名悉达多。净饭王令相师阿私陀仙人相太子身,阿私陀见太子身具三十二相、八十种好,便悲泣云:太子相好分明,若其在家,当作转轮圣王,王四天下,十善化世;若其出家,必成自然之佛,度脱万姓。伤吾年老,不睹佛兴,故甚悲泪。
悉达太子诞生七日,摩耶夫人命终,生忉利天,遂由姨母摩诃波阇波提抚育成人,通达书数技艺武事。父王为聘耶输陀罗为正妃;太子于静夜,但修禅观,未与妃有世俗之意。

出家相
悉达多太子出城游历时,见老、病、死苦,而体悟人生苦空无常之真理;后遇净居天人化成比丘,为其讲述出家意义,太子于是决志舍弃王宫生活,出家修行。父王不允,命人守卫,不令私出;太子遂于深夜,令车匿备马,净居诸天,使守卫者皆睡,太子骑马,踰城出家。太子出家之初,遍学各种外道,悉觉其不究竟。

降魔相
乃入雪山,六年之中,日食一麻一麦,修持勤苦之行,而致身形消瘦,有如枯木,然犹未得道,遂知苦行亦非究竟。故至尼连河侧,受牧牛女乳糜之供,食毕,色力安复。澡浴已,于菩提树下敷草为座,誓言:“不成正觉,终不起座。”
悉达多太子于菩提树下将成道时,魔王波旬献供三女,欲坏太子净行,太子以神力,变魔女成老母;魔王大怒,遍敕亿万魔军,上震天雷,雨热铁丸,挽弓放箭,刀轮器杖,交横空中,然所有恶器,一近太子,尽化为莲花,不能加害;群魔忧戚,悉皆迸散。

成道相
太子于菩提树下摄心端坐,勇猛精进,终于第四十九日之上半夜悟四谛理,中半夜悟十二因缘,下半夜目睹明星,证无上正等正觉,复而叹言:“无一众生而不具有如来智慧,但以妄想颠倒执着,而不证得。……奇哉!奇哉!此诸众生,云何具有如来智慧,愚痴迷惑,不知不见;我当教以圣道,令其永离妄想执着,自于身中,得见如来广大智慧,与佛无异。”

说法相
世尊感于众生迷失本觉,沉沦苦海,故于成道后,先至鹿野苑,转四谛,度憍陈如等五人而证道果;后更以其大悲、大智、大愿、大行,游历四方,化导群伦,欲令众生悟佛知见、回归本觉、离苦得乐。

涅槃相
终其一生,说法四十九年,谈经三百余会,所度有情,其数无量。
世尊于入灭前三月,曾提示阿难三次:“得四神足者,能住寿一劫。”但阿难皆未请佛住世。尔时魔波旬即来佛所,劝请世尊入于涅槃。
世尊心知化缘已尽,便于拘尸那城娑罗双树间,将入涅槃,是时中夜,语诸弟子:“汝等比丘,勿怀悲恼!若我住世一劫,会亦当灭;会而不离,终不可得。自利利人,法皆具足,若我久住,更无所益。应可度者,若天上人间,皆悉已度;其未度者,皆亦已作得度因缘。自今以后,我诸弟子,展转行之,则是如来法身常在而不灭也。是故当知,世皆无常,会必有离,勿怀忧恼,世相如是。当勤精进,早求解脱,以智慧明,灭诸痴闇。世实危脆,无坚牢者。我今得灭,如除恶病,此是应舍罪恶之物,假名为身,没在老病生死大海,何有智者,得除灭之,如杀怨贼,而不欢喜!汝等比丘,常当一心,勤求出道。一切世间,动不动法,皆是败坏不安之相。汝等且止,勿得复语,时将欲过,我欲灭度,是我最后之所教诲!”
世尊如是慈悲咐嘱,而后寂然入灭。

释迦牟尼佛曾于法华会上开示大众:“我成佛以来,复过于此百千万亿那由他阿僧祇劫。从是以来,我常在此娑婆世界,说法教化;亦于余处,百千万亿那由他阿僧祇国,导利众生。”故知,释尊早已成佛,然为度化众生,故于此娑婆世界示现八相成道。

释迦牟尼佛为觉悟真理之圣者,

其证悟乃自身之精进修行所成就,

非外物所赐予。

从世尊示现于人道修行而至成佛,

故当确信:“无一众生而不具有如来智慧。”

为佛弟子,若能具足正见、正行,

于日常生活中

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

定能成就如释尊之果德,

福慧圆满,普化群生。

随喜转载 功德无量


发布     👍 0 举报 写留言 🖊   
✋热门推荐
  • #南充·新闻# 【[话筒][话筒]撂荒地变“菜篮子”500余亩优质蔬菜远销省内外】南部县万年镇朝阳村将撂荒地整治后,打造成菜园子,500余亩优质蔬菜远销省内外。
  • 推荐几首歌:给郁闷的人:三代目JSB的花火,GENERATIONS的何もかもがせつない(一切尽是惆怅)对,我就是特意选LDH的。赏金猎人的纯音乐,请安静并放大声
  • 当然,印尼、‭‮来马‬‬等国家加工‭‮窝燕‬‬的企业‭‮百千‬‬上千,‭‮是的有‬‬正规大企业,‭‮是的有‬‬浑水摸鱼的小作坊,‭‮些这‬‬小加工厂加工的‭‮窝
  • 是这样的就是昨天晚上帆哥c了一晚上然后说自己手疼,我说你以后别玩这么累的英雄了他就说想带我赢,我说我对输赢无所谓的没关系也是晚上我一直在跟我朋友聊天没太注意他的
  • 他依然富有童心,爱笑爱闹;他偶尔还会犯迷糊,不过烧伤手指、找不到蛋糕、不是东北人都没关系,因为他是朋友们能够相信的存在,是孤单时的陪伴,是儿时美好幻想的延续,是
  • 此后不久,3月29日,民丰银行便以宿迁市妇产医院不能清偿到期债务,且明显缺乏清偿能力为由,向法院申请对其进行破产清算。而之所以会造成如今的局面,据坊间传闻,与医
  • 因此好多人后来听到的脸红的歌曲都只有一个人的声音,但当年让她们火起来的歌曲《给你宇宙》中也有禹志润的rap部分,这样相识于微时一同站在了巅峰的两个人关系应该是没
  • 你要是现在告诉我祈愿不复刻我真的要哭了[单身狗]求求你看看去年五月份出了些啥套装好吗!#大雾山下的日常[超话]# 每次我一说,多理解孩子,尽量满足她们,就必定有
  • 但是也有一些学校限制申请人专业的选择,比如UCL伦敦大学学院、IC帝国理工、LSE伦敦政治经济只能申请两个专业。所以说综排高还是有一定原因哒~[加油][加油]#
  • 作者夏风《背后的双眼》忽然我的背后终于睁开了一双慧眼就像春天就像花开缓缓地走来不仅清楚地看到了自己无依无靠的背景还飞快地读懂了一部复杂的天史原来我就是在这一部天
  • 对此,国台办发言人马晓光表示,台湾问题事关中国核心利益,我们绝不允许也坚决反对任何外来干涉。对此,国台办发言人马晓光表示,台湾问题事关中国核心利益,我们绝不允许
  • 兰大的“实力输出”爱了爱了】  4月10日,记者从兰州大学获悉,在学校封闭管理期间,由该校党委宣传部(融媒体中心)策划,历时近一个月,从设计、手绘、对接企业到开
  • 今天我和小喆的早餐:喆吃迷迭香面包,抹上厚厚的总统牌酸奶油,这个奶油真好吃呀,味道淡淡的,抹上后任何食物都成为人间美味!我吃盐面包,就抹一层薄薄的酸奶油就好了,
  • 第六名:双鱼座双鱼男虽然是特别感性的男人呢,在感情方面也表现的很迷糊,但其实呢,双鱼男在生活中还是比较成熟的,能够考虑到别人的想法,甚至有的双鱼男为了保全别人的
  • 对着电脑一天,第一次二诊所有的题都要双阅,所以这工作量,弄到下午六点,真的是眼花头昏脑胀。#中医##健康养生# 疫情呆在家里,更多的是刷手机,很多人脖子都不舒服
  • 去年暑假入坑的光遇,当时是小王子季,还什么都不懂呢,现在玩的明明白白,前不久养了一个无翼,小心翼翼的,还找了个监护。他经常会带着我去玩(霞谷从来不去)就在昨天,
  • ”“舒华,宝贝,舒华呀,听着呀,”“我永远爱你,永远。”“累了的话……姐姐跟你一起回台湾呀,答应了我的,舒舒不会食言吧?
  • [太开心][可爱]好的机会是错过一次就少一次,这次咱们瞄准大跌过后的房产基建大妖,中交地产,天保基建,浙江建投,还给补上了趋势型的 中国交建 新疆交建,都是一波
  • 有些看不到的苦和甜,不是眼前的风景,明天的果都是今天因,也许眼前看起来不甜,但走过去才懂得,每一个后天都是因与果的铸就。到港前,看的不是你在风和日丽下的喜笑颜开
  • 人心里的容量是有限的,如果你记得太多的繁杂之事,快乐便无法入驻。 人,要多记别人的好,常怀感恩的心,多一份珍惜,就多一份幸福;人心就像是一面镜子,如果心里装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