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想修道,何不从“太上三经”学起!#道教知识#

不论是在家的居士,还是皈依三宝的道人,若谈道教修行,必然要从三洞经典中汲取营养。纵观全部道藏,其涉及到道教修炼的方方面面,即便皓首穷经,也难以全面掌握道教的所有精华。正因为此,很多学道之士都会迷茫,不知道该从哪里入手。面对浩繁的祖师经典,却只如捧一盘珍珠宝玉,却无法把书本上的文字内化成自身的修为。

其实修道也需要遵守循序渐进的过程,从道教最基本的经典入手,先去了解道教的基本义理,明白道教为什么会以道为教,知晓道教的存在对于不同阶段的社会具有何种意义……这些看似基础的问题,贯穿于人们修道的整体过程之中。归根于底,修道要明白的是为什么修和如何修的问题。而这些问题其实都在“太上三经”中说得十分明白。

“太上三经”的概念,源自于台湾萧登福教授的提法。萧教授认为,修道者之道教神仙信仰,放在首位的必然应是太上道祖。凡修道者不得不读太上经典,而以太上之名传世的经典又多之又多,唯有此三经是适合不同修证阶段的人们尽情阅读的,其分别是《道德经》、《太上老君说常清静经》和《太上感应篇》。这三部经典虽然所言体例不同、内容有异,但在精读之后就会体悟到三部经典的背后贯通的一个字“道”。

道祖自函谷关留下五千圣言,其首次为“道”字赋予了超越人间物质认知的概念。顾名思义,道教以“道”为教,修道者希望实现的目标是与道和真。那么,道究竟是什么?我们应该如何去认知道体?又通过何种方法才能实现复归于道的修证境界?这三个依次延续而来的问题,恰恰在“太上三经”中各有重点地进行了解读。

一、从《道德经》中体悟“道”之玄妙。

“道”究竟是什么?道祖并没有给出一个明确的答案,只用惟恍惟惚的状态对道进行了描述,认为其存在于一切事物之中,天地万物因为遵从了道,所以才能够万物相生。在道的生化过程中,充分尊重了万物的自我本然特性,即曰“法自然”。世间万物展现出来的是千万种不同的情态,道祖称其为“德”。而每一种情态、每一种“德”,体现的都是亘古不变的大道。道生出德,却又依德而存在,这便是“道”与“德”的相互辩证关系。

人生天地之间,遵从的必然是人间之道与为人的德行。几千年来,道学的研究大体上不离治国与理身两个方面,而身与国正是构成人类社会的两个基本要素。基于此,人们修道的根本也就离不开自度与度人两个方面,此其一为修养自身之道,其二为普济众生之德。得悟这两点,便明白了太上第一经《道德经》的要旨。并且这两点内容,恰恰是也是另外两篇经文的主旨所在。

二、从《太上老君说常清静经》中体悟修道的要义。

修道应该怎么修?这本是一个千人千面的问题。纵然每个人的自性不尽相同,但在所有情态的背后贯穿的是同一的大道,如何才能去体悟到这份真常之道,才是修证的原初动力。

老子提倡人们应该回到如婴孩一般的纯真状态,这是因为人生的成长过程一直是在给自己增加生存的砝码。随着物质上的丰富,难免会受到各种欲求的牵引,从而被五色、五声、五味蒙蔽了情志。人们之所以“不得真道”,是因为只纵情于万千事物表现出来的诱人情态,而不懂得瞬息变幻之后的恒常是什么?

因为一切眼见的一切都是无常,且又不能把握住无常而长期拥有,于是难免会陷入困苦之中。《清静经》告诉世间所有的修行者,为道的第一要义即是“清静”二字。道经中讲,修道要把断六门,学会对自身的欲求进行主动把控,不让自己成为欲望的奴隶。唯当内心得真静之时,才会淡看世间风云变化,在有无相生、阴阳互化的过程中参悟到无常背后的真常是什么。

三、从《太上感应篇》中体悟修道的功行。

道,囊括的是万物之道,而非只有人世间的道与德,更不是只有个人的清修。通过清静之心臻达清净之体,这是个人之道的证悟。但于修道而言,需要超越每个人的个体,参悟出天地大道的根本,所以就需要所有的修道人有一颗慈悲心,去为他人他物做出真功实行,借用此功行来把道的教化具体化,使众生都能够雨露均沾。因此,就要强调道教劝善第一书《太上感应篇》的重要性。

《太上感应篇》中历数了人世间种种善行善果、恶行恶果,其目的只有一个,即教化人们要弃恶从善。恶,不仅是对他人及社会整体利益的损害,更是因为自身中充满了恶的、污浊的信念,在伤害他人之前先祸殃了自身。道教讲为善,最终的目的是希望每一个人都能通过做善事的方式来缮性,去除掉因为后天的贪着而产生的种种偏执与妄念,使每一个人都能返归到天真自然的状态。

正是因为具备了度人的功德,才能使清静自度更上一层,于是也就距离自然大道更近一步。由此来看,太上传世的这三部经典中,其实具有一套非常完整的逻辑系统。

从道祖在《道德经》中提出天地间大道至德的概念,再到赋予每个人自修要义的《清静经》,以及众生皆奉善而行的《感应篇》,三经皆自道起,最终又回归于道。不论是对何等阶层的修道者而言,清静与善行是一切法门的根基,从此二法门中又可以参悟出道与德之间的辩证,实乃妙哉。

道之教化,在自我,亦在众生。从众生返自我、从自我返大道,从大道归虚无,修道之梯蹬即在于此。明读此太上三经后,再去读道教的其他经典,或可以有了恍然开朗的神思。

作者:武当玄拙 腾讯道学 https://t.cn/R2Wx0Bu

#若想修道#,何不从“太上三经”学起!
不论是在家的居士,还是皈依三宝的道人,若谈道教修行,必然要从三洞经典中汲取营养。纵观全部道藏,其涉及到道教修炼的方方面面,即便皓首穷经,也难以全面掌握道教的所有精华。正因为此,很多学道之士都会迷茫,不知道该从哪里入手。面对浩繁的祖师经典,却只如捧一盘珍珠宝玉,却无法把书本上的文字内化成自身的修为。
其实修道也需要遵守循序渐进的过程,从道教最基本的经典入手,先去了解道教的基本义理,明白道教为什么会以道为教,知晓道教的存在对于不同阶段的社会具有何种意义……这些看似基础的问题,贯穿于人们修道的整体过程之中。归根于底,修道要明白的是为什么修和如何修的问题。而这些问题其实都在“太上三经”中说得十分明白。

“太上三经”的概念,源自于台湾萧登福教授的提法。萧教授认为,修道者之道教神仙信仰,放在首位的必然应是太上道祖。凡修道者不得不读太上经典,而以太上之名传世的经典又多之又多,唯有此三经是适合不同修证阶段的人们尽情阅读的,其分别是《道德经》、《太上老君说常清静经》和《太上感应篇》。这三部经典虽然所言体例不同、内容有异,但在精读之后就会体悟到三部经典的背后贯通的一个字“道”。

道祖自函谷关留下五千圣言,其首次为“道”字赋予了超越人间物质认知的概念。顾名思义,道教以“道”为教,修道者希望实现的目标是与道和真。那么,道究竟是什么?我们应该如何去认知道体?又通过何种方法才能实现复归于道的修证境界?这三个依次延续而来的问题,恰恰在“太上三经”中各有重点地进行了解读。

一、从《道德经》中体悟“道”之玄妙。 
“道”究竟是什么?道祖并没有给出一个明确的答案,只用惟恍惟惚的状态对道进行了描述,认为其存在于一切事物之中,天地万物因为遵从了道,所以才能够万物相生。在道的生化过程中,充分尊重了万物的自我本然特性,即曰“法自然”。世间万物展现出来的是千万种不同的情态,道祖称其为“德”。而每一种情态、每一种“德”,体现的都是亘古不变的大道。道生出德,却又依德而存在,这便是“道”与“德”的相互辩证关系。
人生天地之间,遵从的必然是人间之道与为人的德行。几千年来,道学的研究大体上不离治国与理身两个方面,而身与国正是构成人类社会的两个基本要素。基于此,人们修道的根本也就离不开自度与度人两个方面,此其一为修养自身之道,其二为普济众生之德。得悟这两点,便明白了太上第一经《道德经》的要旨。并且这两点内容,恰恰是也是另外两篇经文的主旨所在。

二、从《太上老君说常清静经》中体悟修道的要义。
修道应该怎么修?这本是一个千人千面的问题。纵然每个人的自性不尽相同,但在所有情态的背后贯穿的是同一的大道,如何才能去体悟到这份真常之道,才是修证的原初动力。

老子提倡人们应该回到如婴孩一般的纯真状态,这是因为人生的成长过程一直是在给自己增加生存的砝码。随着物质上的丰富,难免会受到各种欲求的牵引,从而被五色、五声、五味蒙蔽了情志。人们之所以“不得真道”,是因为只纵情于万千事物表现出来的诱人情态,而不懂得瞬息变幻之后的恒常是什么?

因为一切眼见的一切都是无常,且又不能把握住无常而长期拥有,于是难免会陷入困苦之中。《清静经》告诉世间所有的修行者,为道的第一要义即是“清静”二字。道经中讲,修道要把断六门,学会对自身的欲求进行主动把控,不让自己成为欲望的奴隶。唯当内心得真静之时,才会淡看世间风云变化,在有无相生、阴阳互化的过程中参悟到无常背后的真常是什么。

三、从《太上感应篇》中体悟修道的功行。
道,囊括的是万物之道,而非只有人世间的道与德,更不是只有个人的清修。通过清静之心臻达清净之体,这是个人之道的证悟。但于修道而言,需要超越每个人的个体,参悟出天地大道的根本,所以就需要所有的修道人有一颗慈悲心,去为他人他物做出真功实行,借用此功行来把道的教化具体化,使众生都能够雨露均沾。因此,就要强调道教劝善第一书《太上感应篇》的重要性。

《太上感应篇》中历数了人世间种种善行善果、恶行恶果,其目的只有一个,即教化人们要弃恶从善。恶,不仅是对他人及社会整体利益的损害,更是因为自身中充满了恶的、污浊的信念,在伤害他人之前先祸殃了自身。道教讲为善,最终的目的是希望每一个人都能通过做善事的方式来缮性,去除掉因为后天的贪着而产生的种种偏执与妄念,使每一个人都能返归到天真自然的状态。

正是因为具备了度人的功德,才能使清静自度更上一层,于是也就距离自然大道更近一步。由此来看,太上传世的这三部经典中,其实具有一套非常完整的逻辑系统。

从道祖在《道德经》中提出天地间大道至德的概念,再到赋予每个人自修要义的《清静经》,以及众生皆奉善而行的《感应篇》,三经皆自道起,最终又回归于道。不论是对何等阶层的修道者而言,清静与善行是一切法门的根基,从此二法门中又可以参悟出道与德之间的辩证,实乃妙哉。

道之教化,在自我,亦在众生。从众生返自我、从自我返大道,从大道归虚无,修道之梯蹬即在于此。明读此太上三经后,再去读道教的其他经典,或可以有了恍然开朗的神思。
作者:武当玄拙 腾讯道学

這不就是悟之本性嗎?”
  
但沒有人會永遠停留在這階段裏的。

我們不是察覺到一個思維突然的湧現嗎?

這便是覺性的顯現了。

但若你不能在這個思維湧現時,立刻了別其本性,則這思維將會流為一般的妄念,

這乃所謂 “ 幻覺的流轉 ” 也,

亦為生死流轉之本。

如當思維生起之時.了別其意義,而不加以作意的話,一切生起的思維!

皆可同時從法性中解脫。

這本身便是 “ 且卻 ” 見修合一的主要部份。
  
如嘉饒多傑所說:
“ 在清淨信念,及心境中生起的覺性,

其立刻的了悟,便有如從大海中。

找到一顆珍珠一樣;

這乃是沒有經過人工修飾的法身。”

你應精進地晝夜不忘去了別觀察這種覺性,

不要任由虛無的空性,停留在意念之內,

而須把一切帶回入覺性之中才對。
  
如何把 “ 修 ” 配合於 “ 行 ”、

及如何去了別修持:
  
正如上文所述,行者必須視上師與佛無二無別,而刹那不離以請求加持。

這是宇宙間唯一最高之除障,及前進之法門。
  
修定時之過患:
定中昏沈時,必須把覺性提起:

定中感到散亂時,則要放寬一切意識.

但上述所說的不能作意強行去做.

最重要時,則要放寬一切意說。

但上述所說的不能作意強行去做。

最重要的乃清楚了別心智的體性。

無論在何時何地

—— 如食、睡、行、坐、入定及出定;

所有何種意念生起時

—— 無論是快樂的、痛苦的、抑或是染汙的,

對自己的心智體性不要存有希望或疑問,

拒絕或接受等,亦不要試圖去降服它。

就算快樂的或痛苦的感受生起時,

你亦要了別它們的本體;

乃赤裸裸、清新、清楚、廣大及透徹的!

並聽其自然,故其重點乃行者不要被思考所擾亂,

亦不要著意去觀想空性以為對治,

而與妄念及障礙有別。

如你能了別妄念的本體,亦即是覺性的話!

在這一刹那間,它們自然地得到解脫,

有若蛇從蛇盤中,自己解脫一樣。
  
差不多每人都知道怎樣去解釋這最終隱蔽的光明!

如金剛堅固之本源,但並非每個人都懂得如何去實踐!

這就好象鸚鵡念禱願文一樣而已。

所以說我們有此機緣去真正實踐,乃是多麽的幸福啊。
  
我們必需明瞭使我們從無始直至現在,

還繼續生死流轉之死敵

—— 能執與所執。

現在我們因為得到上師之大恩加持,

使法身之本性住於自性中,

而令這兩名死敵,有如羽毛之入火中,不留一絲痕跡,這不是多麽令人歡愉的嗎!
  
既然我們這麼幸福,能得傳授無上的勝義,如我們不好好地去實踐,

這就好比將一顆摩尼寶珠放入一具死屍之口中,而失去其用矣!

不要令你的心( 寶 )萎縮,去努力實吧!
  
初學行人,會發覺心意,全被惡念所控制,而注意力因此會被分散,

但更微細的念頭,會在不被注意之情形下生起,直至一個清晰的念頭告訴你:

“ 我又徘徊在妄念中了。”

在這一刹那間,千萬不要打斷這念頭,

亦不要後悔徘徊在妄想中等等;

你所需的乃是住於此清晰的念頭裏,

而繼續去了別此自然的境界,

這就本身而言,是足夠的了。
  
諺語有雲:“ 不要摒棄思維!

而應將之視為法身之本性。”

但除了你能清澈地了別到較高的境界,

則隨便去思維,“ 這便是法身了。”

及住於一片空白的寧靜境界中,會流於不定形的惡取空境。

故此意念最初生起時!

只須對之加以注視,而不須分辨及思考,實應不加以理會,

而住於自覺為意念之 “ 了知者 ” 上,

有如老年人看著小孩玩耍一漾。
  
在這境界中繼續下去,

則你會達到一個空無一物的境界,而停滯下來。

當這境界突然被破壞時,一刹那間!

一個超越意識的,赤裸裸的、新鮮的、活潑潑的、高超的智慧,便自然生起。
  
在修行定境中,你也許會經歷到樂、明及無念的境界。

但你一定不能有絲毫的自滿、執著、希望或懷疑;

否則,這樣一定會對修行有障礙。

其最重要的仍是一心不亂的修持。
  
如果你迷失於間斷的修行及教理當中,

你會感到自傲於虛幻的寧靜之定境,

同時因為你沒有透徹地了別本身的體驗,

故只會流於言語上的優越;

而這對你是毫無益處的。

正如大圓滿中有雲:
“ 理論會好像斑點般的消失 ”

及 “ 體會有如霧般之逝去。”

這解釋了大多數的行者,

被好與惡的細微情形,迷失去了方向的原因。

就算定境已滲入了你的意識中,

你亦必須好好地加以栽培,

否則那些精要的指示及口訣,便會流於空談;

而你的意境,
你之法及修持,
都會變成障礙,
而使真實的定境,不能生起。

你們那些雖然已經 “ 修 ” 定很久之行者,

但在 “ 行 ” 的階段,你們卻仍是初學而已。

故此,你們必須注意,
因為若你們不了知這種保持證量的方法
( 持明 ),

便猶如有可能會死於頭部被鹽所包裹著一樣,毫無價值的。
  
當你不斷修行至相當時候,以精進及熱誠信心之故,

經驗會轉變為證悟,而覺性便能赤裸裸地顯現。

這就好像把蓋頭之布除下一般的感到舒暢。

這種見性之境界,非為肉眼所能見的。

此後一切意念都成定境,
一切所能動與靜皆能同時解脫。
  
最初,由於了別意念之本性而解脫,

有如遇到相熟朋友。

進一步的話,意念的自然解脫,

便若蛇自己從蛇盤中解脫。

最後就意念的解脫,而不著善或惡的話,

有如盜賊進入一所空屋。

這三個階段,都是循序漸進的。

對於 “ 一切唯心造 ” 之見解,

有著真正信念的話,

則覺性便會從內心自然生起。

繼而出生如波浪般的空悲不二之心,

對於生死涅槃,等同視之;

佛與眾生、亦無所謂善惡之別。

無論你在晝夜裏所做甚麽,

都不會一刻離開勝義的本性。

正如大圓滿中所記載:
“ 證量不變如虛空。”
  
雖然一個 “ 契合本性 ” 的修行人在外表看來,與普通人無有分別,

但可知他的心意,實在於自然的法性中

( 常在定中 ),

他不需任何做作,亦可超越一切階段及途徑。

最後,他的見解及現象之觀念,皆全部消失,

就好像打破了花瓶裏的空氣,與大自然融合一樣。

其本身與自性的細份融會,而其意則與勝義本體融合為一,這就是住於原始虛空中,

即所謂 “ 內在光明童瓶身 ” 也。
  
這就是 “ 見 ”、“ 修 ” 及 “ 行 ” 之終點

—— 就是把 “ 果 ” 加以實現出來。

於其體驗及證量也許會循序漸進,

也許不依階段,也許在一刹那間顯現。

這一切都是依據各人之根器及能力而有所分別的。

但在其結 “ 果 ” 之時,則絕無分別了!
  
第三 持續修行
  
第三 持續修行

嚴守三昧耶戒律及誓句,完成今生修行應做的事。
  
雖若你能恒常及精進地在

“ 見 ”、“ 修 ”、“ 行 ” 處體驗佛法,

但由於你不能如實地在行之道上作出種種的方便,

致使你的三昧耶戒律及誓句退失,在現世修行道上會有種種中斷及障礙,

而在未來將會決定墮落 “ 無間地獄 ”。

故此,重要的是要小心翼翼及謹慎,

決不能把應守及應捨棄的混淆起來。

猶如密宗大師蓮花生大士所說:
“ 雖然我的見地,猶如上天之高,

但在行為的因果關係上,卻要比大麥麵粉還要細微。”

故不可粗心大意,而應要小心地從因果規律,作出行動。

更要嚴守甚至最微細的三昧耶戒及誓句,如此將會令你不受污染及墮落。

所有密呪乘( 金剛乘 )的三昧耶戒,

都被納入於上師身、語、意之三昧耶戒中。

如果當你在利那間,只想到上師是一個普通人,則你的成就便會遙遙無期了。

你當然會問為甚麽?

正如古人所雲:
“ 所有修持金剛乘的行者,成就是由上師而來的。

這是最重要的一點!!!
  
故此首先,無論你是何人,

若你不能與上師聯繫在一起,你便要依靠自己。

但當你接受上師的灌頂及指示,與上師聯繫在一起之時,你便應該依止上師了。

從那時起!

在接受四級灌頂之後,

你便在壇城中央之上師面前頂禮,

並謂:
“ 從今開始,我會獻上自己,作為上師之僕人。

請接受我為您的弟子,並儘量驅使我。”

無論你自己如何偉大及有力量,當你請求時,你不是已經全心全意地依止了上師嗎?


发布     👍 0 举报 写留言 🖊   
✋热门推荐
  • 巨蟹座巨蟹对你不感兴趣,无论你再怎么撩也是一件毫无意义的事情,也许你付出了很多,巨蟹也会为之感动,但Ta也只会对你的付出表示感激。如果不是遇见自己喜欢的人,Ta
  • 5.基本乐理(笔试)。(三)考试用具及要求1.考点提供素描、色彩、速写三科考试用画纸,考生不得自带。
  • 因此,近年来,“小镇青年”的消费力,也蔓延到定制家居领域。品牌预热|Bandladies:汇集全球灵感,展现多元时尚魅力Bandladies作为一个多元化的集成
  • 你别看这份牛河不贵,牛肉却是实打实给足了分量,芝麻也撒得特别多,多了一丝喷香的层次感~椒盐濑尿虾,¥38宵夜的气氛担当是真的少不了椒盐濑尿虾,炸得酥脆的濑尿虾蘸
  • 二十、再好的缘分,不懂珍惜也会远,再深的感情,不懂经营也会淡,歌,可以单曲循环,人,却不能错过再现,情,可以平平淡淡,心,却不能视而不见!十四、不是社交恐惧也没
  • 即︰毗婆尸佛是无忧树、尸弃佛是邠他利树、毗舍浮佛是娑罗树、拘留秦佛是尸利娑树、 ​​​​[可爱]其实,菩提树不是只有一种树哦[可爱]菩提树,指诸佛成道处的树木。
  • 时隔多年再度听到D960的现场真是百感交集,愈发觉着刘骥是一个值得被更多人关注的钢琴家(之前听他极简主义独奏会时还并没有太大感触)毕竟敢这样编排作品本身就不简单
  • 《大般若经》:“当知是菩萨摩诃萨住童子地,一切所愿无不满足,常见诸佛曾无暂舍,于诸善根恒不舍离,常能成熟一切有情,亦常严净所有佛土,从一佛土趣一佛土,恭敬供养诸
  • !!
  • 半醉半醒日复日,花开花落年复年,不愿鞠躬车马前,但愿老死花酒间,车尘马足贵者趣,酒盏花枝贫者缘,若将富贵比贫贱,一在平地一在天,若将贫贱比车马,他得驰骋我得闲,
  • 我想,我尋求的愛,不過是為了不去感到孤獨,而欺騙自己生理與心理的深層意識。我好孤獨,我好無聊,我好傷心,想講出這種感覺,卻沒有足夠親密而可以輕易訴說的對象,總是
  • “唯宿命论”认为安全出不出事是命中注定,呈现出完全的被动性,忽略了人的主观能动性。输比赛已经消耗自己太多难过的情绪,为这种小丑再消耗情绪真的不值得。
  •   波澜不惊的生活中总会遇到意外的美丽——依然清晰地记得在二〇一七年二月二十三晚上,一个平平淡淡的日子里,只因打开微信摇一摇,便摇到了聊了几句、看了一眼此生再也
  • ”从性相来说,淫欲之相不清净,而其性体亦无自性,不异真如;从转化来说,淫欲乃众生对自性的误用,若悟自性之真实,则可渐离爱染,并生智慧与利他心,从而助成菩提道的成
  • 【遗失物品急寻回 热心为民显真心】6月14日20时许,张先生在谢洼路搭乘了一辆网约车前往市区,行至长虹路时发现原本随身携带的红色布袋里放有十几张证件、银行卡等物
  • [喵喵] 【#非凡十年点赞佛山# | 改革创新 佛山探索】#你好二十大# #党的二十大#佛山领改革风气之先,向改革要动力,向改革要空间。从而起到淡化黑眼圈的
  •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小小旅行家活动将带领家长和小朋友们一起在书海中“环游世界”▶▶▶【#七彩泉# 亲子课丨小小旅行家“云游山西(上)】▶时间:2020年2
  • 对感情进展缓慢,迟迟不明朗化有增进感情发展速度,令对方在短时间内痴迷于自己,增强个人的魅力,增强异性伴侣缘,得到更多的爱慕以及追求。对感情进展缓慢,迟迟不明朗化
  • 就好比这次半马训练,每公里都过得很艰难,从7公里的时候就开始想放弃……向别人学,跟自己比。如果你有全马或者半马比赛计划,一定要拿出专门的时间制定训练计划,任何不
  • 她向商家说明了情况,工作人员说会与她的女儿联系核实,可她的女儿始终没接到商家的来电,希望老人热线记者帮忙解决。据林基奎讲,她购买的药品是通过快递邮寄的,有收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