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才看到一个视频,温铁军回答一位女士关于农村重建工作是有考虑对农村传统男权体制的(改革),温铁军进行了6分钟回答,讲得非常好。这原本是一个非常有价值的对话,但是网贴把它作为“对田园女权降维打击”的案例,完全模糊了这段对话的价值,令人遗憾。
首先说这位女士的提问。这位女士的提问中包含了三个背景,一是由于传统男权体制因素导致农村女性地位低,让农村女性自杀率长期高于男性;二是现在农村女性自杀率降低了很多,所以农村人才的流失对于妇女解放来说反而有积极作用。打工妹不愿意回去;三是农村老人的自杀率在升高。然后她问,基于这些情况,现在讲农村重建,希望农村人才回流,那么是否考虑过改变农村的传统男权结构,(让女性更愿意回农村)?
问题原本很清晰,但这位女士在提问的时候表述不清,显得啰嗦,也就让有些人觉得她在瞎扯。但长期研究三农问题的温铁军显然听懂了,并且给出了极为精彩的回答。
关于这位女士的提问需要补充一些背景知识:
1、关于女性自杀率。
从男女性自杀率对比来看,世界的一般情况都是男性自杀率高于女性。但在从1987年到1997年,中国农村女性自杀率曾明显高于男性自杀率。大概是农村男性自杀率的2倍,城市男性自杀率的4倍。
根据《柳叶刀》的数据,1995至1999年间,15岁到34岁的中国女性公民中,每10万人里年均约有37.8名女性自杀,而其中来自农村者占比高达93%。发表于德国《社会精神病学与精神流行病学》杂志的《中国自杀率报告:2002~2011》称,1995年至1999年,15岁至34岁的中国女性公民之中,每10万人里年均约有35.2名农村女性自杀。而2011年,这一数字减少为每10万人之中只有3例,降幅超过了90%。
在将近10年中,中国自杀率降低了大概一半,其中主要原因是农村女性自杀率的大幅度降低。与女性自杀率降低同步发生的,是农村女性大规模进城务工。2008年,全国农村外出务工劳动力达到1.4亿人,其中36%左右是女性,且以年轻女性为主。目前我国是世界上自杀率最低的国家之一,女性自杀率基本和男性持平,农村男性自杀率略高。
这也就是提问的女士所提讲,城市化进程提升了农村女性的地位,降低了农村女性的自杀率。从这一点来说,女性离开农村,有助于妇女解放。那么现在讲重建农村,如果不改善男权体制,农村对女性就缺乏吸引力,她们不会回去。
2、关于老人自杀率。近年来,随着我国总体自杀率一路下降的同时,农村老人的自杀率节节攀升,70岁以上农村老人的自杀率是年轻人是10倍。农村空心化以后,年轻人纷纷离开,老人在缺乏照顾、缺乏社会保障和收入来源,再加上高龄疾病等各种因素的综合作用下,自杀率一路高企。
总的来说,这位女士所提到的女性不愿意回农村和老人自杀率居高不下两个问题,都是“农村重建”过程中必须要面对的问题,但是两个问题都是表象,问题的根源直指我国最核心的城乡二元制结构问题,直指再分配问题,如果只是站在性别角度(虽然客观上与性别有关系)分析,就像温铁军教授所讲,视角太狭隘,也根本触及不到问题的根源,更无从谈论问题解决。
温铁军在听完问题以后,首先肯定了提问,“问题非常关键”,也谈及了“中国农村传统的一体集中的男权”,但是他很快就切入到核心问题上面,那就是资源分配问题。
温铁军提到五六十年代和八十年代。在五六十年代,中国的女性自杀率并不高于男性,在当时农村生产资料集体所有制的情况下,男女都在集体中劳作,都为家庭贡献收入,“妇女能顶半边天”,双方收入的相对平等带来了地位的相对平等。农村妇女自杀率的大幅度上升,与分田到户的推进同步。
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后期,由于人口的急剧膨胀和分田到户的推进,农村土地资源紧张,资源紧张就想着限制某些人的分配权,比如女性。而随着分田到户重新回来的是家长制,掌握生产资料的户主家长一般以男性为主,女性从客观上不再享有同等地位,成为家庭的附庸。在这个时间段,女性自杀率节节攀升。这一状况直到进城务工潮开启,重新获得自主收入来源的女性,也就逐步摆脱了苦闷而无望的生活,自杀率开始一路下降。
温铁军最核心的论述在接下来的部分。他认为,不是年轻人不愿意回农村,而是回不去农村,问题又分为两个方面:
一是,城市(资本)在工业化过程中,非常不负责任地对农村最优质的劳动力采用了“掐草尖”行为,只用最年轻最优秀劳动力最好的10年,从18到28,超过30岁想进厂就有难度了。互联网大厂35岁退休算啥,有些农民工30就被淘汰了。
几亿农民工以很低的工资收入和几乎不存在的社会保障,帮助中国快速完成了资本的原始积累(这也就是所谓的人口红利),但是这些农民工老了以后呢?城市给他们留位置了吗?户口给解决吗?子女教育?医疗社保?哪些公共设施公共服务在建设的时候考虑过这些农民工呢?全国平均年龄最年轻的加州,最早的建设者中很大一部分不就是打工妹吗?有多少打工妹留下来了?这就是图7里温铁军讲的意思。
二是现有农村的财产关系留不住人。温铁军认为,高速城市化打破了原有农村的社会结构,整个农村被纳入市场经济循环中,被强行外部定价。被外部定价的农村处于绝对弱势地位,农村什么都不值钱啊,不值钱,没收入,年轻人怎么留得住?长三角周边的农村有留不住人的问题吗?为什么老人自杀率这么高?在传统的家庭群居的小农经济中,老人由后代赡养,但现在后代都打工去了,老人无人照顾,稍有病痛,就是绝对的负担,老人为了不耽误儿女,可不就自杀么?(图8)(分地的问题没研究过,藏拙不讲了)
城市留不下,农村回不去的这2亿多农民工,今后怎么办?这才是农村重建真正要解决的问题。
至于这些问题背后的根源,是城乡二元制结构,是工农剪刀差。讲到这就可以不讲了,号还想要。也就温铁军这样的大佬现在愿意讲讲这些话了,至于说为什么其他人不怎么讲,大家应该懂。
所以说,精准扶贫、乡村振兴,不但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好事,也是终于有能力直面核心问题,补上历史欠账。这关系着我们整个国家能不能走得更稳,走得更远。

刚才看到一个视频,温铁军回答一位女士关于农村重建工作是有考虑对农村传统男权体制的(改革),温铁军进行了6分钟回答,讲得非常好。这原本是一个非常有价值的对话,但是网贴把它作为“对田园女权降维打击”的案例,完全模糊了这段对话的价值,令人遗憾。

首先说这位女士的提问。这位女士的提问中包含了三个背景,一是由于传统男权体制因素导致农村女性地位低,让农村女性自杀率长期高于男性;二是现在农村女性自杀率降低了很多,所以农村人才的流失对于妇女解放来说反而有积极作用。打工妹不愿意回去;三是农村老人的自杀率在升高。然后她问,基于这些情况,现在讲农村重建,希望农村人才回流,那么是否考虑过改变农村的传统男权结构,(让女性更愿意回农村)?

问题原本很清晰,但这位女士在提问的时候表述不清,显得啰嗦,也就让有些人觉得她在瞎扯。但长期研究三农问题的温铁军显然听懂了,并且给出了极为精彩的回答。

关于这位女士的提问需要补充一些背景知识:
1、关于女性自杀率。

从男女性自杀率对比来看,世界的一般情况都是男性自杀率高于女性。但在从1987年到1997年,中国农村女性自杀率曾明显高于男性自杀率。大概是农村男性自杀率的2倍,城市男性自杀率的4倍。

根据《柳叶刀》的数据,1995至1999年间,15岁到34岁的中国女性公民中,每10万人里年均约有37.8名女性自杀,而其中来自农村者占比高达93%。发表于德国《社会精神病学与精神流行病学》杂志的《中国自杀率报告:2002~2011》称,1995年至1999年,15岁至34岁的中国女性公民之中,每10万人里年均约有35.2名农村女性自杀。而2011年,这一数字减少为每10万人之中只有3例,降幅超过了90%。

在将近10年中,中国自杀率降低了大概一半,其中主要原因是农村女性自杀率的大幅度降低。与女性自杀率降低同步发生的,是农村女性大规模进城务工。2008年,全国农村外出务工劳动力达到1.4亿人,其中36%左右是女性,且以年轻女性为主。目前我国是世界上自杀率最低的国家之一,女性自杀率基本和男性持平,农村男性自杀率略高。

这也就是提问的女士所提讲,城市化进程提升了农村女性的地位,降低了农村女性的自杀率。从这一点来说,女性离开农村,有助于妇女解放。那么现在讲重建农村,如果不改善男权体制,农村对女性就缺乏吸引力,她们不会回去。

2、关于老人自杀率。近年来,随着我国总体自杀率一路下降的同时,农村老人的自杀率节节攀升,70岁以上农村老人的自杀率是年轻人是10倍。农村空心化以后,年轻人纷纷离开,老人在缺乏照顾、缺乏社会保障和收入来源,再加上高龄疾病等各种因素的综合作用下,自杀率一路高企。

总的来说,这位女士所提到的女性不愿意回农村和老人自杀率居高不下两个问题,都是“农村重建”过程中必须要面对的问题,但是两个问题都是表象,问题的根源直指我国最核心的城乡二元制结构问题,直指再分配问题,如果只是站在性别角度(虽然客观上与性别有关系)分析,就像温铁军教授所讲,视角太狭隘,也根本触及不到问题的根源,更无从谈论问题解决。

温铁军在听完问题以后,首先肯定了提问,“问题非常关键”,也谈及了“中国农村传统的一体集中的男权”,但是他很快就切入到核心问题上面,那就是资源分配问题。

温铁军提到五六十年代和八十年代。在五六十年代,中国的女性自杀率并不高于男性,在当时农村生产资料集体所有制的情况下,男女都在集体中劳作,都为家庭贡献收入,“妇女能顶半边天”,双方收入的相对平等带来了地位的相对平等。农村妇女自杀率的大幅度上升,与分田到户的推进同步。

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后期,由于人口的急剧膨胀和分田到户的推进,农村土地资源紧张,资源紧张就想着限制某些人的分配权,比如女性。而随着分田到户重新回来的是家长制,掌握生产资料的户主家长一般以男性为主,女性从客观上不再享有同等地位,成为家庭的附庸。在这个时间段,女性自杀率节节攀升。这一状况直到进城务工潮开启,重新获得自主收入来源的女性,也就逐步摆脱了苦闷而无望的生活,自杀率开始一路下降。

温铁军最核心的论述在接下来的部分。他认为,不是年轻人不愿意回农村,而是回不去农村,问题又分为两个方面:

一是,城市(资本)在工业化过程中,非常不负责任地对农村最优质的劳动力采用了“掐草尖”行为,只用最年轻最优秀劳动力最好的10年,从18到28,超过30岁想进厂就有难度了。互联网大厂35岁退休算啥,有些农民工30就被淘汰了。

几亿农民工以很低的工资收入和几乎不存在的社会保障,帮助中国快速完成了资本的原始积累(这也就是所谓的人口红利),但是这些农民工老了以后呢?城市给他们留位置了吗?户口给解决吗?子女教育?医疗社保?哪些公共设施公共服务在建设的时候考虑过这些农民工呢?全国平均年龄最年轻的加州,最早的建设者中很大一部分不就是打工妹吗?有多少打工妹留下来了?这就是图7里温铁军讲的意思。

二是现有农村的财产关系留不住人。温铁军认为,高速城市化打破了原有农村的社会结构,整个农村被纳入市场经济循环中,被强行外部定价。被外部定价的农村处于绝对弱势地位,农村什么都不值钱啊,不值钱,没收入,年轻人怎么留得住?长三角周边的农村有留不住人的问题吗?为什么老人自杀率这么高?在传统的家庭群居的小农经济中,老人由后代赡养,但现在后代都打工去了,老人无人照顾,稍有病痛,就是绝对的负担,老人为了不耽误儿女,可不就自杀么?(图8)(分地的问题没研究过,藏拙不讲了)

城市留不下,农村回不去的这2亿多农民工,今后怎么办?这才是农村重建真正要解决的问题。

至于这些问题背后的根源,是城乡二元制结构,是工农剪刀差。讲到这就可以不讲了,号还想要。也就温铁军这样的大佬现在愿意讲讲这些话了,至于说为什么其他人不怎么讲,大家应该懂。

所以说,精准扶贫、乡村振兴,不但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好事,也是终于有能力直面核心问题,补上历史欠账。这关系着我们整个国家能不能走得更稳,走得更远。

长期订阅《新发现》杂志的关系,对于“江晓原”这个名字还是很熟悉的,他在这本科普杂志上有专栏。我把这次讲座的内容记录下来了。听众里估计有一半的人都听不懂他说的内容,起码不清楚他提到的电影、小说作品。我却因为他说的每一个点都懂,兴奋不已。我从小看科幻,从凡尔纳的《海底两万里》、《八十天环游世界》开始,初中的时候机缘巧合看到了一本科幻短篇小说合集,第一次知道了阿西莫夫和他的机器人三大定律。上高中的时候开始每月购买《科幻世界》。非常同意江教授关于《星球大战》的评价,我和谢耳朵一样,是《星际迷航》(Star Trek)这一派的[阴险]
现场给了三个提问机会,我第一个提问,问的是近未来科幻和远未来科幻作品的问题,可惜江教授的回答我不太满意。他直接把近未来科幻算作“硬科幻”,把远未来科幻算作“软科幻”,还说我科幻电影看的太少了[黑线]《流浪地球》算软科幻还是硬科幻?一般情况下它被视作硬科幻,可能还存在争议,但它无疑是远未来科幻。第二个提问机会是一个看过《基地》系列的女生,有些激动,语无伦次地谈了些感想,没提问,这事也常见。于是在无人提问的情况下,我又抢到了第三个机会。这次问的是好莱坞影片热衷反乌托邦主题,是否有出于商业目的考虑,方便展开动作场景等?他回答的部分内容我是认同的:美国的影视圈普遍是“白左”,所以他们天然地有这个倾向。然而他否认了我提到的商业目的考虑,认为不是主要因素。有空的话我会去图书馆借阅他的两本书,作为电影产业相关知识的补充。


发布     👍 0 举报 写留言 🖊   
✋热门推荐
  • 本来想去朋友家拿个球拍打羽毛球的,然后看到他家里有只柯基就过去薅他狗了[阴险]小柯基贼乖虽然一开始看到我吼了我几声但是然后就开始闻我的手,他家长给它开门,修勾就
  • 我不认为外国人是懂得欣赏中国戏剧的,那百听不厌的曲调是流行乐代替不了的,还有简单情节传达出的一些古代价值观,礼义仁信。只是我们片面地总认为外国的就是高尚的,例如
  • 《对山医话"卷三》对此进行揭示: “走方祝由之类,虽多以小术惑人,讹取财物,而于方药所不能疗之痼疾,往往以符咒草药取效,即此可见其非全妄也。唐代的王冰
  • 撵走傻子后,花遇春怎么也没想到,一连串的坏事接踵而至:先是粮庄欠不到粮了,接着老伙计们纷纷请辞不干,更坏的消息还在后面,独眼龙竟又下山抢劫了,而这回只抢劫了花家
  • ”沈青青僵在原地,周嘉言这才认真打量爷爷给他定下的妻子,确实让人惊艳。”沈青青僵在原地,周嘉言这才认真打量爷爷给他定下的妻子,确实让人惊艳。
  • 视觉艺术是我可以你是自我的地方——无论是精美的杰作还是在丑陋中发现的美。在这个系列中,设计师想传达美是为每个人而设的理念。
  • #“廉”线# 外交部再次回应中国留学生遭美拒签# #外交部敦促美方停止打压中国留学生#【#深度关注# 至少500名中国留学生申请赴美被无端拒签 被拒签者准备起诉
  • 可如潮的思念,却总是在最孤单的深夜,轻轻叩响你的心门。 人来人往,岁月如歌,我们总要学会接受:有些人,注定不会陪你走到最后。
  • 也可统一做,风控放0.115~0.12控制好仓位激进空以后稳健位置补仓。二狗子shib沿用昨日策略就行,凌晨下跌插针丝毫不差0.1位置,此位置也是日线级别的下方
  • 拜托亲们身边有适合的人选推荐一下[抱拳]年龄:22岁一45岁[胜利]享受:出勤津贴(微我告诉你 )元+新人津贴(最高5000元)[玫瑰] +佣金(上不封顶)
  • 第三:(最伤人理由)他已经不把你当女人看,在他眼里和心里,你只是孩子他妈而已。第四:(最自私理由)把一个邋遢的女人放在家里很放心,后院不会着火 …女人首先要学
  • 从现场分析来看,应该不大可能是家长把孩子的相片丢弃的,肯定是幼儿园工作人员所为,说明这个幼儿园老师心不够仔细,就这样把人家孩子的相片扔进垃圾桶了,有点不合适吧?
  • #中岛飒太[超话]# 【中島颯太】上司でも部下でもなく、まさかの、CEOなんです(笑)JUNON11月号中島颯太さんの取材秘話♡ 中島颯太の“なるようになった。
  • 有学生家长质疑,来自衡水的高考移民数量,绝不仅仅是考入全市理科前十的6名学生,具体数量有多少,他们以怎样的方式移民?今年的就有两个人,大家知道名字,一个是杨某硕
  • 7、我还是得不动声色地走下去,说这天气真好,风又轻柔,还能在斜阳里疲倦的微笑,说人生极平凡也没有什么波折和忧愁。10、所谓的花季,就是所有生命没有高低之分,偶然
  • 可是我深深铭记人生七年里那位主人公说的人麻了,因为我的理想就是打几年工回去种田写书做文青[苦涩]但这非常非常得不现实,头要炸了,人类早日进入共产主义社会早日获得
  • 如果他没有同理心,不能站在你的角度去思考问题,那可能以后你跟他的家庭生活中会有非常多的矛盾。具体来说就是当你和他的原生家庭有矛盾的时候,他是会一味站在原生家庭的
  • 而中国的流行音乐尤其是所谓的“新潮音乐”可说是在西方流行文化冲击下的派生物,虽然国内很多音乐人可以借“流行音乐”的形式来表达现实和情感,但绝大多数时候,作为音乐
  • 在某一瞬间我突然分不清这个人说的话到底是真真假假还是被我奇怪的言语和态度影响到了,但是我承认当他说那些话的时候我是真的被吓到了,毕竟我是很怕辜负了别人对我的感情
  • #光遇陪玩[超话]#浅避个雷,因为之前发过归鹤的小作文,之后被另一官博因疑似伪男找上来,详细见p3,且无论是否伪男事件是否真实,我方于此避雷归鹤,忘各大官博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