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弟子规》心得分享之四十七
《文钞》佛教以孝为本论2
“奈何世俗凡情,只知行孝之显迹,不知尽孝之极致。每见出家释子,辄随已臆见,肆其谤讟,谓为不孝父母,与荡子、逆徒无异。不知世法重孝,出世间法亦重孝。盖世之所谓孝者,有迹可循者也。释氏之所谓孝者,略于迹而专致力于本也。有迹可循者,显而易见;专致力于本者,晦而难明”。
臆见,谦词,个人的私见;主观的看法。谤讟bàng dú,怨恨毁谤。
老百姓只知其一不知其二,普通人只看到显现出来的东西,隐藏在后面的东西看不见。故知普通人的批评,不可信,也不可取。尤其是佛法内涵太深,不是俗人浅见能够认识的。说老实话,我信佛三十年了,老法师这番议论,实在是开我眼界,我也是重新认识,在这里提升自己的认知。
怎么办呢?还是对佛法道理理解的太少,太浅了,老实接受大师的教训吧。弘一大师讲,“印光大师是近三百年来,佛教界第一高人”。这个我们得承认,确实佩服弘一大师的高见。那大概是1630~1930年,大概是明末至清初,这当中有净土宗八祖祩宏大师,九祖藕益大师至十二祖彻悟诸大师。这三位都是世间认可的高人,极高之人。八祖是中兴佛法的高人,九祖是大兴净土的高人,十二祖是开悟之高人。而印祖是极乐世界再来人,大势至菩萨,这件事在佛教界几乎是无人不知。
佛门出家弟子,在生活上好像是忽略孝道,离家遁世,专致力于本也。孝道是性德,本,更是性德的代名词,也称自性。孝道是世间规律,也称为自然规律,就是性德,自性之德。自性在人世间表现出来的就是孝道,“父子有亲”,纯粹的爱心,这是宇宙规律。夫子曰:“夫孝,德之本也”。孔夫子这样说,与佛门说的真正合辙。
中国的圣人和印度的圣人,在这一点上的认知,不谋而合。不认识,没有通话,没有接触,也不是同时在世,有前有后。
  “何以言之?儒者服劳奉养以安其亲,孝也。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其亲,大孝也。推极而论,举凡五常百行,无非孝道之发挥”。
孝也,大孝也,这是孝道的等级不同。一个是在家里面,一个是扬名于后世,出名了,今天称为网红。过去古代,大概在皇宫里面尽人皆知,皇上都表彰了,赐给匾额,送还故乡,那可是大事,九里八乡都知道了。儿子在皇宫里有了成就,大家就会想到,这是他老子教育得好。老人在,受封是什么官位了,老人不在了,也要追封什么品位的荣耀。这些荣誉不知道有没有实权,有没有实际官位。古书上常见到这些事,欧阳修,一生受皇恩,追封老人的荣耀好像就很多。我们读古文《泷冈阡表》欧阳修著,实在受感动。
“呜呼!惟我皇考崇公,卜吉于泷冈之六十年,其子修始克表于其阡。非敢缓也,盖有待也(期于皇上的追封)。修不幸,生四岁而孤。太夫人守节自誓;居穷,自力于衣食,以长以教俾至于成人。太夫人告之曰:‘汝父为吏廉(不是贪官),而好施与,喜宾客;其俸禄虽薄,常不使有余’。曰:‘毋以是为我累。’故其亡也,无一瓦之覆,一垄之植,(没有给家里留点财产)以庇而为生;吾何恃而能自守邪?吾于汝父,知其一二,以有待于汝也。自吾为汝家妇,不及事吾姑;然知汝父之能养也(期于夫)。汝孤而幼,吾不能知汝之必有立;然知汝父之必将有后也(又期于子)。”
“故《礼》之祭义云:‘断一树,杀一兽,不以其时,非孝也。’故《孝经》曰:‘孝悌之道,通于神明,光于四海也。’论孝至此,可谓至矣、尽矣,无以复加矣”。
伤植物,杀动物,不在适当的时候,也是错误的,凡是犯错误,就是不孝。这是《礼记》上说的话。譬如在春季,小动物都怀胎了,你在这个时候打鸟,就很缺德。《弟子规》讲:“身有伤,贻亲忧,德有伤,贻亲羞”,这不是失去孝道了吗?
“孝悌之道”,说老实话,两者是一样的,兄弟和,父母高兴,兄弟不和,父母难过。所以悌道直接关联孝道,也可以说,悌道就是孝道。为什么“通于神明”?
神明,就是天神。就是上天派下来的代表,他就代表了天意,所谓天意,自然规律也,也就是自性性德。自性无处不在,她的影响当然是无处不在,“光于四海也”。孝说到这里,已经说尽了,无以复加了。
“然其为孝,皆显乎耳目之间,人所易见。惟我释子,以成道利生为最上报恩之事。且不仅报答多生之父母,并当报答无量劫来四生六道中一切父母。不仅于父母生前而当孝敬,且当度脱父母之灵识(灵魂),使其永出苦轮,常住正觉。故曰:‘释氏之孝,晦而难明者也’。”
上面说的都是世间法,显而易见。佛门弟子,成就道业,利益众生,为最上等的报恩,远远比看得见的感恩戴德,来得高明。不但生前报答父母,就是没后也在救度父母的亡灵。所谓是:“父母离尘垢,子道方成就”。
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
喜欢看的,请您转发。
不喜欢,请您多批评。

#因果故事##传统文化[超话]##中国传统文化#

《弟子规》心得分享之四十七
《文钞》佛教以孝为本论2
“奈何世俗凡情,只知行孝之显迹,不知尽孝之极致。每见出家释子,辄随已臆见,肆其谤讟,谓为不孝父母,与荡子、逆徒无异。不知世法重孝,出世间法亦重孝。盖世之所谓孝者,有迹可循者也。释氏之所谓孝者,略于迹而专致力于本也。有迹可循者,显而易见;专致力于本者,晦而难明”。
臆见,谦词,个人的私见;主观的看法。谤讟bàng dú,怨恨毁谤。
老百姓只知其一不知其二,普通人只看到显现出来的东西,隐藏在后面的东西看不见。故知普通人的批评,不可信,也不可取。尤其是佛法内涵太深,不是俗人浅见能够认识的。说老实话,我信佛三十年了,老法师这番议论,实在是开我眼界,我也是重新认识,在这里提升自己的认知。
怎么办呢?还是对佛法道理理解的太少,太浅了,老实接受大师的教训吧。弘一大师讲,“印光大师是近三百年来,佛教界第一高人”。这个我们得承认,确实佩服弘一大师的高见。那大概是1630~1930年,大概是明末至清初,这当中有净土宗八祖祩宏大师,九祖藕益大师至十二祖彻悟诸大师。这三位都是世间认可的高人,极高之人。八祖是中兴佛法的高人,九祖是大兴净土的高人,十二祖是开悟之高人。而印祖是极乐世界再来人,大势至菩萨,这件事在佛教界几乎是无人不知。
佛门出家弟子,在生活上好像是忽略孝道,离家遁世,专致力于本也。孝道是性德,本,更是性德的代名词,也称自性。孝道是世间规律,也称为自然规律,就是性德,自性之德。自性在人世间表现出来的就是孝道,“父子有亲”,纯粹的爱心,这是宇宙规律。夫子曰:“夫孝,德之本也”。孔夫子这样说,与佛门说的真正合辙。
中国的圣人和印度的圣人,在这一点上的认知,不谋而合。不认识,没有通话,没有接触,也不是同时在世,有前有后。
  “何以言之?儒者服劳奉养以安其亲,孝也。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其亲,大孝也。推极而论,举凡五常百行,无非孝道之发挥”。
孝也,大孝也,这是孝道的等级不同。一个是在家里面,一个是扬名于后世,出名了,今天称为网红。过去古代,大概在皇宫里面尽人皆知,皇上都表彰了,赐给匾额,送还故乡,那可是大事,九里八乡都知道了。儿子在皇宫里有了成就,大家就会想到,这是他老子教育得好。老人在,受封是什么官位了,老人不在了,也要追封什么品位的荣耀。这些荣誉不知道有没有实权,有没有实际官位。古书上常见到这些事,欧阳修,一生受皇恩,追封老人的荣耀好像就很多。我们读古文《泷冈阡表》欧阳修著,实在受感动。
“呜呼!惟我皇考崇公,卜吉于泷冈之六十年,其子修始克表于其阡。非敢缓也,盖有待也(期于皇上的追封)。修不幸,生四岁而孤。太夫人守节自誓;居穷,自力于衣食,以长以教俾至于成人。太夫人告之曰:‘汝父为吏廉(不是贪官),而好施与,喜宾客;其俸禄虽薄,常不使有余’。曰:‘毋以是为我累。’故其亡也,无一瓦之覆,一垄之植,(没有给家里留点财产)以庇而为生;吾何恃而能自守邪?吾于汝父,知其一二,以有待于汝也。自吾为汝家妇,不及事吾姑;然知汝父之能养也(期于夫)。汝孤而幼,吾不能知汝之必有立;然知汝父之必将有后也(又期于子)。”
“故《礼》之祭义云:‘断一树,杀一兽,不以其时,非孝也。’故《孝经》曰:‘孝悌之道,通于神明,光于四海也。’论孝至此,可谓至矣、尽矣,无以复加矣”。
伤植物,杀动物,不在适当的时候,也是错误的,凡是犯错误,就是不孝。这是《礼记》上说的话。譬如在春季,小动物都怀胎了,你在这个时候打鸟,就很缺德。《弟子规》讲:“身有伤,贻亲忧,德有伤,贻亲羞”,这不是失去孝道了吗?
“孝悌之道”,说老实话,两者是一样的,兄弟和,父母高兴,兄弟不和,父母难过。所以悌道直接关联孝道,也可以说,悌道就是孝道。为什么“通于神明”?
神明,就是天神。就是上天派下来的代表,他就代表了天意,所谓天意,自然规律也,也就是自性性德。自性无处不在,她的影响当然是无处不在,“光于四海也”。孝说到这里,已经说尽了,无以复加了。
“然其为孝,皆显乎耳目之间,人所易见。惟我释子,以成道利生为最上报恩之事。且不仅报答多生之父母,并当报答无量劫来四生六道中一切父母。不仅于父母生前而当孝敬,且当度脱父母之灵识(灵魂),使其永出苦轮,常住正觉。故曰:‘释氏之孝,晦而难明者也’。”
上面说的都是世间法,显而易见。佛门弟子,成就道业,利益众生,为最上等的报恩,远远比看得见的感恩戴德,来得高明。不但生前报答父母,就是没后也在救度父母的亡灵。所谓是:“父母离尘垢,子道方成就”。
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
喜欢看的,请您转发。

不喜欢,请您多批评。

【万事不离中,传统营造的『中』】中国人对『中』情有独钟,西周初年的青铜器『何尊』铭文言:『余其宅兹中国,自之辟民。』此『中国』其实是洛阳,却被视为天下的中心。经过漫长的演变,『中国』成为真正的国家名称,一代代封建帝皇对『天下中心』的自我定位,形成了文化上对『中』的偏嗜。

至今,我们在北京故宫博物院里看到:位于中轴线上的三大殿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唯独居中的中和殿采取了单檐四角攒尖的屋顶,使得整幢建筑形成中心对称式;重檐庑殿顶的太和殿、重檐歇山顶的保和殿,都是轴对称式建筑。

中和,据《礼记 中庸》:『嘉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中,天下最大的根本;和,天下能达到的道。只有达到『中和』的状态,天地才会赋予其应有的地位。万物才会得到应有的养育。这是一种不偏不倚、刚刚好的状态,也是君子的处世原则。

《周礼 考工记》载:『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这种中心对称式的宫城,就是典型的『中』式结构,均衡而安全。东阳传统民居营造也是『九九不离中,事事皆归一』,言必称『中』。如果不能理解 『中』的内涵,则无法真正掌握传统营造的技艺精髓。可以说,对传统营造而言,『中』是『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建筑结构上的『中』,是最直观的。东阳传统民居以『一正两厢』的3间为基本单元,房间多为奇数,中间的房间称为『中央间』,为最小的轴对称结构。一组建筑群的房间数则奇偶各现,但即使是偶数称谓的『十八间头』『廿四间头』,其上首正房和倒座房必定是奇数间,从而形成规整的轴对称结构。卢宅肃雍堂建筑群就以肃雍堂为核心,形成九进院落的中轴线,可与北京故宫媲美,雅称『江南故宫』。走进任何一间屋子,人们都能不费吹灰之力地找到其『中』,比如屋顶正脊、榀架中柱等。即使是装饰,最美好繁复的纹样,必定被安排在最显著最高贵的中间位置。中,是极受尊崇极为美好的状态。

反映在技艺上,也是三句不离中。典型者如『三线归中,风吹不动』,指的是梁、柱、磉盘(柱础)三者的十字线都是中对中,则屋架稳固,风吹不动。『九九不离娘,泥水木匠不离中』,即从事传统营造的泥水匠、木匠、石匠等诸工种,在营造中不可离开中线、十字中线。若墙体偏离中心线,则整组建筑岌岌可危。如屋顶之鸱吻,尾端起翘若偏离中心线,即使仅毫厘之差,则不仅不能与屋顶正脊在外观上协调,其破风之功效也会大大降低,且极易被大风摧毁。

也并非所有的建筑或者结构都是显性的『中』,如果说中心对称、轴对称是一种『标准件』,那么东阳传统民居里更多的是『非标件』,其重心与中心并不重合。此时,就要跳出外在的形态去理解『中』——它是一种虽不规则但均衡、和谐的状态。典型者如战国时期楚国文学家宋玉《登徒子好色赋》中的『东家之子』,『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著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处处恰到好处。这种状态,即是朱熹极为推崇的『中庸』,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
投射在传统营造上,它必定是稳固安全的结构、优美和谐的外观、满足需求的功能,三者融合而中正鵠。如东阳传统民居中的木雕装饰有许多非标件,但是它们莫不遵循『中庸』之道,在满足审美需求和物理功能的前提下,使重心处于一个能保证自身和建筑安全平衡的位置。任何『非标件』都有它的重心,且在不同的放置状态下重心也不同,这个重心也属于『中』的范畴。

综览东阳传统民居,可以看到一个现象:许多中小型住宅为适应地形、利用材料及满足生活需要,往往无法像中大型建筑群那样『中规中矩』,在空间上见缝插针、旁逸斜出、错落咬合,建筑所用的木材也多弯曲。这种因地制宜、因材施艺,涉及的是『中』的最高境界——道,也就是合乎法度、遵循规律,是『中和』之说在营造中的最高级运用。『道者也,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任何事物都有其特定的规律,无法抽离,只有遵循规律、利用规律,才能获得成功。工匠以格物而致知,他们所要达到的『知』,就是规律,就是跳脱浅显的技艺层面、对规律游刃有余的运用,所谓『万变不离其宗』,『宗』就是『中』,就是『中庸』所追求的『大本』和『达道』。(雄心营造/文) https://t.cn/A6wIwhD0


发布     👍 0 举报 写留言 🖊   
✋热门推荐
  • 邂“后”之旅,成就C位人生
  • 奔跑吧最新录制嘉宾名单曝光 杨幂来啦,你们想看大幂幂踢足球吗?
  • 张檬向刘雨欣道歉 网络暴力足以摧毁一个人,希望大家多一些正能量!
  • 北大校长致歉 | 最容易念错的英语词,你读错过几个?
  • 实验室2天“种”出钻石:钻石,全球最成功的营销骗局!
  • 警惕!部分"海淘"多肉植物可让人致幻!卖家却依然在销售!
  • 上海高架停车互殴完整视频
  • 主持人被罚没1亿 他这样操纵股票
  • 北京六旬大妈打赏主播30万元,背后原因让人心酸……
  • 马化腾怒怼张一鸣 两位大佬为抖音“开撕”
  • 这位顾客你在哪?你买包子误付14万元,店主急寻!
  • 孙莉晒多多喂妹妹吃饭,好有爱的姐妹俩,多多漂亮,妹妹可爱!
  • 刚刚!南京警方通报“幼托班虐童案”
  • 人物 | 创造历史!温哥华马拉松,郑芝玲243夺冠,她的PB是233
  • 常州一八旬老太翻高架隔离欲轻生,宝马车主急停一把抱住
  • 重罚!鸟巢半马男子第三名替跑,取消成绩终身禁赛
  • 提车期间被召回 百万玛莎拉蒂能不能退? 律师这样说……
  • 奥沙利文要当外公拒做评论 21岁女儿痛斥其"恶行"
  • 谢霆锋组饭局亲自下厨,每一道菜都有一种人生感悟在里面!
  • “来抓我啊!”百色一男子拿枪拍视频挑衅民警?结果悲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