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终南山的“修行者”,我寻访过600多位隐士,他们在这里确实“都挺好”!#修行必读#

一、寻隐者不遇

2008年之前,张剑峰的身份是青春文学图书编辑。自从走上寻访终南隐士的道路之后,他的身份变成杂志《问道》的主编,他对隐士的采访就刊登在这本杂志上。

“前几年接触文学圈、做期刊,庸俗的东西太多,感官享受的东西太多,大家在想怎么赚钱,怎么花钱,这些东西固然不错,但是人的生活视野太小、太局限了,我想看看另一种生活,修行者的生活就像我忽然发现了清澈的水源,以前的浑浊的水质就不可再饮用了。”张剑峰这样形容这一变化。

2008年,看过比尔波特的《空谷幽兰》后,张剑峰决定去终南山寻找书中所写的隐士。“我从南五台开始走,第一次是跟一群驴友一起,结果什么都没有找到。”这对他来说是个教训,后来他才知道,远远看到一群驴友结队进山,隐士们就关了门,或者躲到其他地方,以免被打扰。

“寻隐者不遇”是很多人的经历,有不少读过《空谷幽兰》的读者有过去终南山寻访隐士一无所获的经历,西北大学的郭老师2009年夏天曾到终南山大峪寻访,但既没有看到隐士,也没有看到隐士居住的茅棚。

张剑峰介绍,并不是所有的隐士都不欢迎到访者,有的修行者准备出山,他或许希望和到访者结缘,有的修行者正在用功的时候,是不想被外人打扰,而且要看到访者是什么样的人,如果是去山里旅游旅游,往往这样的到访者最多。

“四五十人拿着大喇叭,边走边唱,带着酒肉,留下一地垃圾,然后转身就走,对山里这些修行者,他们只是好奇。”每遇到这样的到访者,隐士们只能关门谢客。

二、敲门需要喊暗号

有人说,人人都想在终南山寻到一个白胡子老头,但是最后只寻到一棵歪脖子树。

“我也想遇到一位鹤发童颜的神仙,一位无所不能的仙人或者圣人,就太完美了。”最开始,张剑峰抱着寻访圣贤的目的走进了终南山。

第一次寻访失败后,张剑峰决定独自行动:“想到哪里就去哪里,稀里糊涂走,没有交通工具。”

并没有什么特别的准备,但为了采访修行者,他会带录音笔和纸笔。隐士居住的茅棚一些是茅草搭建,有些是山洞,有些是普通的住宅,他们分散在各个山谷里。

“一般到访者去敲门,修行者都会开门,但有些并不接待生客。”张剑峰说,“寻访了几百位隐士后我才知道,敲门需要念一些暗号。”

“阿弥陀佛”、“慈悲”、“无量寿福”是最常用的敲门暗语,如果是佛教修行者,敲门者敲门时念“阿弥陀佛”,道教修行者则需念“无量寿福”,佛教修行者和道教修行者的茅棚上一般都有标志来区分。

张剑峰讲了这样一个故事,他听说两位比丘尼师徒居住在一座山洞内9年,谁知找到她们居住的山洞时,明明听到门内有动静,但敲门却没有人应声。当时他不懂念暗号,只是坚持敲门,敲门几次后,师徒两人终于开门了。在她们居住的山洞,只有经书和简单的生活用品。

见到张剑峰,师父说:“你真是幸运,一般来敲门的人,敲一次没人开门就走了,我们平时不给人开门。”通过谈话,他得知,师徒两人在山洞居住9年,连附近的茅棚都没去过,也不接待外面的到访者。在山洞外,师徒两人在悬崖边开辟了一块三四平米大的菜地,张剑峰到访时,她们正在包白菜饺子。

“我第一次吃到那么好吃的饺子,她们也很少吃那么丰盛。她们问我从哪里来,拜访过哪些人,讲她们的师父如何修行,谈得比较多的是她们尊崇的修行者,讲智者的生活和道德,她们跟我说了一句话我现在都记得:‘你走了这么多地方,看到很多东西,但你要保持你内心纯净的种子不被污染。’后来我也看到一些修行人不是真正在修行,我看到玉的同时看到了泥土。”张剑峰回忆道。但他至今不知道那对师徒的法号,不久之后,那对师徒就离开了山洞,他再也没有见过她们。

张剑峰介绍说,这些修行人都很热爱生活,一般会把自己小茅棚打扫得很干净,做一点小景致,比如在门口种点花,但他们不用手机,离村庄近的修行者还会和村里人打交道,很少下山。

三、揭秘修行者

终南山是修行者最为集中的地方,但在华山后山、宝鸡龙门洞等地方都有修行者居住,他们随意居住在秦岭中,在做过一些采访之后,张剑峰逐渐掌握了一些知名修行者的信息,三年里,他的行程东西跨度大约400公里,至今已经寻访到600多位隐士,很多人成为他的朋友,对这些修行者的采访,让他诞生了创办一本丹道修证实录类杂志的想法,后来这些采访文章被发表在随后创办的杂志《问道》里。

2月12日,本报记者跟随张剑峰前往终南山大峪谷,寻访山中的修行者,他说:“有时候在山里走一天,一个人也找不到,有些隐士住得比较高,看见有人来他们就走了,但十有八九不会落空。”

台湾作家张德芬、主持人梁冬等名人也曾跟随他到终南山寻访隐士,现在在张剑峰周围,也有一些跟他一样去山中寻访修行者的朋友,但能坚持的并不多。

四、山中的隐士都是些什么样的人?

二十多年前,美国汉学家、佛经翻译家比尔波特来到中国,寻访传说中在终南山修行的隐士,因为《空谷幽兰》的问世,很多西安人才知道距离市区一小时车程的终南山中,还保留着隐居传统,有五千多位来自全国各地的修行者隐居山谷,过着和一千年前一样的生活。

“俗话说,有形的都有肉,其实很难找到闪光的人,真正的修行者都是劝人向善,告诉人们怎么样减少烦恼。修为很高的人外界很少接触到,只有圈子里才知道。”他说。

2月中旬,终南山中积雪较厚,在踏雪行走4个小时后,记者跟随张剑峰抵达了隐藏在大峪山谷深处的一处隐士茅棚聚集区终南草堂。

尽管是冬天,沿路仍遇见了一些隐士,黄道长常年在终南草堂居住,几乎不下山,他老家在东北,他说:“下山去做什么呢?我们下山后就像傻子似的,左右不是,无所适从,不知道该干什么。”

在距离终南草堂30分钟山路外,有一位去年11月从衡山来终南山修行的隐士,他并不觉得山中冷,只说:“在这,就是玩呗!收弟子,就看缘分呗!”面对陌生人,他们并不多谈其他。

“我们从小都知道世上有和尚有道士,但没法接触他们,一般觉得,出家人就是穷得没办法才到山里,但后来我发现山里的修行者大部分蛮有学养的。”张剑峰说。他上周刚见到一个山中的修行者,这位修行者藏书很多,留着长头发,特立独行,对电器等样样精通,在茅棚里给自己做了很多精美的家具,他主要研究天文,将天文研究成果和佛经、道经做了对比研究,而且他自己觉得别人并不懂他的东西,只能把研究成果刻在石头上。

“他不是一般学者,也不敢立论,他问我认识比尔波特吗,他要把他的研究成果发给他,看能否翻译成英文。在修行人中,像他这样的民间学术研究者很多。”张剑峰说。

冬天的终南山里,随时飞雪,黄道长给远道而来的寻访者包了一锅热乎乎的包子,包包子用的萝卜是自己在旁边的菜地种的,冬天他挖了菜窖存储这些蔬菜,米面油等物品都是朋友从山下送来的,他们称之为“供养”,记者上山当天,遇到一对给修行者送供养的60岁夫妇,他们提了一壶最好的花生油,背了一些日常用品走了好几个小时山路。

“如果没有供养也可以,松子、野菜等都是修行人的食物。修行人的行为,一般人看来不可理解,别人觉得住在山里很可怜。修行者对物质不抱太大希望,给一些修行人送供养,送东西给他,是为了满足我的心愿,对他们来说,送不送没什么区别。”张剑峰介绍。

五、从寻访者变成修行者

在寻访了数百位隐士后,张剑峰慢慢从一个寻访者变成了修行者:“光看看书,做口头东西不行,我开始只是旁观者,后来发现不行,开始对这些修行的行为并不相信,但又不断亲眼见到效果,不断否定自己的怀疑,慢慢地自己也开始打坐、练功。”2010年,张剑峰和张德芬等十多人一起凑钱在这里修建了十几间茅棚,取名“终南草堂”,可以供修行者居住。

对修行的好处,张剑峰说:“就是保持自己时时刻刻不迷失,做自己的观察者,喜怒哀乐你都时刻观察着自己。好像我之前的工作都是为我后来修行做铺垫,现在做的才是我喜欢的真正要做的事情,现在是个多元的社会,每个人都要做真正的自己。”

张剑峰有两个孩子,妻子做平面设计工作,父母也受他的影响开始修行。“父亲以前很不喜欢烧香拜佛的人,觉得是迷信,但现在父母也打坐,吃素食,现在他理解了,从心性上认识了修心才是核心,现在他知道修行人很有学识。”

张剑峰的妻子一直支持他,夏天的时候,还带着女儿到茅棚居住,吃饭前先感恩做饭的人,吃饭不能说话,以前女儿挑食,而在山里她会吃得干干净净。

“修行对我生活本质的改变是我看待事物的态度不同,如果以前,有一个东西我想得到,我肯定会努力争取,但现在,患得患失的东西就少了,人会更豁达一点。对物质不刻意追求,更注重精神生活,我之前的生活,也和大部分人追求的一样,但现在,我所追求的东西,不因大部分人追求其他东西而受到影响,不管社会变化再快,我所接触的东西永远简单。在茅棚里,吃饭睡觉晒太阳喝茶,那样就挺幸福的,很多人得到的东西很多,并不觉得幸福。”张剑峰说,“这座山不是一般意义的山,看到《空谷幽兰》时,我觉得好像在门缝里的一线光,我想看到光源在哪里,山是一个符号,是活着的文化。” https://t.cn/Rcdt451

朋友向你借钱,先不要着急问“借多少”,聪明人都这样做!

生活中,开口跟别人借钱很难,但反过来,不想借又不想伤感情,照样也不容易。这里面的分寸,掌握好了,朋友还有得做,掌握不好,你俩很可能就掰了。

刘伟和马强,多年朋友的交情。有一次,刘伟对马强开口了。

“最近手头有点紧,能不能借我点钱?”
“借多少?”马强有些为难,下意识地问。
“可不可以先借2万?”
“嗯……我现在手头也不方便。这样吧,这里有2000,你先拿去用,可以吗?”
“2000不太够,看在老朋友的份上,帮帮忙,能不能多借点?”
“那我看看……”
其实,这样讨价还价的交谈,最后,即使马强把2万全部都借出,刘伟也不一定心存感激,他会想:居然还要讨价还价,我们的交情,原来连这点钱都不值啊!

更何况,马强根本就不想借给刘伟这么多,但他第一反应就问“借多少?”,显然大错特错了,为什么?

“借多少”一出口,就失去了拒绝借钱的绝佳机会

面对多年朋友开口借钱,马强上来就把话题集中在“借多少”这个问题上,给刘伟的暗示是:能借+没准还想多借给我点,这么一想,刘伟立马提高了期待。

可问完的结果却是,只给个零头,刘伟的期待,一下子从巅峰跌到谷底。他会想:你如果一开始就不打算借,干嘛问数额呢?既然问了,起码借一半也行啊,只给个零头……打发要饭的呢?

最后,结局很可能就是,马强虽然也借钱给刘伟了,但同时,也失去了原本可以收获的人情,吃力不讨好;而刘伟,就算拿到了钱,也觉得受了侮辱,心里不痛快。

借钱时,每个人在对方心里,都有一个对应的“情感数额”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个人情社会,不论是亲戚,还是朋友,在各自心里,说白了,都或多或少与某个具体数额挂钩,这与亲疏远近、人品利益有很大关系。

亲戚关系近点的、朋友交情好点的、人品可靠的,愿意借的会多借点;关系远的、没那么交好的、人品差点的,愿意借的会少给点。

比如,平时联系少的同学朋友,突然来借钱,我们心里顶多借个四五千,对方能还则还,不还也就不指望了;而平时联系较多的亲戚借钱,我们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大几万的也会借,但太多了自己也会心疼,还得天天想着对方什么时候能还。

当然,这个“情感数额”,只有我们自己知道,是不能拿到台面上对比的,否则就成了很不讲情面的事儿。因为,你在别人那里,同样也有个“情感数额”。

正因为这样,当别人向我们借钱时,他们自我感觉的那个“情感数额”,跟我们内心对其认定的“情感数额”,往往是不对应的,大多数情况下,会低于我们认定的数额,这就尴尬了。

所以,一旦你提出“借多少”,把重点放在具体数额上,那你俩的关系,基本离破裂不远了。

人情,一旦用具体数额来衡量,甚至还要讨价还价,结果就是,两个人都觉得自己亏了,彼此还不领情;再加上日后,一个不想还、一个催着要,不管是友谊还是亲情,就在这种要债中,走向疲惫,最后破裂。

有层次地拒绝:别关心数额,先关心原因

遇到别人开口借钱,第一步,先别问“借多少”,而是问“为什么”。

区别就在,你如果上来就问“借多少”,那接下来话题的重心,还是落在你身上,比如对方回“2万”,那意思是“你借不借,看着办吧!”但是,如果你问“为什么要借”,那话题是落在对方身上,对方要提供原因、用合适的语句,来阐述他的理由。

另外,先问原因,一方面体现你关心对方生活,另一方面,也给自己下一步行动提供了思考空间。

而此时,对方提出的借钱理由,无外乎两种:

救急
比如对方亲人病危需要钱,或者在明确的短时间内贷款周转不开,等等,这种在保证真实的情况下,我们应该能帮则帮,毕竟,谁都有困难的时候。

但是,如果对方的数额过大,我们就要解释清楚,在我们能力范围内,给对方以援手,对方也不会挑理。

免息
就是把你当免息贷款,为了省去跟银行借钱的麻烦和那点利息。

比如对方想要买房、买车,或者其他大件儿。面对这种理由,一旦你借出去,以后,你们很可能就以催款关系为主,对方自觉点儿的,可能主动早点还你;不自觉的,就会躲着你,你们的关系,也会莫名其妙地越来越僵。

那一开始该怎么委婉拒绝呢?

一方面,继续深挖原因,取得对方信任,另一方,给一个自己借不出的相似理由。

比如,当对方说“买车首付不够”时,你可以说,“理解理解,现在好点儿的车,确实太贵了。”千万不要直白地质问对方:凭什么要买超过自己能力的车子?为什么不骑电动车?这样显得很不客气。

你只有跟对方站在统一立场,取得对方的信任,对方也才好向你吐露实情:还不是丈母娘或老婆逼的,要面子不拉不拉。

这时候,你就可以给出一个同样相似的理由,比如“这压力我懂,最近也是,丈母娘过来帮我们看孩子,正琢磨换个大点的房子,现在的空间太小又挤,天天都少不了摩擦……”

你这样一说,原来,大家都是为了自己的美好生活在努力,对方即使再不近人情,也不会说“你的美好生活先等等,先顾我的”这种话吧!

这样一来,对方本来觉得他这个理由很有说服力,结果,你面临跟他同样的困难,他也就不好再纠缠你了,而且你们还可以一起抱怨,同病相怜,增进感情。

在社会上,不像在家或校园,不是每个人都有个好爸爸、好老师,能手把手教你怎么说怎么做,只能靠自己去学去积累,很多时候,你的临场第一反应、第一句话就奠定了你自己未来发展的好坏。

生活中的人际关系,弄好了,可以帮你青云直上,弄不好,就会有无数双小鞋在等着你。有句话叫:细节决定成败。社会处处是陷阱,很多人就是因为不注意细节,最终在生活中、职场上、社会上吃了大亏。

给大家推荐一套近期很火的书,有关人际交往、提升口才,它总结了人生成功的3大技巧“做人、口才、修心”,通过具体的方法和步骤,教你怎么拒绝、怎么赞美,如何幽默,怎么说话办事、怎么做人等,图文并茂,非常详细。如果你在人际交往、职场上、社会上总有不顺,看看它,会有启发。

这辈子,逼自己读完这3本书,没有你进不来的圈子。

这一套正版共3本,现价9.9元,还不到一杯奶茶的钱。但是奶茶喝完就完了,3本书却可以受益终生,买来放书架或床头,时时充电,提升竞争力,何乐而不为呢!#电商号福利周##微博好物生活节# https://t.cn/A6M4NzDp

#兵言兵事# 【望月,在喜马拉雅山麓】翻过心中的那座大山——

当抵达成为信念,一切困难都不再难了

这是中秋节前连队最后一次组织巡逻兰巴拉山口。

山口的62号界碑,是上士吴杰和下士郭嘉诚心中“神圣的存在”。

这个每月巡逻4次的点位,位于海拔5700多米的山口上。艰难的攀登是对官兵体力和意志的双重考验,每一次抵达都会留下不同的记忆烙印。

第一次参加巡逻,作为一名新兵,当年19岁的吴杰是队伍中最年轻的队员。他至今不能忘记攀上山口、俯瞰座座雪山时的激动,脚下山崖仿佛“台阶”,一步步攀登的艰难,顿时化作那一刻的澎湃热血。

在吴杰看来,这是青春路上“最深刻的脚印”。

那次巡逻之后便是中秋佳节,吴杰和哨所另一位新战友一起给家人打电话,他告诉母亲,这个中秋节他有收获:“长大,就是翻过心中那座山。”

青春,值得为成长付出汗水。下士郭嘉诚是个00后,在巴弄卓康哨所所在的西藏日喀则军分区某团当兵已经3年。这个连队最高的哨点,是他青春的见证。

每年中秋节前进行一次山口巡逻,是哨所不成文的规定。在郭嘉诚看来,越是节日越要走一趟最难走的路,这关乎对祖国的忠诚,关乎对亲人的承诺。

刚选取士官时,郭嘉诚的母亲突然患病卧床不起。得知消息,他当着战友的面流泪了。

那天风很大,哨外的长廊上,郭嘉诚眼泪刚涌出便被风吹干。身旁的战友默默将手放在他的肩膀。人生艰难时刻,真诚陪伴犹如寒夜中的炉火。那一刻,一股暖流传遍全身。

那天之后,郭嘉诚再也没有惧怕高原凌厉的风雪,“总有一个与你并肩的人,让你忘记寒冷”。

温暖是可以传递的,并最终化为信心和信念。那年的中秋之夜,郭嘉诚翻来覆去睡不着,哨所星幕低垂,睡在上铺的他从窗口望见熠熠星光和银盘似的月亮,内心的牵挂又多了一重。

想起和家人视频时病榻上的母亲,恨不得立即飞回她身边……郭嘉诚在心里和自己较劲:“参加下一次62号界碑巡逻!”

做出这个决定,是需要勇气的。从小在城市长大的郭嘉诚,曾自认“不擅长爬山,不适应氧气稀薄的雪山”。此前他曾经2次“挑战”兰巴拉山口都没能登顶。

经历了挫败之后,郭嘉诚曾经一度惧怕。但他明白,年轻就要敢于挑战。

翌日清早,郭嘉诚主动申请和留守战友换班。那天,在距离兰巴拉山口62号界碑只剩几百米距离时,郭嘉诚不小心崴了脚,差点滑入一旁的冰洞。

“当抵达成为信念,一切困难都不再难了。”就像郭嘉诚说的,界碑在哪里,信念就在哪里。在战友帮助下,他一点点挪到界碑前。

这次巡逻之后,郭嘉诚的母亲奇迹般地从昏迷中苏醒。那天手握电话,郭嘉诚泪流满面。

那一刻,他的内心充满感恩。是迎难而上的历练让他变得更加坚强,更加勇敢。

“翻过心里那座大山,才不会惧怕下一次攀登。”这是郭嘉诚对成长的理解。

此后每次巡逻62号界碑,郭嘉诚都会收获“新的感受”。每次站在山巅看着绵延雪山,他懂得眼前的风景只有边防军人才能领略,那是坚守的馈赠。

翻过青春的最高海拔,这也许就是“抵达”的意义。

哨所月饼的特殊滋味——

守在艰苦的地方,幸福是件容易的事

一缕朝霞跳出山坳照在岗哨前的空地,阳光晃眼,梁艺馨探着脑袋、眯起眼睛望向路的尽头。

早饭过后,这已是指导员梁艺馨第3次出门了。

连队物资每2周上哨送一趟。上哨的车道弯多路窄,有些路段常年覆盖冰凌,每次运输车上哨,梁艺馨这个连队“大家长”的心都悬着。

“连队兄弟都是一家人,不担心那是假的!”在电话中得知,车再转个弯就到了,梁艺馨赶紧召集哨所人员到门口迎接。

列兵道博博有点激动,这一刻他期盼了许久。运输车捎来了物资,还有这孤寂雪山最稀缺的东西——山外的消息、远方的牵挂。

“拆包裹”是哨所官兵心中最欢乐的事。中秋节前能收到包裹,用官兵的话来说,“就像挖到宝藏一样,有一种特别的惊喜”。

守在艰苦的地方,幸福是件容易的事。“每次收到包裹都很满足,这感觉能持续好几天。”梁艺馨一边说,一边拆着手中纸箱。这一次,他如愿收到了期盼已久的爱心快递——女朋友朱若曦从成都寄来的满满一大包零食。

朱若曦和梁艺馨是中学同学,两人一起从四川老家走出来,一个考上驻河南某军校、一个考上成都某大学。

从上军校开始,收包裹就是梁艺馨最期盼的时刻:“学校管得严格,我外出不容易,接电话都有时段限制。朱若曦在成都每次想我了,就会给我寄上一个包裹。”

梁艺馨的手机里,至今保存着各式各样的包裹照片,有T恤,有手表,有小吃,还有“拍立得”照相机……隔着手机屏幕都能感到一股浓浓的爱意扑面而来。

那个年月,从成都到河南,一个包裹能走大半个月,朱若曦经常在电话中开玩笑:“咱俩的包裹走的路,能绕地球几圈了。”

梁艺馨的微信头像,就是一张月饼的照片。那是一年的中秋假期,朱若曦请假专程来看望梁艺馨,两人一起到酒店参加一场手工月饼制作体验时,亲手制作的月饼。

“月饼的滋味,就是团圆的滋味。”那一次,这对青梅竹马的恋人郑重做出了执手一生的决定。大学毕业,梁艺馨奔赴西藏边防,带着朱若曦对他的支持理解、更带着两人坚守的团圆梦。

一晃几年过去了,每到中秋,梁艺馨都能收到朱若曦从成都寄来的月饼。梁艺馨说,他们已经计划好了办婚礼的时间——就在明年的中秋节。

“月饼可真甜。”道博博把一个月饼塞到记者手里,笑得像个孩子。拿出手机,他给记者展示刚刚网上下单的月饼:“月饼寄给我爸妈。”

道博博记得离家的时候,母亲给他的包里塞了自己最爱吃的米花糖。当最后一块米花糖吃完的时候,小伙子流泪了。如今身在雪山的他,有了新的梦想:等休假的时候他要带着父母“打飞的”去贵州,看百里杜鹃。

20岁,一切皆有可能的年纪。

“我将来要开个月饼店,就叫‘哨所月饼’。”刚到哨所,道博博曾听老兵说,哨所的月饼特别甜。在哨所守了几个月,他才真正领悟老兵那句话背后的深意——哨所月饼的滋味,就是家的滋味;和战友一起吃月饼,就是团圆的滋味。

中士高鹏永远忘不了和战友在边防线上吃过的月饼。

那天,外出巡逻的高鹏和战友在一个垭口遇上风雪,他们被困在山洞。几个人点燃篝火,一起分吃一块月饼……

此刻一边和大家吃着月饼,高鹏的眼前再次浮现那个中秋节的风雪、山洞的篝火。

“在哨所,我吃过最有味道的月饼。”哨所月饼的滋味,都是人生的滋味。

每一个夜晚都可以是中秋——

头顶边关月,只为了身后的家国更美好

即将离队,高鹏舍不得哨所的一切。

高鹏主动和战友“调岗”,凌晨时分那个最容易犯困的时间段,他全部承担下来。他明白,哨所的月下坚守,将成为他一生中“最皎洁的回忆”。

执勤岗哨位于一片空地,远处是连绵雪山,再远一点的地方便是官兵每天凝视的边防线。

高鹏第一次站哨,就是在这样一个月夜。银盘一样的月亮,把班长王普的身影,衬托得愈加高大。在他的带领下,高鹏手握钢枪、站得笔挺。

气温降至冰点,冷风吹过,王普转身为高鹏紧了紧衣领。望着月亮,第一次站哨的高鹏,感受到坚守的传承、更感受到坚守的神圣。

那时候,城里的年轻人都喜欢一首流行歌曲《当时的月亮》。当兵前,高鹏经常和高中同学一起在KTV点唱这首歌。当他想起那句歌词“当时的月亮/曾经代表谁的心”,伫立遥远哨位的他,心中渐渐有了答案——军人的坚守属于祖国,头顶边关月,只为了身后的家国更美好。

“假若没有守在这里,我不会懂得,月亮为何明亮,山河为何壮美,边防线为何神圣。”写给家人的第一封信中,高鹏这样写道。

在这个遥远哨点,一茬茬官兵在传承中坚守,也在坚守中传承。

那天,下士吴郑弦第一次上哨。他的班长高鹏语重心长地说,站在哨位上,你更能感受到军人肩上责任之重。

第一次站夜岗,四周一片寂静,在这个海拔5500多米的战位,夜里听不到鸟兽虫鸣,耳边只有呼啸风声。翌日中午,吴郑弦给女朋友微信留言:“在山顶静谧的夜里,仿佛能看到远方的你,仿佛在守护着你酣眠。”

守护,因为责任。吴郑弦渐渐发现,在部队这所“大学校”里,他更加理解了何为责任,何为担当,“在哨所望过月亮,就会懂得脚下土地的分量”。

今年,吴郑弦到连队参加无人机操控员培训。他以优异的考核成绩成为连队首批无人机操控员。

这次上哨前,吴郑弦带着无人机,跟随连队战友参加另一个哨点的巡逻。那是一个海拔较低的点位,无人机成功捕捉到一处巡逻盲点的图像,而在过去到达这些“死角”,战友们往往要绕行数小时。

“能发挥技能特长,为连队执勤做点事,我觉得这个兵没白当。”吴郑弦说。同样感受到自身价值的,还有老兵吴杰。

攀上兰巴拉山口,吴杰用手机拍摄了一片冰川。他把照片发给妻子曾友花:“今年中秋恰逢你的生日,我依然不能回家……”没有说出口的,是老兵内心的亏欠。

手机那头的曾友花,一下子红了眼圈。她懂得,如果丈夫不是一名军人,此刻的她便可以和他牵手赏月;在每一个风雨的夜里,他都会来接自己下班。

曾友花更懂得,她是一名军嫂,必须用肩膀为丈夫撑起一片天。

这位边防军嫂,已经快一年没能和丈夫团圆。去年的中秋节、前年的中秋节,她都是和父母一起度过的。

去年,吴杰把一张三等功证书寄回家。曾友花把证书放在客厅橱柜里,这是丈夫的荣誉,更是她的荣誉。

同事问曾友花:“你的丈夫是做什么工作的?怎么老看不着他来接你?”曾友花说:“我的丈夫守护的地方很远很高。那里有巍峨的雪山,有璀璨的星河,他是为祖国站岗的人。”

“祖国要我守在哪里我就在哪里!”妻子的支持,让吴杰选择了继续坚守在喜马拉雅山麓。今年初,吴杰被评为日喀则军分区“忠诚戍边十大感动人物”。作为军嫂,曾友花受邀来到连队参加颁奖典礼。

那个团圆的夜晚,不是中秋胜似中秋。指导员梁艺馨,带着哨所战友郭嘉诚、道博博和高鹏,一起和吴杰夫妻俩过“团圆节”。

这一次团圆是如此珍贵。

桌上的菜是战友们自己炒的,香蕉和苹果是连队特意送上哨的;窗台上的几盆多肉植物,是曾友花大老远从老家带来的;还有官兵们的笑脸,是那么的真挚、那么的清澈……

端起盛满饮料的杯子,曾友花说:“如果不是来到这里,我无法想象这里的艰苦;如果不是来到这里,我也体会不到这里的‘温暖’。”

对于心中有祖国、有爱的军人和军属来说,每一个夜晚都是中秋,都是温暖的日子、团圆的日子!(解放军报/薛敏 徐娜 冯亚坤 龙龙)


发布     👍 0 举报 写留言 🖊   
✋热门推荐
  • 清水理央「今、ライブの光景を思い出しても、本当に素敵な経験をさせて頂けているんだなと実感しますし、私たち四期生のパフォーマンスを楽しみに来てくださっている方がこ
  • 并被反复强化,"我很差"就会成为孩子的信念,他的行为会慢慢向这种负面的信念靠拢,变成父母口中的"笨样子"。我母亲在这婚姻
  • #光遇美工[超话]##光遇美工[超话]#﹆我的上新日记﹆️⋆.ou're my  compass ִ⁺   ✦ 美工:雾迷藏热恋 ര  ✦ 本月上新:1ര  ✦
  • ”我看向何序,他眼底一片翻江倒海的墨色:“月清平安无事之前,你就给我跪在那!在mackey还没有进排练之前的排练场,末满和相关工作人员进行了各种尝试,但是觉得无
  • 为什么现在好多小姐姐不愿意做主播了呢?说说利端吧,我播了半年,第五个月遇见了榜一,一个月给我刷了20w,见面还是他请我吃了个饭,对我连头发丝都没碰,现在刷了30
  • 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 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
  • 写这篇文章的现在也很难相信我不久前还在阿联酋...接触这样很多海外演出和大型演出,好像再次意识到我第一次梦想成为歌手的理由和里面的热度,因为有一直和我们The
  • 另一方面我也想说,衰败从来都是暂时的,月季还会再开,小狗也会找到一个温暖的家。一方面我想说,流浪小狗也有他的快乐,他脏脏的毛发上散发着自由的光。
  • 心里真正有你的人,一定是那个愿意陪你聊天,认真回复你的每一条信息的人。》16:00@小亚马逊饿了 《你的摄影师》17:00@Wroyroy 18:00@小狗爱种
  • 当然啦,那肯定不是说在ayzd才第一次知道此人,才第一次见到此人颜,大油头也不掩王之颜色其实也有不少人,同样自ayzd“认识”他的吧?“幸与君相识,不负来时路”
  • 幸好,现在已经不想哭了,嘿嘿#虹凉##凉虹# CP30新刊,《世界的花》黄蓝黄无差不是试阅,只是随便截点糙图局部给你们看看……[泪]画了那么多却不能马上发出来,
  • 看到香蕉宝宝发的突然意识到一件事情 耗子所有的dyf全部都和耗子吵 舞担来争主舞 主唱来比谁开麦了声音大 队长要争一下谁最有实权 就连偶尔的人脉也会有人来踩一脚
  • 28.睡觉才是我的真正活动状态,清醒的时候只是为了收集做梦用的素材29.宝,你怎么不理我了?11.每次遇到乞丐,他们都向我抖一下碗里的钱,难道这就是炫耀吗?
  • #MotoGP[超话]# 杜卡迪不希望Marc Marquez加入 Pramac 的两个原因(外媒整理)外媒整理了两个明显的原因,可以解释为什么Marc Mar
  • 无论回首少时聪慧或二十年前之隔世,都方显得甲申以后的“悠悠忽忽,既不能觅死,又不能聊生,白发婆娑,犹视息人世”。”2、壮年“少为纨绔子弟,极爱繁华,好精舍,好美
  • 宠医给拿了{宠物筋灵解+维生素b+速诺}吃了没多长时间就没异常行为了,现在讨人喜欢的很,也爱吃饭了。给狗狗准备一个温暖舒适的狗窝进行趴卧4.狗狗常生活的环境尽量
  • 马塞利诺过去也曾接手前西乙球队韦尔瓦并帮助球队完成升级,在他的整个执教生涯中多次率领球队获得欧战资格,另外他还曾率领瓦伦西亚拿到2018/19赛季国王杯的冠军以
  • 没有生活供给,她就带着其他外交官妻儿,种菜,养鸡,挖井,做肥皂,这位昔日的上海名媛一下子变成了无所不能的女豪杰,即便如此那些跑防空洞的日子,还能听到她弹钢琴的声
  • 而那些曾经让我为难的事情,其实都不过是生活的考验,只要我们勇敢面对,就一定能够战胜它们。在过去的日子里,我总是把爱当作一种负担,总是觉得为了爱需要付出太多。
  • 可能我不太适合碳酸类的产品吧,因为之前用片状的碳酸面膜也是这样,敷完的毛孔跟没敷差不多。因为我是拿它当深层清洁面膜来用的,敷完之后毛孔没有脏东西浮出来,都不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