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大教授刘守英:农村没有李子柒,有的是无数孤单老人的家园!】
(转自公众号思想潮 |作者:刘守英人民大学经济学院院长、教授)

我已经有好几年没回(“注:湖北洪湖市的老家)去了。一般家里有事我肯定回去,没事很少回。因为,回去会有很多问题解决不了。老家的很多事,包括市里的一些难处、镇上的难处、村里的难处、周边老乡的难处,他们自己找不到解法,指望我去解决,实际上很多我也解决不了。县以下的很多问题,乡村本身解决不了。

我这次回去,一个很直观的感觉是,农民的整个状态,主要是物质状况,比想象的好。
 
我八十年代初离开我们村的时候,挺悲观的,农民的辛劳程度太高,面朝黄土背朝天。几千年来,中国农民就是这个状况。那个时候,农民的问题,一是辛苦,二是收入来源少,穷。

现在,第一,老百姓平均寿命变长了。我这次回去看到,老人活到七八十岁很正常。八九十年代,一个村,人能够活到70岁以上,都很稀罕了。老年人的面容也比原来要好,脸上有光,不像原来面朝黄土背朝天的那种劳累对生命的打击、受压。能看出来,劳累程度降低了。
 
第二,农民的收入跟原来有很大变化。原来没有现金收入来源、没有活钱,极端的贫困;现在收入还是过得去、不是太大的问题。只要家里有人在外面做工,稍微勤快一点,怎么都能挣到一些收入。
 
养老是很大的一件事,但对老人,现在也不是钱的事——他的儿子、儿媳妇或者姑娘出去打工,一年怎么都得给他留一点钱;他自己的养老金(一个月几百块)基本不会给子女,都在自己的账户上,一年去取几次(我问过他们)。老人手上有自己可以拽着的钱,他在家就不会那么受歧视。
 
第三,农民的住房改善明显。这些年,农民出去打工(包括有一些在乡村干活的),他整个资本积累、经济改善的状况基本都体现在他的房子上。八十年代,农村住房很差,你进到一个村,是破败的;现在,一个村一整条路两边都是农民盖的房子。
 
第四,农村的公共设施比原来明显进步。从县城到我们村,路挺畅通的,而且两边的景观也挺漂亮,显示出乡村摆脱贫困以后的景象。我离开村里的时候,都是土路;现在,大的路都畅通了。村内的路,取决于这个地方的慈善状况——有出去做公务员的,找一些钱,有一些小老板挣钱后捐一些。
 
第五,乡村的分化很严重。村里大部分农户的状况,无非是好一点差一点——有的可能出去干的不错、已经能做企业;出去打工中比较勤快的,尽管比第一类差一点,也还不错。但确实有极少部分农户,状况很不好,有的是因为生病、家庭遇到不测,还有一些是家庭能力问题。
 
这是我从外表上看到的乡村变化的状况。
 
所有这些变化,实际上都是农民出村带来的。他的收入来源是出村带来的,住房是出村挣的收入带来的。收入改善导致的农民精神状态变化,也是因为出村带来的。
 
当然,农民的这些变化,也配合有一定的公共服务——路、用水、养老。
 
总之,农民出村带来的变化是本质性的,而政府公共政策、公共品的提供,总体来讲是到位的,对于改变过去乡村没着没落的状况,还是有贡献。
 
农民出村是一件大事。如果没有农民的出村,乡村的状况跟我八十年代走的时候,应该是差不多的。

我们看到了乡村的进步——最大的进步就是收入增加了、钱的来路增加了。那么,问题在哪儿?令人担忧的地方在哪儿?

对现在的乡村来讲,令人担忧的是下面几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人”。

乡村的老人是“人”的最大的问题。最代表中国农业和农民的是40、50和60后,这拨人是真正搞农业的,爱土地,乡土情结很重,而且也不会离开村庄——他们也有出去的,但回来了,有在外面干的,也会回来。他们是以乡村为归依的,以土地作为主要生活来源,以农业作为主要职业。这批人现在的问题是绝望。这种绝望,不是因为他没钱,而是整个社会大变革带来的。传统的中国乡村,是一家一户、一代一代在一起;现在,老人身边常年没人。

以前,家里年轻一辈出去打工,孩子还留在农村,最起码老人还给孙子、孙女做饭,他还有存在感;现在这拨出去打工的年轻父母,小孩小的时候就带在身边,到小孩上初中时,有一个人回来陪读,初中在镇上、高中在县城。这样基本把老人跟传统的血缘关系、情感联系切断了。这些切断以后,老人不是穷,而是极其孤单。

我问过我们村的老人,他们到这个年纪,也没有什么农活。这些人一辈子干农活,当农活停掉以后,依托就没了。他的存在感、价值就没了,他就非常绝望。比如我们村,老人要么是打麻将,要么就是聚在一起,到村部听碟子。

中国几千年来追求的是一家人其乐融融,现在一下子没人了,传统的代际情感纽带断了。所以,他们主要是精神的、心灵的孤单。

我们村十几个老人,我问他们,平常讨论最多的问题是什么。他们说,讨论最多的是怎么死。生病的,一是没人管、没人照顾,二是大笔开销,他怕给后人留麻烦,也没有那么大开销的能力。他们觉得自己没用了,对儿女也没什么用了。一些老人,当他身体状况不好的时候,还会采取一些极端的手段。至于心理的疾病,就更没人知道了。

40、50、60后这些人,基本以乡村为归依。未来,他们的养老会成为非常大的问题。传统的养儿防老的时代,一去不复返。年轻人一年就回来几天,怎么可能养儿防老?

接着是70、80后。假设他们也跟之前的人一样,归宿也还是回到乡村,但他们没怎么从事过农业,至少参与不多,这些人未来回到村里,他不从事农业,他做什么?

很有可能,这些人回来以后,就在镇上或县城买个房子,买个门面,开个小卖店——回乡,但不落村,也不落业。为什么这几年县城的房地产那么活跃,是跟这个相关。这样的话,70、80后,会跟乡村、乡土更加疏离或断根,甚至处于一种阻断的状态——阻断的状态就麻烦了。

还有一类人:小孩。上一代人出去打工,孩子丢在家里,老人看着。但这一代人出去打工,是把孩子带在身边,但他不可能有精力管孩子。所以,农二代的孩子,在城市事故率极高。

再就是孩子的心灵。原来是留守的孤独,但现在他从小在城市看到、接触的是城市对他们的不平等,从而带来心理问题——越是农村的孩子,越在意穿着、收入、是否被人家欺负。

所以,看上去是把孩子带在身边,实际上没有解决根本问题。

小孩上初中,家长最起码得有一个人回来陪读。现在很多农二代,实际是被孩子的教育拖回来的。这实际上阻断了这个家庭进入城市的进程,教育本身阻断了他们城市化的进程。

▍第二个问题:“业”、产业。

整个乡村,年轻人只会出,不会进。大量的人走了以后,整个乡村就没有什么人了,“业”就起不来。人都走空了,谁来做“业”?乡村振兴,怎么振兴?

现在整个农村,你看到的是产业的凋敝。原来农民都在农村,当他的收入来源主要是在农村,他会在乡村找很多办法:怎么样把农业搞得更精细一些、产量更高一点、卖的钱更多一点;多养几头猪、多养几头牛,增加一点副业收入;再不行,去做点买卖,把这个地方的东西倒到另外一个地方去卖,我帮你做点事,你帮我做点事⋯⋯农村是靠这些。但这些东西的寄托,是人在乡村。现在,大家的收入主要是在城市挣来的,已经不指望在农村搞收入。

在农村,找不到“业”的发展出路,这是非常要命的一件事。“业”就变的越来越单一。家里年轻人出去了,土地就交给年老的人——农民还是不轻易把地荒废掉;隔壁的几家人再走,走到家里老人都没了,这些地就交给邻居、亲戚来种⋯⋯基本整个农村的“业”,就只是一个以土地为生的农业了。

这是当前农业的第一个问题:乡村的经济活动更加单一化。

这个“业”的问题在哪儿?当少数人从事的农业扩大规模以后,尽管有机械辅助,但这些人的劳累程度非常之高——这是我原来没有想到的。规模扩大以后,规模效益没有出来。比如,规模可能扩大到50亩,但这个农民为了使他经营的土地一年能够多留一些收入,他尽量少雇工、少用机械。这个“业”实际上成了留在农村的这些农民的内卷。他更密集地使用自己的劳动,更辛勤地去从事耕作、从事农业经营活动,以使一年下来留在自己口袋里的现金收入多一点。

最后就变成,土地是规模了,农业是机械化了,但留下来的这些农村人因为农业收入低,他付出的辛劳程度更多。二三十亩地,一年收入也就几万块钱,如果全部雇工、机械化,就剩不下来什么钱,所以他就把很多环节自己去辛苦。

现在有些人说,扩大规模,一家经营扩大到200亩,就可以增加多少收入。但是扩到200亩,农业要素组合的匹配度要求更高,产前、产中、产后,机械化的耕种,各个环节成本的节约,需要更好的要素匹配来实现,一般农民做不到。做不到的话,规模越大,成本越高,农民为了节约成本,就更辛劳,也不可能做更大的经营规模。

所以,农业的第二个问题是:这个产业本身在不断内卷,变成少部分人靠更辛劳的经济活动留下更多现金收入,而不是想象的更加现代化、机械化、规模化。很多时候,不到农村,就容易想当然。

农业的第三个问题是:期望乡村的产业更加多样化——比如三产融合、乡村旅游等,来支撑乡村更活、更复杂的业态,但问题是,需求在哪儿?

不是所有的村庄都能通过城乡互动来实现产业多样化。我们不能把极少数村庄由城乡互动带来的变化,想当然地拓展为大多数农区都能实现这样的。

大多数传统农区乡村产业的多样化,是农工互补、农副互补,是农民靠着农业做点生计,靠一些副业、手工活动,来增加收入,跟现在很多人讲的城乡互动带来的乡村产业的多样化、产业融合,完全是两个概念。大多数村庄是实现不了城乡互动的产业多样化的。

▍第三个问题:住。

住房基本反映了农民经济状况的变化,我们确实看到了农民住房状况的改善——进到乡村以后,农民相互之间比来比去,张家盖了两层楼,李家一定要想办法盖得比他高一点。

住房条件的改善,是改革以来乡村面貌最大的改变。包产到户的时候,农民有钱就盖房子,后来农民出去打工,有钱了,回来还是盖房子。这是农民基本的行为模式。它的好处是,带来整个乡村面貌的改变。问题是,乡村盖的这些房子,利用率极低。

我这次回去,是晚上十点多进的村,整个100多户的村,差不多就只有五六户亮着灯。老人不在的,年轻人出去了,这家就锁着门,常年是黑的。

这意味着,整个城市化以来,农民积累的大量资本,不是用于进一步扩大城市的资本形成,而是积累在他未来落叶归根的这些村落——回到乡村盖房、装修,不断添加房子里的东西,目的是备着他以后回来。但这些资本的利用率非常之低,几近闲置。

▍第四个问题:占地。

现在农民盖房子,已经不在原来村落里盖,都盖在公路边。农民的住房从传统村落到路边,实际上是一场重大的村落改变。传统村落,是依水、依地而形成的,是为了农业经济活动的方便。现在农民为什么整体往公路边盖?这是一个人口迁移社会的表现:交通出行方便。从原来农耕社会村落的布局、空间形态,转变为迁移社会的形态。

现在,我们把去农村看到的景象整个构图起来,你看到的乡村是:第一,人——老人的绝望,农二代的归属不定,留守儿童心灵创伤;第二,农村经济活动越来越单一、农业越来越内卷;第三,农民的住房明显改善,但占了大量农民在城市积累的资本,没有进一步在城市形成更大的资本积累,而变成在乡村闲置的要素;第四,大量耕地的占用——住房的占用。

这样看来,乡村振兴,任重道远!

https://t.cn/A6Msk4TT

感谢来自家婆的厚爱 勇敢牛牛冲鸭[給力]
一路过来 每次产检家婆都陪同着 缴费跑腿忙上忙下身水身汗 平时有空还要过来婚屋帮我搞卫生 自己累死累活也从没抱怨过 各种汤水营养品伺候 孕期也是各种关心照顾 还要迁就脾气不好的我 为了我日后修护的好也愿意自掏腰包送我去月子中心
真心感恩感谢[心][心][心]

杜新枝自媒体账号改名了!网友:改得不错,自降一辈

好像不是昨天就是前天,突然发现杜新枝的自媒体账号上改名了!

一边打着反对网暴的旗号,一边在网上不断发布东西,这就是郭家人一贯的动作。咱们数一数,凡是和郭家沾边的人,除了小孙子楷楷以外,哪一个没在网上吼两嗓子?郭希宽,说过我要为自己代言;熊磊,经常以姚策遗孀的身份面世;姚策的堂嫂,也出来直播卖红薯了;郭希宽的外甥女,也没少发声;熊磊的父母也有D音号,只是我们关注的少而已。

当然,主角还是杜新枝。记得她曾经用过类似姚策郭威的母亲、姚策的亲妈、郭威的养母等一系列网名;但是,最霸气的还是“河南杜妈”这个名字!河南,表明自己的籍贯;杜妈,表明自己的姓氏、年龄和身份。最关键的是,辈大!不管是谁,只要一看到“河南杜妈”

这四个字,只要一念出“河南杜妈”这四个字,就自降一辈。厉害!

再有,名字比较厉害的还有“郭希宽的外甥女”。既然承认自己是外甥女,不管远近,郭希宽都是她的舅舅。爹亲叔伯为大,娘亲舅舅为大。我们国人有个优良传统,就是只要比我们辈分大的,一律不能直呼其名。舅舅,作为尊贵的客人,外甥、外甥女更不能直呼他的名讳,这是大逆不道的行为。

此次杜新枝把“河南杜妈”改回原名“杜新枝”,显得更实在,没有了高高在上的空虚,没有了以上示下的霸凌。为此,网友们表示:改得不错,自降一辈,和我们同辈了。

熊磊当初的遭遇重现!姚策堂嫂助农带货,被当地供货商拒绝

莫要虚夸自己好,善恶美丑人自知。据说,直播卖红薯的堂嫂,遭遇了当时熊磊的情况。

就像有的网友所说的那样,姚策需要肝时没有看见她,姚策需要钱时没有看见她,姚策需要抱遗像时也没有看见她。一切风平浪静了,这个堂嫂突然就窜了出来。证明郭家的清白,维护杜新枝的名声,说过“真要查到底,就怕你们不敢查”的狂话。现如今,好像也积攒了一些人气,于是,干起了直播卖红薯。

红薯是兰考的特产。从堂嫂发布的图片看,兰考的红薯个儿大、光滑,品相不错,当然看不出红薯的味道。按理说,能搭上网络经济的快车,给当地销售红薯,人们还不求之不得吗?然而,我们想错了。

据说,堂嫂托人想给家乡卖红薯,想着助农带货。可是,当地的一些供货商一听说是堂嫂,马上拒绝。

当时熊磊直播卖瓷器的时候,不是也有过相同的遭遇吗?一听说熊磊想直播卖瓷器,当地一位指着直播卖瓷器的网红都被气哭了,还有的生产商一听说是熊磊给直播卖瓷器,纷纷拒绝代理。有的生产商表示:别看杜新枝说熊磊生在景德镇是景德镇的骄傲,但我们景德镇人却不以为然。景德镇千年瓷都,件件瓷器都有灵气,人品不好的干不了啊。

熊磊当初的遭遇重现!堂嫂直播卖红薯遇到了瓶颈,想为农、助农办好事,可人家就是不买账。

从中能看出些什么呢?兰考可是郭希宽的老家啊,之前郭希宽回乡给母亲过忌日,不是还慰问群众、送米送面来着吗?怎么都这么不给面儿呢?

说熊磊的父母感动九江太夸张,说开封舅舅感动开封不勉强

昨天,开封舅舅的直播也挂上了小黄车。据说,只开播了很短的时间就停播了。

按照开封舅舅的说法,停播的原因有三:一是货物准备不足,都是九江的特产,一上来就被抢购一空;二是打赏的人太多,打赏的礼物太多,开封舅舅都不好意思接受了;三是因为自己的直播,一些人的直播停了,因为人们都跑他这里来了。看看第二、第三个原因,开封舅舅的确值得点赞。

开封舅舅和熊磊的父母一样,应该属于错换人生案件的局外人。不过,有人曾经说过:熊磊的父母在医院服侍姚策、把年夜饭安排在医院里、接受姚策葬在景德镇,他们可以申报感动九江人物。当然,不知道九江市人听到这个消息做何感想,网友们却都不以为然:太夸张了,小题大做不应当。

如果说熊磊的父母感动九江太过夸张的话,那么,要说开封舅舅感动开封,似乎并不勉强。为了自己的妹妹,为了伸张正义,为了追查真相,这个开封舅舅确确实实干了几件能感动开封的大事。

一是准备卖房。当初姚策罹患重病,每天的医疗费很高,妹妹倾家荡产,一筹莫展。于是,开封舅舅就把自家的房子挂在网上,想卖房救外甥。也是楼市萎靡,更是幸亏没卖。妹妹想捐肝救子,一验血发现姚策不是亲生的。再后来姚策及熊磊与许敏反目成仇的事大家都知道了,所以幸亏没有卖房,幸亏没有再往里面搭钱,否则,熊磊是不会认账的。

二是气病了。妹妹一家遭受到令人难以想象的网暴,有人竟然说姚威随北海舅舅,让妹夫姚师兵和姚威验DNA。这是骑在人脖颈子上拉屎啊!开封舅舅气病了。

三是直播挣的钱给妹妹。918开封庭审,把自己的旁听证让给他人的是这个开封舅舅,与广大热心网民站在雨中13个小时等待庭审消息的是这个开封舅舅,国庆节围着开封大街小巷寻找手环的也是这个开封舅舅。为了妹妹,奋不顾身;为了妹妹,在所不辞。郑州遭遇特大水灾,亲自驾车运送支援物质的是这个开封舅舅。60岁的人了,上有90岁的老母亲要赡养、要陪伴、要照顾,本该颐养天年的年纪,却为了妹妹的正义、真相,不得不终日奔波。据网友介绍,开封舅舅直播挣的钱,全部补贴给妹妹。一方面,妹妹家的生活真困难;另一方面,妹妹状告那些网暴者,就需要打官司,就需要钱。

如此说来,开封舅舅就是中国好哥哥!有父从父,无父从兄。开封舅舅把长兄如父的好传统发挥到了极致,为自己的妹妹做到了最好。这样说,开封舅舅感动开封,还真不勉强。

杜新枝回娘家和老父亲借钱了!网友:想转移财产?

据网友爆料,最近杜新枝回到娘家,看望年迈的老父亲,还给老人剪指甲,因此获得了老人的夸奖。据网友说,杜新枝不是单纯地回娘家看望老父亲,其实是和老父亲去借钱。

杜新枝的父亲,早年也是公职人员,还是一个什么公司的副经理。据包村G部张献春说,杜新枝的父亲有钱。然而,即使老人真的有钱,好意思再向年迈的老人伸手吗?

为此,有的网友分析,这又是杜新枝玩弄的花招,哭穷叫街,目的还不是想转移人们的视线,还不是想转移财产!

据说,上世纪80年代,杜新枝就是当地少有的万元户。其弟弟杜新勇也说过:我姐姐和姐夫很会过日子,当初挣得了第一桶金。你想啊,将近三十年家里没有大的变故,只是给以前的郭威买了一栋楼、娶进了媳妇,给姚策治病只出了1万块钱,家里的大钱根本没有动着。怎么说穷就穷到回娘家向年迈的老父亲借钱的地步呢?

其实,杜新枝善于装穷。当初,为了给姚策募捐善款,她不惜在镜头前哭叫黄天,一行鼻涕两行泪,没少赚取人们的同情,没少募集善款。

再说,918庭审结束后,杜新枝不光在开封大宴群粉,还回驻马店、兰考招待亲友,都摆了好几桌。没钱,能摆好几桌吗?

因此说,眼看大势已去,真相将出,负刑责可能就免了吧,但是,赔偿却万万不能免啊。我都穷得回娘家和老父亲借钱了,哪来的钱赔偿啊?


发布     👍 0 举报 写留言 🖊   
✋热门推荐
  • #谷爱凌[超话]#107人真是的是个神奇的动物,因为有各种情感所以和动物有区别,放纵一时爽,毁掉的却是努力过的时间和汗水,人区别于机器是有情绪起伏和波动,有难过
  • 每天定时定点带恩恩出门促使我也有一个规律的作息每天会因为带恩恩坐电梯时发现里面没有人而感到放松开心虽然恩恩并不会伤害大家 但是由于它的体积太难免会吓着一些人 但
  • 今天特意为了打卡啵啵的生日大屏,公交换地铁,再顶着大太阳走了1.1公里去了影院。今天走了13.67公里,谁不为我留下感动之泪,晒的我是汗流狭背,黑乎乎大队有我一
  • (凡尔赛一下,以后哭再回头看[哈哈])#日常碎片plog# [微风][微风][微风]文艺批评的方法批评在汉语的日常语境中往往是贬义的,但是在“文艺批评”的语境下
  • #腾讯暂无出售美团股份计划#【腾讯抛弃美团 在王兴的极端假设里】预言家王兴可能也没有想到,自己的极端假设或许有希望再一次成真。在这个极端假设里,王兴对美团未来在
  • 10.其实我不太懂喜欢,可我想走向你11.冗长的黑夜里,你是我唯一的光12.你若喜欢田野,我愿植荒十年,换得一时春生13.于我而言,这世界有两个你,一个在我眼前
  • 本来日子可以波澜无惊的过下去,可是那天,我听到主人当着我的面讲,她对我们这些面孔已经厌倦,将会选择一批新的机器人来代替我们进行剧情演绎,而我的结局,想来大抵是拆
  • 自言默默叨叨的碎碎:今天放假的第二天,也是补课第一天,终于期末考完了,这次成绩还可以,比我想象的高,总之进步了,也选择了理,希望可以一点一点进步,毕竟受疫情,我
  • 平常钦州人讲的“又乜又物”意思是说“理由不足的推托之词”“闪烁其词”等。 那么,小董话“烟侵”又是什么意思呢?
  • 一路陪着她成长才是最长情的告白,她注​她的起点是手持传单的街头,她五年走过的是无人踏足的崎岖路,她在无尽的误解、诋毁中坚持,她的终点将会是万众瞩目的未来。#鞠婧
  • 然后唱的最差的桥段一听就觉得哒咩,不行,完全不行。于是我也跟屁虫!
  • ……3,石岭山寨,车可以直接开到观景平台,下车就可以看日出。我还真记住口号了[允悲]积极响应社区活动,一早出门观影#王俊凯电影断桥#重庆|这个夏天最哇塞重庆S1
  • (下个月计划去部队呆几天,回来开奖+制作)类似图中这款~看情况以后可能把这种抽奖当常驻了,因为比较麻烦所以可能两三个月抽一次,这只是我的兴趣爱好,不想成为负担。
  • 如果你在生活中遇到小刺猬一样的人,不妨先别被她的锋芒吓住,摸摸她,说不定刺是软的~文文,很开心感受到了你的锋芒毕露✨,也摸到了你软软细腻的肚皮于文文你今天很美很
  • 一种唱戏行为A面:某y生做的鼻纸太绝了,去面的时候get了我的点,还帮我改了案例!给姐妹康康我现在鼻纸状态,近期有膨胀金 B面:他是不擅长处理xx问题,y院出来
  • 静逸的匡庐脚下,处处都有“采菊东篱下,悠然现南山”的场景~ 这里能瞬间静下来……爷爷出门玩去了…恰巧碰上了奶奶准备出门,看我来了,丢下手里的物件,忙着招呼我,永
  • #骆少川是贵族# 《民国大侦探》中的钞能警探骆少川简直帅炸了,霸气又正义感,办事靠谱还仗义,为了让朋友能够留在哈尔滨,说办侦探社几天就办好了,去银行查案被仗势欺
  • #严浩翔十八岁生日快乐# 对于读书的我只能做些力所能及的事了,写着写着,我对我弟弟说,“弟弟#严浩翔# 的成人礼来了,我的养成系快结束了”他说“什么意思啊,是意
  • 2、关于考证:大学里,自己的专业证书一定要考,英语证书一定要考,其他的证书不一定都要去考,时间精力足够的状态下可以,如果自己迷茫没有方向、完全不知道干什么,那去
  • 在每个人的一生当中,可能或多或少或大或小的都会遇到一些让人无奈茫然不知所措的事情,有的人一生活在抱怨中,演着受害者;有的人积极勇敢乐观面对,就如书中的鲁滨孙,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