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死问题是人类关注的终极问题,无论哪种重要的哲学和宗教都对生死问题有所讨论。儒家、道家和中国化的佛教禅宗在生死观上都对中国人有着深深的影响。虽然它们对生死问题的看法不同,但却都反映中国文化的特点。

01

儒家的生死观:道德超越,天人合一,苦在德业之未能竟

“天人合一”的境界是人生的“不朽”,儒家生死观的基本观点是“死生由命,富贵在天”,因此,它重视的是生前,而非死后,孔子说:“未知生,焉知死。”生时应尽自己的责任,以努力追求实现“天下有道”的和谐社会的理想。

人虽是生活在现实社会中的有限之个体,但却能通过道德学问之修养(修道进德)而超越有限之自我,以体现“天道”之流行,“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孟子说:“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夭寿不贰,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

一个人如果能保存自己的本心,修养自己的善性,以实现天道的要求,短命和长寿都无所谓,但一定要修养自己的道德与学问,这样就是安身立命了,就可以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这种“天人合一”的境界是人生的“不朽”。因此,儒家认为,虽然人的生命有限,但其精神可以超越有限以达到永存而不朽,所以有所谓“三不朽”之说:“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

明朝的儒者罗伦有言:“生必有死,圣贤无异于众人。死而不亡,与天地并久,日月并明,其惟圣贤乎!”圣贤不同于一般人只在于他生前能在道德、事功和学问上为社会有所建树,虽死,其精神可“与天地并久,日月并明”。

这种不朽只是精神上的,它只有社会、道德上的意义,而和自己个体的生死没有直接联系。宋代张载《西铭》的最后两句说:“存,吾顺世;没,吾宁也。”人活着的时候应努力尽自己的社会责任,那么当他离开人世的时候是安宁的、问心无愧的。

由此看来,儒家并不以死为苦,那么儒家的学者有没有痛苦呢?照儒家看,从个人说,如果“德之未修,学之未讲”是个人的痛苦,而更大的痛苦是来自其社会理想之未能实现。

南宋的文学家陆游在他临终前写了一首诗留给他的儿子:“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陆游在死前的痛苦不是为其将死,而是没有能看到宋王朝的统一。

南宋末还有一位儒者文天祥,在他临刑时的衣带上写着:“孔曰成仁,孟曰取义,唯其尽义,所以至仁,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何,庶几无愧。”文天祥视死如归,因为他以践履孔孟的“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的道德理想而无愧于天地之间。

因此,对于儒家说,痛苦不在于如何死,而在于是否能作到“成仁”、“取义”。在儒家的生死观念中,所感到痛苦的是“苦在德业之未能竟”。

02

道家的生死观:顺应自然,与道同体,苦在自然之未能顺

道家:生和死无非都是一种自然现象。道家生死观的基本观念是“生死气化,顺应自然”。照道家看,生和死无非都是一种自然现象。老子讨论生死问题的言论较少,他认为如果人不太重视自己的生命,反而可以较好保存自己,这和他所主张的“无为”、“寡欲”思想相关联。

他还说:“死而不亡者寿”,王弼注说:“身没而道犹存。”照老子看,“道”是超越的永恒存在,而人的身体的存在是暂时的,如果人能顺应自然而同于道,那么得道的人就可以超越有限而达到与道同体的境界,所以老子说:“从事于道者,同于道。”

“同于道”即是“与道同体”,它是一种极高的人生境界,是对世俗的超越与升华。庄子讨论生死问题比较多,在《大宗师》中说:“夫大块载我以形,劳我以生,佚我以老,息我以死,故善吾生者,乃所以善吾死也。”

生、老、死都是自然而然的,死不过是安息。进而庄子认为生死无非是气之聚与散,所以《知北游》中说:“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若死生为徒,吾又何患?”

如果死和生是相连属的,我对之有什么忧患呢?《至乐》载,庄子妻死,惠子往吊,见庄子“箕踞鼓盆而歌”,惠子不以为然,但庄子认为生死就像春夏秋冬四时运行一样,所以“生之来也不可却,其去不能止”(《天运》)。

西晋的玄学家郭象对庄子的生死观有一重要的解释,他说“夫死生之变,犹春秋冬夏四时行耳,故生死之状虽异,其于各安所遇一也。今生者方自谓生为生,而死者方自谓生者为死,则无生矣。生者方自谓死为死,而死者方自谓死为生,则无死矣。”

这就是说,生和死只有相对意义,只是事物存在的不同状态,对“生”说“生”是“生”,但对“死”说“生”是“死”,对于“生”说“死”是“死”,但对于“死”说“死”是“生”。因此,说“生”、说“死”只是从不同的立场上所持的不同看法,故应“生时安生,死时安死”,这样就可以在顺应自然中得到超生死,而与道同体了。

那么道家在生死问题上以什么为苦呢?照道家看,以不能顺其自然为苦。在《应帝王》中有一个故事:“南海之帝为儵,北海之帝为忽,中央之帝为浑沌。儵与忽时相与遇于浑沌之地,浑沌待之甚善,儵与忽谋报浑沌之德,曰:人皆有七窍,以视听食息,此独无有,尝试凿之。

日凿一窍,七日而浑沌死。”这个故事说明,一切应顺应自然,不可强求,虽出于好心,但破坏了其自然本性,则反受其害,这是庄子的忧虑。照庄子看,人往往喜欢追求那些外在的东西,从而“苦心劳形,以危其真”,这样就会远离“道”,而陷入痛苦之中,故“苦在自然之未能顺。”

03

禅宗的生死观:明心见性,见性成佛,苦在无明之未能除

明心见性
佛教认为,人世间是一大苦海,人生有不能逃避的“八苦”,即生、老、病、死、爱离别、怨憎会、求不得、五蕴聚。人之所以不能逃避这种种苦难,是由于“无明”(不觉悟)引起的。
佛教的教义就是教人如何脱离苦海。要脱离苦海就要照佛教的一套来修行,出家和坐禅等等都是不可少的。佛教传入中国,经过五、六百年,在中国形成了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的若干个宗派,其中以禅宗影响最大。

六祖慧能

禅宗的真正缔造者是唐朝的和尚慧能,这个佛教宗派以“明心见性”、“见性成佛”为其生死观的基本观念。慧能认为,佛性就是人的本心(或本性),明了人之本心,即洞见佛性,“汝等诸人,各信自心是佛,此心即是佛心”。“佛性”是什么?照慧能看,佛性就是每个人的内在生命本体。如果一个人能够自觉地把握其生命的内在本体,那么他就达到了超越生死的成佛的境界。

用什么方法达到这种超越生死成佛的境界呢?禅宗立了一直接简单的修行法门,它把这门法叫作“以无念为宗”,即以“无念”为其教门的宗旨。所谓“无念”,并不是“百物不思,念尽除却”,不是对任何事物都不想,而是在接触事物时心不受外境的任何影响,“不于境上生心”。

因此,人并不需要离开现实生活,也不需要坐禅、读经、拜佛等等形式的东西,在日常生活中照样可以达到超越生死的成佛境界,“挑水砍柴无非妙道”。

这种达到超越生死成佛境界,全在自己一念之悟,“自性迷,佛即众生;自性悟,众生即佛”。“悟”只是一瞬间的事,这叫“顿悟”,瞬息间克服“无明”(对佛理的盲无所知)而达到永恒的超生死的境界,这就是禅宗所追求的“成佛”境界。

禅宗:内在的平常心即成为超脱生死的道心

中国的禅宗虽不否认在人生中有“生、老、病、死”等等之苦,但是只要自己不以这些“苦”为“苦”,那就超越了“苦”,而“苦海”也就变成了“极乐世界”,这全在自己觉悟还是不觉悟。因此,人应该自自然然的生活,“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一切听任自然,无执无著,便“日日是好日”,“夜夜是良宵”。

超生死得佛道,并不要求在平常生活之外有什么特殊的生活,如有此觉悟,内在的平常心即成为超脱生死的道心。所以照禅宗看,人的痛苦是在于他的不觉悟(无明),苦在于无明之未能除,只要人克服其迷悟,就无所谓“苦”了。

总观中国的儒道佛对生死问题的看法虽不相同,但是否其中也有共同点?照我看,儒道佛都不以生死为苦,而以其追求的目标未能达到为“苦”。儒家以“德之不修,学之不讲”为“苦”,即以不能实现其道德理想为“苦”;道家以“苦心劳形,以危其真”为“苦”,即以不能顺应自然为“苦”;禅宗以“于外著境,自性不明”为“苦”,即以执著外在的东西,而不能除去无明为苦。[太阳][太阳]

再过几十年告别人世时,
如果没有加紧修行,
只能再次空手归去,
除了所造的如山般的黑白业外,
其它什么也带不走。所以,
在整个生命轮回的过程当中,
这一世是非常关键的。
无情的事实就是这样,
珍不珍惜这个机会,全凭自己作主了。

一一慈诚罗珠堪布 ​ ​​​

#佛教经典[超话]#
[学佛修行]一念礼敬,有缘得救

据《今昔物语集》记载,从前,有一个名叫源满中的朝臣,威武勇猛,武艺高强,因此深得朝廷和贵族的重用。

满中的府上有一个侍从,性情暴虐凶狠,经常杀生,从不做积德行善之事。

有一次,他到去猎鹿,看到一只鹿跑出来,正搭弓射箭时鹿逃走了,侍从立即策马追赶。在马上飞驰中,猛然望见一座寺院,见到地藏菩萨的圣像立在那里。侍从瞬间生起了一念敬仰之心,用左手摘下斗笠以表敬意,然后飞奔而过。

此后不久,侍从身患重病,数日卧床不起,痛苦难耐,很快就离开人世。

他来到了阎王殿,见有许多罪人正被阎罗王和眷属根据罪业而施行惩罚。

他见状顿时两眼发黑,十分恐惧,心中无限悲伤,心想:我一生之中造了很多恶事,从不做善事,必然无法逃脱罪责,真是可悲啊!

侍从边想边哀叹,忽然有一位容貌庄严的僧人出现在他面前,对他说:我想帮助你,你速回人间,为你长年所犯的罪孽忏悔吧!

侍从听后感到十分高兴,就问僧人:您是何人,为什么要救我?

僧人回答:你不知道我是谁吧?你骑马追赶鹿的时候从一座寺院前经过,匆匆往寺院望去,见到的那尊地藏菩萨就是我。

虽然你长年造下的罪业深重,但瞬间对我生起了一丝敬意。正因为你摘下斗笠的礼敬,所以我今天来救你。

说完就让这个侍从返回人间,侍从的神识从冥府回到身体,起死回生。

醒来后他将死后见闻告诉了身边的妻子,边说边流泪,心中充满了对地藏菩萨的感激。于是发誓,从今以后,不再杀生,一心侍奉供养地藏菩萨,日夜诵经绝不懈怠!而听闻此事的人,都开始供养地藏菩萨。

佛菩萨慈悲普渡众生,但凡众生有一念恭敬之心都有机缘得渡,更何况虔诚皈依三宝,依教奉行的修行人。​​​


发布     👍 0 举报 写留言 🖊   
✋热门推荐
  • 八路军可不好糊弄,他们和伪军打起了肉搏战,手里拽着日本人身上的绳子,不管是打还是躲,就是不放手。伪军司令痛心疾首,愤怒道:“好啊,不交人,就毁我们的营地,抢我们
  • 电影对林北星的刻画还是略微单薄了些,虽然有《你好李焕英》一般的反转,可要知道剧版林北星之所以会被张万森暗恋,是那个会说着“这是我小弟,由我罩着”“我要让麦子知道
  • 亲爱的马雁【李倦容:马雁的信】日子竟这样短,这样少,一年只有这样一天,人们才怀念你,读你已不再写的诗,亲爱的,亲爱的马雁,我在北疆,每个夜晚都像你的死亡一样遥远
  • #十件开心的事# 0124❶最后一周❷有没有一种劫叫耳机劫,又找不到我的耳机了❸再不更新返乡政策就真不回去了,看着烦[太开心]反正早就想试试不在家过年了[笑哈
  • 亲眼见到拉椅子的感觉很奇妙,明明一小时前还在我的手机里下一秒就站在离我不到五米的地方,用眼睛就能看到他们长什么样,虽然坑里又热又挤中间有一度呼吸不上来腿也要抽筋
  • 这一年居然没吵几个大架,周末回来就是我刷到好笑的抖音外放出来他笑一下,他得了奖金问我要不要什么护肤品我选一下。(因为我大部分时间的心理状态可能就和图3的小狗一样
  • 朋友圈文案| 温柔美好的小句子成为更优秀的人 请务必加油٩(•̤̀ᵕ•̤́๑)ᵒᵏᵎᵎ❷ 快乐与平凡最浪漫☾☽⋆゜❸ 今天的你也辛苦啦❹ 保持炙热 坚持下去♡❺
  • 你真有意思[哼][哼]不是翻到微博都不知道被拉黑了 太逆天了讨论F2年度冠军含金量系列第一个:2021年众所周知,皮亚斯特里是当年的年度冠军,也是一堆人眼中的天
  • 一定要去现场告诉他我们有多爱他 上了大学之后 有了时间 上海站是我第一次回家 感觉就像虚幻照进了现实一样真的很爱火星大家庭很爱火星演唱会就像大哥说的一样 感觉他
  • 看了一下剧版的,对这部电影期待还是很大,没想到影版的也还是可以,前期两个人的暗恋描述细节到位,都是这样的青春过来的人,某些地方很有感触,在校园时光很美好,所以喜
  • ”中润煤业综合办主任张雷杰说:“集团公司演职人员不辞辛苦,带着设备和道具来到戈壁滩,为我们呈现了一场专业、精彩、接地气的演出,让我感受到了集团公司对在疆职工的关
  • 它们会保持稳定的光度和光谱持续数千亿年,由于现在宇宙的年龄有限,还没有红矮星发展到之后的阶段。宇宙众多恒星中,大约73%左右为红矮星,占了大多数,是宇宙中最常见
  • 可能我对这部秦奋和梁笑笑的爱情故事有滤镜,因为确实从没谈恋爱的年纪看到了现在,很想看到完结篇,所以我不会太苛刻。一开始看预告片有点担心,觉得多巴胺的画风和前两部
  • 恍惚发现,好像自己生命中遇到的人都是很好的人 ,喜欢周笔畅以来,我认识了一群可爱的人,不是我幸运 ,而是因为遇见她们让我觉得幸运 ,那么就祝福我们未来一起快乐追
  • 读档重新玩还是好处的,看过攻略的建议+自己前一次读档重玩的经验,对升级加点的理解和以前有点不一样。以及在最后的最后,外力帮助下来到新的世界,这一点也是有点石头门
  • #任嘉伦[超话]#8Hey 展现最好的姿态,把鸡肋的先淘汰.不用太快,保持updown 我们慢慢来这世界充满了爱难道你感觉不出来让我带你离开这个时代记得换上牛仔
  • 在这种人眼中,只能爱家人,只能爱自己,其他所有事物不论都应该漠不关心,爱家人和爱其他任何 不能共存,对小动物有一丝怜悯心理就是不爱父母不尊长辈了,多荒诞多无耻的
  • 10.8没发成功的微博 那天好像特别开心力我是一个稳定的INTP,记下一些连我自己都无法描述出的我自己,很贴合白天心情好好 已经好久好久没有这么明媚的好心情了,
  • 而我们,在跨年档,就需要这样简单的快乐~ 我的评分:[星星][星星][星星][星星][半星]#电影非诚勿扰3# 除了这是一场秦奋自己的人生告别,也是冯导对《非诚
  • 上午看repo说前面很无聊,我真的很担心,但是并没有 前面真的很甜甜 就像剧版一开始一样 真的很浪漫 而且还有点搞笑 我周围人都在笑 一点也不无聊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