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届中原(鹤壁)文博会明日启动# 【借力会展经济 鹤壁品牌走出去——写在第八届中原(鹤壁)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启动之际】春有樱花节、夏有诗歌会、秋有文博会、冬有民俗文化节……在鹤壁众多品牌活动中,以每年金秋在市朝歌文化园鹿台阁举办的中原(鹤壁)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最为引人注目,它已成为中原文化走向全国、迈向世界的重要平台。

近年来,我市积极培育壮大文化产业市场竞争主体,完善文化产业体系,通过打造一系列特色文化产业和特色文化品牌,不仅让传统文化在新时代得以继承弘扬,还助推我市文化产业快速发展,为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新动能。

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平台,受到社会各界广泛好评

2020年10月16日至19日,第七届中原(鹤壁)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以下简称第七届中原文博会)在我市成功举办,参会企业1421家,其中参展商1112家、采购商309家,现场观展65万人次,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得到了参展商、采购商等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

“会展业被誉为城市经济发展的晴雨表、风向标、助推器,中原文博会连续成功举办,得益于多方面的有利因素。”市委宣传部文化产业发展指导科科长孙放介绍,我省文化资源丰富、文化底蕴深厚,作为中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鹤壁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诗经文化、殷商文化、儒商文化、军事文化、运河文化、民俗文化、姓氏文化等皆是鹤壁靓丽的文化名片,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创新更让鹤壁孕育出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繁荣兴盛的土壤。

作为全省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平台,中原文博会在提高市场化水平、培育文化新业态、扩大中原文化影响力等方面作出了积极有益的探索,已经成为推动中原文化发展、打造品牌优势的客观需要,成为培育新型业态、促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有力抓手,更是提升河南形象、扩大对外影响的重要途径。

深圳大芬油画村被誉为“中国油画第一村”,是中国著名文化产业品牌、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深圳市大芬联盟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工作人员陈瑜介绍,她们组织了八位画家在第七届中原文博会期间到鹤壁写生,其中既有德艺双馨的资深画家,又有从全国中青年油画展和深圳市绘画职业技能竞赛等赛事活动中脱颖而出的青年画家。画家们创作出一批画风独特、艺术价值高的美术作品,用绘画艺术描绘鹤壁风景人文,以此更好地宣传推介鹤壁,助力鹤壁文旅产业发展。

“中原文博会是以文化搭台,让经济唱戏,不仅推动了文化发展,而且有力促进了实体经济发展。”鹤壁窑火实业有限公司董事长张学昆说,中原文博会给国内文化产品行业交流合作提供了良好平台,对于文创产品企业的提升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以鹤壁窑推出的“鹤舞樱飞”系列产品为例,其内涵深刻、寓意美好,器型优美、色彩搭配合理,融合了优势工艺特点,凸显了鹤壁本地元素,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去年的中原文博会上,众多普通观众来到鹤壁窑展区竞相购买,还吸引了不少专业观众批量采购。

“文博会对我们树立形象、塑造品牌帮助很多,展会上的销量以每年10%左右递增,受益于此,日常销量也稳步增长。”张学昆说,鹤壁窑品牌入驻“云上文博”后,线上咨询量不断增加,许多不便来鹤的外地客户,通过线上方式点对点定制产品,这也成为他们新的销售增长点。

自首届中原文博会启动以来,办会档次逐年提升,整体品质不断提高。去年,保利文化集团、中原出版传媒集团等全国30强文化企业和“齐品·淄博”、广东天宇艺术、上合集团、神话言(台北故宫文创)、“蚂蚁文创”等知名文创企业均有亮相。

“文博会为文化创意行业现有组织机构和从业者搭建了一个开拓市场、提高知名度的平台,也为那些希望在潜力巨大的文化创意产业中寻求商机的朋友创造了一个高效了解市场、精准掌握行情、寻找合作伙伴的绝佳机会。”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叶成民说,会展经济为鹤壁优秀文化从过去走向现在、从现在走向未来闯出一条新路。第七届文博会参会嘉宾1068人,除省直部门和省内各市外,中国文化产业促进会、深圳大芬文化创意产业联盟、保利文化集团、中国会展杂志社、华侨城文创、华强方特等协会和企业领导参会;河北、山东、山西、新疆、江苏等组团参展,这些行业翘楚、艺术精英、业界专家等也成为中原文化对外推介的重要力量。

“朋友圈”越来越大, 品牌影响力进一步扩展

2014年,第一届文博会成功举办,35个市(县)各展风采,参展企业绝大多数来自中部地区;第二届时,首次引入台湾文创主题馆;第三届时,共有来自5个国家和地区、17个省(直辖市)的参展商参与,现场展位达1200多个;第四届文博会盛况空前,中原文化大放异彩,共吸引了1300多家商家参展;第五届时,不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慕名参展,现场分设4个展区,鹤壁日报报业集团融媒体中心进行同步直播,视频直播在快手App上推送后,观看超150万人次,点赞超70万人次;第六届时,参展企业达1896家,首次设立文博会分会场,4天时间,主会场共有81万人次逛展,各分会场有36万人次参观游览。

中原文博会不断提高展会规格、扩大展商规模、扩展覆盖范围,全面展示国内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丰硕成果,交流当今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最新理论和观点,在推动文化创意产业化、促进文化创意产业投资合作与文化贸易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2020年的第七届中原文博会,正式升级为省级展会,由省委宣传部、省文化和旅游厅、省商务厅、鹤壁市人民政府联合主办,相较往届规格更高、主题也更加鲜明,其交易额达到14.1亿元,增长131.5%。

“中原文博会坚持以订单交易为主,加强采购商和参展商的沟通,搭建了让采购商和参展商把生意做起来的平台,去年订单交易额占总交易额的85%,这个数字有望进一步提升。”孙放介绍,第七届中原文博会现场零售深受欢迎,如“天下第一泉”文创中心展品第二天就销售一空,广东天宇艺术青铜雕塑第一天销售额就超过30万元,许多参展商提前预订了第八届的展位。此外,项目签约方面也不断实现突破,第七届中原文博会举办了全省文化产业项目对接会,签约文化产业项目22个,总投资448.24亿元;举办了鹤壁市情说明暨项目签约仪式,签约项目41个,总投资275.28亿元,展示了文化产业项目招商成果,有效带动了文化产业发展。

“我们组织沿黄九省区博物馆联盟的28家博物馆参展,各个博物馆都把自己具有代表性的文创产品带到了文博会上,希望把各自深厚的文化积淀和丰富的文物元素展示给大家,让大家了解博物馆,了解文物背后的故事。”河南博物院党委委员史自强说。去年,中原文博会紧扣展会主题,设立了沿黄九省区博物馆文创产品主题展馆,策划了黄河流域博物馆联盟文创产业研讨会、大运河文化城市交流活动、“中国诗河·鹤壁”诗歌大赛等活动,发布了《黄河流域博物馆联盟(鹤壁)宣言》《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鹤壁宣言》。举办了第七届中原文博会主题文化论坛,邀请故宫博物院原院长单霁翔、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副院长陈少峰分别以“让文化遗产资源活起来”“文旅与科技融合趋势”为题,为与会客商和嘉宾作辅导报告,分享文化发展的新思路、新观点。为充分展现中原特色,第七届中原文博会还策划了中部六省文创产品联展,全省各市和中原经济区省外6市组团参会,集聚了中原最具代表性的文创产品,充分展现了中原文化的魅力。中原文博会不断提升数字化水平,去年展馆及周边5G信号全覆盖,整个展会实现了“一码通”,一个二维码就可覆盖门票预约、疫情防控、云上逛展、现场服务、展商注册、供需对接等功能。

中原文博会展览方式持续创新,以数字化、智能化为展会赋能,去年打造的“云上文博”平台,将为期4天的展会延伸至7×24小时在线,展会期间“云上文博”抖音官方账号视频点击量达1856.7万。中原文博会组委会加强与京东的合作,完善了中原文博商城交易功能,实现线上逛文博、直播看展品、直播卖产品、直播拍产品,打造了“永不落幕的文博会”。

自2014年开始举办,中原文博会的“朋友圈”越来越大,品牌影响力一步步扩展。截至目前,已有来自全国27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企业慕名而来,广泛汇聚了全国文创产业资源,推动了文化产业交流合作。新华社、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经济日报、光明日报、河南日报、河南广播电视台等媒体现场采访报道,关注度不断提高,仅去年就刊发刊播各类宣传文博会的稿件2500多篇,其中省级以上媒体460余篇。同时利用百姓文化云、抖音、京东等直播平台对文博会进行了全面直播报道,全国各地的观众可足不出户通过中原文博会感受中原文化,扩大了“老家河南”的影响力和知名度。

“如今,中原(鹤壁)文博会这一名片越擦越亮,在文化产业领域产生了广泛影响,已成为河南乃至整个中原经济区的文化盛会,也成了汇聚文化产业资源、展示文化发展成果、促进文化交流合作的重要平台,同时,有力推动了鹤壁市文化旅游产业的快速发展。”孙放说,第八届中原(鹤壁)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以“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大运河文化”为主题,将于11月5日至8日举行。本届文博会展馆设计上更加现代化,线上活动更加丰富多彩,展商注册、观众预约、在线客服、在线导览等数字化服务水平更高。主办单位将深化同专业机构的合作,深挖中原地区产业资源,把参展商、采购商摆在主体位置,做好各项服务工作,以方便各方交易为前提,搭建好交易平台,推动这项品牌盛会再上新台阶。(鹤报融媒体首席记者 朱向阳)#第八届中原(鹤壁)文博会#

人大教授发声:农村没有李子柒,却是无数孤单老人的家园。
注:以下皆来自教授刘守英文章。

我已经有好几年没回(湖北洪湖市的老家)去了。一般家里有事我肯定回去,没事很少回。因为,回去会有很多问题解决不了。老家的很多事,包括市里的一些难处、镇上的难处、村里的难处、周边老乡的难处,他们自己找不到解法,指望我去解决,实际上很多我也解决不了。

我这次回去,一个很直观的感觉是,农民的整个状态,主要是物质状况,比想象的好。

我八十年代初离开我们村的时候,挺悲观的,农民的辛劳程度太高,面朝黄土背朝天。几千年来,中国农民就是这个状况。那个时候,农民的问题,一是辛苦,二是收入来源少,穷。

现在,第一,老百姓平均寿命变长了。我这次回去看到,老人活到七八十岁很正常。八九十年代,一个村,人能够活到70岁以上,都很稀罕了。老年人的面容也比原来要好,脸上有光,不像原来面朝黄土背朝天的那种劳累对生命的打击、受压。能看出来,劳累程度降低了。

第二,农民的收入跟原来有很大变化。原来没有现金收入来源、没有活钱,极端的贫困;现在收入还是过得去、不是太大的问题。只要家里有人在外面做工,稍微勤快一点,怎么都能挣到一些收入。

养老是很大的一件事,但对老人,现在也不是钱的事——他的儿子、儿媳妇或者姑娘出去打工,一年怎么都得给他留一点钱;他自己的养老金(一个月几百块)基本不会给子女,都在自己的账户上,一年去取几次(我问过他们)。老人手上有自己可以拽着的钱,他在家就不会那么受歧视。

第三,农民的住房改善明显。这些年,农民出去打工(包括有一些在乡村干活的),他整个资本积累、经济改善的状况基本都体现在他的房子上。八十年代,农村住房很差,你进到一个村,是破败的;现在,一个村一整条路两边都是农民盖的房子。

第四,农村的公共设施比原来明显进步。从县城到我们村,路挺畅通的,而且两边的景观也挺漂亮,显示出乡村摆脱贫困以后的景象。我离开村里的时候,都是土路;现在,大的路都畅通了。村内的路,取决于这个地方的慈善状况——有出去做公务员的,找一些钱,有一些小老板挣钱后捐一些。

第五,乡村的分化很严重。村里大部分农户的状况,无非是好一点差一点——有的可能出去干的不错、已经能做企业;出去打工中比较勤快的,尽管比第一类差一点,也还不错。但确实有极少部分农户,状况很不好,有的是因为生病、家庭遇到不测,还有一些是家庭能力问题。

这是我从外表上看到的乡村变化的状况。

所有这些变化,实际上都是农民出村带来的。他的收入来源是出村带来的,住房是出村挣的收入带来的。收入改善导致的农民精神状态变化,也是因为出村带来的。

 

当然,农民的这些变化,也配合有一定的公共服务——路、用水、养老。

 

总之,农民出村带来的变化是本质性的,而政府公共政策、公共品的提供,总体来讲是到位的,对于改变过去乡村没着没落的状况,还是有贡献。

 
农民出村是一件大事。如果没有农民的出村,乡村的状况跟我八十年代走的时候,应该是差不多的。

我们看到了乡村的进步——最大的进步就是收入增加了、钱的来路增加了。那么,问题在哪儿?令人担忧的地方在哪儿?

对现在的乡村来讲,令人担忧的是下面几个问题。

01

第一个问题:“人”

乡村的老人是“人”的最大的问题。最代表中国农业和农民的是40、50和60后,这拨人是真正搞农业的,爱土地,乡土情结很重,而且也不会离开村庄——他们也有出去的,但回来了,有在外面干的,也会回来。他们是以乡村为归依的,以土地作为主要生活来源,以农业作为主要职业。这批人现在的问题是绝望。这种绝望,不是因为他没钱,而是整个社会大变革带来的。传统的中国乡村,是一家一户、一代一代在一起;现在,老人身边常年没人。

以前,家里年轻一辈出去打工,孩子还留在农村,最起码老人还给孙子、孙女做饭,他还有存在感;现在这拨出去打工的年轻父母,小孩小的时候就带在身边,到小孩上初中时,有一个人回来陪读,初中在镇上、高中在县城。这样基本把老人跟传统的血缘关系、情感联系切断了。这些切断以后,老人不是穷,而是极其孤单。

我问过我们村的老人,他们到这个年纪,也没有什么农活。这些人一辈子干农活,当农活停掉以后,依托就没了。他的存在感、价值就没了,他就非常绝望。比如我们村,老人要么是打麻将,要么就是聚在一起,到村部听碟子。

中国几千年来追求的是一家人其乐融融,现在一下子没人了,传统的代际情感纽带断了。所以,他们主要是精神的、心灵的孤单。

我们村十几个老人,我问他们,平常讨论最多的问题是什么。他们说,讨论最多的是怎么死。生病的,一是没人管、没人照顾,二是大笔开销,他怕给后人留麻烦,也没有那么大开销的能力。他们觉得自己没用了,对儿女也没什么用了。一些老人,当他身体状况不好的时候,还会采取一些极端的手段。至于心理的疾病,就更没人知道了。

40、50、60后这些人,基本以乡村为归依。未来,他们的养老会成为非常大的问题。传统的养儿防老的时代,一去不复返。年轻人一年就回来几天,怎么可能养儿防老?

接着是70、80后。假设他们也跟之前的人一样,归宿也还是回到乡村,但他们没怎么从事过农业,至少参与不多,这些人未来回到村里,他不从事农业,他做什么?

很有可能,这些人回来以后,就在镇上或县城买个房子,买个门面,开个小卖店——回乡,但不落村,也不落业。为什么这几年县城的房地产那么活跃,是跟这个相关。这样的话,70、80后,会跟乡村、乡土更加疏离或断根,甚至处于一种阻断的状态——阻断的状态就麻烦了。

还有一类人:小孩。上一代人出去打工,孩子丢在家里,老人看着。但这一代人出去打工,是把孩子带在身边,但他不可能有精力管孩子。所以,农二代的孩子,在城市事故率极高。

再就是孩子的心灵。原来是留守的孤独,但现在他从小在城市看到、接触的是城市对他们的不平等,从而带来心理问题——越是农村的孩子,越在意穿着、收入、是否被人家欺负。

所以,看上去是把孩子带在身边,实际上没有解决根本问题。

小孩上初中,家长最起码得有一个人回来陪读。现在很多农二代,实际是被孩子的教育拖回来的。这实际上阻断了这个家庭进入城市的进程,教育本身阻断了他们城市化的进程。

02

第二个问题:“业”、产业

整个乡村,年轻人只会出,不会进。大量的人走了以后,整个乡村就没有什么人了,“业”就起不来。人都走空了,谁来做“业”?乡村振兴,怎么振兴?

现在整个农村,你看到的是产业的凋敝。原来农民都在农村,当他的收入来源主要是在农村,他会在乡村找很多办法:怎么样把农业搞得更精细一些、产量更高一点、卖的钱更多一点;多养几头猪、多养几头牛,增加一点副业收入;再不行,去做点买卖,把这个地方的东西倒到另外一个地方去卖,我帮你做点事,你帮我做点事……农村是靠这些。但这些东西的寄托,是人在乡村。现在,大家的收入主要是在城市挣来的,已经不指望在农村搞收入。

在农村,找不到“业”的发展出路,这是非常要命的一件事。“业”就变的越来越单一。家里年轻人出去了,土地就交给年老的人——农民还是不轻易把地荒废掉;隔壁的几家人再走,走到家里老人都没了,这些地就交给邻居、亲戚来种……基本整个农村的“业”,就只是一个以土地为生的农业了。

这是当前农业的第一个问题:乡村的经济活动更加单一化。

这个“业”的问题在哪儿?当少数人从事的农业扩大规模以后,尽管有机械辅助,但这些人的劳累程度非常之高——这是我原来没有想到的。规模扩大以后,规模效益没有出来。比如,规模可能扩大到50亩,但这个农民为了使他经营的土地一年能够多留一些收入,他尽量少雇工、少用机械。这个“业”实际上成了留在农村的这些农民的内卷。他更密集地使用自己的劳动,更辛勤地去从事耕作、从事农业经营活动,以使一年下来留在自己口袋里的现金收入多一点。

最后就变成,土地是规模了,农业是机械化了,但留下来的这些农村人因为农业收入低,他付出的辛劳程度更多。二三十亩地,一年收入也就几万块钱,如果全部雇工、机械化,就剩不下来什么钱,所以他就把很多环节自己去辛苦。

现在有些人说,扩大规模,一家经营扩大到200亩,就可以增加多少收入。但是扩到200亩,农业要素组合的匹配度要求更高,产前、产中、产后,机械化的耕种,各个环节成本的节约,需要更好的要素匹配来实现,一般农民做不到。做不到的话,规模越大,成本越高,农民为了节约成本,就更辛劳,也不可能做更大的经营规模。

所以,农业的第二个问题是:这个产业本身在不断内卷,变成少部分人靠更辛劳的经济活动留下更多现金收入,而不是想象的更加现代化、机械化、规模化。很多时候,不到农村,就容易想当然。

农业的第三个问题是:期望乡村的产业更加多样化——比如三产融合、乡村旅游等,来支撑乡村更活、更复杂的业态,但问题是,需求在哪儿?

不是所有的村庄都能通过城乡互动来实现产业多样化。我们不能把极少数村庄由城乡互动带来的变化,想当然地拓展为大多数农区都能实现这样的。

大多数传统农区乡村产业的多样化,是农工互补、农副互补,是农民靠着农业做点生计,靠一些副业、手工活动,来增加收入,跟现在很多人讲的城乡互动带来的乡村产业的多样化、产业融合,完全是两个概念。大多数村庄是实现不了城乡互动的产业多样化的。

03

第三个问题:住

住房基本反映了农民经济状况的变化,我们确实看到了农民住房状况的改善——进到乡村以后,农民相互之间比来比去,张家盖了两层楼,李家一定要想办法盖得比他高一点。

住房条件的改善,是改革以来乡村面貌最大的改变。包产到户的时候,农民有钱就盖房子,后来农民出去打工,有钱了,回来还是盖房子。这是农民基本的行为模式。它的好处是,带来整个乡村面貌的改变。问题是,乡村盖的这些房子,利用率极低。

我这次回去,是晚上十点多进的村,整个100多户的村,差不多就只有五六户亮着灯。老人不在的,年轻人出去了,这家就锁着门,常年是黑的。

这意味着,整个城市化以来,农民积累的大量资本,不是用于进一步扩大城市的资本形成,而是积累在他未来落叶归根的这些村落——回到乡村盖房、装修,不断添加房子里的东西,目的是备着他以后回来。但这些资本的利用率非常之低,几近闲置。

04

第四个问题:占地

现在农民盖房子,已经不在原来村落里盖,都盖在公路边。农民的住房从传统村落到路边,实际上是一场重大的村落改变。传统村落,是依水、依地而形成的,是为了农业经济活动的方便。现在农民为什么整体往公路边盖?这是一个人口迁移社会的表现:交通出行方便。从原来农耕社会村落的布局、空间形态,转变为迁移社会的形态。

现在,我们把去农村看到的景象整个构图起来,你看到的乡村是:第一,人——老人的绝望,农二代的归属不定,留守儿童心灵创伤;第二,农村经济活动越来越单一、农业越来越内卷;第三,农民的住房明显改善,但占了大量农民在城市积累的资本,没有进一步在城市形成更大的资本积累,而变成在乡村闲置的要素;第四,大量耕地的占用——住房的占用。

这样看来,乡村振兴,任重道远!

【人大教授刘守英:农村没有李子柒,有的是无数孤单老人的家园!】
(转自公众号思想潮 |作者:刘守英人民大学经济学院院长、教授)

我已经有好几年没回(“注:湖北洪湖市的老家)去了。一般家里有事我肯定回去,没事很少回。因为,回去会有很多问题解决不了。老家的很多事,包括市里的一些难处、镇上的难处、村里的难处、周边老乡的难处,他们自己找不到解法,指望我去解决,实际上很多我也解决不了。县以下的很多问题,乡村本身解决不了。

我这次回去,一个很直观的感觉是,农民的整个状态,主要是物质状况,比想象的好。
 
我八十年代初离开我们村的时候,挺悲观的,农民的辛劳程度太高,面朝黄土背朝天。几千年来,中国农民就是这个状况。那个时候,农民的问题,一是辛苦,二是收入来源少,穷。

现在,第一,老百姓平均寿命变长了。我这次回去看到,老人活到七八十岁很正常。八九十年代,一个村,人能够活到70岁以上,都很稀罕了。老年人的面容也比原来要好,脸上有光,不像原来面朝黄土背朝天的那种劳累对生命的打击、受压。能看出来,劳累程度降低了。
 
第二,农民的收入跟原来有很大变化。原来没有现金收入来源、没有活钱,极端的贫困;现在收入还是过得去、不是太大的问题。只要家里有人在外面做工,稍微勤快一点,怎么都能挣到一些收入。
 
养老是很大的一件事,但对老人,现在也不是钱的事——他的儿子、儿媳妇或者姑娘出去打工,一年怎么都得给他留一点钱;他自己的养老金(一个月几百块)基本不会给子女,都在自己的账户上,一年去取几次(我问过他们)。老人手上有自己可以拽着的钱,他在家就不会那么受歧视。
 
第三,农民的住房改善明显。这些年,农民出去打工(包括有一些在乡村干活的),他整个资本积累、经济改善的状况基本都体现在他的房子上。八十年代,农村住房很差,你进到一个村,是破败的;现在,一个村一整条路两边都是农民盖的房子。
 
第四,农村的公共设施比原来明显进步。从县城到我们村,路挺畅通的,而且两边的景观也挺漂亮,显示出乡村摆脱贫困以后的景象。我离开村里的时候,都是土路;现在,大的路都畅通了。村内的路,取决于这个地方的慈善状况——有出去做公务员的,找一些钱,有一些小老板挣钱后捐一些。
 
第五,乡村的分化很严重。村里大部分农户的状况,无非是好一点差一点——有的可能出去干的不错、已经能做企业;出去打工中比较勤快的,尽管比第一类差一点,也还不错。但确实有极少部分农户,状况很不好,有的是因为生病、家庭遇到不测,还有一些是家庭能力问题。
 
这是我从外表上看到的乡村变化的状况。
 
所有这些变化,实际上都是农民出村带来的。他的收入来源是出村带来的,住房是出村挣的收入带来的。收入改善导致的农民精神状态变化,也是因为出村带来的。
 
当然,农民的这些变化,也配合有一定的公共服务——路、用水、养老。
 
总之,农民出村带来的变化是本质性的,而政府公共政策、公共品的提供,总体来讲是到位的,对于改变过去乡村没着没落的状况,还是有贡献。
 
农民出村是一件大事。如果没有农民的出村,乡村的状况跟我八十年代走的时候,应该是差不多的。

我们看到了乡村的进步——最大的进步就是收入增加了、钱的来路增加了。那么,问题在哪儿?令人担忧的地方在哪儿?

对现在的乡村来讲,令人担忧的是下面几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人”。

乡村的老人是“人”的最大的问题。最代表中国农业和农民的是40、50和60后,这拨人是真正搞农业的,爱土地,乡土情结很重,而且也不会离开村庄——他们也有出去的,但回来了,有在外面干的,也会回来。他们是以乡村为归依的,以土地作为主要生活来源,以农业作为主要职业。这批人现在的问题是绝望。这种绝望,不是因为他没钱,而是整个社会大变革带来的。传统的中国乡村,是一家一户、一代一代在一起;现在,老人身边常年没人。

以前,家里年轻一辈出去打工,孩子还留在农村,最起码老人还给孙子、孙女做饭,他还有存在感;现在这拨出去打工的年轻父母,小孩小的时候就带在身边,到小孩上初中时,有一个人回来陪读,初中在镇上、高中在县城。这样基本把老人跟传统的血缘关系、情感联系切断了。这些切断以后,老人不是穷,而是极其孤单。

我问过我们村的老人,他们到这个年纪,也没有什么农活。这些人一辈子干农活,当农活停掉以后,依托就没了。他的存在感、价值就没了,他就非常绝望。比如我们村,老人要么是打麻将,要么就是聚在一起,到村部听碟子。

中国几千年来追求的是一家人其乐融融,现在一下子没人了,传统的代际情感纽带断了。所以,他们主要是精神的、心灵的孤单。

我们村十几个老人,我问他们,平常讨论最多的问题是什么。他们说,讨论最多的是怎么死。生病的,一是没人管、没人照顾,二是大笔开销,他怕给后人留麻烦,也没有那么大开销的能力。他们觉得自己没用了,对儿女也没什么用了。一些老人,当他身体状况不好的时候,还会采取一些极端的手段。至于心理的疾病,就更没人知道了。

40、50、60后这些人,基本以乡村为归依。未来,他们的养老会成为非常大的问题。传统的养儿防老的时代,一去不复返。年轻人一年就回来几天,怎么可能养儿防老?

接着是70、80后。假设他们也跟之前的人一样,归宿也还是回到乡村,但他们没怎么从事过农业,至少参与不多,这些人未来回到村里,他不从事农业,他做什么?

很有可能,这些人回来以后,就在镇上或县城买个房子,买个门面,开个小卖店——回乡,但不落村,也不落业。为什么这几年县城的房地产那么活跃,是跟这个相关。这样的话,70、80后,会跟乡村、乡土更加疏离或断根,甚至处于一种阻断的状态——阻断的状态就麻烦了。

还有一类人:小孩。上一代人出去打工,孩子丢在家里,老人看着。但这一代人出去打工,是把孩子带在身边,但他不可能有精力管孩子。所以,农二代的孩子,在城市事故率极高。

再就是孩子的心灵。原来是留守的孤独,但现在他从小在城市看到、接触的是城市对他们的不平等,从而带来心理问题——越是农村的孩子,越在意穿着、收入、是否被人家欺负。

所以,看上去是把孩子带在身边,实际上没有解决根本问题。

小孩上初中,家长最起码得有一个人回来陪读。现在很多农二代,实际是被孩子的教育拖回来的。这实际上阻断了这个家庭进入城市的进程,教育本身阻断了他们城市化的进程。

▍第二个问题:“业”、产业。

整个乡村,年轻人只会出,不会进。大量的人走了以后,整个乡村就没有什么人了,“业”就起不来。人都走空了,谁来做“业”?乡村振兴,怎么振兴?

现在整个农村,你看到的是产业的凋敝。原来农民都在农村,当他的收入来源主要是在农村,他会在乡村找很多办法:怎么样把农业搞得更精细一些、产量更高一点、卖的钱更多一点;多养几头猪、多养几头牛,增加一点副业收入;再不行,去做点买卖,把这个地方的东西倒到另外一个地方去卖,我帮你做点事,你帮我做点事⋯⋯农村是靠这些。但这些东西的寄托,是人在乡村。现在,大家的收入主要是在城市挣来的,已经不指望在农村搞收入。

在农村,找不到“业”的发展出路,这是非常要命的一件事。“业”就变的越来越单一。家里年轻人出去了,土地就交给年老的人——农民还是不轻易把地荒废掉;隔壁的几家人再走,走到家里老人都没了,这些地就交给邻居、亲戚来种⋯⋯基本整个农村的“业”,就只是一个以土地为生的农业了。

这是当前农业的第一个问题:乡村的经济活动更加单一化。

这个“业”的问题在哪儿?当少数人从事的农业扩大规模以后,尽管有机械辅助,但这些人的劳累程度非常之高——这是我原来没有想到的。规模扩大以后,规模效益没有出来。比如,规模可能扩大到50亩,但这个农民为了使他经营的土地一年能够多留一些收入,他尽量少雇工、少用机械。这个“业”实际上成了留在农村的这些农民的内卷。他更密集地使用自己的劳动,更辛勤地去从事耕作、从事农业经营活动,以使一年下来留在自己口袋里的现金收入多一点。

最后就变成,土地是规模了,农业是机械化了,但留下来的这些农村人因为农业收入低,他付出的辛劳程度更多。二三十亩地,一年收入也就几万块钱,如果全部雇工、机械化,就剩不下来什么钱,所以他就把很多环节自己去辛苦。

现在有些人说,扩大规模,一家经营扩大到200亩,就可以增加多少收入。但是扩到200亩,农业要素组合的匹配度要求更高,产前、产中、产后,机械化的耕种,各个环节成本的节约,需要更好的要素匹配来实现,一般农民做不到。做不到的话,规模越大,成本越高,农民为了节约成本,就更辛劳,也不可能做更大的经营规模。

所以,农业的第二个问题是:这个产业本身在不断内卷,变成少部分人靠更辛劳的经济活动留下更多现金收入,而不是想象的更加现代化、机械化、规模化。很多时候,不到农村,就容易想当然。

农业的第三个问题是:期望乡村的产业更加多样化——比如三产融合、乡村旅游等,来支撑乡村更活、更复杂的业态,但问题是,需求在哪儿?

不是所有的村庄都能通过城乡互动来实现产业多样化。我们不能把极少数村庄由城乡互动带来的变化,想当然地拓展为大多数农区都能实现这样的。

大多数传统农区乡村产业的多样化,是农工互补、农副互补,是农民靠着农业做点生计,靠一些副业、手工活动,来增加收入,跟现在很多人讲的城乡互动带来的乡村产业的多样化、产业融合,完全是两个概念。大多数村庄是实现不了城乡互动的产业多样化的。

▍第三个问题:住。

住房基本反映了农民经济状况的变化,我们确实看到了农民住房状况的改善——进到乡村以后,农民相互之间比来比去,张家盖了两层楼,李家一定要想办法盖得比他高一点。

住房条件的改善,是改革以来乡村面貌最大的改变。包产到户的时候,农民有钱就盖房子,后来农民出去打工,有钱了,回来还是盖房子。这是农民基本的行为模式。它的好处是,带来整个乡村面貌的改变。问题是,乡村盖的这些房子,利用率极低。

我这次回去,是晚上十点多进的村,整个100多户的村,差不多就只有五六户亮着灯。老人不在的,年轻人出去了,这家就锁着门,常年是黑的。

这意味着,整个城市化以来,农民积累的大量资本,不是用于进一步扩大城市的资本形成,而是积累在他未来落叶归根的这些村落——回到乡村盖房、装修,不断添加房子里的东西,目的是备着他以后回来。但这些资本的利用率非常之低,几近闲置。

▍第四个问题:占地。

现在农民盖房子,已经不在原来村落里盖,都盖在公路边。农民的住房从传统村落到路边,实际上是一场重大的村落改变。传统村落,是依水、依地而形成的,是为了农业经济活动的方便。现在农民为什么整体往公路边盖?这是一个人口迁移社会的表现:交通出行方便。从原来农耕社会村落的布局、空间形态,转变为迁移社会的形态。

现在,我们把去农村看到的景象整个构图起来,你看到的乡村是:第一,人——老人的绝望,农二代的归属不定,留守儿童心灵创伤;第二,农村经济活动越来越单一、农业越来越内卷;第三,农民的住房明显改善,但占了大量农民在城市积累的资本,没有进一步在城市形成更大的资本积累,而变成在乡村闲置的要素;第四,大量耕地的占用——住房的占用。

这样看来,乡村振兴,任重道远!

https://t.cn/A6Msk4TT


发布     👍 0 举报 写留言 🖊   
✋热门推荐
  • メンズノンノ3月号(2/9発売)の表紙を飾るのは、#坂口健太郎 さん!メンズノンノ3月号(2/9発売)の表紙を飾るのは、#坂口健太郎 さん!
  • 他还是印度艺术中 Swadeshi 价值观的第一个主要倡导者,从而找到了有影响力的孟加拉艺术学校,从而推动了现代印度绘画的发展。泰戈尔试图使莫卧儿和拉杰普特风格
  • /23考研/——预报名ing...高联考研曲阜集训基地2023考研倒计时315天“在尘埃落定前,不要让盲目的自我感动与自我怀疑遮蔽掉对自我的正确认知,没有谁的人
  • 电摩托的停车场1.哩哩 2.炸糕 请假3.二岁4.名名5.糖糖6.不移7.大安8.羽儿9.鹤鹤10.然然 请假11.燚燚 12.老大13.苏苏 请假14.阿彦
  • 不放弃追寻自由是我的女王宣言 - 岛岛 2. 我身心都很健康,谁说文艺女青年是一种生了孩子就能治的病?(点击下方可以免费阅读)真的是为了这个惊喜人为的控制了
  • 老头——灭霸~~ 《神灭论》 南北朝 范缜 序: 时竟陵王子良盛招宾客,缜亦预焉。尝侍子良,子良精信释教,而缜盛称无佛,子良问曰:“君不信因果,何得富贵
  • 这里阿喵,爱喝冰红茶所以是畅游在冰红茶里的喵喵。品种看抽卡游戏的话大概是暹罗,但也有因为脸黑触底反弹欧的时候。 可能因为是个infp所以很包(bo)容(ai),
  • 而在20年尾的湖南跨年晚会,突如其来消息给粉丝来了个措手不及,更多的是,对王俊凯的担心和心疼,在生病时期,却依旧对粉丝表示深深的抱歉。” 我想,他对粉丝的这种深
  • 新能源车购置税政策有望第三次延长,今年销量将继续增长3、缺芯重构供应链关系:国产芯片加速上车4、《赛邦杯·2021年度中国汽配供应链金链奖颁奖盛典暨汽配圈新春欢
  • [举手]自从打HI和JXG之后,酷宝关羽和吕布一出,我真的满满安全感![举手]我要去看葛大爷今天的战绩视频去了[喵喵]又想起了之前朋友说的有的人被说小狗会说“你
  • 既然如此,在哪里都一样,不中招显然是运气多过防范的结果,但口罩还是老老实实戴着的即使身边鲜有人使用[允悲]#年轻人理财越理越富# 话题征集第二期[太开心]我们
  • 别看今天报道的,一个是于洪,一个是和平,但是我告诉你,皇姑区其实……皇姑区的朋友,你们一定要听我的,我不能说为什么,听我的就完了,一定要多加小心……”就是因为这
  • ​​十三、容易老,鬓先斑,‮形花落对空‬影单,醉里寻花曾几度,奈何花好月不圆,一‮忧腔‬虑,一‮怨腔‬,但坐妆‮明台‬镜前,人消瘦,殒红颜,‮淡淡眉娥‬描画难,
  • 现在只希望yiqing快点过去,你继续完成你的音乐,演唱会,更多的舞台,表现给我们看,你也知道没有你的舞台我活不了,那就祝我们才华美貌于一身的蔡徐坤先生出道四周
  • 【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叫“共产党员”】“敬爱的群友们,返岗后我已连续多日坚守在宣传战线工作岗位上,工作紧张而又繁忙。”离家前,市直机关下沉该社区的党员志愿者王
  • 佐藤勝利:もちろん大変ですが、光一くんが「2本やるのは演出の一環でもある」と仰っていて、それをひしひしと感じています。佐藤:これまではライバルを演じるキャストに
  • 那种扯上美国、空军、海军的宣传分明是一个迷惑年轻人的圈套。瑞士的Swatch主要是针对日本钟表商的。
  • 许木匠叹了口气,“王伍被捕,肯定是要进监狱的,可他的妻子和儿子都是清白的,我看到他这么年轻,心里也是一片怜悯。这位木匠名叫许,他的手艺很好,见识也很广,因为名气
  • 【69.00】【HP/惠普】真无线蓝牙耳机 #早春穿搭攻略##女神必备好物##超级购物节清单# #每日一善# #520##易烊千玺##王嘉尔##鹿晗##张
  • 处女座:处女的痴情藏在日常的挑刺里,让人很难接受,可是万里挑一的恋人,ta又怎能不爱。 ——郭敬明 《左手倒影右手年华》4.也许知道前面有人在等待自己的时候,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