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摩祖师破相论(上)
○ 达摩大师破相论
达摩祖师著
渝州华岩寺沙门释宗镜校刻

问曰:若复有人志求佛道者,当修何法最为省要?
答曰:唯观心一法,总摄诸法,最为省要。

问曰:何一法能摄诸法?
答曰:心者万法之根本,一切诸法唯心所生;若能了心,则万法俱备;犹如大树,所有枝条及诸花果,皆悉依根。栽树者,存根而始生子;伐树者,去根而必死。若了心修道,则少力而易成;不了心而修,费功而无益。故知一切善恶皆由自心。心外别求,终无是处。

问曰:云何观心称之为了?

答曰:菩萨摩诃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了四大五阴本空无我;了见自心起用,有二种差别。云何为二?一者净心,二者染心。此二种心法,亦自然本来俱有;虽假缘合,互相因待。净心恒乐善因,染体常思恶业。若不受所染,则称之为圣。遂能远离诸苦,证涅槃乐。若堕染心,造业受其缠覆,则名之为凡,沉沦三界,受种种苦。何以故?由彼染心,障真如体故。
十地经云:‘众生身中有金刚佛性,犹如日轮,体明圆满,广大无边;只为五阴重云所覆,如瓶内灯光,不能显现。又涅槃经云:一切众生悉有佛性,无明覆故,不得解脱。佛性者,即觉性也。但自觉觉他,觉知明了,则名解脱。故知一切诸善,以觉为根;因其觉根,遂能显现诸功德树。涅槃之果德,因此而成。如是观心,可名为了。

问:上说真如佛性,一切功德,因觉为根,未审无明之心,以何为根?

答:无明之心,虽有八万四千烦恼情欲,及恒河沙众恶,皆因三毒以为根本。其三毒者,贪嗔痴是也。此三毒心,自能具足一切诸恶。犹如大树,根虽是一,所生枝叶其数无边。彼三毒根,一一根中,生诸恶业百千万亿,倍过于前,不可为喻。如是三毒心,于本体中,应现六根,亦名六贼,即六识也。由此六识,出入诸根,贪著万境,能成恶业,障真如体,故名六贼。一切众生,由此三毒六贼,惑乱身心,沉没生死,轮回六趣,受诸苦恼;犹如江河,因小泉源,洎流不绝,乃能弥漫,波涛万里。若复有人断其本源,即众流皆息。求解脱者,能转三毒为三聚净戒,转六贼为六波罗蜜,自然永离一切诸苦。

问:六趣三界广大无边,若唯观心,何由免无穷之苦?
答:三界业报,唯心所生;本若无心,于三界中,即出三界。其三界者,即三毒也;贪为欲界,嗔为色界,痴为无色界,故名三界。由此三毒,造业轻重,受报不同,分归六处,故名六趣。

问:云何轻重分之为六?
答曰:众生不了正因,迷心修善,未免三界,生三轻趣。云何三轻趣?所谓迷修十善,妄求快乐,未免贪界,生于天趣。迷持五戒,妄起爱憎,未免嗔界,生于人趣。迷执有为,信邪求福,未免痴界,生阿修罗趣。如是三类,名三轻趣。云何三重?所谓纵三毒心,唯造恶业,堕三重趣。若贪业重者,堕恶鬼趣;嗔业重者,堕地狱趣;痴业重者,堕畜生趣。如是三重,通前三轻,遂成六趣。故知一切苦业由自心生,但能摄心,离诸邪恶,三界六趣轮回之苦,自然消灭离苦,即得解脱。

问曰:如佛所说,我于三大阿僧祇劫,无量勤苦,方成佛道。云何今说,唯只观心,制三毒,即名解脱?

答:佛所说言,无虚妄也。阿僧祇劫者,即三毒心也;胡言阿僧祇,汉名不可数。此三毒心,于中有恒沙恶念,于一一念中,皆为一劫;如是恒沙不可数也,故言三大阿僧祇。真如之性,既被三毒之所覆盖,若不超彼三大恒沙毒恶之心,云何名为解脱?今若能转贪嗔痴等三毒心,为三解脱,是则名为得度三大阿僧祇劫。末世众生愚痴钝根,不解如来三大阿僧祇秘密之说,遂言成佛尘劫未期,岂不疑误行人退菩提道。
问:菩萨摩诃萨由持三聚净戒,行六波罗蜜,方成佛道;今令学者唯只观心,不修戒行,云何成佛?答:三聚净戒者,即制三毒心也。制三毒成无量善聚。聚者会也,无量善法普会于心,故名三聚净戒。六波罗蜜者,即净六根也。胡名波罗蜜,汉名达彼岸,以六根清净,不染六尘,即是度烦恼河,至菩提岸。故名六波罗蜜。
问:如经所说;三聚净戒者,誓断一切恶、誓修一切善、誓度一切众生。今者唯言制三毒心,岂不文义有乖也?答:佛所说是真实语。菩萨摩诃萨,于过去因中修行时,为对三毒,发三誓愿,持一切净戒。对于贪毒,誓断一切恶常修一切善;对于嗔毒,誓度一切众生;故常修慧;对于痴毒,由持如是戒定慧等三种净法,故能超彼三毒成佛道也。诸恶消灭,名为断。以能持三聚净戒,则诸善具足,名之为修。以能断恶修善,则万行成就,自它俱利,普济群生,故名解脱。则知所修戒行不离于心,若自心清净,则一切佛土皆悉清净。故经云:心垢则众生垢,心净则众生净;欲得佛土,当净其心,随其心净,则佛土净也。三聚净戒自然成就。

问曰:如经所说,六波罗蜜者,亦名六度;所谓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今言六根清净,名波罗蜜者,若为通会。又六度者,其义如何?

答:欲修六度,当净六根,先降六贼。能舍眼贼,离诸色境,名为布施;能禁耳贼,于彼声尘,不令纵逸,名为持戒;能伏鼻贼,等诸香臭,自在调柔,名为忍辱;能制口贼,不贪诸味,赞咏讲说,名为精进;能降身贼,于诸触欲,湛然不动,名为禅定;能调意贼,不顺无明,常修觉慧,名为智慧。六度者运也,六波罗蜜喻若船筏,能运众生,达于彼岸,故名六度。
问:经云:释迦如来,为菩萨时,曾饮三斗六升乳糜,方成佛道。先因饮乳,后证佛果,岂唯观心得解脱也?
答:成佛如此,言无虚妄也;必因食乳,然使成佛。言食乳者,有二种,佛所食者,非是世间不净之乳,乃是清净法乳;三斗者,三聚净戒,六升者,六波罗蜜;成佛道时,由食如是清净法乳,方证佛果。若言如来食于世间和合不净牛膻腥乳,岂不谤误之甚。真如者,自是金刚不坏,无漏法身,永离世间一切诸苦;岂须如是不净之乳,以充饥渴。经其说,其牛不在高原,不在下湿,不食谷麦糠麸,不与挬牛同群;其牛身作紫磨金色,言牛者,毗卢舍那佛也。以大慈悲,怜愍一切,故于清净法体中,出如是三聚净戒六波罗蜜微妙法乳,养育一切求解脱者。如是真净之牛,清净之乳,非但如来饮之成道,一切众生若能饮者,皆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问:经中所说,佛令众生修造伽蓝,铸写形像,烧香散花燃灯,昼夜六时绕塔行道,持斋礼拜,种种功德皆成佛道;若唯观心,总摄诸行,说如是事,应虚空也。
答:佛所说经,有无量方便,以一切众生钝根狭劣,不悟甚深之义,所以假有为,喻无为;若复不修内行,唯只外求,希望获福,无有是处。
言伽蓝者:西国梵语,此土翻为清净地也;若永除三毒,常净六根,身心湛然,内外清净,是名修伽蓝。

铸写形像者:即是一切众生求佛道也;所为修诸觉行,彷像如来真容妙相,岂遣铸写金铜之所作也?是故求解脱者,以身为炉,以法为火,以智慧为巧匠,三聚净戒、六波罗蜜以为模样;镕炼身中真如佛性,遍入一切戒律模中,如教奉行,一无漏缺,自然成就真容之像。所谓究竟常住微妙色身,非是有为败坏之法。
若人求道,不解如是铸写真容,凭何辄言功德?烧香者:亦非世间有相之香,乃是无为正法之香也;薰诸臭秽无明恶业,悉令消灭。其正法香者,有其五种:一者戒香,所谓能断诸恶,能修诸善。二者定香,所谓深信大乘,心无退转。三者慧香,所谓常于身心,内自观察。
四者解脱香,所谓能断一切无明结缚。五者解脱知见香,所谓观照常明,通达无碍。如是五种香,名为最上之香,世间无比。佛在世日,令诸弟子以智慧火,烧如是无价珍香,供养十方诸佛。今时众生不解如来真实之义,唯将外火烧世间沉檀薰陆质碍之香,希望福报,云何得?散花者,义亦如是;所谓常说正法,诸功德花,饶益有情,散沾一切;于真如性,普施庄严。此功德花,佛所赞叹,究竟常住,无雕落期。若复有人散如是花,获福无量。若言如来令众生,剪截缯彩,伤损草木,以为散花,无有是处。所以者何?

持净戒者,于诸天地森罗万像,不令触犯;误犯者,犹获大罪,况复今者故毁净戒,伤万物求于福报,欲益返损,岂有是乎?又长明灯者:即正觉心也,以觉明了,喻之为灯;是故一切求解脱者,以身为灯台,心为灯炷,增诸戒行,以为添油;智慧明达,喻如灯火。当燃如是真正觉灯,照破一切无明痴暗,能以此法,转相开示,即是一灯燃百千灯,以灯续然,然灯无尽,故号长明。过去有佛,名曰然灯,义亦如是。

愚痴众生,不会如来方便之说,专行虚妄,执著有为,遂燃世间苏油之灯,以照空室,乃称依教,岂不谬乎!所以者何?佛放眉间一毫相光,上能照万八千世界,岂假如是苏油之灯,以为利益。审察斯理,应不然乎!又六时行道者:所谓六根之中,于一切时,常行佛道,修诸觉行,调伏六根,长时不舍,名为六时。绕塔行道者:塔是身心也,当令觉慧巡绕身心,念念不停,名为绕塔。过去诸圣,皆行此道,得至涅槃。今时世人,不会此理,曾不内行,唯执外求;将质碍身,绕世间塔,日夜走骤,徒自疲劳,而于真性,一无利益。
又持斋者:当须会意,不达斯理,徒尔虚切。斋者齐也,所谓斋正身心,不令散乱。持者护也,所谓于诸戒行,如法护持。必须外禁六情,内制三毒,勤觉察、净身心。了如是义,名为持斋。又持斋者,食有五种:一者法喜食,所谓依持正法,欢喜奉行。二者禅悦食,所谓内外澄寂,身心悦乐。三者念食,所谓常念诸佛,心口相应。四者愿食,所谓行住坐卧,常求善愿。五者解脱食,所谓心常清净,不染俗尘。此五种食,名为斋食。若复有人,不食如是五种净食,自言持斋,无有是处。唯断于无明之食。若辄触者,名为破斋。若有破,云何获福?世有迷人,不悟斯理,身心放逸,诸恶皆为;贪欲恣情,不生惭愧,唯断外食,自为持斋,必无是事。又礼拜者:当如是法也,必须理体内明,事随权变,理有行藏,会如是义,乃名依法。夫礼者敬也,拜者伏也;所谓恭敬真性,屈伏无明,名为礼拜。若能恶情永灭,善念恒存,虽不现相,名为礼拜。其相即法相也。世尊欲令世俗表谦下心,亦为礼拜;故须屈伏外身,示内恭敬。举外明内,性相相应。若复不行理法,唯执外求,内则放纵嗔痴,常为恶业,外即空劳身相,诈现威仪,无惭于圣,徒诳于凡,不免轮回,岂成功德。

印光法师力荐的《太上感应篇》:入世圣贤之道,出世仙佛之基

“善恶终有报,天道好轮回。不信抬头看,苍天饶过谁。”

这句广为人知的网络流行语,常常被用于回复,出现在令人愤慨的新闻报道末尾评论框中,其间所透露出朴素的因果轮回观念,就离不开一本传统文化名作的熏陶影响,即《太上感应篇》。

北宋末年,第三十代天师张继先曾为《太上感应篇》作颂:“人之一性,湛然圆寂。涉境对动,种种皆妄。一念失正,即是地狱。敬诵斯文,发立汗下。煨烬心火,驯服气马。既以自镜,且告来者”。这篇颂文也被收录在《道藏》中,题为《虚静天师颂》。由此可见《太上感应篇》在道教的重要地位。

作为流传已久、首屈一指的劝善书,《太上感应篇》的出处已不可考,就连博闻强记的印光法师,也表示:“《感应篇》通行本,有太上二字,谓为老子所作,亦有谓本抱朴子而广之。”

但为何佛教的高僧,却向大众力荐道教的经典?印祖则如是言:“不必究其为何人所作,只取其书所说之益。所谓不以人废言也。圣人立法,固不必定取圣人所说为法,只取其益世道人心为事。”

康熙朝十五年(1676年)状元彭定求曾说:“非谓读此书可以作状元宰相,而状元宰相决不可不读此书。”因此,这本书又被称为“元宰必读书”。而且,印光大师也对此深表赞同,在《文钞·复朱仲华居士书一》中,印光大师就劝谏来信者:

“又提倡因果报应,莫善于教人受持《太上感应篇》、《文昌阴骘文》。以善恶类书,一目了然,易于获益。彭定求从小日诵此二书,至中状元作尚书时犹日日诵之。且得暇恭书送人,题为“元宰必读书”。《跋》曰:“非谓读此可以作状元宰相,而状元宰相决不可不读此书。”可知此书之要矣。”

在《感应篇直讲序》中,印光法师又进一步从佛道修行的角度,再次点明了此书的重要作用:

“然见仁见智,各随其人之性质。此书究极而论,止乎成仙。若以大菩提心行之,则可以超凡入圣,了生脱死,断三惑以证法身,圆福慧以成佛道,况区区成仙之人天小果而已乎。”

(然而见仁见智,各随每个人的性质。《太上感应篇》从文字上来说,最多直到成仙而已。如果你能以大菩提心去践行《太上感应篇》的内容,那就能超凡入圣,了脱生死,断除三惑,亲证法身,福慧双全,圆成佛道,何况只是区区成仙这样的人天小果而已呢?)

《太上感应篇》全文仅约一千二百余字,以开头的“祸福无门,惟人自召;善恶之报,如影随形”十六字为纲,接着叙说人若想长生多福,必须行善积德,并列举了二十多条善行,一百多条恶行,作为趋善避恶的准绳。要求人们“不履邪径,不欺暗室,积德累功,慈心于物,忠孝友悌,正己化人”

尤其书中特别强调“立善多端,莫先忠孝”,得道的根基就在于此,要求人从一念起处下工夫。最后以诸恶莫作,众善奉行,积善天必降福,行恶天必降祸作结。

这些流传已久的朴素观念,不但道教徒奉之、行之,视为珍宝,历代儒、佛大家也多以《感应篇》作为其善恶报应,修身处世之法宝而加以广泛注解和宣扬。

在《太上感应篇》文末的《广劝流通文》中,还记载着历朝历代帝王,都对感应篇极为推崇奉行:

“感应篇起初是在道藏中,自从宋朝的真宗皇帝赐钱百万,命令工人刊刻,然后才大显于世;当时的贤人君子,都极力的尊行奉持。明朝的世宗皇帝,也曾经为感应篇作序,并且颁行天下。清朝顺治十三年,皇帝谕令刊刻感应篇,颁赐给群臣,并且遍及读书人。”

《颜氏家训·教子篇》中有“教妇初来,教儿婴孩”一说,指对一个人施加教育应该及时及早,而《太上感应篇》,就是最佳的教材之一。印祖曾在《文钞·复邵慧圆居士书三》中劝说:“祈以《感应篇》教子孙,终身诵之,胜于小学韵语多矣。”

而什么是子女教育中最应当重视的,印祖在《文钞·复马宗道居士书一》中也进行了说明:

“宜令儿女等同读《阴骘文》、《感应篇》,为彼讲说。俾知为人之道,及三世因果之理。则将来自不至流为暴恶。彼杀父杀母废伦免耻者,皆由最初不知为人之道,及因果报应。一闻邪说,遂极力依此,以逞其肆无忌惮之心,为可哀也。”

作为千古流传的善书,《太上感应篇》被历朝历代无数人注解,应该选择哪一种版本入门为佳?印祖也早已替大家做出过定论:

“此书注解甚多,唯清元和惠栋之笺注,最为精深宏畅,惜非博学之士不能阅。”

(《太上感应篇》的注解很多,其中清元和惠栋的笺注,最为精深宏畅,可惜只有那些博学之士才容易看懂。)

“次则汇编,实为雅俗同观之最上善本,而不甚通文之妇孺,犹难领会。”

(其次是《感应篇汇编》,实在是雅俗同观的最上善本,但是对于不太通达文言的妇女儿童,还是难以领会。)

“唯直讲一书,为能普益。然文虽浅显,词甚优美。浅而不俗,最易感人。”

(唯独《感应篇直讲》这本书,能够让众人普遍受益。虽然文字浅显,但是词汇优美,浅而不俗,最容易感动世人。)

所以,如果普通大众做入门耳濡目染之用,那《感应篇直讲》一定是最佳的选择!

#相学# 《麻衣相术》口诀

  麻衣先生石室神异赋

  口唇皮皱,为人一世孤单。(此眼无子)通仙录云:口边皮,若生皱褶,有子应须出外乡,岂非孤单之相也,此谓不宜乎?

  鱼尾纹多,到老不能安逸。鱼尾在眼角之上,中年而生,年长则多,经云:鱼尾笏纹长入口,虽有眉寿最劳心。一世辛苦,苦于奔波。

  二眉散乱,须忧聚散不常。(多则散乱,不成理状)眉乃兄弟姊妹宫,亦主财星,聚之者,弟兄和睦,姊妹不分,享乐天伦。若散而不清,主离耗,亲人各奔东西,骨肉之情,无寻无觅。

  面目雌雄,必主富而多诈,两目之中,一小一大,曰雌雄之目。有如此相者,虽然财富充澄,富足天下,必多谲诈,处之长久,揽财无情,世人与之,皆欲敲骨剥髓,交之不可。

  面多斑点,恐非老寿之人。(斑点在面,而非痣也)黑青斑点生于面者,神气衰也,岂有寿相。黄白斑点,存于颜面,神气虽差,但寿可比人。


发布     👍 0 举报 写留言 🖊   
✋热门推荐
  • 【楼外修图】Lotte-F俺八段酱只泡巨星我就是李清华狗勾记录CollectBeautyCollectBeauty浅修一下Pink_or_PigSTOKESIA
  • 突然回去探望老太太,结果因为我带着墨镜而认不出是谁,等我摘下眼镜之后欣喜若狂;说走就走的旅程,答应每年带您们去一个未曾到过的地方,一起去做你们从来不曾想过的事情
  • 没遇到也能变成自己喜欢的样子。我眼光独特还好是真的。
  • 其实她是察觉不到,我在那么一瞬间,很微小的一瞬间,我是有着信仰崩塌的感受,我一直孝顺父母,按他们的要求努力上进,只要有机会,就想着要给他们添置一些什么,但即便如
  • 都是自尊自重自爱的国民,不把自己当蟑螂那样胡乱繁殖,就是对国家对民族负责任了。反观我们自己,改开初期,人就当牲畜一样用,工厂从用人市场拉人回去,半年或一年结一次
  • ★G55二广高速忻州段:黄寨收费站出口车辆通行缓慢,车辆排队至匝道约300米。★G5京昆高速太祁段,清徐南站出口车多缓行至主线(北往南100米,南往北200米)
  • 河北省美协尹凤庚老师四尺精品仿古山水 有合影尹凤庚,字瑞年,河北省邯郸市邱县人,北宗山水画家,师从著名画家卢庆生先生和北宗山水画家、天津美院何延喆教授,系陈少
  • 这世上,有时笑笑人家,有时给别人笑笑自己,放轻松,给自己快乐,也给别人快乐。 善心人人有,快乐你我他。
  • 小片段1:柳舒茵吧嗒吧嗒流眼泪:你是不是不喜欢我?小片段1:柳舒茵吧嗒吧嗒流眼泪:你是不是不喜欢我?
  • 憍陈如尊者说:我们这些声闻众,今天在世尊面前,对以前不正确的认识表示深深的悔过,后悔自己当初不能信受大乘无量多的佛宝,却乐于小乘的一点涅槃境界,就像一个乞丐,能
  • 会议指出,自治区党委连续两年“开年第一会”锁定营商环境,盟委专门召开会议安排部署营商环境建设相关工作,释放了强烈信号,充分说明自治区党委、盟委对营商环境建设和
  • 【转移话题】… 我们人资的男宝宝喝起酒来也忒拼了吧 咱们羽粑感觉已经喝得石乐志哈哈哈 最后……无社联,不青春!三个宝宝可开心了,老母亲也要累惨了。
  • 所以,人到中年以后,不要对爱情抱太大的期许,如果没有看清对方的真心,或者双方都有牵扯,这就不是爱情。爱情,如果掺杂了太多与之无关的算计,带有很多私心,那么也就失
  • 人类很懒惰,精灵在跳舞,谁有威士忌……晚辈理想主义者感谢又一个不被打扰,不用加班,一个人随意支配的周日下午。很开心,团队里积极参与复盘的人,都已经进化自己的思维
  • XX酒店和上海服装(集团)有限公司曾以马桥镇人民政府为被告提起过民事侵权诉讼,但生效民事裁定以案涉地块被纳入建设项目征收土地范围,所诉争议不属于平等主体之间的人
  • 20、I just enjoy my life21、年月把拥有变作失去22、足够优秀再大方拥有23、人分两类,迷人乏味24、去发光,不是被照亮25、爱自己是终生
  • #财经热评#比特币中国交易平台之一的“比特币中国”周四晚发布公告,即时停止新用户注册,并于本月30日停止所有交易业务。14日晚间,国内首家比特币交易所“比特币中
  • 会上,少儿英语教育专家、爱乐奇执行副总裁与董事唐威廉,推出了爱乐奇最新重磅研发成果——爱乐奇数码新概念课程。#企业资讯#【爱乐奇发布数码新概念课程和AI助教产品
  • [星星][星星]台风名字大起底 看看各个国家都是什么“控”细数台风命名表发现,在给台风取名的过程中,各国都有自己深藏的小心思。[星星][星星]台风名字大起底 看
  • ᴿᴬᴵᴺᴮᴼᵂ ᴬᴸᴸᴮᵁᴮᴮᴸᴱ ᴮᴬᴮᴱ —————————————此后无人与我言你 ♡︎ ☾☁️‴☽⋆゜亦无人知晓我多想听闻你Real happ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