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难!汝常二时,众中持砵,其间或遇,酥酪醍醐,名为上味。于意云何?此味为复,生于空中?生于舌中?为生食中?阿难!若复此味,生于汝舌,在汝口中,祇有一舌;其舌尔时,已成酥味,遇黑石蜜,应不推移。若不变移,不名知味;若变移者,舌非多体,云何多味,一舌之知?若生于食,食非有识,云何自知?又食自知,即同他食,何预于汝,名味之知?若生于空,汝啖虚空,当作何味?必其虚空,若作咸味,既咸汝舌,亦咸汝面;则此界人,同于海鱼。既常受咸,了不知淡;若不识淡,亦不觉咸。必无所知,云何名味?是故当知,味舌与尝,俱无处所;即尝与味,二俱虚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这里就涉及到舌入与味尘这两处。

汝常二时:小乘法修行,过午不食。这个「二时」是指晨时和午时。

酥酪醍醐:牛奶经过稍微加工就变成一种食品,叫酪;然后再进一步提炼呢,是熟酥;酥酪上面那一层油叫「醍醐」。圆顿了义大法比喻为醍醐灌顶,醍醐是奶制品中最优质的食品。

此味为复,生于空中?生于舌中?为生食中?一连三个问号。

阿难!若复此味,生于汝舌,在汝口中,祇有一舌;其舌尔时,已成酥味,遇黑石蜜,应不推移:如果你讲这个味道是由舌头而有,按照世间法来讲,苹果能不能生辣味啊?辣椒能不能生甜味啊?按照这个逻辑,那么你的舌头如果能生味的话,一个舌头只能生一种味道,如果你舌头吃到那个酥的时候是酥味,那么遇到黑石蜜(即甘蔗糖)之时,那你还是酥味,体会不了甘蔗的甜味。

若不变移:那个酥的味道没有变。

不名知味:怎么「不名知味」?你不知道那个黑石蜜的甜味道。

若变移者,舌非多体,云何多味,一舌之知:这是按照世间法,一个苹果怎么能生出辣味、甜味、酸味、酱油味?你一个舌头怎么能生出许多味啊?是打这个比喻。那我们看看食品能不能生味道。

若生于食,食非有识,云何自知:食品是无情的色尘,没有灵知性,它怎么能知道味道啊?

又食自知,即同他食,何预于汝,名味之知?如果食品知道的话,与你有什么关系啊?何预于汝?怎么可能与你这个知味来发生联系啊?这个「预」是参与的意思。它知道怎么能变成你知道啊?

若生于空,汝啖虚空,当作何味:如果这个味道是生于虚空,那你吃虚空,看看是什么味道。

必其虚空,若作咸味,既咸汝舌,亦咸汝面;则此界人,同于海鱼:既然是咸味,不光是腌你的舌头,而且把你全身腌得跟那个咸带鱼一样。

既常受咸,了不知淡:你常常在咸中,你能不能尝到淡味?尝不到。那尝不到淡味的人始终是咸中,他能不能尝到咸味啊?也尝不到。有些人在厕所如果待个半个小时以后,他还能不能闻到臭味了?就闻不到了,就是这个样子。

必无所知,云何名味:所以从三个角度讲那个味呀,没有它的来龙去脉。没有味实,何有味名?

是故当知,味舌与尝,俱无处所:所以味尘查无出处,进而把它所对的舌根、舌入同时破除。

即尝与味,二俱虚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味尘、舌根、舌入,都是我们的本来面目,就是一个念。

 

【阿难!汝常晨朝,以手摩头。于意云何?此摩所知,谁为能触?能为在手?为复在头?若在于手,头则无知,云何成触?若在于头,手则无用,云何名触?若各各有,则汝阿难,应有二身。若头与手,一触所生,则手与头,当为一体。若一体者,触则无成。若二体者,触谁为在?在能非所,在所非能,不应虚空,与汝成触。是故当知,觉触与身,俱无处所;即身与触,二俱虚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刚刚剃度的出家人,每天早晨要摩着头念四句话:守口摄意身莫犯,莫恼一切诸有情。无益之苦当远离,如是行者得度世。

此摩所知,谁为能触?能为在手?为复在头:跟前面的眼看色、耳闻声、舌尝味相比,它有个自他之别。佛在这里换一种口味,变成自己触自己,这样就把我们心也调得更细。

注意,尝性、见性、闻性,统统包含触性;那么尝性、闻性、见性在触中还有各自的特性。尝性跟见性一样不一样啊?但它们都是触性,一样不一样?所以触性是六根的普遍性,这里的身触包括身上的六根都在内。

若在于手,头则无知,云何成触:如果能触的这个东西属于手,那个所触的是头,按照小乘法,这个头应该是无知——比如触这个桌子,桌子是所触,手是能触——这里头变成所触,所触应该是无知的。

若在于头,手则无用,云何名触:如果头是能触的话,我们还用手干什么?

若各各有,则汝阿难,应有二身:如果头也是能触,手也是能触,那好了,这两个身应该有两个心,两个知。这是恒顺世间的心态,一个人只能有一个身,只能有一个心。人只能是我们在接触的时候,你一定是一个能一个所。

若头与手,一触所生,则手与头,当为一体。若一体者,触则无成:如果头与手两者是共一个能触——「一触所生」是共一个能触,那头与手是不是一个东西?就变成一体,那还有没有能与所了?(没有)。触就不能成立。

若二体者,触谁为在:如果说我们这个头与手是明明白白的两个东西,都在那里触,触谁为在?也就是谁是能触啊?我们头跟手你能不能分得出到底谁触谁?因为能所必须是一个有知,一个无知,可是我们两个都有知啊。

在能非所,在所非能:两个能不能触,两个所也不能触。非要一个能和一个所才能触。

不应虚空,与汝成触:总不能说是虚空变成你的所触,或者虚空变成你的能触。因为你在这里除了人体与虚空,没有第三者。也就是说,你这个能触,你这个触觉,到底怎么来的?是哪里产生的,

是故当知,觉触与身,俱无处所;即身与触,二俱虚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觉」是触觉,「触」是触尘,「身」是身根。触觉是我们能够感受到触尘的那种感觉,也叫身入。这里还是总结,身根、身入、触尘,都是我们的真心本来面目。本非因缘,本非自然,当下即是因缘,当下即是自然。

 

【阿难!汝常意中,所缘善恶、无记三性,生成法则。此法为复,即心所生?为当离心,别有方所?阿难!若即心者,法则非尘,非心所缘,云何成处?若离于心,别有方所,则法自性,为知非知?知则名心,异汝非尘,同他心量。即汝即心,云何汝心,更二于汝?若非知者,此尘既非,色声香味,离合冷暖,及虚空相,当于何在?今于色空,都无表示;不应人间,更有空外,心非所缘,处从谁立?是故当知,法则与心,俱无处所;则意与法,二俱虚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这段经文是讲意根之处、所对法尘之处。

意中:就是意根,意根就是讲我们的第七识、第八识。

所缘:这里就是保存着、包容着,或者所对着。

善恶无记三性:「善恶」我们都知道,「无记」就是非善非恶的中性。我们修了无量的业,包含起来是不是就这三种业啊?三业是过去做过的事情,会留在我们头脑中形成记忆,叫前尘影事,也就是法尘。

法则:就是法尘。

此法为复,即心所生?为当离心,别有方所:法尘是你的意根所生,还是你心外的境界所生?比如说,我头脑里有个苹果的概念,是不是法尘啊?那苹果的概念是你心里生出来的?还是因为外面的苹果把这个法尘生到你头脑里去了?

若即心者,法则非尘,非心所缘,云何成处:如果讲这个法尘是心生出来的话,是不是意识?那这个法尘就不是尘了。作为意根所缘之处,法尘应该是色法。

若离于心,别有方所,则法自性,为知非知:如果这个法尘是你的心外之物,那么你这个法的本性来讲,到底是有知还是无知?

知则名心:如果知道的话,它就是心法。

异汝非尘:心法就不是尘法。如果是有知的话,它怎么又不是你呢?它又怎么在心外呢?

同他心量:等于是同于他人的心量。我们不能把别人的心说成是自己的法尘吧?

即汝即心,云何汝心,更二于汝:那么怎么可以讲这个法尘又是你的心,还又是别人的心,还又在你心外?自己的心对自己还有二心吗?

若非知者,此尘既非,色声香味,离合冷暖,及虚空相,当于何在:「非知」就是无情,就有色相。「色声香味,离合冷暖,及虚空相」,注意啊,这里包含了十法界一切的万法之相。那么在一切万法里能不能找到这个法尘啊?找不到。

今于色空,都无表示:这个法尘只有我们自己心里知道。比如现在我知道一个苹果的概念,你能不能拿出来给人家看呐?看不到。

不应人间,更有空外:心外无法,法外无心。整个无量的国土都是共处于一个虚空之中,空外无空。

心非所缘,处从谁立:以前是讲我们意根把法尘作为意根的所缘来产生意识,那是一种初步的引导,那现在把我们的心引向细、引向深,就觉得过去说法已经不能存在,这是在一步一步地引导。所以这个法尘它不能作为我们意根的所缘之处,它就没有这个处,就是「处从谁立」啊?

这个法尘既不是心又不是色法,是不是很奇怪?实际上,它是个色法。它动了这个念是不是就有色了?可以把它说为是一种胜义色法。

是故当知,法则与心,俱无处所;则意与法,二俱虚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法尘、意入,在世间法里都没有来龙去脉,可是却宛然存在。这就是我们的真心本来面目随缘显现。

 

——本文摘自《 https://t.cn/RxkJtFo

尘、六入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法华楞严讲义 7月15日





【阿难!汝常二时,众中持砵,其间或遇,酥酪醍醐,名为上味。于意云何?此味为复,生于空中?生于舌中?为生食中?阿难!若复此味,生于汝舌,在汝口中,祇有一舌;其舌尔时,已成酥味,遇黑石蜜,应不推移。若不变移,不名知味;若变移者,舌非多体,云何多味,一舌之知?若生于食,食非有识,云何自知?又食自知,即同他食,何预于汝,名味之知?若生于空,汝啖虚空,当作何味?必其虚空,若作咸味,既咸汝舌,亦咸汝面;则此界人,同于海鱼。既常受咸,了不知淡;若不识淡,亦不觉咸。必无所知,云何名味?是故当知,味舌与尝,俱无处所;即尝与味,二俱虚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这里就涉及到舌入与味尘这两处。

汝常二时:小乘法修行,过午不食。这个「二时」是指晨时和午时。

酥酪醍醐:牛奶经过稍微加工就变成一种食品,叫酪;然后再进一步提炼呢,是熟酥;酥酪上面那一层油叫「醍醐」。圆顿了义大法比喻为醍醐灌顶,醍醐是奶制品中最优质的食品。

此味为复,生于空中?生于舌中?为生食中?一连三个问号。

阿难!若复此味,生于汝舌,在汝口中,祇有一舌;其舌尔时,已成酥味,遇黑石蜜,应不推移:如果你讲这个味道是由舌头而有,按照世间法来讲,苹果能不能生辣味啊?辣椒能不能生甜味啊?按照这个逻辑,那么你的舌头如果能生味的话,一个舌头只能生一种味道,如果你舌头吃到那个酥的时候是酥味,那么遇到黑石蜜(即甘蔗糖)之时,那你还是酥味,体会不了甘蔗的甜味。

若不变移:那个酥的味道没有变。

不名知味:怎么「不名知味」?你不知道那个黑石蜜的甜味道。

若变移者,舌非多体,云何多味,一舌之知:这是按照世间法,一个苹果怎么能生出辣味、甜味、酸味、酱油味?你一个舌头怎么能生出许多味啊?是打这个比喻。那我们看看食品能不能生味道。

若生于食,食非有识,云何自知:食品是无情的色尘,没有灵知性,它怎么能知道味道啊?

又食自知,即同他食,何预于汝,名味之知?如果食品知道的话,与你有什么关系啊?何预于汝?怎么可能与你这个知味来发生联系啊?这个「预」是参与的意思。它知道怎么能变成你知道啊?

若生于空,汝啖虚空,当作何味:如果这个味道是生于虚空,那你吃虚空,看看是什么味道。

必其虚空,若作咸味,既咸汝舌,亦咸汝面;则此界人,同于海鱼:既然是咸味,不光是腌你的舌头,而且把你全身腌得跟那个咸带鱼一样。

既常受咸,了不知淡:你常常在咸中,你能不能尝到淡味?尝不到。那尝不到淡味的人始终是咸中,他能不能尝到咸味啊?也尝不到。有些人在厕所如果待个半个小时以后,他还能不能闻到臭味了?就闻不到了,就是这个样子。

必无所知,云何名味:所以从三个角度讲那个味呀,没有它的来龙去脉。没有味实,何有味名?

是故当知,味舌与尝,俱无处所:所以味尘查无出处,进而把它所对的舌根、舌入同时破除。

即尝与味,二俱虚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味尘、舌根、舌入,都是我们的本来面目,就是一个念。

 

【阿难!汝常晨朝,以手摩头。于意云何?此摩所知,谁为能触?能为在手?为复在头?若在于手,头则无知,云何成触?若在于头,手则无用,云何名触?若各各有,则汝阿难,应有二身。若头与手,一触所生,则手与头,当为一体。若一体者,触则无成。若二体者,触谁为在?在能非所,在所非能,不应虚空,与汝成触。是故当知,觉触与身,俱无处所;即身与触,二俱虚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刚刚剃度的出家人,每天早晨要摩着头念四句话:守口摄意身莫犯,莫恼一切诸有情。无益之苦当远离,如是行者得度世。

此摩所知,谁为能触?能为在手?为复在头:跟前面的眼看色、耳闻声、舌尝味相比,它有个自他之别。佛在这里换一种口味,变成自己触自己,这样就把我们心也调得更细。

注意,尝性、见性、闻性,统统包含触性;那么尝性、闻性、见性在触中还有各自的特性。尝性跟见性一样不一样啊?但它们都是触性,一样不一样?所以触性是六根的普遍性,这里的身触包括身上的六根都在内。

若在于手,头则无知,云何成触:如果能触的这个东西属于手,那个所触的是头,按照小乘法,这个头应该是无知——比如触这个桌子,桌子是所触,手是能触——这里头变成所触,所触应该是无知的。

若在于头,手则无用,云何名触:如果头是能触的话,我们还用手干什么?

若各各有,则汝阿难,应有二身:如果头也是能触,手也是能触,那好了,这两个身应该有两个心,两个知。这是恒顺世间的心态,一个人只能有一个身,只能有一个心。人只能是我们在接触的时候,你一定是一个能一个所。

若头与手,一触所生,则手与头,当为一体。若一体者,触则无成:如果头与手两者是共一个能触——「一触所生」是共一个能触,那头与手是不是一个东西?就变成一体,那还有没有能与所了?(没有)。触就不能成立。

若二体者,触谁为在:如果说我们这个头与手是明明白白的两个东西,都在那里触,触谁为在?也就是谁是能触啊?我们头跟手你能不能分得出到底谁触谁?因为能所必须是一个有知,一个无知,可是我们两个都有知啊。

在能非所,在所非能:两个能不能触,两个所也不能触。非要一个能和一个所才能触。

不应虚空,与汝成触:总不能说是虚空变成你的所触,或者虚空变成你的能触。因为你在这里除了人体与虚空,没有第三者。也就是说,你这个能触,你这个触觉,到底怎么来的?是哪里产生的,

是故当知,觉触与身,俱无处所;即身与触,二俱虚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觉」是触觉,「触」是触尘,「身」是身根。触觉是我们能够感受到触尘的那种感觉,也叫身入。这里还是总结,身根、身入、触尘,都是我们的真心本来面目。本非因缘,本非自然,当下即是因缘,当下即是自然。

 

【阿难!汝常意中,所缘善恶、无记三性,生成法则。此法为复,即心所生?为当离心,别有方所?阿难!若即心者,法则非尘,非心所缘,云何成处?若离于心,别有方所,则法自性,为知非知?知则名心,异汝非尘,同他心量。即汝即心,云何汝心,更二于汝?若非知者,此尘既非,色声香味,离合冷暖,及虚空相,当于何在?今于色空,都无表示;不应人间,更有空外,心非所缘,处从谁立?是故当知,法则与心,俱无处所;则意与法,二俱虚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这段经文是讲意根之处、所对法尘之处。

意中:就是意根,意根就是讲我们的第七识、第八识。

所缘:这里就是保存着、包容着,或者所对着。

善恶无记三性:「善恶」我们都知道,「无记」就是非善非恶的中性。我们修了无量的业,包含起来是不是就这三种业啊?三业是过去做过的事情,会留在我们头脑中形成记忆,叫前尘影事,也就是法尘。

法则:就是法尘。

此法为复,即心所生?为当离心,别有方所:法尘是你的意根所生,还是你心外的境界所生?比如说,我头脑里有个苹果的概念,是不是法尘啊?那苹果的概念是你心里生出来的?还是因为外面的苹果把这个法尘生到你头脑里去了?

若即心者,法则非尘,非心所缘,云何成处:如果讲这个法尘是心生出来的话,是不是意识?那这个法尘就不是尘了。作为意根所缘之处,法尘应该是色法。

若离于心,别有方所,则法自性,为知非知:如果这个法尘是你的心外之物,那么你这个法的本性来讲,到底是有知还是无知?

知则名心:如果知道的话,它就是心法。

异汝非尘:心法就不是尘法。如果是有知的话,它怎么又不是你呢?它又怎么在心外呢?

同他心量:等于是同于他人的心量。我们不能把别人的心说成是自己的法尘吧?

即汝即心,云何汝心,更二于汝:那么怎么可以讲这个法尘又是你的心,还又是别人的心,还又在你心外?自己的心对自己还有二心吗?

若非知者,此尘既非,色声香味,离合冷暖,及虚空相,当于何在:「非知」就是无情,就有色相。「色声香味,离合冷暖,及虚空相」,注意啊,这里包含了十法界一切的万法之相。那么在一切万法里能不能找到这个法尘啊?找不到。

今于色空,都无表示:这个法尘只有我们自己心里知道。比如现在我知道一个苹果的概念,你能不能拿出来给人家看呐?看不到。

不应人间,更有空外:心外无法,法外无心。整个无量的国土都是共处于一个虚空之中,空外无空。

心非所缘,处从谁立:以前是讲我们意根把法尘作为意根的所缘来产生意识,那是一种初步的引导,那现在把我们的心引向细、引向深,就觉得过去说法已经不能存在,这是在一步一步地引导。所以这个法尘它不能作为我们意根的所缘之处,它就没有这个处,就是「处从谁立」啊?

这个法尘既不是心又不是色法,是不是很奇怪?实际上,它是个色法。它动了这个念是不是就有色了?可以把它说为是一种胜义色法。

是故当知,法则与心,俱无处所;则意与法,二俱虚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法尘、意入,在世间法里都没有来龙去脉,可是却宛然存在。这就是我们的真心本来面目随缘显现。

  https://t.cn/RxkJtFo

【阿难!汝常二时,众中持砵,其间或遇,酥酪醍醐,名为上味。于意云何?此味为复,生于空中?生于舌中?为生食中?阿难!若复此味,生于汝舌,在汝口中,祇有一舌;其舌尔时,已成酥味,遇黑石蜜,应不推移。若不变移,不名知味;若变移者,舌非多体,云何多味,一舌之知?若生于食,食非有识,云何自知?又食自知,即同他食,何预于汝,名味之知?若生于空,汝啖虚空,当作何味?必其虚空,若作咸味,既咸汝舌,亦咸汝面;则此界人,同于海鱼。既常受咸,了不知淡;若不识淡,亦不觉咸。必无所知,云何名味?是故当知,味舌与尝,俱无处所;即尝与味,二俱虚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这里就涉及到舌入与味尘这两处。

汝常二时:小乘法修行,过午不食。这个「二时」是指晨时和午时。

酥酪醍醐:牛奶经过稍微加工就变成一种食品,叫酪;然后再进一步提炼呢,是熟酥;酥酪上面那一层油叫「醍醐」。圆顿了义大法比喻为醍醐灌顶,醍醐是奶制品中最优质的食品。

此味为复,生于空中?生于舌中?为生食中?一连三个问号。

阿难!若复此味,生于汝舌,在汝口中,祇有一舌;其舌尔时,已成酥味,遇黑石蜜,应不推移:如果你讲这个味道是由舌头而有,按照世间法来讲,苹果能不能生辣味啊?辣椒能不能生甜味啊?按照这个逻辑,那么你的舌头如果能生味的话,一个舌头只能生一种味道,如果你舌头吃到那个酥的时候是酥味,那么遇到黑石蜜(即甘蔗糖)之时,那你还是酥味,体会不了甘蔗的甜味。

若不变移:那个酥的味道没有变。

不名知味:怎么「不名知味」?你不知道那个黑石蜜的甜味道。

若变移者,舌非多体,云何多味,一舌之知:这是按照世间法,一个苹果怎么能生出辣味、甜味、酸味、酱油味?你一个舌头怎么能生出许多味啊?是打这个比喻。那我们看看食品能不能生味道。

若生于食,食非有识,云何自知:食品是无情的色尘,没有灵知性,它怎么能知道味道啊?

又食自知,即同他食,何预于汝,名味之知?如果食品知道的话,与你有什么关系啊?何预于汝?怎么可能与你这个知味来发生联系啊?这个「预」是参与的意思。它知道怎么能变成你知道啊?

若生于空,汝啖虚空,当作何味:如果这个味道是生于虚空,那你吃虚空,看看是什么味道。

必其虚空,若作咸味,既咸汝舌,亦咸汝面;则此界人,同于海鱼:既然是咸味,不光是腌你的舌头,而且把你全身腌得跟那个咸带鱼一样。

既常受咸,了不知淡:你常常在咸中,你能不能尝到淡味?尝不到。那尝不到淡味的人始终是咸中,他能不能尝到咸味啊?也尝不到。有些人在厕所如果待个半个小时以后,他还能不能闻到臭味了?就闻不到了,就是这个样子。

必无所知,云何名味:所以从三个角度讲那个味呀,没有它的来龙去脉。没有味实,何有味名?

是故当知,味舌与尝,俱无处所:所以味尘查无出处,进而把它所对的舌根、舌入同时破除。

即尝与味,二俱虚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味尘、舌根、舌入,都是我们的本来面目,就是一个念。

 

【阿难!汝常晨朝,以手摩头。于意云何?此摩所知,谁为能触?能为在手?为复在头?若在于手,头则无知,云何成触?若在于头,手则无用,云何名触?若各各有,则汝阿难,应有二身。若头与手,一触所生,则手与头,当为一体。若一体者,触则无成。若二体者,触谁为在?在能非所,在所非能,不应虚空,与汝成触。是故当知,觉触与身,俱无处所;即身与触,二俱虚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刚刚剃度的出家人,每天早晨要摩着头念四句话:守口摄意身莫犯,莫恼一切诸有情。无益之苦当远离,如是行者得度世。

此摩所知,谁为能触?能为在手?为复在头:跟前面的眼看色、耳闻声、舌尝味相比,它有个自他之别。佛在这里换一种口味,变成自己触自己,这样就把我们心也调得更细。

注意,尝性、见性、闻性,统统包含触性;那么尝性、闻性、见性在触中还有各自的特性。尝性跟见性一样不一样啊?但它们都是触性,一样不一样?所以触性是六根的普遍性,这里的身触包括身上的六根都在内。

若在于手,头则无知,云何成触:如果能触的这个东西属于手,那个所触的是头,按照小乘法,这个头应该是无知——比如触这个桌子,桌子是所触,手是能触——这里头变成所触,所触应该是无知的。

若在于头,手则无用,云何名触:如果头是能触的话,我们还用手干什么?

若各各有,则汝阿难,应有二身:如果头也是能触,手也是能触,那好了,这两个身应该有两个心,两个知。这是恒顺世间的心态,一个人只能有一个身,只能有一个心。人只能是我们在接触的时候,你一定是一个能一个所。

若头与手,一触所生,则手与头,当为一体。若一体者,触则无成:如果头与手两者是共一个能触——「一触所生」是共一个能触,那头与手是不是一个东西?就变成一体,那还有没有能与所了?(没有)。触就不能成立。

若二体者,触谁为在:如果说我们这个头与手是明明白白的两个东西,都在那里触,触谁为在?也就是谁是能触啊?我们头跟手你能不能分得出到底谁触谁?因为能所必须是一个有知,一个无知,可是我们两个都有知啊。

在能非所,在所非能:两个能不能触,两个所也不能触。非要一个能和一个所才能触。

不应虚空,与汝成触:总不能说是虚空变成你的所触,或者虚空变成你的能触。因为你在这里除了人体与虚空,没有第三者。也就是说,你这个能触,你这个触觉,到底怎么来的?是哪里产生的,

是故当知,觉触与身,俱无处所;即身与触,二俱虚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觉」是触觉,「触」是触尘,「身」是身根。触觉是我们能够感受到触尘的那种感觉,也叫身入。这里还是总结,身根、身入、触尘,都是我们的真心本来面目。本非因缘,本非自然,当下即是因缘,当下即是自然。

 

【阿难!汝常意中,所缘善恶、无记三性,生成法则。此法为复,即心所生?为当离心,别有方所?阿难!若即心者,法则非尘,非心所缘,云何成处?若离于心,别有方所,则法自性,为知非知?知则名心,异汝非尘,同他心量。即汝即心,云何汝心,更二于汝?若非知者,此尘既非,色声香味,离合冷暖,及虚空相,当于何在?今于色空,都无表示;不应人间,更有空外,心非所缘,处从谁立?是故当知,法则与心,俱无处所;则意与法,二俱虚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这段经文是讲意根之处、所对法尘之处。

意中:就是意根,意根就是讲我们的第七识、第八识。

所缘:这里就是保存着、包容着,或者所对着。

善恶无记三性:「善恶」我们都知道,「无记」就是非善非恶的中性。我们修了无量的业,包含起来是不是就这三种业啊?三业是过去做过的事情,会留在我们头脑中形成记忆,叫前尘影事,也就是法尘。

法则:就是法尘。

此法为复,即心所生?为当离心,别有方所:法尘是你的意根所生,还是你心外的境界所生?比如说,我头脑里有个苹果的概念,是不是法尘啊?那苹果的概念是你心里生出来的?还是因为外面的苹果把这个法尘生到你头脑里去了?

若即心者,法则非尘,非心所缘,云何成处:如果讲这个法尘是心生出来的话,是不是意识?那这个法尘就不是尘了。作为意根所缘之处,法尘应该是色法。

若离于心,别有方所,则法自性,为知非知:如果这个法尘是你的心外之物,那么你这个法的本性来讲,到底是有知还是无知?

知则名心:如果知道的话,它就是心法。

异汝非尘:心法就不是尘法。如果是有知的话,它怎么又不是你呢?它又怎么在心外呢?

同他心量:等于是同于他人的心量。我们不能把别人的心说成是自己的法尘吧?

即汝即心,云何汝心,更二于汝:那么怎么可以讲这个法尘又是你的心,还又是别人的心,还又在你心外?自己的心对自己还有二心吗?

若非知者,此尘既非,色声香味,离合冷暖,及虚空相,当于何在:「非知」就是无情,就有色相。「色声香味,离合冷暖,及虚空相」,注意啊,这里包含了十法界一切的万法之相。那么在一切万法里能不能找到这个法尘啊?找不到。

今于色空,都无表示:这个法尘只有我们自己心里知道。比如现在我知道一个苹果的概念,你能不能拿出来给人家看呐?看不到。

不应人间,更有空外:心外无法,法外无心。整个无量的国土都是共处于一个虚空之中,空外无空。

心非所缘,处从谁立:以前是讲我们意根把法尘作为意根的所缘来产生意识,那是一种初步的引导,那现在把我们的心引向细、引向深,就觉得过去说法已经不能存在,这是在一步一步地引导。所以这个法尘它不能作为我们意根的所缘之处,它就没有这个处,就是「处从谁立」啊?

这个法尘既不是心又不是色法,是不是很奇怪?实际上,它是个色法。它动了这个念是不是就有色了?可以把它说为是一种胜义色法。

是故当知,法则与心,俱无处所;则意与法,二俱虚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法尘、意入,在世间法里都没有来龙去脉,可是却宛然存在。这就是我们的真心本来面目随缘显现。

 

——本文摘自《楞严经》讲记





阅 https://t.cn/RxkJtFo


发布     👍 0 举报 写留言 🖊   
✋热门推荐
  • 必须立马卖出的顶部形态 炒股要想真正实现低买高卖,除了会看一些底部形态之外,更需要熟练掌握一些顶部形态。因为顶部形态相比底部形来说,需要的时间短,波动大,所以
  • #幸福# 幸福就是 如果碰到这样的男孩子,就嫁了吧 在我还没有这样的男孩子之前 我遇到2个这样的女孩子,可爱幸福 既然不能以身相许,那就这辈子有多久就做多久的
  • 【网购水泵触电死亡,南阳法院判决……】#南阳身边事# 桐柏县一男子在电商平台上购买水泵抽水,却因水泵漏电导致触电死亡,家属将电商平台、销售商和厂家诉至法院,三方
  • 【#坚定信心 战“疫”必胜# |宁夏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工作指挥部办公室要求 加强疫情防控 守护家园平安】 10月26日,宁夏回族自治区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工作指挥部办
  • 【饥来吃饭困来眠·功课】甘瓜抱苦蒂 汉·无名氏 甘瓜抱苦蒂,美枣生荊棘。利旁有倚刀,贪人还自贼。 饮酒(其五)晋·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 【印祖开示:净土法门,以信愿念佛求生西方为宗旨】 净土法门,三根普被,利钝全收。乃如来普为一切上圣下凡,令其于此生中,即了生死之大法也。于此不信不修,可不哀哉
  • #致敬为我们拼命的消防员#又有消防员牺牲了,为了保护跳楼的女孩,他义无反顾的扑上去,被一起摔到了地面。 就这,还有一堆人冷嘲热讽,什么摔在女孩身上,什么他不上去
  • 对他们来说,在自由这个字上,有着某种使他们心跳的东西,它既像是一个遥远的和可怕的回忆,又像是一个更加遥远的可爱的希望。[法]阿尔弗雷德·缪塞 Pour eux
  • #绍兴身边事#【女子冲动跳下新昌江!警民联手救上岸】8月26日下午5点多,一女子冲动从鼓山大桥跳入新昌江,市民杨师傅和县公安局铁骑中队队员毅然跳入江水中,合力救
  • 区领导到河北区体育局视察指导工作 近日,区政府副区长李晓霞来到区体育局开展座谈交流。区体育局领导班子就体育局2021年工作完成情况作汇报,并对2022年工作计
  • 今晚月色真美好,想吃麦辣鸡腿堡。山有木兮木有枝,甜皮烤鸭吃不吃。带上128G的胃跟我走。最好的时光在路上,一路向阳。如果你不出去走走,你就会以为这就是世界。旅行
  • #周柯宇传销之子#zky#周柯宇塌房# 为什么说周柯宇不配当爱豆不能当爱豆, 因为周柯宇他的粉丝已经觉得传销合法了 !目前仍有很多人深陷传销漩涡无法自拔,请牢
  • #邢台播报# 【“双11”包裹上印着这种二维码?千万别扫!】 来源:新华社、中国新闻网 你的“双11”快递收到了吗?上面有没有“小广告”?如果有标注扫码抽i
  • 那什么,我个人没有任何看法,只是觉得我不嗑cp单纯为了钱转不太好,转发那条删了,原博评论因为有人回就没删,也没什么影响力,不是我圈的转发我以后就不参与了 我追的
  • #相学# 女性四种脸型面相解析 女性的面形大致可分为四种形态,分别是金、木、水、火。它们折射四种不同的面形,金形方面、木形瓜子面、水形面圆和火形尖面。这四种面
  • #心语人生[超话]# [绿丝带]清浅岁月,紫陌红尘,山一程水一程,时光更迭,一帘烟柳一路风景。不得不说,生命的行程,成长即是丰盈,慢慢地学会了懂得和释然,学会了
  • #IKUN[超话]#颜值爆表温柔善良可爱大方性格好开朗活泼乐观积极向上正能量爆棚的蔡徐坤老婆Qwisc说她要️人[春游家族][春游家族][春游家族][春游家族]
  • 香河富力新城 凤梧园(24号地) 正式发售时间待定 ️ 可交电商锁房源️ 住宅、洋房、联排 交房时间:2021.10.30 现房发售 1#住宅(东西
  • 妈妈真的很温暖.期间差点把我说哭 我都鼻涕都先出来了. 白天是真的有点忙 早上就叫我一起去吃饭 但是我有很多事情要做没办法抽出身我就说等我下午忙完了就去看
  • #石塘咀·金陵酒家# 電影"胭脂扣"(1988)裏提到的"金陵酒家"(圖一至三), 當時已經拆卸了近卅年, 所以是在澳門的五洋酒店取景拍攝(五洋現在亦已不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