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力不可思议,还是心力不可思议(寅虎)

佛法讲因果报应(业力),也讲一切唯心造(心力)。那么到底是业力不可思议,还是心力不可思议。

我们讲两个公案,在《阿阇世王授决经》中记载贫女布施一个油灯,得到佛陀授记的故事。为什么贫女布施一灯的功德,超过国王布施百千万灯的功德,这在业力上讲,是很难讲的通的。同样的灯,可能国王的油灯还更豪华漂亮些,贫女的油灯油膏也不多。到了第二天天亮,佛陀告诉目犍连可灭诸灯,其他灯都被吹灭,唯独贫女的油灯,目犍连用神通也不能熄灭。贫女生活贫困,在那种贫穷的环境下,用尽所有财产,勉强得到一盏油灯,又发愿生生世世作佛事,她是下了很大的心力,而国王布施百千灯,对他来说轻松自在不费力。从心力上说,贫女布施时的心力,明显比国王布施时的心力大很多,所以贫女布施一灯,胜国王百千万灯,这就是心力不可思议。就像同一个咒语,心力强的人去念,效果就会更大。很多人有一种感觉,就是妈妈烧的菜更好吃,为什么,因为妈妈给儿女烧菜时,往往下了很大的心力。你去外面吃饭,厨师往往是在应付工作,没那么大的心力,可能还有很多烦恼,心不在焉,这菜吃起来就一般般。

再来说《大智度论》讲到:舍利弗供养佛陀一碗饭,佛陀又将饭布施给饿狗。那么,是舍利弗供佛的功德大,还是佛陀施狗的功德大?一般人往往会认为,当然是供佛的功德大,佛陀是三界最大最好的福田。但《大智度论》的结论是:佛陀施狗的功德更大。因为佛陀的发心是无限的,所感得的福报也是无限。

初学者往往重视福田的大小,而忽略了心力的不可思议。当然业力确实不可思议,对重大福田的布施供养,能产生广大福报。但其实你的心力也不可思议。

当你心力累弱时,几乎造不出什么大功德,梁武帝问达摩祖师,我做了这么多有益于佛法的事情,有多少功德?没想到,菩提达摩回答:并无任何功德。

其实大家想想,如果没有福报功德,能遇到祖师大德当面请教吗,没有福报能当皇帝吗,关键是他一直在表面修福报,向外追求,忽略了心力的不可思议,虽然积累了福报,但不修理观智慧,可惜了。有漏的福报迟早会用完,无漏的智慧才是解脱的根本。

有的师兄做慈善那叫一个主动积极,哪里做义工了,马上就去,哪里有放生了,赶快又赶过去,但是很少听经闻法,不修理观智慧,非常可惜。

如果讲业力,你就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你慢慢擦吧,不知道擦到什么时候。如果从心性上观照,你立刻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当然你没有时时勤拂拭,也不可能达到本来无一物的境界。但是你不能一直在事修,不修理观,福报修的老大,享受完人天快乐以后就几乎什么都没有了,这样就进步很慢了。你也要有理观的智慧,向外修了那么多福报,也要向内观照心性。

自性清静心,具足十法界的功德。所以祖师大德说,一切福田不离方寸,从心而觅,感无不通。你在佛堂修理观智慧,比你在外面做各种慈善,福报更大。有人说,我什么事都没做,就在佛堂修理观智慧,怎么会有那么大的福报。其实你的心,自性本自清净,本自具足,什么福报都有,你在佛堂修理观就是在开启你自性的功德,用你内心的觉悟带动你外在的资粮,你外在的资粮又增长你内心的觉悟。这样修行,才是大白牛车,又快又好。

有的师兄很年轻就学佛,断恶修善做了很多慈善,到了中晚年福报现前,结果放逸了,造了很多生死业力,福报享受完以后,第二生就堕三恶道了。或者今生修福,来生享受,第三生堕落。白忙一场,只是结了个善缘。修福不修慧,大象挂璎珞,当然修慧不修福也不好,修慧不修福,罗汉托空缽。

其实按照祖师大德的开示,你先要有理观的智慧才有资格修行,否则你造不出什么大的功德。但是末法时代,众生福薄障重,你没有福报或业障很重,也很难在佛堂静下心来修行。我的建议是,如果你已经修福报超过五年了,就一定要多听经闻法,向内观照,否则福报现前,你很容易迷失方向,放纵享乐,那时候你就什么也听不进去了。当然每个人的情况不同,大家自己把握。

老子在他的《道德经》之中,对于“朴”的描述共有6章,分别是15、19、28、32、37、57章。

《说文解字》认为朴是木之皮;《楚辞•九章•怀沙》有“材朴委积兮”,可作质朴解;

《荀子﹒性恶》有“生而离其朴”,作质朴解;又古“樸”(朴)字通“素”,有物不假修饰之意由此可见,“朴”当做质朴、简洁、朴素解。

在《道德经》的这些章句中,“朴”的意蕴大致相同,是指人的一种纯洁状态,这种人的心灵没有受到外物的污染,他简单而不杂乱,朴素而不假修饰,其人格具有纯粹的真实。

第15章的原句是“敦兮其若朴”,这句话接前面几句“长古之善为士者……故强为之容”,用来形容善于为士的人,这种人的生存状态蒙昧纯朴,他的举止在一般人眼中深奥莫测,俗人的眼光无法辨识他。老子对这种状态洋溢着热切的赞美。

第19章的原句是“见素抱朴,少私寡欲”。这句话上文接“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之有所属”,意指人们除了不要做某些有为的事情之外,他们的行为还要有所归依,归依于“朴”,

老子告诫说,机谋和智巧只会导致社会动荡、灾难频发,人不要为情欲所迷、利禄所陷,应该把这些外染都去除,保持人纯真的本色,即无色。

第28章见“复归于朴”,归于本色、本真,与上文同义。

第32章见“道常无名,朴虽小,天下莫能臣也。简本作“道恒无名,朴虽小,而天下弗敢臣”,与通行本同义。”

此文意指“朴”是道所运行的一种状态,因为“道”在老子的语境中是模糊、混沌、不可认识的,无限的道没有形态、不可知、不可解,所以不能把“朴”理解为道的状态,而是道运行之时呈现的状态。

“朴”是一个概念,“天下”也是一个概念,在同等的层面上它们才可以对应。

第37章“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无名之朴,夫亦将无欲。不欲以静,天下将自定”。

此句原意是指统治者侯王若能守“道”以治天下,万物将自化,矛盾自行化解,如春天冰雪消融。

万物自化之后,就依靠这个“朴”来镇治万物,使矛盾不能够再次复苏。

在这句话里面,“朴”是某种形态,这种形态可以镇治万物,除了形而上无限之“道”以外,形而下的东西没有这样的能力。

而“朴”,恰是道的呈现,是道在运行,所以“朴”才有这么大的力量。

第57章“我无欲而民自朴”。此处应作朴素解。

从上述章句里面可知,在老子的语境里“朴”有两重含义,一种是简单的朴,即民众的朴,在被统治中懵懵懂懂;一种是有“道”的朴,这种“朴”使天下莫敢臣。

老子主要讲的、希望自己达到的状态,正是有“道”的朴。这种意态非同一般,他与道同在,他的意象是存在于无限之中的。

老子认为一旦这个人得道了,得到了这个无限的、不可知、不可见的道,他就获得了自主的权力,这个权力是真正的自主,是世间最大的权力,这种权力“天下莫敢臣”、“万物自将宾”。

从这种自主中,老子认为他将得到心灵的自由,“朴”就是这种状态。

二、老子之“朴”与心灵的自由

这种属于“朴”的,老子所追求的自由,具有以下几种特征:

1、之于自我而言

他解体了自己,他心中没有“我”,他的“我”和道在一起,他像一个婴儿,所以固有的凡尘俗见在他那里并不存在,他是最纯真的人。

这种纯真在社会生活意义上,就是说这个人他不虚伪、不做作、不贪心、不执迷,名利对他如浮云。他把这些外染放下了、忘记了,达到了这样一种境界。

在这种境界中,他得到了自由,这是一种从内向外,源自内在发现的自由,这种意态首先从他的内心出发,然后改造他的人格,既而改变他的行为。

这种自由在庄子那里被称作“逍遥”,他不是我要得到什么,不是焦灼于什么东西我得不到,而是舍弃和放下,舍弃无用的负担,放下多余的包袱。

2、之于自我与他人之间的关系而言

由于“我”已经解体了,这个人的自我和他人之间不会发生矛盾(在心灵的层面上)。

这个人不会介意:他开的工资比我的多、他吃的水果比我吃的多、他干的活比我干的少,这些芸芸众生最关心的问题,这些问题确实很无聊。

也是一种自由,在获得这种自由之前的状态是一种被绑架的状态,被谁绑架呢?被人自己的种种念想、心思绑架了。所以在这一刻,这个得道之“朴”的人解脱了,他不在痛苦中挣扎了。

3、之于自我与社会的关系而言

“朴”的到来和“我”的解体带来了一个变化,意味着这个人在某种程度上已经超脱出了社会,他身上具有非社会属性的特征。

这种对社会的超脱或者说超越,减轻了社会内部的矛盾,他没有输出负面的能量给社会,所剩下的仅仅是对社会的贡献,这种贡献是透过他向别人进行给予来实现的,是付出而不求回报。至于别人是否给予回报,那不是他所真正关心的事情。

“朴”在老子的语境中代表简洁、没有负担,老子直接把这个观点指向了人类的心灵。

从心灵的状态上来说,是一种自由,这种自由或者说解放,具有彻底的意义,这是一般人类或者说社会从来没有实现过的完美状态。

三、西行出关,老子的逍遥

老子通过“朴”而得道,因此得到了心灵的自由,精神上的洒脱必然体现在了行为上。

司马迁的《史记》记载他“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至关……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莫知其所终”。

这一段话是说老子舍弃了他那个史官的职位。首先他并不在乎史官在当时所拥有的一定的荣誉,其次我们从孔子问礼这件事可以知道,老子在当时应该有一定的名望,尽管司马迁说他是隐君子。

老子的这种舍弃是对名望的舍弃,对一个著名的思想家、学者而言,在我们今天的环境中是不可想象的,在我们这里名望就是知识分子的生命。

然而老子,他把这么重要的东西放下了,以一种道家独有的优雅姿态,实践了“朴”的真意,彻底的自由。

他终于走出了函谷关,使世人有幸旁观什么是彻底的自,心灵的解放。

老子面向的是苍茫的秦岭和广袤的群山,在更远的西边,那里有传说中这个民族的起源:昆仑山。

老子在他的《道德经》之中,对于“朴”的描述共有6章,分别是15、19、28、32、37、57章。

《说文解字》认为朴是木之皮;《楚辞•九章•怀沙》有“材朴委积兮”,可作质朴解;

《荀子﹒性恶》有“生而离其朴”,作质朴解;又古“樸”(朴)字通“素”,有物不假修饰之意由此可见,“朴”当做质朴、简洁、朴素解。

在《道德经》的这些章句中,“朴”的意蕴大致相同,是指人的一种纯洁状态,这种人的心灵没有受到外物的污染,他简单而不杂乱,朴素而不假修饰,其人格具有纯粹的真实。

第15章的原句是“敦兮其若朴”,这句话接前面几句“长古之善为士者……故强为之容”,用来形容善于为士的人,这种人的生存状态蒙昧纯朴,他的举止在一般人眼中深奥莫测,俗人的眼光无法辨识他。老子对这种状态洋溢着热切的赞美。

第19章的原句是“见素抱朴,少私寡欲”。这句话上文接“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之有所属”,意指人们除了不要做某些有为的事情之外,他们的行为还要有所归依,归依于“朴”,

老子告诫说,机谋和智巧只会导致社会动荡、灾难频发,人不要为情欲所迷、利禄所陷,应该把这些外染都去除,保持人纯真的本色,即无色。

第28章见“复归于朴”,归于本色、本真,与上文同义。

第32章见“道常无名,朴虽小,天下莫能臣也。简本作“道恒无名,朴虽小,而天下弗敢臣”,与通行本同义。”

此文意指“朴”是道所运行的一种状态,因为“道”在老子的语境中是模糊、混沌、不可认识的,无限的道没有形态、不可知、不可解,所以不能把“朴”理解为道的状态,而是道运行之时呈现的状态。

“朴”是一个概念,“天下”也是一个概念,在同等的层面上它们才可以对应。

第37章“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无名之朴,夫亦将无欲。不欲以静,天下将自定”。

此句原意是指统治者侯王若能守“道”以治天下,万物将自化,矛盾自行化解,如春天冰雪消融。

万物自化之后,就依靠这个“朴”来镇治万物,使矛盾不能够再次复苏。

在这句话里面,“朴”是某种形态,这种形态可以镇治万物,除了形而上无限之“道”以外,形而下的东西没有这样的能力。

而“朴”,恰是道的呈现,是道在运行,所以“朴”才有这么大的力量。

第57章“我无欲而民自朴”。此处应作朴素解。

从上述章句里面可知,在老子的语境里“朴”有两重含义,一种是简单的朴,即民众的朴,在被统治中懵懵懂懂;一种是有“道”的朴,这种“朴”使天下莫敢臣。

老子主要讲的、希望自己达到的状态,正是有“道”的朴。这种意态非同一般,他与道同在,他的意象是存在于无限之中的。

老子认为一旦这个人得道了,得到了这个无限的、不可知、不可见的道,他就获得了自主的权力,这个权力是真正的自主,是世间最大的权力,这种权力“天下莫敢臣”、“万物自将宾”。

从这种自主中,老子认为他将得到心灵的自由,“朴”就是这种状态。

二、老子之“朴”与心灵的自由

这种属于“朴”的,老子所追求的自由,具有以下几种特征:

1、之于自我而言

他解体了自己,他心中没有“我”,他的“我”和道在一起,他像一个婴儿,所以固有的凡尘俗见在他那里并不存在,他是最纯真的人。

这种纯真在社会生活意义上,就是说这个人他不虚伪、不做作、不贪心、不执迷,名利对他如浮云。他把这些外染放下了、忘记了,达到了这样一种境界。

在这种境界中,他得到了自由,这是一种从内向外,源自内在发现的自由,这种意态首先从他的内心出发,然后改造他的人格,既而改变他的行为。

这种自由在庄子那里被称作“逍遥”,他不是我要得到什么,不是焦灼于什么东西我得不到,而是舍弃和放下,舍弃无用的负担,放下多余的包袱。

2、之于自我与他人之间的关系而言

由于“我”已经解体了,这个人的自我和他人之间不会发生矛盾(在心灵的层面上)。

这个人不会介意:他开的工资比我的多、他吃的水果比我吃的多、他干的活比我干的少,这些芸芸众生最关心的问题,这些问题确实很无聊。

也是一种自由,在获得这种自由之前的状态是一种被绑架的状态,被谁绑架呢?被人自己的种种念想、心思绑架了。所以在这一刻,这个得道之“朴”的人解脱了,他不在痛苦中挣扎了。

3、之于自我与社会的关系而言

“朴”的到来和“我”的解体带来了一个变化,意味着这个人在某种程度上已经超脱出了社会,他身上具有非社会属性的特征。

这种对社会的超脱或者说超越,减轻了社会内部的矛盾,他没有输出负面的能量给社会,所剩下的仅仅是对社会的贡献,这种贡献是透过他向别人进行给予来实现的,是付出而不求回报。至于别人是否给予回报,那不是他所真正关心的事情。

“朴”在老子的语境中代表简洁、没有负担,老子直接把这个观点指向了人类的心灵。

从心灵的状态上来说,是一种自由,这种自由或者说解放,具有彻底的意义,这是一般人类或者说社会从来没有实现过的完美状态。

三、西行出关,老子的逍遥

老子通过“朴”而得道,因此得到了心灵的自由,精神上的洒脱必然体现在了行为上。

司马迁的《史记》记载他“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至关……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莫知其所终”。

这一段话是说老子舍弃了他那个史官的职位。首先他并不在乎史官在当时所拥有的一定的荣誉,其次我们从孔子问礼这件事可以知道,老子在当时应该有一定的名望,尽管司马迁说他是隐君子。

老子的这种舍弃是对名望的舍弃,对一个著名的思想家、学者而言,在我们今天的环境中是不可想象的,在我们这里名望就是知识分子的生命。

然而老子,他把这么重要的东西放下了,以一种道家独有的优雅姿态,实践了“朴”的真意,彻底的自由。

他终于走出了函谷关,使世人有幸旁观什么是彻底的自,心灵的解放。

老子面向的是苍茫的秦岭和广袤的群山,在更远的西边,那里有传说中这个民族的起源:昆仑山。


发布     👍 0 举报 写留言 🖊   
✋热门推荐
  • 转头,夏天的最后几天我再次见到你,载我去还东西的自行车背后我哭得天昏地暗,我知道我一旦离开这个地方,麻木和不知所措又会像荆棘一样爬进我神经的通路,我来这里仅仅是
  • 民政部门:及时排查 开展专项救助行动为保障困难群众安全温暖过冬,省民政厅从2020年11月启动了为期5个月的“寒冬送温暖”专项救助行动,并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做
  • 那一年,他挣到一笔可观的佣金,破天荒地给父亲买了一箱上等的巴西黑咖啡豆,他以为父亲会很开心,谁知道却遭到父亲的讥讽:“你拼命上学,就是为了能买得起上好的咖啡给我
  • 清浊之间,是为中气,中气者,阴阳升降之枢轴,所谓土也。阴阳肇基,爰有祖气,祖气者,人身之太极也。
  • 巴菲特活了90岁,在赚钱方面好似信手拈来,模仿他、追随他的人很多,但巴菲特从未被超越。巴菲特年轻时也曾不断地向周边人汲取经验,他受芒格、格雷厄姆的影响开创了自己
  • 用料配置也更有传统美式豪华的感觉,高挑的坐姿和巨大的后备箱空间都是美系车常见的优势,如果你是喜欢豪华、运动风格的年轻人或者需要照顾家庭大空间用车,那开拓者一定很
  • 他们的产品用在消费产品的成本比较高,所以两边做协同,现在继续做原来的领域,我们希望公司未来做消费级的研发。因为做控制器的关键原材料就是芯片,而且物联网未来需要很
  • 更重要的是,菩提心并非觉悟和非觉悟的心,而是学佛的三界六道众生及法界诸圣生发的大悲愿力,是以大悲心所实施的利益众生成佛菩萨的实际行为,是觉悟和非觉悟,圣凡两界的
  • 【约绘周末-自选作品油画DIY】2016年4月10日(周日)9:00-12:30【内容】自选作品临摹或临摹推荐的主题Kal Gajoum城市风景作品三选一【地点
  • 其实我今天下午去看人潮汹涌的时候,我很想跟你说人潮汹涌,很高兴遇见你,你是上天赐给我的礼物,我很想跟你在一起,一直是这么希望的,从来也没有变过,你爱我吗,我觉得
  • 全年看,因纳税人年收入额不足6万元无须缴税,因此预缴的90元税款可以申请退还  2、2019年度有符合享受条件的专项附加扣除,但预缴税款时没有申报扣除的  ⭐️
  • 他表示,地标之都农业产业园区,就是平台类、产业链类项目之一,园区运营成熟后,可同时吸纳4万人在此就业、生活,未来这里将成为全国的地理标志产品交易之都。“我们的企
  • 是我国书画史上最大的私人鉴藏家。据民国翁同文先生推算,他的书画藏品总数大约为 2190 余件,接近当时故宫书画收藏的一半。
  • 6、道家:无为而无不为。2、孟子: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
  • 【天津市发热门诊、核酸检测候诊信息定时播报】3月7日10时,全市#发热门诊候诊信息定时播报#(从6时起,每2小时一次):   1.泰达医院候诊 0 人   2.
  • 当然,如果遇到了一个可以和你共同成长的亲密关系,那就真的太幸福了。你想要的其实是回应。
  • 只是管哭不管埋。(via.叉肖仔) 【#湛江首家免税店落地# 】近日,湛江徐闻港综合交通枢纽商业服务项目经营权招标正式尘埃落地,寰球免税(湛江)商业管理有限公司
  • 我好担心,未来那么多的风风雨雨,你有足够的勇气去经历吗,你已经成年一年了,已经是“程年人”了,我会为你变得优秀感到骄傲,也会害怕你是否会对这个世界感到失望。
  • 在婆家的地位相差太远了!好在她老公一如既往的爱她,要不这个善良,多才,美貌的她是多么可怜!林场的四季是分明的,冬天是绝不会挤进春天里来的。
  • 而因为你释放了一切必然的事——那是力量的迹象——所以恐惧会出现,你可能觉得自己在波涛汹涌的海洋中四处漂流。一旦打开了这个力量之源,你会吸引支持你和你最深的愿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