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与孔子的对话之二

中国历史上的两位圣人——老子和孔子,曾有过一次相会,他们的畅言,留下了千古美谈。让我们细细聆听,在研读和品味中,感知古圣先贤的胸襟和智慧!

孔子周游列国,到处宣扬行仁爱、复周礼、施仁政,但诸侯国群起纷争,个个都想称雄称霸,渴望高人献计献策富国强兵,而孔子却告诉他们不要争斗称霸,而要善待百姓,善待其他诸侯国,施行仁政,这让野心勃勃的诸侯们很不高兴。处处碰壁的孔子曾经多次问礼于老子,老子对孔子一味强调仁爱礼乐不以为然。

一次老子送别孔子,赠言道:“吾闻之,富贵者送人以财,仁义者送人以言。吾不富不贵,无财以送汝;愿以数言相送。当今之世,聪明而深察者,其所以遇难而几至于死,在于好讥人之非也;善辩而通达者,其所以招祸而屡至于身,在于好扬人之恶也。为人之子,勿以己为高;为人之臣,勿以己为上,望汝切记。”

孔子顿首道:“弟子一定谨记在心!”

行至黄河之滨,见河水滔滔,浊浪翻滚,

孔丘叹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黄河之水奔腾不息,人之年华流逝不止,河水不知何处去,人生不知何处归?”

老子道:“人生天地之间,乃与天地一体也。天地,自然之物也;人生,亦自然之物;人有幼、少、壮、老之变化,犹如天地有春、夏、秋、冬之交替,有何悲乎?生于自然,死于自然,任其自然,则本性不乱;不任自然,奔忙于仁义之间,则本性羁绊。功名存于心,则焦虑之情生;利欲留于心,则烦恼之情增。”

孔丘解释道:“吾乃忧大道不行,仁义不施,战乱不止,国乱不治也,故有人生短暂,不能有功于世、不能有为于民之感叹矣”

老子道:“天地无人推而自行,日月无人燃而自明,星辰无人列而自序,禽兽无人造而自生,此乃自然为之也,何劳人为乎?人之所以生、所以无、所以荣、所以辱,皆有自然之理、自然之道也。顺自然之理而趋,遵自然之道而行,国则自治,人则自正,何须津津于礼乐而倡仁义哉?津津于礼乐而倡仁义,则违人之本性远矣!犹如人击鼓寻求逃跑之人,击之愈响,则人逃跑得愈远矣!”

老子手指浩浩黄河,对孔丘说:“汝何不学水之大德?”

孔丘曰:“水有何德?”

老子道:“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此乃谦下之德也;故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则能为百谷王。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此乃柔德也;故柔之胜刚,弱之胜强坚。因其无有,故能入于无间,由此可知不言之教、无为之益也。”

孔丘闻言,恍然大悟道:“先生此言,使我顿开茅塞也:众人处上,水独处下;众人处易,水独处险;众人处洁,水独处秽。所处尽人之所恶,夫谁与之争乎?此所以为上善也。”

老子点头说:“与世无争,则天下无人能与之争,此乃效法水德也。水几於道:道无所不在,水无所不利,避高趋下,未尝有所逆,善处地也;空处湛静,深不可测。善为渊也;损而不竭,施不求报,善为仁也;圜必旋,方必折,塞必止,决必流,善守信也;洗涤群秽,平准高下,善治物也;以载则浮,以鉴则清,以攻则坚强莫能敌,善用能也;不舍昼夜,盈科后进,善待时也。

故圣者随时而行,贤者应事而变;智者无为而治,达者顺天而生。”“汝此去后,应去骄气于言表,除志欲于容貌。否则,人未至而声已闻,体未至而风已动,张张扬扬,如虎行于大街,谁敢用你?”

老子曰:“欲观大道,须先游心于物之初。天地之内,环宇之外。天地人物,日月山河,形性不同。所同者,皆顺自然而生灭也,皆随自然而行止也。知其不同,是见其表也;知其皆同,是知其本也。舍不同而观其同,则可游心于物之初也。物之初,混而为一,无形无性,无异也。”

孔子问:“观其同,有何乐哉?”

老子道:“观其同,则齐万物也。齐物我也,齐是非也。故可视生死为昼夜,祸与福同,吉与凶等,无贵无贱,无荣无辱,心如古井,我行我素,自得其乐,何处而不乐哉?”

孔丘道:“先生之言,出自肺腑而入弟子之心脾,弟子受益匪浅,终生难忘。弟子将遵奉不怠,以谢先生之恩。”说完,依依不舍地告别老子。

据说孔子回到鲁国,众弟子问道:

“先生拜访老子,可得见乎?”

孔子道:“见之!”

弟子问:“老子何样?”

孔子道:“鸟,我知它能飞;鱼,吾知它能游;兽,我知它能走。走者可用网缚之,游者可用钩钓之,飞者可用箭取之,至于龙,吾不知其何以?龙乘风云而上九天也!吾所见老子也,其犹龙乎?学识渊深而莫测,志趣高邈而难知;如蛇之随时屈伸,如龙之应时变化。老聃,真吾师也!'”

孔子晚年,思想受老子影响,专心著书育人不再寻求功名,思想转向中庸,但他的著作多为其弟子整理其言其行所著,其倡导仁与礼的核心思想依然没有改变。孔子与老子思想的融合之处,体现在他对易经的解读中。

何为寿命与慧命

一 、生命的组织

世间事物,
由无而有谓之生,
能令生起的事物不断生长,
得以延续的有机体谓之命。

所以,
生命不仅限于动物,
一切植物皆能生长,
皆有限期的延续,

所以,
一切植物皆有生命。

人之老死,
与值物的枯死,
同样是有生必有死。

今天,
我们讨论的,
不是值物的生命,

也不涉及其他动物的生命,
只限于人类的生命。

人类生命的组织,
不外物质与精神两大元素。

人的生命,
是否健康正常,
要视乎组织生命的两大元素能否获得平衡发展。

如果偏于物质,
或偏于精神,

人的生命,
必然毛病百出,
甚至走向死亡边缘。

佛经将构造人体的物质部份,
名为色蕴。

精神部份,
名受蕴,

想蕴、
行蕴、
识蕴、
合言之名为五蕴。

五蕴中的色蕴,
是指人体中的物质元素。

例如 :

人体中的骨骼,
是地的元素,
属于坚性;

人体中的水份,
是水的元素,
属于湿性;

人的体温,
是火的元素,
属于暖性;

人体可以俯仰屈伸,
行动进止,
是风的元素,
属于动性。

地水火风四种元素,
能构造万物,

因名四大,
有形色可见,
故名色蕴。

五蕴中的受,
指人体五官对外界环境的感受,
领纳于心,
引生情绪反应谓之受。

因外境有顺逆,
人的感受便有苦乐之分,

苦则憎,
憎则嗔,
嗔则烦恼无尽。

乐则爱,
爱则贪,
贪则欲望无穷。

人生于世,
生存于顺逆二境不断交替中,
憎爱贪嗔的心理亦恶性循环不已。

因而产生种种颠倒妄想谓之痴。

人的生命,
既充满贪嗔痴,
也就带来罪恶与苦恼的命运。

五蕴中的想,
指人类意识的想像力,
人因外境牵心,

故心取境,
构成概念,
安立名言,

分别是非好丑,
而产生喜怒哀乐种种意念,
谓之想。

五蕴中的行,
其定义是迁流造作。

人对外界之顺逆二境,
引生内心的反应,

经过思考、
判断,

而策动于语言行为,
心理学称为人的意志,
佛学名为思心所。

人类精神界,
除前之感受及想像外,
一切有关心理活动,
皆属于行蕴。

五蕴中的识,
定义是对境明了识别,
心理学名为认识,

但认识只限于眼、耳、鼻、舌、身、意等六根,

对外界色、声、香、味、触、法等六尘,

生起见、闻、嗅、味、觉、知等识别作用。

佛学认为,
人除眼等生理器官,
对色等物质产生认识,

感受、
取舍,

以及意志活动等作用外,
还有微细的精神活动,
及精神的主体。

前者是唯识宗所立的第七末那识,
后者是唯识宗所说的第八阿赖耶识。

末那译名意。

因第七识缘第八识见分,
引生自我的观念与执著,
产生我见,

我慢、
我爱、
我痴等心理状态,

恒审思量,
因名意识。

以七识执我,
引起眼等六识的心理活动,
对色等六尘,

产生感受、
领纳、
占有等反应。

又名意根,
是我法二执的根本。

阿赖耶识译名含藏,
可分为能藏,
所藏及执藏。

因此识是人类生命的主体,
亦是宇宙万法的生因,
以其能接收眼等六识所传递的经验 ——

业种子,
妥为储藏,
为储藏业种子的仓库,
因名所藏;

以其能保持业力种子,
令其不失不坏,
作为开展未来一切现象的主因,
因名能藏;

以其是我执的发源地,
第七识依之坚执自我,
而产生我见,

我爱、
我慢、
我痴等心理病态,

因名执藏。

由精神与物质等五蕴所组成的人类生命,
是不断成长,
不停的衰老,
而终至于死,

所以说 :

有生必有死,
但死并不等如生命的完结。

而是此一生结束时,
又开展另一新的生命。

所谓 :

‘ 此死彼生,
彼死此生 ’,

彼此间似乎互不相关,
实际上彼此是继往开来的过程,

人的生命物质部份虽然死亡,
但精神部份却永恒不死,

特别是作为精神主体的八识心王,
含藏著人过去所造的业因,
引生现世的结果,

再由现世行为形成不可磨灭的业种子,
储藏放入识田中,
作为引生未来生命的主因,

遂成为过去、
现在、
未来三世生命的流传,

生生不已。

楞严经说 :

‘ 生死死生,
生生死死,
如旋火轮,
未有休息 ’。

此从不休息,
生生不已的生命之流,

又因八识田中所含藏的业力种子有善恶好丑的关系,

而有六道苦乐天渊的结果。

虽然,
一般人仅凭眼见耳闻的官感知识,

无法理解此作为人类精神主体、
万物生因的八识心王,

所含藏善恶业种的微妙关系,
而不肯信受三世生命延续之说,

但三世生命的延续,
及六道因果轮回之理,
并不因一般人的不信受而不存在。

正如牛顿未发现万有引力定律之前,
地心吸引力已经存在一样,
可惜人没有先知先觉的智慧。

虽然先知先觉的佛陀,

把生命的原理、
识心的秘奥给人类说明,

但人仍然没有智慧接受。

即使中外古今的典籍,
很多记载著有关生死轮回的道理,
及生前死后的事实证明,

但人限于智慧,
仍然不肯相信,

宁可流浪在失望、
痛苦、
空虚的人生旅途中,

无依无归。

宇宙秘奥固无法揭开,
人生意义与理想,
也无法实现,
多么可惜。

事实上,
唯有佛教所说生命三世流转,
及六道因果轮回之理,
才符合现实,

人类才有希望,
有进步,
有前途。

因为依据生命三世因果轮回之理,
人的际遇随时可以改变,
而改变的主权,
又操纵在人类自己。

虽然,
人今生的遭遇多半由过去业因所招感,
但现在可从因缘方面寻求补救。

一方面停止坏的助缘,
冻结恶的种子,
使恶果不生;

一方面努力开发精神领域,
散播良善的种子。

由于理解业因所感不可避免,
则当逆境之来,
唯有逆来顺受,

不怨天,
不尤人,
才不会愤世嫉俗,
做出越轨行为,
自害害人。

即使顺境当前,
亦知世事无常,
好景不永,
不生贪恋以误前程。

如是不为物喜,
不为己悲,
不贪不嗔,
超然物外,

自然可以跳出物欲陷阱,
粉碎烦恼枷锁。

由于积极开发精神领域,
散播良善种子,
就可以取消妄想错觉,

驾驭意识野马,
纳入真理正轨;

以真理作为日常生活的指南,
也以真理作为人生旅途的依归,

使人性恢复清净光明,
使人的生命更健康,
更充实。

所以,
佛教的生命观,
是积极的,
向上的,

不但可以驱除人心的颓丧,
还可以扭转人恶劣的命运。

如果人能学佛,
彻底取消八识田中不良的种子,
洗刷人性污染的部份,

发挥人性光明至善的一面,
保证可以改善充满苦恼与缺憾的人生。

成为究竟圆满的正觉生命。

二 、寿命的长短

人的际遇,
幸与不幸,

皆是阿赖耶识中所含藏善恶业种子引生的结果,

而人的寿命长短亦然。

人的肉体 ——

物质部份,
由婴儿诞生开始,

接著是由幼年而少年、
而青年、
而壮年、
而老年,

念念不住,
刹那生灭。

今天之我,
已非昨日之我,
明天之我,
又非今天之我。

结果,
匆匆数十寒暑,
随其业力因缘,
寿命长短,
终归于尽,

所以佛说,
人的生命无常,
四大皆空,
五蕴无我。

可惜世人不知五蕴无我,
因而执我,
著我,
爱我,
为我。

在短暂生命中,
不但求财富积多,
还求寿命的延长。

讲到死字,
谁都害怕。

其实,
死只是生命的一个过程,
并不可怕。

可怕的是死了又生,
此后生可能比今生更痛苦,

万一不幸投入牛胎马腹,
或走向地狱之门,
才是真正的可怕。

寒山顶上月轮孤,照见晴空一物无,

可贵天然无价宝,埋在五阴溺身沤。

因众生不识本心,所以,世尊以无尽悲心示种种法门,欲令众生尽此一生即可圆转五浊,成就菩提道果。而在诸多法门之中,净土持名一法则如一枝芬陀利横处五浊,不仅契理契机、三根普被,且因其词约义赅、谛理精微而为诸佛所叹、九界同遵。

一、序引无量

在《无量寿经》序分中有这样一段话:“如来以无尽大悲,矜哀三界,所以出兴于世,光阐道教,欲拯济群萌,惠以真实之利。”“如来以无尽大悲,矜哀三界。”净土法门对于地狱道的众生,一直到等觉菩萨都同样摄受,所以叫“无尽大悲”。可是,因三界中的众生都各具无尽的烦恼和无尽的痛苦,求离无期、求出无门,此更是佛陀所当矜哀的对象,于是,便有了一个无问自说引众导归的“从是西方过十万亿佛土,有世界名曰极乐”的究竟宝所。从理上说,大悲是无尽的,矜哀的是九界。可是,因为三界众生的痛苦太炽,特别是现值此世的众生,因为欲利所迷,现代网络更是无穷无尽无限制的复制种种惑业,使众生不知不觉中令轮回变本加厉的更续,永无止息,所以,佛陀悲愍,将矜哀的重心放在三界。

二、释迦劝信

于是,为渡三界苦顽众生令其一期成就,也就有了无问自说的《阿弥陀经》。此经中分四次叙说“彼佛国土”所“成就如是功德庄严”。此后,又悲愍的示劝 “若有众生闻是说者,应当发愿生彼国土”。因为现世众生慧根浅薄,或因业种子所障本具之善根福德,而不能即刻信受无疑,于是,经中佛复更举六方诸佛之所护念和劝信,来证成佛言真实不虚。诸佛均说:“汝等众生,当信是称赞不可思议功德一切诸佛所护念经。”此处的重重叠劝,只是为了令众生速入极乐宝所。此是释迦牟尼佛劝信劝愿之处,也是十方诸佛出广长舌赞是实言,可令众生一期快速成就之无上妙法。

然,总有众生不信不解,存疑存虑,且总是执世间多变之物为永恒。如认为世间法律是信誉的保障,父母是子女的依赖,名利是生活的所极,快乐是幸福的表相。然而,殊不知,种种我们所认知的依赖实际上皆是不可信,不可爱,不光泽,不永恒的。唯有此一句佛名最胜方便、快捷,可以摄尽九界众生。九界即含括了二乘声闻菩萨等圣者,诸圣尚摄,何况是如我等这般生死凡夫呢?可是,仍有众生因根机不同而有疑虑,佛于经末便直言:“释迦牟尼佛能为甚难希有之事,能于娑婆国土五浊恶世劫浊、见浊、烦恼浊、众生浊、命浊中,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为诸众生说是一切世间难信之法。舍利弗!当知我于五浊恶世,行此难事;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为一切世间说此难信之法,是为甚难!”佛知信此实则为难,有此叹语。却正是这样的无智悲苦众生,让佛不能弃舍,于是,一愿一愿的摄尽,一愿一愿的引导,令九界众生皆在阿弥陀佛的无尽愿海之中。

三、弥陀悲愿

多染的世界和多幻的生活,让我们不知生死该所归何处所向何门,终日摸索推求,令心不得安宁。殊不知,寻寻觅觅修炼中,唯有此净土法门可以以一句佛名,令我们此生心有所指,毕生心有所归,令生死当生成办,永不退转。持此念佛法门不需要光灿的文凭,不需要会各种华表的语言,更不需要写诸多的论文凭参影吊,并非它的无级,而是此法如此的简便易行,当下信愿持名,即可直入佛界,令修德圆满,性德展现,这也正是唯一佛乘的真实之利。正如经中所说:“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是经受持者,及闻诸佛名者,皆得不退转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四、祖师证成

蕅益大师言:“一句阿弥陀佛,即释迦本师于五浊恶世所得之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大师在《弥陀要解》中也清楚的示显净土所具的诸不思议,深显净土一法圆收圆超一切法门的殊胜微妙。令众生“难信能信,易行当行”:

一、不俟断惑,横超三界。因为是仗佛力故可以带业往生,横超三界故当信佛力之真实不虚及无上功德。

二、圆净四土,圆证三身。西方极乐横具四土,一得往生,便可无诸恶苦,成满一切诸乐。

三、信愿持名,不假余行。此法只需持得一佛名,不须诸多方便观法等,易行易得,稳当无虞。

四、十念一念,皆得往生。至诚十念,乃至一念,信愿坚固,即可往生。

五、十方诸佛,同时护念。持此‘南无阿弥陀佛’一句佛名,即蒙十方诸佛之所护念,无忧无虑。

略说有此,若广说其无上功德,则昼夜不能穷尽,且此生即可成就,何乐不为,何苦弃信呢?于是,蕅益大师复叮嘱:“净土迢迢不涉程,阎浮礼诵已功成”。以显此妙法所妙之处。

五、一期成办

此《弥陀要解》的详学释解,不仅可令欲一生成办生死事业的行人更通详此至圆至顿的成佛法门,且在一步步的实践过程中,对于法门殊特悬妙之疑惑,也在慢慢释解而至日益诚挚。让行人找到了一条捷径,可以唱首小调(念佛),以快乐无忧的姿态(是心作佛),安稳的乘搭在佛愿大船(他力成就)中快速成佛(是心即佛)。

水清澄澄莹,彻底自然见,心中无一事,万境不能转。

心既不妄起,永劫无改变,若能如是知,是知无背面。

《华严经》上说“方便即是究竟”。善财童子五十三参,参了种种法门之后,最后要导归极乐,一切方便的最后是以极乐为究竟彻底的方便。是故行人只需念得一句佛号,即可当下成就,归于圆乘,不劳寻觅。正所谓:

灵台之上示光寿,一句弥陀作翰舟。

乘此即可心寂寂,独居天地自悠悠。


发布     👍 0 举报 写留言 🖊   
✋热门推荐
  • 家族联姻,她被迫嫁给了自己不爱的男人。55家族联姻,她被迫嫁给了自己不爱的男人。
  • 辛丑年三月初七晨 东篱取泥 西窗围箍淡青色晕染 添些许谷物 瘦梅枝 桂子木烹一盏冻顶乌龙 醇厚久酿屠苏 一滴瑶池琼浆露 是俗非俗 增香有红袖 不慕仙府 且围炉
  • 10月7日赴江油市中华洞天游玩一天(付款记录:8:28文武,9:36江油市太平镇孝英商贸经营部)17:00左右,到达温江光华大道锦绣水岸26号楼1单元403室(
  • 这些张哲瀚我都喜欢忧伤的他和笑着的他像在不同的纬度,执着热爱的他和随意真实的他如此热烈而自由的活着总能和痛苦和解并重新出发的他 专业能力强的他让我觉得上天总会给
  • 一眨眼顶置明天过期了,整条新的,今年过得可真快。瓶邪不拆逆,盗墓里别的都不忌口,会有产出LOFTER:未完结连载:末日丧尸瓶《Reborn2122》藏海花衍生小
  • 但是西瓜啵啵糖浆都没搅开 开始消极怠工了已经被打断施法了属于 (妈的营销号怎么什么烂钱都恰 无语了我真的无语了 这种营业互动工业糖精谁会吃啊 不会吧不会吧还有
  • 「福利」:1.限量4.9-9.9元产品秒杀!2.互动赢纸尿裤、绵柔纸巾!
  • 其实,电影票房只是衡量电影的标准之一,而很多人包括一些中国电影人都认为,票房意味着电影的一切,这是一个极其错误的观点。她是娄烨电影的第一代言人,而且她不仅要做好
  • —— 唐代·韦应物《东郊》译文困守官舍,使我终年地烦闷。 —— 唐代·韦应物《东郊》译文困守官舍,使我终年地烦闷。
  • [来]#来江苏上大学##江苏高校排行榜# (来源:新浪江苏 编辑:季天灏) 【#江苏25所高校上榜世界大学排行#[中国赞]】据扬子晚报,US News近日发布2
  • 心儿永远向往着未来; 现在却常是忧郁。相信吧,快乐的日子将会来临。
  • 【转载】#心情语录##情感微语##随笔##晚安# 人生是琐碎问题的叠加,无论是工作或生活,都一定要建立好自己的节奏和系统,不管世界怎么说,时间怎么走,就只管过
  • 几十年的相互陪伴,几十年的风风雨雨,即使经历过吵吵闹闹,到这一刻都化作深深的爱意。爱过的人,看过的景,在若干年以后,回首再看,都是一场物是人非,一场怀念,一声感
  • 每种创伤都是一种成熟, 它使人思索,使人坚强,使人更懂珍惜 。言语以简明为贵,行动以稳健为贵。
  • 28岁,我终于拥有了自己的书桌[羞嗒嗒][羞嗒嗒] FLOWER PLUS花加没有难插的花,只有快乐的打工人! 花加让我变成快乐打工人,花仙子住进我的书桌
  • 古有云:“壶里乾坤大,杯中日月长”。经常喝酒的人,不是喜欢喝酒,而是喝酒的那种释放的感觉。说到底,喝的不是酒,而是一种心情、一种别致、一种氛围、一种感觉。 然而
  • 然后打算明天早饭吃麦当劳的猪柳蛋muffin[摊手]没办法做人就是可以如此双标,谁叫她只是一只小猫咪[摊手]【星座看世界】今日立冬,水星进入坚定的天蝎座,你的明
  • #密室逃脱# 昨天下班去打卡了长古奇闻录的鬼打墙⭐️关键词:EGA金奖 全员强制单线 追逐 四角游戏 招魂⭐️地点:广州北京路⭐️环境:据说广州店的场景 走廊的
  • 这63个点位将延迟清扫银杏落叶 等你来打卡】6日,记者从成都市城管委获悉,随着季节转变,银杏等观赏性树木陆续变色、落叶,形成特有的街道景观,为了给市民、游客提供
  • 11月2日上午,惠州希玛眼科的医护人员走进缘水岸幼儿园,为园内300多名幼儿进行了视力检测,建立了视力健康管理档案。通过此次活动,呼吁家长们会更加关注孩子的视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