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念必生”愿 !

◎ 弥陀愿王大愿核心
——善导大师独尊之五真实愿

五、“十念必生”愿

设我得佛,十方众生,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唯除五逆,诽谤正法。《魏译·第十八愿》

我作佛时,十方众生,闻我名号,至心信乐。所有善根,心心回向,愿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唯除五逆,诽谤正法。《夏会本·第十八、十念必生愿》

“十念必生”愿:“我作佛时,十方众生,闻我名号,至心信乐;所有善根,心心回向,愿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唯除五逆,诽谤正法。”

四十八愿中唯此五愿推为真实,在此五愿中又以此第十八愿最为真实。可见此愿实为真实当中的真实,核心里面的核心,实是两土导师的心髓,乃无上大悲心的具体显现,无上智慧所流出的究竟方便。

首先要理解什么是“至心”。在《观经》第十六观,教令众生称念弥陀圣号,经文说:“如是至心令声不绝,具足十念。”两经都是指出“至心”,可见重要。“至心”就是至诚的心。

《金光明经》注解:“彻到心源,尽心实际,故云至心。”彻到了心的本源,究竟了心的实际,这叫作至心,至诚的心。到底怎么叫至诚之心?罗什大师的譬喻最好,所以就是大德呀!

大师指示什么叫至心。有人在野地里,忽然间碰到强盗了,冤家债主,仇人相遇,他们就拿着弓箭刀枪追赶索命。这个人赶紧逃跑,若被追上就没命了。一想不好,前面有一条河,我到河边上,我是脱衣服过河,我还是就这么过呀?我要是穿着衣裳游泳不便,我不好过呀!要是脱了衣裳,费时间呀!他们抓住怎么办?这个时候心中所想只是怎么过河!这时还会想:我银行存款怎么办?家里还有什么事要吩咐?全没有了。就是怎么过河!心里没想任何其他的念头,这就叫“至心”。

这我们容易体会。你听到佛的名字,你就这样一条心地信受欢喜,就是“至心信乐”。你念佛就是这样一条心、一个心眼地这样念,就是“至心”念佛。

愿文中“至心信乐”,信是信心,乐是欢喜,表示愿意。所以这两字显示了信愿很重要。有的人光重视持名,不重视信愿,这是非常不够的。截流大师讲正信;《弥陀要解》讲六信;《无量寿经》讲发菩提心,那就更深入一步了。所以肯用功是很不错了,但可惜还不圆满。信愿行三资粮,缺一不可。三件事情像一个香炉三条腿。有人说,我信,我也愿意去,就是不念。那是两条腿的香炉——站不住的。

另一种,我就知道念,我也愿意去,真正什么叫六信,什么叫事、什么叫理,还有自佛与他佛,什么因果,都不能信,信这条腿就短了。截流大师《劝发真信》文中发挥得十分深刻,若无正信,虽然努力念佛,不能往生。来生富贵,就造业,这生造业,下一世便入地狱,这叫作结三世冤。所以我们不但信事上的报佛与化佛,还应信理体的法身佛;不但信极乐的他佛,还应信自心是佛的自佛;相信以信愿持名之因,决定得往生之果。

“所有善根,心心回向”。因为做的善事,它可以又生长枝叶,结出果实,而且牢固不能拔,所以称为善根。所有我这一切的六度万行种种善根,我都是一念一念地、一心一心地用纯正相继的心念来回向,就是“心心回向”。回是回转,向是趋向。例如阿罗汉的回小向大,就是回转只求自觉的功德,发起趋求大乘的心,这就是回向。也就是回转自己的一切功德都使之趋向于自己的誓愿。

《往生论注》说得很好:“回向者,回己功德普施给众生,共见阿弥陀如来,生安乐国。”大家常念:“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这话要是至心念去,就有无量功德。因为把你的功德,施给无量众生,同生极乐国,不是只为自己,这个心是可以往生的。

“愿生我国”。“愿生我国”明白指出了三资粮中的“愿”字,在“至心信乐”已暗指,这句是明指。“信乐”明指了“信”,现再明指“愿”字。所以说第十八愿是大愿核心,因它明指了净土法门信愿持名的纲宗——具足信愿,但有十念就可往生。这是两土导师剖露心肝的精髓。

《弥陀要解》代佛传语:“往生与否全由信愿之有无,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浅。”这说明了,能不能往生,只决定于你有没有信愿,若有深信切愿,决定往生,往生后的品位才是念佛水平所决定的。

《要解》接着说:若无信愿,纵然念得如铜墙铁壁,风吹不入,雨打不湿,也无往生之理。盼学净之士,深留意焉。

“乃至十念”。你这念佛,念一句南无阿弥陀佛,就是一念。“乃至十念”,你多念当然更好,到临终有十念相续就可以往生。《宝王论》里说,临终有一念都能往生。所以持名往生称为易行之法,其余的修行都是难行之法。唯有净土法门是横出三界,其余是竖出三界。

例如,一个虫子长在竹子里头了,要从竹子里头出来,有两个办法。一个办法,在竹子里一节一节地咬,咬来咬去,出去了。这是竖出三界,咬很多节。

净土法门是横出三界。横着咬,当然费点劲,竹子皮硬一点,但就在一个地方盯住,咬一个窟窿,出来了。这是易行道。“至心信乐,十念必生”就是体现这易行道。

为什么要易行?弥陀的大愿嘛!你说我要救众生、叫你解脱,而是一个很难的方法,谁都办不到的,有这个方法和没这个方法有什么分别!谁都办不到。修唯识观、修法界观而能得到成功的人就太少了,众生办不到哇!观一切都是自己识心所现,如真知道一切都是识,还有什么分别?吃也吃的识,看也看的识,说也说的识:什么就都是识。这方法很好,但是说来容易,要真到了谁骂你一句,你马上火就来了。高明容易解脱难,讲的高明很容易,你真正跳得出来才算呢!不大做得到。

念佛就是三资粮中的“行”,有人会问:为什么临终十念甚至一念,这样微小的“行”,就能取得往生净土、证不退转的殊胜妙果呢?这就是持名法门无上殊胜不可思议之处,也就是弥陀为什么尊称为大愿王之处,也就是善导大师说“释迦所以兴出世,唯说弥陀本愿海”之处,也就是第十八愿成为五真实愿、四十八愿为一代圣教的核心之处。

这愿之名为“十念必生”,“必”是决定之义。这就因为这句名号是弥陀历劫以来无量无边万德所形成。名由德成,所以名具万德,名即万德。众生持名,弥陀万德全入众生介尔心中,由于弥陀万德,庄严了念佛人的自心,于是自心顿具弥陀的万德。

拙著《大经解》云“名号即实德”,正是此义。故云:“念佛时即见佛时,见佛时即成佛时。”极圆极顿不容疑议。《弥陀要解》:“一声阿弥陀佛,即释迦本师,于五浊恶世所得之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足证持名妙法,是方便中的方便,究竟中的究竟,但当老实念去。

“唯除五逆,诽谤正法。”《观经》是五逆可以往生,但五逆再加上诽谤正法就不能往生了,这里多了一个罪名。有人又设问:另外有一个人,他不是五逆,单是谤法,能不能生啊?古德回答:“这个人生不了。”

五逆十恶他不谤正法能生;这人谤正法,不五逆十恶不能生。为什么?谤法的罪重于五逆十恶。很多人不知道,有的人就喜欢随便说说,他以为他很高兴,很满意,随便说,他不知道他是造了一个极大的业呀!随便批评,随便说呀!这都是做了于法不利的事情,原因就在这。

为什么他五逆十恶,他敢于做这样的坏事?就是他不明佛法。他要真信了佛法,知道有因果,有报应,天天念《地藏经》,真相信了,他敢杀父杀母啊?就因为不明白佛法,所以不相信因果,不杀白不杀,不贪污白不贪污。他就这个思想。他做坏事,就因为他不明正法。可见正法重要。你诽谤了正法,那就有很多人会变成五逆十恶了,所以罪很重。

以上是一方面。另一方面是许多人想解脱,求觉悟,寻求正法才能出烦恼生死的苦海,登清净解脱的觉岸,这须正法来做舟船。可是有人把船破坏了,或者无船可渡,或者中途漏水沉没,断人慧命,没有罪比这个更重了。

对于如来传给大家的妙法,如果有人加以诽谤,必须痛自忏悔。也有的是无意的,由于自己理解得不够,任意发挥,于是“离经一字便同魔说”。

善导大师选出上述五愿为弥陀愿海的核心,真是顶门具金刚正眼,剖露了两土导师的心髓。定成正觉愿,这是弥陀愿海之本。导师唯一的心愿,就是愿一切众生,顿歇狂心,朗然觉醒,恢复本有的觉位,也就是成佛。一切法不离因缘,所度众生从有缘往生极乐国土的开始,所以本愿指出“生我国者,……证大涅槃”。

于是引出无量光寿两愿。普度众生,唯靠佛陀;生极乐者,赖佛教化;芸芸众生,赖佛摄受;生死流中,赖佛慈航。但未来不可穷尽,赖佛救度的众生也不可穷尽,所以弥陀的寿命不能穷尽。未来时间无量,众生无量,所以佛寿无量。佛放妙光摄受众生,加持众生,十方虚空不可限量,其中众生无有限量,大悲不舍众生故,所以弥陀光明无量。

无量光、无量寿只因真纯一念利生之心,自然流现了。古德说:弥陀无量光寿,只为一切众生同臻无量光寿。确是如此。

愿文中“生我国者”,这就指出西方极乐世界清净国土(简称极乐净土)。要依止弥陀成佛的人,须先往生净土。于是四十八愿所庄严成就的国土,种种清净光明,种种美妙安乐,种种赏心快意,种种演唱法音,受用种种大乘法乐,没有退缘,一切增上,所有国中人民也都寿命无量,决定成佛。极乐国土这样殊胜,怎么才能去呢?这就成为全部大愿的关键。关键是什么呢?

这就是“十念必生”愿。但当深具信愿,只要念十句南无阿弥陀佛就决定往生。这是人人能做到的易行道,所以全部大愿一齐都活了。这是大愿之心,圣教的眼。如果没有这条易行之愿,其余之愿,再广大,再殊胜,也都是虚愿,甚至是狂愿。众生只是可望而不可及,徒增惆怅。

所以《大毗卢遮那成佛经》说:“大悲为根,菩提为因,方便为究竟。”所以果觉的究竟处只在彻底救度众生的“方便”。如能给予众生以究竟(彻底)方便的办法,使他们得度,这才是究竟的成就。现在持名念佛往生极乐的法门,横出三界,成为一切法门中的易行道,这就是究竟的方便。

大慈大悲的阿弥陀佛,为了普作饶益,所以再加一条“诸佛称叹”愿。十方如来各放广长舌相,宣说弥陀世尊极乐国土种种功德,劝令众生求生净土。于是十方众生才能闻名得度,同生西方净土。我们身在娑婆,与极乐相距十万亿佛土,我们能闻弥陀名号,能求生净土,正是由此“诸佛称叹”愿之力,所以释迦导师“唯说弥陀本愿海”。

善导大师选以上五愿为真实愿。“真实”二字恰与《大乘无量寿经》“三真实”(真实之际、住真实慧、真实之利)不谋而合。“定成正觉”愿,正由众生个个本来是佛,歇即菩提,定成本觉,此愿所开示者,“真实之际”也。

以无量光寿摄取教化众生,以种种殊胜方便,增益极乐国人善根,永离退转,唯是增上,皆由于弥陀真实之慧。

“十念必生”愿正显“真实之利”。具缚凡夫,但能深信切愿,持佛名号乃至仅有十念,就可往生极乐国土,永离恶趣,证三不退,位齐一生补处菩萨,决定成佛。所得利益,超胜一切,故为无上殊胜究竟真实之利。乃真实究竟的方便,故此愿为真实中的真实。

文末敬申一偈,普祝

愿解如来真实意 愿得弥陀真实利

普愿早生真实慧 速证究竟真实际

一九九一年春于妙云禅室
(《心声录》,黄念祖著,中国书籍出版社)

钟明善:标准草书,以单字论,要选用历代草书中笔道最简的字,“易识”、“易写”,并能表达可追溯本源的“准确”之意,已属不易;再求“美丽”就更难了。于先生在草书结体美化上的煞费苦心的。

如果认为用纯净的线,纯粹的色彩(黑、白)去表达某种意识就是华夏文化乃至东方文化的特征,并由此推出中国汉字书法也可以不受汉字形体组织之约束,那就大错特错了。于先生正是在“字理”不失的原则下去追求草书结体美的途径与规律的。

他大量采取笔断意连的方法使每一个笔画简易而能首尾相应,浑然一体,血脉流于点画之间,神气凝乎中宫之内;或外满,或拱心,毫无支离分散之态。

为了草书结体美,他总结前代草书,找出了不美的原因,提出了美的法则,要求“忌交”、“忌触”、“忌眼多”、“忌平行”。“四忌”体现了于先生在结法上追求“简净”、“险奇”的审美意识。相交太多,笔画触犯,圈眼太多,会使一个字的主笔线湮没在一堆废线之中。草书以凝炼的点线组成抽象符号表达字意。它的欣赏功能始终与使用功能(表意功能)相互依存。因之,书法美不能离开汉字形、意的基础。倘不见主线,无从辨认,没有了实用功能,也就不成其为中国汉字书法,更不是美的草书。“线的平行”、“部的平行”,均衡对称,固然能产生庄严肃穆之感,但刻板呆滞也能引起人们视觉上的疲劳而令人生厌。所以,孙过庭《书谱》提出了“至如初学分布,但求平正;既知平正,勿追险绝;既能险绝,复归平正。”的至理名言。书家们追求“欹斜反正”、“不稳”、“险”、“奇”就是为了打破机械的对称。“四忌”是于先生对草书美的规律的科学总结,也是对传统书法美学理论的继承与发展。

于先生的草书作品体现了他的美学理想。特别突出的就是体势多变。一字重出时,他能写的各具特色,绝不雷同;如果一字中实在需要二至三个圈眼,在于先生笔下,有的呈三角形,有的呈正方形,有的呈圆形,有的呈不规则形,有斜、有正、有大、有小、有缺、有整,有的留白,有的填实,各不相同,各有面目。书史上人们盛赞王羲之《兰亭序》中二十个“之”字、七个“不”字写法有变化美。王羲之主要是在体势的变化上做出了创造性的突破。于先生不但能在一字重出时在体势上求变化;而且能有意识的在一字之内笔画、部件的处理上求异样,使“一字万同”的标准草书更具有艺术的魅力。

86.菩萨戒是关乎佛性因果之无上律仪,应尽心竭力广泛流通【梵网经讲录】
万佛圣城法界大学

《佛说梵网经讲录》

◎慧僧法师一九八O年讲于

万佛圣城法界大学养秋堂

开经偈

无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 愿解如来真实义

参.劝大众奉行

“诸佛子。是四十八轻戒。汝等受持。过去诸菩萨已诵。未来诸菩萨当诵。现在诸菩萨今诵。”

释迦牟尼佛,说完四十八条轻戒时,又嘱咐诸大弟子说:“这菩萨戒,三世诸菩萨都诵;过去的已诵,未来的当诵,现在的今诵。”足见菩萨戒是很重要的。

“诸佛子听。十重四十八轻戒。三世诸佛已诵当诵今诵。我今亦如是诵。”

释迦牟尼佛再三叮咛:“诸佛弟子!以上的菩萨戒,乃为三世诸佛所共受持读诵怀念,系最重要之戒律。我今亦诵此戒。”有人问:“佛已成佛果,不会犯戒,何须诵戒耶?”虽然如此,但菩萨戒是诸佛心地本源,三世诸佛同尊,故佛佛诵持。

“汝等一切大众。若国王。王子。百官。比丘。比丘尼。信男。信女。受持菩萨戒者。应受持。读诵。解说。书写佛性常住戒卷。流通三世。一切众生。化化不绝。”

此段是嘱咐流通。嘱咐诸大弟子,若国王、王子、百官、比丘、比丘尼、信男、信女,受持菩萨戒者,都应当受持、读诵、解说,书写佛性常住戒卷,流通三世(过去世、未来世、现在世),辗转不断。盖因菩萨戒是关乎佛性因果之无上律仪,故大众应尽心竭力去广泛流通,教化群品,使佛种常住,绵绵不绝。

前面劝受之戒文,有列出淫男、淫女、黄门、鬼神、天龙八部畜生等,但今只言“信男、信女”,其他品类,因何不提呢?此乃因众生受戒后,皆名第一清净者。纵使从前不务正业(淫男、女妓、邪命等),受戒后皆归第一清净。但须知“清净”,是指受戒后不复犯戒。若受戒后又犯戒,那就算不上清净。

“佛性常住戒卷”:是指此戒卷若能流通于世,则佛性因缘可以持久,永远不灭。此戒卷若坏灭,则世人也无佛性因缘可言矣。

“得见千佛。为千佛授手。世世不堕恶道八难。常生人道天中。”

此略举三益:(一)见圣。(二)离苦。(三)得乐。“授手”,即是由诸佛授记,将来毕竟成佛。谓秉戒人(受戒人),与佛相邻次不远。并且受戒已,世世不会堕三恶道──地狱、恶鬼、畜生。八难:(一)地狱。(二)恶鬼。(三)畜生。(四)长寿天:此天众生长寿,虽享天福之安逸,但不能见佛闻法睹僧,故名为难。(五)六根不具:即是盲聋喑哑,残废破蹩等。(六)北俱卢洲:或云边地。(七)世智辩聪:纵有多闻,仍属于世间智,非出世间智,并且善于狡辩智伪丛生,树我慢幢,自命不凡,看不起佛法。此辈亦属八难之一。(八)前佛后难。以上八难,皆无机会闻佛法,植善根,发菩提心,故名为难。凡受菩萨戒者,永不堕于恶道八难,而生生世世得生人间或天上,受胜妙之法乐。

以上略举三益:(一)见圣:世世由千佛摩顶授记。(二)离苦:永出离三恶道、八难。(三)得乐:常得生人天。此是略言之,若详细研究,受菩萨戒之利益何止此耶?而受者将来必定成佛,此利益更是不可思议!

“我今在此树下。略开七佛法戒。汝等大众。当一心学波罗提木叉。欢喜奉行。如无相天王品劝学中。一一广明。”

“七佛”,是指过去庄严劫中最后的三位佛,以及贤劫的四尊佛。现今我们所居乃是贤劫,而释迦牟尼佛是贤劫中第四位佛。此戒是过去七佛亲自授手宣扬之法戒,故吾人亦须一心顶戴奉行。

一心是专精不二之意。波罗提木叉(PRATIMOKSHA)是印度话,翻此方话,名为“戒”,亦名“长养”,“净除”;复有“解脱”、“别解脱”二义。“解脱”,意谓依戒行持,必定超凡入圣,而得解脱。“别解脱”,意谓每一条戒律,亦有彼特别解脱之功能。此戒皆应欢喜奉行。无相天王品劝学章,是《梵网经》一百二十卷中之一,但此土不传。

“三千学士。时坐听者。闻佛自诵。心心顶戴。欢喜受持。”

三千,谓三千大千世界中,同禀菩萨戒者,皆信心顶戴奉持。

“尔时。释迦牟尼佛。说上莲华台藏世界。卢舍那佛所说心地法门品中。十无尽戒法品竟。千百亿释迦亦如是说。”

此段乃承按前面最初之戒文。此一品之开端,述释迦牟尼佛坐于莲华台上金刚之座,由报身佛卢舍那于华藏世界宣说菩萨戒;而同时于一一世界海中,千百亿释迦牟尼佛,各于其莲华座上,同时宣说此戒。卢舍那,此云“净满”,谓已圆满一切净法。“十无尽戒法品竟”,谓释迦牟尼佛刚说完十重菩萨戒法的时候。

十重戒:(一)杀戒。(二)盗戒。(三)淫戒。(四)妄语戒。(五)酤酒戒。(六)说四众过戒。(七)自赞毁他戒。(八)悭惜加毁戒。(九)瞋心不受悔戒。(十)谤三宝戒。

云何名为“无尽”呢?盖因一切诸戒法,无不从此十大戒流出,永恒不绝,故谓无尽藏。当释迦牟尼佛宣说此十无尽藏戒法竟,其他千百亿世界里的释迦牟尼佛,也同时宣说完毕。

“从摩醯首罗天王宫。至此道树下。十住处说法品。为一切菩萨。不可说大众。受持读诵解说其义亦如是。千百亿世界。莲华藏世界。微尘世界。”

释迦牟尼佛,一共于十住处宣说此戒法品。最初在摩醯首罗天王宫(MAHESHVARA HEAVEN)说。此天通常谓色界最顶天;住于色究竟天的中央。摩醯首罗,译为“大自在”,因为此天主是最自在,洋洋自得。《地藏经》又云此天是色界顶天,即是第四禅天之上。

释迦牟尼佛,从摩醯首罗天,直至娑婆国土菩提树下,一共十处,演说此法。“不可说”,是印度大数目之一,亦是《华严经》上一百二十四个大数字之一,谓其量广大得不可悉数,不可言说之义。佛为不可说那样多的菩萨和诸大众,受持、读诵、解说其义。如一世界中是如此,而一一世界中,亦复如是。

莲华藏世界,是卢舍那佛所居之华藏世界海。这世界海里,有不可说不可说那么多的莲花,一一华叶上,有一世界海。一一世界海内,复有无尽无尽之世界海,如微尘许。尘尘混入,刹刹圆融,所谓“华藏世界一一尘,一一尘中见法界”;这种境界,是重重无尽,无尽重重,圆融无碍,不可以心思,不可以言喻,玄妙叵测!欲要仔细研究这种道理,可参考《大方广佛华严经》。试想想:假如把一个世界,粉碎成微尘,其微尘粒,必定是数不过来那么多。假若每一粒微尘内,复有一个圆整的世界,你说有多少世界?必定是无穷无尽,不可悉数那么多。而在这些千百亿世界,莲华藏世界海一一世界内,各有一尊释迦牟尼佛,在同时演说菩萨戒法,受持读诵解说其义。如一世界是这样,其他所有如微尘许世界中,亦复如是。

“一切佛心藏。地藏。戒藏。无量行愿藏。因果佛性常住藏。如是一切佛说,无量一切法藏竟。”

前五句为“别”,后一句为“总”。藏,有负戴、包藏之意。此戒藏是无所不包,无所不容,所谓“大而无外,小而无内。”五句为:(一)一切佛心藏。(二)地藏。(三)戒藏。(四)无量行愿藏。(五)因果佛性常住藏。

这五句就叫“别”,后一句呢?后边一句“如是一切佛说。无量一切法藏尽。”后边一句就是“总”。

(一)心藏:即三十心──十发趣(十住),十长养(十行),十金刚(十回向)。此三十心,通则包括一切诸法之因果。(二)地藏:即十地,从欢喜地乃至法云地。(三)戒藏:即十重四十八轻戒;此乃一切戒之本源故。(四)无量行愿藏:“行”,即六度,或云六波罗蜜: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般若)。“愿”,即普贤菩萨十大愿王等。(五)因果佛性常住藏:本来,佛性非因非果,乃是超出因果之外。但因果却不离佛性,故曰:“大乘因者,诸法实相。大乘果者,亦诸法实相。”

实相,即是佛性的一个别名。诸法实相,是即相离相,无相而无不相;不生不灭,故云“实”相。一般凡夫肉眼所睹之形形色色,非诸法实相也。实相是无相,但无所不相。今因亦佛性,果亦佛性,佛性常住,则因果亦常住。通了一切诸法,皆名因果佛性常住之藏;别则“佛性本源”,亦是菩萨戒之异名。就如前边正文说过,“本源自性清净妙戒”,这就是佛性常住藏。

“如是一切佛说,无量一切法藏竟”:“如是”,是指法之词,指过去、未来、现在三世一切诸佛,说无量一切法藏(心、地、戒、行愿等法)竟。

恭录自《佛说梵网经》讲录


发布     👍 0 举报 写留言 🖊   
✋热门推荐
  • 肖战粉丝小飞侠 觉得 肖战图片 好帅!肖战平安喜乐 肖战顺顺利利 肖战星途璀璨 肖战正能量艺人 肖战红红火火 ⭐ ⭐⭐ 我喜欢肖战[心]我喜欢李宁代言人
  • 如果在忙 请按1⃣如果在玩儿不想我打扰 就按2⃣叭 如果是你闲着 并且在等着我找你又不好意思主动来找我的话 那你就诚实的按个3⃣我就出现啦5、我当初看上你 完全
  • 约翰尼德普的女儿莉莉因为发言被很多超模讽刺内涵的事儿你们知道吗,全球对于星二代的态度都是一样的,和陈飞宇目前面临的很像,粉丝拼命想证明他们不靠爹妈全靠自己,但其
  • 在这些人眼中,但凡在卡塔尔定居,就可以衣食无忧、步步高升、极乐世界,甚至认为做富翁也是特别容易达到的事情。世界上多数国家都是一夫一妻制,卡塔尔就是多妻制国家行列
  • #西班牙音乐# 自购,A神Alejandro Sanz、罗总Pablo Alborán、Pablo López、Manuel Carrasco、Niño de
  • ”4月21日上午,家住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的王先生来到车辆管理所办理货车临牌业务,由于没有提前预约,正在发愁之际,工作人员却将其引导到应急窗口,直接免预约快速制
  • 为了证明这种归经感受是客观、可重复的,研究团队不仅在初步测试中让个体双盲重复喝茶来报告感受,还召集了24位体感通透的志愿者来参与试验。5丙代表你的男性桃花,丙+
  • #十堰# 在1992年我出生于湖北省十堰市竹山县宝丰镇,我的父母(亲生)非常的重男轻女,因为我是女孩我的父母一直对我很不好。我的父母是不生到儿子不罢休,我有两个
  • (图片三:山寨小巷)那天我就像一个傻子,不知道自己是怎样一路狂奔跑出来的,不知道该怎样去跟那位阿妈告别,不知道该不该把此事告诉别人,也不知道屋顶上的那个男人与镜
  • 高山写道:“从头到尾都很悠闲地享受着*伟大的富坚先生,谢谢你出生在这个世界上!荒木线真的画的我崩溃[泪]游场以为jojo是大剧组,没想到当天全场只有我和另外一个
  • 琅琊山醉翁亭新春游 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登山琅琊阁环顾四周,天地苍茫,背诵了王安石的《桂枝香》: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从琅琊山南
  • 纯爱喜剧天花板呜呜呜[淚]对不起白银我之前对你的声音是大了一点,最后这个怪盗偷心式告白真的太浪漫了捏呜呜呜果然还得要有压力给到才真的正儿八经地开始正视自己内心的
  • 素伐飘香,静守着漫漫的流年,风尘的思绪,珍藏在简约的文字里,沧桑的陌上,挥不去理还乱的千头万绪。深夜,让笔,迎风墨舞,让心,花间漫步,月拢满地迷离,露染着一径轻
  • 身为在香港出生的自已,见证着80年和90年香港电影的发展年代,也是香港武侠片最精彩的年代,这记录片內容人物伴我成长,当中看见香港人那份冒险拼搏的精神,也看见从业
  • [色]这是红豆冰的追星➕日常=追星日常[亲亲]想给自己的日子留下一些记录✍️All for love ➕喜欢他们的歌,欣赏他们的音乐才华,羡慕他们的兄弟情,最爱
  • 但是眼前这个真空能是实实在在的现实,是被卡西米尔效应所证实的真实存在,是不能忽视宇宙选项,不能轻易放过这种机会,下面就尝试用合理的方法来调和这个被称作真空灾难的
  • 12.你要记着别人对你的好,不要去记你对别人的好,这样才会快活自在。2.这个世界上都是自顾不暇的人,能顾及你情绪的人实在是难得。
  • 男:我啊,我喜欢我没有的东西,而你是那么的遥远女1:是啊,而我们竟还要不断赶路各奔东西女2:远或近,她在意吗?女2:所以,你变成了一个哑巴男:告诉我,我用什么才
  • 你如玫瑰花般惊艳,每次给予我们惊喜,玫瑰本身就足以让我们着迷,可因是你变得更加鲜艳美丽。愿玫瑰的刺可以保护你、玫瑰的香令你心旷神怡。
  • 我想好的综艺应该是能留下点什么的,而《你好,生活》做到了,它让我在忙碌的大一生活中与自己和解,明白“做你自己,因为别人已经有人做了”明白“慢不是停下来,而是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