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1.2 《心中有世界》(上)

三界唯心,超越心识,则脱落世界名相。
觉性圆明,十方普照,是为法界。

万法唯识,分别熄灭,平安无私接纳众生。
极乐纯净,慈悲智慧,是名菩萨。

慈悲接纳,温暖与爱融化生命。
是神灵降临人间。

—-—————————————————-

没有脱离心识,独立存在的物质现象。

凡夫睁开眼,看到了世界。

是意识概念,储存了现象名称。
是情感体验,凝固了现象体性。

凡夫看到的世界,是心与意识。
思维记忆,与情感体验,投射而成的境界。

同样的道理,修行者内观自心。
觉察见精,体征见精,净化见精,扩大见精。
内心能见之性,越来越清醒,越来越清澈。

心灵清净清醒时,头脑意识也会同步清醒。
当心愿堆积的情欲清淡后。
单纯的纯洁心,就会促使意识停顿。
当意脱离识,意,就只有分辨的能力。
意就失去了记忆,与思考的能力。

不再充斥着思维记忆的头脑中,意,清醒清澈。
单纯清醒的意,就会分解心愿之中的,欲望动机。
心愿中,欲望动机,贪婪执念逐渐分解时。

大脑中的天眼,就会睁开眼睛。
天眼在大脑核心区域。
天眼看世界的感受,是怎样的哪?
类似于戴着墨镜看世界的人。

墨镜,就是你肉身上,脸上的肉眼。
墨镜背后,真正看见世界的眼睛,就是大脑中的天眼。
天眼看到的空间,与人类生存的空间,很接近。
天眼能见到的世界,基本上都处于,天人世界。

在人类世界,物质因素表层的微观中。
有不同能量微粒,各类生命因素构成的时空。
天眼能见到的,大约有三十多层。
是最接近于人类生命形态的众生。
只是天人众生的世界,是众生善业的构成。
形态更加细腻,世界光彩夺目,感受善良温和。
天眼只是能见到,却没有参与天人世界,接触生命的能力。

当意,越来越单纯,心愿,越来越离欲。
内心深处的认知,就会自身心意识中,睁开眼睛。
这种心眼,与天眼的性质截然不同。
不仅能见到神仙世界,并且可以体验到境界。

当心灵在意识身心内,睁开眼睛时。
修行者,就可以看见,宇宙微观时空。
看到光构成的世界,看到生命的灵动。
如同人类看见物质世界一样。

心灵苏醒时,见性可以“观”到天道仙灵世界。
仙灵,是心识蕴含的,灵动灵明,纯净舒适。
是纯洁心念,与精细意识,所投射境界显现。

修行者,心灵纯洁过程中,当纯洁心稳定后。
心识稳定在,细腻微妙的,喜悦体验中。
喜悦体验,已经脱离了,粗重感受。
也就脱落了,意识粗浅的概念。

精微体验的喜悦,连带着意识深处,细腻分别念头。
念头与喜悦都处于,相对人性业障的,轻柔纯净中。
轻柔纯净,折射心识,投射出霞光满天,瑞气蒸腾。
空间中,浮现金碧辉煌,庄严瑞丽的天宫福地。

仙乐妙音,不绝于耳;异香扑鼻,终久不散。

天人道的世界,就是凡夫认定的神仙。
仙灵道的众生,则是天人认为的导师。
长生不死,恣意享受,容颜不老,青春曼妙。
与天同寿,掌握阴阳,返老还童,变化万千。

其实,天人也属于人类,只是心灵相对于人类而言。
纯洁,无私,离欲。
生命的内涵境界中,依旧有爱恨情仇。
所以,历史才会留下,神仙眷属之说。

————————————————————

生命再往上升华,也就是往心灵内在,深入净化。

就会触及到体验,体验被纯净无私,分解净化。
体验越来越淡漠,越来越透明,越来越单纯。
体验中蕴藏的认知,也就越来越清醒,越来越清澈。

于是,修行者,在深入禅定中,会遭遇神灵。
真正的神,不是天人仙灵,而是辉煌万丈,金光四射的神灵。
仙灵天人,天宫官职,见到神灵,必五体投地,需下跪行礼。

仙灵界的瑞气蒸腾,在金光万丈之前。
就显得粗俗不堪,愚不可及,微不足道。
神灵看仙灵,就好像看凡夫俗子。

神灵,是心灵认知,也就是见精。
通过体验的逐步融化,而逐渐显现的,心灵觉照力。

神灵,是极致的清醒清澈。
因清醒清澈的体性,折射纯净的体验,而绽放万道金光。

神灵,随着心灵体验净化的纯度,随心灵认知苏醒的程度。
而展现出不同层次,不同境界,不同威神力。
以不同智慧的差异,投射出宇宙虚空中,差别巨大的神国。

认知有其漫长历史岁月的形成过程。
认知中,必定储存着,在认知形成过程中。
所经验的一切记忆。
这些记忆,不可能都是究竟真理。
绝大部分都是外道修行法门法理。

这些细腻,精微的认知记忆,连带着,细腻精微的体验。
记忆与体验,在微观宇宙中,投射出浩渺庄严,神灵国度。
这些神灵威能成就的国土,有的金碧辉煌,有的骄奢富贵。

宇宙中一切神灵国土。
皆是修行者,心灵善业净化,见精升华的果报。
这些生命,能在三界内改天换地,是无所不能的力量。
越往高层走,越往体验认知深处净化。

神灵的显现,就越是不可思议。
人类根本没有崇拜他们的资格。
他们一念之间,可以塑造天地。

挥手之间,可以移山填海,起心动念,可以重塑宇宙。
从净化体验,苏醒认知开始,就进入了三摩地。
大幻观修行。

灵魂,在禅定中,进入深层广袤无限宇宙。
层层叠叠,无量璀璨星云,构成层层叠叠,无尽光明宇宙。
每一层宇宙中,星罗棋布,遍满金光绽放的智慧世界。
一个智慧世界,就是历史中,一位修行者的成就。

他们可不认为自己是外道。
因为他们通过艰苦漫长的修行,升华身心成就了神。
真真切切,如假包换的伟大神灵。
他们自己,遵从修行中的认知,所成就了世界。
所以认定,他们遵从的法义道路,就是绝对的真理。

宇宙中,茫茫世界如沧海沙粒一样不可计数。
能够听闻究竟法义的世界,却寥寥无几。
这也就是,佛法修行,难遇难信难行的缘故。
犹如金线之路,狭窄且难遇。

在经历身心,蜕变为神灵的过程中。
修行者必定会遭遇魔考,要么是诱惑,要么是恐惧。
逼迫你放弃信仰,诱使你放弃修行。

当你能最大程度放弃自我期许。
当你能最大限度放弃自我维护。
就突破了,心识认知与体验,
所构成的有形众生世界。
进入无形无相的,光明智慧海洋中。---转发老师微博

净慧长老:生死就存在于生活中,把握当下就能在生活中了生死。

佛教讲两个问题,一个是生活,一个是生死。简单地来说,生活问题如果不包括精神生活在内的话,主要靠物质来解决;而生死问题主要靠精神来解决。实际上佛教有时候是把两个问题糅合在一起,生死问题也包括了生活问题,生活问题也包括了生死问题。佛教是把两者放在同一个位置、同一个点上来思考和处理的。

我觉得,这两个问题在分析的时候作两点来分析是可以的,但是解决的时候就要把它们放在一起来解决,不能分成两次来解决,要一次性解决。解决生死问题就是解决生活问题,解决生活问题也就是解决生死问题。为什么呢?我们众生或者我们人类的一切活动就是生活,就是身口意三业的活动,它既包括生活问题,也包括生死问题,因为生死问题就存在于生活之中。

我们一般人在讨论生死问题的时候,总是截然地把生和死放在一个固定的时间点上,认为我们从娘肚子里出生的那一刻就是生,到临终咽气的那一刻就是死。实际上这种看法是带有片面性的,生和死实际上是贯穿在我们生活的每一念当中,所谓念念生死。

没有生活当中每一念的生死,也就不可能有那种阶段性的生死,如果把生死仅仅看作是生的那一刻、死的那一刻,就没有因果的相续。因为生死是一个因果念念相续的过程,所以佛教在处理生活问题和生死问题时,把它们摆在一个点上作一个统一的思考、统一的处理。

这一个点在什么地方呢?这一个点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也是历代祖师所说的当下一念。当下一念既有生活问题也有生死问题, 把当下这一念处理好了,生活问题解决了,生死问题也解决了。

这样讲是不是有些玄呢?我们大家仔细思考一下,实际上问题就是这么直接。我们每天晚课都要念的“蒙山施食”仪规,一开头有四句话:“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

什么是法界性呢?这就包括生死问题和生活问题,生死问题的本来、生活问题的本来就是法界性。法界性在哪个地方呢?一切唯心造。心有凡心、圣心,有生死心、菩提心,区别何在?一念迷悟之别。一念迷就是生死心,一念悟就是圣贤心。

所以,佛陀教导我们修行不要绕圈子,而是直截了当地从当下这一念来修。当下这一念把握好了,就能够了生死于生活中;当下这一念把握好了,就能在生活中了生死,在了生死中生活。这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在修行中生活,在生活中修行。

生活可以说就是生死问题,修行也可以说就是生活问题。为什么呢?修行就是觉悟,生死是迷或者说生活是迷。我们面对的这个世界千头万绪,我们面对自己的心灵也是千头万绪,种种的问题,把它概括起来,很简单, 就是一个生死问题、一个生活问题,或者说一个迷的问题、一个觉的问题。

这两个问题的存在和表现不受时空的限制,不受一切条件的限制。任何东西可能都是有条件的存在,要说无条件存在的东西,恐怕就是烦恼。当然,烦恼也是有条件的,但在好多情况下,它可以不受条件的限制。我说的这个条件,比如职位高低、钱财多少、年龄大小、文化程度高低等等,烦恼可以不受这些东西的限制。

它唯一可以让步的地方,那就是在觉者面前,在觉者面前烦恼转化了。烦恼在觉者面前还有没有呢?还是有,觉者也要面对我们人类所面对的这些问题, 但是对觉者来说,他不把烦恼当作烦恼,他在烦恼当中把烦恼转化了,所谓转烦恼为菩提,转生死为涅槃,在有些地方叫灭除烦恼、断烦恼。断也好,灭也好,实际上都是转化。他不以烦恼为烦恼,就是断了烦恼。

不以烦恼为烦恼,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如果有人欺负你,你生气不生气?这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古代有一位祖师,皇帝叫他到京城去,他不去,他说他有病。叫了一次他不去,第二次又来叫,又来催,他还是不去。到了第三次,皇帝派来的京官就对老和尚说:你老人家可要识抬举呀,皇帝三次召你都不去,你知道后果是什么?你人不去,就要把你的头拿去见皇帝。

他说那很好,于是说了四句话,我只记得后两句,“将头临白刃,犹如斩春风”。杀头好像刀子割风,风不知道痛,也不知道痒, 他已经把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那就是将烦恼转化了, 将生死转化了。生死就成了菩提了,生死就成了涅槃了。烦恼成为菩提了,彻底地觉醒了,历史上像这样的事情很多。

我们天天在诵《金刚经》,《金刚经》上面讲佛陀在因地的时候,被歌利王割截身体,节节肢解,他在那个时候没有嗔恨心,更没有烦恼,他彻底地了了生死。在什么地方了生死呢?就是在生活中了生死,将刀子来割他的头,那就是生活,他不起烦恼,不动念头,这个就是真空。

不是说修行的人就没有烦恼了,烦恼都躲开他了。可以说越修行的人烦恼越多,他躲避不了的,怎么会躲避得了呢?烦恼可以说是不择手段的,不论任何情况,就是看你以一种什么样的心态来面对,以什么样的方法来处理。你处理得好,烦恼就是菩提;处理得不好,烦恼就成了生死了。

所以,烦恼随时会遇到,烦恼在我们生命的每一念当中,我们每一念都有生死,所谓“念念相续,无有间断”。烦恼是“念念相续,无有间断”,修行也同样要如此,要“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而且还要不能有疲厌,不能有满足感。

这个很现实啊!我们不管是年老的人也好,年轻的人也好,是出家修行也好,在家修行也好,一定要把生死问题和生活问题同时来解决。要在生活中解决生死问题,在解决生死问题的同时来生活。这样才是我们修道者、求道者的生活。能如此,我们一天二十四小时都没有空过的时候。如果一天二十四小时都在观照自己,我们一天二十四小时都能生活在圆满、幸福、安祥之中。

实际上不是因为这样的推理才有这个问题存在,你当下去体会这个问题也是存在的。因为没有一念一念的迁流,哪有生死啊?这个念念迁流是从我们有这一期生命、从你生的那一天起就开始了。如果把这个念念迁流往前延伸,那就可以延伸到过去生中,一直可以延伸到过去的无量劫中;而把它往后延伸、往未来延伸,也是一直可以延伸到未来的无量劫中,这就是我们这一念心。

我们这一念心就叫法界性,法界性就是法身,法身是无始终、无内外的。我们人人具足此法身。虽然在迷失当中你不能确知,但是这一点灵明不昧的觉知觉照,永远没有离开你,永远是你最亲密的朋友,也可以说永远都是你的本来面目。

当我们还没有觉知的时候,它是我们的朋友;当我们一念回光返照的时候,啊!原来你就是我,我就是你,本来面目从来都没有离开过自己。所以学佛的人要从根本上来学,要立足在根本。既得本,何愁末?本是体,末是用,得了体,自然就能起用。

人类的这个问题,科学家也存在,农民也存在,做大官的也存在,而且他的这个问题更突出,因为凡是做大官的人应该说都是世间最有智慧的人。所以,人们经常看到那些伟人面对茫茫苦海也会发出长叹。什么是茫茫的苦海?就是我们这一念的迷失,我们不要以为在我们心之外有个苦海,苦海就在我们方寸之间,把方寸之间的问题解决好了,那就是苦海无边,回头是岸。

回头是很快的,一步也不用走动,就到了彼岸。学佛要学到这样的地步了,那么对佛法可以说有些了解了,那就可以修行了。如果没有学到这个地步,认为从苦海到极乐世界有很远很远的路,要搭飞机轮船,可以说你永远到不了,你要知道回头是岸。

所以,再建议大家认真地读《六祖坛经》,读《金刚经》,读《普贤行愿品》。我们在家教徒时间宝贵,不可能读很多的经典,读这三本经,就能够真正体会到苦海无边,回头是岸。

修行要经常看经典,经常亲近善知识,听闻正法。能够经常得到善知识的启发,修行就可以少走弯路,就能够沿着一条捷径来修。不过,这虽然是个捷径,不离寸步就从苦海到达了极乐世界,但又是难度最大的一种修行方法。如果把这个方法比作革命的话,它是要革自己当下的命,不是等待很久,不是革别人的命,而是革自己的命。

你当下的烦恼怎么解决?一事当前你是怎么面对的?人家打了你一个嘴巴,你是跟人家没完没了, 还是问问自己他为什么会打我?如果你能反问自己,你就不会去想对方怎么样怎么样,你就会想到你自己有什么不对。

我们很多的事情往往总不知道要求自己,总是要求别人;不知道自己应该怎么做,总是希望别人做得事事都满你的意,怎么可能呢?我们每个人回想一下,有家庭生活的人,希望家庭所有的人都听你的话,家里人所想的一切问题,都跟你想的一样。我们出家人,没有家庭,住在寺院,住在佛学院,也希望常住的所有的事情都满我的意,老师教书满我的意,管事的人满我的意,一切的事情都不要违背我的意愿。

怎么可能呢?一百个人就有一百条心,满了你的意就不大可能满第二个人的意,张三这么想,李四那么想,王五又是一个想法,怎么办呢?大家总要取得一些妥协,取得一些谅解,能做到大体上过得去就可以了。

在生活中了生死,这一法门就是我提倡的生活禅。修生活禅这一法,大家一听起来好像有些庸俗,但是你仔细思考一下,生活当中要有禅,要在禅悦当中生活, 并不是容易的事情,而是最难最难的法门。但是,你如果真正实行起来,那是最有味道的、最活的法门,时时刻刻、在在处处都用得上,都有力量。

今天我讲的就是我们人类面对的两大问题—生死问题和生活问题。佛教的根本出发点是把这两个问题放在一起来考虑,因为解决好了生活问题也就解决了生死问题,解决了生死问题也解决好了生活问题。

用什么方法来解决?就是时时觉照,念念觉照。因为生死在念念中,所以需要念念觉照,一念相应就最容易,一念相应就能念念相应,如果你一念不相应,你念念都不相应,那就成了最难的法门。

希望大家能够很好地去思考,很好地去体会,真正做到在生活中修行,在修行中生活,在生活中了生死,在了生死中生活。

内容来源:净慧长老浅释“妙法莲华经”

阎子龙老师丹经详解“吕祖百字铭”
能生动静的就是不动不静的。也就是动与静中间的这部分,动静相合处,非动非静处,即动即静处,那么这个地方是动还是静呢?既不是动,也不是静,既是动,也是静。不动不静的、即动即静的、动中有静的、静中有动的,那就是动静的宗主。这就叫“玄关”。

有的人说“静”就是《中庸》里说的“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这个时候是静,“发而皆中节,谓之和”这个时候是动,对不对?不对。东西没来的时候,“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也就是说喜怒哀乐,这些情绪怎么产生的呢?是对外界的境界,才会产生喜怒哀乐,没有对境的时候,这儿就是面镜子,“谓之中”对镜的时候,遇到高兴的事就要喜;遇到不高兴的事情就要怒。

“发而皆中节,为之和”。玄牝,也就是说宗主,它是什么?不是中也不是和。“中、和”中是未动,叫未发,和叫已发。将发未发、似动非动,这才是“玄关”。把它找到了,动的时候就能够有静,静的时候也就有动。


什么是“玄关”呢?就是将发未发、似动非动。举个例子,准备喝水了,还没喝,这是动还是静?是静。拿起来了,这叫动。找那个感觉,想拿还没拿。这种感觉人人都有,想开口还没有开口,这和“欲言又止”不一样,欲言又止是心里头有想法。这就是正常说话,将开还未开口的时候,突然不知道该说什么了。准备抬胳膊,将抬还未抬的时候,就是这种感觉。古人举了个例子,清气上升为天,浊气下降为地,天地开合。宇宙突然爆炸,将开未开的时候。这种将动未动,将发未发、似动非动的状态,这有是什么状态呢?窈窈冥冥、恍恍惚惚,就是那个感觉。说它是动,它不是动,说它是静,它还将要动。举个例子,就是猫捉老鼠。猫捉老鼠的时候,老鼠趴着,猫也趴着,猫没动,但是它是不是完全不动呢?显然不是。就是那种将动未动的感觉,只要老鼠一动,它马上也动,肯定要比老鼠还快半步。时时处处找这个感觉,这就叫玄关,这是玄关的体。

如果真正的一把抓住,找到这种感觉,认识到这就是“玄关”。那么,就不需要再问了,动的时候自然就在那个状态当中,看是看,听是听,不会再起二念,就那种恍惚的状态,感觉往往比别人更敏锐,判断事物更客观更准确。在静的时候,也不是像木头一样,还有灵明觉照在。找到就这一辈子受用,“心息相依”的功夫也不用做了,就保持住那个状态。但是,一说到“保持”就又错了,有的人说“找到这个感觉就放空,一直延长这个感觉,”也不要。

念头来了,就和猫一样,老鼠动了,那就动,当察觉到念头的时候,念头就没了,而不是说死的,就是为了保持这种状态,那也就又不对了。它是活的,要起大机、大用,做事情的时候保持那种状态,似动而非动;静的时候保持那种状态,就似静而非静。“动静知宗主”下一句“无事更寻谁”,真正的动静能够知道了宗主,这个时候就是无事之人。什么叫“无事之人”呢?就是了无挂碍之人,才是真正的能做个“无事的人”,古人叫“无事的人”。


“无事更寻谁”,寻找谁呢?就是自性,就是本来面目。“动静”知道宗主,动静的宗主就是本来面目,就是自性,就是玄关。但是人常犯的一个错误,就是脚跟不稳的时候,就要继续再找,到底是谁?我是谁?你就是你。从佛教的角度,从道家的角度都是一样。先天就是一个圆,就是无极状态,浑浑沌沌的。虽然是混沌的,但是动不动呢?是动的,圆形就一直在流动,在沿着这个圆流动,但是又看不见它在动,这就是不动也不静,这就是圆满状态。本身就在这个状态当中,但是,突然就会生起一个念头来,为什么要这样?人就是这样,宇宙也是这么来的。“一念”佛教叫无明,根本无明,简单地说,就是突然会想,为什么是这样?一旦起了一个念头,圆上就有了一个点,从这个点打开,圆就变成了一,“一跨开天”这就是没事找事。

古人说叫“头上安头”,脑袋本身就长在脖子上,突然就想脑袋为什么要长在这儿。鼻子就是长在脸上的,突然又想,为什么鼻子要长在这儿。这就类似于鸡生蛋还是蛋生鸡的问题,不要去纠结鸡生蛋还是蛋生鸡。纠结为什么这样,这就是“根本无明”。所以真正的明白动静的宗主,也就不用纠结你是谁了,你就是你。但是,还是有的人对这个认知不牢靠、不深刻。举个例子,唐代有个马祖禅师,马祖道一,他有个弟子,大梅法常。


法常禅师在参马祖的时候,就问马祖禅师,“如何是佛?”他很直接,就问什么是佛?马祖就告诉他4个字说:“即心即佛”,心就是佛,这个心是指真心,马祖没有解释没有多说,就告诉他4个字“即心即佛”,大梅法常禅师马上开悟了,就这么快。开悟以后法常禅师就去住山了,他找了个深山,搭了个毛棚,就住山了。古时候有句话叫:“不破初关不入山,不破本参不闭关”。开悟的人才有资格去住山,也就是只有开悟了以后,才有本事去住山。现在,有些人动辄就是到山上隐居、闭关,那都是假的,那叫方便,这些日子在山上住两天,过些日子就下山了,吃的喝的都是别人供养的,方便关,想出去了,就下山玩一玩,然后再回山上,那叫做躲清净,那不叫住山。真正住山是完全与世隔绝,修行不到那个境界,盲目住山必定会着魔。活罪好受寂寞难熬,把人关在黑屋子里,不用多长时间,只要一个星期,期间管吃管喝,一日三餐都给送,没有人与之交流,一个星期以后,一般人就会问题了,那是必然的。

法常禅师住山以后,马祖为了检验他是不是真的开悟了,就派了一个和尚去问他。这个和尚就去了大梅山,问法常,“你干嘛呢?”

法常说“我住山”。

和尚又问你“你功夫到了什么境界了,就来住山?”

“我已经知道怎么回事了。”

这个和尚就检验他、勘验他,说“师傅告诉你什么了?”

他说“师傅告诉我说,即心即佛。”

和尚又说“最近师傅的说法变了”,

“变成什么了?”

“非心非佛”

法常就说:“不管他是什么佛,我就是即心即佛。

和尚回去把这个话告诉马祖,马祖说“梅子熟也!”法常禅师在大梅山住,马祖就将他比喻成树上的梅子。“梅子熟也!”就是表示法常禅师真正是开悟了!说梅子熟也,这就叫脚跟点地。

所以真正见性,一见永见,懂了就是懂了,不懂就是不懂。


发布     👍 0 举报 写留言 🖊   
✋热门推荐
  • 任何一个故事背后,我们学会的都应该是怀念初衷,珍惜所有,热爱当下。大二去厦门的时候 去了一个猫咖 看到这则消息非常震惊震撼 于是拍下这张照片 知乎了解了简稚澄事
  • 你应该知道的事        开外眼角是你想要让眼睛变大,但是又因为内眼距较近、泪阜红色组织暴lu充分,不再适合开内眼角的情况下,可以选择的一种让眼睛变大或者改
  • !!
  • 最上等的风水(深度好文) 请点蓝字关注 鸢尾花开 5天前 鸢尾花开 红尘。烟火。流年。清欢。若你懂,请静静听。 1346篇原创内容 公众号 图片 最
  • 推算头胎生儿生女 生男生女,头胎信号。日干时干,二干来找。二干皆阳,身旺必子。若是身弱,变为美女。二干为阴,生女为真。日元极旺,运吉为男。日阴时阳,生子为强。
  • 尤文本赛季需向曼联支付120万欧元的C罗“培养费”据媒体《曼晚》报道,曼联本赛季将从尤文图斯获得超过100万欧元的收入,尽管两队之间并未进行任何球员交易,但C罗
  • 于是,在各个高速路口、火车站、机场,出省人员须持这一证明,通过条幅、电子显示屏等多种方式,准确无误地告知相关人员,所有工作人员都在各自岗位上一丝不苟地认真查验。
  • 公元1414年,郑和再下西洋得途中偶遇了一头长颈鹿, 他得第一反应是将长颈鹿和传说中得上古神兽麒麟挂上够了,当地人的方言他又听不懂,只知道被唤作“基林”这让他心
  • 我记得522奋斗的日日夜夜,我记得523欢笑的点点滴滴,致敬铭记这最后的孩子般的时光,从此我将不再是一个学生,从此我将守护无数的学生,从小小的船员变作赴任的艄公
  • 这一期后半程挺精彩的我意识到的一个点是 其实无论是恋爱 还是工作 只要是与人交互的部分 都不能过分模块化 不可以单纯只想自己在这个过程中的诉求/收益对上付出的配
  • 研究生生活第103天一直说人不能带有色眼镜看人比如不要听别人说一个人怎样怎样要自己体会再说然后每个人都还是会这样比如明明《射雕》里的蓉儿那么聪明伶俐可爱可是有人
  • 每个人最终都会回归到自己的位置,这也可以看成是价值回归原理。每个人最终都会回归到自己的位置,这也可以看成是价值回归原理。
  • 2 king n.君主,国王参考例句:He was a good king!他是个好国王!10.烂情 Rotten Love11.崭新的一天 Brand New
  • “比较有特色的是,我们在这个工业园里同期引入了一些机器人产业链上的供应商,这样将来我们的研发和制造,跟供应商的研发和技术团队就只有一墙之隔,这对我们在产品的设计
  • 分享[音乐]《半夏》 【 北海快雪堂 # Hollo七月 # 青花为池 / 荷色生香 】轻轻地翻开尘封的历史,古朴典雅的气息迎面而来;乾隆帝的《云起峰歌》王羲
  • 如果人生可以按下暂停键,大概每个人都想定格在最惊艳的时光。但春之明媚,夏之蓬勃,秋之萧瑟,冬之寥落,皆为四季的轨迹,人生也亦是如此,所以改变与接受都是生命要面对
  • #原神[超话]#阿晴 萌新时期我的第一个五星角色[心] 谢谢你这半年来陪我杀遍整个提瓦特大陆[爱你] 天猫精灵和cafe的谷子都不在身边实在是寒酸了点hhh争取
  • 【俄罗斯锡霍特蜂蜜250g/500g装】 官方售价:250g/ 50 元 我们售价:250g/24.9元;500g/46元;500*2/99元(礼盒装)
  • #福州租房[超话]# 【转租】 个人转租 无中介费!! 地址:秀峰雅苑(五四北泰禾+三盛i33+一号线地铁) 户型:两室两厅一卫一厨一阳台 1.包物业宽带,家
  • 墨尔本花店|最合适的礼物·独角兽永生花 ️ PINK FABLE 独角兽的永生花 象征着爱情寓意忠贞不二 - 纯手工制作而成的独角兽,采用优质PE材料玫瑰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