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伍到西藏,他读懂了军人眼中的山
原创 西陆强军号 西陆强军号 2022-07-14 19:59 发表于甘肃

入伍到西藏,他读懂了军人眼中的山

作者:许国锋

主播:杜殿磊

遍阅江南烟雨景,曾历一日四季欤?

我是江南人,生于江南长于江南。待在那儿的20多年里,走过很多路,看了许多的景,相熟的人都觉得我和江南的风格很契合,我就该待在那儿,但我不如此想。

江南确是个好地方,是百姓看来衣粮富足的温柔乡、文人所谓大道之行的理想国;是欧阳修心里的醉翁亭、李太白眼中的敬亭山……但是于我,却不甚喜欢。她太柔了,风太顺,雨太温,纵然有一两座山高耸入云,看得久了,也只觉得不过是一隅之景。

我想找一个“锋利”一些的地方,看看不一样的山和水,体验不一样的人生。于是,递交了到西藏服役的志愿书。

入伍的时候,武装部长问我:“为什么想去西藏当兵?”我说自己从小就不想当满身书卷气的学生,而是期待着更加坚毅挺拔的人生,西藏有我想要的。他笑问:“少年不负凌云志,曾许天下第一流?”我觉得,差不多是这个意思。

我是乘飞机上的高原,为了便于赏景特意选了个靠窗的位置。从空中看,藏区的山与江南相去甚远,与想象中区别也很大。这里的风更劲,雨更厉。山体上却偏偏没有风刀割裂的棱角,看上去反而更加平滑。我略有些失望,问同行的班长为什么西藏的山看上去这么矮。

他说:“西藏是千山之巅,万水之源。你之所以觉得山矮,是因为它比之内地的山更加雄浑宽广,反而少了一分清奇凌云之势。在这儿的山是一片连着一片的,就像是一群匍匐在地的军人,一身英气尽数内敛。当你有机会真正站在它面前的时候,你才能领略它的伟岸挺拔。才会明白,在这山体之上,所见之处皆可为峰。”

我笑了笑,好像懂了,又好像没懂。

直到我真正到达驻地,经历了一些人与事之后,才明悟了一些。下连的时机正逢岁末年初,哪怕是军营也一样张灯结彩,氛围感强烈。刚入营门,随身带着的背囊和行李被几个黢黑的汉子拥拥簇簇地接了过去。我知道,他们是我的班长和未来数年将交托生死的战友。他们与我幻象中冷厉的形象出入略大,热情得让我有些无法适从。

后来很长一段时间里,他们好像一直都是那样,下雨天会热心地给我冲好姜汤,起夜时会帮我盖回踹开的被子,训练平平稳稳,生活也稀疏平常。

直到野外驻训,我们去了一个离任务点极近的地方。那里疾风骤雨,一日四季。如那位班长所言,我终于站在了山的面前……

“前方两百米处为冲击出发阵地,命你部迅速占领冲击出发阵地!”铿锵的战斗命令伴着豆大雨珠拍入脑中,来不及反应,提枪便冲。山很敦实,没有想象中的泥泞,战士们冲击的劲头也更足了些。按时占领阵地后,身侧有名战士微昂着头颅双手捂鼻似乎压抑着什么。我看不真切……

“步机枪手火力掩护,扫残组迅速对通路实施扫残!”

命令又下了……他终于不再阻拦,因为双手有更重要的任务——他双手握着爆破筒冲向了障碍区。鼻腔涌出的鲜血被大雨稀释后凝聚在鼻尖,伴随着他一次次卧倒、起立、冲击……最终滴落在了脚下这一片青山大地之上。

风,渐渐缓了下来,乌密如盖的云慢慢散开,骤降缓停的雨,在阳光照耀中化成泽披青山的露,渗入了脚下的大地。

战士们还在冲击山顶的阵地,一波又一波,一次又一次……最终,红旗被插入了碉堡。是那名战士插上去的,他双手紧握着旗杆,放肆地嘶吼,贪婪地呼吸……胜利的感觉真是美好啊!

事后我问他为什么这么拼,他说:“其实我晕血,一抹鼻子看到血的时候整个人都虚了,本来也想缓一缓休息休息来着,可是命令一下整个人就清醒了,不知道咋就来了一股子劲儿,我就想冲上去。嘿嘿,那上面守着的可是友邻部队,咱要体现作风啊,咋都不能让人看轻了咱不是?”我会心一笑,真是个要强的人啊。

这一刻,在我脑海里浮现出了许多身影,在他们中间,有我那位战友,有倾志明,有郭豪,有我们千千万万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人……

我终于明白那位班长为什么要把这山和军人归于一类,也终于明白内心深处所追寻之意义。山藏峰于谷,兵藏锋于身。于内而言温润朴实安国抚民,于外而言英勇善战锋芒毕露。我要的并非少年所立凌云志,而是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

温润而又坚毅,平凡且不孤单。

人生何处不青山?

用美丽的文字和声音
传递抵达人心的力量

祝您晚安!

作者 | 许国锋
许国锋,西部战区陆军某旅上等兵,热爱写作。

主播 | 杜殿磊
杜殿磊,退役大学生士兵,爱好摄影,播音,主持。

总监制:干作余



监 制:孙官玺

总编辑:孙利波

责任编辑:李 珊 陈敏敏 
校 对:和安怡 吴 涛
来 源:本号原创

【【大国“粮”策】复兴小站稻,万亩良田“丰”景让村镇蝶变】 津南区小站镇会馆村,马厂减河南岸的一个小村庄。
  站在村庄小站稻核心种植区观景台上远眺,南侧是一望无际的稻田,新插的秧苗长势正旺,有农人在稻田里劳作,无人机正在进行植保作业。雅致的木栈道伸向稻田深处,不时有游客撑着伞漫步赏景。近处,两方荷花池里,荷叶正铺满水面,为盛夏的绽放积蓄力量。
  会馆村本是一个拆迁村,支部书记郑加林带着两委班子和全村人,守护着村庄的土地,在市区镇的支持下,通过几年的努力,在撂荒地上复兴了小站稻。他们的稻米,品质上乘,供不应求,带动着当地小站稻种植蓬勃开展。“米袋子”鼓了,村庄变美了,一粒小小的稻米,正让这个津南小村实现华丽蝶变。
  复兴水稻 立下“军令状”
  马厂减河,自东向西穿过津南区小站镇。这条开凿于19世纪70年代的人工河,连通了南运河和海河。减河开通,兴利除弊,有了水源,屯兵和民众开垦出万顷稻田,小站稻逐步流传天下。马厂减河两岸的村庄人烟,也日渐稠密。
  会馆村,村名就来源于晚清时期屯田的驻军,当时这里正是驻军开会的地方。为纪念领导开凿马厂减河的将领周盛传兄弟,在会馆村还建了周公祠。
  会馆村的人都记得,他们小时候,马厂减河的水非常好,村民从河里挑水回家,用矾沉淀一下,就用来饮用和做饭。对会馆村来说,马厂减河就是地地道道的母亲河。
  村庄田地地势洼,马厂减河的闸门提起,水就自己流进稻田。丰富的泥沙和钙磷钾、有机质,和河水一同作用,常年累月,会馆村的耕地异常肥沃,种出的稻米香气四溢。
  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的推进,从1980年左右开始,马厂减河的水变少了,污染也日益严重,水质变差了,无法再用来种稻。如此,水稻就慢慢消失了,这一别就是三十多年。今年57岁的村支书郑加林正好赶上了那个种稻时代的“尾巴”。“我十几岁时,跟着母亲到地里插秧,那时候就是跟着玩……”他说。
  世易时移。2014年,会馆村开始拆迁,村民都搬到了镇上,住进了舒适宽敞的楼房,土地也全部流转给了当地政府。
  郑加林召集两委班子开会,把闲置耕地利用起来。有人建议种些高粱玉米等管理简单的作物,而郑加林提议,要种就种水稻,复兴小站稻,把老祖宗留下的财富和手艺传承下去。
  有村干部当场提出异议,“水稻这么多年不种了,用水也没法保证,能行吗?”郑加林给大家做工作,还召开了村民大会,种水稻的想法获得了大多数村民的支持。
  最后,老郑找到镇领导,还立下了“军令状”。“我就跟领导说,如果马厂减河的水可以,就用河水,如果不行,就用两口机井的水,抽出来存在坑塘里,用来种稻子。”郑加林回忆。
  镇领导觉得郑加林的方案可行,支持他大胆试。他们准备先试种300亩,看看效果如何,以后再扩大种植面积。
  全村上阵 一举成功
  说干就干,郑加林和大伙一起忙了起来。
  水稻已阔别家乡三十多年,村里的耕地一直种植其他作物,坑洼不平,而水稻对土地平整度要求极高,上下差10公分,插秧机就没法工作了。在筹备阶段,仅平整土地、挖沟渠和建泵站,村里就投入了160多万元。
  复种小站稻,村里的一些老人高兴了,他们是老稻农,对种水稻有一种情怀。他们来到村委会,说不给钱也要帮着干。育秧、插秧都是机械化作业,不再需要太多人工,老人们就说把日常的田间管理工作担起来。
  在全村的努力下,第一年的试验就成功了。2017年,种植的首批300亩小站稻喜获丰收,亩产1100多斤。村里把收获的稻米分给村民,大伙吃了连连点赞,都说尝到了小时候的味道。
  接下来的几年,会馆村扩大了种植面积,全村耕地除了绿化占地和其他规划用地外,能用的地全种上了,还把拆迁后宅基地复垦出七八十亩。
  给了郑加林和村民们底气的,是马厂减河水质的显著改善。市里坚决贯彻两山理念,铁腕治污,一些散乱污工厂关停了,最终受益的是老百姓。“就感觉从2017年开始,河里的水质是越来越好了!”郑加林感慨道。
  记者采访时,在会馆村,是一派忙碌和热火朝天的景象。60岁的村民程家来正在稻田里捞青苔,他从水中捞起一团团青苔,丢到田埂上。“这东西繁殖的快,不清理的话,会把秧苗闷死。”
  实际上,老人们不止情怀可敬,他们的经验和眼力也着实了得。仅仅除稗草这一项,就必须靠那些年岁更长的老人们。“这样的是稻子,这样的是稗子!”每到提稗子的季节,老人们就这样在田间指导工人。
  稗草是一种稻田里的杂草,在青苗阶段外观和水稻秧苗极其相似,一般人分不出来。如果不及时清除,就会和水稻抢营养,影响收成和稻米品质。郑加林坚持不用除草剂,而是人工拔除稗草,就是为了保证稻米的品质,他要让自家的稻米经得起检测。
  老人们还把上水(浇水)的活儿承担起来。每天凌晨2点,他们准时赶到,拉闸上水,在田间巡视,这一遍水浇下来,需要足足六个多小时。
  经验丰富的老人们发挥余热,年轻人在合作社里当起了会计和其他管理工作,如今的会馆村,正成为“大有作为”的大舞台。
  小小一粒米 可做大文章
  开荒种地,挖沟引渠,他们沿着先辈走过的路,让小站稻重现在马厂减河河畔,重现在小站稻的故乡。如今,全村小站稻种植面积有600多亩,年产稻米70余万斤。
  会馆村的稻米打出了名气,比市场上普通米价格高出一截。他们赢得了国内一些大公司的订单,每年出的米都被对方“全包圆”。刚收获就被抢购一空,甚至还没播种就拿到了市场订单,可以说,会馆村的小站稻,已经成了津南小站稻的一张名片。
  此外,由于本村土地有限,为了满足逐步扩大的市场需求,郑加林目前正酝酿“订单式生产”。把育好的秧苗交给外村的合作农户,农户负责管理,最后的稻米由会馆村收割、收购,保证稻米品质。
  小站镇党委委员杨涛告诉津云新闻记者,会馆村本来属于镇里已整合村庄中的一个,村书记和村民对村庄和土地有感情,复兴了小站稻,打造出了小站稻核心种植区,为全镇的小站稻复兴工作起到了很好的示范带头作用。
  据最新统计,仅小站镇一个镇,目前小站稻的种植面积就达到了万亩级别。而整个津南区,种植面积更是达到了5万多亩。
  一粒稻米,一片稻田,不只充实着粮食安全的“米袋子”,也正在带着会馆村“火出圈”。在市区镇各级各部门的支持下,会馆村近年来着力打造文旅项目,让这里成了稻香文化网红打卡地。
  2019年,郑加林就在考虑,怎么让村里的一二三产业齐头并进,在保护好耕地、搞好口粮生产的同时,让村庄靓起来,美起来,把游人吸引过来。
  为了让市民近距离欣赏稻田美景,在上级资金的支持下,会馆村架设了2200米的田间栈道。开辟了两方荷花池,建设了玻璃步道和观景台,开展了水系连通、路面硬化等工作。每到盛夏,满池娇艳,游人如醉,这里成了短视频拍摄爱好者的云集之地。最多的时候,小小的村庄,一天能涌入七八千人。
  市区一家幼儿园联系到会馆村,希望带孩子到村里来一次插秧体验游,郑加林爽快同意。他安排出一块稻田,由两位稻农带领着,孩子们穿着雨鞋,疯玩了一天,个个成了泥猴,充分释放了天性。后来,还有学生家长送来了锦旗,感谢他们为孩子们创造的单纯的快乐。
  郑加林还在酝酿着一些好点子,他说,下一步他们还将在稻田周边开辟观光“小火车”,还要让游客现场品尝新蒸的米饭、体验现场碾出的稻米。
  今年的天津市农民丰收节,主会场就将设在会馆村。郑加林表示,这是会馆村历史上的一件大事,他们在全力做好准备工作。目前,五十亩地的稻田画方案已经设计完成,土地已经整理完成,届时,在观景台旁,稻田画将进一步丰富会馆村的视觉元素。
  郑加林表示,在国家乡村振兴战略下,他们将在原有的基础上把小站稻做大做强,把稻耕文化和乡村旅游做出亮点,“市区镇给这么大的支持,我们有信心有能力把小站稻做起来!”
https://t.cn/A6az1baa

【【大国“粮”策】复兴小站稻,万亩良田“丰”景让村镇蝶变】津南区小站镇会馆村,马厂减河南岸的一个小村庄。

  站在村庄小站稻核心种植区观景台上远眺,南侧是一望无际的稻田,新插的秧苗长势正旺,有农人在稻田里劳作,无人机正在进行植保作业。雅致的木栈道伸向稻田深处,不时有游客撑着伞漫步赏景。近处,两方荷花池里,荷叶正铺满水面,为盛夏的绽放积蓄力量。

  会馆村本是一个拆迁村,支部书记郑加林带着两委班子和全村人,守护着村庄的土地,在市区镇的支持下,通过几年的努力,在撂荒地上复兴了小站稻。他们的稻米,品质上乘,供不应求,带动着当地小站稻种植蓬勃开展。“米袋子”鼓了,村庄变美了,一粒小小的稻米,正让这个津南小村实现华丽蝶变。
  马厂减河,自东向西穿过津南区小站镇。这条开凿于19世纪70年代的人工河,连通了南运河和海河。减河开通,兴利除弊,有了水源,屯兵和民众开垦出万顷稻田,小站稻逐步流传天下。马厂减河两岸的村庄人烟,也日渐稠密。

  会馆村,村名就来源于晚清时期屯田的驻军,当时这里正是驻军开会的地方。为纪念领导开凿马厂减河的将领周盛传兄弟,在会馆村还建了周公祠。

  会馆村的人都记得,他们小时候,马厂减河的水非常好,村民从河里挑水回家,用矾沉淀一下,就用来饮用和做饭。对会馆村来说,马厂减河就是地地道道的母亲河。

  村庄田地地势洼,马厂减河的闸门提起,水就自己流进稻田。丰富的泥沙和钙磷钾、有机质,和河水一同作用,常年累月,会馆村的耕地异常肥沃,种出的稻米香气四溢。
  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的推进,从1980年左右开始,马厂减河的水变少了,污染也日益严重,水质变差了,无法再用来种稻。如此,水稻就慢慢消失了,这一别就是三十多年。今年57岁的村支书郑加林正好赶上了那个种稻时代的“尾巴”。“我十几岁时,跟着母亲到地里插秧,那时候就是跟着玩……”他说。

  世易时移。2014年,会馆村开始拆迁,村民都搬到了镇上,住进了舒适宽敞的楼房,土地也全部流转给了当地政府。

  郑加林召集两委班子开会,把闲置耕地利用起来。有人建议种些高粱玉米等管理简单的作物,而郑加林提议,要种就种水稻,复兴小站稻,把老祖宗留下的财富和手艺传承下去。

  有村干部当场提出异议,“水稻这么多年不种了,用水也没法保证,能行吗?”郑加林给大家做工作,还召开了村民大会,种水稻的想法获得了大多数村民的支持。

  最后,老郑找到镇领导,还立下了“军令状”。“我就跟领导说,如果马厂减河的水可以,就用河水,如果不行,就用两口机井的水,抽出来存在坑塘里,用来种稻子。”郑加林回忆。

  镇领导觉得郑加林的方案可行,支持他大胆试。他们准备先试种300亩,看看效果如何,以后再扩大种植面积。

  水稻已阔别家乡三十多年,村里的耕地一直种植其他作物,坑洼不平,而水稻对土地平整度要求极高,上下差10公分,插秧机就没法工作了。在筹备阶段,仅平整土地、挖沟渠和建泵站,村里就投入了160多万元。

  复种小站稻,村里的一些老人高兴了,他们是老稻农,对种水稻有一种情怀。他们来到村委会,说不给钱也要帮着干。育秧、插秧都是机械化作业,不再需要太多人工,老人们就说把日常的田间管理工作担起来。

  在全村的努力下,第一年的试验就成功了。2017年,种植的首批300亩小站稻喜获丰收,亩产1100多斤。村里把收获的稻米分给村民,大伙吃了连连点赞,都说尝到了小时候的味道。

  接下来的几年,会馆村扩大了种植面积,全村耕地除了绿化占地和其他规划用地外,能用的地全种上了,还把拆迁后宅基地复垦出七八十亩。

  给了郑加林和村民们底气的,是马厂减河水质的显著改善。市里坚决贯彻两山理念,铁腕治污,一些散乱污工厂关停了,最终受益的是老百姓。“就感觉从2017年开始,河里的水质是越来越好了!”郑加林感慨道。

  记者采访时,在会馆村,是一派忙碌和热火朝天的景象。60岁的村民程家来正在稻田里捞青苔,他从水中捞起一团团青苔,丢到田埂上。“这东西繁殖的快,不清理的话,会把秧苗闷死。”

  实际上,老人们不止情怀可敬,他们的经验和眼力也着实了得。仅仅除稗草这一项,就必须靠那些年岁更长的老人们。“这样的是稻子,这样的是稗子!”每到提稗子的季节,老人们就这样在田间指导工人。

  稗草是一种稻田里的杂草,在青苗阶段外观和水稻秧苗极其相似,一般人分不出来。如果不及时清除,就会和水稻抢营养,影响收成和稻米品质。郑加林坚持不用除草剂,而是人工拔除稗草,就是为了保证稻米的品质,他要让自家的稻米经得起检测。

  老人们还把上水(浇水)的活儿承担起来。每天凌晨2点,他们准时赶到,拉闸上水,在田间巡视,这一遍水浇下来,需要足足六个多小时。

  经验丰富的老人们发挥余热,年轻人在合作社里当起了会计和其他管理工作,如今的会馆村,正成为“大有作为”的大舞台。

  开荒种地,挖沟引渠,他们沿着先辈走过的路,让小站稻重现在马厂减河河畔,重现在小站稻的故乡。如今,全村小站稻种植面积有600多亩,年产稻米70余万斤。

  会馆村的稻米打出了名气,比市场上普通米价格高出一截。他们赢得了国内一些大公司的订单,每年出的米都被对方“全包圆”。刚收获就被抢购一空,甚至还没播种就拿到了市场订单,可以说,会馆村的小站稻,已经成了津南小站稻的一张名片。

  此外,由于本村土地有限,为了满足逐步扩大的市场需求,郑加林目前正酝酿“订单式生产”。把育好的秧苗交给外村的合作农户,农户负责管理,最后的稻米由会馆村收割、收购,保证稻米品质。

  小站镇党委委员杨涛告诉津云新闻记者,会馆村本来属于镇里已整合村庄中的一个,村书记和村民对村庄和土地有感情,复兴了小站稻,打造出了小站稻核心种植区,为全镇的小站稻复兴工作起到了很好的示范带头作用。

  据最新统计,仅小站镇一个镇,目前小站稻的种植面积就达到了万亩级别。而整个津南区,种植面积更是达到了5万多亩。

  一粒稻米,一片稻田,不只充实着粮食安全的“米袋子”,也正在带着会馆村“火出圈”。在市区镇各级各部门的支持下,会馆村近年来着力打造文旅项目,让这里成了稻香文化网红打卡地。

  2019年,郑加林就在考虑,怎么让村里的一二三产业齐头并进,在保护好耕地、搞好口粮生产的同时,让村庄靓起来,美起来,把游人吸引过来。

  为了让市民近距离欣赏稻田美景,在上级资金的支持下,会馆村架设了2200米的田间栈道。开辟了两方荷花池,建设了玻璃步道和观景台,开展了水系连通、路面硬化等工作。每到盛夏,满池娇艳,游人如醉,这里成了短视频拍摄爱好者的云集之地。最多的时候,小小的村庄,一天能涌入七八千人。
  市区一家幼儿园联系到会馆村,希望带孩子到村里来一次插秧体验游,郑加林爽快同意。他安排出一块稻田,由两位稻农带领着,孩子们穿着雨鞋,疯玩了一天,个个成了泥猴,充分释放了天性。后来,还有学生家长送来了锦旗,感谢他们为孩子们创造的单纯的快乐。

  郑加林还在酝酿着一些好点子,他说,下一步他们还将在稻田周边开辟观光“小火车”,还要让游客现场品尝新蒸的米饭、体验现场碾出的稻米。

  今年的天津市农民丰收节,主会场就将设在会馆村。郑加林表示,这是会馆村历史上的一件大事,他们在全力做好准备工作。目前,五十亩地的稻田画方案已经设计完成,土地已经整理完成,届时,在观景台旁,稻田画将进一步丰富会馆村的视觉元素。

  郑加林表示,在国家乡村振兴战略下,他们将在原有的基础上把小站稻做大做强,把稻耕文化和乡村旅游做出亮点,“市区镇给这么大的支持,我们有信心有能力把小站稻做起来!”

  津云新闻记者 陈庆璞


发布     👍 0 举报 写留言 🖊   
✋热门推荐
  • #大阳养生的专属圈子[超话]##国医的精诚力量##健康美好生活计划##肖战[超话]##肖战坐姿仪态##与肖战共赴微博之夜# xz#肖战微博之夜# 坐姿如钟,稳重
  • 学霸人设不管是哪一家粉丝都会刻意避开的,然而队友丝偷换概念,把学霸和卷扯上了关系,让人无意中觉得他就该是做的最好的,并且他做得好是理所当然。众所周知mm这几年被
  • #任嘉伦[超话]# rjl#欧诗漫品牌代言人任嘉伦# rjl#costa家居品牌代言人任嘉伦# rjl#任嘉伦彩虹屁脱敏挑战vlog# rjl#任嘉伦的
  • 不出意外,今天又是四五点醒来,很搞不懂最近的状态,一到这个时候就会醒,刚开始也还没有在意,后来醒的次数很频繁,也在心里想怎么回事,以前从不是这样的啊,我所希望的
  • 我勇敢的去爱 喜欢尝试新的东西 喜欢记录我的生活在人生的二十岁 我应该相信一切我讨厌原地踏步 我讨厌敏感肌性格 我讨厌我有时突如其来的别扭 但我允许我的不完美
  • 一.12块钱12个拇指生煎包 口感像没熟 还是喜欢金黄酥脆的 味道一般二.绿豆沙 黏稠的口感 味道不是很喜欢 不淡也不甜 还有一杯没喝 味道一般三.你是懂吃鱼
  • 这次在北京朝阳有好机会,得到品牌支持现场抽2⃣️支童颜➕买3⃣️送1⃣️(可拼)[微风]是大家一个了解再生材料很好的机会艾维岚进入中国市场,经过这两年沉淀愈发受
  • 狗品见人品,曹伟怡养的大黑狗那么凶,长大肯定嫁不出去……”-日常 碎碎念周一 下午开始就头疼欲裂 加班到七点半到家八点多 于是那晚上不到十点就睡着了周二 在担
  • 在中国集体文化的熏陶下,我们从小就生活在别人的期待当中,我总是追求别人的认可,害怕别人讨厌,如果不能满足别人的需求,就会被认为很糟糕。当我们,不再为了别人的期待
  • 那个时候觉得,家里人都在身边,还可以一起出游,抬头有喜欢的星空,太幸福了吧。更搞笑的是,聊到一些话题,他不懂的,还不开心了,还说大家兴趣不同,也许他的兴趣就是专
  • 2、压抑自己没必要,奉承巴结也没必要。2、压抑自己没必要,奉承巴结也没必要。
  • 长期在睡前玩手机的人,用不了多久,这4个“痛苦”找上你1、影响睡眠质量很多人喜欢在睡觉前玩手机,刷微博、聊微信、看抖音,或者追剧,虽然很惬意,但是对睡眠和健康的
  • #汕图书香#本书讲的是莉莉是个安静听话的小女孩,她感觉自己不受重视又不被看见,因此经常动用“隐形”的超能力让自己消失,远离麻烦。[话筒]但现实往往是,当孩子在校
  • 我的成员们都在关注着我,所以我得工作的更加努力(才行)。说实话,我感觉到了非常大的压力,因为(人们)将会基于此次的成绩对我进行评价,我不能逃避,也不能对此视而不
  • 素不相识的陌生人真的足以给到这种程度的帮助吗,当时把这一切不合理当作动画的宽容性,直到现在已经看完了这么久,我才明白铃芽的魅力有多么大。现在想想,其实铃芽给了我
  • [心]深夜看丁儿成长向视频,感觉他这一路过来真的不容易。满满的生硬不留任何情感的评价,倒是真看得出他喜欢谁,这两年也确实一直硬捧着。
  • 三周目就是女主成了路人甲,但其实所有男主都有记忆,但是还是对女主穷追不舍~我是土狗我爱看玛丽苏剧情,不介意文笔的都给我冲!#推文#格拉利什:我超级喜欢吃中餐,小
  • 喝完酒回家路上遇到一只小狗 不太认识种类应该是泰迪身上还有一件衣服有点脏了 头上还有个发夹还是什么 我路过它的时候很乖的让我摸了一下 然后跟它说要不要跟我回家
  • 永远不要去纠结别人喜不喜欢你爱不爱你,因为冥冥之中是注定的,上天会为你安排合适的人在身边,很多时候不是你不够好,而是你们不是一类人,别太在意。以后不要再把任何一
  • 【my son's a queer】一般来说我不喜欢写剧评,因为戏剧是一个让我暂时逃离现实生活的通道,而我不愿意用现实生活的方式评价。”最印象深刻的,是主角的父